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药害原因防治论文

2022-04-20

摘要:鉴于黄河三角洲区域盐碱地较多,适宜种植的植物较少,而棉花耐瘠薄、耐盐碱,较为适合本区域种植。棉花的生育期较长,病虫害发生较多,为适应绿色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形势,以达到减肥减药、环保生态的目的,阐述了黄河口区域雨季棉田管理技术,为本区域棉花生产管理、节本增效、绿色防控等提供新的技术支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棉花药害原因防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棉花药害原因防治论文 篇1:

主要农作物常见药害发生原因及补救措施

摘 要:近年来通过对无为县水稻、棉花、油菜、小麦等主要农作物一些农药药害事故调查,简述这些农作物常见农药药害症状,分析产生药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补救措施。

关键词:农作物;农药药害;补救措施

目前,由于化学农药的广泛应用,水稻、棉花、油菜、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几乎都是用化学农药来防治。试验化学农药科学防治对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施药技术不当,每年总会在一些地方出现不同程度的药害事故,特别是除草剂,表现为药害发生频度增加,受害面积扩大,程度加重,甚至出现绝收田块。近年来笔者根据无为县水稻、棉花、油菜、小麦等主要农作物一些农药药害事故调查,对这些农作物常见农药药害症状进行简述,分析产生药害的原因,并提出补救措施。

1 作物药害症状

1.1 急性药害 急性药害是指在喷药后几小时或几天内出现的药害,主要症状有3类:一是种子发芽率下降,如水稻种子用二硫氰基甲烷浸种后不清洗,种子发芽率仅有50%左右;二是作物叶片出现斑点或穿孔,如百草枯喷洒到棉花或豆类叶片上,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甚至穿孔;三是整个叶片出现失绿,如草甘膦喷洒到小麦、棉花上,造成小麦、棉花叶片或茎秆发黄、发白,最后甚至枯死,苄嘧磺隆喷洒到棉花上,棉花叶片会出现黄化等失绿症状;四是作物叶片畸形,甚至落叶,氯氟吡氧乙酸误喷到棉花上造成头部扭曲,杀虫双误喷到大豆上造成叶片脱落、枯死等。

1.2 慢性药害 慢性药害是指在施药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甚至到作物生长末期才表现出来的药害,主要症状有2类:一是矮化、畸形。如棉花移栽前施用乙草胺或乙氧氟草醚等封闭除草造成棉花矮缩不长;低浓度草甘膦喷洒到水稻上导致高节位分蘖;如2甲4氯误喷到棉花上,叶片畸形皱缩,状似鸡爪、柳树叶;二氯喹啉酸防除水稻田稗草,浓度高时水稻叶片出现葱管状等畸形;苯磺隆防除小麦田阔叶杂草,飘移到附近油菜田,造成油菜二次分枝增多、丛生,开花期延长、结实少。二是子粒不饱满,穗、根基部畸形,产量降低。水稻、小麦扬花期用毒死蜱防治飞虱或蚜虫,导致花粉败育,空瘪粒多,稻壳酱黄色,成熟时子粒不饱满;水稻频繁施用戊唑醇、丙环唑等唑类杀菌剂预防稻曲病、纹枯病,导致水稻抽穗困难,穗头扭曲;水稻田用2甲4氯除草,秧苗小时或用量大时会导致水稻植株斜瘫,东倒西歪,老根变黑死亡,新根粗短;小麦冬后用甲基二磺隆除草,突遇低温,易造成小麦植株矮小、穗小穗少等等。

