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图书室与学校教学论文

2022-04-27

编者按:业内人士将200人以下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称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学校规模过小,办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生源流失,学校规模进一步缩小,最终不得不停办或撤并,农村学校或教学点似乎陷入一种“弱者愈弱”的怪圈。与此同时,城镇化不仅使农村教育衰亡,县级教育也式微了。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中图书室与学校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中图书室与学校教学论文 篇1:

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校档案管理效率

【内容摘要】档案管理作为高中学校重要的一项日常工作,是加强高中学校日常管理、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新形势下,借助信息技术强化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提升了管理的效率,也推动了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是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基于此,本论文结合高中学校档案管理现状,对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档案管理高中信息技术 应用途径

高中学校的档案主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的教学工作、学校的基础工作等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在高中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全面加强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学校管理质量,以及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但是在具体的管理中,由于档案繁多而复杂,人工管理手段弊端日益暴露,根本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管理需求。基于此,必须要融入计算机信息技术,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不断提升学校档案管理效率。

一、高中学校档案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

1.高中学校档案管理现状

高中學校的档案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下的弊端逐渐暴露。具体来说,集中体现在:(1)基础性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在当前形势下,高中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的任务也更加繁重,全校中所有师生的具体情况,都要详细地记入到档案中。如此一来,使得基础性的档案管理任务更加繁重。另外,伴随着高中学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档案管理任务也变得更加艰巨;(2)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档案管理需求。在以往的高中档案管理工作中,基本上都是采用的手工管理模式,并且在具体的管理中,管理人员很少会采用信息技术这一先进的管理方式。如此一来,致使高中档案管理工作效率非常低下;(3)缺乏信息化管理人员。新形势下,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在当前高中档案管理中,这一工具基本上都是由任课教师兼任的,缺乏相关的信息化专业人才。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1]。

2.信息技术在高中学校档案管理中应用价值

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在社会生活和生产的每一个角落中,并彰显出显著的应用价值。高中学校的档案管理也不例外,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彻底改变了传统纸质档案的收集特点、记录特点,更加便于高中学校档案的管理、保存。这主要是在以往的纸质档案中,对保存的环境要求比较高,保存的时间比较短,并且在具体的保存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丢失、损毁等现象。但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将学校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并将其储存在空间内,只要保护措施得宜,基本上不会出现丢失、损坏等现象;另一方面,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学校的档案管理中,更加便于档案的查找。教师在需求档案的时候,无需一本一本翻找,只需要键入查找键即可。如此一来,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提升了档案管理效率[2]。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高中学校档案管理质量

1.提高重视程度,转变管理理念

目前,虽然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中,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最佳推动力。但是针对高中学校来说,仍然有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在对学校开展管理的时候,依然将重点放到学生的学习中,认为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不会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这些落后的观念,直接制约了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因此,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校档案管理的时候,必须要转变传统的理念,对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给予全面的、客观的认识。一方面,高中学校的领导、相关的教师,必须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学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从领导层面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相关操作要素、操作理念,不断提升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范性、标准性等;最后,还要不断加强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全面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信息技术设施建设、加大信息技术资金投入、构建网络共享平台和系统等,不断推进高中学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3]。

2.档案信息资料格式化

在实现高中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料的格式化,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实现高中学校档案的精准、便捷、快速管理,不断提升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具体来说,在实现档案信息资料格式化的过程中,要想借助计算机强化档案管理,必须要建立健全、完备的档案资料库。在档案资料库中,在查阅档案、利用档案的时候,无需接触到档案的原件,可通过电子的形式进行查阅。如此一来,延长了档案的保存时间,也避免了档案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损伤现象,显著提升了档案的管理效率,发挥了档案的应有价值。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点,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从原来的档案保管员,逐渐转变为档案的“审计员”,对档案信息的连续、精准、完整和真实性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学校统一的档案资料进行电子化,将其存放在档案资源库中,最终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3.注重档案信息的收录和整理

在实现高中学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想保证其具有极强的整体性、可持续性,管理人员在开展档案管理的时候,为了保障档案的完整性,以及可利用性,必须要注重纸质档案在保管与审查的时候,具有极强的信息完整性。具体来说,相关管理人员在录入档案的时候,要对纸质档案中相关的信息进行审核,确保其具有极强的完整性,以免出现信息不全的现象。只有加强这一系列基础性的工作,才能有效提升高中学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4]。

