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伦理下生态文明论文

2022-04-22

摘要:调查显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农民教育的互动,当前农民的生态伦理素质现状要求必须加强针对性的教育。要加强生态伦理意识、生态伦理知识、生态伦理原则、生态伦理规范和生态道德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村生态伦理下生态文明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村生态伦理下生态文明论文 篇1: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绿色经济发展,在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为创造开展多元化的农村发展模式提供机遇。商河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对如何进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我国进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商河县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创造开展多元化的农村发展模式提供机遇。近年来,商河县秉承“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的改革发展思路,不断推进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探索,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一、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难度也有所加大。长期以来,农民粗放的生产模式造成的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农民生活过程中积累的垃圾疏于管理,“垃圾围村”、“脏乱差”的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及镇村企业的不合理发展加剧了农村的生态破坏。总结起来,目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民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不容忽视

一是土地退化:我国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土地资源退化面积高达80.88亿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6.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7亿亩(180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5.01亿亩(33.4万平方公里),土壤盐碱化面积14.87亿亩,草场退化面积30亿亩,土壤污染面积4亿亩。这些退化过程所涉及的耕地10多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一半。考虑到重复计算,如以10%扣除后,则我国土地资源退化面积为73亿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50.7%。近二、三十年来,由于人口大量增加和粗放的增长方式,使我国土地资源的退化状况愈趋严重。

二是水生态失衡:早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4年年会上,中外专家就重点讨论了农业水源污染的问题,并指出了我国农业生产中对农药化肥的滥用(尤其是氮肥的滥用)已经严重危害到了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其非点源污染已经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加拿大教授斯谬尔指出,中国的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比例不到10%,而氮肥使用量却占了世界的近30%。[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我国农田所施用的氮肥有一半在被农作物吸收之前就以气体的形态挥发到大气中或从排水系统流失到水体环境中,造成巨大危害,首先是对于饮用水的危害如河水、井水等,农药和化肥的残留渗透到饮用水源中并且不断累积的状况已经对我国13个省份数百万的居民的健康构成了威胁;其次是对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威胁,据统计我国近一半以上的湖泊正处于富营养化的状态,赤潮、水藻疯长、水生物因缺氧等原因大量死亡等都已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二)农民生活过程中造成的“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

受经济条件和传统习惯影响,农村大多数垃圾没有固定的存放点和处理厂,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等,经过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散发出恶臭气味。农村垃圾污染环境的主要方式有:固态物质污染,即自然堆放的农村垃圾腐败形成渗滤液;液态污染,即堆放的农村垃圾在雨季被冲刷到水体,造成水体污染;气态污染,即垃圾腐败产生恶臭污染以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等细菌和病毒,影响身体健康。近年来,全国多地惊现“癌症村”,据资料显示,有197个癌症村记录了村名或得已确认,癌症的形成原因多样,因环境污染而开成的“癌症村”正在中国大陆逐年增多。

(三)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生态的影响不容忽视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过多地关注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而忽视了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将城市中无法处理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转移到郊区,采取直接堆放或就地掩埋的形式进行处理。这种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处理垃圾,只是转移了地点,堆放在农村的大量垃圾必然会对当地的空气、土壤、水源和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二是一些污染型的企业向农村转移。由于城市对企业的环保准入口槛较高、城市地皮价格较高、劳动力资源不足,至于很多企业将目光投向环保准入口槛较低、地皮价格较低和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农村。污染型企业在农村投资建厂,虽然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是其排放的各种污染物给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危害。三是在城市发展中淘汰下來的商品销售到农村。由于一些电器巧产品的能耗较大或者其使用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无法进入环保标准严格的城市市场,于是这些物品被销售到环保标准较松的农村,这种转嫁型的污染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危害。

