实践课教学动画专业论文

2022-04-15

[摘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学生知行统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结合实际,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要不断提升主体资源利用意识、推进实践教学资源信息化、完善实践资源利用保障,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的更加充分,深化实践育人的效果。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实践课教学动画专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践课教学动画专业论文 篇1: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摘 要] 在高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其实施过程不仅包括课堂讲授,还应包括实践教学的内容。近年来,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从理论教学统领、立足学生实际、教师动态关注这三方面来探索实践教学实施的具体途径,以期达到使学生更加“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也提出,应该“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的教学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其实践教学环节,不但有利于促使大学生成长为富于创造性和实践性的主体,也有利于实现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的价值追求。

一 对“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科学认识

早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就明確指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并且“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制度,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道德规范,了解法律常识。与现实联系紧密,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大影响,可见,其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存在一定分歧,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我们还应该对实践教学树立正确的理念,具备科学的认识。

首先,严肃对待实践教学的性质问题。“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从本质上来说,仍然属于一种教学活动,其教学目的不变,只不过是采用了不同的形式,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严肃对待实践教学环节,要避免只有实践过程而缺乏教学过程,造成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分离,达不到教育引导的作用。

其次,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范围问题。一般说来,实践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课内的理论性教学,对象是理性知识;课外形象性实践教学,对象是理论知识的外在表象以及过程的还原”。而说到实践教学,许多人往往会狭义地理解为课外的社会实践,这就容易导致将实践与教学、课堂与课外分离看待,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发展。实际上,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应该是课内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三位一体,从而根据整个课程的教学计划与目的去合理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形式。

再次,认真研究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如果实践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那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而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实践教学效果,则需要多方面因素权衡考虑。例如可以考察学生参与实践教学过程的热情度,态度是否端正、认真,撰写心得体会是否真实、诚恳等。但最重要的还应该是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视野中来综合评价,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等。

最后,区别对待“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相对于专业课的实践教学是为了锻炼和培养学生对某项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由于其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一自身的课程特性,决定了其实践教学环节也必然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这是两类实践教学存在的显著不同,而对“基础”课的实践教学而言,这一区别至关重要。

二 “基础”课实践教学现存的突出问题

当前,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基础”课的实践教学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方面进步显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的规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这里说的规范性不强,包括宏观指导和微观操作两个层面。从目前来看,高校的“基础”课教学计划中基本上都设置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和内容,但由于受到学生人数众多、课时紧张、场地限制以及经费不足等多种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通常多见于课内的演讲、辩论、案例讨论、观看视频等。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传统的单一讲授型课堂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但这各项活动,并没有较为统一的目标、方式和要求,只能由各位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以及责任心来自行决定,随意性较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另外,还有部分高校“仅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定位在社会实践上,其实现的形式也只是社会调查和外出参观,因而这样的实践教学不可能在全校学生中普遍展开,要么虚置于教学计划上,要么以点代面,只由部分学生代表参与。”这就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变成了狭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便如此,也缺乏规范的指导,很多情况下是由学生自行开展,没有了思政课老师的引导,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大打折扣。

(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真正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达到使学生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让理论知识“入脑入心”,从而提升自身素质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课的开展,可以锻炼培养大学生的情感信念和意志品质,规范自身的举止言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但目前实践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参与热情不高。比如,在“基础”课上经常会采用的实践教学形式之一是观看相关视频后讨论发言,可能在播放视频资料时,能够吸引一部分学生“抬头”观看,也看得很认真,一旦视频播放结束,到发言环节,刚才抬起的头又有大部分都低下去了,不愿意参与讨论。“没有教育对象对国家和社会要求的内容接受认同,教育目标的达成就失去了基础,教育功能或教育价值的实现就成为空话。”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既包括学生思想上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也包括实践教学本身有些流于形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在当前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的问题。

(三)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有待改进

“基础”课具有自己的课程特点,既是一门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又因其内容包括道德、法律等方面而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因而,“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应该更加注重时代性、实效性、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关切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从当前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来看还有待更加改进,“主要表现为:个体性实践多、团体性实践少,形式过于涣散;假期实践多、假期外实践少,时间过于集中,缺乏持续跟进;服务型实践多、创新型实践少,内容过于形式,缺乏整体效益;强制性实践多、自主性实践少,管理过于强硬,缺乏自主创新;活动类实践多、理论类实践少,活动过于随意,缺乏理论提升。”因而,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专业化差异、个性化差异,采用新颖、灵活,真正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方法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 提高“基础”课实践教学实效性路径探索

