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音乐结构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三网”融合的大力推进,传媒行业与新兴网络技术正在碰撞出更多的新事物。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经营结构的管理也在不断改变,传统的经营结构管理已经不能很好满足市场的需求,急需调整升级。因此,文章将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对传媒经营结构管理进行分析,提出促进我国传媒行业能够长久稳定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电视音乐结构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视音乐结构管理论文 篇1:

2013—2015年权威期刊发表的《我是歌手》研究论文述评

摘要:据不完全统计,2013-2015年权威期刊发表的关于电视音乐节目《我是歌手》的研究论文共有28篇,主要围绕《我是歌手》这档节目的电视传媒与传播、节目机制与规则、受众审美与需求、音乐品质与创新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我是歌手》 流行音乐 大众文化 学术述评

《我是歌手》是由韩国引进的明星真人秀歌唱比赛节目,在湖南卫视2013年1月18日播出后便备受瞩目,众多高品质、高呼声的歌曲随着节目的热播红遍大江南北。典藏臻品的原唱歌曲得到再次升华,量体裁衣的改编歌曲演绎出独特味道,犹如古老编钟的演奏由婉转悠扬的抒情阶段转入高潮迭起的盛况阶段,让平稳的中国流行乐坛掀起了惊涛骇浪。2013-2015年,《我是歌手》已经播至第三季,中国内地、港台地区最大牌、最风格、最新锐的歌手都出乎意料地先后在这个台上对垒。羽泉、韩磊、韩红、孙楠等老牌唱将,彭佳慧、邓紫棋、黄丽玲、胡彦斌等实力麦霸,黄绮珊、陈洁如、李健、李荣浩等潜伏金嗓,皆在这个舞台大放异彩,爆红乐坛。

这股音乐飓风被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刮起至今,已经连续三年聚集了中国顶尖音乐人的目光。这场风暴让乐坛资深唱将、中流砥柱与新声代佼佼者同台竞演,牵动了中国流行乐坛的迅猛发展,更对电视传媒与传播、节目机制与规则、受众审美与需求、音乐品质与创新各个领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启示作用。学术界对《我是歌手》的关注度也随着节目的爆红而越来越高,据不完全统计,2013-2015年权威期刊发表的关于电视音乐节目《我是歌手》的研究论文共有28篇,本文就以这28篇论文作为重点考察对象。

一、制胜之道 花开有音

“有车必有辙,花开自有因”,湖南卫视电视音乐节目《我是歌手》的空前成功并不是偶然,从节目制作到营销策略其实是下了很大一盘棋。这档节目的成功迅速引起各大电视台的跟风,不仅衍生了《蒙面歌王》《国色天香》《最美和声》等明星真人秀音乐电视节目,也使《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中国梦之声》等同类节目的关注度得到提高。如此,便水到渠成地受到了传媒等各界的学者们的解剖探讨,本文着重论述的28篇论文中,从传媒角度研究的占据16篇,数量已然过半。

李彩霞发表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年第2期的《〈我是歌手〉成功传播的内驱力和价值》一文认为,打造高品质的音乐、致力于节目创新与彰显品牌价值三个方面造就了《我是歌手》节目的成功,笔者认为第一、二部分解析时提到的实力派歌手、一流乐队、超级音响、悬念十足、制播精彩等,作者都有深入细致地分析,第三部分中提升大众音乐审美能力一点的分析稍显简单,但这篇文章显然对后人的研究是具参考价值。党君发表在《传媒》2014年第5期(下)的《〈我是歌手〉缘何如此火爆》一文,则从收视率、微博、微信平台宣传的时效性与广泛性方面进行了探讨,是一篇具代表性的传媒学研究论文,对电视节目机制、成名明星再包装甚至观众在现场的“表演”都给出了正面的评价,对好歌、舞美与音效也做了简明的分析,最后呼吁广大学者学习、关注这一成功典范。高菲发表于《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2期的《有车必有辙 花开自有因——浅析〈我是歌手〉的制胜之道》中提出了捆绑营销、粉丝营销、话题营销、饥饿营销、立体营销五个跨界营销手段,并对电影院直播《我是歌手》第一季总决赛,这一成功跨界营销案例进行了肯定。文中更以各类实例作为论据,从策划策略、制作策略、营销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充分证明。李永峻发表在《青年记者》2013年第29期的《明星竞技娱乐节目多赢营销理念分析——以〈我是歌手〉和〈星跳水立方〉为例》一文再以《星跳水立方》做对比,从娱乐节目多赢营销理念的的视角加以分析。石磊、郭思忱发表在《中国电视》2014年第9期的《电视娱乐节目与官方微博的融合传播——以〈我是歌手〉为例》一文则紧贴时代,从《我是歌手》官方微博和电视节目融合的现状剖析了新传媒的无限生机。

