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农业结构论文

2022-04-18

[摘要]文章就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在此基础上,从农业粮食结构调整、农业种养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3个方面提出了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希望能够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业技术农业结构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业技术农业结构论文 篇1: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调整问题思考

[摘要]农业结构的形成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和农业比较效益、农民收入预期的影响。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不仅需要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而且要探索和建立一种有效的经营机制引导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以不断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文章拟就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及相关问题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产业结构;农业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

农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农业结构的调整是调整农业各部门、农村各产业之间及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使农业生产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阶段,既要搞好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又要搞好加工业、运销业等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既要保持农产品生产的一定规模,又要提高农产品质量;既要搞好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又要搞活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销售。这种调整不是适应性的,而是战略性的。从长远看,实行这种农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单靠行政手段不行,必须建立健全一种与农业经营主体和市场需求变化相联系的经营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去带动和引导,才能逐步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结构逐步进行改善。从大的方面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从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结构调整。这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和“以粮为纲”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农业生产按政府指令安排,实行计划种植。所以,偏重种植业和粮食的单一结构,虽有一定的微调,但基本变化不大。单一的农业结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2)从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农业结构调整。由于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和农产品购销体制的改革,加之实行“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业结构开始由单一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并举转变。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粮食在种植业中的比重都有所下降,农民收成有所增加。但是,由于计划体制的影响还远未消除,加上行政手段的驱使,农业结构调整趋同性很强,使农产品出现“卖难”,区域性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加工业、运输业发展缓慢。(3)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现在的农业结构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产品购销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成效较大,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下降,粮食、棉花面积进一步调减,养殖业、乡镇企业有较快发展,农业结构有较大改善。但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仍没有充分发挥。一些地方农业发展仍以追求增加产品数量为主,品种结构单一,优质农产品少,加工转化率仍然很低,农产品销售不畅,库存积压严重,农业整体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幅减缓。

从整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看,农业结构长期积累的矛盾并未根本解决,农业结构与市场消费、农民增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1)农产品质量不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多数农产品处于阶段性、结构性供过于求;(2)农民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3)农产品加工转化滞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幅减缓;(4)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5)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等。应该看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农业结构不合理。这是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事实证明,以往的几次农业结构调整是有成效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除了历史的和政策的局限性原因外,主要有以下几点:(1)缺乏市场引导,结构调整趋同性强,你调我也调,你种什么我种什么,形成“重复建设”,致使农业生产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脱节、错位;(2)一些地方以行政手段干预较多,往往使农业结构调整脱离本地的优势和市场需求,盲目性很大;(3)注重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但农产品加工业、营销业发展缓慢;(4)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预期不好,农业生产者不知调什么、种什么、结构调整的目标不明确,缺乏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和预见性。

以上分析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资源的重拳组合,不能只靠行政手段,而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紧密结合。这就迫切需要一种经营机制,充当生产、加工、销售与市场结合的载体和带动、引导力量。那么,什么经营机制能把生产、加工、销售与市场联为一体,并使三者互相促进呢?那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从一些地方的情况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公司带农户,是引导和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这种经营机制,通过利益纽带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的高速与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有机地联结起来,并使三者相辅相承,互为促进,顺应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尤其应该看到,市场对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更高。只调生产结构,而以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和营销业发展不起来,农业比较效益就不能提高,农产品销售就困难;有了加工业和运输业,而没有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和营销业也难以巩固和发展。这说明,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以及市场需求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决不只是单纯解决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的问题。也不是某个环节的局部性调整,而是要把数量与质量、生产与加工和销售通盘考虑,进行多环节的全局性的调整。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连着市场,龙身连着加工和销售,龙尾连着农产品生产基地,具有引导和扶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开展深度加工、拓宽销售市场的功能,不失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重要动力机制。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也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结构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调整结构,为龙头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需求,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技术、资金支持,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水平。

1.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引导。结构调整的目的是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所以,调整农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市场需求。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户数众多,经营分散,尤其需要加强结构调整的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生产与市场连结的桥梁,成为向农民传递市场信息的重要渠道。一是向农产品生产者及时反馈市场信号。龙头企业外接市场,了解市场需求,能够把握市场变化。为获得适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基地传递信息,以此引导农民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和生产规模。二是为农产品生产者开辟销售渠道。市场销售既可以引导结构调整,又可以促进结构优化。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农产品有了稳定畅通的销路。这样,就发挥了主导产业优势,巩固和提高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市场牵动龙头,龙头引导基地,基地带动农户,合理确定农产品生产基地主导产业和布局,把农业结构高速引导到依靠市场配置农业资源上来。