“基础”课实践教学要取得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实效,既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不能完全脱离课堂,只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而应该做到既要有明确的目标,管理规范,又要有详实周密的方案,可操作性强。为了切实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方面的独特作用,对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创新应该没有终点。下面仅谈谈个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和思考,作为对“基础”课实践教学实效性路径的探索。

(一)理论教学统领,有的放矢,内容深化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是“理论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任务。比如“基础”课的理论价值就存在于被誉为“基础”课课堂之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那么“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就必须紧扣这一理论。我们在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实践教学设计时,要避免出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二元”分割、“两张皮”的误区。如果实践教学不能服务于理论教学、深化理论教学,那它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强调理论教学的统领作用,并不意味着理论的传授就不能采取实践的形式,其中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一般由教师拟定一个或几个主题,首先要避免主题设计得过于宽泛,如果题目太大,会使学生不知从何讲起。比如“基础”课的章标题涉及“思想”“道德”“法律”等关键词,但是为了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目的更明确,研究更细致,主题的设计最好落实到诸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等小标题。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让学生通过进行社会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等,更深刻地体会、理解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最后,学生在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的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这样,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对某一个理论知识认真了解,阅读相关资料,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思考,最终交出一份对该问题具有温度的答卷。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且这种主体地位一直处在理论高度的统领之下,既没有淡化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又让学生乐于接受。

(二)立足学生实际,真心喜欢,积极参与

要想实践教学能够得到学生的热情参与,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管是实践主题还是实践形式都应该立足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在实践主题方面,可以选取一些学生的兴趣点,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基础”课必要的教学内容,也是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对此主题具有期待,我们的实践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从而培养爱的能力。比如开展“听父母讲爱情故事”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亲身去反观父母的恋爱婚姻,从而认清爱情的真谛和婚姻的本质,使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恋爱问题。另外还应该选取一些学生的困惑点,像树立“远大理想”这样的理论教学,学生最容易产生空洞的理解,只知个人理想缺少社会理想、只求个人价值无视社会价值,这恰恰是实践教学要发挥作用的地方。比如可以设计“寻根问祖”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向家族里的老者询问他们当年的生活背景和状况,引导学生认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除了实践教学的主题,还有实践教学的形式也要立足学生实际。比如今天的大学生们从小就接触网络,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了,我们就可以考虑构建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用的网络平台,将实践教学环节放置到一个特定的虚拟环境中,把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制作成动画、网页、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愿。比如针对“基础”课中的道德教育部分,可以设计“探寻校园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实践教学活动,要求每位大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校园中的好人好事或者缺德行為,用手机拍摄照片或微视频,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展示和评价,弘扬正能量,谴责丑陋行为。针对“基础”课的法律教育部分,可以让学生去网络平台观看经过教师甄选的法治案例视频,要求撰写心得体会,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

(三)教师动态关注,及时引导,规范管理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出成效,离不开思政课教师的及时引导。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教学水平,同时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能力和开阔的视野,更考验教师的教育责任心和智慧。首先,从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内容设计到实践形式、实践场地、对实践效果的评价,甚至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安全保障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周密的思考与部署。其次,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运用微信、微博、QQ、邮箱等方式与学生实现即时的线上交流,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与心血。比如在“基础”课中涉及到了诸如“理想”、“恋爱”、“择业”等内容,当学生有这些方面的困惑时,教师既要结合课程要求给予引导,又应该以过来人的身份和他们真诚地沟通和交流,真诚最能够打动人,这样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更大,更深入,不过教师的工作量就更大了,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另外,实践教学的成绩评定是否客观公正合理,也会影响到实践教学在学生当中的口碑以及可持续性问题。既要关注到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程度、合作学习程度、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又要阅读调查报告和实践心得;还要将课堂实践教学的考评以平时成绩形式计入学生课程考核,综合给出每位学生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成绩。这个实践教学成绩评定的过程,也是实践教学规范化管理的过程,更是教师对学生认真负责的真实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归宿是价值观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思政课的教师,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引导使命,提升自己的引导能力,讲究科学的引导方法,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做个有心人。唯有如此,才能使实践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真心喜爱、真心认同、真心信服,从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N].人民日报,2010-07-30(13).