4.构建云计算信息处理平台

信息技术背景下,通过云技术的应用,可以精准了解用户的需求,并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具体来说,云技术主要是由云服务、云计算共同构成,其中云计算主要是借助虚拟化、自动化的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出更多的运算资源;云服务则是借助虚拟形势,利用网络这一载体,直接对客户进行服务。因此,在加强高中档案室、图书室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将学校的档案资料上传到学校的公共云平台上,并对其进行安全加密,进行妥善的保存。如此一来,不仅实现了档案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也强化了档案的管理效果。

5.强化档案管理的安全性

由于高中学校档案管理中涉及到的内容非常繁多,包括动态化的学生信息、教师信息等。在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受到信息技术特点的制约,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档案信息泄露的现象。因此在加强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档案管理的安全性是首要任务。这就要求在加强档案安全管理的时候,针对重要的档案信息,可充分借助云存储技术、信息加密技术、防护墙技术等,不断提升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另一方面,还要强化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时刻做好档案信息的安全防护工作,确保档案信息在管理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泄露的现象。

6.提升信息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学校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使其具备极强的专业素养,满足当前的信息档案管理需求。一方面,高中学校必须要积极引进一些专业化的档案管理人才,充实档案管理队伍;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例如,定期开展专业培训、组织工作人员开展信息化管理知识学习、到其他学校参观与学习等,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适应信息化的档案管理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学校的档案管理中,有效提升了档案管理的效率,推动了学校的管理工作,为学校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外部保障。因此,高中学校必须要重视档案管理,并及时更新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手段等,全面推动信息技术在学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强.信息技术在高中学校档案管理中应用[J].管理观察,2018(14):136-137.

[2]朱自生.论信息技术在高中学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办公室业务,2018(4):90.

[3]张文国.信息技术对提升高中档案管理质量的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7(12):102.

[4]丁荣茹.信息技术在高中学校档案管理中应用[J].办公室业务,2017(1):26-27.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南校)

作者:张惜静

高中图书室与学校教学论文 篇2:

坚守中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如何突围?

编者按:

业内人士将200人以下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称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学校规模过小,办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生源流失,学校规模进一步缩小,最终不得不停办或撤并,农村学校或教学点似乎陷入一种“弱者愈弱”的怪圈。与此同时,城镇化不仅使农村教育衰亡,县级教育也式微了。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小规模学校如何于坚守中突围,如何寻找一条发展自己的道路,是教育同仁共同思考的问题,本专题呈现部分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以此提供思路供广大教育者关注、交流。

随着2012年“大跃进”式的“撤点并校”暂告一段落,从撤校浪潮及农村学龄儿童减少、大规模人口流动中幸存下来的大约155008所乡村小学和62544个教学点大部分苦苦挣扎在生存线上。2013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等机构针对全国各地50多个恢复和建设农村小规模学校(即村级小学与教学点)的案例展开研究,并于6~8月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百所村小”调查研究。实地调研发现,当前农村小规模学校面临诸多困境。

仍有近三成村小教室不安全,部分村小无法解决如厕等基本需求

在调查覆盖的村小中,大多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周围文化环境差,学校信息化基础薄弱。教学场所“不太安全”“属于危房”和条件“较差”“很差”的分别占28%和32.9%,如湖北招徕河小学有教室中间竟然顶着一根木头柱子防止垮塌;40%村小未设立图书室;48.8%村小没有运动场;在需要食堂的非走读村小中,29.1%无食堂;在寄宿制村小,75%的学校每间宿舍住10名以上学生,如云南彝良希望小学甚至达到40名学生共住一室,58.3%的学生宿舍没有浴室,41.7%的学生宿舍没有供应热水;而对于厕所这样的基本需求,竟然有3.7%的村小没有厕所,如贵州周家寨小学“孩子们的厕所,就是隐蔽的山坡”,在有厕所的96.3%的小规模学校中也有89.2%将厕所设在教学楼外,如海南仙屯小学厕所“离教室150米远”,“学生们在下课之后的每次上厕所都是‘穿梭’在带刺的草丛之后才得以解决,如果想要慢慢绕过带刺的草又要考虑课间时间是否充足的问题”。村小厕所大多简陋,还存在种种安全问题,如四川铁厂小学没灯的厕所“还得供周围没有厕所的农民使用,所以学校的大门是常年打开的,这样学生的安全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经费短缺导致教学条件落后。

