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结构管理论文

2022-04-17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7.13.067[HT9.]摘要:基于1993—2013年我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市、区)的省级层面数据,定量分析农药使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关系,并定性探讨其驱动因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生产结构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业生产结构管理论文 篇1:

广西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的效应分析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基本情况的介绍,实证分析了1990年以来广西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效应。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对提高农民收入有直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广西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广西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农民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

近30年来,广西的农业生产结构是不断优化的。农、林、牧、渔业结构由1978年的80.1:4.9:13.8:1.2。调整为2008年的46.3:5.2:36.5:8.7。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面积趋向合理。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结构比重也发生了调整。其中种植业收入比重仍在上升,但比较缓慢,林业和渔业的比重均在上升。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的639.45元提高到了3690.28元。农民收入由过去的以种植业收入占绝对地位向农林牧渔业共同增加发展。

一、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基本情况

根据广西农民收入单一指标及其变化来判断,2000-2008年,农民收入变化虽然不大,而此间农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很容易得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效应不明显”的结论。如果从农民家庭收入构成来看,虽然农业收入减少幅度相对比较大,但是畜牧业、渔业、林业收入和总的人均纯收入还是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增长。那么至少不能得出农业结构调整没有产生增收效应的结论。所以本文在讨论此问题时,用的前提假设就是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有关。在此基础上回答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及其动力源泉。

二、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一)农、林、牧、渔业产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分析

为了能够论证农产品家庭经营中农民结构调整中的农林牧渔业结构是出于对现金纯收入的追求,所以先比较第一产业不同部门产值对农民纯收入贡献率。选取1990-2008年广西农、林、牧、渔业产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如表1)。

人均纯收入为因变量(Y),以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渔业产值分别为自变量X1、X2、X3、X4,用EVEI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

y=266.3406+0.000248X1+0.000902X2-0.000283X3+0.000961X4

(3.6)(3.8) (2.1) (-2.68)(6.38)

R=0.998059 F=514.2015 DW =2.33

可以看出种植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不高,农业产值每增加1亿元,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加2.48元。林业和渔业对收入的贡献率最高,产值每增加1亿元,人均收入增加9元。所以新的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应该重视林业和渔业的比重。

(二)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的影响

上面的相关分析是从绝对数上对二者的相关性分析。下面从农业结构的变化方面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做进一步的讨论。1995-2008年农、林、牧、渔业的产值构成(如表2):

可以看出种植业的比重是在逐年下降的,2008年达到了最低点,从1990年到2005年大约下降了10个百分点,说明种植业的总体面积在减少。从表中还可以看出,牧业一直显著增长,从1990年到2008年增长了大约10个百分点。林业在2003年以前是小幅减少,03年增长后一直保持在4.9%左右。林业的比重变化不大,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需要调整优化传统的林业结构。而渔业从1990年到2001年一直增长,2001年后开始小幅下降。

此外,2004年到2008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各年增幅分别为10.06%、8.21%、11.05%、16.37%和14.46%。对照前面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变化可以看出,在农业下降,牧、林业稳步提升的几年里,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着大幅增长的趋势,而且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比较大。但到2005年,农业比重上升,林、牧、渔业小幅下降的时候。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陡然下降到8.21%,达到了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以来的最低点,其增长潜力已经不大。

(三)农、林、牧、渔业对农民收入来源的影响

1995-2008年.农、林、牧、渔业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的情况(如表3):

可以看出农业的收入占到家庭经营收入的50%左右,其主导地位没有动摇。所以对种植业的调整仍然是广西今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近几年来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是逐年减少的。而农产品的交易规模却是在逐年增加,说明近几年根据市场的需要适当的加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以提高其经济效益。其次就是牧业收入的绝对值也比较大。占到30%-35%,但渔业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所以其比重还应该进一步提高,同时带动林业、渔业的发展。

三、政策和建议

(一)调整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并提高提高农业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

加强优质优良农业品种的引进、推广,并加快相关机构的建设。建立完善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体系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培育专门的推广人员,高效率高质量转化科研成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运用多手段多渠道加强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支持

通过经济手段,如指定合理的优质优价政策,用价格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宣传手段为辅,全面详细的引导和扶持农民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同时,拓展多渠道增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投入,比如国家和集体在资金技术上给予扶持,地方政府要根据扶持扶持重点等。

