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财务管理防止腐败论文

2022-04-26

摘要:近年来,高校腐败案件在全国各地频繁曝光,在教育系统影响极坏。而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是高校腐败滋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构建高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是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任务。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完善财务管理防止腐败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完善财务管理防止腐败论文 篇1:

利益冲突视角下的廉政文化建设

摘要:利益冲突是产生腐败的重要根源,有效管理和防止利益冲突是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方向。我们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积极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体系,以廉政文化建设筑牢防止利益冲突的软机制。

关键词:利益冲突;腐败;廉政文化建设

近年来,“利益冲突”问题在欧美国家引起了广泛关注,并逐渐被引用到反腐倡廉建设的实践当中,防止利益冲突已成为许多国家廉政立法的核心。我国有关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建设也开始起步,无论是从与国际廉政建设接轨方面,还是从推动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向纵深发展方面,我们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利益冲突与腐败的关系,研究国内外防止利益冲突政策的产生和发展,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加强我国的廉政文化建设,有效管理和防止利益冲突,从源头上治理腐败。

一、利益冲突与腐败

对利益的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它存在于人的全部社会活动中,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是建立在利益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在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中,为了得到自身利益的满足,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就会发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即使是相同的利益主体也会因为利益内容、利益需求的不同而发生冲突。利益冲突原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后来逐渐被引用到廉政建设的实践当中。反腐倡廉意义上的“利益冲突”是将利益主体范围限定为国家公职人员,具体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当受到私人利益因素的干扰时,不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致使价值观念、政策取向偏离公共利益需求,从而发生私人利益与其公职身份所代表或维护的公共利益相冲突的行为。

关于利益冲突与腐败,理论界也是众说纷纭。谢鹏程认为,腐败的第一诱因就是利益冲突,而不是个人的贪欲 [1]。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的庄德水认为,在社会、制度、道德、人性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并不必然会直接导致腐败,这些因素是在利益冲突的触发下才导致腐败的,利益冲突相当于一个触发机制[2]。程文浩指出,利益冲突是权力异化的一种形式[3]。郭磊在分析腐败的根源后得出,利益冲突是腐败根源的表象,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都是利益冲突的结果[4] 。马国泉立足于美国行政伦理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后强调,“廉政的罪魁祸首之一是利益冲突。” [5]275米勒等人的研究认为,“利益冲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腐败根源。”

综合以上所述内容,本文认为,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程度上是受利益驱动或导向的。马克思曾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6]187公职人员作为社会人、经济人,他们有追逐自己利益的权利,而公职人员同时又是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在追逐自己利益(直接的或间接的)的过程中,若其掌握的公共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在利益诱惑面前,公共权力就有可能在非公共利益的驱动下,违反公认准则运行,就会发生利益冲突,公职人员如果在利益冲突中不能保持中立、公正,甚至直接成为利益冲突的一方,就有可能带来腐败。所以,利益冲突是产生腐败的根源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公众对某些基建工程、财务管理、政府采购、招投标、行政审批、土地出让、医药购销、招生、干部人事任免等诸事项的操作存有不信任感,自觉或不自觉地质疑在这些环节中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公正性,其根源就在于公职人员在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潜在的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的存在,会破坏公共政策和行政行为的公正性、客观性,威胁到公众对公职人员决策客观性的信心,也会导致出现政策执行不力、政策决策失败、不正之风、官僚主义等问题。近年来所查出的许多腐败案件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利益冲突现象。当出现利益冲突时,若不及时处理而任其发展,就有可能产生腐败。因此,预防腐败要从防止利益冲突入手。二、国内外防止利益冲突政策的

