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论文

2022-04-18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农村在向全面小康的迈进中,农村公益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要求,滞后严重的地区已影响到农村的文明进步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宁。笔者认为,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论文 篇1:

我国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

摘 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主要针对农村公益事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以实际情况为基础提出合理化解决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对策;社会经济

公益事业是指可以为居民生活、社会活動、经济活动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企业、设施及部门。农村公益事业指的是将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提供给农村居民的过程,其目的是保障农村的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保障农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1 我国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现状

1.1 较差的乡村道路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道路状况,但是仍未彻底的解决农村交通不便的问题,依然未能达到农民的期望,未能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其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村与村之间、乡镇与村之间客运班次密度小、班次少,不利于农村日常的出行,缺少机动性;其次,乡村客运市场中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和标准来配备客车的数量,造成严重的供给不足,而且在农村交通市场充斥着大量的非客运车、报废客车等,无法切实保障农民的乘车安全;再次,缺乏必要的候车设施,有诸多的原因会影响站点的正常使用,如客流、道路改道等原因,这些影响因素会造成大部分站点挪作他用或者被闲置,农民在候车时暴露在露天环境中时长要饱受日晒雨淋;最后,较低的通村公路等级,在农村道路总里程中,通村水泥路的占比比较低,无法满足农村的出行需求。

1.2 较差的医疗卫生条件

近年来,我国比较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部分省份部分农村的医疗卫生建设方面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建设,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但是就全国范围内来看,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依然比较明显,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不完善的医疗设施,缺乏专用的医务用房,将生活用房与医务用房混为一谈,分不清楚药房、治疗室、处置室、诊断室的各项功能及用途,再加上简陋的医疗设备和相对匮乏的药品品种,使农民就医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其次,较低的农村卫生人员的个人素质和业务能力,缺乏专业性的人才,大部分年龄约在50岁以上的“赤脚医生”充斥在乡村医生队伍当中,这些人普遍存在缺乏一定的文化程度和医学的基础知识,再加上其半医半农的特点,导致这些人比较抵触外出培训和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弱。而由于乡镇卫生院或农村医疗条件相对比较艰苦,难以吸引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前来就业,不利于提高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1.3 落后的文化教育设施

首先,在绝大多数乡镇中,文化设施都是比较缺乏的,如阅览室、文化宣传窗口、图书室等,乡镇农民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看电视,而在相对封闭的村里建设的闭路电视均是个人经营,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其播放的片源大多数是商业片,不利于党的文化宣传。在缺乏阅览室、图书室的情况下,农民难以及时的获得党刊、党报,农民所获得的新闻事实上已经丧失了新闻真正的意义。

其次,比较突出的农村学校建设问题。第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落实程度严重不足,再加上教育投入资金的缺失,造成大部分农村学校校舍简陋;第二,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现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不具备最基本的教学设备,如录音机、地球仪等,更不用说计算机、阅览室了;第三,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农村就学条件较差有目共睹,这就难以吸引优秀的教师,师资力量的缺失就严重降低生源的数量,家长为了让孩子可以更好地读书不惜花几倍的钱将孩子送到县城就学,这样就会造成学校因无生源、无老师难以维持下去,而家长因较高的就学费用而不堪重负。

2 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对策

2.1 发展农村公益事业,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落实资金

首先,建立健全规范的资金转移支付制度,在各级财政预算中务必要留有一定的资金安排用于农村的公益事业建设,并根据实际情况,这一资金比例可以逐年递增,为广大农民日常生活的改善奠定良好的资金基础。其次,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一方面,对各种财政资源进行合理整合。长期以来,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资金零散的分布在众多部门,如水利部门、民政部门、交通部门、农业部门和教育部门等,这样在资金使用方面容易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严重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严格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并积极探索政府资助的奖励办法和激励机制,在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充分调动农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无论是道路的修建、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还是兴建学校等措施,都离不开资金,只有保证资金的充足,并对其进行合理利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才能够为农村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区政府、乡政府的职能转变,用服务型管理模式取缔传统的领导型管理模式