2.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农业结构高速的过程,也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过程。只有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才能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成了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重要载体,开辟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新途径。一是为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服务。龙头企业采取提供良种,推广栽培、植保、储藏技术等措施,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为农村培养科技人员。龙头企业重视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科技进步,聘请专家开展培训,现场传授知识,提高农民和科技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三是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紧密结合。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应用,提高了技术集约化程度。农业科技人员进入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解决一些生产和加工领域的实际问题,强化了科技应用力度。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又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

3.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就是农业技术、资金、资源等要素的重组。资金投入不足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制约因素。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随着龙头企业实力的增强,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就成为可能。一是让利于农,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投入能力。龙头结成利益共同体,把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民。农民改变了单纯出售初级农产品的地位,并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增加了收入,增强了结构调整的投入能力。二是反哺农业,直接增加农产品基地投入。龙头企业为了扩大再生产,获得高产优质农产品,积极增加农产品生产投入,推广农业技术,修建仓库、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三是解决贫困户资金困难。一些龙头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解决贫困户购买化肥、农药、种子资金不足的问题,扶持农业生产。这些情况表明,由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创造了更高的农业利润率,从而增强了带动农业发展的经济实力。“利益共享”的机制又驱动了龙头企业拿出相应资金,支持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4.对农业结构调整具有提升作用。随着农业发展和国内外市场变化,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不断地提高层次和水平,以解决深层次问题,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机制,其重大作用不仅在于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而且还在于通过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到新的水平。一是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一般来说,龙头企业根据市场多样化需求,确定加工和营销的农产品。不同的龙头企业加工或营销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等不同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对农产品需求的这种多样性,带动了种植业、养殖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二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从一些地方的情况看,一般龙头企业具有从事加工、销售、储藏、运输等多种类型。一种类型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村一种产业。多样类型的龙头企业,带动了农村加工业、运输业、营销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共同发展,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状况,使农村产业出现多门类重组的新格局。三是促进了农业区域化、专业化。为满足加工和销售需要,龙头企业对农产品收购时间集中、需求弹性大、质量要求高,一般都成批量收购。每个龙头企业往往只收购某一种特定的且符合质量标准的农产品。这种需求和经营特征,决定了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适应龙头企业的需要,必须实行单一品种规模化种养,从而促进了农业结构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方向发展。可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从某个单一部门或产业向多部门、多产业发育和重组转变,进而逐步实现由量的变化向质的提高飞跃。

三、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随着其自身的逐步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当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就要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广“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1.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功能的强弱,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实力的强弱。龙头企业经营实力强,对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作用就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龙头企业要在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给以扶持。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支持能力。应选择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乡镇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充当龙头企业,发挥它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要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类型的龙头企业的发展,防止重复建设,以合理的龙头企业结构带动农业结构的组合和优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利于农业各部门、各产业均衡发展,形成科学的农业区域结构。

2.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按政策规定收购自用粮。这是促进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和区域化生产的重要措施。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经省级政府批准,可以到农村收购自用粮。建立这种稳定的购销关系,既可以促进粮食销售,又可以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发展适销对路的粮食生产。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经批准后,成批量地收购一些自用粮食品种,可以带动粮食的区域化、专业化种植,促进农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提倡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农户签订订单,这样可以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等的具体要求,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导向。农民按照订单的约定来安排农产品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结构,从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加强“合同”和订单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履约率。

4.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农产品基地生产结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后,要发挥市场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结构调整,要根据市场和龙头企业需要,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产品基地的普及和推广。要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科技水平,依靠科技带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调整。要加强农产品基地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搞好储藏、保鲜、运输、供电、通讯等设施建设,以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需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健全市场网络,开辟农产品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销售环境。

5.运用利益机制调动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农户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主体,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的经营主体。只有正确处理农户与龙头企业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才能按照市场和龙头企业的要求,积极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公司带农户,重要的是要靠利益纽带去带动。因此,企业要逐步与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一是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要按订单或“合同”收购,合理定价,以质论价,决不要压级压价,限收拒收。二是要让利于农民,反哺农业。要把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拿出一部分,返还给农民和农业。这样,农民才能把龙头企业当成自己的企业,安排好农产品生产,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龙头企业对“合同”订购的农产品要制定合理的保护价格。对于由于市场变化和不测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龙头企业应与农民共同承担,以稳定农产品基地的结构和布局。

[参考文献]

[1]杜海燕.中国农村工业化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2.

