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分析论文

2022-04-23

【摘要】:操作风险损失是商业银行业风险损失的重要来源,但是,操作风险构成很复杂,难以结构化,并难以被管理者测量与监管。利用图形与统计相结合的贝叶斯网络法可以对商业银行业务过程进行建模,帮助金融机构完善内部流程,激励业务操作质量的提升,并形成富有实效的风险控制和管理系统。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分析论文 篇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分析与管理对策

摘 要:当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已引起金融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广泛关注。文章将分散于不同文献中的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有效管理的理论知识系统地加以阐述,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管理体系的构建、外部约束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分类 成因分析 改善建议

随着商业银行快速发展和业务流程日趋复杂,操作风险呈上升趋势。由于操作不当和内控失效造成严重损失乃至机构倒闭的事件频频发生,使操作风险引起了金融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广泛关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因操作风险遭受的损失超过了2,000亿美元。我国商业银行因违规经营和欺诈腐败等案件也已导致了巨大的操作性损失。操作风险目前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仅次于信用风险的第二大风险来源。据公开披露信息显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数额巨大。而由于案件的间接损失、信息资产、业务中断等的损失难以量化,以及许多事件因种种原因没有公布等原因,实际损失数据还要远较所公布的大,其严重程度令人担忧。一系列的大案、要案警示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形势更趋严峻,必须认真对待,认真加以研究。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操作风险最初的定义,也是广义的定义,是指一切不属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风险。但这种定义模糊,缺少针对性,因而缺乏实用性。直至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的《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中给出了最具权威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此定义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其中人员风险是指管理失败、组织结构或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无效的风险。程序风险来源于已有程序的崩溃、违反程序及业务线响应程序的不完善。系统风险包括像银行内部、外部业务系统中断或彻底瘫痪。外部事件,包括自然灾害、恐怖主义袭击和故意破坏。”目前,该操作风险定义基本上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定义。

二、操作风险的分类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操作风险的分类有一些不同的见解。为与操作风险定义统一起见,本文同样引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分类方法。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按事件原因或以风险因素,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见操作风险分类表。

同时,为了更具有针对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依据发生操作风险的业务部门或业务流程环节,将银行业务分为八类。I级目录包括公司金融、交易和销售、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支付与清算、代理服务、资产管理和零售经纪。结合上述七类操作风险,共同构成了7×8的矩阵。

三、操作风险的特征

操作风险具有不同于其他风险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大部分操作风险具有内生性、可控性和可降低性。操作风险主要是内部因素引发,在银行的可控范围之内。商业银行通过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这些内生性操作风险水平。

第二,操作风险的覆盖范围广,几乎覆盖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

第三,操作风险是一种纯粹的风险,商业银行承担操作风险的代价实际上是银行整体的收益。

第四,操作风险对新业务领域的冲击较大。新的业务领域往往更加容易爆发操作风险。

第五,既定业务领域操作风险的发生时间具有周期性特征。

四、操作风险的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不到位,使得操作风险的管理形势非常严峻。

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主要有:

第一,商业银行固有的脆弱性。不确定性的实质就是信息不完全状态。如果信息增加,不确定性就会减少,风险就会降低,因此,不完全信息就是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操作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二,国内商业银行体制机制不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在经济体制转换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组织制度也进行了大宽度、多层次、大深度的改革。商业银行在现阶段处于新的市场经济战略与旧的计划经济战略惯性并存,新的经营架构己经建立和旧有的习惯做法同处于操作之中;新的员工和现今的人力资源理念已经引入和旧有的考核方法还有生命力;新的安全设施与措施已经发挥作用和旧有的互相监督仍然存在;传统的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技能参差不齐的各种员工处于同一业务处理之中;不同员工在同一业务处理时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处事风格的各种人员和设备组合在一起;新的协调机制正在形成和旧的协调机制还未完全消除等等。这些现象在银行体系变革过程中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冲撞,使商业银行业务操作处于不稳定状态中,操作风险凸现。

从微观层面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有以下方面:

第一,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肤浅。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停留在操作性风险和稽核监督的层面上较多。对操作风险的涵义理解不透,认识不全,不能从本质上把握。