四成村小教师学历高中及以下,平均年龄43.1岁

调研发现,被调查村小的教师大多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薪资低,师资配置不足、工作量大,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培训机会少。如云南呈贡理想小学“大部分老师吃住在学校,放假期间回家,人均工资1400元/月”,山西郭庄小学“每名代课教师月工资为500元,这与在煤炭企业上班的月薪五六千形成鲜明对比”;又如甘肃高家崖村小学的老师“不仅需要教好几个年级的不同课程,还负责桌椅修补、营养餐制作、在学校轮流值班等一些后勤工作”。

村小教师岗位缺乏吸引力的状况造成师资水平低、教师队伍老龄化却难以得到补充。年轻教师很少愿意到村小和教学点任教,大多数新进年轻教师也仅仅是把村小和教学点看作是进入城区学校、乡镇中心校的“缓冲地带”或“踏板”。调研数据显示,村小教师学历本科以下的占八成(其中高中以下占5.4%,高中/中专占32.6%,大专占42%),如云南向阳小学一共只有3名代课教师,均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却要“包干”一至四年级全部课程;村小教师平均年龄43.1岁,8.5%的村小没有46岁以下的教师,6.2%的村小一半以上教师超过55岁,如湖北龚铺小学的教师“平均年龄达50岁”,“他们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程度低,更缺乏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机会,因此不能很好地与外界接轨,不能通过教与学使学生们的眼界更开阔。如此一来,本已落后于城镇孩子们的这些山村孩子就更缺乏竞争力了”。

约六成村小英音体美社科课无法开齐,“托儿所”村小或将面临自然消亡

伴随师资与设备问题而来的,便是课程与教学质量问题。在调查覆盖的村小中,“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社会、科学”课程一门也没开的占6.1%,六门全部开齐的仅占43.9%,其中英语有64.6%的村小开设,音乐比例为72%,体育为82.9%,美术为73.2%,社会为64.6%,科学为65.9%。不仅如此,被调查村小大多教学方式落后,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如安徽洪河小学的学生家长便在访谈中直言:孩子就读的村小“教学质量比较差,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是托儿所”;并且乡土课程缺乏,如少数民族聚集地——云南西山乡的大部分小学“是单一的汉语教学,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接受起来非常困难,很多人听不懂老师表达的意思,就会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思想和逃学行为。另外,由于过度重视学生的汉语水平,也导致景颇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与自己的民族文化脱节,缺少对于本民族的认可,走入社会后普遍缺乏自信”。

实地调研者指出,“虽然国家已经叫停‘撤点并校’,但如果不增加村级学校的软硬件投资力度,不提高村级小学教师的待遇,不根据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增加教师编制,继续依靠廉价聘请不合格的临时代课教师敷衍农村教育,将迫使农村学生逃离村小,从而导致村小的‘自然消亡’” 。

(来源:21世纪网)

有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农村学校锐减,少则一半,多则三分之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普九”硕果基本上不复存在。老百姓勒紧裤腰带建起来的漂亮的乡村学校,没用几年,就随着全国性的“撤点并校”要么被空置,要么挪作他用,养牛养鸭养鸡养狗,谁看了谁心疼。因此,农村孩子又被逼到上学难的窘境,因为上学路途遥远,有的离开父母的怀抱寄宿到学校,有的拼车上学,有的登上车祸频发的所谓校车,有的乘上频频沉没的渡船。惊心动魄令人发指的安全事故面前,国家也在亡羊补牢,制定了《校车安全条例》。但是,这种安全补丁,治标不治本,且不说校车配备与养护难,单单校车上路就难免有事故这种必然性,就让每个人放不下心来。

在教育专家眼里,针对未来农村人口减少的总趋势,小规模学校的“小班小校”有可能成为农村学校的发展趋势。这与目前许多县级以上地区存在着的大规模学校,以及学校中几十人上百人的“大班”现象形成对比。即便着眼世界,小班小校也是世界各国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小规模学校都在农村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外小规模学校的实践表明,小规模学校并不等同于质量低下和落后,它不仅仅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而且由于实行小班化教学,师生比高,师生关系密切,有利于学生情感和性格培养,有利于实施参与式的教学和个性化的教育,成为高质量教育的同义词。