接下来是对节目赛制、规则的讨论。欧阳逸雪发表在《当代电视》2013年第8期的《从〈我是歌手〉看版权引进节目的本土化改造》一文,对比其他国外引进节目失败的教训中看出《我是歌手》成功的策略,并提出了不能止步于引进,而是应该实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策略,创新改造才能成功的观点。雷盛廷发表于《当代电视》2013年第7期的《〈我是歌手〉的创新理念与实现路径》与尚立云发表于《当代电视》2013年第12期的《〈我是歌手〉的管理突破与创新》两篇文章主要着眼于节目引进后赛制规则、现场布置等诸多创新元素来评价。另一篇从创新角度出发的文章则添进了与《中国好声音》的对比来论述,这是胡鹏昊发表在《当代电视》2013年第7期的《〈我是歌手〉如何唱出新聲音》。钱明发表于《新闻知识》2013年第8期的《真人秀节目纪实性与戏剧性融合策略研究——以〈我是歌手〉为例》一文以竞赛为考察对象进行了研究,分为赛前宣传、赛前准备、竞赛现场、赛后感言四部分对这档真人秀歌唱节目的成功进行了论述。

最后,研究内容开始上升到内在特色与内在文化的层面,毛凯、杨传红发表在《当代电视》2014年第8期的《解析〈我是歌手〉第二季的延续与突破》一文认为,“平民明星”当道的电视节目坏境中,《我是歌手》节目重塑了歌唱类真人秀节目的风尚标,不仅避免了为比赛而比赛的目的性选歌制度,而且让歌者自由唱出内心的感受,这让观众更多地感受接地气的明星的真情实感。每一期竞演规则的巧妙变动,使得节目的关注度与延续性又大大提高。这篇文章已经走出了节目机制、宣传规则取胜的范围,更多地上升到了歌者的歌唱素养层面来看《我是歌手》的成功,不失为一次不错的尝试。杨博发表在《当代电视》2013年第6期的《叙事思维下的电视文艺创新研究——以〈我是歌手〉为例谈导演构思创意》一文,从叙事思维这一全新的角度为切入点在理论介绍的基础上,深度剖析了叙事在《我是歌手》的具体应用。高慧艳发表在《新闻知识》2013年第9期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的规则创新与文化怀旧》一文中,提出了怀旧这一关键词,“《我是歌手》背后怀旧文化:老人家的逆袭”,在大众媒介塑造的怀旧风的背景下,参加《我是歌手》竞演的歌手出道时间都不短于7年(尚雯婕),更多的是十年以上甚至三十年以上(齐秦)。石谭轩发表在《当代电视》2013年第4期的《浅析音乐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的内在特色》与张增赋发表在《传媒》2014年第6期(下)的《〈我是歌手〉的内在特色研究》两篇文章都以内在特色为题,都提到了剧情悬念化、怀旧心理牌、叙事视听剧等方面,但石谭轩一文在此基础上对娱乐化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路径。常阳发表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第9期的《〈我是歌手〉叙事节奏探析》一文将叙事节奏分为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对《我是歌手》叙事节奏作出了细致的论述。