各级政府的职能转变既是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服务型管理模式有利于在农村公益性事业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农民当家做主的主体地位,并赋予其一定的民主权利,现阶段科学的农村公益事业运作方式应该是农民自愿、部门帮扶、政府引导、民主管理和老板捐赠的方式。各级政府组织应该充分重视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并强化在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责,以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向为指导,做好农业管理服务类和技术类的相关公益事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采取花钱买服务的办法,来达到农村公益事业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得以提高的目的。

2.3 规范“一事一议”的操作程序

“一事一议”操作程序的作用是妥善处理农村公益事业中存在的资金问题,尤其是筹资筹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农民开展自己直接收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一事一议”,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做好预算,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当前必须办理和应该办理的项目确定下来,禁止搞“面子工程”,在劳务和资金筹集方面不能强制的按照上限的标准来进行;

其次,把好程序关。在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坚持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乡农业服务中心核实之后上报给乡镇分管领导和村干部,在筹资项目、农户签名、程序等无异议的基础上,建立责任档案,经上级部门审批之后,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答复。

3 结语

就我国全国人口来讲,农村人口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步伐势在必行,尽管现阶段依然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是相信在各级政府、农民及相关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势必会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冠军,袁远.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湖南谭家山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2(19):64-65.

[2]程晓倩.新阶段村级公益事业长效发展的策略研究:以苏州市Z镇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6,28(3):139-142.

[3]陶涛.一事一议 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健康发展[J].新农村(黑龙江),2011(14):3,12.

[4]陶莉霞.探析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问题的方法[J].中国农资,2013(36):60.

[5]刘长库,吴家真.浅谈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4(3):285-286.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李明忠

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论文 篇2:

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农村在向全面小康的迈进中,农村公益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要求,滞后严重的地区已影响到农村的文明进步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宁。笔者认为,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对此,要把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作为反哺和支持的重点内容之一来抓;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相对集中捆绑使用各个渠道的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规范和完善“一事一议”筹资制度。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建设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适时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科学发展观在“三农”问题上的具体实践形式,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延续和提升。农业税免除后,农民负担明显减少,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农村在向全国小康的迈进中,原有滞后的农村公益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要求,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至影响到农村的文明进步乃至整个社会和谐与安宁。而且原有的公益事业兴办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致使一些地方公益事业发展滞后,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笔者认为,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国家资金扶持非常有限,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脆弱,农民户集资相当困难,大多数农村在创办公益事业上遇到了极度困乏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瓶颈,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呢?本文就此问题从乡镇的方面作一个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成因

1.政策缺陷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税收和财政体制实行偏向城市和歧视“三农”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在我国城市公益事业的建设全部是由财政拨款进行的,国家每年把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各级财政计划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的资金不仅数量少,而且资金在流向农村的过程中经过层层截留和克扣,到农村已经很少了,真正落到实处的是少之又少,农村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就基本落在农民头上,用一句不负责任的“谁投资谁收益”的空头支票打发了。特别是在城市绿化与农村绿化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的严重缺陷。城市的绿化建设完全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投资,而收益人没有投资。农村却要谁投资谁收益来发展,这就是农民与市民的由于政府的政策缺陷造成的公民等级差异性,致使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滞后。

2.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往往是通过项目进入农村地区,项目决策权掌握在上级手中。在财政资金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上级更关注那些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资金投向,而往往忽视农村地区的公益事业。致使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加上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尚未建立,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到村一级数额有限,无法顾及所有乡村的所有公益事业项目。

3.村民自身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的影响。虽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的腰包鼓了一些,但总的来讲,农民的收入增长还是比较慢,增幅也不大,其年均纯收入仍然远低于城镇居民。因而,经济承受力较低。而且,农村内部的公益事业,一般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规定来办,由于“一事一议”标准低、数额少,与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实际需要相距甚远。再加上不少村民的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普遍存在着“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

