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法与初中语文论文

2022-04-17

自古以来,阅读一直享有“教育之母、学习之本”的美誉。就社会角度来说,阅读是人们搜集信息、促进认知、积累积淀的必修项和常规项。在学校教育中,阅读更是语文课程活动中的有机组成和重要抓手。尤其在知识信息化的新形势下,“有效阅读”已然成为一项艺术性实践课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迁移法与初中语文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迁移法与初中语文论文 篇1:

初中古诗文赏析的有效策略

古诗教学重在朗读,揣摩文章语言,了解写作背景,能灵活运用古诗,古诗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很大程度上,是将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事,化解为细腻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去试做,去进行,去完成。可以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充分课堂活动时间,是教学有效性的具体体现也是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课堂活动的设计有多种多样的角度,关键在于教师的精心揣摩和认真实践。

一、分层朗读法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共同的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三学生唱读古诗的情况比初一时相对较多,他们只重视能背诵与可以默写就不考虑是否读得有无感情,有些学生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读书,朗读水平每况愈下。早读更是声若蚊蝇,课堂上齐读尚能有声,但全体表情木然,字字停顿,拖腔唱读。个别朗读时不是结结巴巴就是索然无味。无奈之下,老师只好下达早读任务,但一段时间下来,劳累不说,收效也不大。那就自由朗读吧,这时又会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在赶做其他作业、交谈、翻看书本,甚至发呆。究其原因教师指导的层面主要是让学生“出声”,很少关注对文本的反复体味。

二、妙点揣摩法

妙点揣摩是品位高雅的阅读欣赏活动,是快乐有趣的阅读欣赏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恰切生动形象的,给人强烈美感、有感染力、生动启迪的好语言、好笔法、好画面、好形式等等内容,予以研读、品味、探求、欣赏。

妙点揣摩,是一种审美的阅读,是一种作品欣赏式的阅读,它既可以运用于文学作品,也可以运用于一般社科文章;可以着眼于整篇文章,也可以直接就文章的某一部分进行品读欣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整个诗篇写边塞雪景,寄寓别情。“雪”为全诗纽带,“情”为全诗灵魂。咏雪中蕴涵着送人,送人中着意咏雪。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诗中四个“雪”字,各得其所,各有深意,精妙之至。第一个“雪”字写送别时的雪景,以雪抒怀,表现诗人难舍之情。第二个“雪”字写饯别时的雪景,以雪稠寄意,突出主人心情的郁闷。第三个“雪”写送客归京时的雪景,以雪封作铺垫,倾吐诗人对战友艰难旅程的关切和隐忧。第四个“雪”字写征人远去留下的马蹄雪痕迹,以雪路漫漫为喻,寄寓诗人绵绵愁思和恋乡怀友的复杂情感。

三、话题探究法

设置话题,既是一种教学策略,又是一种教学设计手法。它有效地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探究林黛玉这个人物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林黛玉的身世。(2)林黛玉与贾府中的主要人物。(3)林黛玉进贾府所走过的路线。(4)王熙凤给林黛玉的印象是怎样的?(5)贾宝玉给林黛玉的印象是怎样的?(6)你喜欢找个林黛玉呢,还是王熙凤,或者是薛宝钗做老婆呢?

在教《智取生辰纲》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话题:(1)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为什么选择黄泥冈?(2)课文为什么反复写到天气炎热?(3)“百十斤的重担”,为什么要挑着走?(4)除天气炎热外,杨志的失败还有什么外部原因呢?(5)晁盖等人是如何吃酒的?(6)“烧酒”有什么作用?(7)“夺酒”是否合情合理。

设置话题是最具有引发作用和整合作用的教学方法。而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设计则更是有利于整体阅读、深化理解;简化过程、优化活动;多角思考、引动探究。

四、拓展迁移法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中,文言文可谓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入选初中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名家之作。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既能感受、领悟中华文化的智慧与精髓,又能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始终认为拓展迁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助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小结完这首诗叙说的是一个故事,一个表现穷困和痛苦的故事,一个表现穷困诗人的高尚情怀的故事后,我让学生按照以下的话题创编故事进一步探究诗人有血有肉的形象。

1. 在卷草破屋的狂风面前,他是一个无可奈何心情愁苦的人。

2. 在公然抱茅的顽童面前,他是一个万般无助内心痛苦的人。

3. 在床头无干的漏屋面前,他是一个寒湿交迫心中悲苦的人。

4. 在忧国忧民的思虑面前,他是一个胸怀博大激情奔放希望崇高的人。

当然,初中古诗文鉴赏法还有很多,例如对比阅读法、想象法,在教学中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积累,总结实践规律,掌握鉴赏技巧,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责任编辑 罗峰

