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论文

2022-04-25

【摘要】增强财务控制力是集团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文章通过对施工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剖析,结合施工企业财务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施工企业增强财务控制力的方法和途径,以期对读者有所裨益。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铁路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铁路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论文 篇1:

铁路财务数据集中管理后的实践思考

【摘 要】 铁路财务系统自2006年底开始进行数据集中工作,到2008年底已逐步完成了运营、工会、建设和部分多经单位的路局级数据集中,为全面提升铁路行业竞争能力奠定了基础。数据集中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的变革。如何发挥数据集中后的优势,实现FAMIS系统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是铁路财会信息化管理人员应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数据集中后系统安全建设、集中模式下财务软件升级、对数据资源进行深度的挖掘与分析、建立维护体系等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 铁路; 财务; 数据集中

铁路财务系统自2006年底开始进行数据集中工作,到2008年底已逐步完成了运营、工会、建设、收入和多经单位的路局级数据集中,实现了基层站段对铁路局、铁道部的信息透明,缓解了上下级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为提高财会信息质量、实现铁路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铁路财务数据集中是将财务基本数据进行集中存储与管理,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的一种运行模式。数据集中的概念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FAMIS)各子系统内部数据全部整合到一个账套内,实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的冗余;另一方面是指取消站段服务器,将基层站段的财务账套集中开设在铁路局服务器上。

数据集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如何优化数据资源,充分发挥数据集中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数据安全以及集中后未来趋势等问题是各路局财会信息化管理人员关注的热点。

一、安全性方面

实行数据集中后,要处理好数据集中与风险集中的关系。系统与业务处理的集中将带来风险的高度集中。在系统管理上,要建立有效的应急流程和故障恢复机制,严格系统的操作与授权管理;加大FAMIS系统安全建设,使数据集中处理带来的优势不被集中风险所弱化。

(一)灾难备份中心的建设迫在眉睫

在基层站段数据向路局集中的同时,原来分散的风险也随之集中,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容灾观念,提前做好面对信息灾难的准备。如何在灾难发生情况下保持业务的持续性和业务数据的安全性成为摆在各局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数据集中后加紧建立铁道部的FAMIS容灾备份中心,以防范和抵御灾难所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显得至关重要。部级灾难备份中心应该是将各铁路局的FAMIS业务数据同步传到铁道部,作为各局本地备份的补充,当数据发生破坏时,可通过部中心的备份数据进行恢复,避免灾难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二)安全生产问题更为突出

在数据集中前,服务器设在基层单位,FAMIS系统架构相对简单,路局财务系统计算机维护队员负责辖内各基层单位的FAMIS系统维护工作。由于他们对FAMIS涉及的各个环节均比较熟悉,处理问题和协调能力较强,因此便于及时调动力量、高效率地解决基层单位出现的问题。而数据集中后,随着数据中心的上移,虽然在服务器端管理上便于维护、升级,但系统的架构变得更加复杂,牵扯的各方面因素也比原来大大增加。而且很多问题由于权限问题在客户端无法得到解决,需要向路局系统管理员反映,应变能力就相对削弱了,因此迫切需要提高数据集中管理模式下的应急抗灾能力和应变管理能力。

(三)应对集中后的风险

在数据集中前的FAMIS分布式应用模式下,安全风险可能带来的只是局部的损失,但在数据集中后,安全风险则会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是一种系统性风险。在体验集中后便利性的同时,要全方位布局,以应对数据集中后的风险,防范系统风险。

1.强化财会信息化系统风险控制。建立科学的财会信息化风险控制制度,对FAMIS系统实行严格管理,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以便能够对各种不同的权限进行用户识别和远程请求识别。严格划分系统管理员和操作员的权限,同时各操作员的口令密码必须不定期地更换,特别是系统管理员必须有强烈的保密意识,权限一定要保密。对数据库系统管理员(SYSTEM)用户、FAMIS账套管理用户(CWSYS)以及基层单位集中后的账套口令进行统一修改,并由各路局集中管理,定期更换FAMIS系统操作密码。