4.现行的农村多渠道投资机制实施过程中难以配套的影响。由于现行的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农民集资相结合的农村公益事业多渠道投资机制存在着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不是地方财政紧缺,配套跟不上而上不了马,就是按照现行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规定(受上限控制),不足以筹够集资的部分而耽搁,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正常发展。

5.村级债务沉重,影响了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前些年,一些地方由于盲目发展乡镇企业,超前超能力地集资贷款修路、建校形成了巨大的村组债务,一方面使集体经济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混乱,一些农民认为村干部在工程建设中捞取了私利,因而干群关系紧张,工作难开展,严重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6.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出现了无管理机构组织协调的“真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撤并各种事业单位(“七所八站”)后,虽然这些单位的一些职能被设计并转到了乡镇和县(区)直其他单位,但人手、经费都不足,这些职能实际已严重弱化。在目前乡镇财政既要保吃饭,又要还债务,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事,因而乡村基层政府和组织缺乏积极性,这就必然导致一些乡村特别是贫困乡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

二、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是统筹城乡公益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发展农村公益事业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推向前进。从当前来讲,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把反哺和支持的重点放在农村公益事业上。一是要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把用于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加大县(区)级投入,不断改善广大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多元投入机制,在坚持标准、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政府资助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办法,鼓励农民及社会力量兴办农村公益事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帮扶、农民自愿、社会捐赠、民主管理”的方式,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基金的来源除了各级财政划拨外,还可建立社会团体捐助、企业赞助、个人捐助等多渠道的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三是建议地方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党委、政府名义出台《关于认真解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意见》,明确新形势下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指导思想、原则、政策措施等,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

2.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加大对县(区)特别是财政困难县(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对于较早实现“普九”达标验收的县(区)给予资金和政策倾斜。对因农村“普九”教育达标建设等所形成的政策性债务,可按照“谁的孩子谁抱走”的办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逐步消化解决。切实开展农村困难学生助学活动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巩固“两基”成果,按照危房改造同农村中小学布局相结合的思路,合理规划和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逐步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问题,逐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力推动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加快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稳定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实施实行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和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今年莘口镇将实行农村医疗保险,即每个农民每年只需出10元,其余40元由财政支付,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3.相对集中捆绑使用各个渠道的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一是借鉴扶贫工作“整村推进”的做法,指定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规划,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办法,把分散在各部门的支农项目资金集中起来,设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给予适当补助,力争在解决一批乡村的重点公益事业项目。二是改变支农项目资金的投入方向,减少对生产经营环节的支持,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减少中间环节,尽量采取项目资金直达的办法,防止层层截留和克扣。同时,建立项目资金跟踪检查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资金有效使用。三是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建设中,从实际出发,减少县(区)政府项目匹配比例,取消乡镇匹配,以确保农村公益事业工程质量和效益。四是对于税改前村组在建设公益事业时,以免征农业税为调节手段战胜田地而出现减免农业税或“抬粮”等情况,属政府行为的,可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由国家一次性出资征用,或以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予以补偿。属村集体兴办的公益事业,按“一事一议”制度办理,根据原合同和具体情况,由村采取措施逐步解决。

4.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规范和完善“一事一议”筹资制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要求,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开展自己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想方设法,在强化财政支持的同时,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引导农民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改善自身的生活生产条件。对此,一是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免征农业税后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乡(镇)村干部要加大“一事一议”的宣传力度,严格区分加重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发展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严格按“一事一议”制度办事,规范操作,以巩固减负的成果。考虑到农村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在遵循公开、透明、自愿、协商原则和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基础上,对一些直接由农田受益的项目,如水利项目等,可按田亩筹资(但总额不得超过按人头的筹资额)。三是允许采取适当提前或延迟的办法,将两至三年的“一事一议”筹资集中起来,以兴办村内一些重要公益事业,涉及几个村的公益项目,也可以跨村联合使用“一事一议”资金,所筹集的资金使用情况必须全部公开。四是可以考虑把粮食直补资金改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集中统一使用。把资金送到每个农户家庭,政府行政成本又太高,既费力、又费事、又费钱,人物浪费都大。如果能以村为单位把这笔资金作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修建乡村道路、水渠等,效益会更好,农民受益更大。