二、商河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商河县地处山东省西北部,是一个农业大县,近年来,商河县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秉承“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理念,走“工业化、城市化同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互动发展”的路子,努力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开创了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崭新局面。2016年,商河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在寻求绿色發展的道路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探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优化农村环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农村环境直接关系到农民的身心健康,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优化农村环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重点在于解决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脏乱差”问题。农村环保工作是商河县加强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商河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力量狠抓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及污水收集处理工作,农村环境得到切实改善。一是加大整治力度:环保部门经过专题考察,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城带乡”、“人工湿地”和“一体化简易污水处理站”三种方式处理乡镇生活污水。2011年,投资700万元在10个乡镇驻地建设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同时,加快村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商河县于2010年11月份率先在济南市开展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二是创新管理模式:采取县乡村三级筹资、行政管理以乡镇为主体,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业务管理的分级管理模式。建立了县乡两级管理机构,每个乡镇(街道)建设1处垃圾中转站,配备1辆垃圾转运车。乡镇(街道)驻地按城区标准配置垃圾桶,每5000平方米设1名保洁员。行政村每15户设1个垃圾桶,每100户设1名保洁员。每10个村配备1辆垃圾清运车;三是建立健全保洁制度:1546名行政村专职保沽人员按照规定要求定岗保洁。截至目前,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了12处乡镇(街道)环卫所,12个乡镇(街道)垃圾转运站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全县963个行政村(居)全部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范围。

(二)发展生态农业、推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农药、化肥的过度依赖,使得农业生产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化肥越施越多,而粮食却越产越少;为了增加更多粮食产量,只有不停地施加更多的化肥!对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土地退化、耕地污染、水生态失衡、农产品农药检测超标等后果,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面对这一问题,商河县立足本县实际,借助独特的温泉优势,在积极打造温泉生态旅游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先后高标准建设了济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畜牧科技示范园、乡村绿洲等农业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其引领农业发展的作用,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大力打造“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健康肉食”等生态品牌。目前,全县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0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79家,建成国家级蔬菜标准园3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27个,被评为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三)加大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开展农村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是解决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才会更加顺利,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才能更加长久。商河县在环保宣传及农民环保意识的提升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一是环保宣传进农户:把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扩展到农村,结合农村生态村建设,利用标语、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廣播等形式,结合当前生态村建设,在农村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比如与齐鲁网齐鲁拍客团商河站及捷安特车友俱乐部共同开展了“创建国际级生态县,倡导绿色出行”环保宣传骑行活动。沿途环保志愿者们向群众散发环保宣传资料、秸秆禁烧明白纸,同时进行义务捡拾白色垃圾,以绿色出行宣传环保,以实际行动积极倡导绿色低碳新生活,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二是环保宣传进学校:志愿者走进各乡镇中小学,采取举办讲座、展板宣传、赠送创建宣传材料等形式,组织好环保知识进学校的宣讲活动;开展废品手工艺品制作课,在寓教于乐中传播“低碳生活”中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理念。

三、解决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路径选择

(一)抓好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

农村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政府的机构、体制以及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有关,因此抓好农村环境污染整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要从源头上阻断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一方面,要求企业在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上进行创新,淘汰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陈旧设备,使用低耗能、低污染的新型设备;加大对畜牧养殖企业的监管,要求其使用排污设施并且环保要求要达标。另一方面,对农村的工业企业进行合理布局,减少由于企业分散造成的耕地资源大量被占用、污染物覆盖面积广的问题;二是要从源头上阻断农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一方面,通过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和环保知识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由于自身在生产生活中的行为所带来的污染既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对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低成本、可持续的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机制,逐步实现垃圾集中处理,实现无害化和减量化。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改善村容村貌;三是要从源头上阻断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带来的转嫁型污染,就要严把“入口关”,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转向农村,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此外还要深入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加大对村庄内外、公路两旁、河道的环境卫生整治力度,使村庄内外的环境有一个较大改观;同时抓好环卫一体化的长效管理。

(二)发展生态高效现代农业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农业生产主要还是落后的小农经济模式,高投入、高消费及低产出、低质量和低效益的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好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关键,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变传统农业,促进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过程,科技进步孕育着突破,当前,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现阶段,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坚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稳定推进农业科技机制体制创新,完善农业产业技术体制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强化技术集成配套。加快农业机械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强目前急需的农机研发、制造,坚持农机农艺结合,实施保护性耕种,构建现代农机服务体系,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加快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强化农机服务机制创新。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推广节水、节电、节能、节药等农业技术。继续扩大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抓好沼气体系建设,促进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力推广节约型实用技术,实现农村清洁工程建设。