(三)优化畜牧业生产,提高畜牧业比重

养殖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关键。当前,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且投入不足,基础审视薄弱,特别是山区的畜牧业管理不够健全,农民专业技能落后,对主要畜禽品种改良、重大疫病的监控、先进技术的推广缺乏执行力。加大畜牧业富民工程的实施力度,并提高饲料利用率,向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突破,积极推进畜牧业的集约化、产业化经营。

(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各级地方财政要依照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增加投入,加大对耕地资源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加强农业科研、农业良种繁育推广、农业技术培训、农产品检验检测、质量标准体系、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稳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五)优化区域经济结构

立足各地现有产业基础、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发挥资源、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等比较优势,选择1、2个对本地区域经济及相关产业拉动作用大、总体效益好、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建设。根据广西实际,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和设施农业。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六)加强服务引导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及时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切实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引导,积极做好制定规划、宣传政策、信息引导、典型示范、技术推广、产销衔接等工作和服务。在具体工作中,要尊重和保护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充分肯定和保障农户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高淑桃,赵晓霞,张广博.浅谈新一轮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内涵与对策.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1(3).

[2]李国祥.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效应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5(5):14-17.

[3]梁文华.梅州市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对策.广东农业科学.2006(6).

[4]王萍萍.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5]李先德.中国农业政策回顾与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6]柯炳生.关于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若干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5(5).

作者:陈晓燕

农业生产结构管理论文 篇2:

基于省级层面的中国农药使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7.13.067[HT9.]

摘要:基于1993—2013年我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市、区)的省级层面数据,定量分析农药使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关系,并定性探讨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除了7个省(市、区)外,我国和其他24个省(市、区)的农药使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倒“U”形关系。其中,7个省(市、区)的农药使用量仍处于上升阶段,还没有达到峰值;8个省(市、区)的农药使用量已经达到峰值并呈现下降趋势;9个省(市、区)的EKC曲线呈“N”形,其农药使用量依然处于上升阶段。农药使用量受到农业生产结构、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环境管理等因素的复合影响,这3个因素分别对农药使用量产生正向、负向和负向影响。要实现我国农药使用量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需要立足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和布局其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药减量控害的相关政策创设以及加大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的推广力度。

关键词:农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经济增长

收稿日期:2017-03-20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16ZY0600374704);西藏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重点项目(编号:16AJY001);西藏软科学研究计划(编号:Z2016R67F08)。

作者简介:周芳(1989—),女,山东德州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农业环境政策研究。E-mail:zhoufang_abc@163.com。

通信作者:沈贵银,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E-mail: shengy@caas.cn。

[ZK)]

21世纪以来,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为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农药、化肥等化学品投入对农作物稳产高产起到了重要作用[1-2]。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农药生产国和消费国。其中,我国农药使用量由2000年的128万t增加到2014年的181万t(商品量),年均增长2.5%;农药使用强度由2000年的8 kg/hm2增加到2014年的11 kg/hm2,年均增长2.3%(图1)。

[FK(W11][TPZF1.tif][FK)]

但是,农药对于农业而言是把双刃剑,除了带来农作物增产等意欲产出外,还会产生面源污染等非意欲产出。农药使用量大、利用率低、施藥方法不科学等问题日益严重,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3]。因此,农药减量化迫在眉睫,有利于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节本增效、节能减排,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有关于农业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通常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类似于倒“U”形的曲线关系,即在经济增长的初期,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4]。近年来,我国不同学者就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研究。刘扬等以化肥为例,对我国农业EKC进行了验证,发现我国化肥施用量与人均农业总产值存在着EKC关系[5]。张晖等对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与过剩氮污染的EKC进行验证,发现二者存在显著的倒“U”形关系[6]。李太平等对我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的EKC进行验证,表明我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典型的倒“U”形曲线关系[7]。石美玲对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增长的EKC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证实二者之间倒“U”形关系成立[8]。周雪晴对我国西南地区5省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这5省的EKC呈现“N”形或倒“U”形[9]。这些研究主要以化肥为对象验证农业EKC是否存在,对农药使用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较为缺乏。本研究基于省级层面数据,验证我国农药使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EKC关系,并分析其驱动因素,以期为“十三五”实现农药零增长目标和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1模型设定、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1.1模型设定

