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论文

2022-04-29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精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着较高的教育价值,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在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上,要注重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及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初中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论文 篇1:

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是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除了注重语文理论知识教学之外,也要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有德育意识,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断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文将简要介绍道德教育,分析初中语文课堂进行德育的现状,对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提出参考性建议。

一、关于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道德教育面向所有社会成员,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观念和道德思想等方面,广义的德育涵盖了社会德育和家庭德育。狭义上的道德教育是针对学生群体的,即学校德育,也是本文重点研究和讨论的内容,狭义的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学校德育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提高全民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德育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对国家进行教育改革的响应。

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有所区别。不同于小学生和高中生,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需要不断提高。初中阶段的德育内容包括基础的马克思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劳动教育、法制与纪律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初中生会不断树立和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看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更好地成长成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应结合教学内容,有策略地渗透德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道德思想,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分析

(一)有利条件

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语文是主要且首要的实施阵地。对于开展道德教育,语文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语文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的制定经过了专门的专家学者精心筛选和编写,教学内容有大量优秀的人文知识,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材料。语文的学习知识与德育内容是互相融合的,教师不用单独进行道德教育,也避免了生硬枯燥的道德说教,在教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会传递给学生德育知识。学生在语文课堂通过学习、赏析、理解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名人轶事、古代诗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学会分辨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他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从而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二)渗透问题

虽然在语文课堂中实施道德教育有着许多有利条件,但是关于有效渗透德育依然存在很多教学问题。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现代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也越来越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情况。学校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会受到来自家长、社会和国家各方面的压力,从而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智力教育,关注学生对学科文化知识的学校和掌握,考虑学生的升学情况和就业情况,而往往忽略了重要的道德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大部分语文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用在了文化理论知识的教学上,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德育部分很缺乏甚至缺失,语文教师忽略了对学生道德思想的影响和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尽管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行,但是许多教师仍然局限于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主动灌输给学生文化知识,完成任务式地给学生讲解语文文章。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和动力,除了文化知识外,学生对教学中的德育部分也被动地学习,不能真正理解和吸收德育知识。有些语文教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没有引导学生对优秀品质进行思考,更不用说巧妙有效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初中生正处于叛逆的年纪,这样的形式不利于学生真正地学习德育知识,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抵抗情绪,在为人处世中选择错误的做法。

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氛围,也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过于注重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教师都有一定的威严感和距离感,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时,不能完全信任教师,在压抑沉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会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尽管教师意识到要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科学安排德育活动,但学生会反感教师的道德教学,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

(一)有机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时,应该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备受宠爱,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感恩生活、关心家人,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强,许多学生在生活中与家长发生矛盾,家庭关系不和谐。因此,教师在实施道德教育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性格特点,更好地渗透和开展道德教育。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这一篇经典散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恩家人对自己的关爱,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学会关心爱护自己的家人,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感恩教育。

(二)充分挖掘利用教材的德育内容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类学科,有许多有德育意义的文章,教师除了理论教学外,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的德育部分,有效结合教材内容和道德教育,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德育学习,学生能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对于课文中的德育内容,初中生不容易发现和学习到这些德育知识,这时教师就应该适时适当地指导和点拨学生,做到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学习高尚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教学《陋室铭》这一篇托物言志的骈体文时,教师除了带领学生学习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的意思和中心思想,学习骈体文的风格和特点,也要适时指出《陋室銘》的深层意义,引导学生去学习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再比如,教师在教学《塞翁失马》这一则寓言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这个小故事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帮助学生学会在遇到的困难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和解决问题。

(三)营造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积极良好的氛围下,会更容易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导,认真学习德育知识。语文教师除了语文教学之外,也要注重和学生培养良好的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道德教育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渗透,让德育能顺利地进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减少自顾自的讲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地位,与学生多多互动与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在互动中了解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及时适当地调整教学安排,做到更有效地在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例如,教师在教学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时,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上查找《皇帝的新装》的动画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有趣生动的视频学习这个小故事。看完视频后,教师可以先与学生平等友好地交流对这个童话的观后感,对于学生提出的看法见解,教师应该充分地尊重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想法,最后再引导学生学习这个故事体现的德育知识,即做人要诚实、要坦荡,不能盲目跟风,屈服于权威。并且,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中,能感受到理解和尊重,有利于学生相信教师,喜欢教师,认真地学习教师教授的知识,从而使道德教育能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无需赘述,初中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并充分发掘和利用语文学科实施德育的有利条件,注重扬长避短,及时改正在教学中发现的错误。并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时,教师应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方法策略,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德育知识,充分挖掘和利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德育意义的内容,也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使道德教育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提高初中学生的道德素养。

