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分析论文

2022-04-22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很多互联网金融产品在低成本、便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优势下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然而,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它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随之而来的操作风险也受到了行业的广泛关注。商业银行想要得到稳定的发展,就需要有效地防范操作风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分析论文 篇1: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与管理分析

【摘要】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正好的发展。商业银行是以实现股东利益、社会责任和员工价值统一为目的的企业。商业银行经营是否安全、稳健在于银行对所面临风险的识别及风险管理机制是否健全。但是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中,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我们应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而完善和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提高其经营水平。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控制 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

因为商业银行业务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所以不仅微观企业、家庭活动影响银行经营,而且宏观经济、政治环境也制约着它的经营,除此之外还受到同行业的激烈竞争。有关资料表明,典型的垄断性是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的特征,国内市场的90%左右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所占据,风险高度集中且容易爆发。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迅速,经营的潜在风险日渐增加。一方面表现在不良贷款的数量逐渐上升;另一方面表现在逐渐暴露违规经营和帐外经营问题;还表现在由于不良贷款的比重多大70%左右导致经营困难,资不抵贷严重,支付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现状

如何构建有效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如何全面管理商业银行的风险,成为实现中国金融行业稳健、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为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金融企业,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履行社会责任,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和国外商业银行相比,存在明显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体制上存在着制约。首先,普遍没有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无法实现有效的控制金融风险。针对性差,头痛医头、脚痛治教、有病无病一起服药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表现为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健全。其次,横向的管理体制不利于董事会的控制,而我国的银行管理体制恰恰都是以分行为主体的横向管理体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手段上比较落后。首先是由于对市场风险缺少科学的定价信用,故而难以实现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分离,原有的业务制度和规范没有及时修订和完善,难以实行独立的专险管理,这表现在风险管理专业化程度的不同。其次,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量化的技术比较落后。由于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所以我国银行对于客户的信用评级还比较初级。

三、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

上述存在的问题致使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工作出现很多大的纰漏,由于国际化市场竞争的激烈,我认为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外国先进的经验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且长效的风险管理体制迫在眉睫。按照《巴塞尔资本协议》和《巴塞尔核心原则》的有关规定,根据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最低资本、有效监管、市场约束等三项基本要求,按照新协议广泛涵盖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等管理规定,坚持审慎性、及时性、有效性、独立性和全面性的原则,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科学、高效、合理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一)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现代商业银行正常经营与风险控制的基础性制度保证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机构组成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在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中设立独立的、只对银行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的内审机构从而重视和强化银行的内部监督。内部监督系统的科学建立可以起到评价各项业务风险、内部控制状况及处罚违规违章行为的作用。

(二)业务部门的风险控制及相互制约关系的明确

商业银行应在强调各业务部门相互独立的同时,有关业务运营之间相互制约可以凸显出风险经营与管理的要求,可以体现风险控制与管理的相互监督与双重控制。

四、授权审批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并提交董事会认可的商业银行内部授权、审批制度。学习借鉴国外有关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从而建立健全严密的、审慎的授权与审批制度,它包括贷款的权限限定(个人、部门)、风险的限额高低以及审批程序的过程与步骤等在内。

五、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建立有效地资产风险监控和防范化解机制,完善行长年审制度和离任审计制度,要在完善制度的同时,更加重视制度的执行和监督落实。内部控制是一个需要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各级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而内部稽核制度是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具体的分工;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审核会计凭证和符合会计账薄、报表等方法。改进和完善各种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使之具体化、科学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各项工作程序制定得越具体细致,防范风险的作用就越多大。

六、总结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才刚刚起步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体系还不健全,要按照银行业运营的规律,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观念和竞争意识,结合自身管理现状及实际的业务需求,开发、推广先进的风险计量工具和方法,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才能有效地实现风险控制系统以达到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的目的。

作者简介:佘松涛(1979-),男,汉族,内蒙古土右人,包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高级经济师,博士,研究方向:金融教育。

(编辑:陈岑)

作者:佘松涛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分析论文 篇2:

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分析

摘  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很多互联网金融产品在低成本、便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优势下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然而,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它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随之而来的操作风险也受到了行业的广泛关注。商业银行想要得到稳定的发展,就需要有效地防范操作风险。文章中通过探究商业银行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

引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的金融业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银行作为传统金融业的代表,在互联网金融的时代下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互联网金融由于自身缺少经验,因此很容易产生风险漏洞。所以,怎样有效防控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操作风险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互联网金融简称IOF,主要是指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相关的网络技术相结合,从而实现资金融通一种网络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移动支付,同时结合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网络技术进行大范围的金融活动,这也是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互联网金融通过虚拟化的操作进行金融业务,而且将金融和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所形成的产物,在网络发展的同时,也会推动金融行业的发展[1]。

