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金融论文

2022-04-16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这是基于我国社会发展改革实践得出的经验。金融和经济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将区域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则能够打开区域经济发展的局面,实现区域的快速发展。而就我国现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来看,金融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尚不协调,金融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重视。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区域经济金融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区域经济金融论文 篇1:

我国区域经济金融非均衡与金融深化

[摘 要]在现代科技不断进步的背景之下,经济也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为了缩小不同地区存在的经济发展差距,应当采用各种方式解决配置不均衡这一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快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并且制定相应的政策,大力开发中西部地区,最终推动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文章就我国区域经济金融非均衡与金融深化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区域经济金融;非均衡;金融深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5.015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背景之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而西北地区的经济由于受到自然因素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发展缓慢且差异十分明显,这也严重制约了不同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不均衡是发展中国家常见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当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推动改革开放的步伐,推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且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区域经济金融非均衡现状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我国的经济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状况十分不均衡,因此不同区域由于发展情况的差异,交通运输以及科教文卫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也有所不同。我国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以及对外开放的程度将区域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三个经济区。我国这三个经济区域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自然条件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从地域这一角度来看,西北地区面积较大,东部地区面积较小。从人口上来看,西南地区的人口较少,而西北地区的人口是最少的,沿岸地区的人口比较密集,因此西北地区往往地大物博、人烟稀少,而东南地区的人口十分密集,东部地区的交通运输情况较好,可以依靠航运进行运输,西北地区的铁路密集度较小,交通设施较差。西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情况较好,进出口贸易十分频繁,而东部地区的经济活力较强,西部地区较弱。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一些不发达的地区需要加大经济的投资,才能够走出低水平的区域。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的背景之下,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在于资源分配不合理,而导致资源配置不平衡的原因是金融的不均衡发展[1]。由于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体系不健全、市场不发达等各种原因投资的渠道十分狭窄,这也导致回报利率较低,因此中西部的金融发展状况存在一定差距。

2 区域经济金融非均衡与金融深化策略

2.1 调整组织体系

通过缩小不同区域之间经济金融出现的差距,调整相对应的组织体系,能够提高金融机构的融资效率,从而避免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为了竞争而出现的秩序紊乱的情况,对于一些中西部地区具有发展能力的县城可以保留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从而适应金融对外开放的需求。通过鼓励银行到中西部地区设立机构,在保证资金不断引进的前提之下,创新金融模式累积经验,通过大力扶持中西部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加强农村信用社之间的竞争,避免一些贷款业务的盲目投资导致资产质量下降,以及相应的金融风险,因此应当对农村信用社等机构进行合理的布局,从而有效解决农村存在的金融问题,通过对信用社的相关业务开展创新并且增加相应的管理程度,使得信用社成为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保证,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培养中西部的金融市场。通过引进投资资金,并且加强投资者对于地区发展的信心,提高资金的流转力度,从而确保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够适应金融发展多元化的实际需求。

2.2 找准自身定位

在对金融机构业务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找准业务的定位,同时结合金融机构的经营定位以及相对应的流动性管理策略进行探讨,通过弱化以利益为中心的原始定位,提高资金调配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并且开展流动性的管理。在当前形势下,在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避免全面发力,通过结合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优势以及所具备的资源逐渐转变经营方式,优化产品结构,从不同领域出发进行着力突破,最终使得企业发展走向特色化经营这一道路[2]。首先,通过强化对于客户的综合营销以及管理能力,从而对业务开展集约化经营及专业化操作,提高金融机构业务发展过程中不同部门的业务协调能力以及工作效率,从而为获得收益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应当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通过不断调整产品原有的结构,提高资产业务的占比,加快资金的运转速度以及流动性,提高资产收入贡献。其次,应当加快对于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通过运用货币、市场、资金等一系列产品,不断优化企业的金融工具使用,提高资产投资的收益率。