[2]马建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整体性改革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3]杨艳春,卞桂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路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

[4]刘世华,吴绍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局限及对策论析[J].教学与研究,2008(4).

[5]朱卫国,周世兴.构建大学生综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J].河西学院学报,2013(3).

[6]吴林龙.对象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建设理路[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2).

[7]李东坡,王学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意义、问题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8).

作者:何昕

实践课教学动画专业论文 篇2: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学生知行统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结合实际,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要不断提升主体资源利用意识、推进实践教学资源信息化、完善实践资源利用保障,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的更加充分,深化实践育人的效果。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对策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现状

各高校为了满足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需要,积极开发挖掘现有各类资源和潜在资源。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主要分为校内实践资源和校外实践资源。校内实践资源主要包括参观校史馆、开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视频教学、辩论会、创业大赛、校园文化节等;校外实践资源主要包括寒暑假社会调查、暑期“三下乡”活动、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实践教学基地。不仅实践教学资源丰富,而且开展形式多样化。总体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呈现形势大好的局面。为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需要奠定了基础。从各高校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的现状看,尽管很多实践教学资源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在校大学生实现了知行统一,深化对理论的认知,而且使得教学资源的开发更加成熟和升华,但是各高校受理念、经费、保障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重开发轻利用、资源不尽其用现象,造成了部分实践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主体不够重视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主体主要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从目前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的现状来看,各主体在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过程中,存在着重视度不够的问题。首先,学校主管部门存在重开发轻利用现象。开发实践资源的资金投入基本上是一次性的,而利用实践资源是长期的投入。部分高校受财力、人力、安全保障等因素的限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多持否定态度。其次,任课教师资源利用意识不强。部分教师将实践教学形式化,没有将自己作为一个真正的实践教学主体参与其中,去主导整个实践教学,引领学生去深入了解实践教学内容,深刻揭露和认识实践教学形式反映的内容。最后,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缺乏。部分学生存在轻视实践教学活动,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就是搞形式,没有专业课实践实用,随便应付一下就行了。

(二)实践教学课程安排与制度存在虚化现象,不利于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

根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对实践教学做了明确的规定,从落实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对国家相关文件落实不到位,使得实践教学课程安排存在虚化现象,影响了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不合理,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部分高校把实践教学课程安排在寒暑假期间,任课教师主要负责将实践的内容和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开展实践调研,最后按要求提交一份实践报告和相关支撑材料就可以。由于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强,监督不够,很难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深入地参与实践教学;这些都是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造成的。二是实践教学制度虚化。尽管各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都制定了一些教学制度规范,但从制度规范的内容来看,很多制度规定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并不能将國家相关文件规定落到实处。例如部分高校没有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没有配备专项经费,没有将实践课时纳入教学课时总量等等。

(三)缺乏虚拟情境的教学资源的利用

“虚拟教学情境是指为了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虚拟环境。”[1]随着网络的普及,高校也开始广泛关注网络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价值、地位作用,积极探索网络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机制和模式,但是其在具体实际操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缺乏网络信息资源互动平台。(2)缺乏专业的信息化队伍。(3)缺乏虚拟教学情境系统。

三 影响高校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的因素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念因素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项需要学校主管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相关职能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综合性活动。”[2]从当前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情况来看,从学校领导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认识不足,使实践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制约和影响了实践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有部分高校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减少教师讲授的课时总量”“给教师和学生减负”;还有的高校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走形式、走过场”“让授课教师、学生游山玩水”,更有甚者,个别学校把实践教学课时变相的纳入到其他专业课程之中等。在这样的认识理念下,学校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重视,教师组织实践活动不主动,学生参与实践不积极,从而影响了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利用的成本因素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一部分,也要消耗一定的教育资源,必然不能避开实践教学资源理论的成本问题。成本投入与能否有效地实践教学资源利用具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资源利用的成本问题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