在印度,单一教师学校(一人校)的比例在农村为31%,在城市为6%;在美国,曾经有成千上万所“一师一校”的小学,近些年仍旧保留一部分;在韩国,曾出台《偏远地区、岛屿学校振兴法》,旨在通过立法,为处于交通不便地区的人们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在我国,尤其是广大农村,亟需发展小规模学校。

2012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福建省规定,现有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原则上不再撤并,在边远地区将保留在校生少于100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重庆市政府2012年10月出台意见,规定在校生10人左右的村小不得撤并;湖北红安县计划每年新建、改建30个教学点,湖北襄阳、十堰等地于2012年秋恢复400余所(个)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小规模学校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可是由于普遍地处偏远乡村,交通不便,在教学设施、教学质量、师资等方面都不容乐观,甚至堪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2010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普及到边缘化群体》中提出“边缘化群体”是社会最底层的20%。《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中也提及:“当前沉淀在农村底层‘后20%’农民家庭的子女,难以走进城镇、县城上学,主要集中在农村的寄宿制学校和村小、教学点。”

(来源:荆楚网)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汪明说:“从《义务教育法》普惠性、强制性要求来看,从老百姓就近入学的需求来看,这些农村小规模学校,仍将在农村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坚持办好村小是保障教育公平的底线,利用农村广阔的天地,充分挖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潜力,能够在突破应试教育方面闯出一条新路。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龄人口减少造成的小规模学校将长期存在,撤除偏远荒凉地方的学校就意味着学生失学,而这些学生沉淀在农村最底层,就教育公平而言首先要帮助这一群体。即使有一个人也要办,一个都不能少。

小规模学校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农村小规模学校是丰富多样的学校发展形态中的一种模式。相对于寄宿制学校、大规模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是一种必要的存在。它也许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主流模式,但它适切于社会弱势群体需求的有生命力的学校形态,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将伴随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首先,农村小规模学校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小规模学校的存在是保障农民权益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需要;其次,小规模学校具有农村自然和文化保护价值,是彰显基于农村自然、社会与农村人的农村教育特质的需要;最后,小规模学校具有非常大的潜在经济价值,是保证农村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设好小规模学校,主要责任在各级政府。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科学规划县域教育与学校建设发展,合理布局学校网点,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与物质资源,坚持走多样化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切实解决好教师资源与物质资源配置的问题。“小规模学校的存在非常必要,不但在地理因素、孩子年龄等问题上具有客观不可替代性,更有不可替代的主观教育价值。”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说。她认为“小”意味着人际之间的紧密,其背后有丰富的情感教育过程,对孩子心灵、人格、情感、意志的丰富极为重要;“小”意味着丰富的资源,教育内容从社区扎根长出来,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小”意味着快乐,小规模学校可以利用规模小在学习内容上、学习方式上,拓展更加丰富的路径。孩子在家门口上学,在家乡丰富的地理环境中享受老师和父母的关照,这给他们提供一个非常安全的空间。这样的小规模学校不用太早教授抽象知识,而是给学生更多直观感性的教育,利于孩子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课题组负责人刘胡权认为“小规模学校并不等同于质量低下和落后,它不仅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而且由于实行小班化教学,师生比高,师生关系密切,有利于学生情感和性格培养,有利于实施参与式的教学和个性化的教育,因而成为高质量教育的同义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蓝建认为,农村有广阔的天地,农村学校受到的约束比较少,这在突破应试教育方面有可能闯出一条新路。

小班小校是教育现代化的外在特征

杨东平表示,小规模学校并非注定死路一条,英国、德国、芬兰等教育强国的小学建设平均规模是150~180人,小班小校是教育现代化的外在特征。所以小规模学校不仅不应撤并,而且应该视为探索更加符合人性的、更具现代性的教育路径。如果农村小规模学校能够率先突围,也能为城市学校指明新路,这是一个宏大的抱负和理想。

2001年,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邻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但由于部分地区操作不当,引发孩子安全、辍学等问题。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叫停持续十年的撤点并校的政策,村小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如何改善建好农村小规模学校问题日益凸显。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孙冬梅表示,以学区为单位,借助大学校、中心校的教研力量,带动小规模学校,搞片区教育专题的研讨,这对小规模学校老师是非常有效的。以学科为主,促进复式教学教师的学科专业成长。在这个前提下,关注到音乐、美术、体育、英语教学,因为这是小规模学校的一个弱项,特别是音、美、体的课程。所以从这种小学科入手,打造全科型的教师,提升小规模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可行的。双教师制,复式班由两位老师承担教学任务。以这两位老师结对,形成一个伙伴,这样就有一种共同交流的机制。