2.3 完善法律体系

首先,作为政府应当构建企业的金融平台并且完善与之相对应的法律法规,通过搭建金融平台,更多的依靠互联网吸收社会成本,不断拓宽互联网背景之下企业的金融渠道,使得企业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开展金融,通过搭建企业互联网金融平台也能够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金融担保体系以及综合化的服务体系。除此之外,想要针对互联网背景之下企业金融活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能够有效约束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并且明确责任和权利,使得金融机构在运用互联网开展金融模式创新的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3]。

2.4 拓展金融渠道

作为金融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本生产要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融机构应当选择相对应的金融方式,不仅可以选择科學合理的金融模式,同时也可以选用多种金融模式,使其相互补充,最终推动金融机构的发展。作为金融机构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不能够仅仅依赖政策的扶持以及银行信贷,而应当打破传统的借款模式,通过了解互联网背景之下金融领域的动态以及发展模式,并且根据自身的阶段性特点,探索当下阶段符合金融机构发展的金融方式以及渠道,克服在发展过程中盲目被动的方式[4]。与此同时,需要金融机构注意的是在金融机构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创意的重要性,一个缺乏创意的产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即使具备充足的资金保障也很难获得可持续发展。

2.5 完善互联网金融体系

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之下,发展的同时也应当逐渐改变自身的金融生态,从而推动企业金融模式的创新,给金融机构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这有利于破解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融资难这一困境。然而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之下给金融机构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通过运用互联网开展金融模式创新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对应的政策保障机制,同时金融机构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的规范化以及法治化,使得企业在金融模式之下能够有效甄别信息,并且加强相对应的风险管理,健全信用体系建设,最终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5]。在互联网的背景之下,金融机构在拓宽金融渠道的过程中,也应当完善互联网金融体系,实现金融体系的规范化以及法制化。在企业金融的运用过程中如何进行风险管理以及信息识别,并且加强与金融渠道的深度融合是产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互联网的背景之下,金融行业的发展仍然处于野蛮生长这一状态,只有积极探索适合企业金融的机制以及模式,并且培养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够推动互联网背景之下企业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6 加强风险管控

在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回归流动性管理的根本作用,充分发挥资源优化配置以及资金调剂的作用,同时通过加强金融机构质量管理以及风险关口也能够避免出现资金风险。首先,作为工作人员应当健全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机制,从制度、业务流程以及管理架构等各个方面出发,构建科学有效的业务管理体系,并且深化业务治理,避免出现交叉性的金融业务,最终推动金融机构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应当强化业务治理管控风险。在业务推进的过程中,应当始终执行穿透原则,根据资产以及债务人的实际情况对风险进行分门别类,并且准确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通过规范金融机构业务的投资,严格禁止资金绕通道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情况,从而把控实质性的风险。最后,应当全面掌控金融机构业务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最终推动业务发展,通过抓住关键性的风险领域并且做好风险管控作用,严格交易对手的名单准入机制,监管投资范围,对于项目的选择以及合作机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管控,從而提高项目质量。做好投资后的管理工作,提高投资的准入门槛,最终把控投资风险在流动性风险管理这一方面,应当运用理财产品以及同业存单等工具,提高金融机构的负债能力,确保资金流动性的安全,在市场风险管控这一层面加大对于项目流程以及行业机构的管控,避免出现金融风险。同时,应当加强对于企业的信用管理,通过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的信用程度,为企业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形象,信用作为市场经济的灵魂,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违背信用的情况会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3 结论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出现了不均衡的状况。随着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扶持,经济差异也在不断地缩小。然而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状况,需要工作人员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从而减少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存在的差异。

参考文献:

[1]聂雷,任建辉,刘秀丽,等.金融深化、政府干预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10个城市群的经验证据[J].软科学,2018(6):1-11.

[2]武力超,林澜,何春辉,等.劳工汇款与劳动生产率提升——基于金融发展调节效应的研究[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0,17(5):72-82.