作者:吴雪仪

迁移法与初中语文论文 篇2:

坚持四法渗透引领,深化语文阅读教学

自古以来,阅读一直享有“教育之母、学习之本”的美誉。就社会角度来说,阅读是人们搜集信息、促进认知、积累积淀的必修项和常规项。在学校教育中,阅读更是语文课程活动中的有机组成和重要抓手。尤其在知识信息化的新形势下,“有效阅读”已然成为一项艺术性实践课题。

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把“吸纳与内化”“体验与遷移”相互渗透并有效融合,从中攫取令人期待的实质性效益呢?笔者立足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一段时期的探究性实践,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反思,现拟就问题法、体验法、类比法、迁移法等方面,试对此作出一些简要性阐述。

一、坚持“问题法”渗透引领

“疑”属于一种内驱力现象。它不仅是焕发人体思维意识的动力源,又是促进人们思维活动的活力源。所谓“疑乃思之源、学之端”,强调的正是这一启智益能的道理和现象。这里的“疑”,正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问题”。在学校教育中,“问题法”是课堂活动中的一种常规现象,既包括教师的“教学提问”,又包括学生的“质疑问难”。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师疑”与“生疑”相结合,并且善于以“师疑”促“生疑”,才能不断深化阅读教学的良性发展之路。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始终应用“教学提问”这一“常规性武器”,坚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以不断“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些有明显问题或重大特征的课文题目;课文主体内容或者细节问题;文本中如“中心句”“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等一些重要句式;文本中的“趣点、亮点、疑点、怪点”等;文本中隐含着重要情感的一些语句段等。

当然,还可围绕上述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提问。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笔者在导入环节提问如下:课文一共写了几个地方?结合文中所说思考讨论,这两个地方究竟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这些问题,凝聚着教材文本的主要内容,运行于阅读教学活动之中。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而且能够有效引领他们的阅读思路与讨论活动。有些时候,还能发挥撬动“质疑问难”学习思维的作用。

二、坚持“体验法”渗透引领

宋代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信条式经典名言,意在强调“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实践出真知”有着实质性的异曲同工之妙。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其通过“普通话套讲八股文”形式进行“喂教”,倒不如为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以此组织并引导他们去阅读体悟和情感实践,促进他们逐步形成个性化阅读认知和独特的审美体验。既可迎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学习心态,又能不断深化他们的阅读实践能力。

就初中语文学科来说,如何开展体验式阅读教学活动呢?可集中体现为如下几种形式:一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体验式阅读环境,如让学生反复深入地听教师或录音范读,或者听配乐朗读;也可师生共同进行品读,或者让学生开展自由朗读与体悟。二是通过学生自由朗读与体悟,进入自我体验式境界。三是让学生在个体读悟基础上,开展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体验。

以毛泽东笔下的《沁园春·雪》为例。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播放古筝配乐的课件,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边听边看,以增强对词境的初步体验。接着在研读赏析环节,笔者选择几组雪景,对应词作中“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等自然景象,以此引导学生比较、欣赏与品味,并借助想象性语言,来描绘自己的所看所想所悟。最后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实现共享和共建目标。

三、坚持“类比法”渗透引领

所谓“类比法”,就是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本着以“相同或相似主题”为中心的导向原则,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把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本放在一起,开展“求同巧拓宽、求异谋深化”的类比阅读教学活动,从而在集体建构中达成共识的一种语文阅读活动形式。这是最近几年来悄然兴起于校园的一种阅读模式,与以往的“单篇阅读”相比,不仅有利于拓展语文阅读的形式和内涵,而且有利于逐步增加学生阅读的宽广度和深厚度。

“类比法”群文阅读的优势功能,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引读、让学”为根本目的的类比阅读,不仅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他们在自主阅读过程中,习得更为广泛的阅读内容和写作方法。二是有利于教师在一定范围内,把一些新奇有趣的文本引入阅读活动之中,既活跃阅读氛围,又丰富阅读内容。三是与单篇阅读相比,有利于不断丰富语文阅读的方式和手段。四是有利于不断促进学生“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读写互动意识与和谐共生能力。