第二,操作风险的管理体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操作风险管理架构不健全,管理方法比较落后,信息技术运用严重滞后,监测管理机制不完善,内部监督作用未得到综合有效发挥等方面。且内控机制作用发挥不足。从银行已发生的各类大案、要案来看,无一例外地都是在发案部位或环节上对制度的执行出现了错误,缺乏过程即时控制,制度执行不力是操作风险频发的根本原因。

第三,商业银行的人员构成不合理。从操作风险的定义可以看出,银行员工构成与素质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而常见的情况是:员工的学历水平未达工作要求、员工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员工的工作责任感不强、员工岗位培训制度不健全、岗位轮换制度不普及。这种现象在基层行尤为突出。

五、操作风险管理的改善建议

管理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长期工作,也是必须面对的挑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操作风险内部管理体系的构建

1.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良好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是树立市场信心、保证业务稳健发展、抵御操作风险的重要保证。

第一,营造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环境。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在形式上已基本接近国际先进银行,但其运营质量尚存差距。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规范性必须从改善银行内外环境因素着手,缩小与先进银行在规范性上的差距。具体包括:

(1)分散产权结构,改变产权的过度集中,降低国有股比例,改变股权过度集中,限制控股股东的权力。

(2)确立“长期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治理目标,必须建立有效的内在约束机制。

(3)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增加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人数和比例,真正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实现董事会高效规范运作。

(4)强化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建立外部监事制度,有效地监督公司决策。

第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风险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应从内控的操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和合规性目标出发,完善内控制度,改进内控程序,防范操作风险。具体包括:

(1)强调后台的监管职能。严格分开前台职位和后台职位,以防范欺诈、防止未授权交易的风险发生。同时,在权力分离的基础上,必须对权力和责任范围做出严格的限定,保持独立视角。

(2)建立风险度量和监测机制。必须建立和完善各种风险度量和监测机制以及预警体系,通过事前对业务与操作环节风险的度量,为业务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增加决策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3)规范业务流程控制与定员定岗制度。重新规范与强调岗位配置与风险责任,以改善岗位职责混乱、风险责任冲突的现状,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4)完善会计核算控制制度。商业银行不仅要保证会计系统自身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更要保证会计准则应用和会计信息收集与整理的合规性,在控制自身风险的基础上,利于银行的信息披露,便于公众与监管机构的监督。

(5)建立内控制度执行监管机制。分别对授信业务、资金业务、存款和柜台业务、中间业务、会计和计算机系统建立关键风险指标,对这些业务的内控指标进行初步的量化管理,进行预警和事前监测,变被动为主动,做到及时发现、控制各种风险。

第三,建立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采取有针对性的薪酬政策。对董事的薪酬应考虑长、中、短期因素,建立长期的激励约束薪酬制度。对高层管理者,可实行基薪与股票期权相结合,即期激励与远期激励相结合的薪酬模式。对中低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考虑采用员工持股计划,以股权激励的方式,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2.建立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借鉴国外银行较为成功的管理实践,为实现对操作风险的有效管理,应建立一个权责明确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由专门的部门对操作风险管理负责。

第一,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组织架构可以采用在总行设立高级管理层承担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设立合规部门协助高级管理层进行合规性风险管理;设立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授权和日常决策。在分支行设立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为业务部门制定有关操作风险管理的详细政策、程序和步骤;分支行的业务部门是实施部门,主要从操作层面控制风险,同时接受内部、外部审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后勤保障部门为管理操作风险提供后勤保障。

第二,合理界定上述各单位、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责任界限,确保不逾规、不缺位。

3.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人的因素在操作风险的产生方面占有很大比重,员工的道德水平、有关风险的知识、业务熟练程度等方面的素质,对操作风险的控制和管理都有很大影响,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包括:

(1)引进操作风险专业人才,充分体现“专才专用”的理念。

(2)经常进行员工的思想教育。

(3)监控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人员。严格规范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人员8小时内外的行为,责成相关部门建立人员内控报告制度,注重动态管理。

(4)实施轮岗轮调与强制休假制度。确保轮岗轮调和强制休假制度的严格贯彻执行,而不仅仅停留在制度层面。

(5)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提高防范操作风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6)加大违规操作惩戒力度。对发现因操作风险而导致的重大事件,商业银行要坚决查处,达到“处理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