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学者们从诸多角度对《我是歌手》成功的原因从节目赛制、规则、营销手段、内在特色与文化等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虽然有少数文章并不全面或者并不细致,但是从全局来看已经完成了较全面深入的分析。不难看出,大多数论文应属电视传媒与传播范畴研究成果,基于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研究成果也直接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审美价值 别具匠心

《我是歌手》作为一档娱乐节目,在音乐上,却是以其高品质、高要求、高水准在为流行乐坛输出精致的音乐作品,在模式上,改变了真人秀节目的固定模式,在受众上,其受众策略的选择与应用也是极其成功的。从搜集到的资料提供的理论依据与我个人对流行歌曲的学习和研究来看,在这些方面《我是歌手》还很大程度上引领了大众审美趋势甚至价值观导向,并映射出受众的心理需求。

吴振华、王亚蓓发表在《新闻战线》2015年第2期的《〈我是歌手〉的受众策略运用与启示》一文中,提出了《我是歌手》对受众情感需求、主体性需求、接近媒介的需求的满足,从而达到满足受众需求赢得关注度的目的。启示部分提倡好的节目应该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引领大众价值取向,直接肯定了《我是歌手》良好的导向作用。刘书慧发表在《青年记者》2013年第17期的《从受众心理视角解析〈我是歌手〉的成功》与曹陆军发表在《中国电视》2014年第4期的《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及发展对策——以〈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为例》两篇文章皆从受众心理出发,对《我是歌手》爆热反映出的受众心理进行分析,前者结合节目机制论述,后者则准确地指出真人秀受众心理诉求的“真”、追求戏剧化叙事的心理期待、情感共鸣、寻求情感本位的心理慰藉等五点心理需求。杨虹偲发表在《当代电视》2014年第1期的《从〈我是歌手〉看音乐综艺节目对人的价值观影响》一文中,用举例的方式深入地分析了电视节目正面价值的传播势必会赢取良好的口碑和收视率,同时也对受众特别是青少年起到正面引导作用。张明芳、王珍珍发表在《当代电视》2013年第7期的《有声与无声之间——综艺节目〈我是歌手〉文本分析》一文,也侧重审美角度,对《我是歌手》的文本进行了剖析,段卫红发表在《当代电视》2015年第6期的《〈我是歌手〉第三季歌手服饰赏析》一文,提到了《我是歌手》审美的另一个方面——服饰。尽管文中主要讨论服饰对歌手竞演的作用,毋庸置疑的是《我是歌手》舞台上体现的服装审美趋势也必然影响着受众的服装审美。

由此可见,学者们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我是歌手》成功地順应了受众需求这一观点,衍射出《我是歌手》审美趋势及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从而大获成功的事实。但是,单从最后一篇有关服装审美的文章来看,研究现状最明显的不足就在于发掘面不够广泛,大众文化涉及面除审美、价值观、服装外,还有许多从《我是歌手》节目能映射出的问题未被深入研究。

三、音乐臻品 唯美动听

《我是歌手》是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更是一座中国流行音乐的风向标,从这个节目中爆红的歌手与备受瞩目的歌曲都在一夜之间升值。除了既成熟又创新的节目模式与符合受众审美又迎合受众需求的策略外,最核心的关注点,应该是音乐本身。遗憾的是,音乐界对《我是歌手》现象中的音乐研究成果反而较少,本文着重分析的28篇文章中,从音乐本身研究的论文仅占6篇。