2.建立FAMIS网络纵深防御体系。聘请专业公司对网络安全现状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对FAMIS网络实行加密传输;采用防火墙、VLAN等技术实施FAMIS网络的隔离和保护;采用病毒防护、入侵监测、内容过滤和审计跟踪日志等多种技术手段,确保FAMIS的安全。

3.大力发展先进的会计行为风险预警系统。随着会计行为风险的日益增加,应大力发展预警系统软件。将预警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建立在一个平台上,在会计核算系统数据录入的同时,预警系统能够及时进行会计操作信息跟踪分析,并对重要日志进行必要的记载与备份,通过会计分析自动拟合预测模型和方法,对会计核算全过程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研究分析,对带苗头性有疑点的问题实时报警,实施有效监测。

(四)应急预案

业务持续性是完成数据集中后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面对集中后出现计算机软硬件、网络故障时,有些系统管理员束手无策,有的则直接中断业务,造成了一定损失。因此做好业务持续的应急预案迫在眉睫。

1.对基层单位的财会信息化兼职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发生故障时,要迅速诊出病因,如:目前涉及ADSL、硬件防火墙、数字证书、应用程序的故障要学会判断。

2.网络发生故障,修复是有一定时限的,应制定一个短期修复时限,如在30分钟内若不能恢复网络,那么应该立即启动第二套方案,迅速缓解因网络故障给基层站段带来的不便。

3.数据讲究集中但也要适当分散。数据集中后,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将数据“下放”或向下“拷贝”,既是数据集中需要探索的问题,也是应急预案的一项内容。

应急预案是确保FAMIS安全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要求进行日常演练和响应启动,发现影响FAMIS安全隐患时及时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二、设备及人员问题

实行数据大集中后,如何保护各局在财会信息化技术设备上的原有投资?财会信息化维护体系如何建立?这些都是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原有技术设备的合理利用

实行数据大集中后,原来分散在各基层站段的服务器被闲置,如何处理这些设备是各局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目前的途径大概有三种:一是由于多经单位已全部使用铁道部统一的V4.2CA版会计核算系统,而且大部分多经单位尚未进行数据集中,可将部分性能较好、有较高再利用价值的服务器租赁给多经单位,收取租金;二是在保证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在铁路行业其他业务系统的设备选型中考虑使用现有设备。

(二)原有维护工作的重新定位问题

数据集中后,对数据库服务器、网络管理运行维护等的要求更加专业化。数据库、操作系统、网络维护等工作应交由各路局信息技术处完成。这是否意味着财会信息化的维护队伍可以解散了?答案是否定的,数据集中后,各局财会信息化维护工作重心发生了变化,应对原有工作职能进行重新分配,要继续按照集中支持、分级维护的原则,建立覆盖全路、分级负责、反应快速的财会信息化维护支持体系。

1.铁道部的财会信息化技术支持部,对全路FAMIS系统应用进行集中技术支持。

2.各铁路局本级目前都配备了财会信息化专职人员,应侧重于总体规划、实施组织、建立健全各项信息化管理和安全制度以及信息化资源调配。

3.各铁路局下一步应配备多名系统管理员,负责辖内财会信息化工作的具体落实以及FAMIS系统的日常和现场维护与管理工作。虽然集中核算模式下,对数据库、操作系统及网络管理的运维工作交给专业部门完成,但财务系统应该有培养高素质财会信息化系统管理员的意识,系统管理员必须经过铁路财会信息化系统管理员资格认证,他们不但应具备网络管理、数据库管理、系统优化、网络安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财务会计制度准则,具备能够深度利用集中后数据的能力,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管理好数据。

4.保留各地区维护队伍。站段服务器取消后,各路局应注意保护区域性维护队员的工作积极性,帮助他们进行角色转换,把精力集中于FAMIS系统运行的保障工作上。在路局财会信息化专职人员指导协调下,分工负责各地区系统运用的日常维护支持工作。数据集中后,由于数据库服务器与基层单位客户端的物理距离拉长了,尤其是出现故障需要协调网络、硬件防火墙、应用服务器的多方厂商共同配合时,系统管理员无法亲临现场,故障的应急反应能力大大降低。一旦出现此种现象,如果有各地区维护队员的配合,就能有效地帮助系统管理员缩短故障时间、降低现场维护成本。

