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预科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少数民族预科生是高校中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生活在偏远山区,家庭比较困难,学习成绩和基础也比较薄弱,要在一年时间内实现不同角色的转变,会使其心理产生一定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心理特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实现民族间的和谐与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族预科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民族预科教育管理论文 篇1:

新形势下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教育管理目标的新思考

摘 要: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意义。根据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目标应有正确认识并进行准确定位,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 民族预科教育 教育管理 目标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以上,少数民族人口超过一亿,55个少数民族中有52个分布在西部。因此,民族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缺少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这块阵地,高等教育也就失去了中国特色。在民族高等教育中,而最具特殊性和突出特点的要算是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因为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坚持了“二为”的服务方针,即为少数民族服务和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从而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加强少数民族预科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首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特殊性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才能找到相应的对策。

一、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管理的特殊性

1.意义特殊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班管理办法》(教民[2010]11号)中的规定,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国家为加快培养少数民族人才而采取的特殊办学形式,因此具有特殊的意义。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反复强调,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党和国家根据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培养少数民族人才而采取的特殊办学形式。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2.目的特殊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具有突出的民族性的特点,把培养目标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需要和维护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结合起来,根据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特殊意义和特殊性质,决定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政治可靠、献身于党的民族事业的接班人;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者,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建设者,民族团结进步的执行者。

3.对象特殊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指对当年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当降分、择优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预科生来自与全国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介于高中和大学之间的特殊群体。其办学形式特殊。预科教育不是中学的补习教育。预科教育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短期和强化教学手段,着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少数民族学生的德、智、体素质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为他们进入本科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民族预科教育是对民族基础教育的补充和提高,是向高等教育过渡阶段的预备性教育。

4.办学方式特殊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班管理办法》(教民[2010]11号)中第一章第五条的要求:预科班、硕士基础强化班实行相对集中化、规模化办学。因此,教育部建立一些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将各学校招收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集中到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学习,待到学习期满考核合格后反流到招生学校学习。

二、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管理中的“四性”

根据国家对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特殊关注,决定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教育管理的“四性”。

1.政治性

1980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部分重点高等学校试办少数民族预科班的通知》,直到2010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班管理办法》,都反复强调了举办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重要性和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旨在培养民族地区的本土人才,不仅生源取自民族地区,而且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是特别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定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开办至今,为民族地区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民族地区的各项建设事业,特别是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边疆稳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民族预科教育培养的人才大多面向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因此民族预科教育的推行势必会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结构,从而从根本上为西部经济的腾飞注入活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民族性

民族预科教育是“少数民族学生所享有、所接受的教育”,其必然会深深打上“民族的”烙印,具有民族性。民族预科教育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一般历史状况而设立,亦需针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具体特征和实际情况而展开,更需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实际而实施。在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规模、办学形式、管理体制、规章制度、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评价方式,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只有充分考虑到预科教育管理的民族性,考虑到民族学生的具体民族特点,文化背景,风俗不惯,宗教信仰,才能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和可行的民族预科教育管理定位,也才能使民族预科教育越办越好。尤其重要的是,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方式等方面,必须着重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奉献精神,使得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民族性上具有其无可比拟的独到之处。

3.差异性(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学习基础)

由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办学以相对集中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为主。来自不同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和高寒山区或是边疆地区,受当地历史背景、经济条件、思想观念、民族风俗、宗教信仰和教育基础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的群体构成、心理特点、思想行为、生活习惯等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4.艰巨性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差异性,使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艰难。教育群体的复杂,教育任务艰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文化程度相差较大。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远远落后于内地,高校民族预科根据国家政策采取降分录取的办法招收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学生的录取分数线比高考提档分数线低几十分甚至上百分;而内地基础教育较好地区的预科学生录取分数线往往能达到甚至超出当地本科分数线水平,在客观上造成了预科生文化程度相差很大、层次较多,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度。第二,缺乏对宗教的正确理解,导致受宗教影响的矛盾较多。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对宗教问题的认识更多的是受社会环境、民族和家庭的影响,他们对宗教的信仰往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而教师没能正确认识到一点,以为他们都信仰宗教,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入了误区。第三,少数民族预科学生都有各自的民族生活习惯,在求学过程中因生活习惯、环境气候的不适应,带来思想上的不稳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艰巨。

三、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目标定位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充分结合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目标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政治素质高,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定位依据。