(三)加快城乡统筹进度

一是制定城乡统一的企业准入制度。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障碍是污染问题,而污染的罪魁祸首则是一些环保标准不达标的工业企业。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同时当地政府为了获得高额的税收而在政府审核时干预性地放松了环评准入标准,加之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较为丰富、工资报酬比較低。因此,要想真正将环保标不达标的企业驱离农村,确保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效,就必须建立与城市同样严格的企业准入机制,二是积极建立农村的环卫标准。不可否认的是城市的环境卫生治理效果要比农村的环境卫生治理效果好很多,原因就在于城市的环卫标准较高、环卫队伍和机制比较健全,而农村则缺乏必要的环卫标准,在环卫资金投入和队伍建设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甚至有些农民在思想上就没有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既要从政府层面出发制定严格的农村环卫标准,并严格按照环卫标准的要求执行,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农民增强主动环保的意识;三是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群不断扩张,城市人口不断膨胀。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比较大的压力。要减缓城市不断扩张的速度,保护好耕地红线,保护好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很大比例的城市人口是由农村人口转移过去的,由农民向市民转变在推进城市文明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文明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大量的农田被荒废,城市企业排放的污水污染了农村的河流小溪,大量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出现带来了较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只有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作者:任立群 王国文 王静 季芳

农村生态伦理下生态文明论文 篇2:

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内容

摘 要:调查显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农民教育的互动,当前农民的生态伦理素质现状要求必须加强针对性的教育。要加强生态伦理意识、生态伦理知识、生态伦理原则、生态伦理规范和生态道德能力等方面的教育。

关键词:农民;生态伦理教育;必要性;内容

前言

生态伦理教育是一种帮助人们了解自身的生存本质和生命存在的意义,塑造完整、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态道德的教育行为,也就是通过一定形式途径和形式,调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实现人们生存心态的净化和超越,使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变成一种生命需要和习惯,能够依据生态伦理的要求而行为的教育活动。生态伦理教育由于其具有的意义,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自20世纪70年代起,与生态相关的教育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当时人们还较多只从生态保护的意义上来认识生态教育的目的。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逐渐扩充了生态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加深了对生态教育目的的认识。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开始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生态教育问题,认识到生态教育,特别是伦理道德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生态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逐步开始将相关教育纳入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正规教育到非正规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体系之中,努力使人们形成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生态伦理意识。从检索的资料看,我国有关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研究很少。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对农民生态伦理素质的要求,并且以此为基础,分析农民的生态道德、文明程度及其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程度,发现影响农民生态道德的因素,认识加强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提出提高农民生态伦理教育效果的措施,笔者于2011年下半年开展了农民生态伦理素质的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 100份,有效回收917份,回收率为83.36%。调查结果运用MATLAB软件自编程序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需要从多方面加强针对农民的生态伦理教育。

一、加强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农民教育的互动

文明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的转型都体现出与生态文明密切的发展关联,而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高度匹配,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自然环境的恶化与否与人的素质密不可分,因为在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互作用关系中,人类对待自然的任何行为都会被自然以同样的方式转嫁到人类自身,只有不道德的人才会对自然物产生不道德的态度和行为。生态危机的发生是人对自然不道德行为的逻辑后果[1]。据2010年完成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污染排放已占到全国“半壁江山”,农村排放的化学需氧量占全国的43%、总氮量占全国的57%、总磷量占全国的67%,长江、黄河等7大水系和许多江河湖泊(水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由于生态危机本质上凸显的是人性的善恶问题,因此解决农村生态危机需要从包括农民在内的人的素质视角去认识和解决。

生态伦理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它确定的是人对自然存在物的道德义务、道德关怀。事实上,生态伦理在本质上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它决不是出自于对知识的好奇心而发展出来的理论体系,而是在严重的实践问题和现实危机的逼迫下产生的,是基于促使人们对环境方面的问题和危机有所认识,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停止什么,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愿望而产生和存在的。

生态伦理教育之所以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从根本上讲,是缘于生态文明建设与教育实践的高度发展关联,二者在科学发展实践中是互动共生的。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其教育关联度更高。而农民教育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意义更直接有效,因为农民作为农村居民的主要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农村生态的主要责任。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民教育二者之间的发展组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强力的助推效应,有助于加速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同时,这种教育有利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维持,让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更有保障。针对我们在调查问卷中提出的“你认为怎样有利于加强本地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多项选择问题,农民回答中以75.57%认为“加强宣传力度”和69.03%认为“加强教育,提升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居于其他选项的前列。这不仅说明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反映出这是多数农民的共同心愿。