(二)操作风险外部约束机制的完善

1.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信息披露制度。监管当局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制定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商业银行不仅要披露风险和资本充足状况的信息,而且要披露风险评估和管理过程、资本结构以及风险与资本匹配状况的信息;不仅要披露核心信息,而且要披露附加信息。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向社会披露操作风险的相关信息,以加强市场约束,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2.进一步完善操作风险的监管体系。建立一个内外部相互配合的操作风险监管体系,可以有效地降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强化银行业的自律管理。

第一,银监会应发挥外部监管的主要作用,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外部监管:

(1)加强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的监管检查,主要检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制度、控制体系、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2)注重“过程监管”,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合规性检查,促使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

(3)制定监管标准,根据各行自身的操作风险状况,提出单个银行应该达到的标准,其他类似银行可以参照执行。

(4)经常组织各商业银行交流操作风险管理经验,更好促进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

第二,发挥社会公众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督作用。一方面,社会公众作为商业银行产品、业务、服务的接受者,对商业银行的精神面貌、员工素质、业务能力和服务优劣,有直观的印象和感受,从某种角度说,社会公众可以站在与银行对立的层面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提出建议。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可以依据商业银行和外部审计机构披露的信息监督银行,促使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引入外部审计。这是管理操作风险、加强信息披露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监管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以外的力量,不过在监管过程中应考虑到要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同时也要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监管相结合,不能孤立地监管操作风险,要有全面风险监管的理念。

第四,进一步优化法律环境,充分认识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强化法律环境对金融行业作用的意识,并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不要变相通过地方保护而间接使商业银行利益受损。

参考文献:

[1] 刘毅.银行业风险与防范机制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 菲利普·乔瑞著,张陶伟,彭永江译.金融风险管理师手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阎志鹏.反思华尔街[M].商务印书馆,2009

[4] 王占峰.商业银行多维度风险管理体系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5] 宋良荣.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6] 刘志友等.商业银行安全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7] 陈德胜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8] 巴曙松.论操作风险管理在金融机构中的引入[J].经济研究参考,2001(7)

[9] 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课题组.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及对策研究[J].金融纵横,2005(5)

[10] 卡罗尔·亚历山大.商业银行操作风险[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1] 厉吉斌.构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架构体系[J].上海金融,2006(5)

[12] 田黎振兴.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完善监管法规体系[J].中国金融2007(13)

[13] 刘桂峰.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控制[J].经济研究参考,2006(72)

[14] 刘明彦.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5] 刘正良,刘厚俊.新巴塞尔协议下的操作风险与我国银行业改革[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2)

(作者单位:宁波通商银行 浙江宁波 315040)

(责编:李雪)

作者:俞国民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分析论文 篇2:

论贝叶斯网络法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分析中的应用

【摘要】:操作风险损失是商业银行业风险损失的重要来源,但是,操作风险构成很复杂,难以结构化,并难以被管理者测量与监管。利用图形与统计相结合的贝叶斯网络法可以对商业银行业务过程进行建模,帮助金融机构完善内部流程,激励业务操作质量的提升,并形成富有实效的风险控制和管理系统。因此,本文利用工学领域广泛采用的贝叶斯网络法尝试性的运用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当中,并给予评价。

【关键词】:贝叶斯网络; 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

作者:欧 璇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分析论文 篇3:

商业银行柜台操作风险分析

金融科技在银行应用越来越广泛,银行柜台不断撤减,柜台功能被边缘化,重视程度急剧下降,剩下由银行柜台人工办理的业务多为“疑难杂症”,从而加大了银行柜台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本文试通过分析风险来源,为降低柜台操作风险提出相关措施建议。

新《巴塞尔协议》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分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柜台操作风险发生概率增大,而操作风险一旦发生,不仅将严重影响银行在社会上的形象和声誉,而且极易引发重大风险事故。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柜面风险事件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对于传统的银行风控系统和风险专员更是一大新挑战。笔者认为,银行柜台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柜面操作系统所致。柜面操作都通过系统实现业务的集成化处理,使得数据量增大,导致系统速度慢、交易回复等候时间长,客户抱怨多,柜员在业务办理过程容易情绪化,加大操作风险事故发生隐患;同时权力上收,授权业务范围扩大,层次增加,操作变得更加繁琐,反映在控制层面风险降低,而反应在操作层面风险增加;操作系统升级频繁,而系统界面并无操作更新的实时提示,相关培训基本流于形式,柜员的经验做法容易触动风险。