(三)信息技术因素

从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网络技术情况来看,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将网络技术应用于理论教学,很少有高校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05方案”实质精神来看,现代科技的应用并不局限于理论教学,也应该将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以满足高校大学生思想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需要。如通过开发虚拟教学情境系统,观看实践教学资源,享受虚拟教学情境给自己带来的视觉盛宴,如身临其境一般。不仅节约来看去实地考察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而且还能让学生重复的体验,实践成效显著。因此,积极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信息化,对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四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的对策

(一)提升资源利用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利用观念

首先高校主管领导要摒弃“重开发轻利用”的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资源观。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相关文件精神。不仅要注重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而且更要注重实践资源的利用。充分发挥实践教学资源作用,挖掘实践资源自身具有的德育功能,实现物尽其用。其次任课教师要强化责任意识。在资源利用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明确实践教学目的和要求,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开展实践教学,加强对资源利用的管理,注重资源利用的规范性,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走过场、走形式。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用正确的思想、道德来要求自己,从而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最后提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体意识。学生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学校主管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及任课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讲明白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知行合一的观念和主体意识,明确自身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主体的参与意识。

(二)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的信息化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网络技术已经被思想政治理论课广泛地应用,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拓展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空间,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充分利用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Virtools虚拟现实引擎开发平台、3Dmax软件等网络技术、软件,建立虚拟现实引擎开发平台,创建3D动画模型,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网络转化,将实践教学资源的真实场景通过虚拟现实引擎平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方式将弥补由于资金不足、实践基地过于分散无法满足众多学生不能参观考察实践教学资源的问题。二是强化教师培训,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人才是实践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关键。加强教师网络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网络技能,熟练应用网络技术,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得实践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的保障

一是经费投入保障。开展实践教学离不开经费保障,高校要安排合理的专项经费用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调动社会力量,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二是人力资源保障。人才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关键。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取得实效,应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教学队伍。三是建立科学的激励和评估机制。学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课时计入教师工作量,并给予相应激励,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以弥补教师的主导虚位问题。

参考文献

[1]趙玉英.基于虚拟情境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12(3).

[2]汪馨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3).

作者:朱天玉

实践课教学动画专业论文 篇3:

共享发展理念下高校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审视

【摘 要】本文针对共享发展理念下高校思政课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分析高校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是符合和体现共享发展理念的先进实践教学模式,它在实践主体、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实现对思政课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超越,具有多重价值;并论述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高校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必须从强化宗旨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忧患意识三方面着力,以增强实践教学的自觉性、实效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共享发展理念 高校思政课 “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主体 实践个体

共享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内涵主要表现为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思政课作为高校的重点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一、高校思政课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

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主要有四个。一是全民共享,即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享有、一部分人享有。二是全面共享,即共享发展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的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建共享,即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四是渐进共享,即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提供了思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以共享发展理念为统领,在实践主体、实践内容、实践客体等各方面体现共享发展理念。一是在全民共享方面,要求始终坚持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的全覆盖,保证每一名学生都享有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即实现实践主体共享实践机会。二是在全面共享方面,要求高校思政课5门课程都设置实践教学,实践主题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从而让社会全体人员共享实践成果,即共享实践客体。三是在共建共享方面,要求实践主体参与思政课实践课程的建设,学生要参与思政课程实践主题设计、实践方案设计、实践成果评比及实践成果评比标准制订等各个过程,即共享实践过程。四是在渐进共享方面,要求不断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是任课教师组织由学生会干部、学科代表和班干部或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实践小组,利用半天或一天到某个爱国主义实践教学基地或者工矿企业、农村参观学习,学习回来后写调研报告或者实践心得体会。从共享发展理念的视角反思思政课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发现高校思政课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不尽如人意,不能很好地体现共享发展理念。

(一)实践教学主体单一,没有体现全民共享

在高校思政课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中,很多高校出于安全问题、经费问题、时间问题等多方面的考虑而放弃全员参与实践,但因思政课程规定必须有实践成绩,所以一些高校采取选择课代表、学生会干部、班干部等少部分的学生到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者工矿企业进行一天或半天的参观学习。这种“精英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得到社会实践机会,大部分学生的社会实践权利被剥夺,违反了教育的公平性,也不符合共享发展理念中的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与共享发展理念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初衷相违背。所以,这种实践教学主体单一,只有少数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无法体现全民共享发展。