[3]韩珣,李建军.金融错配、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经济“脱实向虚”[J].金融研究,2020(8):93-111.

[4]庄婷婷.金融深化、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基于海洋经济的PVAR分析[J].海洋经济,2020,10(4):1-12.

[5]孙志红,周婷,琚望静.金融自由化、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J].武汉金融,2019(11):3-11.

作者:廖梦漪

区域经济金融论文 篇2:

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促进策略

摘 要: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这是基于我国社会发展改革实践得出的经验。金融和经济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将区域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则能够打开区域经济发展的局面,实现区域的快速发展。而就我国现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来看,金融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尚不协调,金融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重视。因此,首先阐述区域经济金融重要作用,进而分析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两者协调性问题所在,并就相应问题提出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策略

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与市场经济体制运用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发展成绩显著,阶段性成果突出。而就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尤其落脚在区域经济发展当中,可知区域经济与金融的协调性发展仍存在不足,金融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只有明确区域经济金融的重要作用,并从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问题出发,提出对应的解决办法,才能为区域经济的健康长足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一、区域经济金融的重要作用

经济全球化局面已经形成,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是巨大的良好契机。而要实现整体经济发展,就应当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将区域经济作为整体经济发展的重心之一,在实现区域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强化综合经济实力[1]。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推动作用,开展区域金融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可最大效率地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经济区域发挥区域的合力,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突出、成绩显著。区域金融合作则基于区域合作的资源基础,对区域内资本进行优化配置,使其为经济发展提供金融基础,也反之促进金融行业的繁荣发展[2]。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则跨区域投资与经营能够成功实现,区域的产业发展愈趋完善,整体的竞争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

回顾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虽然阶段性的成绩突出,但总体来看则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尤其体现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区域经济发展当中未认识到区域金融的重要性,未能有效平衡好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之间的关系,两者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以至金融的助力作用未能有效发挥,资本体系的架构与资本配置等得不到有效发展。综合我国区域经济金融的发展实际,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区域经济金融政策融合性不强

结合我国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来看,区域经济和金融体制的发展之间未能有效平衡,两者的协调性不强,在需求之间存在不适应性。同时,区域经济金融政策未能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目标进行匹配,甚至在具体的政策方面与实际目标相背离,尤其在缩小区域经济差别的目标上,部分区域的金融政策适用效果不佳,得到了相反的效果[3]。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的今天,虽然市場作用得到了最大化发挥,但金融市场的矛盾性日益体现。金融市场离不开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指引,在金融市场发展出现问题时给予适当引导,并以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对应的金融政策实现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的进一步协调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仍缺乏有效需求

区域经济发展当中中小企业的作用在进一步突显,将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部分,能够全面展开区域经济发展局面,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合力的强化。而当前的问题是许多区域的经济发展在金融机构体系建设上尚不完善,金融机构在资金供给方面远远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导致中小企业不得不依赖银行贷款等相对单一化且难度较大的融资方式。为获取发展资金,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选择贷款保证和抵押贷款等方式,资金获取难度同样较大。从企业的发展态势来看,创新性企业和科技技术类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配置基础,技术进步后劲不足[4]。同时,微观经济发展不理想,其主体在发展当中同样存在融资困难,借贷能力不强,资金补给不足,也就进一步造成金融机构发展上的缓慢。

(三)经济金融运行环境迫切需改善

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体系发展仍在进步当中,多种体系建设仍在一步步摸索当中。我国的信用体系尚未完善建立,信用调查机制不健全,配套的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也缺乏足够的现实基础,整体建设仍有效完善。即便当中我国各区域内在金融信贷机构发展方面有了相应的实体机构,而内部实力方面却仍不足,担保实力不强、业务经验匮乏、在实际操作运行方面缺乏规范性。金融机构发展未能以区域内的优质企业为重心,造成发展上的后力不足。基于优质企业的发展需求,只有进一步完善信贷担保机构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逐步强化信贷担保机构的综合能力,逐步构建区域内金融的保障体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支持,才能在过程中实现金融运行环境的不断优化。