1.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拥护者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以其特有的政治、组织和制度优势,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极大地促进了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先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文明既需要相互借鉴,又需要相互尊重,世界文明只有在多样性中才能不断演进,历史终将会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给予应有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会对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重要的人才资源,是各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培养和拓展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政治素质,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为他们日后从事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活动创造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不仅是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维护国家政治体系的有序性和政治发展的持续性,推进民族地区政治现代化、民主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为将来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合格的公民、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负责任的决策者和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者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论述,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同我国民族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为了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进步,党和国家制定了多种政策,采取了多种措施,用于发展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这些民族政策,既全面考虑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事实,又分别考虑到了我国56个民族在发展水平和文化风俗上存在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既深刻总结了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又积极借鉴了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成果和经验,具有历史和现实的科学依据。民族预科学生本身就是党的民族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更能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当前的民族问题。因此,指导广大少数民族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树立了正确的民族观,他们学成之后,大部分都会回到民族地区去工作。每个学成归来的少数民族预科生都会成为一名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员,对正确理解、贯彻、执行和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中华民族团结的维护者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各民族兄弟已经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水乳交融的“多元一体”格局。民族团结进步是社会和谐、祖国统一的基本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广大民族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重大成果。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作为民族地区未来的建设者,要让他们懂得:只有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各民族的大团结,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民族才能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富强。不同民族地区的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走到了一起,共同学习和生活,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4.民族事业的献身者

“民族性、地方性”是民族预科教育的基本特征,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服务是民族预科的基本任务。因此,一是教育学生要把自身的发展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立志献身民族地区的建设事业,成为民族地区“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建设者,即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使受教育者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二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各项建设事业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即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力源”的作用,为实现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人才培养提供服务。

5.丰富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我国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深厚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预科教育作为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对象是少数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在指导他们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引导他们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学生了解民族历史及其有代表性的物质、精神文化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营造一种氛围,通过民族节日、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民族民间文娱活动,等等,让学生感受到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魅力。在充分感受各个民族文化浓重氛围的同时受到教育,从而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注:本文系湖南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0-2011年度重点课题“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定位及实施研究”(课题编号SZ11107)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温志波

民族预科教育管理论文 篇2:

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特征与教育管理探析

摘要:少数民族预科生是高校中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生活在偏远山区,家庭比较困难,学习成绩和基础也比较薄弱,要在一年时间内实现不同角色的转变,会使其心理产生一定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心理特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实现民族间的和谐与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就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教育管理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特征;教育管理

【分类号】G759.2;B844.2;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十分重要、也是特殊的部分,少数民族预科生大多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地或比较贫困的山区,长期以来,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以及语言文化,汉语基础以及生活文化等都与汉族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生活、学习以及角色的转变等压力,他们在心理上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

一、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特征

1、自卑

自卑是少数民族预科生比较突出的心理特征。大多数少数民族预科生来自贫困、偏远的山区,他们的家庭条件比较差,生活比较艰辛,进入大学后,面对城市五彩缤纷、生活条件优越的城市学生,他们就显得格格不入,差异巨大,很容易出现自卑心理。

2、封闭自我

预科班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生活、语言、兴趣爱好等与其他汉族学生存在一定差异,他们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面对陌生的人际关系,少数民族学生不愿敞开心扉,表达自己,逐渐与集体脱离,封闭自我。

3、矛盾心理

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差,进入大学后,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加倍努力来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与认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但是实际上,由于底子薄,时间短,要想利用一年的时间补充自己的知识,追赶上其他同学是比较困难的,加之一些学生急功近利,采用了错误的学习方法,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却找不到合理的学习方法,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学生时常被这种矛盾心理干扰。[1]

4、失落

高中学生的主要目标就是进入理想的大学,但是高考成績不理想,面对教师和家长,学生会出现失落,进入预科班后,高考的压力会成为学生心中的阴影,容易使学生产生失落的情绪。

5、消极抑郁

少数民族预科生大部分来自偏远的农村,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男尊女卑的心理,女生进入预科班后容易缺乏信心,产生消极抑郁的心理。

二、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教育管理

1、正确引导学生,树立信心

要使少数民族预科生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实现良好的发展,学校就应积极的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逐渐成为遵守纪律、讲道德的高素质学生。做好预科生的开学教育工作,强化他们的爱国以及民族意识,树立良好的民族形象,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目标,看到少数民族学生身上的良好品质,例如艰苦朴素、诚实等,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取长补短。[2]强化心理教育,尊重他们的习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2、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要积极转变教育方式,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基础稍差,在教学中,应多以学生为出发点,转变教育模式,将学与用有机的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行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对学习的厌恶和反感,使学生取得巨大的进步,缩短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消除自卑以及矛盾心理。[3]

3、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融入集体

少数民族预科生由于家庭、学习、兴趣爱好、语言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因素,常常封闭自我,脱离集体。为了使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学校应为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课外互动,例如书法、绘画、歌唱、摄影、体育运动等,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并在活动中不断尝试成功与失败,逐步增强和锻炼自己的自信心,消除封闭的心理,实现良好的发展。

4、树立正确的性别以及教育理念

预科班的教师应做好男女平等,一视同仁,并根据男女的不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保证男女都能够得到发展与进步,教师应关心女生,正确评价和鼓励女生,提高女生的自信心,消除自卑感,培养男生的感性思维,学会理解和关心别人。

5、实现严格的纪律管理

学校应制定严格的纪律,并保证每一位学生都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和纪律进行学习和生活,对于犯错的学生要进行严厉的批评,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主动改正。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竞争意识,积极学习、入党等,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比较特殊的心理特征,例如自卑、封闭、矛盾等心理,对于他们的学习以及生活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使他们认识到这些心理问题的严重影响,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更快的适应预科班的学习和生活,从而使自己的身心、学习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丽.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调适方法[J].华章.2013.6(25):176-177.