(二)实践教学内容片面,没有体现全面共享

有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虽然有全体学生参与,但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规定只在校内进行调查研究。这样必然影响学生实践内容的选择,实践效果不佳。故无论是限制在校园内的实践,还是“精英式”的实践,学生的实践主题内容都受到影响,不能让全体学生在实践中全面了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各方面的发展成就和存在的不足,无法让学生从感官上共享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等各方面的建设成就。由于实践地点造成实践教学内容片面,高校思政课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没有体现全面共享。

(三)实践教学过程缺失,没有体现共建共享

在高校思政课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下,多由任课教师利用半天或者一天带领少部分学生到某个地方参观,全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去哪里实践、什么时候去实践、实践主题选择什么、实践成果如何评价、通过什么形式表达实践结果等一系列问题,都由教师规定,学生没有主导权。学生不能参与实践教学主题的设计,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调查研究的主题,没有机会参与制订实践作品的评分标准,不能相互评价、相互分享同学间的实践成果等。这种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学生的主导地位得不到彰显的实践模式难以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缺失,导致高校思政课傳统实践教学模式缺乏师生共建,也就没有共享。

(四)实践教学开展随意,没有体现渐进共享

高校思政课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是随意的。第一,整个实践活动没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通常没有建立实践主题库、没有实践过程的管理制度、没有实践结果的评价考核制度。第二,实践管理主体协调度不够。通常没有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缺少配合,思政部门负责实施,教研室和教师具体指导实践教学。没有形成制度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没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所以高校思政课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没有体现渐进共享。

二、高校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优点

2009年春季学期开始,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原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思政课采用“菜单式”社会实践模式,经过10多年的发展完善,思政课社会实践模式的价值不断体现。该模式是根据思政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由教研室设计多样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建立主题库;每一名上课的学生像在菜单上点菜那样,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实践主题库中的一个主题;选择相同主题的学生组成团队,在任课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依托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社会调查、专题研究、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深入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开展社会实践,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依据学生的实践作品评价其实践效果及成绩。

根据“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笔者从共享发展理念视角分析“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价值,从而探寻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在实践主体上实现全民共享

“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是每一名学生从实践主题库中选择一个主题,学生组成实践团队开展实践,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又保证每一名学生得到社会实践机会,实现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主体的全员化,这是“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它既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也体现共享发展理念的全民共享。此外,任课教师在评价学生形式多样的实践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对上课有用的素材,从而实现全体学生共享实践机会、实现师生间的实践结果共享。

(二)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实现全面共享

在全面共享方面,高校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适用于思政课5门课程,实践主题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个方面,实践地点涉及农村、城市、企业、事业单位、校园等,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确定不同的实践作品形式,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理论性强,实践作品是PPT或者微视频;“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注重学生践行,实践作品是调研报告和情景剧。由此可知,“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从实践主题内容、实践地点、实践作品表现形式体现共享理念,实现了实践教学内容的全面共享。

(三)在实践教学过程实现共建共享

在共建共享方面,“菜单式”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要求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从实践选题、实践方案的填写、实践作品的制作到实践作品的展示及选拔,都有任课教师的参与。实践选题、实践方案的填写需经过任课教师的审核,实践作品的制作评价要有任课教师的指导。这样学生实践小组才更有可能产出高质量的社会实践作品,能从实践中有较大的收获;任课教师从学生作品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师生间共建共享。同时,实践由全体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参与实践,否则没有实践考核成绩,所以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必须共建才能共享。

(四)在实践教学管理上实现渐进共享

高校思政课“菜单式”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实行10多年来,实践教学管理不断完善,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包括多门思政课程建立实践主题库、实践作品考核评價制度、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为了避免各门思政课程实践作品内容重复,还规定各门思政课程实践作品主要的表现形式。在管理主体方面,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处、学工处、宣传部等职能部门紧密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实施,教研室和教师具体指导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在实践教学开展上实现渐进共享。

三、共享发展理念下高校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

高校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能够均衡地共享。但是,“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