[2]贺翀.加快构建农村社会保障机制[J].理论前沿,2006,(6):37-38.

[3]黄山松.构建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机制[J].农村经济,2006,(1):14-17.

[4]龚仰军.产业结构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胡荣涛.产业结构与地区利益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6]林善浪.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7]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2006,(1):3-8.

[8]于新匣.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政策选择与产业组织创新[J].中国物价,2007,(12):51-54.

[9]朱道华.农业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0]周艳波,翟印礼,董鸿鹏.统筹城乡要素配置与转移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6,(1):18-20.

[责任编辑:袁春艳]

作者:于新匣

农业技术农业结构论文 篇2:

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研究及展望

[摘要]文章就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在此基础上,从农业粮食结构调整、农业种养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3个方面提出了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希望能够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粮食安全;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展望

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安全问题始终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的自立。当前,我国粮食基本处于大丰收的状态,但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给我国粮食以及农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在对粮食安全以及农业结构的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如何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之上实现农业结构的调整是当前的重点工作,通过发展多种经营方式来帮助农民获取更高的收入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

1  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1.1  耕地数量逐渐减少

一方面,由于受到自然灾害、农业结构的调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现存的耕地资源呈现逐年较少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优质的土地遭到占用,使得耕地进一步减少,大量的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日渐匮乏,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在今后的扩大空间极为有限。

1.2  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

当前,我国水资源不仅分布不均衡,同时水资源短缺问题较为明显。近年来各种不利气象因素导致我国降水量持续偏少,干旱化趋势更为严重。水资源的短缺问题不仅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同时给中长期的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1.3  高成本以及低质量并存

近年来,种子、农药、化学以及农用机械设备等各种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物资价格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由于销售粮食所能够获得的收入并不高,农民群众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问题[1]。与此同时,化肥以及农药的大量使用,虽然有效提高了农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但是长期的使用也会对土壤的质量造成影响,进而造成食品安全的隐患问题。

1.4  进口粮食抢占国内市场

当前,进口粮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一方面,国外在粮食的种植过程中采用的是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使得粮食生产不仅投入小,同时产出较大,进口粮食与国内粮食相比,其价格普遍较低,使得国内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民众对进口粮食进行大量的购置;另一方面,国外的粮食普遍品质较好,而我国在粮食种植方面,往往过于追求数量而忽视了其质量问题,由于受到国外高标准粮食的挤压,国内粮食失去了大量的顾客,进而导致粮食的过多积压。

2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农业结构调整就是在当前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对劳动力以及资本等各种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充分、合理并且有效的利用,从而尽可能提高其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为我国形成一个以粮食安全为基础,对土地进行循环利用,同时对布局进行优化的一个多功能的现代化的农业结构,在帮助农民获取更高经济收入的同时,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农业竞争力,使其充分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此外,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而其应当不断满足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居民生活条件的不断变化。

2.1  粮食生产总量大,规模小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在我国政策的引导之下,粮食的生产总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当前我国人多地少的现状导致其主要采用的是小农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很难满足大市场以及大流通的实际发展需求。由于其生产规模过小,农业技术的开发利用受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收入的增加造成了影响,甚至给我国粮食的质量以及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而,迫切需要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将原有的小农户逐渐转变为农民合作社,鼓励农业实现规模化的经营,从而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2  种植农户收入较低

当前,通过种粮所能获得的收入极少,导致农民对种粮缺乏积极性;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另有一些农民主动放弃了主粮生产,而是去從事具有更高经济效益的养殖业或者林果业。为了有效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必须对当前的农业结构以及生产方式进行调整,同时为其提供适当的补贴。一方面,通过政策的引导,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以及营销服务等措施,保证农民具备较高的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做好农民的引导工作,使其紧跟市场的价格信号,对种植结构进行能动的调整,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而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平稳推进[2]。