[2]朱仁俊.少数民族预科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农业教育研究.2012.8(4):43-44.

[3]丽杰.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措施探析[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3(1):47-48.

作者:肖绚

民族预科教育管理论文 篇3:

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探究

[摘 要]文章结合对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实践经验,分析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体会,并对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校;民族生;教育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5.04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是党在民族政策方面的根本立场。根据我国民族教育事业政策,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深造。对于普通高等学校来讲,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人才培养的问题,更是关系民族团结,实现共同繁荣的问题。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经过民族政策实施和推进,已经有了一些经验积累。然而新时期,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发生了变化。针对现状,如何有效地开展教育与管理工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 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1.1 民族意识仍旧较强

民族意识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是维系一个民族必不可少的要素。少数民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都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活中,周围的朋友及交往同学大多数为同民族的学生,交友圈子较窄。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信仰差异,学生在饮食、穿着等方面还是保留原有民族的痕迹。虽然很多学生是民族教育政策下的内地班学习进入高校的,对汉族的接受度和融入度已经有很大改善,部分学生也呈现出服饰与打扮上的改变,但是饮食、语言上的独特性,还是表现出强烈的意识。

1.2 心理状态不够稳定

目前少数民族学生的信息来源多为网络媒体和自身圈子,信息的真伪度存在很大争议。目前的教育多集中在稳定层面,少数民族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不够好,学生的心理素质欠佳。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价值观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队协作观念较差。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1.3 学习动力有待提高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完成学业后更好地建设家乡,服务社会。根据国家高招民族政策,许多高校都对少数民族高考生实施单独照顾政策,但是仍然有一批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太差,不能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就读。虽然学校和专业调剂问题普遍存在于所有学生,但是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地区的特殊性,许多专业的毕业生回到生源地之后的就业受到限制,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从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推动力,动力缺乏,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效果减弱,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民族地区建设的后备人才储备的理想也就无法达成。

1.4 “被照顾”心理依旧严重

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方面,国家坚持从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地区实际出发,积极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新疆、西藏内地班和少数民族预科班是基于实际情况下,利用内地教育优势,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然而,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不扎实,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普通高等学校在招生工作中,对于少数民族学校也有专门的照顾政策,帮助学生得到深造的机会。进入学校后,学校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征,在考核和评定中也制订了许多管理办法,用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这个过程也表现出以下问题:许多少数民族学生产生了“被照顾”心理,依赖学校的各项管理政策较低标准来完成学业。从长期教育发展来看,这种心理的产生会影响到最终的教育效果,对人才培养是有害的,亟须改善。

2 结合实际,教育与管理并进开展工作

2.1 民族团结为原则,加强各民族学生沟通交流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针对目前少數民族学生民族意识仍旧强烈的现状,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培养各民族团结一致的信念。我们应当做到生活帮助,心灵关爱,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感归属。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向他们宣传讲解国家和学校相关的资助政策,解决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经济方面后顾之忧;充分尊重民族学生的民族风俗,鼓励学生利用“能歌善舞”特长积极融入班级和学校生活,避免学生困于同民族学生的“小圈子”。

我们不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在尊重的基础上,增进各民族学生大融合。也教育全体学生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在增进了解的基础上,增加沟通。同时引导全体学生不分民族,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相互合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2.2 明辨是非为要求,提升少數民族学生心理素质

网络信息时代,大数据信息爆炸特征凸显。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由于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一些反动势力错误导向,做出过激行为,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更应当在这方面做好引导。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我们应当细致掌握该类学生的学习、生活、时事认知等方面的思想动态,提高该类民族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与看问题的深刻性,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用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团结的主流意识引领学生思想。目前,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着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意识还比较弱,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国际国内现状,认识国家命运前途,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2.3 服务社会为目标,推动少数民族学生成绩提升

我们要把破解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实际困难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深造,首要的是学习问题。提高学习成绩是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状态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教育管理制度,提供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增加学习动力,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学校和专业的困惑、学习基础的薄弱,都可以通过学业导航和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针对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邀请相关专业的老师对该批同学进行专业学习指导,打消学生对专业的误解,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学生更好地开展专业学习。

2.4 公平公正为核心,完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普通高等学校在教育与管理学生时,应当采取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保证教育质量,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地区、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高校学习生活中固然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但我们应当把握好教育管理制度的度。严格的制度,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达到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打下扎实基础。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制度,但不应当让学生产生所谓的“优待”“照顾”错觉,要以公平公正为核心,完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3 结 论

我们要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和风俗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教育与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民族观,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高层次人才,是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熊绍辉.对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的探讨[J].探索,2001(5).

[2]邱有华.浅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

作者:李琳杰

上一篇:水土保持生态文明论文下一篇:创新管理农业机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