三、数据的深度利用

数据集中后,能够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集成管理和深度的挖掘与分析,实现不同应用系统的信息沟通和集成,发挥数据的最大价值。

(一)数据积累问题

没有数据积累,就谈不上数据的深度利用。而数据集中后,最终体现为数据库的建设。为此既要积累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数据,也要建立与人力资源、统计分析、审计管理、物资管理、专业运输等信息系统的良好的外部信息交换系统;既要完善集中前财务历史数据,也要对集中后的账套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规整,确保集中后数据的准确、一致、完整和连续。

(二)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问题

管理决策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铁路财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成为全面提升铁路行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数据集中后,如何充分利用数据集中的优势,提取有用信息,为决策者提供有效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构筑新的运行模式下的经营管理体系,更好地服务于铁路安全运输生产,将是铁路财务数据集中工作之后又一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财务软件的升级

(一)适应集中管理的要求,进行FAMIS的升级,从三层C/S结构转换到B/S结构

数据集中后,为适应集中管理的要求,需要将基于C/S结构的V4.2CA版财务软件升级到B/S结构的V5.0版本。基于B/S结构的新FAMIS系统应是浏览器运行方式,在这种应用模式下,客户端无需进行任何应用程序的安装,只需要根据权限即可进行相关的访问,并且B/S架构使得程序更容易维护与管理,其应用都集中在路局级服务器上,基层各应用结点并没有任何程序,只要路局服务器端更新程序后则全局所有接入点应用程序即可更新,可以做到快速服务响应,为基层用户提供更多的便利。

(二)提高FAMIS系统集成化程度

数据集中后对财务会计管理的要求更加专业化、精细化,FAMIS各子系统应用的集成应该提到日程上来,因此迫切需要研发适用于集中财务管理模式下的新的FAMIS系统,以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沟通问题。1.在系统开发技术平台上,新的FAMIS应充分考虑铁路企业现在的管理模式与整个铁路行业的计算机硬件、网络环境情况,采用适合于目前铁路行业环境的开发工具、通信机制、后台数据库、运行平台。2.新的FAMIS不仅要强化账务、报表、工资、固定资产、存货和应收/应付等每个子系统本身的功能,更多的应从底层的技术、物理的数据库、基础数据到上层的业务应用进行有效的集成,即:各系统之间不仅仅提供目前已有的从工资管理、固定资产、材料核算凭证自动生成并转入账务处理的应用集成,更多的应实现在每项业务发生时可能影响到的其他业务数据及相关子系统的自动处理,提高财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自动化处理能力和及时性。

五、网络建设及管理

数据的集中处理对通讯网络系统的依赖性更强,对带宽的要求更高。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基层站段客户端的响应速度呢?这对数据集中后网络建设和网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网络的备份线路建设问题

备份线路建设在技术上不存在问题,但应考虑风险分散,避免全部线路选择同一家网络运营商,可考虑主、备份线路选择不同的运营商。

(二)网络管理问题

1.带宽的优化管理。数据集中后对网络的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又不能通过无节制地扩充带宽来保证FAMIS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对带宽进行切实有效的优化管理,优先保证业务流带宽,确保正常业务不被非重要的数据访问干扰。如对部分网络流量较大而实时性要求不高的业务可通过错时、分时的方式予以解决。

2.运用网络管理新技术。根据统计分析,数据集中后账务管理系统科目审核的正常响应时间是3-4分钟(以1 600条科目为例),一旦延迟到7-8分钟,基层单位就会抱怨。网络上任何一种微小的流量变化,都会影响到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稳定性,网络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因此采用最新的网络管理工具及安全技术,提前预防网络故障的发生,对数据集中后网络管理都是新的课题,也是各路局财会信息化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

六、结束语

当前,铁路财务系统的数据集中还是新生事物,可能在实施、应用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要看到铁路已完成的路局级数据集中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的效益正逐步显现。继续对数据集中模式进行研究、实施、完善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铁路财会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铁道部财务司,铁道部资金清算中心,铁道部信息办.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专项规划[Z].2005(12).