周志强发表在《文艺研究》2013年第6期的《唯美主义的耳朵——〈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与声音的政治》一文中,以学理性极强的语言,以《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为考察对象,从声音开始到音乐商品再上升到音乐功能,得出的政治化的方式及其磨平体验的机制,正是当前中国娱乐文化伪经验生产逻辑的典型方式这观点。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参考方向,也体现出了《我是歌手》研究角度的多样性。丰欣欣发表在《当代电视》2013年第10期的《由〈我是歌手〉看音乐选秀的审美新趋势》一文,作者便从音乐本质元素、编曲的多样化及舞台内在表现,系统深入地从审美层面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受众审美越来越趋于理性的的今天,对音乐态度已经开始转向专业化。这对大众重新审视对流行歌曲的审美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李燕发表在《音乐创作》2014年第3期的《评当代流行音乐的导向选择——以〈我是歌手〉为例》一文提出,从《我是歌手》对当代流行音乐的导向的回归性探索与选择的缺失及合理思考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析,力挺用音乐表达真诚的内心从而打动观众的音乐臻品。杨红光发表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年第2期的《〈我是歌手〉的音乐演绎之美与原创缺失之憾》与冯颖发表在《四川戏剧》2015年第5期的《缺憾美?还是再创作?——〈我是歌手〉语境中的中国流行乐坛》两篇文章在肯定《我是歌手》对中国流行乐坛的推动作用之后,都以《我是歌手》缺乏原创作品为遗憾,展望中国流行乐坛的的发展,更指出音乐评论者作为受众群体的一部分,也应以包容的心态,积极的视野审视中国流行乐坛。张又丹、刘洋发表在《人民音乐》2013年8期的《〈我是歌手〉的音乐启示:怀旧之外的更多可能》一文最应该被重视,其中的内容依旧是关乎《我是歌手》成功的缘由,从回归音乐本质、老歌新唱、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两位作者作为《我是歌手》常驻乐评人,研究内容或许更贴近真相,他们的参考资料也都来自网络,第一篇参考文献便是《我是歌手》总导演洪涛的专访。

狭隘地看,学术界对《我是歌手》中的音乐的研究成果,与其他领域相比还较少,文章对音乐本质、歌手演绎、歌曲编曲等方面的研究还远少于对《我是歌手》这档音乐节目空前成功的传播与受众分析。纵观全局,流行音乐的研究也迫切地需要充实,相较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更是急缺系统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研究热点主要围绕《我是歌手》体现的电视传媒与传播、节目机制与规则、受众审美与需求、音乐品质与创新等角度展开的讨论可谓遍地开花。但是,本文着重分析的6篇侧重研究音乐本质核心期刊论文中,发表于音乐类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仅为3篇,从张又丹、刘洋发表在《人民音乐》2013年8期《〈我是歌手〉的音乐启示:怀旧之外的更多可能》一文的参考文献出自网络也可以看出,中国流行乐坛的研究尚未集中在权威期刊之上,许多优秀音乐人的乐评都存在于微博、博客、QQ甚至微信等信息平台,无法让流行音乐研究者更便捷、更全面地进行参考鉴定。但是,权威期刊现有研究成果中的研究视野为流行音乐研究提供了很多方向,对推动中国流行乐坛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朱思琪

电视音乐结构管理论文 篇2:

融媒体视域下传媒经营结构管理新态势

[摘要]随着“三网”融合的大力推进,传媒行业与新兴网络技术正在碰撞出更多的新事物。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经营结构的管理也在不断改变,传统的经营结构管理已经不能很好满足市场的需求,急需调整升级。因此,文章将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对传媒经营结构管理进行分析,提出促进我国传媒行业能够长久稳定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媒经营;结构管理;有效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5.172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经营结构管理具有重要的位置,对媒介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使整个传媒行业环境在变化。针对这一状况,对传媒经营结构管理工作人员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传媒行业能够健康地发展,就要不断地改变传媒经营结构管理。

1 传媒产业业务繁多且瞬息万变

传媒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向人们传播各类信息、知识等方面的媒介,媒介可以生产、传播丰富多样的信息类型,并且能够提供很多不同种类的增值服务,以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使广大群众能够快速了解信息。传统的传媒产品包含电视、广播、电影、报纸、书刊等。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又给传媒产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对于新媒体的定义,现如今学界业界尚未有具体的定论,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的产业,因此“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的。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产业的形式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不断地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是无论新媒体形式如何变化,其传播理念是不会变的。在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基础上,以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运用新的媒体经营结构管理方法,不断更新内容的表现形式,创建新内容的播放渠道,给广大观众全新的体验。