加大扶持农村教育,为教育公平“托底”

“针对当前城市超编、农村缺编等现象,国家已着手推进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汪明说,“对于小规模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教师配备,应当实施倾斜政策,在统一标准基础上适当增加编制,满足这些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需求。”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蓝建指出,现在是一个创建学习化的社会,终身学习的时代,教育不再是教育局的事情,教育变成社会活动。因此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乡村的合作,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不仅是一些财力或者物质资源的支持,智力资源的支持有可能激发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活力和积极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指出,我们需要特别认识农村小规模学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保留和恢复必要的小规模学校,是保障农村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保障农村儿童就近入学的必要举措,同时,这也有利于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农村小规模学校将会长期存在。建议国家制订农村小规模学校振兴计划,由发展规划部门、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负责制定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标准;鼓励举办小幼一体化学校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建立资助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的专项经费,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按年度下拨,专款专用;实行小规模小学教职工编制特殊政策;实行针对小规模学校的教师住房工程、教师工资补助政策、特岗教师计划。实施小规模学校远程教育计划;帮助小规模学校实现通电、通电视和联网,配备计算机;努力提升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探索在小规模学校行之有效的“复式教学法”;建议在师范教育中加入复式教育的内容。

“当前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诸多困境源于‘学生、学校、资金’这三者的配置关系,如果你重视的是学生,那么钱就跟着人走,而如果你重视的仅仅是学校,那么钱就跟着学校走,显然我们现在的配置模式是后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

针对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经费困难的问题,储朝晖表示,当前在一些地方,城市化进程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成了农村学校的“进城化”,学校的高度集中让教育经费和资源配置出现严重失衡。无论从保障学龄儿童就近入学的角度,还是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角度,农村小规模学校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注这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既是为中国教育“强根”,也是为教育公平“托底”。

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也可以“小而美”

华中师范大学雷万鹏教授认为,现在要关注农村最底端10%的家庭,这些家庭没有足够实力让孩子择校,希望在农村就近读书。但是在前些年的教育政策中,农村的小规模学校是被抛弃的角色,现在不仅是保留恢复,还应该获得更好的政策支持,以便有更好的发展。“在丰富多样的教育形态中,小规模学校只是一种存在方式,保留恢复小规模学校是第一步,我们真正的目标是提高质量,促进发展,使其焕发生命力。”雷万鹏认为,要把农村小规模学校或者教学点办好,就要培养大量的扎根本土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

雷万鹏说:小规模学校多分布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口密度小的农村地区。其实欧美发达国家也有小规模学校,大多办得不错,相比那些大规模学校,还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比如,在学校组织方面,由于小规模学校管理层级较少、运转灵活,所以师生之间更具凝聚力,教师更易于因材施教,能及时有效地回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发达国家,小规模学校往往意味着“小而美”。相反,中国农村的小规模学校往往成为“小而差”的代名词,意味着办学资源匮乏,教育质量低下。这是由于政策制定者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定位偏差,决策者普遍认为小规模学校就是差学校。这就导致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公用经费保障、教师配置、教育质量监控等方面缺乏有力支持,凸显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劣势。

从国际经验来看,适宜的政策环境是小规模学校优质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美国、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历程中,经费保障是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主要政策工具。以美国为例,它建立起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财政分担机制。联邦政府实施农村教育成就项目,以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和贫困学校的发展能力;州政府则通过设立经费投入的底线标准,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提供额外补助,并按小规模学校近三年中最高学生数予以拨款。

中央政府实施倾斜性的师资保障政策,以吸引优秀师资力量进入农村小规模学校。比如,国家可以在优秀师资的配置上,划定一定比例优先保障小规模学校需求。同时,还应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在工作条件、津(补)贴、食宿条件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在教师培训方面,建议国家强化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在职培训,可以在“国培”计划中单列出一定指标。

(来源:人民网、21世纪网、《中国青年报》)

高中图书室与学校教学论文 篇3:

标准建设 规范管理 常态教学恩施全面推进实验课

实验室是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之一,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实验教学是新课程标准要求完成的基本教学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2013年,恩施州教育局下发《州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通知》,努力促进中小学校实验室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应用常态化,积极推进中小学开齐、开足、开好实验课工作,充分发挥实验室课程资源作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改变文理科不协调局面。通过两年的实验教学“三开”工作专项督导检查,全州学校实验室工作发生了较大变化。