[2] 赵秀云,杨周南.财务信息化禁忌40例[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第一版.

作者:李静萍

铁路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论文 篇2:

国有施工企业增强财务控制力问题探讨

【摘要】 增强财务控制力是集团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文章通过对施工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剖析,结合施工企业财务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施工企业增强财务控制力的方法和途径,以期对读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 施工企业; 财务控制力; 解决策略

财务控制力是指集团总部通过一定的方式操纵和影响企业分支机构的财务行为,从而保障企业集团实现财务战略目标的一种能力。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的不断深化,一些大型施工企业迅速扩张,下属工程公司和工程项目不断增加。传统的、以行政隶属关系为纽带的管理思路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集团总部对下属工程公司和工程项目的管控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合同纠纷不断,现场“起火冒烟”,资金上交困难,项目亏损增加,企业主要管理者不得不四处奔波、上下游说、查漏补缺。在这种情况下,增强财务控制力作为提升集团控制力的一种主要方式摆上了议事日程,而且越来越受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视和认可。

一、施工企业的组织架构

研究施工企业财务控制力问题,必须熟悉施工企业的组织架构。从图1中可以看出,A企业下设机构有两类,一类是法人单位,包括工程公司和其他专业公司;另一类是非法人单位,包括工程项目和服务业单位。笔者认为,由于非法人单位对集团总部在资金、经费和人事等方面的依赖程度较高,现阶段集团总部对非法人单位的控制程度也较高。因此,本文仅就集团总部对法人单位的财务控制问题进行剖析,并探讨解决方法。

二、当前施工企业财务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找出症结所在是解决问题的首要环节。笔者认为,目前集团总部对子企业的财务控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

表面上,多数企业按《公司法》的要求构建了决策权、经营管理权和监督权相互分立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对董事会、经理层与监事会三大机构的职责权限和制约关系缺乏清晰的认识,董事长不能代表出资人利益,总经理没有相应职权,“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普遍;虽然建立了监事会制度,但监事会主席大多由控股股东高级管理人员兼任且长期不在位,其他监事多由本公司内审负责人或工会领导兼任,其独立性无法保证,起不到应有的制衡作用,“三权分立”成了摆设。

(二)会计核算体制不科学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多数施工企业对工程公司实行“统一制度、分账核算”的会计核算模式,工程项目为工程公司的内部分账核算单位。这种核算体制下,核算机构众多,多数领导权力过大而且缺乏相应的约束,从而形成了大大小小众多的开支“口子”,资金分散不易受控,会计信息屡有失真,不仅加大了成本和风险,还容易滋生腐败行为。

(三)财务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施工企业集团总部对子企业的财务监控主要有审计监督、财务检查等手段,这些方式均属被动式监督,不仅容易遭到被监督者的抵触,而且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无法经常性开展,管理成本高且监督效果容易打折扣。

(四)委派会计权限被弱化

会计委派的根本意图在于实施会计监督。但在实践中,多数单位的委派会计其人事关系、职称晋升,甚至工资福利仍由工作单位负责,委派单位无法对委派会计形成实质性约束,委派会计也没有决心和信心履行被赋予的职责权限,可能会对委派单位阳奉阴违,或与工作单位串通舞弊,会计委派成了一纸空文,会计监督更是“无从谈起”。

(五)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考核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公司战略目标和预算目标的实现。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多数施工企业考核评价办法不科学,考评过程不透明,考评结果不公开,普遍存在只奖不罚、奖多罚少、奖易罚难的现象,有的甚至临时调整考核方法、随意更改考评结果,考核办法“形同虚设”。