传媒行业的市场价值与群众的关注度、持续度以及选择三方面有着紧密的关系,传媒行业能否更好地发展,主要在于群众的主观选择。传媒经营所涉及的业务繁多,笼统地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是基础性业务;二是拓展性业务。基础性业务具备传媒特点的业务,业务经营范围主要以广告、发行等形式为基本的经营项目。拓展业务是在传媒经营者所处的环境基础上,根据存在的各种因素,进而选择具有差异性的经营产品。

管理者在对经营业务的选择中,要把控好媒介所处的环境以及经营自身的性质和市场因素,可以进行不同的经营结构。例如,在很多传媒公司中,不仅具有传统的报纸书刊发行,广播、电视等传播形式,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也在发展多元化产业。

2 传媒经营结构管理遭遇新挑战

(1)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从传媒经营结构管理的具体情况分析,外部环境变化主要是受国家政策制度的影响,由于政策出台的不稳定以及限制性对传媒经营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很多政策制度的制定,导致传媒经营结构管理在资金运转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我国有关政策制度规定,允许非公有资产投资参与电视与广播电视台的股份,包括音乐、娱乐、金融、体育、科技等节目形式的制作,前提是国有资本的控股力度一定在51%以上,这样便使传媒经营结构管理受到很大的影响。

(2)行业内部竞争激烈。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进程的加快,导致传媒行业内部竞争愈加激烈。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情势下,资本力量雄厚的互联网企业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比如BAT三家互联网公司均以不同的触角和布局开始进军传媒业,掀起了一阵巨澜。现如今不光传媒行业内部彼此成为竞争对手,更面临跨界竞争者的虎视眈眈。

(3)多种形式媒体的影响。媒介已经由最开始的广播、报纸、书刊、电视发展演变到现在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各媒介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密和错综复杂,传播经营结构管理过程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新媒体时期的来临在促进传媒经营结构管理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各种形式的媒介,要求媒体的经营结构管理应具有多种形式,缺乏规范性以及合理性是现如今经营结构管理显著的问题。

(4)传播渠道较为单一。对于传媒企业的性质上主要有国有、私有以及外资合作等形式,通常情况下,传媒行业传播渠道形式较为单一,在很大程度上对传媒经营结构管理的自身发展存在一定的影响。传播渠道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不能具有更多的传播渠道,便会存在很大的经济损失。

3 内转外调,传媒经营结构管理应把握机遇

(1)及时适应外部环境变化。首先,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经营结构管理对于外界变化要有迎接挑战的心态,拥抱变化,敢于变化。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国家不断增加调控力度,不断实施政策制度,加大力度对资金进行投放,使其为传媒行业提供较大的发展平台,使传媒经营结构管理效率不断提高。各地政府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降低传媒行业市场准入的标准,以期获得更多投资者对传媒产业的关注,不断完善并专业化传媒经营结构管理,从而推动传媒行业长久、健康的发展。在具体实施中,国家以及当地政府可以实施奖励政策,保证传媒企业在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传媒企业经营结构管理的质量,使传播信息受到更多群众的关注。

(2)开放合作,注重国际交流。传媒经营结构管理一定要注重国际合作,做好对外交流宣传文化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在这一趋势下,只有不断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增加传媒经营的范围,使其完善传媒经营管理体系,健全相应的机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地政府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要积极鼓励传媒行业,去踊跃参加国际交流活动,使其能够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方法。另外,也可以组织各个传媒企业融入各地政府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将业务发展到海外,不断拓宽传媒行业的市场,保证我国传媒经营结构管理更好地发展。各个传媒企业在参加国际交流活动中,要保证自身的专业性,保证传媒经营结构管理的质量,使传媒企业能够在国际交流活动中有更好的表现,使传媒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强执行管理力度。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要不断加强传媒经营结构管理力度,重视社会舆论导向。根据时代的发展,传媒企业应不断改变传媒经营结构的管理方式,制定不同的管理模式,保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不仅要保证对基础业務进行有效的管理,由于外部环境所拓展的业务,企业内部也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其次,传媒企业需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只有保证对传媒经营结构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传媒企业更好地发展,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为其奠定良好的基础,保证传媒行业在竞争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4)多渠道拓宽传播路径。想要保证传媒行业在未来的市场经济中有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拓宽传播渠道,使传媒行业全面提高整体经营结构管理水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大环境下,只有积极拓宽传播渠道,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独特价值以及行业内部竞争力,做好有效的传媒经营结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传媒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所以,传媒行业中各个企业要不断丰富产品形式,本着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管理制度化等基本条件。在保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制度下,不断调整战略目标,拓宽传播渠道,这样才能保证有效提高传媒经营结构管理的质量,进而推动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