第二,柜员不慎所致。柜员在面对部分客户的无理要求时,由于担心与客户发生冲突,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放弃原则,屈从于客户的要求,很可能埋下风险隐患;要求本人办理的特殊业务,完全凭借柜员和营业经理根据身份证照片,仅凭肉眼直觉难以准确推断,还有部分特殊客户凭借身份证之外的证件,诸如护照、港澳通行证等来办理业务,没有联网核查系统比对,纯粹凭柜员的经验去判别证件真伪,容易让代办的客户蒙混过关而产生潜在风险。

第三,发展要求所致。基层行将各种任务分解到网点员工,为完成目标任务,在客户营销过程中,常会做出一些承诺,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的柜员,对同事主动营销来的客户经常给予办理流程的方便,但此时也容易疏于对风险的控制,稍有不慎则触动风险事件的发生。

第四,岗位特点所致。柜台是人员流动最频繁的岗位,调离的往往是柜台经验丰富的“老革命”、年轻有培养潜质的大学生,调进的则以新入行员工为主,导致柜面时刻都面临着对新员工培训的压力,略有疏忽,就会出现新员工由于对制度、操作规章等掌握不到位而造成的风险。

第五,科技运用所致。金融科技等新技术的运用,一方面对操作风险的防范起到正面作用,一方面也会带来新的风险点,比如说老员工知识陈旧、年龄偏大,无法接受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再比如前台柜员看上去业务操作更加简便,但后台集中录入多以外包人员为主,素质参差不齐,原来由正式员工录入系统的数据转由外包人员操作,风险没有消除,而是转移了。

当前,银行都设置有专业的内控部门和风控中心,以期对柜台操作风险进行管理,但效果并不明显。它们采取的凭证审核、视频回放等监督措施都是事后控制,更多倾向于满足内部风控制度的要求和外部监管机构的检查,而上述很多风险则是事后监督所无法识别和控制的尾部风险,具有发生概率较小但一旦发生则损失更大的特点。如何控制这些尾部风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加快业务集中处理。当前柜台的现场主管审核职能基本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把控风险的作用,更多的是业务指导作用,并且经常会出现柜员与主管互相配合办理擦边球业务,暗含风险隐患。所以简化柜员操作,由后台集中作业,一人分工负责一块业务,业务处理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也减少了柜员与客户冲突的可能性。当然集中处理的人员可以由精简出的柜员担任,而不要简单地外包给第三方人力公司。

其次,加快业务离柜办理。让更多的业务通过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去办理,配置更多的智能柜员机,柜员走出玻璃窗,到大堂内去指导客户使用智能机器和手机银行等,这样柜台排队客户少了,柜台业务种类更精简了,柜台压力也小了。同时,银行人员与客户有更多的面对面沟通交流,客户服务能做得更好,客户情绪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安抚,柜员与客户的矛盾导火线就剪断了,柜台操作风险自然就减小了。

第三,加快完善用人制度。當前银行新招入员工基本都要先到柜台做两到三年,甚至很多高学历的毕业生,大部分人都不想在柜台待太久,想方设法要离柜,导致其没有心思好好做业务,也使得每年都要换一拨新的毕业生上柜,柜台操作风险难以控制。实际上,柜台业务简单重复,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完全可以胜任,银行柜员的待遇足以保证招到最优秀的大专生,银行完全可以考虑招一些大专生长期定岗在柜台,他们显然会更加稳定,也不会有太多怨言,因为在大多数专科毕业生看来,只要能成为正式员工,能进入银行上班就是非常不错的归宿。

最后,加强柜员培训指导。对于新投放的设备和更新系统,进行及时的培训指导,而不是边做边学,拿办理客户业务做试验。当前,柜员各类无关的业务培训太多太杂,对柜员的成长并没有太大帮助,柜员也并无兴趣学习。银行完全可以减少这部分培训,把节省出的时间用来做柜台业务培训,相信培训效果会更好,每一个柜员都可以成为业务能手,对于复杂业务也能第一时间知道如何处理,而不是当着客户的面,四处咨询后才知道该如何办理,从而引起客户不满。

商业银行要降低柜台操作风险,需要多管齐下,从人员培训、招聘制度、金融科技等方面同时发力。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作者:华永胜

上一篇:贸易经济增长作用毕业论文下一篇:电子商务交易规范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