2.3  种植结构过于单一

近年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长期处于片面追求粮食数量的状态,仅仅对小麦或者玉米等各种单一粮食作物进行大规模的种植,不仅导致土地中的肥力严重下降,而且导致作物的产出效率低下,给土地的产出效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其粮食需求结构发生转变,人们对口粮的需求量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蔬菜水果以及肉禽蛋奶等食物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因而,有必要结合居民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建立一个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饲草料为基础的三元的种植结构模式。

3  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展望

在未来,要想使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将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紧密的结合,适当减少政府的干预,从而使其充分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但是由于粮食收入效益偏低,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较低,使得粮食生产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但是,只有保障了粮食的安全,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稳定以及安全提供保障。因而,必须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不得将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在牺牲粮食安全的基础之上,而是应当在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率的基础之上,大力发展多元化农业。

3.1  农业粮食结构的调整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粮食需求总量以及消费水平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因而有效保障粮食的安全供给任务较大。当前,我国粮食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具备较高质量的农产品存在着严重的供不应求问题,而质量较低的产品则存在着销售不出的情况;我国国内所产粮食优质化程度较低,每年必须从国外进口大量的优质大米以及小麦[3]。因此,在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之上,应当对粮食结构布局进行不断优化,使粮食的生产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变化,同时要保证粮食的绝对安全,实现谷物的基本自给。在未来,由于优质农产品的价格较高,同时我国对其需求的弹性较大,其提升的空间较大,通过对粮食的结构进行优化,在国内生产出大量高质量的农产品,在帮助农民增收入的同时,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4]。

3.2  农业种养结构的调整

在我国,应当对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饲草料为基础的三元种植结构模式进行积极构建,进而实现农牧结合,对循环农业体系进行大力的发展。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对农业的种养结构进行调整:首先,在粮食的主产区内优化并且调整种植产业的结构以及品种结构,通过粮饲兼用的玉米的种植,实现去区库存的目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其次,应当建立现代化的饲草料产业体系,对耕地进行轮作休耕,同时设置补贴政策以鼓励优质饲草料的种植,实现粮食以及农牧的协调发展;最后,对于山地以及丘陵地区,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草地的改良,不断提高草地的载牧能力,进而实现草畜平衡。与此同时,还需做好牲畜粪便以及玉米秸秆等的回收循环利用工作,大力开展清洁化并且资源节约化的生态循环农业[5-7]。

3.3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首先,必须在保证口粮安全的基础之上,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积极发展具备高品质以及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使农业逐渐从中低端过度至中高端。在国内培育各种质量较高并且兼具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从整体上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其次,在农业地区,可以打造一个从农产品的生产到销售的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在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农产品库存的大量消耗。此外,应当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在当地建设特色农业,进而保证消费者能够获得丰富多彩的农产品[8-10]。

4  结  论

在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特色,因地制宜地为当地建设全新的现代化农业体系,通过规模化的生产,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多元化发展,在保证粮食供给的同时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佚名.“十三五”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专家建议[J].种业导刊,2015(4):30.

[2]吴海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中州学刊,2016(5):38-42.

[3]王红,杨兴洪.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研究及展望[J].农业展望,2018(9):17-19.

[4]郑桂茹.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J].糧食科技与经济,2005(6):19-20.

[5]冯志强.河南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途径思考[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2(2):18-20.

[6]刘彦随.农业结构调整对全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以粮食主产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65-68.

[7]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课题组.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保障问题研究[J].调研世界,2002(9):12-17.

[8]雷玉桃,王雅鹏.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协调问题[J].经济纵横,2001(6):8-10.

[9]姜文来.支撑粮食安全的农业水资源阈值研究与展望[J].农业展望,2010(9):23-25.

[10]李昕.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取向:观照国际经验[J].改革,2011(8):69-76.

作者:朱富滔

农业技术农业结构论文 篇3:

新时期我国农业结构升级的挑战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伴随着农业发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升级。但是,目前的农业结构与现代农业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结构升级是整个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业结构升级,既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途径。

一、新时期我国农业结构升级的状况

2000年以来我国农业结构升级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农业结构逐步优化

2006年,全国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9.4%,比2000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其中畜牧业的比重达到32.2%,比2000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畜牧业在农林牧渔业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2006年,粮食作物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5.3个百分点,比2000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

(二)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组织实施良种工程,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着手建立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业优良品种更新换代明显加快,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5%。根据农业部200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37城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全年平均合格率为94.3%,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监测全年平均合格率为97.2%,畜产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监测全年平均合格率为97.0%,水产品中氯霉素污染监测全年平均合格率为97.5%。