4 结 论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要不断加强传媒经营结构管理力度,保证传播企业的健康发展。国家以及各地政府要对传媒企业放宽政策,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条文,保证传媒企业在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拥有更宽广的发展平台。同时传媒企业自身要不断提高竞争力,注重传媒经营结构管理,才能够使自身在经济市场中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王明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经营结构管理[J].科技传播,2015(11):73-75.

[2]肖赞军.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传媒经营体制改革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6(6):94-99.

作者:吕晓经

电视音乐结构管理论文 篇3:

媒介融合背景下《声入人心》节目的音乐呈现方式研究

【摘要】《声入人心》是湖南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全新音乐类综艺节目,这也是国内原创声乐竞演节目。其以美声唱法主打,结合了真人秀、舞台表演等元素,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盛宴。本文基于媒介融合背景,对《声入人心》节目的音乐呈现方式进行多方位解读,以期为我国电视音乐节目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媒介融合;《声入人心》;音乐呈现方式

湖南卫视作为地方卫视的领军者,从《超级女声》到之后的《快乐男声》《我是歌手》《我想和你唱》等,每一档节目在赛制、舞美、选手等方面都有所侧重和创新,但是基本上没有脱离流行音乐。近年来,电视音乐节目层出不穷,但是如《声入人心》这类打破传统电视节目模式将音乐与舞台表演相结合的音乐节目尚且为数不多。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湖南卫视推出了全新音乐类综艺《声入人心》,这是国内首档原创声乐竞演节目,聚焦的是美声这一相对小众的唱法。《声入人心》具有开拓性的突破了流行音乐这一维度,聚焦的是美声这一为多数观众所陌生的新世界,一经播出便获得了广泛关注,且获得了不俗的收视率。

一、媒介融合背景述要

媒介融合从字面上理解是媒介和媒介之间的结合,各种媒介相互作用,从而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从狭义上来讲,媒介融合是不同形态的媒介相结合所形成的新型的媒介形态。[1]例如,网络与电视相结合所形成的网络电视;新闻与网络微博相结合所形成的微博新闻。表面上是简单的媒介组合,但是其产物则是影响巨大的新型媒介形态。从广义上来讲,媒介融合是各个媒介的功能以及传播手段的重组,主要体现在信息传输和共享方面。[2]媒介融合发展趋势为传统的媒体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同时也让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以及管理机制方面更为完善。在管理及时方面,媒介融合提升了媒体的创新可能性,也为媒体向现代型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空间;在新闻生产方面,媒介融合使得各个媒体之间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使得新闻传播手段更加多元化,为群众提供实时新闻报道,提升新闻报道的效率;在传播途径上,媒介融合不仅使得现今媒体传播途径多元化,同时也使得各个媒体传播途径相互融合,让群众更好地通过各个途径了解信息、新闻;[3]在商业模式上,媒介融合让媒体的商业性得以提升,媒体可以通过广告的发布获得更加丰厚的收益,也由于媒介融合的产生使得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相互交融,广告的发布效率提高,也使得更多的广告商选择媒介融合的手段进行信息发布,从而提升媒体的收益。媒介融合是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媒介融合为背景,传统电视节目的结构与呈现方式也逐渐改变,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和娱乐需求。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音乐类节目《声入人心》主打“小众得不能再小众”的美声唱法,可谓阳春白雪。然而,这档节目非但没有“曲高和寡”,反而在收视率和口碑上都取得不俗的成绩。“高雅”艺术何以能不“高冷”?原因就在于,这档节目通过多元、新鲜、时尚的表现形式,让普通受众不再感到美声唱法“听不太懂、欣赏不来、不感兴趣”,进而理解、接受、喜欢上这种艺术。[4]可见,美声不论多“美”,只有进入受众的审美情境,适应受众的实际需求,才能赢得关注,受到欢迎,正所谓“声临其境”才能“声入人心”。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声入人心》节目的音乐呈现方式