三、施工企业提升财务控制力的途径和方法

找出症结所在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对症下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针对上述几个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多元化股权结构。合理的股权结构,是监督约束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施工企业要积极引进外部投资者,提倡企业间相互持股,推进股权结构多元化、法人化。二是完善董事会制度。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必然会带来董事会成员的结构变化,控股股东以外的其他股东代表会更多地进入公司董事会,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制度。此外,施工企业还可以选择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或外部董事制度,避免董事会与经理层人员相互兼职,保证董事会独立于经理层进行决策,更好地维护股东利益。三是完善监事会制度。我国《公司法》规定,监事会是在股东大会领导下、与董事会并立的常设机构,独立地行使对董事会、总经理、高级职员及整个公司管理的监督权。因此,完善的监事会制度,必须保证监事会和监事的独立性。监事会应该成为常设机构,配备专职人员,独立开展工作,公司董事会成员、经理层成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公司内审机构更不能等同于监事会。

(二)完善会计委派制度

虽然多数企业建立了会计委派制度,但受原有体制限制,会计委派并不彻底,委派会计有名无实,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关于会计委派制度,理论界和实践中虽有争议,但笔者认为,实行会计委派仍是提升企业财务控制力的“对策良方”。完善会计委派制度,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委派会计的人事任免必须由委派单位负责,不能由工作单位管理。二是委派会计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必须由委派单位发放,不能与工作单位发生关系。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委派会计才可能名至实归,才可能全心履职,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三)优化会计核算模式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会计主体不变的前提下,按照“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账核算”的原则,将企业分支机构的会计工作集中在集团总部进行核算的一种组织形式。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既有利于施工企业精兵减政增效,还可以从源头防治腐败,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集团总部对子企业的财务控制。笔者认为,施工企业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多种模式可以选择:一是在一个工程项目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这种模式适用于项目投资较大、参建单位较多、需要设多个工区进行管理的项目。二是在一个工程公司内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这种模式适用于经营规模比较小、经营范围比较单一的专业工程公司,如铁路铺架、“四电”工程等。三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划片设点进行会计集中核算。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核算单位和核算对象所处区域相对集中,管理思路、核算程序、费用标准容易统一,工作效率较高。几种模式各有优缺、各有适用,施工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特点进行选择。

(四)健全考核评价制度

建立健全“公平、公开、透明、有力”的考核评价制度是增强财务控制力的根本保证。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应遵循“鱼缸”法则和“热炉”法则。“鱼缸”法则是指考核政策的出台、考核的执行情况及对结果的处理要全程公开,要像玻璃鱼缸一样,从任一角度看都是透明的。“热炉”法则是指考核制度的公平性、严肃性问题。热炉是碰不得的,无论是谁碰了,都会被烫伤。施工企业要遵循“鱼缸”法则和“热炉”法则,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在确保公平、公开、透明的前提下,加大考核奖惩力度,真正做到“责权统一、奖罚分明”,要让得奖者心动、受罚者心痛,真正体会到“遵规守纪、努力工作”带来的“实惠”,让经营管理者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把企业的资产当作自己的眼睛来爱护,有归属感和自豪感,以身作则加强企业管控,自觉努力完成经营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五)强化财务审计监督

再好的制度没有强有力的监督作保障也会变质和走形。针对目前施工企业对子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监督方式,笔者认为,施工企业加强财务审计监督,有几种方法可以尝试:一是在子企业试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离制度。即将子企业会计人员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类,财务会计人员的人事和工资归母公司管理,专职从事企业经济业务的确认、记录、记量和报告等财务会计活动,不参与子企业的管理和决策评价;管理会计人员归子企业管理,以财务会计为基础进行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和分析决策。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离,既可以让财务会计人员摆脱“执行者和监督者”的尴尬身份,专职从事会计核算业务,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从而提升施工企业对子企业的财务控制力;又能让管理会计人员专注于企业管理,对企业资金筹集、调度、使用、分配进行全面优化,最大限度实现效益最优目标。二是向子企业派驻财务总监,其人事和工资归母公司管理,只负责监管子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不参与内部经营管理,按季向母公司上报监督检查报告。财务总监的考核奖惩与子企业经营业绩相持钩,子企业如有经营失误,财务总监未及时上报母公司也将负有连带责任。