三、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机制,有效融合金融政策

将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作为区域内的发展中心,将构建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机制作为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步步实现区域政策的融合,为区域经济的良好未来打下坚实基础。首先,金融部门应当加强与政府经济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明确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当中协商机制构建的重要性,并将区域内行政区化的隔阂与阻碍消除,实现金融合作的便捷化和高效化。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氛围逐渐提升,区域金融的资源配置也就能够逐步优化。其次,应当在协商机制之下推进区域内发展战略,将区域产业政策作为发展基础,结合金融的优势力量,推动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应用磋商机制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消除金融资源利用壁垒,为一体化经济金融提供有效保障[5]。

(二)逐步完善区域金融服务工作,扩大经济发展需求

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当中的具体需求,逐步完善区域金融服务工作,才能进一步扩大经济发展需求,为区域经济的体量扩大化打下重要基础。首先,应当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在政策体系方面进行不断优化。在金融资金额度和利率浮动方面进行适当调整,强化金融政策的服务性。其次,对当前的区域金融市场进行完善。一方面,增大直接融资体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则以区域性信贷政策的铺展,使得区域内的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和完善,将区域内的重点企业和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目标,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此外,应当对现有的金融营销模式进行创新,完善现有的信贷管理机制,使得金融的服务品质得到有效优化。最后,应当看到金融服务平台对于企业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构建多样化金融服务平台,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服务和建设项目提供便捷化的金融服务平台,让包括个私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内的企业能够获得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6]。

(三)完善政策体系打造生态金融,改善经济金融环境

构建生态金融体系,使得当前的区域经济金融环境得到不断的优化。一方面,应当依据金融规律,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对当前的金融政策进行不断调整,完善诚信机制建设,使得金融生态环境能够在一步步的推动下得以构建完成;另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政府部门的支持力量,在企业改制方面提供政策规范指引,让企业改制过程更加科学化和透明化,也通过金融维权的强化实现企业在风险资产方面的有效保障,大大提升企业的自信心[7]。此外,应当对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不断优化,在完善信贷担保机构建设的同时,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在贷款风险担保基金设立方面提供政策指引,让农村地区和中小企业主体获得对应的担保服务,实现地区的信用能力提升。最后,逐步完善信用体系,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体系不断完善,经济金融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结语

基于现阶段我国经济情况,在为协调发展区域经济金融提供契机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就必须创新区域金融政策,同时进一步整合区域金融。要建设好金融与经济生态环境,稳定发展金融经济,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因此,稳定金融,进一步协调发展区域经济金融,对于更加和谐金融结构的构建、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的改善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晶

区域经济金融论文 篇3:

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研究

摘要:京津冀三地比较优势明显,实施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的潜力巨大,但目前与国内发达地区比较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完善的区域一体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强有力的区域性协调机构和调节基金等。因此,应着重从组建京津冀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的权威性协调机构、法律法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发展基金制度、搞好协作交流、建立常设的信息管理机构、区域资源补偿制度等方面寻求解决办法。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协调机制

文献标识码:A

京津冀三地比较优势明显,有较好的合作基础,实施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的潜力巨大,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例如在港口、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等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无序竞争,使得协同合作、区域整合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建立和实施新的协调机制来突破目前面临的瓶颈。

一、目前京津冀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京津冀已经在交通设施、产业调整、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上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经济方面

1.京津竞争态势难以形成合力效应。以往京津冀区域合作的主要内容仅限于京冀和津冀之间,京津合作进展较为缓慢,导致京津在辐射功能的发挥方面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作为京津冀区域的两大核心城市,京津虽然有较强的产业基础,但由于长期各自为政、缺乏合作,不仅区域内产业链断裂,产业配套能力低、产业联系松散,没有形成紧密的协作分工关系,而且存在着区域内的无序竞争,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受到局限。