(二)农民生态伦理素质现状要求加强生态伦理教育

生态伦理素质是指人类在关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实践活动中所显示的道德素养。生态伦理素质主要由生态伦理道德、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生态科学知识、生态道德能力等构成[3]。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很多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不强,不能从保护生态的角度规范自己的生产和生活行为,如对“你对政府提出的有关保护环境政策的态度是什么”的问题,只有37.29%表示“支持”,表示“如果会损害我的利益,我将坚决抵制”和“因为是强制措施,所以不得不遵守”分别为25.41%和11.78%,表示“从不关心”和“无所谓”的共占25.19%;关于“你家使用量最多的一种农药是什么,为什么选用这种农药”的问题,选择“低害、低残留”的只占12.54%,选择“效果好”、“价格低”、“有补助”、“看到别人使用我也使用”的则分别为45.69%、19.74%、3.6%、18.21%。

人并非天生都具备“善”的本性,人之所以能行善,那主要是后天接受教化及规范约束的结果。生态伦理的原则、规范虽然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但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和他律形式,并不会主动地转化为个人的观念和意识。生态伦理的教育就是生态伦理由理论形态向实践转化的重要环节[4]。因此,农民有必要接受针对性的教化,将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稳定的道德信念;通过教育活动,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实现生存心态的净化和超越,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变成一种生命需要和习惯,并依据生态伦理的要求而行为。

二、生态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生态伦理教育作为提升农民生态伦理素质的手段,具有自己的实质和内容。基于调查结果,目前要加强生态伦理意识、生态伦理知识、生态伦理原则、生态伦理规范、生态道德能力等方面的教育。

(一)生态伦理意识的教育

众所周知,生态问题的出现不是自然本身的责任,而是人类不当行为的后果。生态伦理意识是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以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所采取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意识支配行为,引起生态安全问题的不是环境自身的局限性,首先是人们意识的局限性。我们的“你认为保护生态环境重要吗”问题,农民中表示“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分别为13.09%和35.88%,表示“一般”、“无所谓”、“与我无关”分别占31.84%、13.41%、5.78%,可见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普遍不高,摆脱农村生态困境,需要从调节包括农民在内的人们的意识开始。教育则是意识形成的重要方式。生态伦理教育作为提高农民生态伦理意识的重要途径,要着力帮助农民认识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唤起他们的生态忧患意识;帮助农民认清自身行为对环境问题产生的重大影响,增强对农村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性,强化他们的环保责任意识;帮助农民认识到缓解以至克服生态环境危机要从每一个人自身做起,始终保持较强的环保参与意识,积极地投身到改善农村生存环境,维护和营造农村生态平衡的实践中去。

(二)生态伦理知识的教育

生态伦理知识不仅本身是培养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的基础,还体现着人同自然之间的联系,告诉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谋求共同发展。在农村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帮助农民认知这些知识,并对生态知识进行抉摘、整理和阐释,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有重要的长远意义。因为,生态伦理知识是形成生态道德能力的基础。农民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生态伦理知识,才有可能形成其生态道德能力,并支撑他的日常行为。然而当前农民对于生态伦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如我们的“你知道‘绿色食品’的含义吗”问题,农民中表示“非常知道”的仅占22.9%,表示“听说过,略知一些”的占59.21%,表示“没有听说过”的占16.36%;关于“你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问题,能够准确回答“6月5日”的只占8.51%,67.47%明确表示“不知道”,其他人则没有准确回答;问到“你是否了解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其政策”的问题,表示“非常了解”的占2.4%,“比较了解”的占14.72%,“略知一些”的占50.27%,“不了解”的占31.41%。因此,有必要通过教育活动,帮助农民充分掌握生态伦理知识。

(三)生态伦理原则的教育

生态伦理原则是人们在其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调节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它是生态伦理本质的集中体现,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必须认真履行的指导性原则。当前,要特别强调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的教育,因为维护人类的持续生存与发展,确立人类生存与自然生态的协调是生态伦理学的重要思想支柱。其中,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人类生活方式,不但体现在以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为主的生态生活领域,更体现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道德价值观当中。我们的“周围的环境遭到破坏会影响自己的生产生活及前途命运,你的态度是什么”问题,农民中有58.01%表示“非常同意”或“同意”,但还有16.69%表示“不同意”,另24.32%表示“说不准”。因此,要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明确农民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并使其生产生活活动维持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克服单打独一的发展理念,防止恶性竞争,通过相互协作,相互规范,互惠互利,保证发展的持续性。