以农药使用量(PE)作为因变量,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PGDP)作为自变量,将EKC设定为二次方程模型,其函数形式如下:

[JZ(]PEit=c+β1PGDPit+β2PGDPit2+εit。[JZ)][JY](1)

式中:PEit为我国第i省第t年的农药使用量;PGDPit为第i省第t年的人均GDP;c为常数项;β1、β2和φ为模型参数;εit为随机扰动项。

1.2变量说明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PGDP),用各地区生产总值与总人口的比值表示。之所以选择人均GDP而非总量值,是因为人均值更能反映真实收入水平变化及对环境质量的偏好需求。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需要利用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对地区生产总值进行处理,将其折算成以1993年为基期的不变价,进而得到不变价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农药使用量(PE),用各地区农药使用总量表示。

1.3数据来源

选取1993—2013年各地区农药使用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面板数据对农药使用与经济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进行验证。其中,农药使用量数据来自《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需要说明的是,重庆市1993—1996年的数据缺失,其时间序列是1997—2013年。

2结果与分析

2.1各省份农药使用量与经济增长EKC拟合分析

采用Eviews 8.0软件对1993—2013年我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市、区)农药使用量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模型估计,结果见表1。

[FL(2K2]由表1可见,除了北京、广东、陕西、甘肃外,全国和其他27个省份的农药使用量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都存在倒“U”形曲线关系。但是,天津、四川、西藏3个省(市、区)的回归参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3个省(市、区)的倒“U”形曲线关系并不显著。全国和其他24个省份的倒“U”形曲线关系显著,相关系数R2数值较高,有的甚至达到0.9以上,各系数都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对EKC具有充分的解释力。估计结果显示:

(1)全国人均GDP和山西、内蒙古、海南、贵州、云南、宁夏、新疆7个省份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拐点值不在样本区间内,表明全国和这7个省份的农药使用量仍处于上升阶段,还没有达到峰值。这些省份多为农业生产方式粗放、生产技术落后的西部省份,并且农业生产结构主要以经济作物为主。其中,山西、贵州、云南、宁夏、新疆的人均GDP已经非常接近拐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省份将很快进入农药使用量的下降阶段。这是因为施药技术落后、气候变化导致病虫害多发、粮价下跌导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等不确定性都可能引起农药用量的上升。这些省份要实现农药零增长甚至减量化仍然有一定难度。

(2)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北、重庆8个省份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拐点值在样本区间内,表明这8个省份的农药使用量已经达到峰值并呈现下降趋势,这与其农药使用总量的观测值一致。这些省份多为农业生产方式集约、生产技术先进的东部省份,它们的农药使用量已经率先实现了减量化。

(3)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湖南、广西、青海9个省份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拐点值在样本区间内,但是从农药使用总量观测值来看,其农药使用量仍处于上升阶段,表明这9个省份的农药使用量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长期来看可能是“N”形关系。进一步构建EKC的三次方模型验证得到,这些省份的EKC均呈“N”形,但是只有吉林、安徽、河南、湖南、广西、青海6个省份的“N”形曲线关系显著,各系数都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表2)。

2.2农药使用量的驱动因素讨论

除了人均GDP之外,农药使用量还受农业生产结构、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环境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受数据可得性的影响,本研究只对这些因素进行定性讨论。

(1)农业生产结构对农药使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粮食作物比重下降和经济作物比重上升。蔬菜、果樹等经济作物的农药使用量普遍高于粮食作物,这些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势必造成农药使用量增加,也即农业生产结构对农药使用量产生正向影响。例如,海南和新疆的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比较高,其农药使用量仍处于上升阶段。2000—2013年,我国蔬菜、茶树、果树的种植面积由2 526万hm2增加到 3 574万hm2,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6.2%增加到21.7%。由此可见,我国农药减量之路任重道远。

(2)农业技术进步对农药使用量的影响可以分为技术效率影响和规模效率影响2个方面[10]。技术效率主要表现为统防统治、精准施药、绿色防控等高效施药技术的采用,[JP+1]这些新技术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也即农业技术进步对农药使用量产生负向影响。但是受杀虫效果不佳、农民生产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高效施药技术推广难度较大,农药超量、低效使用问题突出。规模效率主要表现为土地流转带来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更有利于高效施药技术的采用。[JP]