产生与发展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利益冲突问题早已引起日益关注,且已经运用到廉政建设的实践中。二战后,随着美国政府责任的不断扩大和官员权力的不断增长,美国的公共部门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了管理和防止利益冲突的法律法规,其适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如今,美国的反腐败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就围绕着利益冲突这个概念建立起来的,主要包括资格限制、出售财产、行为限制、财产申报等内容。加拿大政府颁布了《利益冲突章程》,并针对现任和退休的公职人员制定了《公职人员利益冲突与离职后行为准则》。英国针对高级官员制定了一项“利益声明”制度,要求官员在参与决策之前首先说明决策事项是否关系到个人利益[7]。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非常重视利益冲突问题。在1990 年8 月第八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上要求各个国家在打击贪污舞弊的法律中设立利益冲突罪。2003 年10 月第58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明确使用了“利益冲突”这个廉政用语。经合组织(OECD)国家历来重视公共行政伦理建设,近年来又出台了一系列研究报告,专门研究利益冲突问题,并形成一个指导防止利益冲突的政策体系,其代表性的报告有《公共服务伦理:现实问题与实践》、《政府信任: OECD国家的伦理评估》、《公共服务中的利益冲突管理: OECD 的指导原则与评述》等。2009 年10 月14 日至16 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在北京举办反腐败研讨会,会议主题是“APEC 廉政准则——防止利益冲突”,各方与会代表在惩治和预防腐败、避免和消除利益冲突、健全完善廉政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廉政教育培训及反腐败国际合作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在我国,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这是“防止利益冲突”首次被写进中央文件,也是“利益冲突”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被纳入反腐倡廉的范畴,这为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新的政策思路。在中共中央纪委五次、六次、七次全会上,“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成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可见,防止利益冲突已经引起我党的高度重视,我国反腐在总体战略上进行着思维转型,从预防和治本入手,尝试运用综合预防腐败的现实战略,也是将反腐倡廉建设推向纵深的标志之一。

在中共中央先后颁布的政策法规中,如《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虽然较少使用“防止利益冲突”一词,但其中不少内容却体现了防止利益冲突的精神,如包含了领导干部任职和公务回避的相关规定、收入和房产以及投资申报、配偶及其子女从业规定等。部分地区也开始试行“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实践,如2009 年,浙江省温州市印发《温州市国家工作人员利益冲突回避暂行办法》,2010 年浙江省杭州市出台《关于防止国家工作人员在公共资源交易、公共产品采购、公共资产管理中发生利益冲突的若干规定( 试行) 》,2011年,浙江省制定出台了《浙江省党员领导干部防止利益冲突暂行办法》。这说明我国开始积极探索和推进防止利益冲突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将之运用到廉政建设的实践中。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西方国家有关防止利益冲突的法律法规已经逐渐严谨、科学和完善,对于预防腐败发挥着显著的作用;而在我国,防止利益冲突的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完善,防止利益冲突的相关内容只是散布在一些规定、条例中,很不系统。借鉴国际经验,深入研究我国防止利益冲突及其政策问题,不断建立和完善我国防止利益冲突机制,任重而道远。三、以廉政文化体系建设筑牢

防止利益冲突的软机制从防止利益冲突的视角预防腐败,应该成为我国下一阶段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方向。目前,我国学者在如何有效管理和防止利益冲突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笔者认为,我国反腐倡廉建设要与世界的廉政建设接轨,必须借鉴西方国家防止利益冲突的先进经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积极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体系,以廉政文化建设筑牢防止利益冲突的软机制。

(一)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构筑防止利益冲突的廉政道德文化体系

在指导思想上,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利益观,慎用手中权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廉洁价值观、公仆意识是我国廉政文化的核心所在,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权力观,引领全社会形成崇廉尚德、风清气正的良好风尚。

在体制机制上,要整合分散于组织、宣传、纪检等部门的干部教育的力量,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反腐倡廉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等;要将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制度化,确保教育的权威性、持久性、实效性。

在内容方法上,还要注重创新拓展伦理道德教育。伦理属于文化范畴,行政伦理严格上说是廉政文化的一部分。根据OECD国家的实践经验可知,防止利益冲突有特殊的行政伦理要求,因此要加强伦理价值观、伦理准则及伦理思维方面的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公职人员树立正确的防止利益冲突导向,在处理、决策事务时要服从和服务于公共利益,要在利益冲突中学会伦理妥协。