2 药害产生原因

2.1 农药的种类 不同类型的农药对不同作物的药害程度不同,如杀虫双对棉花、大豆等易产生药害,敌敌畏喷雾对水稻易产生药害。

2.2 药剂的剂型和使用浓度 从农药剂型上看,一般来说,油剂大于乳油大于可湿性粉剂大于粉剂大于乳粉大于颗粒剂,浓度高的农药易对作物产生药害。

2.3 农药使用方法

2.3.1 误用农药 如把草甘膦误当杀虫双用来防治水稻螟虫,造成水稻黄化、矮缩、不抽穗,甚至枯死等。

2.3.2 错混农药 炔草酯与2甲4氯不能混用,否则易造成小麦药害。

2.3.3 农药选择不当 草除灵用于棉花苗床除草,造成棉花叶片脱落,根茎肿胀甚至死亡。

2.3.4 二次药害 大豆田用氟磺胺草醚除草,造成下茬小麦茎叶黄化。

2.3.5 残留药害 甲、氯磺隆长期多年使用,易导致水稻、小麦僵苗不发。

2.3.6 飘移药害 芦苇滩用2,4-D丁酯防除芦苇上杂草,造成附近1 000m内棉花叶片呈鸡爪形,水稻田喷洒2甲4氯除草,造成邻近棉花叶片呈鸡爪形。

2.3.7 喷雾器清洗不彻底 喷洒过苄嘧磺隆、2甲4氯的喷雾器,如果清洗不彻底再用于棉田施药,造成棉花嫩叶黄化、叶片呈鸡爪形。

2.3.8 施药部位不对 用精喹禾灵防除棉田杂草,棉花头部着药过重易造成叶片黄化发紫枯焦。

2.3.9 施药方式不当 乙·苄(乙草胺和苄嘧磺隆复配剂)在水稻田用喷雾方法除草,易造成水稻矮缩黄化,生长缓慢,改用撒毒土法除草就很安全。

2.4 作物的种类和品种 棉花、大豆、油菜等对2甲4氯、氯氟吡氧乙酸敏感,精喹禾灵对水稻敏感。

2.5 作物的不同生育期 作物在幼苗期、开花期、孕穗期对药剂敏感,易产生药害。如小麦扬花期用毒死蜱防治灰飞虱和蚜虫,造成叶片黄化,花粉败育不灌浆。水稻2叶期前用二氯喹啉酸喷雾除草,造成水稻发黄枯死。油菜抽苔后用高效氟吡甲禾灵除草导致主茎停止生长,侧枝丛生等。

2.6 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土壤等因素对农药的影响,如水稻田用西草净、扑草净除草,如遇30℃以上高温,易造成水稻枯死。棉花移栽前用草甘膦灭茬除草或用乙草胺封闭除草,田间湿度大时易造成棉花僵苗不发、矮缩不长。同等剂量的除草剂粘质土比沙壤土易造成药害。

3 补救或防范措施

(1)水稻误用草甘膦,应及时喷洒泥浆水冲洗,减轻对水稻的伤害。

(2)翻耕泡田,冲洗土壤。

(3)水稻在播种前或芽期误用2甲4氯,发现后尽快施草木灰,可减轻药害。

(4)水稻田施过量高恶唑禾草灵防除千金子,稻株发黄矮缩,发现后立即排水晒田醒根。

(5)水稻施用过量2甲4氯或高恶唑禾草灵产生药害,发现后立即排水晒田,并追施速效氮肥,如尿素等。

(6)水稻、棉花产生药害后,及时喷施磷酸二氢钾或含有氨基酸、微量元素的叶面肥。

(7)水稻、棉花等作物产生药害后,及时喷施芸薹素内酯或赤霉素、吲哚乙酸等,促进植株生长。

(8)如果药害严重,植株死亡80%以上,就及时毁种或改种别的作物。

(9)喷施杀虫剂或杀菌剂的喷雾器与喷施除草剂的要分开,使用两个喷雾器。

(责编:徐焕斗)

作者:孙善教

棉花药害原因防治论文 篇2:

黄河三角洲棉田雨季管理新技术

摘    要:鉴于黄河三角洲区域盐碱地较多,适宜种植的植物较少,而棉花耐瘠薄、耐盐碱,较为适合本区域种植。棉花的生育期较长,病虫害发生较多,为适应绿色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形势,以达到减肥减药、环保生态的目的,阐述了黄河口区域雨季棉田管理技术,为本区域棉花生产管理、节本增效、绿色防控等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棉田;病虫害;防治措施;管理技术