增强财务控制力是集团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财务控制力与企业的管理制度、文化传承以及主要经营管理者的才华素质等因素有关系。施工企业要想增强财务控制力,既要完善管理制度,也必须在人的方面下足功夫;主要管理者既要有雄才大略,也必须明察秋毫、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只有制度和人二者和谐统一,才可能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作者:宗长春 王昭麟

铁路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论文 篇3:

规范铁路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分析与思考

[摘 要] 本文针对铁路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围绕推进法人治理结构重构、完善职权分配制衡制度、实行股权多元化改革、落实考核评价机制建设四个层面,探讨了规范铁路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路径,以期为铁路企业制度创新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 铁路企业 公司制改革 法人治理结构

中国铁路总公司于2017年9月启动公司制改革方案,秉持“铁路一张网”原则构建“总公司—铁路局—基层站段”的三级运输管理架构,创设“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新体制。由于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企业运作的核心,因此应在公司制改革背景下针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创新,帮助企业顺利实现改革目标。

一、铁路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现存问题分析

(一)权责不清问题突出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5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中,针对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与党建工作的建设时间表做出了明确安排,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权威路标。然而在实际执行层面,影响到二者协同建设的因素大体分为以下两方面:从主观因素层面入手,部分企业领导班子将“政企分离”错误认定为“党企分离”,

在党委会参与和行政权力干涉的概念辨析上出现混淆,并且缺乏明确的公司制改革方向,在权责划分、运作机制、法人退出制度建设上缺乏有效的改革力度;从客观因素层面入手,在部分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过程中存在进度缓慢、党组织法定地位模糊、党管干部原则落实错位等问题,影响到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与监督作用发挥的实效性,无法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提供必要指导。

(二)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持

由于铁路公司资本由多个部门的国有资本组成,股东在针对公司决策行使表决权时,往往优先考虑其所属部门的直接利益,进而影响到公司整体利益。同时在股东会、董事会的权责义务划分上,缺乏明确界定与监督机制,无法实现有效追责,没有实现清晰的职能划分,易引发双重决策问题,对企业管理效能与整体发展造成不利影响[1]。

(三)组织结构空壳化问题

一方面,铁路企业董事会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空壳化的问题,董事会成员与经营管理层往往由股东或母公司指派,二者所处的级别层次相同,导致董事会实质上未拥有聘任经营管理层的权力,难以依靠董事会发挥对经营管理层的约束力。同时,董事会主要采用集体决策制与个人负责制,但在实际执行中责任追究机制没有有效落实,无法有效发挥对董事决策失误问题的制约作用,影响到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效率。部分董事会内部未设立战略投资、提名、审计等专业委员会,进一步影响到实际工作的顺利开展。

另一方面,监事会未能有效发挥其监督制衡作用,人员构成多由控股股东决定,缺乏财务会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影响到监督作用发挥实效;监事會在职权划分上缺乏明确参考,其事权、财权的行使往往受到董事会、经营管理层的制约,缺乏操纵性强的监督手段。监事会在职权行使机制上实行合议制,无法独立作出决议,进而影响到其监督制衡作用的发挥。

(四)监督制衡难以到位

部分企业在董事会、经营管理层人员设置上存在兼任、重叠等问题,导致企业内部成员直接参与到战略决策中、掌握企业实际控制权,削弱了股东在企业内部的实际作用,加之缺乏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发挥监督作用,导致法人治理机制形同虚设,影响到监督制衡作用的有效落实。