(3)农业环境管理对农药使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农药零增长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近年来,我国先后禁用了甲胺磷等33种高毒农药,提出了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标,创设了农药减量政策,使得农药使用量上升势头趋缓。也即农业环境管理对农药使用量产生负向影响。但是,与严峻的农药污染形势相比,这些制度和政策仍远远不够,而且其执行情况也有待考察。

3结论

本研究基于1993—2013年我国省级层面的数据,定量分析农药使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EKC关系,并定性探讨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除了7个省(市、区)外,我国和其他24个省(市、区)的农药使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倒“U”形关系。其中,山西、内蒙古等7个省份的农药使用量仍处于上升阶段,还没有达到峰值;上海、江苏等8个省(市、区)的农药使用量已经达到峰值并呈现下降趋势;吉林、安徽等9个省(市、区)的EKC曲线呈“N”形,其农药使用量依然处于上升阶段。我国农药使用量总体上还处于上升阶段,要实现农药零增长甚至减量化应立足于各省份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政策,重点攻坚农药使用量尚未达到峰值且减量难度较大的省份。

除人均GDP外,农药使用量还受农业生产结构、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环境管理等因素的复合影响。其中,农业生产结构对农药使用量产生正向影响,主要原因在于蔬菜、果树等农药依赖性强的经济作物在农业中的比重增加;农业技术进步对农药使用量产生负向影响,主要由高效施药技术的采用产生的技术效率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带来的规模效率引致;农业环境管理对农药使用量产生负向影响,主要表现为农药零增长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要分析这些因素对农药使用量产生的实际影响,亟待搜集相关数据,进行深入的定量研究。

要实现我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甚至负增长,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第一,立足于各地区农业生产实际和资源禀赋,合理调整和布局各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第二,加强农药减量控害的相关政策创设,加大重大病虫统防统治、低毒生物农药使用、防治组织植保机械的补贴力度,建设覆盖重点区域、重点作物的病虫监测网络,做好试验示范。第三,加大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的推广力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科学使用农药,提高农药利用率。

参考文献:

[1][ZK(#]Wang Q B,Halbrendt C,Johnson S R. Grain prod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Chinas fertilizer econom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6,47(3):283-296.

[2]王祖力,肖海峰. 化肥施用对粮食产量增长的作用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8(8):65-68.

[3]金书秦. 关于“十三五”实现农药零增长目标的几点思考[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16,37(2):1-3.

[4]Grossman G M,Krueger A B.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R].Woodrow Wilson School,Princeton,NT. 1992.

[5]刘扬,陈劭锋,张云芳. 中国农业EKC研究——以化肥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6):263-267.

[6]张晖,胡浩. 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验证——基于江苏省时序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4):48-53.

[7]李太平,张锋,胡浩. 中国化肥面源污染 EKC 验证及其驱动因素[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1 (11): 118- 123.

[8]石美玲. 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8):477-479.

[9]周雪晴. 西南地区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分析[J]. 新疆农垦经济,2015(7):13-20.[ZK)]

[10][ZK(#]梁流涛,冯淑怡,曲福田. 农业面源污染形成机制:理论与实证[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32(9):74-80.

作者:周芳 金书秦 沈贵银

农业生产结构管理论文 篇3:

国土资源部规定:养殖用地今后不再审批

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全国土地分类》和《关于养殖占地如何处理的请示》规定:养殖用地属于农业用地,其上建造养殖用房不属于改变土地用途的行为,占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从事养殖业不再按照建设用地或者临时用地进行审批。应当充分尊重土地承包人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只要不破坏耕地的耕作层,不破坏耕种植条件,土地承包人可以自主决定将耕地用于养殖业。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充分考虑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需要,预留用地空间,提供用地条件。任何地方不得以新农村建设或整治环境为由禁止或限制规模化畜禽养殖:“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需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其他企业和个人兴办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需用地,实行分类管理。畜禽舍等生产设施及綠化隔离带用地,按照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管理和生活用房、疫病防控设施、饲料储藏用房、硬化道路等附属设施,属于永久性建(构)筑物,其用地比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需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来源:中国畜牧业信息网)

上一篇:企业诚信文化研究论文下一篇:会计诚信对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