棉花抗旱、耐劳、耐盐碱,对淡水资源比较缺乏的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棉花产业是非常有利的。因此,为增加棉农收入,实现棉花产业稳定发展,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必须以科技为先导,提高种植棉花的科技水平,节本增效。

1   整枝打杈,轻简化管理

黄河三角洲棉花现蕾期是在6月中旬左右。棉花现蕾后,建议将果枝下的叶枝全部去掉。如果保留叶枝下面的真叶,虽然会增加一定产量,但会增加劳动力成本,得不偿失。棉花种植面积较大,劳动力较少,为操作方便,可采用精简化栽培措施,应去掉果枝以下部分,可节省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这种操作模式叫“撸裤腿”。

2   预防枯萎病

棉花进入雨季蕾期后,带病的棉田会发生枯萎病。棉花枯萎病是为害棉花的重要病害,各棉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6月底至7月初是棉花枯萎病发生的高峰期,应注意田间管理和预防病虫害。

2.1   发病症状

棉花枯萎病从苗期到成株期都可发病。苗期症状呈现黄色网纹,子叶和真叶叶脉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绿色,叶面呈黄色网状纹。成株症状是节间缩短,株型矮小,枝叶丛生,叶片萎蔫干枯。此病最明显的是根茎内的导管变为黑色条纹状,严重时整株萎蔫枯死。

棉花枯萎病在黄河三角洲区域有两个发病高峰期,分别为每年的6月和8月。当平均气温达到20 ℃时棉田会产生病株。发生枯萎病最适宜的温度为24~28 ℃,当温度低于24 ℃或高于28 ℃时,病势减轻。另外,棉花枯萎病的发生与田间湿度有关,当田间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发病较为严重,所以雨后发生棉田枯萎病较为严重。

2.2   防病措施

由于枯萎病是土壤带菌传播,此病害的防治难度较大,防治成本较高,必须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病区类型采取不同的防治对策。

(1)零星轻病棉田。一是清洁田园。把病叶、病枝等病残體及时清除烧毁和深埋;把间苗和整枝打杈的苗、枝、叶带出棉田外处理干净。二是药剂处理土壤。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处理发病点土壤。现蕾前期发现病点,处理病株周围50 cm×50 cm,灌药液12 kg。铃期发现病点,处理70 cm×70 cm,灌药液20 kg,防治效果较好,可以根除病害。另外,也可用挖土方法,如在苗期发现病株,可将病苗和病土一同挖出,用严密的容器带出棉田外深埋。

(2)重病棉田。枯萎病发生严重的棉田,应采用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浇水条件或者盐碱度较低的地块,应考虑采取以下方法。一是轮作换茬。患病较为严重的棉田如若可以种植其他作物,应选择轮作换茬。首选作物是水稻、莲藕等水田作物,换茬时间在两年以上,其次是小麦、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换茬时间在3年以上。二是种植抗病品种。如果土质较差,只适宜种植棉花,要选择抗病品种,比如鲁棉研28、鲁棉研37、鲁6269、冀棉3号、中棉所16等。

3   防治害虫

进入雨季后,黄河三角洲棉田发生的主要害虫是棉盲蝽蟓、棉铃虫、蚜虫等,大部分害虫适合干燥、低湿的环境,雨季危害会减轻,但棉盲蝽蟓喜欢潮湿的环境,雨后危害更加严重。

在黄河流域棉区,常发生的棉花盲蝽蟓蟓主要有3种,分别是苜蓿盲蝽蟓、三点盲蝽蟓和绿盲蝽蟓,危害最为严重的是绿盲蝽蟓。绿盲蝽蟓发生较为广泛,黄河三角洲区域棉田蕾铃脱落有30%~40%是由棉盲蝽蟓引起的。