二、规范铁路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路径探讨

(一)推进法人治理体系重构,健全党建协同机制

一方面,应建立集党建工作、法人治理结构于一体的“三会一层”协同运作机制,在铁路企业公司制改革过程中,引导股东会或出资人机构积极顺应市场化改革、重构工作职能,严格依照相关法规制度与公司章程行使权利,减少行政权力干预,并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依托勤勉义务制度的重构加强董事会建设,保障独立董事的地位与职能效用。监事会应加强与职工大会间的沟通协作,借助防御性法律条款履行监督职能,并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层商事代理制度与善意取得制度建设,为国有资产管理提供制度保障,还应秉持党管干部原则推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的有效落实,使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政治核心作用与面向职工的堡垒作用得到全面发挥,真正实现从严治企目标。另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法人退出制度,保障企业能够自主选择市场退出渠道,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促进国有企业保值增值”目标,利用转岗取代下岗,解决职工安置问题、保障社会稳定局面。同时强化市场机制的有效运用,引入竞争机制与优胜劣汰法则推进铁路企业的市场化转型,为铁路企业公司制改革与长效运转提供制度保障。

(二)完善职权分配制衡制度,强化对企业的实践指导

国务院于2019年6月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国铁路总公司股份制改造的决策部署,为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首要前提是完善股东大会制度,针对股东大会的职能、决策范畴做出明确界定,严格执行“一股一权”,防范少数人利用集中代理权等手段操纵公司,使股东大会的职能得以全面发挥[2]。其次,应完善董事会制度的建设,结合铁路企业性质规避董事会中“内部人”控制局面的形成,引入选举董事累进投票制、独立董事制度等管理制度,针对董事的权责、义务进行明确划分,并完善董事责任追究程序与制度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对董事会的规范与约束作用。最后,还应做好制度间的有效衔接,在强化对党组织地位与作用认定的基础上,注重进一步明确企业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的地位、职权划分、行使权力主体与具体组织原则等,促使职代会充分行使建议权,引导职工经由职工参与制度中的职工董事参与到公司各项决策活动中,借此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离、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为铁路企业的生存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三)实行股权多元化改革,发挥职能部门效用

股权结构是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基础,将直接影响到对董事、监事、经营管理层的监督约束效能,对此应进一步深化股权多元化发展,维护公司整体利益。一方面,应从董事会建设入手,保障董事会对股东负责,落实董事会在业绩考核、经营管理层选聘、投资决策等方面的职权,引导董事会在公司生产经营、战略决策制定、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作出合理决策,严格依照议事规则保障决策的合法性,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披露公司信息,维护相关主体权益。另一方面,应从监事会入手强化其监督职能的发挥,注重引导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针对公司整体业务状况与各项决策计划实行审计监督,推进监事会人员构成的科学化、多元化设计,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监事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实现权、责、利的统一,并且针对监事会的监督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进一步确保监事会监督职能落实到位。

(四)落实考核评价机制建设为保障董事会、监事会能力与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还需落实考核评价机制建设。首先,从培训机制建设入手,应注重引导铁路企业内部的董事、监事等人员积极学习国家相关法规制度与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确保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具备专业的议事能力,能够有效履行其监督责任。其次,从外部保障机制建设入手,应推进企业外部专职董监事委派制度的建设,结合铁路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結构的建设现状,逐步降低兼职董监事比重,增加专职外部董监事、强化外部董监事队伍建设,例如选派临近退休、具备专业能力与丰富经验的正副职人员担任外部董监事,保障其职能得到有效发挥[3]。最后,从评价机制建设入手,应围绕董事会工作、董事职责履行情况两个层面完善评价与考核机制,针对董事会、监事会运作的规范性、决策的科学性以及对于经营管理层的监督实效等进行综合评价,保障董事会、监事会职能得到有效发挥,进一步推进铁路公司制企业整体运作效率的提升。

三、结语

当前铁路企业公司制全面深化改革正逐步开展,依托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建设能够有效加快政企分离步伐、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完善企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的建设。对此要求铁路企业积极实行治理体系重构、制度体系建设、股权多元化改革、考评机制创新等举措,实现铁路运营效率与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郭慧凝.新时期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探索与实践[J].今日财富,2018(20):186-187.

[2]刘宝恒,刘宝双.推进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思考[J].机构与行政,2018(4):36-38.

[3]周颖.论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管理[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21):255.

作者:杨轶

上一篇:技术型计算机毕业设计论文下一篇:水运工程安全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