(责任编辑  李 芳)

作者:袁野

初中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论文 篇2: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策略分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精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着较高的教育价值,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在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上,要注重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及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重点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策略展开深入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精神;意义;渗透策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语文学科收录了很多中国古代著作,并且这些优秀的著作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至今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渗透,有着诸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内容:其一,实现对学生情操的熏陶:语文教材中囊括了很多传统文化内容,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其实质上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过程。基于此,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使得学生的情操得到良好的熏陶。其二,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对语文教材研究发现,教材中包括很多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的作品,生活常态成为其描述的主题。从初中生的角度来分析,他们在家庭背景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对于那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而言,难以体验到各种情感,并不知道什么是感恩。基于当前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于进行感恩教育,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其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上,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众所周知,传统文化涉及到诸多文学素养,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诚信仁爱、尊师重道、从容进退等心境都是传统文化所固有的内容,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得学生认真感悟和领会其思想精髓。由于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所限制,学生难以在短暂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内容,这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基于此,语文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中,就要给予语文教材足够的重视,并且能够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及时挖掘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其更好地与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众所周知,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文言文,这些文言文凝聚着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思想精髓,里面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有着深刻的教育内涵。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时,其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主要表达的是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或喜或悲的事情,但要保持着平常的心态,不要因事物的好坏或喜或悲,在传授人们对生活的态度。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体现出作者一种高尚的境界,旨在倡导诗人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通过岳阳楼记的学习,语文教师在保证学生理解其字词句意思的基础上,要注重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学生要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学习和生活。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强调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主导着语文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语文教师要意识到自身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不断完善系统的知识体系,以此来对语文知识进行更好的拓展和延伸。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想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则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只有具备以上两点条件,才能够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结合。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登幽州台歌”这首古诗的时候,由于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够很好地理解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境,此时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这首古诗,语文教师可为学生补充其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首古诗所寄托的情感,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重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要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为了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语文教师要发挥其引导作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而促进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楊涵.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2018(20):63.

[2]解艳华.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中),2017(04):130.

[3]卢夏夏.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作者:磨巧丽

初中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论文 篇3:

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摘   要:“五育并举”中的“劳动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其必要性。途径可以是:强化课堂指导,使学生具体感知劳动者的形象之美;注重体验情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植学生深厚的劳动情怀;勤于练笔,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通过亲历活动,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

关键词:初中语文;劳动教育;必要性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始终应贯彻的教育方针。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和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都将劳动价值观的塑造放在核心地位。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五育并举”中劳动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语文是一门思想性极强的人文学科,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非常好的育人途径。

一、在初中语文教學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语文学科担负着重要的育人功能

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语文思想凝聚智慧,作为教师除了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培养,其中劳动教育必不可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体味文学作品反映的生活,理解只有付出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当前青少年劳动教育缺失的需要

由于社会的复杂化及环境的多样化,一些青少年存在好逸恶劳,瞧不起劳动人民的思想,甚至一些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也厌恶劳动,总想不劳而获。一些教师或家长甚至以惩罚孩子劳动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好好学习,这样更加促使学生形成了扭曲的劳动观。在这种背景下,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是当前我们每位教师的重要使命,尤其是语文教学。

(三)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作为最基础的一门人文学科,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才的重任,力求使每一名学生步入社会后,都能融入劳动者的队伍中。试想,假如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忽视劳动教育,那么学生就会因为缺乏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成为社会上的“闲人”。因此,新课程改革迫切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劳动教育。

二、积极探索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初中语文教师如何破解学生劳动意识淡化的问题,根除他们好逸恶劳的坏习惯,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呢?这就需要教师把劳动教育切实渗透到语文的常规化教学中。

(一)强化课堂指导,使学生具体感知劳动者的形象之美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诸多内容都蕴含着劳动教育的元素,展现出劳动者的形象之美。教师在教学时,要对学生因势利导。比如,教学八年级上册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时,多媒体播放歌曲《母亲》,创设情境让学生小组探究,通过品析词句感悟文中母亲的勤劳。围绕母亲“勤劳一生”探究作者描述了母亲哪些具体事件。结合课文了解母亲在家庭接连遭遇困境时,依靠节衣缩食、借债供朱德读书;母亲离开土地就不舒服;独自操持一家人的生活;85岁高龄,仍不辍劳动。步步引导、层层分析使学生具体感知母亲热爱劳动、乐观坚强、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美好形象。