2.诸侯经济制约区域经济—体化。多年来,京滓冀各地虽不乏合作和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愿望,但各地方在实施区域经济合作中,往往多从本地方利益考虑问题,长期实行贸易保护、市场分割、自成体系的封闭政策,导致区域内生产建设中的重复布局和工业结构趋同,形成某种程度的“大而全”,“小而全”诸侯经济。

3.区域间要素流动阻力比较大。整个地区城镇等级结构不合理,缺乏中间层次的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发展水平较低。城际之间是一种线性联系,尚未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由于地区间经济协调成本很高,导致周边区域接受辐射弱,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的相互间流动和利用效率比较低。

4.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突出表现在区域性水资源短缺、水系被破坏、湿地减少、海水污染、赤潮频现等,必须高度关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在金融方面

在金融一体化发展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市间在区域金融中的功能定位模糊。区域金融分割,行政管理分散,金融竞争大于金融合作,存在典型的多中心倾向,都想争夺金融主导权和控制权,特别是京津两城市都在打造区域金融中心,这已成为京津冀地区经济金融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2.结算渠道不畅和金融创新滞后。作为金融服务的重要方面,结算手段与渠道是金融机构提高经营效益的关键问题。目前跨地区结算时间较长,不够便捷,畅通程度不够。因此,京津冀地区迫切需要建立清算系统,统一结算。

3.区域金融发展严重不平衡。京津冀地区资金分布极端不平衡,区域资金回报率和成本差异也十分显著。津冀地区的企业求“资”若渴时,北京的银行存贷差却高达数千亿元。这种地区分治的银行业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金融资本的快速流动,削弱了金融资金对经济发展的“输血”功能。京津冀地区的贷款率占比过大,贷款利用效率低下,过度依赖银行体系。与“长三角”地区金融合作相比,京津冀地区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步伐较为落后。

二、解决京津冀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应从协调机制上寻求突破

通过对协调机制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通过对实践的观察和分析,笔者认为解决上述京津冀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应从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上寻求突破。

(一)对协调机制的基本理论分析

何谓机制?即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协调机制或机制的协调,其范围很广,在不同领域都可按照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主要涉及领导、组织、执行、督察、考评、奖惩等方面的制度建立与运行。

1.几个重要机制的分析。在日常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常会遇到的几个重要机制:

(1)经济机制。经济机制是表示一定经济肌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及其功能。由于机制是在经济肌体运行中发挥功能,所以又称为运行机制。一个经济肌体在整体运行中包含着它的各构成要素的局部运行。各构成要素都自成系统,各自都有特定的运行机制。

(2)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即市场运行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总体功能,是经济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工业革命的发动是建立在市场运行机制基础之上的,或者说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生产力的成长过程是在市场运行机制的驱动下进行的。市场运行机制是经济社会化乃至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市场运行机制是由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供求机制构成的。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关键机制,风险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机制,供求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保证机制。

(3)行政机制。行政机制即行政协调,应包括以下三层含义:一是协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增强行政系统的适应力、创新力。现代行政系统是一个与外部行政环境变化及信息要求相关的开放系统,它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对自身的要求,调整政府职能体系与行政组织结构,以增强行政系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二是协调内部纵横向的关系,以增强行政系统的协作力、整合力。政府行政系统,为增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必须协调自身内部的各种纵横向关系,这种“纵横向关系”,既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又包括政府机关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三是协调内外部、纵横向的人际关系,增强行政系统的凝聚力、驱动力。由于行政人员所居职位、所持视角、所具有的价值取向等不同,必然造成人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行政协调,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分歧,增强相互之间的理解、信任、支持,从而增强行政系统的凝聚力、驱动力,实现行政运转协调。