(三)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更趋合理

随着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深入进行,区域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农业产业带逐步形成。在种植业方面,目前已经形成了长江中游、东北、东南和西南水稻主产区,冀鲁豫、西北和长江中游小麦主产区,东北、冀鲁豫、西北和西南玉米主产区,冀鲁豫、西北和长江中下游棉花主产区,冀鲁豫、长江流域和东北油料生产区,东北、东南和西南糖料生产区。在畜牧业方面,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和华北、中南生猪主产区,中原和东北肉牛主产区,中原、内蒙古、西北、西南肉羊主产区,东部沿海肉禽主产区。

(四)科技对农业增长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国已拥有近10万人的农业科研队伍和上百万人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以及一批农民技术员,初步形成多学科配套的农业科研体系和覆盖全国的科技推广体系,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农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五)农业物质投入和设施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在农业机械化方面,2005年末,我国农机总动力达到6.84亿千瓦,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的农机动力达到37千瓦,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农田水利化方面,目前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8.3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6%。在农业化学化方面,2005年,我国化肥施用总量和亩均化肥用量分别比2000年增长3.1%和8.3%,化肥施用总量是美国的1倍多,亩均化肥用量是美国的5-6倍。

(六)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目前,我国产业化经营正在实现以下五个转变:即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点状发展向空间集聚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劳动、技术和资金密集型并重转变;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单一组织向多元化转变。2006年,全国已经形成了数万家规模不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现了一批“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80家、省级龙头企业2000多家,中小型龙头企业4万多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1.4万个,带动农户8454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1/3左右。在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联接方式中,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方式所占比例达到80%左右。

二、目前农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

虽然我国亩均耕地拥有的农机动力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由于我国户均耕地规模小,耕作方式落后,加上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低,使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2005年,我国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36.5%,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田作业仍以手工劳动和畜力耕作为主,生产效率低下。

(二)水利设施建设不足

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相当一部分已超过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设施不配套,效益衰减。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用水更是如此。但是,目前我国节水灌溉面积仅为2.7亿亩,不足有效灌溉面积的1/3。全国机电排灌面积不足30%,农业灌溉用水平均利用系数只有0.45,远低于发达国家0.7-0.8的水平。农业灌溉用水多数仍沿用传统的土渠输水、大水漫灌方式,灌溉水利用率低。

(三)化肥有效利用率低

虽然我国化肥施用总量和亩均施用量均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但由于化肥品种配置不合理,使用方法不当,有效利用率只有1/3。这些年农业部门正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不仅可以节省投入量,还能提高产量,但是目前测土配方施肥的覆盖面还比较有限。

(四)农业科技转化缓慢

前几年,由于我国过度强调农技推广的市场化,忽视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致使许多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线断、网破、人散”。在此情况下,县、乡两级农技人员由1999年的125.7万人,下降到2005年的92.7万人。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只占58%,每年参加短期培训的人数只占13%。在多数地方,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缓慢,推广技能和综合素质较低,妨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大部分成果支留在实验室或试验田里不能合理推广利用。

(五)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由于缺乏资金来源和适当的政策支持,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滞后,农业专业协会组织数量不足,经纪人队伍也不发达,没有起到连接农业生产和销售之间的桥梁作用,不能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制约了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农民仍然还要直接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六)农产品流通加工发展滞后

主要问题是:加工总量不足,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精深加工程度低,从而导致农产品未能及时得到加工消化,地区性、结构性卖难问题时有发生,产品附加值不高,影响了农

业的比较收益。

三、新时期我国农业结构升级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而分散

我国农户数量众多,户均耕地规模小。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人均仅有1.39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40%。户均耕地规模为7.3亩,每户的耕地又被分成若干的地块,农业耕作呈现小、散、杂等特点。今后一个时期,即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出一半,每户农民经营规模扩大一倍,仍难以改变小规模经营的状况。这就决定我国农业结构升级只能在小规模经营的约束下进行,从而增加了推进的难度。

(二)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大量外流

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4%,小学以下和文盲占34%。同时,农村外出劳动力以素质较高的年轻人为主,外出就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0.8岁,比全部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低9岁,使得从事农业的人口平均年龄老化,成为制约农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能力不足