我们正在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口惠实至”,使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而安居乐业。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工程,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认识这个战略问题,并从多方面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作者:赵 兰

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论文 篇3:

试论黑龙江省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作为一项面向农村、服务农民、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利的文化惠民工程,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涉及诸多因素。本文对黑龙江省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新时期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出了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分类管理区别分析,着重对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立足本土、政府主导及多元参与提出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农村;文化事业;公益性文化事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作为一项面向农村、服务农民、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利的文化惠民工程,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涉及文化和政治、经济、社会诸多因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研究已经是政要和学者研究的热点,并已形成了以下观点。

一、国内关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研究现状

(一)从多维角度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阐述

李桂红认为要理性认识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解决建设中各种困难和问题,从农村本土文化资源、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和社会力量多元化参与这三个维度来统筹思考总体推进。

(二)从政府作为主导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角度阐述

徐传湛等认为从各国历史和实践经验来看,任何社会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发展起来的。从政府行为的角度而言,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内容可以分为外部制度的改革、内部制度的改革和保障措施的改革。蔺光认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蓬勃发展需要有相对完善的文化经济政策及多方财政支持和法制的保障,这样才能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政策和舆论环境,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三)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划分角度阐述

程建平认为如何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区别开,即如何进行相关的分类研究,是构筑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理论框架的重点,也是难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对文化事业和企业的划分进行过专题研究,认为文化单位的企事业性质要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确定,但事业和企业分类是相对的、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从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角度阐述

张晓明、齐勇锋、崔健民等认为分类改革是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途径,而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塑造文化市场的微观主体,并在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之间,建立起一种科学、合理、高效和可持续的合作模式,保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得以充分提供。

综上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研究,无论是学术界的理论探讨,还是职能部门的政策分析,或是来自基层的调查研究,都为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是,由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复杂性使该项研究存在着许多不足。

公益性文化事业具有明显的社会共享性和极强的外部效应,肩负着发展民族文化、对广大公民实施教育、知识传播、文化娱乐等社会功能。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实现广大农民文化权利的重要途径,也是配置农村地区非经营性文化资源的有效载体,它的发展同文化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息息相关。因此,大力发展黑龙江省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黑龙江省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文化事业是指主要由国家兴办,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以营利为目的,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事业及相关载体。因此,以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为主要社会职能的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的总和构成了公益性文化事业部门。凡国家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科技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一)黑龙江省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通过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将有助于发展壮大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是繁荣文化事业,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要求。既要注意搞活机制、繁荣事业,又要适应市场、保障农村基本文化权益,这是在新形势下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由之路。

3.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是政府实现社会管理职能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会不断地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承担社会文化公共服务的职能, 也就是说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二)黑龙江省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事业与产业的混淆使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一度偏移。省内有些地方把所有文化单位统统由财政供养,该进入市场的没有进入市场,财政不堪重负,文化单位也丧失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对公益性文化事业而言,这种混淆也有悖于它的公共物品属性,严重损害了其公益性、服务于大众、实现人们文化权利的固有品质。

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和环境的落后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相符合。从黑龙江省目前来看,公益性文化设施和环境的发展水平远没有达到农村发展对它的实际需要。首先,从数量上看,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与实际的人口数量不成比例。其次,从内容上看,公益性文化活动内容的陈旧也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很多公益性文化机构几十年如一日。再次,公益性文化事业部门服务的落后也使其发展呈现出低靡状态。

