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社會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则是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目标,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公民道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公民道德教育论文 篇1:

关于我国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思考

【摘 要】阐述当前我国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分析我国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探索我国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学校 公民道德教育 思考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阶段的公民道德教育,对于传授公民知识、进行初期公民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纲要来加强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1993年3月颁发了《小学德育纲要》;1995年2月颁发了《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11月,公布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之一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要实现学校公民道德教育过程的优化,就应该加强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深化公民道德教育改革;设计科学的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在公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实现载体的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公民道德的主体性,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公民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改善和管理好一切可以控制的环境影响因素,使之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实现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

一、当前我国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公民道德教育的人本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道德教育中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的色彩逐渐增多,公民道德教育回归其本来应有的地位。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人本化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本,十分强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地位的平等性,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同志式关系,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

(二)公民道德教育的层次化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确定了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目标。《小学德育纲要》把小学阶段的公民道德教育培养规定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1995年《中学德育大纲》对初中、高中的公民道德教育目标分别做了规定。其中,初中的目标是:“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高中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被规定为:“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将我国大学的公民道德教育目标规定为:“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三)公民道德教育的开放性

我国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不仅强调要抓好学校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学校教育在公民道德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而且强调公民道德教育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入实践,走进家庭,把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把校内各种教育力量配合起来,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的理论教育同以社会实践为大课堂的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工作,并且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做好有关学生德育工作,把新时期的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工作置于对内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中进行,使公民道德教育从校园内部相对封闭的状态走向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开放的状态,提高了公民道德教育的社会化程度,增强了公民道德教育的社会合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当前我国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公民道德教育内容与现实结合不紧密

当前我国学校公民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及民主与法制观教育五个方面:(1)世界观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2)政治观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人生观教育: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即共产主义的人生观教育。(4)道德观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热爱劳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5)民主与法制观教育:社会主义民主观和法制观的教育。这些教育内容都是必要的,但教师在教学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当下现实的需要。因此,学校公民道德教育要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要有有关公民道德基础知识、公民责任意识、国家意识、公民道德原则、公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公民。

(二)公民道德教育方法单一化

过去,我国学校公民道德教育主要采取单一的学校课堂教学,教师往往采取灌输式、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方法传授公民道德教育知识。这种教育方法的弊端之一是不利于师生双向交流,教学相长,从而影响公民道德教育的成效,公民道德教育的任务、目标难以达到。正如杜威所说的:“任何主张将(道德)知识灌注在一无所有的心灵上的各种教育方法,都应该被扬弃。”

(三)公民道德教育环境的某些失范

公民道德教育系统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是与社会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随着社会转型、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入侵,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都出现了,社会公德沦丧这些都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公民道德教育环境的某些失范给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三、发展和深化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措施

(一)丰富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内容

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知识、进行初期公民道德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效的学校公民道德教育不仅传授公民道德教育的理论知识,而且将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做到知行统一。为此,要在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中注重强化国家意识、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公民道德教育观、民族精神教育,加强公民权利的宣讲,使学生既培养国家感情,同时又积极参与社会公众事务,以及懂得作为一名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条件。

(二)拓展学校公民道德教育载体

有效的公民道德教育载体对增强学校公民道德教育效果起到重要作用。在学校公民道德教育中,要突破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方法,拓展多样化的公民道德教育载体。一是将公民道德教育渗透在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二是将公民道德教育实践化,让公民道德教育走出书本,走进社会实践活动,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贯穿公民道德教育知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三是将从知识传授转向启发活动,在教学中,变静态的书本知识讲解为现实生活公民道德问题的重演,激发学生道德思维,开展积极讨论,在动态中实现公民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改善公民道德教育环境

现阶段,我国学校公民道德教育会受到来自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某些不良影响,这给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工作带了新情况和新要求。要更好地达到公民道德教育的效果就必须改善公民道德教育环境。一是要强化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系统,全面推进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创新,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学校公民道德教育框架及出发点。二是要发挥家庭公民道德教育的优势,注重家庭日常公民道德规范用语。三是要推动社会公民道德实践教育。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人是社会实践的创造者,同时又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的一切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公民道德教育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李萍.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吴弈新.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陈绍斌.论公民道德教育的几个着力点[J].安康师专学报,2003(12)

[4]黄淑芬.试论加强公民道德教育 [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6)

[5]杨立英.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论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 (10)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LX2014247)

【作者简介】章 燕(1978- ),女,江西南昌人,广西艺术学院人事处讲师,硕士。

(责编 黎 原)

作者:章燕

公民道德教育论文 篇2:

试析我国当前公民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社會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则是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目标,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民道德教育现状对策

公民道德教育的内涵: “公民”一词,按照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的解释把公民定义为“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根据这一定义,“公民”的概念相对于“国民”,系指一国之民全体而言,公民包括未成年人和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人在内,因此公民教育也就是全民教育。与公民有关的道德教育,不仅是全民的道德教育,而且是与公民作为法定政治权利和义务主体相关的道德教育。