3.1   棉盲蝽蟓的为害症状

棉盲蝽蟓主要是刺吸棉花液汁。在棉花生长苗期,生长点受到危害,顶部干枯,生长点坏死,最后导致棉花植株停止生长而成为“公棉花”,使得棉花没有收成。在棉花大苗期和现蕾后,会在棉花顶部受害并干枯坏死,生长出许多丛生的不定芽。幼小的嫩叶被盲蝽蟓为害,会出现许多小黑点,受害幼叶长大后叶片皱缩,有的还带有小孔或者边缘破裂,这一现象为“烂叶疯”。成株后的棉花顶心部和果枝的边心部受到为害,长成枝叶茂密的“扫帚苗”。幼蕾受到其为害后,小苞叶慢慢展开,颜色逐渐变为黄色,随后因受害而干枯脱落。棉花在花期受害,棉花萎缩、变黑,最后长成“黑心棉花”,受害严重时,整朵花脱落。

3.2   棉花盲蝽蟓难防治的原因

在黄河三角洲区域,棉花盲蝽蟓难治主要有以下5点原因:第一是害虫种类繁多、生长寄主广泛、生育期较长。本区域常年发生的棉花盲蝽蟓最少有3种,分别是苜蓿盲蝽蟓、三点盲蝽蟓以及绿盲蝽蟓,在本区域发生最为严重的是棉花绿盲蝽蟓,占80%以上。总的来说,棉花盲蝽蟓一般在4月中、下旬,大部分虫害经过越冬孵化,开始在棉田周边的杂草、果树、林木上取食为害棉花。如果棉花地旁边有杂草、果树、林木,或者棉田附近种有油菜、苜蓿及豆科植物等,有利于棉花盲蝽蟓的生育繁殖,这些棉田棉花盲蝽蟓发生较早而且为害严重。4月底至5月初棉花出苗,棉花盲蝽蟓已在寄主植物上长成成虫,开始向棉田迁飞,为害棉花。黄河三角洲区域棉花盲蝽蟓在棉田有4个高峰期,分别是5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棉花盲蝽蟓种类较多,成虫寿命较长,世代重叠,为害较为严重。第二是棉花盲蝽蟓成虫生活习性复杂,不利于化学防治。棉花盲蝽蟓的成虫行动敏捷、飞翔能力较强、活动迁移迅速。并且害虫多在早晨或晚上为害棉花,阴雨天气可以全天取食,晴好天气潜伏在阴凉处栖息,这为化学防治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第三是棉花旺盛生长期正处于雨季,潮湿、温暖的环境对棉花盲蝽蟓的生长十分有利。棉花盲蝽蟓最适宜繁殖的温度是20~30 ℃,湿度在80%左右。黄河三角洲区域在6—8月降水较多,对此害虫十分有利。经过调查显示,阴雨连绵天气或刚浇完水后棉花盲蝽蟓为害会急剧加重,棉花刚长出的嫩尖和幼小花蕾最易受到为害,此时由于田间黏湿,也不利于喷药操作。第四是棉花盲蝽蟓为害棉田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棉花盲蝽蟓喜欢取食棉花的嫩芽、嫩叶、幼蕾和花朵。出苗早、长势强、湿润的棉田、氮肥施用过量、化学防控不及时、营养生长过于茂密的棉花,一般为害较重。第五是采取的防治措施不当。一般棉农对棉花盲蝽蟓的危害性不太了解,化学防治较晚,所使用的农药也不是对症下药,喷雾时不细致、不均匀、不透彻,从而使得棉花盲蝽蟓更难防治。

3.3   棉花盲蝽蟓防治措施

(1)要把握好有利的防治時期。当棉田出现叶子破损、蕾铃掉落再进行防治,防治效果较差。在雨季应注意观察棉田,早发现、早防治。在棉田劳作时,发现棉花有少量棉花盲蝽蟓在活动或是发现棉花嫩芽、嫩叶、嫩蕾苞叶等出现少量黑点,是防治棉盲蝽蟓的有利时期。