二、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面临的操作风险

1.前台操作风险

推出互联网金融新产品后,有可能还存在着在产品设计方面依旧存在缺陷的问题,所以这必定会带来一定操作风险损失。例如,新开发出的理财产品或者是信贷业务由于在管理過程中还存在着不完善之处,所以在监督制约机制中还缺少明确性,容易使得前台工作人员在内部作案或者是不法分析利用存在的漏洞进行欺诈等。

2.中台操作风险

第一,泄露客户信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下,在支付方式实现了创新性发展,而且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也更加的便捷,有很多人喜欢在公共wifi发布信息,他们忽视了wifi的安全度了解。这也就给黑客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客户安全意识中存在的疏漏之处,引诱客户连接到假冒的wifi上,以这种方式来套取客户银行账户、秘方,盗取客户资金。

第二,洗钱风险。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第三方支付机构也会参与其中,银行也仅仅是根据第三方支付机构所提出的客户支付指令进行操作。整个结算中,基本上都是使用第三方支付进行的交易,这也就使得银行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就算两个交易都发生了同一个银行系统的,但是其中交易的真实性以及存在的因果关系,银行内部也很难进行确认。站在这个意义的角度上,第三方支付机构能够轻易避开银行对资金流向方面的监控,难以对交易的真实背景进行确认,给不法分子洗钱带来了监管上的漏洞。例如,国内第三方机构“块钱”高管和境外赌博集团进行勾结,协助转移了网络赌博违法获得的赌资已经超过了三十亿。

3.后台操作风险

第一,自身系统安全风险。①硬件不完善。互联网金融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等终端完成交易,但是这些终端设备在运行状况以及机型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要是受到外界电磁的干扰,都有可能会让客户、银行经济面临着一定的损失。②软件上的不足。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不断扩张下,人们开始倾向于采用网上支付的方式,银行软件系统在较短的时间里也能大批量的完成高效率处理能力,也有可能会出现数据备份错误等操作上的风险。

第二,技术外包风险。经过外包实践可知,在银行将开发、运行信息系统责任都外包给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的时候,要是对其难以进行有效地控制,就只能被动接受提供商设计出的系统,支付出要求的费用,这样银行对项目、技术也很难进行有效控制。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对策

1.建立全面的信息安全技术防御管理系统

首先,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威胁管理机制。站在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的角度上,通过建立起集中化的威胁管理平台和处理流程,可以及时了解到客户信息安全情况。具体操作的时候,也先对信息安全技术框架设计出来,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制定出完善的信息安全事件监测管理程序以及信息安全威胁应急处理机制,逐步建立安全操作中心。例如,SOC对网络攻击分析的有效率是95%,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通过SOC实现对信息安全的统一的指挥[2]。

其次,管理信息安全漏洞问题。商业银行想要得到健康的发展,就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加强信息安全漏洞问题的管理,在发生问题以后及时地进行加固。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操作过程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此这就需要建立起安全漏洞防护平台,实时监测互联网金融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安全。

2.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一是完善岗位责任制。在对商业银行内部岗位进行设置的过程中,也需要严格根据各个部门色实际情况,建立起各个业务层面的互联网金融财务风险管理经理,并将各个部门中的岗位职责明确出来,建立起严格的责任制度,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此外,针对银行内部重要岗位上的骨干人员,也需要做到定期的考核,完善相关制度。

二是注重内部控制流程的建设。首先,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操作风险控制体系。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借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并结合本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操作风险控制体系。在具体建立过程中,也需要对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目标、原则有一定的了解,对操作风险控制要素有一定认识的同时,逐渐完善银行体系在各个环节中的操作风险。其次,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以及相互制约协调的发展机制。商业银行在设计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时候,也需要将其中的职责进行明确分工,保证各个部门工作都能够在相互独立的情况又相互制约。在互联网金融客户管理制度中,业务机构和相关人员也需要采取分步管理的方式,在对具体分工进行明确的同时,也要建立严格责任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是银行在未来发展竞争中的趋势,但是相对应的操作风险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所以,为了应对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面临的操作风险,从建立全面的信息安全技术防御管理系统、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方面提出具体的操作风险控制对策。

参考文献:

[1]蔡洁洁.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东南大学,2021.

作者:李松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分析论文 篇3: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分析与思考

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商业银行涉及操作风险的个案频频发生,且有更多元化、复杂化发展的趋势。本文基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对民生银行“理财骗局”案例进行分析,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减少因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一、前言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但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还比较淡薄,还存在很多追求高息、非法集资的现象,为金融风险的出现埋下了隐患。商业银行是典型的风险管理行业,由于银行的制度健全性不足、系统存在缺陷以及工作人员的欺诈行为,很难充分预见银行部门的操作风险和内部控制机制的效力。加上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些腐败现象,管理层的监管力度不足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我国银行业所暴露出来的操作风险事件有着越来越严重的趋势。风险管理能力是银行承担和管理风险能力的核心,它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盈亏,甚至生死。因此,金融风险对整个社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使得金融风险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