(二)建立健全防腐反腐的制度,构筑防止利益冲突的廉政制度文化体系

首先,完善利益冲突回避制度。从职能回避、利益回避、职务回避、关系人回避等多个方面,制定回避情况详细明确的规定,斩断权力与利益的“关系链”,防止权力成为个人利益的保护伞。

其次,健全利益限制制度。围绕禁止公务人员从事经商办企业行为、禁止公务人员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从事与其职务存在利害关系的行为、限制公务人员的兼职行为以及离职后行为限制等问题,形成可操作性的利益限制制度。

再次,建立投资利益申报、处理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财产申报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拒报、虚报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惩罚措施。

在构建制度的同时,还要增强制度信仰,提高制度执行力。好的制度不执行,就会形同虚设;好的制度执行不到位,就难以体现其价值,发挥不出应有的效力。制度要发挥作用,必须符合文化的价值观及其发展趋势,要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的文化氛围,使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三)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构筑防止利益冲突的廉政监督文化体系

积极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完善政务公开制度。“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建立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可防止暗箱操作和权力滥用,尽可能减小甚至避免权力寻租现象的发生,减少由利益冲突诱发的权力腐败现象。

健全党内监督机制。全面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严格执行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民主生活会、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健全和完善问责制,在监督下确保公共权力不与公共利益相背、不与民众利益相争,自觉防范、回避利益冲突。

拓宽监督渠道,整合监督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等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在强化党内监督的同时,加强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等,形成防范与回避利益冲突的有效监督力量。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目前,我国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还处在起步阶段,如果不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利益冲突将成为公众默认的正常现象,成为官场上潜在的游戏规则,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也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管理和防止利益冲突,必须从构建廉政文化建设体系入手,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才能不断推进我党的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鹏程.腐败的源头在哪里[J].研究参考,2007(4).

[2]庄德水.利益冲突视角下的腐败与反腐败[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21(6).

[3]程文浩.中国治理和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实践[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4]郭磊.防止利益冲突,切断腐败根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6).

[5]马国泉.行政伦理: 美国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周琪.从解决“利益冲突”着手反腐败[J].中国新闻周刊,2006,(06):05.

作者:张孟英 潘虹 孟令军

完善财务管理防止腐败论文 篇2: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面向腐败风险防范的预防制度研究

摘 要:近年来,高校腐败案件在全国各地频繁曝光,在教育系统影响极坏。而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是高校腐败滋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构建高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是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校腐败;财务管理;风险防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国家对高校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高校的经济规模迅速扩大,这也使高校的经营活动、产权结构、和经济活动变得更加复杂,高校事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高校财务管理中加强腐败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

高校—— 一向被人们赞誉的“象牙塔”,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已不再是一片净土。高校腐败案件在全国各地频繁曝光。据统计,近年来,河南查处高校腐败案56起;陕西省查处高校腐败案件36起;武汉大学两位校领导双双落马。高校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高校职务犯罪和贪污腐败现象的日趋严重,在教育系统影响极坏,当前高校严重的腐败现象,严峻的腐败形势,不仅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严重破坏高校的社会声誉,扭曲高校的办学宗旨,损害人才培养的质量。为防止高校经济犯罪、减少腐败现象、保障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构建高校腐败风险防范机制,是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然要求,是顺应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

二、高校财务腐败的因素分析

分析高校产生财务腐败的根源,对于治理和减少财务腐败至关重要。形成高校财务腐败的因素主要有:

1.市场经济的冲击。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国家财力有限,单一财政拨款已不能满足高校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已经从过去单一的财政拨款转为多渠道、多方位的筹资办学方式。为增加筹资渠道,许多高校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市场经济在给高校带来发展机遇和活力的同时,又容易使高校在发展校办产业过程中与社会各行各业广泛接触,受到腐败思想的影响,滋生出各式各样的腐败行为。