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总量为3173亿元,仅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7.85%。今后随着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国家会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支持力度,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地域广阔,而且地区间发展严重不平衡,近期内难以做到像发达国家那样对农业进行高投入、高补贴。加上我国农业投资历史欠账过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四)市场体系不够健全

一是农村市场缺乏合理规划和指导,重复建设和市场缺失并存,市场管理落后,重收费、轻服务现象突出;二是农村流通经营业态及经营方式陈旧,农村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农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三是市场经营主体规模小、实力弱,大量的农村市场主体是个体商户、运销大户和经纪人,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专业化素质低;农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实力弱,市场覆盖率低。四是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健全,市场监管乏力,农村市场劣质商品流通、乱涨价、欺行霸市等问题比较突出,农民利益时常受到损害。

四、推动农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推进农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和必要条件。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较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形成总量增长、结构合理、重点突出、体系完善的高效的农业国内支持机制。

1、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增加政府支农投入。要充分利用当前财政收入较快增长的有利时机,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确实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确保当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建设的增量要高于上年。要积极调整耕地占用税使用方向,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

2、突出重点,调整农业投入支持结构。加大基础性、公益性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和动植物防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对重大动植物疫病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以及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的投入。

(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强化科技对农业结构升级的引领作用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我国农业突破要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实现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要加快科研创新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把农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加强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建设。以品种培育、栽培技术创新集成、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整合现有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资源,逐步建立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业科研科技创新体系。以品种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林牧渔业大宗农林、畜牧和水产品的良种繁育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区域农业科研技术创新中心。尽快建立全国或区域性育种协作网,加强对品种选育工作的整体设计和宏观指导,促进品种资源的共享,加速优良品种选育进程,提高育种效率。

2、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技术引进。在国家科技攻关、863计划中,应突出农业科研攻关重点,在基因资源保护和利用、农作物育种和栽培技术、耕地质量建设、生物灾害防控等方面加强联合攻关,争取在今后五到十年内取得一批类似超级稻的新成果。加强与国际先进农业研究机构和著名农业试验室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增强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

3、加快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加强各项技术的组装集成、配套开发及其推广应用,发挥技术合成的综合效应。加快超级稻新品种选育,培育并形成一批超级稻主导品种,在全国较大面积大范围推广,带动全国水稻单产水平明显提高。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重点,在农村选择一批科技示范户,着力提高科技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的农技推广新机制。

(三)提高农业物质投入和设施装备水平,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1、大力发展节水技术和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节水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及推广,争取尽快取得突破。加快制定农业节水基本章程和相关技术操作规范,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民使用农业节水技术和设备。建立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推动政府、集体、企业和农户共同参与农业节水建设的局面。

2、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机械化。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大田作物生产机械化进程,因地制宜地拓展农业机械化的作业和服务领域,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针对南方丘陵地区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特点,积极研制符合各地实际的小型农机具,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3、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系统建设,采取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网络、无限移动网络、卫星无线通信网络和电话网络多网合一、集成运行的方式,实现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围绕农业信息的获取、处理、加工、利用、传播等不同环节,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确保信息资源数据的有效共享;依托现有的农

村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完善农村信息咨询服务网络,积极发展农村信息咨询服务业。

(四)创新产业组织形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结构升级,必须把农村产业组织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营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

1、积极发展农村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加快相关立法,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所有,是由农民管理、为农民服务的特殊法人,明确其注册登记机关及在审批、注册、税收等方面的相关优惠和支持措施;二是在不破坏公平竞争环境的前提下,通过税收减免、贷款贴息、提供担保资金等措施,对处于起步阶段和功能升级阶段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财政金融支持。三是引导和支持农民探索成立各类粮食互助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合作组织在粮食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功能,提高粮食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增强粮食生产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规范订单农业,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切实保护农民和龙头企业的利益;二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有效整合资源,组建和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不断把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处理好产业化经营中各方的利益关系,使农民由单纯的原料提供者转变为加工增值利益的分享者。

(五)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培育现代农业经营者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推进农业结构升级,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坚持以民为本,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结构升级的积极作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积极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逐步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规模,努力提高培训质量,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启动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普及农业新技术,增强农民吸收和采用新技术的能力;继续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大批农村生产能手、能工巧匠和科技带头人。

(本文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课题“新阶段我国农业结构升级研究”专题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黄汉权 徐春铭 李 佳

上一篇:跨境贸易人民币论文下一篇:依法行政探讨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