1 领导重视,学校实验室工作得到改善

各县市教育局、电教装备等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中小学实验教学“三开”工作高度重视、认识到位,观念有很大转变,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不少中小学设置了管理机构,配备了专、兼职管理人员和实验教学人员,把实验教学“三开”工作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常抓不懈。部分还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电教装备主任、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专(兼)职学科教师为成员的实验教学“三开”工作领导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各县市、各中小学校想方设法多方筹措经费,每年有一定的电教装备经费投入,进一步提升学校功能室标准化建设的档次和水平,有力保障了中小学实验教学正常开展。

2 坚持标准,学校实验室建设得到发展

近年来,各县市按照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湖北省中小学配备标准》等要求,全州共投入2亿多元,学校实验室等教学功能室的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截至2014年12月,全州已建有标准物理实验室180个(其中高中36个、初中144个);化学实验室179个(其中高中37个、初中142个);生物实验室147个(其中高中32个、初中115个);科学实验室927个(其中小学386个,教学点14个);图书室646个(其中高中26个、初中170个、小学417个,教学点33个);音乐室286个(其中高中21个、初中103个、小学151个,教学点11个);美术室253个(其中高中21个、初中94个、小学128个,教学点10个);计算机室277个(其中高中22个、初中101个、小学154个);配有9643台教师用计算机,16 285台学生用计算机,823所学校接入互联网,7182个多媒体“班班通”教室,449个教学点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3 规范管理,学校实验室管理得到加强

各县市、中小学加强对学校实验教学工作的领导、落实责任、明确分工。大多数学校实验室工作有条不紊,有分管实验教学工作的校长,教务处或电教装备处负责安排落实实验教学工作,总务处负责主管教学仪器设备总账,学科实验教师或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管理实验室日常工作。大多数学校实验室建立有固定资产和实物明细账册,做到了及时登账、定期清点和维护,达到了账物相符、账卡相符、账账相符要求。有的县市学校仪器设备、财产还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有非正常损坏、丢失仪器设备和因失职而造成的责任追究制度;有学校实验室防火、防盗设施;有毒、易燃、危险物品或药品专柜管理,有严格安全管理制度和预案;每次开展的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或探究活动资料完整。

不少县市学校落实了“六统一”:

一是统一印制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学生实验守则,并上墙;

二是统一实验教学仪器、药品标签;

三是统一在实验室墙上公示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名称;

四是统一要求营造实验室文化氛围;

五是统一实验教学通知单、实验教学日志等表册;

六是统一实验教学资料归档管理,不断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

4 建设队伍,学校实验教师水平得到提升

大多数中小学较以往更为重视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实验室管理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具备相应的实验教学专业技能及管理知识和水平,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学校方面,对实验管理人员合理计算工作量,关心支持他们的工作,在职称评定、职务聘任、调资晋级、选优评模、工资待遇等方面与学科教师同等对待,解决劳保待遇,加强各种业务进修和培训,促进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责任心,提高实验室工作的管理水平。实验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积极参加自制教具等各类实验教学研究活动,出现了一批爱岗敬业的典型,2014年12月,州教育局评选出先进单位61个,先进个人131名。

5 落实“三开”,学校实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实验教学的“三开”指的是学校按照现行教材开齐每门学科实验内容、开足每门学科实验课时、开好每一个实验。推进学校实验教学的“三开”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全面发展教育均衡的有效举措。新课标和新教材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标强调物理、化学、生物和科学等实验课要尽量在实验室上课,新教材几乎每一节课都有实验教学活动。在实验教学工作中,不少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常规实验教学,认真做到“三开”,即开齐、开足、开好实验,教师按照课程计划要求,完成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常规教学任务,上好每一节实验课,培养好每一名学生。组织开展中小学生评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比技能、比方法、比创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大部分教师实验准备认真、实验操作比较规范,实验指导耐心,实验作业、实验报告及时批阅,及时准确填写了实验通知单、实验报告单、实验日志等表册。大部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场抽查的中小学生做实验能按操作步骤规范操作,规范填写实验记录表册,也能回答出本期做过的实验名称,据问卷学生调查表统计分析:中小学生对学校实验教学“三开”工作满意度在90%以上。

2013年以来,县市教育局加强了实验教学“三开”工作的督查管理,实行不定期抽查,采取平时突击抽查和年终综合考评相结合,管理措施的落实有力促进了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6 加强考评,学校实验教学常态得到显现