以《故乡》为例。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着“同一作者”的导向策略,先后引入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等其他优秀作品,组织并引导学生在“类比阅读”活动中“求同求异”。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学生从中切实地体会到了极具个性化的“鲁迅精神”和“鲁迅品质”,而且习得了描写人物性格特质的“鲁迅笔法”。

四、坚持“迁移法”渗透引领

所谓“迁移法”,就是“迁移阅读教学法”的简称,又叫“迁移想象法”。就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努力摆脱文本中的固有限制,并且从某一局部地方旁逸斜出,开展另外形式的一种语文教学活动。其主要目的就在于以此进一步扩大阅读教学容量,不断拓宽阅读思维的空间,在增加“新鲜活水”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而从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心理品质和情感实践精神,为深化语文阅读助力添彩。

如何通过“迁移法”来深化语文阅读活动呢?以《孔乙己》为例。笔者以结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说法为抓手,提出问题:“孔乙己最终是‘活着’还是‘死了?’”以此让学生认真阅读并想象思考,并在联系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相互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活动。

讨论结果基本有如下三种:一是“活着”。理由是孔乙己毕竟属于“文化人”,在鲁镇难以生存,他只好远走他乡、另谋生计。他充分享有“活着”的权利和能力。二是“死了”。理由是孔乙己因“偷”而残,也无人关心其生死。他直到第二年端午都没有再次出现,如果不死的话,那是无论如何都解释不通的。三是“无所谓”。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人,作者可以这样安排结局,意在批判“封建罪恶”和“社会麻木”。所以无需讨论其生死结局。这不就是“迁移阅读”的个性化美妙之花吗?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问题法、体验法、类比法、迁移法”相互渗透并有效融入其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的阅读情趣,而且有利于把语文阅读活动不断地引向深入和更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浦头中学(225218)

作者:袁邦益

迁移法与初中语文论文 篇3: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迁移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可谓意义深远,授人与渔远比给人与鱼复杂困难的多。阅读教学扎实有效,除了细心讲解、潜心分析以外,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是进行拓展迁移。拓展迁移并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既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又要从课外延伸到课内。同时,拓展迁移应该因文制宜,因时制宜,注意时效性、合理性、多样性等。进行拓展迁移时要讲究方式策略,多角度推进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拓展迁移;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拓展迁移的重要性及现状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學生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拓展迁移的理念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越来越体现出来,逐渐成为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理念的实施使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提升了课堂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方法的习得。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加强拓展迁移训练,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该方面的能力。但是,目前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为拓展而拓展,为迁移而迁移,因此犯了流于形式的毛病。本身对于40分钟左右的课堂来说,时间非常宝贵,如果拓展环节用了时间却无产出,无疑是对学生的一种潜在的损失。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和优化处理拓展迁移环节,使其真正成为教师阅读教学的利器,学生自主阅读的翅膀。

二、拓展迁移的注意事项

拓展迁移并不能随意进行,要注意结合具体的阅读材料。《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文本内容和深层含义设计开放性的拓展迁移,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有效拓展迁移应立足文本,与文本形成有机联系,应注意合理性、实效性、多样性,具有学科特色。”根据教学建议,我们在安排和进行拓展迁移环节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立足文本,体现学科特色,增强实效性

拓展迁移应是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再由课外到课内的回归过程。拓展迁移的角度或材料应围绕文本展开,体现语文学科特色,要努力实现正迁移,避免负迁移。我们在利用其他知识迁移的过程中,要认真寻找迁移知识与文本材料的共同因素,然后通过相互作用同化文本知识,达到拓展的目的。负迁移则指的是迁移后对原有知识产生消极影响,直接后果是导致文本知识“面目全非”,学生不仅没有通过知识的迁移提升能力,反而易使文本知识也搞不清楚。因此,在拓展迁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避免负迁移的发生。如笔者在一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课中,听到授课教师在拓展环节安排了今昔变化的原因,出示了大量的图片比较,本身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但随活动进行,陷入了“上地理课”的误区。如能在图片基础上拓展发问:你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关证据并说说你的见解吗?这样,文章语言的品读就变得非常流畅和饱满了。

2. 遵循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注意合理性

知识拓展迁移的认知过程是:先温故,后联想。这样,新旧知识紧密联系,符合知识结构的认知规律。其认知目标是:先理解,后创新。这样从再现引向创造,符合循序渐进的思维发展规律。同时在迁移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应致力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让学生具有充分的机会来独立地进行学习,并经常鞭策自己思考。