文化体制滞后使公益性文化事业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艰难。黑龙江省当前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普遍存在着管理体制落后、投资体制不完善以及人事制度不合理等诸多体制和机制问题,对黑龙江省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多内部机制上的障碍,严重束缚着公益性文化事业应有的巨大社会作用的发挥。

经营性大众文化的兴起对公益性文化的发展造成一定冲击。经营性大众消费文化吸引着消费者更多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在大众眼中的位置,抑制了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需求和重视,对其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三、黑龙江省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对策选择

(一)黑龙江省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模式和路径

1.立足本土,抓住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文化根基。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必须立足于农村本土,抓住本土文化资源这个发展根基。一方面从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精华,为黑龙江省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提取深层源动力;另一方面对农村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并赋予其时代的特色和内容,为黑龙江省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添加强大驱动力。

2.正确定位,发挥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政府主导作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保证全体人民无差别地享有广泛的文化资源。公益性的原则决定了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运营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的竞争机制来运作。因此,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来弥补市场的失灵,使其在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例如加大投入,建立政府主导的投资机制;理顺关系,建立健全运营管理机制;整体布局,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关怀人本,发挥农民的主体力量等。

3.多元参与,构建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坚持政府作为管理和投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逐渐改变一元化的单一管理模式,将广大的社会力量吸入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中来,积极鼓励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办或捐助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形成一个有力的多元参与的社会支持系统。

(二)推进黑龙江省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政府兴办公益文化事业,鼓励、扶持、资助各种公益文化事业发展。政府除了提供直接的财政资助外,还应通过提供各种优惠条件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投资民族文化产业和兴办社会公益文化事业;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政府应直接投资兴办一些公共文化设施和重要的文化事业,主要有公共文化场所、公共图书馆等,尤其针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加大投入力度和服务标准,陆续把公益性文化单位向全体社会成员免费开放,以满足各地区群众对于文化事业的需求。

2.制定科学而有力的公益性文化发展政策。首先,通过立法来保障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完备的立法和有效的执法是确保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资金及时到位、落实相关文化政策的有力途径。当前,从整体上看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相关法律规章还不够完善,尤其是针对农村公益性文化发展现状和规律的法律制度还比较欠缺。因此应切实加强农村文化事业立法,为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其次,做好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分类管理。从公益性文化事业自身来看,转变政府职能,实行分类管理,也是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通过实施分类管理原则,对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及文化产业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才能真正实现行业归口管理。

3.鼓励多方参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公益性文化事业资源大多为国家所有,要使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按照市场需要和公共事业的要求来合理配置资源。首先,面向市场,鼓励企业参与。运用一些商业手段实现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与企业的合作共赢:既为自身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企业提高了社会影响。这是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力补充力量。其次,扶持农村民间组织。这些社会民间组织可以起到“企业不为、政府不能”的作用,填补政府功能的空白,如农村老年人协会、扶贫协会等有利于增强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后劲。

4.鼓励农村主体自办文化。农民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主力军,首先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措施积极扶持热心文化活动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室等;支持农民自筹资金兴办民间艺术团、书社等群众组织,使农民直接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发挥农村“文化能人”的带头作用。总之,使黑龙江省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从本土出发,找准立足点,让农村文化活动更具活力。

总之,大力发展黑龙江省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走符合龙江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的要求,也是切实解决黑龙江省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需要,从而真正实现本省社会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建民.试评我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研究现状[J].中 国青年政治学院学,2008,(6).

[2]李桂红.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三维思考[J].洛 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

[3]游祥斌,毋世扬.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历程、理论 经验和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11,(4).

[4]徐传湛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中的政府作为 研究[J].中国财政,2008.

[5]范恒山.事业单位改革——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房 晶]

作者:张丽新

上一篇:我国传媒文化转型论文下一篇:平民化新闻传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