2.机制的运行。机制是以什么为载体的呢?或者说是通过什么形式建立,依靠什么实现的呢?笔者认为,机制的建立,一靠体制,二靠制度。这里所谓的体制,主要指的是职能组织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所谓制度,广义上讲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任何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也可以说,通过与之相应的体制和制度的建立(或者变革),才能使机制在实践中得到体现。

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项体制和

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不是孤立的,也不能简单地以“1+1=2”来解决,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必须互相呼应、相互补充,这样整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还要特别重视人的因素,体制再合理,制度再健全,执行的人不行,机制还是到不了位。而且体制与制度不能完全分离,而应相互交融。制度可以规范体制的运行,体制可以保证制度落实。

然而,区域经济作为较为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有组织的形态,我们不可能指望通过构建出一种单纯的机制,使它完全成为一个不需要管理者干预的自适应系统,但在设计区域经济的运行模式时,应该把机制的构建和系统化作为重点来把握,这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才有可能促进区域经济实现一体化,并实现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需要建立的协调机制

根据协调机制的基本理论分析,结合京津冀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建立以下协调机制:

1.中央政府推动的协调机制。即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并采取一些行政性的安排措施,来协调和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

2.建立法律法规协调机制。即通过建立适于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发展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京津冀三方的实践。

3.建立区域政策的协调机制。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区域政策,用这些政策推动来协调区域内各方的利益,并以此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

4.建立对话协商机制。即通过建立对话协商制度,来解决京津冀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问题。

5.建立区域经济金融发展规划和共同发展基金的协调机制。即由京津冀三方共同研究区域经济金融发展规划,并出资设立共同发展基金,来促进地区间的平衡发展。

6.建立协作交流机制。即由京津冀三方在区域一体化的政策和标准规范、规划基础资料和成果、专家和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建立统一的信息库,实现资源共享,为动态掌握三地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统筹解决区域发展重大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7.建立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即区域三方在制定和实施一体化的规划过程中,对涉及区域一体化的协调发展、需要共同协商解决的有关重大问题,及时向其他各方反馈信息。三方应在充分沟通和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及时向两市一省政府作出专题报告,经三地政府同意后,纳入各自的相关规划中予以落实。

8.建立区域资源补偿机制。为了维护京津冀一体化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区域内的资源补偿机制,以弥补某些地区由于维护生态环境,导致经济欠发展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建立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之对策

国内外有不少通过建立协调机制来促进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特别是欧盟通过建立协调机制来实现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欧盟包括不同的国家,其中有大国和小国。有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情况要比我们国内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复杂得多,但其仍然较好地实现了一体化发展。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京津冀区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建立以下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具体协调机制。

(一)组建京津冀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的权威性协调机构

由国务院及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和京津冀参加的“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并建立常设工作机构,负责制定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提出区域合作的重要政策和措施,组织区域合作的重大事项,以克服京津冀地区目前存在的“诸侯经济”弊端。

(二)制定促进京津冀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

在中央的支持下,由京津冀三方共同研究制定适于区域合作和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的法律法规,用区域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京津冀三方的有序发展。应基本涵盖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保护、激励区域经济合作及具有促进作用的法规。如区域综合开发法、区域经济合作法、跨行政区经济组织经营法、区域资源保护法、区域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法、区域共同基金法、外资金融机构行为法、区域金融中介组织法、区域金融市场运作法、市场进入和退出法、经济主体权益保护法等。

第二方面是约束、惩罚有碍区域经济合作的法规。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地方保护法、重大损失责任追究法等。

(三)制定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

在中央的支持下,由京津冀三方共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制定适于区域合作和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主要是实施京津冀区域内的统一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实施区域内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原则。既要考虑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发挥区域内各地的资源优势,还要考虑国际产业传递的需要,形成合理分工、协调发展、专业化和现代化的区域产业体系。与之相适应的税收政策,应本着既有利于地方财源的扩展,又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使京津冀三地在合作中不受损失,互惠共赢。