3. 拓展迁移思路要清晰,体现多样性

在将文本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知识变化的方向性,要有一定的目标和教学思路。同时,我们的思路要清晰、流畅,迁移过程要一目了然,在文本知识拓展迁移之后,使知识的新形态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知道,文本知识大多以总结性的方式呈现,从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如果迁移后知识之间联系没有固定的方向、思维混乱,那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也会跟着变得混乱不堪。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拓展迁移是课堂的有机组成,它可以集中呈现于一个环节(一个时间段),也可以在不同环节适时进行。

4. 把握内部联系,构建完整体系

把握各种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是进行知识拓展迁移最基本的需要,只有准确把握静态文本知识与拓展迁移产生的知识的联系,迁移出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拓展过程中,各种知识脉络清楚,紧密相连,知识就会形成完整的体系,学生的思路也会更加清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拓展迁移能力:

(1)注重知识积累。扩大知识的储备,为文本知识的迁移储备必要的资源。这样,拓展迁移的对象与过程才能更加丰富、更加生动。

(2)注重知识感悟。知识感悟是学生对各种知识准确把握的一种能力,有了这种感悟作为基础,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快速、更加得心应手。

(3)注重知识拓展迁移。这是搭建迁移知识与原知识所需要的桥梁。所谓“迁移”就是对知识的举一反三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各种知识、技能都是学生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而将这种知识进行实际运用时,就要求学生具有迁移的能力。

三、拓展迁移的实施策略

阅读教学拓展迁移过程中,除了要遵循以上注意事项外,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和课堂采取各不相同的策略。拓展迁移并不是千篇一律、机械死板的,我们应该恰当选取合适的策略。

1. 理解能力拓展迁移法

学生学会从常见的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会根据新闻导语提炼新闻标题,会品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些都是属于知识能力的迁移拓展。因此,这一策略最为常见,通过该策略努力实现“解一题,会一类”。

2. 情感拓展迁移法

从拓展迁移的类型和领域来看,不仅发生在静态文本知识的学习中,同样也发生在情感和态度的学习和培養方面。因此,我们在进行拓展迁移环节中,可以从学生的情感、生活经验进行泛迁。

对于散文、小说等文学类作品阅读教学,可选用此法。比如《羚羊木雕》的阅读教学,整体感知环节结束之后,出示了品读题目:文章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怎样理解?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引入拓展:你生活中有类似的伤心事吗?该怎样避免发生?既围绕课文加深了阅读体会,又锻炼了学生感悟表达的能力,还加强了为人处世的指导。这一拓展就是基于情感角度的拓展迁移,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同时也体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3. 角色拓展迁移法

在静态文本知识的呈现形式中,讲解知识的教师往往成为主角,而学习知识的学生则是配角。从角色上进行迁移,就是通过改变传统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可以说使角色互换,从而达到改变静态文本知识的目的。也就是利用角色的迁移,让学生成为讲解知识的人。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加深体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当然,也可以将学生从接受者的角色迁移到开发者、评价者等各种角色,实现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某种程度上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法可以运用在自读课文中,可以较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如在阅读教学朱自清散文《春》中,笔者在第一课时做了角色互换的尝试,事先让学生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课堂中让学生代表来讲解文章,其余学生参与得分外热情,在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环节都相当成功。

4. 方向性拓展迁移法

从拓展迁移的方向性来看,可以是顺向的,既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也可以是逆向的,即后来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的影响。

(1)顺向迁移

一般运用此法较多的是在学习古诗或者文言文的时候,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合适的迁移,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特别在鉴赏古诗词和做课外文言文阅读中格外需要这样的拓展迁移能力,而要想做好,关键还在于平时课堂教学中的反复训练。如鉴赏苏轼的古诗《东坡》,有思考题:诗言情,这首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其实,在教材中,我们学习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等,知晓了其在逆境中豁达乐观的品性。我们如能顺势迁移就能把握该首诗歌的要旨了。

(2)逆向迁移

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不足以使其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需要对原有知识进行补充、改正或修正,这就是逆向迁移。教师需要把握好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之间会产生的作用,避免将拓展迁移与原有知识“驴唇不对马嘴”。

四、结束语

阅读教学任重道远,要锤炼拓展迁移这一利器,需反复训练,及时小结。相信在教师的努力实践下,学生的阅读水平定会走上新台阶。

作者:俞海方

上一篇:政府公共服务改革论文下一篇:职校数学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