《声入人心》是湖南卫视制作的一档原创声乐竞演节目,其制作新颖,音乐表达方式独到,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该节目以小众的美声唱法为主,由廖昌永、刘宪华、尚雯婕三位音乐人作为出品人,为观众呈现的音乐盛宴。节目中,三位出品人对36名演唱成员进行为期100天的培训和指导,同时在竞赛过程中选择6名优秀的首席人员,并为其提供美声音乐会全国巡演机会以及音乐专辑发行机会[3]。除此之外,节目以舞台公演和真人秀的方式向观众呈现了全新的艺术形式,观众在欣赏美声音乐的同时见证演唱成员实力以及心路历程的变化。观众可以看到演唱者的成长,无论是在舞台表现力上还是心理变化上都可以发现其蜕变,让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获得成长的感动。该节目成功地把古典音乐艺术融进观众熟悉的选秀节目中,使高雅艺术不再“束之高阁”。

(一)形式融合“舞台公演+真人秀”

真人秀是近几年来电视节目较为常见的节目呈现方式一,受到了较多年轻人的喜爱,很多电视台也纷纷走上了真人秀节目的道路,以获取较高的收视率。然而,由于同质化节目过多,观众逐渐走入审美疲劳阶段,因此,电视节目一度进入了瓶颈期。这种“泛娱乐化”现象使得我国电视节目内容出现空洞、低俗等问题,无法从情感上感染观众,仅仅为观众提供娱乐。“泛娱乐化”现象的产生是电视节目发展的必经过程,[4]要求电视节目制作者积极创新节目内容,以全新的节目形式以及节目内容娱乐大众。众所周知,电视节目的发展与现代传媒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视节目的盈利性加强,这也导致许多节目掉进了重视收益、忽视意义的怪圈中。《声入人心》节目组选择小众声乐艺术作为节目内容,以舞台公演与真人秀相融合的形式将美声艺术呈现给观众,更为亲民化的展现形式,使得观众能够较好地接受这一高雅艺术。《声入人心》在舞台公演上突出演唱成员特点,将重点置于音乐呈现上,让观众接受美声,享受公演,使高雅艺术走向大众。

除此之外,真人秀则颠覆了观众对美声演员的认知。《声入人心》的36位演唱成员来自国内外著名的音乐学府,不仅外形帅气,唱功也十分了得。他们用优美的歌声向观众展現了声乐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众多观众的心。在三位出品人的培养之下,36位青年演唱成员向观众呈现了自身的成长与蜕变,节目中所蕴含的音乐文化与情感历程以舞台公演以及真人秀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实现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渠道融合“传统媒体+新媒体”

《声入人心》在音乐呈现渠道上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体现出融媒体的特点。在节目宣传方面,《声入人心》节目组采用了电视媒体宣传和网络宣传两头抓的模式,无疑增强了该节目的宣传力度,宣传效果甚好。

《声入人心》在节目播出形式上进行了创新,网络融合满足了观众对信息便捷性的要求,也为音乐节目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借鉴案例。在数字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实现融合,使得《声入人心》节目在互动与播出方面都实现了创新。可以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今后传统媒体的发展趋势,也是《声入人心》成功的关键。[5]从《声入人心》节目播出方式以及制作手段可以看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电视节目正在积极地融合数字以及网络等新媒体元素,不断扩展和升级节目形态和模式,以此为基础,为节目内容的播出提供有力保障。总而言之,《声入人心》节目采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方式进行了美声音乐的呈现,使得高雅艺术凭借着媒体更加“平民”化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三)内容融合“专业+娱乐”