(四)建立京津冀省市长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京津冀省市长联席会议制度,主要是以此来形成对话协商机制。联席会议由三方共同召集,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主要任务是:研究、协调有关区域交通、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海岸线资源保护与利用、区域金融发展等跨区域重要的一体化发展规划,以及影响区域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选址,协商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和规划协作的有关重大事宜,并提出规划意见和措施。经联席会议研究协调议定的事项,三方均应在相关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予以落实,确保三方规划的相互衔接和协调。

(五)建立区域金融规划和共同发展基金制度

由京津冀三方的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共同研究区域金融发展规划,并出资设立共同发展基金,来促进地区间的平衡发展。

1.搞好京津冀区域金融合作,特别是京津区域金融合作。由京津冀三方共同研究区域金融发展规划,来协调各方面的金融发展关系。从区域金融发展状况上讲,近些年天津的金融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在总量上与北京尚有较大差距。而目前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天津的城市被定为北方经济中心,与之相适应,天津的金融业也应发展的更快些,但是北京目前也在大力发展金融业,两者的关系如何协调呢?笔者认为北京作为首都应是全国的金融管理中心,重在金融监管和促进全国金融业的协调发展;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中心,与之相适应可建立和发展北方区域金融中心,也就是建立和发展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其重点在于金融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为国内区域金融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2.共同构建在北方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和辐射带动力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有利于提高京津冀乃至全国金融业的运营效率,当前的重点是落实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之国家发展战略,发展全国性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的非上市公

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和投资基金市场。

3.建立金融协调监管制度。一要加强金融法规建设,研究京津冀地区经济金融运行的特点,制定适宜的金融监管政策和法规;二要适时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金融监管机制,完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共同防范金融风险;三要密切关注区域性风险传递的新特点,引导金融机构正确处理金融合作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4.完善信用信息平台。金融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来协调,其覆盖范围应该超出行政区划。良好的信息系统需要打破垄断,在京津冀形成拥有统一数据标准和发布机制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发统一的客户预警和风险分析平台。

5.建立京津冀共同发展基金。即由京津冀三方共同研究并出资设立共同发展基金,这种共同基金不同于一般性的产业投资基金,以赢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主要投向制约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重在促进京津冀地区间平衡发展基础上的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

(六)加强京津冀的协作交流

这种协作交流宜采取京津冀民间协会为主的形式,通过建立各种类型、各种专业的跨区域民间协会组织,通过京津冀广泛的地区间的交流,不仅要实现三方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而且要实现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进而促进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协调发展。

(七)建立常设的信息管理机构

在京津冀区域设立一个常设的信息管理机构,对涉及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需要共同协商解决的有关重大问题,及时向各方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的问题。

(八)建立京津冀区域资源补偿制度

为了保护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环境,对一部分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经济开发的地方,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例如京津冀山水相连,而地处京津上游的张家口、承德两市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问题直接影响着京津地区。张家口、承德两地由于不再大规模发展制造业,特别是重化工制造业,而导致的该地方的经济收入减少,由中央财政进行转移支付,京津冀三方也要共同协商,通过建立区域资源补偿基金进行补充性的支付补偿。

参考文献:

[1]刘晓,杨洁,张慈.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产业协调发展[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刘丹丹,孙文生.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商业时代,2006,(10).

[3]何海军,杜丽菲,郭小兰,高士超.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问题分析[J].北方经济,2008,(14).

[4]孙翠兰.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与金融创新[J]金融博览,2008,(9).

[5]于维洋,邱述兵,秦寄翔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J].经济导刊,2007,(12).

[6]周建平.欧洲一体化政治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7]朱文晖.走向竞合一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发展比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8]阎金明.国内外大都市带的发展经验及启示[J].城市,2003,(5).

[9]李文增.加快京津联合促进京津城市一体化发展[J].港口经济,2004,(2).

作者:李文增 鹿英姿 王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