1 我国当前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要求: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发展的最高境界,而进行道德教育则是超越人的本质,实现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

(2)现实意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而进行公民的道德教育则是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目标,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公民道德教育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一些成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道德教育活动,是一项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性、群众性、长期性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也不断呈现。对此我们必须而客观的分析和对待。既看到当前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有利条件,也要看到其不利因素。

2.1有利条件

(1)制度条件和阶级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新中国的建立使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劳动人民获得了平等的的社会地位,人民的范围空前扩大,实现了公民权利和义务平等,从而为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优越的社会制度保证和空前广泛的阶级基础。尤其是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2)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高瞻远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成就,并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不断提出和丰富公民道德教育的理论,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2001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了公民的道德建设的意义、指导原则、指导方针和主要内容,这为我们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3月4日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党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为我们树起了道德建设的新标杆。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新的理解和概括。它的提出不仅针对当前公民道德缺失的状况,对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而且拓展和丰富了新时期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渠道,对当前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豍

(3)历史继承: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传统,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特征,也使中国民族形成了特有的道德品格和道德习惯,也为当前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改革开放的社会形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关于公民道德教育的研究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理论界关于公民道德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广泛,为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开展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论证。尤其重要的是,开放的社会环境,使我们可以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有益经验和先进成果。这对于开拓我们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视野,转换传统的道德教育的思路,寻求更适合于中国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不少学者介绍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公民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辩证分析,努力吸取适合我国国情的有益经验,从而指导和启示我们更好的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2.2不利因素

(1)进行公民道德教育面临的复杂性:道德定义、道德标准的多元性: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的定义和标准也在不断演变。比如:道德可以有道德、不道德和非道德之说,而突破了原来的道德和不道德的说法。

道德教育领域的多元性: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们之间沟通和联系越来越迅速,联系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使网络道德问题提上日程,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这就拓展了公民道德教育的领域和视野。

道德教育要求的迅速性和道德建设实际进行的滞后性的矛盾:从理论上说,这是意识形态的滞后性在公民道德教育领域的表现。当某一阶段提出新的道德教育的目标和策略后可能还未及实施,然而社会发展变化之快使得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不断提高,从而使道德教育的步伐远远落后于实际的需要。

(2)我国人口多,分布广,且人民的道德水平高低不等,差别较大:由于历史发展、风俗习惯等的不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于道德的定义和内涵有所差别,因此制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时不能搞整齐划一的“一刀切”。

(3)改革开放的进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精神世界的教育和充实,导致了道德滑坡等:一方面学习了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另一方面也难免流入了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一些封建落后的陈规陋习又沉渣泛起,加大了道德教育的困难程度。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当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

3 当前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原则和对策

3.1当前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原则

(1)坚持公民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原则:一是科学理论指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小平理论的指导,与时俱进;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把公民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2)坚持公民道德教育的民族性原则: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积极学习和利用传统社会道德教育的有益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

(3)坚持公民道德教育的开放性原则: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先进经验,以更好的促

进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的进行。

3.2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对策

(1)应该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精神: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要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既是公民基本道德素质的体现, 也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共同基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道德教育是关键。公民道德教育的一项基础性的任务就是要普及道德知识,培育道德良知、弘扬民族精神, 帮助广大公民加强道德修养。现阶段,公民道德教育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重视职业良心教育,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中的合作力,坚持行为引导与舆论引导相结合,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具体要求:大力加强基层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注到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头脑之中,使人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要突出加强社会教育,巩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的成果,促进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

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每个公民既是道德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也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要坚持在各种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人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源于基层、扎根群众,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要因势利导,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团体的骨干作用、先进典型和先进单位的带动作用、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使道德实践活动与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贴近基層、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稳步向前发展。

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教育的社会氛围。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以及体育活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大众媒体,电影、电视剧、戏曲、音乐、舞蹈、美术、摄影、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类文艺作品的创作,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下转第115页)(上接第106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坚决批评各种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观念,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豎

(2)进行公民道德教育重点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凝聚力: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融为一体,与集体主义、振兴民族相得益彰。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就必须充分运用爱国主义精神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和凝聚功能, 强化理想信念和基本规范教育,培养公民的道德良知,铸造强大的民族精神,使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弘扬美德、凝聚人心的作用,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

重视职业良心教育的感召力:领导干部自觉率先遵循和践行职业良心,为广大民众的职业道德建设做好榜样;开展职业理想教育,爱岗敬业,提高职业良知;强化公民“知耻”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公民道德教育的合作力:重视家庭的道德启蒙教育,加强学校的道德系统教育,推进社会的道德实践教育。

作者:郑雪果

公民道德教育论文 篇3:

关于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思考

【摘 要】公民道德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有效途径。当前,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存在教育内容陈旧、教育形式生硬、教育合力不强等问题,降低了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为此,必须制定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对策,拓展公民道德教育内容,深化公民道德实践体验,完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保障小学公民教育活动顺利且有效的实施。