注重完善实验教学考评机制,制定严格的实验教学工作评估细则,加大对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的管理、督查、指导、评估力度,将评估结果作为年度教育工作目标考核和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相当部分学校对各种仪器、设备、器材的管理使用和实验教学信息资源的应用,都制定有相应的考评细则,作为对实验教师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加强督导检查落实,实验教学常态得到显现。

多年来,州教育局坚持开展中考理科实验操作考试,每年4月州教育局统一组织命题、制卷,5月组织考试,各县市根据全州统一制定的标准在考前对监考教师进行培训,统一监考标准和评分尺度,增强了考试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各考点按照中考理科实验操作考试分组,有序组织学生进入考室、随机抽题、现场操作、现场评分、当面亮分,整个运行过程严谨有序、平稳、公平、公正、公开,确保了师生、家长、学校满意。通过考试强化了师生重视实验教学的意识,推动了学校教学设备的有效应用,促进了学校实验教学工作。

7 学校实验室工作仍然存在困难和问题

通过专项检查,我们发现全州的实验教学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少数学校的实验教学工作亟待加强,在县市与县市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实验室工作的认识有待增强 有的领导对实验教学“三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工作力度不够,督促检查和考核工作不到位。有的中小学把实验室当作摆设,个别学校还将实验室挤占另作它用,实验教学不按课程计划进行,甚至流于形式,考前突击应付,死记硬背实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导致课程计划不能全面落实。

部分学校的实验室条件有待改善 部分学校目前仍然没有符合实验室建设要求的功能用房或功能用房不足,学生分组实验无法完成,只能通过老师演示实施,离实验教学的“三开”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受师资条件的限制在实验教学的专职实验管理人员和专(兼)职实验教师的数量、学历、待遇、人员稳定性等方面难于落实,不利于实验教学全面广泛地开展。

部分学校实验室的管理有待规范 有的学校实验室制度不落实,环境卫生差、无文化氛围、资料不全,甚至还有明显造假补充资料现象。

部分学校实验的开出率有待提高 实验开出率是衡量实验教学开展情况最重要的指标,是实现实验教学“三开”的核心。由于受到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人员配备、实验耗材开销承受能力、学生数班额过大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科实验开出率很难达到100%。

下一步全州将进一步继续围绕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常态化应用,开足开好实验课的目标,加强领导,采取措施,落实责任,常规督查,强力推进实验教学“三开”工作的全面开展,充分发挥实验室课程资源作用,全面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提升素质教育质量。

一是进一步提升中小学实验室装备标准化建设水平。积极争取政府加大投入,抓住中央、省农村改造薄弱学校项目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督查评估的机遇,加强和提升中小学实验室等教学功能室的装备建设水平。按照国家或省教育厅装备标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建设标准化实验室、仪器保管室、实验准备室、图书(馆)室,努力使功能用房和实验仪器设备达到标准要求。逐步更新、配足中学理科和小学科学仪器设备和图书,重心下移到完小,不断升级达标,为实验教学“三开”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基础保障和技术支撑。

二是进一步加强和稳定中小学实验教师队伍。实验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好坏和实验教学开出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业务素质。各县市要按规定配齐学校实验管理人员和实验教师,稳定现有队伍,不断充实相关人员,不得将专职人员随意调整到其他岗位,逐步达到实验员、学科实验教师专职化。重点解决小学科学教师专职化问题,全面开展小学科学教师、中学理化生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全员培训,全面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水平;加强对专兼职实验员实验室管理技能的培训;加强对专用设备维护、保养人员的培养和培训,为实验教学“三开”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是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三开”工作的督查管理。各县市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实验室工作管理平台,不断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三开”的规范化管理、过程化管理。强化对实验教学“三开”工作的检查、督促、指导,建立不定期随堂听课制度,不定期询访各班学生实验教学开展情况;将教师实验教学“三开”工作纳入教学常规检查,对学校和教师实验教学“三开”工作存在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责令进行立即整改,及时弥补工作缺失。积极解决中小学实验管理人员和实验教师待遇问题,客观、公正量化实验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并将实验教学“三开”考核结果纳入对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对实验教学“三开”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县市、学校要及时通报批评。■

作者:段昌平 肖承雄 廖福智

上一篇:群众观点下的医患关系论文下一篇: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