(2)合理选择化学农药。有效防控棉花盲蝽蟓的药剂有杀灭菊酯、氯氟菊酯、吡虫啉、甲氰菊酯、毒死蜱等。

(3)做到喷药细致彻底。棉花盲蝽蟓飞翔能力较强,最好采取统防统治的防控措施。喷药时间在17:00至傍晚为最佳,同时应从棉田四周向中间喷施,防止成虫迁移逃离。将田间地头的杂草及时拔除干净。

另外,雨季也要注意二、三代棉铃虫防治。二、三代棉铃虫最好的防治时间,在6月20日—7月5日和7月20日—8月5日,一定要观察田间和药剂防治,将棉铃虫消灭在1~2龄幼小时期。可应用的药剂有1.8%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1 500~2 0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制剂100~150 g/667 m2防治幼虫;90%万灵水剂3 000倍液喷雾,既杀卵又杀虫。

4   合理追肥

棉花进入蕾期到开花期,此时期生长旺盛,应考虑追肥。距离棉株20~25 cm、深10 cm处施肥,每667 m2用高氮、高钾型复合肥20 kg左右,追肥后浇水。根据棉田生长情况可在7月底补追尿素5 kg左右。从盛蕾期开始,用优质叶面肥喷雾,可与农药混喷。喷药、喷肥都要在16:00后作业,防止发生肥害和药害。

5   根据棉花生长情况进行化学防控

黄河三角洲棉区进入梅雨季节后,棉花生长非常茂盛,许多棉田会疯长,极易引起落蕾日落花和落铃。这段时间应该及时用化学控制剂进行防控,以控制棉株生长,塑造丰产株型,争取多结蕾铃,打好丰产架子。一般常用的化学防控法是进入梅雨季节,棉田刚见开花时,普通棉田用助壮素4~5 mL/667 m2,或者缩节胺1~1.5 g/667 m2,兑水20~25 kg喷雾化控。在进行化学防控时应该注意,喷洒化学控制剂不同于喷农药,要均匀喷施棉花顶芽和果枝顶芽,用水量不宜过多,争取棉花叶片上的水滴不滚落到地面上为最佳状态。喷施化学控制剂一般在10:00前或16:00后进行,以防止高温蒸发量大,影响化控效果。如果刚喷雾后遇到大雨,应立即补喷,化学控制剂量要减少50%。

6   揭膜培土防涝

在6月25日左右降水,土地湿透,应该尽快揭膜或者浇水后揭膜。一定要揭膜,否则每年的农膜留在土壤中,会严重影响棉花根系生长,使其减产。揭膜后,棉田进行中耕培土。近年来突发性灾害天气较多,为应对大降水天气,棉花种植户注意提前挖好鱼刺沟,打通竹节沟,使小沟通大沟,在降水后田间无积水。

作者:尚玉琢

棉花药害原因防治论文 篇3:

棉花生理性病害与防治

棉田的病害较多,在防治过程中,有些病虫害反复用药防治不见效果,反而对棉花造成了药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不了解病害的类型盲目用药。病害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病菌侵染而致病的“病理性病害”,用药防治效果较好,另一种是棉花生长生育过程中,缺少某些营养元素所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称之为“生理性病害”。生理性病害必须根据病情采取补充营养,改善土壤环境等措施才能解决。

棉花生理性病害的田间诊断

1.棉花红(黄)叶枯病

俗称红叶茎枯病,一般多在初花期开始发病,盛花期至结铃期发生普遍且严重。在棉花生长中,病叶从外向内发展,脉间叶肉呈淡黄色,但叶脉保持绿色,以后叶色变为紫红色或红褐色,皱缩继续发展则全叶呈红褐色,严重时,叶柄基部变软,失水干缩,形成茎枯,引起大量的落叶,终至全株枯死。剖开茎秆维管束变色,引起这类病害的原因主要与土壤、营养、肥水、气候和栽培管理密切相关。