2.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离。作为高校的工作人员,涉案人员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但他们却知法犯法,为什么呢?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轨道出现了偏离。面对诱惑,产生贪欲了心理,抛弃了诚信,把权力视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从而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产生腐败。

3.财务制度不健全,监督弱化。制度规范是反腐倡廉的核心。现在许多高校为了提高二级学院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实行了校院两级财务管理机制,而财务管理制度又不健全,存在漏洞,监督不力,如有的二级学院存在收费行为不规范,自立名目乱收费,私设“小金库”,公款被挪用;有些工作人员在采购大宗物资及基建工程中大肆谋利。这都是因财务制度的漏洞及财务监督弱化带来的腐败现象。

三、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高校财务管理中加强和建立腐败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议措施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领导干部及财务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政治、法律意识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预防和治理财务腐败的重要思想保证。我们要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及财务工作人员各方面的教育,使他们增强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意识到腐败行为的严重危害,并坚决制止腐败在自己身上和身边发生。

首先,高校的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以身作则,了解并掌握高校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和特点,学习并贯彻国家的各项财经法律制度,增强法制意识,严格遵守高校各种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廉政的思想意识。其次,高校财务工作人员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理论和业务素质。高校财务工作人员要时刻加强理论和业务素养的培训和提高,加强对新高校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高校经济政策制度方面的学习和把握,为校院两级财务管理工作的提高和高校领导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作用;在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出纳、审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同时,坚决维护财务制度的严肃性。

(二)完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强化财务监督力度

1.完善预算管理和集中核算制度。大量的资金游离于管理之外是高校财务管理中滋生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高校要严格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将全部的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统一账户,统一收支核算,加强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规范二级部门预算分配制度,对各二级部门的全部资金实行统一集中核算,统一掌握资金的流向,对不合理的收入进行有效的规范,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制度,禁止坐收坐支,多收多藏,杜绝 “小金库”和乱支乱用的现象。

2.建立健全项目、物资采购审批制度。高校财务机构要严格规范资金使用的审批制度和程序,重大经费使用必须经高校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避免个人包办和无人负责的不良趋向,对于项目采购及大宗物资采购均要严格实行由学校论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组织、计财处、纪委等部门共同参与公开招标采购和领导会签的财务审批制度和程序。

3.高校财务机构要做好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汇总等过程及相关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及时发现并有效纠正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内部控制,制定财务监督及内部稽核制度,完善内部会计制度,建立总会计师负责制或财务总监制,强化会计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遏制财务腐败意义深远。

4.建立健全财务信息公开制度。高校财务公开是指高校在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程序,将关系教职工、学生切身利益,干部廉洁自律等方面的重要情况,适时、规范、如实地向教职工、学生和社会公布的一种制度和措施。专有信息的存在是财务腐败产生的重要原因,在职权结构难以调整时,可以利用财务公开防治财务腐败。高校对一些对专有信息如收费种类及标准、财务报销及审批制度等进行多方式公开,防止由于信息不对称而滥用专有信息行为的发生。财务腐败机会和和财务(会计)透明度呈反相关关系。只有把财务信息公开透明,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真正发挥社会及群众的监督作用,才能有效地减少财务腐败的机会,加强对财务腐败的预防和治理。

(三)建立健全领导及财务工作人员的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

1.强化约束高校领导经济行为的制度建设。一是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高校领导干部责任问责制,对决策失误违法乱纪的行为要追究责任,明确责任追究的内容和范围,规范责任追究的提出、应履行的程序、追究后的责任承担等方面进行建设,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具有可操作性。

2.对高校财务工作人员要实行严格的任用和考核评价制度。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合理设定财务工作岗位,严格按照国家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聘用相应的财务专业人员,明确职责权限;坚持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同时定期进行岗位轮换,提高岗位间的约束力;同时要建立内部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控制,责任分解、落实到人。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将内部控制制度与财务人员的考核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真正把内部控制的工作落到实处。