(一)强化宗旨意识,增强实践教学的自觉性

由于思政课是公共必修课,通常每位任课教师同时为数个班级授课,每个班级学生人数一般为60~100人,一学期需要指导的实践小组有数十个。现有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中没有对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监督机制,因此出现任课教师指导不到位的情况。此外,部分思政课教师由于缺乏教育信息技术知识难以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造成学生在实践中因缺乏教育信息技术知识不得不放弃一些实践作品表现形式,如不会用“Camtasia”“动画”等软件制作微视频、微电影等,所以选择耗时少、难度不大的PPT或者调研报告的形式,结果出现学生调查不出问题、实践PPT只是照片的堆砌、实践心得体会抄袭、微视频内容脱离主题等问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理论分析能力、理论结合实际能力难以得到提高。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强化宗旨意识,增强实践教学的自觉性。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是一切为了人民,其核心要义的源泉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坚持为了学生、依靠学生、实践成果由学生共享的实践观。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加强指导,主动解决学生实践中的差异性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幸福感。同时,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地学习教育信息技术知识,提高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更好地在实践中指导学生,从而真正实现共建共享。

(二)坚持问题导向,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提高高校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实践方案设计、实践主题制订、实践作品评比的标准制订方面,学生未能参与。造成的后果是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及探究欲望,有时候学生仅仅停留在完成任务的状态,如学生到某一地实践,仅是拍拍照片。二是高校思政课有5门课程,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课时占比较少,“形势与政策”没有独立设置主题库,未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社会实践,而是全部融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三是由于各教研室没有充分认识在思政课与专业课结合的意义,“菜单式”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主题设计仅仅从思政课程教材内容出发,与专业课程结合较少,没有体现共建共享发展理念。

针对上述问题,第一,高校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主题设计、方案制订、作品评比标准制订等方面,充分征询、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参与进来。唯有这样,才能制订切实可行的实践主题及学生了然于心的实践作品评价标准,学生才能根据实践作品评分标准制作出高质量的实践作品,才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共建共享,最终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程,教研室在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前,在学生中开展调研,了解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是疫情中学生的成长,并且有过拍摄微电影的经历,教研室就可以设计学生参与抗疫的相关实践主题,允许学生用微电影的方式展示相关主题。第二,即使“形势与政策”课程仅有16个课时(本科32课时),也应该增设该门课程应有的社会实践。“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是政治性、政策性、思想性、时效性强,要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第三,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专业课程富含的思政元素具有潜隐性特征,思政课专任教师要加强与专业课程教师的相互探讨,跟专业课教师结成互助小组,深度挖掘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所承载的思政元素,设计与学生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菜单式”实践主题,这样既发挥专业课的育人作用,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共建共享,又能增强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的效果。比如,在“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中设计“我心中的土木工程学家”“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意识调查”等实践主题,以挖掘土木工程专业行业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科技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增强忧患意识,提升实践教学的安全性

增强忧患意识,有应对不顺利的思想准备及预防可能的失败。只要进行社会实践教学就会有安全问题,这是所有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学生在外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有可能遇到人身侵害、突发事件、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意外事件等危险状况。这就要求思政课教研室及任课教师把握高校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施行,对学生走出校門到企业、农村等地方进行调查研究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清醒、深刻的认识和预判能力。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一是任课教师在实践前对学生进行生动的能引起学生足够重视的安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如出现学生单独行动的情况,要求实践组长立即通知任课教师。实践结束,学生安全返校后也要跟任课教师汇报。二是建立实践安全管理制度。外出实践的学生应该遵守规章制度、服从组长的统一指挥、注意交通安全等。与学生签订安全承诺书,明确各自的责任、义务。三是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和学生平安系列保险(简称“学平险”)。校方责任险属于团体保险,团体保险大批销售的方法减少了保险公司的营销费用和管理费用,所以团体保险的费率低于个人保险的费率。学校只需向保险公司支付数额较少的保险费,就可以分散赔付较大补偿费用的风险。“学平险”的费用较低,学生可以负担。

共享发展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更高水平的基础上,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发展理念的完善。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高校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能保障每一名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方面的教育权利公平、机会公平,从而实现师生间、生生间、教育与社会间的共享,提高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关秀献.高职高专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

[2]苏亮乾,张莉.高校思政课“菜单式”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高教论坛,2013(12).

[3]张骥,解立军.校方责任险的相关法律问题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1(15).

【作者简介】关秀献(1972— ),女,广西蒙山人,硕士,广西职业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理论。

(责编 黄 煌)

作者:关秀献

上一篇:小学生英语语感培养论文下一篇:化学新教材习题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