2.缺素症

⑴缺氮。棉株生长缓慢,茎秆矮小细弱,红茎比例增多,果枝伸展不出来,雷玲瘦小脱落多,叶色褪绿呈黄绿色后变黄色,严重时变成黄棕色、枯死。

⑵缺磷。棉株生长慢且矮小,茎秆细、脆、叶片小,叶色暗绿或灰绿无光泽,严重时从叶尖沿叶缘呈灰色干枯且带紫色,茎叶变紫,现蕾、开花、吐絮推迟。

⑶缺钾。叶片上先出现黄色斑块,随后在叶脉间出现黄色斑点并逐渐扩展为褐色斑,最后整片叶成红棕色,叶片皱缩,边缘下垂,叶片枯死或提前脱落,茎秆矮小细弱,铃小且难吐絮,雷玲脱落重,缺钾严重时,植株过早枯死,呈红叶茎枯状。

⑷缺硼。生长点坏死,生长停止,仅叶芽生长,植株丛生状,植株矮小且分枝多,叶片反向卷曲,叶厚,凹凸不平,叶柄出现环带突起,最后导致“蕾而不花”或“花而不铃”,严重减产。

⑸缺锌。植株矮小,节间显著变短,叶色失绿变淡黄,雷玲脱落严重,生育期明显推迟。此外,在碳酸盐含量较多的土壤中,铁鹽常变为不能被植物吸收的状态,也常引起叶片失绿。锰、钙、硫等元素的缺乏,也会引起叶片变色,抑制正常生长。

3.畸形

正常生长的棉田突然出现大片植株叶色发黄,叶形变细、变长、皱缩、扭曲似“鸡爪”状叶片,株高也明显受抑制。这类症状多与棉田附近使用除草剂有关。

4.萎蔫

在高温期久旱之后大水漫灌,棉田中也常发生“生理萎蔫”,这是因高湿环境导致厌氧细菌大量繁殖,它们所产生的硫化氢、甲烷等对棉花产生毒素作用所致。

生理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生理性病害的种类很多,要控制其发生,必须首先清楚病因。若是缺素症则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症处理;若是药害,则采取针对调节剂种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处理;若是红(黄)叶枯病,因病因比较复杂,则主要通过改善土壤及肥水条件来抑制病害发生。

1.改良土壤

如增施有机肥,扩种绿肥植物,棉花与苜蓿轮作,深耕和稻棉轮作等,都可改善土壤结构状况,减轻病害发生。

2.平衡施肥

⑴地下部施肥。因氮、磷、钾是大量元素,必须以根部施肥来解决缺素症状。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应在棉花的初花期开始追施氮磷钾16-16-16功能型复合肥,每公顷225~300千克,在棉花的花铃期,每公顷再追施450千克。施肥后应浇水。

⑵地上部喷肥。因中微量元素造成的棉花缺素症都表现在植株的中上部,而且需要量少,一般用叶面喷施的方法来补充和纠正缺素症状效果好。发现棉株缺氮时在及时追施速效氮肥的基础上,可喷施1%~2%的尿素溶液。棉株缺磷钾时,应连续喷施磷酸二氢钾叶面肥2~3次。棉株缺硼时,应使用0.2%的硼砂溶液或0.1%的硼酸溶液分别在蕾期、初花期、盛铃期喷施。发现棉花缺锌时,应分别在棉花蕾期、花铃期用0.1%~0.2%的硫酸锌液叶面喷施2~4次。

3.加强管理。棉田应精耕细作,及时中耕,及时灌水。严禁大水漫灌,多雨季节要注意及时开沟排水。这些都是有助于减轻红(黄)叶枯病及萎蔫病发生的措施。(田玉环 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集镇农技站)

上一篇:表现主义现代艺术论文下一篇:我国服装服饰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