(四)增强财务监督的意识、加强财务监督的力度

1.高校领导和财务工作人员要增强财务监督的意识。财务监督是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能,也是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财务监督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的好坏。高校的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以及财务工作人员都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家的各项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意识;遵守学校制定的各种规定和管理制度,增强财务监督的思想意识。

2.利用多方式联合式的财务监督。高校财务监督的缺失和不力是高校财务腐败的重要成因。高校财务监督要由原来单一事后监督转向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多方式、全方位监督的转变,形成一种多环节、全过程的财务监督管理方式,提高财务监督工作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延续性;要把内部的财务监督、审计监督和外部财务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多方面联合式的财务监督。

3.强化审计的监督职能。高校审计部门是实施财务监督的重要主体部门,通过实施财务联网将高校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联系起来,赋予高校审计人员随时查看财务部门所有财务业务以及财务报表、会计凭证等财务信息的权限,提高审计监督的即时性。同时,由于高校审计部门是对高校内部经济活动的再监督,独立性差,必须与外部审计相结合。为此,可以采取定期聘请会计事务所对高校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及时发现财务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胡燕.提高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7).

[2] 鲁军.积极探索构建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08-20.

[3] 宁华强.内部控制理论在反腐败制度创新中的运用[J].学习月刊,2011,(1).

[4] 田书芹,鲁布碧,等.高校财务腐败形成生态机理与惩防体系设计[J].财会通讯,2014,(7).[责任编辑 陈 鹤]

作者:孙少茹

完善财务管理防止腐败论文 篇3:

构建拒腐防变“三不”长效机制

党的十六大把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摆在全党面前,特别对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方针,逐步加大治本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我们必须在思想方法、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上不断总结创新,努力构建领导干部“不想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的“三不”长效机制。

一、关口前移,着眼防范,教育入手,夯实思想基础,使干部“不想腐败”

反腐败三项工作格局中,第一项是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第二项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主要是抓风气问题,大量的工作是抓思想教育;第三项是办案,办案全过程也有不少教育工作。因此,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对绝大多数党员来说,主要是把关口前移,着眼于防范,立足于教育。

深入开展“四信”、“三观”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广大干部坚定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信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使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会有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要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使干部权大不忘责任大,位高常怀公仆心。大权在握时不忘自己的责任,行权用权时不忘党的宗旨,感受权力带来的便利时不忘千百只眼睛的监督。确立权力就是责任,用权为了干事的观念。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用权的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用权的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用权的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当作用权的第一标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律。

继续抓好艰苦奋斗教育,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蚀。近些年来,少数干部的腐败行为,正是始于头脑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滋长。只有继续加强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使干部深刻认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危害性,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蚀,才能增强抵御腐败的精神力量。

大力强化党纪条规和法律法规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从以往查处的一些腐败案件看,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法制和纪律观念淡薄,甚至目无党纪国法。要通过开展《廉政准则》和《廉政守则》等廉洁从政行为规范教育,使党员干部懂得享有的权利和应当承担的义务,明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尽量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常抓不懈进行示范教育,使干部学有榜样。我们要在党员干部中大力宣传先进人物事迹,正面引导党员干部当好人民公仆。以身边的榜样,对干部进行潜移默化的示范教育。

以案施教开展警示教育,使干部警钟长鸣。对查处的大案要案,不仅要严肃处理,而且要深入剖析,公开曝光。做到查处一宗案件,吸取一次教训,惩处一个人,教育一大片。

二、深化改革,健全机制,强化监管,堵塞漏洞,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使干部“不能腐败”

深化改革是解决产生腐败的深层次问题的根本举措。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对于物质短缺而引发的不正之风,主要依靠发展经济才能消除;对于体制弊端所滋生的腐败现象,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才能治本。通过制度设计和机制建设,使“想伸手”的干部不便伸手,不易得手,不能得逞。