(四)生态伦理规范的教育

生态伦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塑造生态型农民,因而必然涉及到生态伦理规范。在一定意义上说,生态伦理是通过一系列的伦理规范来具体表达它的指导原则,并直接评价和调节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我们的“你家农作物秸秆是如何处理的”问题,农民中选择“做肥料、饲料”、“做沼气”的分别只占9.82%、4.14%,选择“烧火做饭”、“随意丢弃”、“就地焚烧”的分别为56.38%、16.47%、12.32%,可见农民们在处理农作物秸秆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关于“你是如何处理废旧电池的”问题,选择“放进专门的回收箱里”6.87%,选择“没有专门回收箱,只能随意处理”、“随便放”、“随意丢到垃圾桶里”和“其他”的分别为33.15%、22.14%、36.31%和1.53%,可见,那些极易污染环境的废旧电池多数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因此,以一定的伦理规范的教育,指导和约束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行为,使他们尊重和敬畏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的稳定和健康,履行保护自然的道德使命,是当前农民教育的一个迫切任务。

(五)生态道德能力的培育

道德能力对于个体来说,是其在处理伦理问题时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它对于个体直面伦理问题、道德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客观地说,社会变迁必然会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将会导致人们道德观念的冲突,以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也会出现道德层面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这也是农民在实现理想时需要面对的真实状况。当农民个体面对这种状况时,是否具有道德能力以及具有的程度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农民由于自身对此种状况没有正确的认知、判断和应对,而认同或发生了违背自然意志的行为,将更加陷入生态困境。因此,从生态道德能力对于农民直接面对生态困境、解决伦理问题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来说,培养农民的道德能力也就成为当前生态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证明,传统的道德观念以及农民自身有限的适应性已经无法满足其解决现实生态伦理问题的需要。生态道德能力的构建可以促使农民将生态科学知识、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规范结合起来,建立自身的生态道德体系,它是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曹孟勤.生态伦理是人之为人的象征[J].晋阳学刊,2006,(6):58-62.

[2] 姜春云.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J].求是,2011,(22):50-52.

[3] 虎业勤.青少年生态伦理素质的现状和成因探析[J].青年探索,2009,(4):22-25.

[4] 左小航,郭照江,滕月,等.关于提升生态伦理教育职能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6):110-112.

[责任编辑 高惠琦]

作者:刘智元 庞玉静

农村生态伦理下生态文明论文 篇3:

加强农村绿色家庭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建设农村绿色家庭,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更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环节。我国正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这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有裨益。文章通过研究目前农村家庭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农村绿色家庭的重要性和有效措施等方面内容,论述农村绿色家庭建设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绿色家庭;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我国正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建绿色家庭,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以“家庭美”带动“乡村美”,逐步探索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美丽乡村建设新局面。

一、创建农村绿色家庭的重要性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倡导建设农村绿色家庭的理念,增强村民环保意识,营造农村绿色生活生产氛围,引导和教育农户普及环境保护观念,通过打造农村居民和农村绿色家庭的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形成创造绿色生态环境人人有责、家家参与的模式。全面开展村庄整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绿色代表生命、健康、活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农村家庭中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倡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污染排放,为社会节约能源、强化资源;以建设绿色家庭为单位,美化、绿化农村环境,创建美丽乡村。创建农村绿色家庭,关系着美丽乡村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等行动。

农村绿色家庭建设,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农村绿色家庭建设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着力实现资源高效节约和可持续发展。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建设农村绿色家庭,推进绿色发展,实现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二、我国农村建设发展的现状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明确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中国农村正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和低碳清洁能源应用相对滞后的形势,农村绿色转型的有效政策建议对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农村家庭的绿色发展理念一直欠缺,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较差,这些不环保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污水排放的处理方式不当等等。沼气池在农村逐渐开始建设,但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沼气池的有效性不能充分发挥。此外,乡镇的工业发展也对农村的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工业生产中废气废物的排放,严重影响了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有研究表明:现代社会污染源中,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只占到一半以下的部分,而普通家庭垃圾、生活废料所造成的污染占比达到工业生产污染占比的1.4倍。有一组统计数据更直观地表明农村家庭不环保的生活方式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即一个家庭一天平均要制造1.8公斤垃圾,丢弃5个不可分解的塑料袋、2~3个一次性饭盒;一个家庭每天平均使用20克化学用品等。这些日常生活产生的废弃物严重污染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美丽家园。这些数据表明,导致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更多的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这种污染带来的影响远远大于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同时也糊吁每位村民和每个农村家庭,在新农村建设时,要注重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三、建设农村绿色家庭的具体措施