同样,依靠反面人物的教学让学生警醒。例如,教学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时,引导学生认识到范进虽然有文化,但却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甘心将全部精力投入在科举考试上,却屡试不第。他鄙视劳动、缺乏必备的生存技能。以至于中举前穷得连饭也吃不上,中举后又喜极成疯。教学时随机提问学生:“假如范进没有中举,那他的命运将会怎样?”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及劳动能力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本领。相似的人物还有九年级下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让学生知道没有劳动能力的孔乙己结局是可悲的,“连秀才也没捞着”,最后被打成残疾,在穷困潦倒中活活饿死了。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透过对一个个具体、鲜活的劳动者形象分析,让学生感受到热爱劳动的重要性,认识到劳动者的美好可爱。

(二)注重体验情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初中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获得思想共鸣。比如,教学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抓住重点词句联系情境深入分析、精心引导,使学生从作者的意识与行为变化的历程中知道,越是困难越顽强坚持,方能成功。使学生明白,遇到困难时要具有勇于付出的劳动精神。

教师备课时,必须对学生做好个案分析,客观审视好学生的思维态势,做好预案。比如,有些初中生受不良习气影响,养成了好逸恶劳的坏习惯。为此,笔者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时,多媒体课件演示女娲揉泥成团造人、挥藤洒泥造人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女娲辛勤付出的母亲形象,体会女娲勤劳朴实的美好品质。同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懂得母亲怀胎育子的辛劳,进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又如,教学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时,出示画家徐悲鸿的画作《愚公移山》,引领学生探究愚公攻坚克难、不辞辛苦的劳动精神,教育学生新时代更需要这种勇于付出的劳动精神。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人人都热爱劳动、勇于奉献,祖国才会繁荣昌盛、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勤劳俭朴、不坐享其成是每个人都应信守的劳动观念与价值追求。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植学生深厚的劳动情怀

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授课实际,让学生品味劳动的甘甜,感悟劳动过程的愉悦,强化劳动育人的效果。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一课,文章彰显了一个个普通劳动者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舞蹈画面,让学生形象生动地感受安塞腰鼓表演的磅礴气势,多元化理解文中对生命力的张扬、对民族魂魄的热情歌颂,给学生以视觉上的感受,使从未看过安塞腰鼓的同学,被安塞腰鼓的冲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张扬所感染,提升了审美境界。使学生了解安塞腰鼓凭借其催人奋进的激情与力量活跃在陕北大地上,懂得课文是借歌颂安塞腰鼓来讴歌奋斗不息的黄土高原人,安塞腰鼓成为劳动人民永远奋进的强音。

又如,执教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时,通过多媒体演示中国石拱桥的造型,特别是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有代表性的石拱桥的画面,采用小组探究、模拟导游、问答互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体会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进而使学生产生崇尚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情感。实现由知识传授到精神培养的对接,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类似的还有,八年级下册的《核舟记》,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核舟雕刻的精巧,使学生体会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制作者大量的劳动付出。讲授这些介绍劳动技艺的文章时,要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创造了“美”。教育学生懂得,只有付出劳动,才会收获美好,培养学生深厚的劳动情怀。

(四)勤于练笔,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写作训练强化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通過各种情境,让学生勤于观察身边的普通劳动者,如父母、环卫工人、医护人员、交通警察等。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这些人物所具有的劳动品质,认识到劳动的崇高,进而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朱自清的《背影》时,有的学生读到父亲买橘送别的一连串动作后,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格外疼爱的细微表现,唤醒了自己的情感,将静态的文本延伸为动态的生活,加强了生活体验,笔者立即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将读写相关联形成习作。二是注重让学生勤于观察身边的劳动场景,善于及时记录下当时的劳动场面,从中体会劳动的乐趣,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五)通过亲历活动,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

劳动是生活的基础,是幸福的源泉。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好多活动都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最佳样本。比如,执教七年级上册一单元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时,要指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身去经历生活、用心灵去聆听生活,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教学七年级下册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时,组织学生参与“孝亲敬老月”活动,培养学生心存感恩、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的劳动精神;教学九年级下册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在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创作文稿中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在组织学生编辑加工、装帧制作后,品尝到劳动的美好滋味。其次,还要有效利用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比如,组织学生到学校农场种菜记录劳动的美好,进社区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活动,举行“我爱劳动”的家务劳动视频比赛等,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增强学生的劳动素养,更重要的是还能弘扬宝贵的劳动精神。这样在活动的亲历亲为中,教育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使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既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又能提升语文教学的魅力,使二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作者:左秀梅

上一篇:小学语文读写互动阅读教学论文下一篇:新贸易保护主义特点试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