完善权力制约机制,防止权力异化和腐败。权力有其特有的“魔力”。有的人一旦掌握权力,便把公共权力个人化、私有化、商品化,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最终引来杀身之祸。许许多多的腐败案件告诉我们一条铁律:“不受限制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完善权力制约机制是防止腐败的必由之路。当前,要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为突破口,按照“精简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要求,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主要从五个方面做起:一是凡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都必须公开招标拍卖,不能由领导者个人说了算。二是凡企业改组、兼并、联合、租赁、承包、出售等,都必须通过市场公开交易,不能由领导者个人说了算。三是凡建设工程项目都必须公开招标投标,不能由个人决定谁承包谁承建。四是要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五是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校务公开和民主评议等制度。凡是可用市场机制替代行政审批的,要尽量通过市场机制运作。把权力与市场分开,将有效地减少政府官员的权力“寻租”。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要建立健全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加强财政制度改革,截断腐败的财源。用钱的问题不管住,财务管理不严格,必然滋生腐败现象。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任重道远。一要深化预算编制改革,逐步实行部门预算,提高财政资金整体使用效益。二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范政府收支行为,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清理“灰色”收支。三要进一步落实“收支两条线”工作,认真清理“小金库”,坚决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四要积极推行会计委派制度,坚决查处造假账、报假数、开假票等违法违规的会计人员以及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作假的单位领导人,卡住领导干部乱开支的路子。

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吏治腐败是政治腐败,也是危害最大的腐败。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领导干部任用工作中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考察、考察预告、投票表决、任前公示等程序和环节,防止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暗箱操作、一把手说了算等现象。要建立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制度,形成优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用人机制。

继续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廉洁自律,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名利所累,不该吃的饭坚决不吃,不该拿的钱坚决不拿,不该用的人坚决不用,不该干的事坚决不干,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处事,勤勤恳恳工作。各级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负起总责,不但要管好自己,管好分管的单位,管好本单位领导班子及干部,还要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真正做到组织领导到位、责任分解到位、责任考核到位、责任追究到位、责任制延伸到位。

强化监督体系。监督不力,权力失衡,是导致腐败的重要原因。胡长清在剖析自己犯罪的原因时说,“对我们这一层次干部的监督,就像牛栏里关猫,来去自由”。这说明我们对干部的监督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必须在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上下功夫,切实做到监督到位。

三、严刑峻法,严格执纪,加大查处力度,使“官有所畏”,“不敢腐败”

为官者有所惧有所怕,才不敢为政不勤、敷衍塞责;才不敢为政不廉、腐化糜烂;才不敢结党营私、任人唯亲;才可能在仕途顺利春风得意时管好自己、注重名节;才可能在权高位重一言九鼎时不忘乎所以、为所欲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官有所畏”实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自律意识,一种责任与理念,一种信念与境界。但“官有所畏”不能完全指望于官员的道德自觉,惟有通过严格执纪、严格执法来惩邪扶正,惩恶扬善,惩奸倡廉,才能使手握权力的干部“仰畏天、俯畏人”,心怀“恐惧”,如履薄冰,不敢腐败。

坚持依法打击,保持高压态势。一要突出打击重点,集中力量查办县处级以上干部和司法人员的犯罪案件,以及发生在“三机关一部门”的腐败罪案。二要司法公正。对于各种腐败分子,不管地位高低,职务大小,一经发现都要依法查处,使贪婪者难逃法网。三要打击经常化。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增加“腐败成本”,使腐败分子付出更大的政治、经济、人格代价。目前,“腐败成本”低而“盈利”高。举报概率、立案概率和成案率低而“安全系数大”,对腐败分子未能及时查处。说情风、关系网使一些腐败分子重罪轻处等,都从客观上助长了腐败主体去实施腐败行为。因此,对腐败之徒,不管其资格多老,地位多高,一旦发现并取得足够的证据,就要使其锒铛入狱,倾家荡产,身败名裂。让腐败分子承担昂贵的“腐败成本”,支付惨重的政治、经济、人格代价,将有助于制止或中止一些干部的铤而走险。

作者:周镇宏

上一篇:出版集团动漫产业管理论文下一篇: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