《声入人心》无论是在节目内容上还是舞台呈现方式上都实现了专业+娱乐两个方面内容的互动融合。在舞台公演上,利用专业的光束灯手段打造了线条交错的公演舞台,为美声音乐艺术烘托了氛围;同时,在舞台公演结束后进行评委评价环节,增加了节目的专业性和娱乐性。[6]在节目内容方面,此节目以小众、专业性较强的美声为中心为观众展现音乐的魅力。《声入人心》选择当下最为新鲜的群体和节目制作方式,为美声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专业与娱乐两个方面内容相结合的音乐呈现方式使得观众更容易接受美声,也颠覆了不少观众对美声的印象。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专业性较高的美声艺术成为了娱乐大众的“亲民”艺术。

其次,《声入人心》在节目编排上找到了专业与娱乐两者之间的平衡。36名演唱成员的高颜值满足了观众的娱乐心理,也符合娱乐节目的发展趋势。演唱成员一上场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使得节目在娱乐与专业两个方面找到了平衡点。声乐演唱功力则显示了节目的专业性,演唱成员不仅自身具有十分强的专业素质,而且又接受到了三位出品人的指导,因此,节目的专业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声入人心》为电视音乐节目提供了一个编排的路数:“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真心”。如节目的宣传片说的:他们是追光之外的追光者,谁说不够流行就不够资格,谁说高雅冬眠?

当今,电视音乐娱乐节目在处理专业与娱乐的关系上是一个难题,《声入人心》成功把控到了专业与娱乐之间的平衡点,实现了娱乐大众的同时展现声乐的专业性。观众们期待看到选手们高水平的竞演,也期盼看到其成长的历程。可以说,《声入人心》通过专业与娱乐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展现了美声艺术,也以创新的音乐呈现方式捕获了广大观众的心,收视率节节攀升。[7]古典音乐相对于流行音乐而言,被称为严肃音乐,可以说,这种音乐风格并不是当下流行趋势,把这样的一种形式放在综艺节目中,让古典与流行同台選秀,在国内的节目中还是少有的。

“消除大众对美声的误解”,《声入人心》总导演任洋一句话给节目定了调。选秀节目对古典音乐艺术的关注不仅在于音乐形式的一种创作,从节目的内容来看,更多的是通过歌手对古典音乐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来表现对音乐的全新理解。可以说,新型媒介的表现形式让观众看到了更多可能性,也让古典音乐拓宽了发展渠道。从目前的反馈来看,《声入人心》的尝试可以说是成功的,在互联网上的讨论度也是很高的。当然,负面评价也有不少,专业人士的批评最为尖锐,认为该节目娱乐性有余,专业性略显不足。无论什么样的声音,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声入人心》这档节目为电视音乐节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道路,同时以其独特的音乐呈现方式展现了媒介融合的先进性。同时,《声入人心》也以自己的成功诠释了小众艺术也能成为娱乐大众的“亲民”艺术。因此,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电视节目如何更新和升级直接影响电视媒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洋.《声临其境》:中国原创综艺节目的“声”机盎然[J].当代电视,2018(12):60-61.

[2]刘晓天.“声临其境”才能“声入人心”[N]. 解放军报,2018-11-30(6).

[3]冯玲.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音乐节目的传播策略[J].新闻战线,2018(14):86-87.

[4]李颖.媒介融合背景下电台节目的“广播+”思维——以安徽音乐广播《嘻哈二人行》栏目为例[J].电视指南,2018(13):193.

[5]李婷.媒介融合视域下慢综艺节目的发展策略管窥——以《亲爱的客栈》为例[J].视听,2018(6):64-65.

[6]潘蕙.中国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7]张震.媒介融合背景下综艺音乐节目的传播策略[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8(2):150-153.

指导教师:高盼,讲师。

作者:张恩奕

上一篇:电视公益广告管理论文下一篇:高职教学艺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