可持续发展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建设农村绿色家庭,就要以绿色环保为基础,积极主动地推进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加速調整经济发展的道路,戒除消耗资源、严重破坏环境的发展方式,努力走上效率高、污染少的绿色发展道路。还需要完成整合资源合理利用的规划体系建设,持续加大研究对资源有效开发和环境有效保护的力度。

1.提高农民环保意识,转变生活观念

加强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工作是第一位。只有提高了村民的思想认识,才能引导其行为方式。让广大农村居民充分认识到对生活环境的保护同自身的生活和利益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开展农村环境宣传教育,让农村居民建立一种绿色环保观念,提高农村居民对于自身环境保护的主动意识。还可以通过电台、广播等传播媒介,发挥出新闻媒体的优势,向村民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把传统的宣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运用宣传板、公众号等方式,发布宣传内容,逐渐提高农村居民的绿色环保发展意识,让居民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和有效措施,特别是家庭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及污染防治。进而转变农村居民的生活观念,改变以往不环保的生活生产方式,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2.系统工程进农户,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农村环境整治,需要以家庭为单位,推进农村绿色家庭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从而促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农村户用沼气池,以家庭为单位,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农村家庭里修建户用沼气池,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以湖北省宜城市为例,2018年该市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090口,农村家庭可将生活废水、鸡鸭鹅猪的粪便,清洗家禽家畜饲养间的废水一起集中到户用沼气池里,随着时间推移,废物废水在户用沼气池中不断发酵,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废水废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卫生状况。农村居民修建户用沼气池既能从源头上解决农村水质污染的问题,又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状态。在沼气池的建设中,宜城市突出重点区域,实施以家庭为单位、整村推进,注重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在各镇组建沼气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服务,普及沼气实用知识。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3.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创建绿色示范家庭

对村镇规划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使村容村貌得到改善;促进资源合理利用,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加强村镇建设规划,为创建绿色示范家庭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创建农村绿色家庭,需要每位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只有家庭成员都拥有了绿色发展观念,才能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以湖北省宜城市小河镇高庄村为例,为改变以往农村生活垃圾、动物粪便沿路随意堆放,烟熏火燎烧柴做饭的现象,村委会深人开展以农村户用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T程。与此同时,乡镇每年举办科普进村庄活动,给企业、村民发放环保购物袋、环保宣传资料,安置废旧电池回收箱等等,全镇实行村民保洁白治,每天派两名村民当“保洁员”,人人养成保洁习惯。还向村民发出创建美丽乡村的倡议书。通过广泛开展“绿色家庭”创建活动,评选出“绿色家庭”示范户,进行表彰。带动全村80%以上的家庭参与到“绿色家庭”创建活动中,着力改变当前家庭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人畜混居、生活环境脏乱差等与生态环境和绿色环保要求不相适应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广大农户和农村家庭中树立绿色观念,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整体推进全村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高敬,王博.保持战略定力跨越重要关口——落实两会精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述[EB/OL].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903/20/t20190320_31711450.shtml,2019-03-20.

[2] 刘解龙.全面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N].长沙晚报,2019-03-14.

[3] 陈爱华.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理念蘊含的生态伦理辩证[J].思想理论教育,2019,(2).

[4] 梁潇.保持战略定力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N].陕西日报.2019-03-15.

[5] 秦田.节能减耗我们在行动[J].质量探索,2008,(7).[6] 寇有观.智慧城市创新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建设信息,2014,(1).

[7] 徐放达,王增涛,论中国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优化[J].云南社会科学,2019,(1).

[8] 李孝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与理论渊源[J].江淮论坛,2019,(1).

[9] 王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8.

[10] 曹胜玉.节能环保从“你”“我”做起[J].通用机械,2011,(9).

作者:崔亚岚

上一篇:公民教育之高校法制教育论文下一篇:市场营销专业体验式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