【关键词】小学德育;公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小学德育过程中开展公民教育,实施公民道德教育,是培育现代公民最有效的方式。实施公民道德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小学公民道德教育不是给学生灌输和传授多少道德知识,重在学生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小学德育如何与公民教育融合,小学公民道德教育都有哪些可行策略,成为公民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焦点。

一、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现实问题

1. 教育内容陈旧

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小学公民德育教育依然存在内容陈旧、僵化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表现为重视时事政治的教育,不重视健全人格的教育;重视先进性教育,不重视普遍性教育,道德教育基本上是“伟人教育”和“英雄教育”,较少通过普通人的生活来体现公民基本的权利、义务、责任等普遍性要求;重视道德教育的完整性,不重视教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大而全,但是对各个年级的内容分层不够明显;重视对小学生义务的教育,不重视权利的教育,学生守则中规定的几乎全是学生的义务,而学生的权利没有明文规定。

2. 教育形式生硬

当前,一些学校公民道德教育还停留在道德知识的传授上,把灌输道德规范、准则、条例等看成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忽视人格的培养,不善于把道德教育与提高小学生道德价值选择的能力结合起来,公民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为了某种短期效果而采取背诵、默写等简单生硬手段,很少以平等的姿态与小学生一起思考为什么要遵守这样的规范、为什么要执行这样的准则。教师训诫成为一种外在的约束力量,小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按照道德规定的要求去行动,长此以往,容易养成被动、脆弱甚至是虚假的道德人格,而导致公民道德价值认同和道德价值实践的困难。

3. 教育合力不强

现在,在校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受到长辈们最好的关心爱护。长期以来,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知识层面上的教育抓得特别紧,艺术层面上的教育也不放松,导致小学生公民意识的缺乏和淡化。家庭、学校、社会对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缺乏强有力的配合,甚至出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公民道德教育脱节的现象。当代社会,多元经济的并存,多元文化碰撞,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对世界文明成果的了解,同时,其承载的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关心支持,形成公民道德教育的合力。

二、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意义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在小学生的道德生活中,找准公民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把握其规律性,增强其实效性,已经成为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必须针对小学生德育目标要求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对策,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拓展公民道德教育内容

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实现公民道德教育的根本。小学公民德育教育必须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小学生个体发展、道德品质培养为主要目标,明确小学各个年级段教育的具体内容,继承和发展社会文化的传统美德,注重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小学低年级要以基本生活常识、学习常识教育为主,高年级则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初步公民意识、个体道德意识方面,引导小学生来认识自然、社会,逐步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在小学阶段现有公民道德常识教育的基础上,还要顺应全球化趋势,拓展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内容,注重引导学生建构社会公共品德,从个体维度、公共道德维度两个角度强化公民道德教育,例如:可以结合垃圾分类教育,把生态伦理拓展为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教育和引导学生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这不仅是现代社会人类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而且是维护人和生物生存和发展权利的道德行为。

2. 深化公民道德实践体验

小学公民德育教育效果如何,最终还是需要通过“行动”来检验。组织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是实施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载体。小学生参与公共活动的积极性和公共活动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小学公民道德的成败。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知识接受能力有限,如果仅仅是进行枯燥的理论教育,往往会适得其反,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引导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公共活动中去,能够让孩子亲身来体会、感受什么是道德教育、什么是公民教育,感受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给他们带来的转变,从而将公民教育落到实处。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成为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质疑的小公民。小学公民道德教育要基于小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参加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将公民教育内化于心,内化公民教育情感,例如:小学高年级可以采取由学生自己来推选班干部的形式,让小学生在行使自己的权利的同时,感受公民权利给他们带来的收获,感受同学们的信任给自己带来的荣誉,从而将德育教育、公民教育的情感内化于小学生的“心”。

3. 完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

单凭学校单方的努力,道德教育就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加强教育资源与力量的高度整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等合作的教育体系,切实提高教育的成效。学校要争取社会、家长的支持,将校内公民的理论教育与校外的公民实践教育结合在一起,以理论教育指导小学生的实践,显著提升小学生公民教育的成果。为此,学校要在生活中发展人,在活动体验中培养人,围绕个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学校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共生活(社区)的道德规范、国家民族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滚动式递进,在实践体验中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

总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公民素质,是小学阶段德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小学阶段是态度、知识、技能等培养的重要时期。抓好小学生德育教育,明确公民教育的目标,对提升小学生的德育品质、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洁.试论德育活动类型及其功能的发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07).

[2]黄春芬,罗刚淮.让德育活动少一些形式,多一些实效[J].思想理论教育,2011(04).

[3]王凯松.浅议现代小学生公民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4]檀传宝.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公民教育意义的现代化视角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5).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学校德育研究专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德育研究”(编号:2013JKDY013)的研究成果]

作者:林燕慧

上一篇:科学教育思想论文下一篇:高校学生党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