二、银行操作风险分类及表现形式

(一)银行操作风险的分类

操作风险是贯穿整个银行经营活动的内部风险,每一个步操作都有可能涉及操作风险,从柜员的手工输入到银行系统处理,从理财经理的业务操作到管理层的经营决策,都有着不同形式的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操作风险事件分为: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雇佣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形资产的损失,经营中断或系统出错以及涉及执行交割等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在我国,较高概率发生操作风险的事件类型主要在内、外部欺诈和业务操作失误等方面,对比一般企业,商业银行占最大权重,因此银行要用多维度的控制手段应对多形式的操作风险。

(二)操作风险的诱因

银行的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缺陷以及外部事件这四方面。主观原因包括内部人员欺诈、执行或管理失误、内部控制制度缺失、业务流程不完善;客观原因是指交易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等不完善、管理软件和管理模型的选择失误。

银行在不同业务领域操作和管理中,涉及到多种多样的操作風险,这使得深入研究操作风险变得比较艰难。首先,操作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不仅仅只是银行资金上的直接损失,还伴随着间接损失——声誉风险,前者可以计量,后者却难以估算,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重视直接损失,而忽视间接损失的表现;其次,对于操作风险里的内部欺诈类,主要是来自工作人员的道德风险,其形成有一个过程,这种无形风险因素很难被及时发现;最后,与操作风险有关的大多数事件不是仅因为单一的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三、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述

2017年4月,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航天桥支行爆出“理财骗局”,支行行长张颖以产品“让利”转让的方式吸引该行高端客户,向其出售虚构的银行理财产品,承诺保本保息。此案涉及巨大的金额,并使150名客户受损,总额高达30亿元。具体的运作还涉及“萝卜章”,即私人刻制的章,用于非法操作,这个章盖在该行某企业客户的票据上,经过不断地倒手贴现,在其过程中并不会发现什么异常,直到最后一个交易方兑付时才发现公章是假的,该事件涉及到表外放贷,构造假理财产品是为了掩盖约30亿元的票据造假窟窿。

(二)成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不断产生和引进新的金融产品,与商业银行业务有关的风险越来越多,这也是金融创新的两面性。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在高额回扣的微观推动下,商业银行员工利用客户的信任向其出售第三方机构的高风险理财项目,导致客户资产难回收的事件经常发生,因此,理财产品领域的非法操作事件比其他业务领域发生操作风险事件更加复杂多样。本文分析造成民生银行内部控制失效的主要原因如下: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且贯彻不力

民生银行北京航天桥支行的“假理财产品”案,或多或少涉及内部监管体系的缺陷问题,制度上的漏洞助力违法违规事件的发生。民生银行在以往的案例中只对当事方实施处分,没有建立任何特别的内部管制制度来防控类似的案例再发生。特别是,在业务标准、客户关系、产品准备和核对账目等方面,没有提出新的内部控制框架。

2.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银行是高风险行业,更应该在各个方面加强对预防风险的重视,在其内部控制框架内,从董事会、经理到基层工作人员,都应树立并制定内部控制及风险的理念。民生银行支行中的管理层或基层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措施了解甚少,应予以加强,意识上的提高才是真的提高。

3.对管理层监督力度不够

近些年,我国商业银行的高管层金融大案频频发生。这些案例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与管理层在银行内部控制框架内的监督不力密切相关。民生银行航天桥支行团队整体年轻化,该行长在五年中担任重要职务,没有轮岗或强制性休假。这违反了银监会对于基层行长必须3年轮岗一次的规定。而且,基本上主要的业务都交给了支行负责,这意味着,尽管支行行长的级别不高,但其权力并不小,支行更容易成为一个风险高概率的地区,更应该对源头和风险进行严格的监测。

4.考核制度和薪酬制度有漏洞

民生银行航天桥支行出现的“假理财”事件与严格的绩效考核脱不了干系。在严厉的绩效考核下,风控体系很容易发现盲点,销售“假理财”产品可能是某些支行行长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可以在存款、开户量、中间业务收入上创造捷径。薪酬机制与考核制度挂钩,导致银行工作人员更为偏重争取利润而忽视了风险防控,一旦发生风险,后果会更加严重。

5.伪造理财合同及银行印章

民生银行航天桥支行与投资者签订了四项协议:《中国民生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中国民生银行理财产品协议书》、《中国民生银行理财产品转让协议》、《交易资金监管协议》。这其中,其他三份协议上都有转让人、受让人的签名,并盖有银行储蓄业务的公章,就只是理财产品说明书没有。众所周知,理财协议都是统一合同,支行不保管任何章,支行公章通常会在分行保管,目的就是以防支行乱盖章,引发风险。

6.假理财产品转让流程违规

投资人在购买其理财产品时,该支行的理财经理告知,因原投资人自愿放弃利益急于回款,以“份额转让”的方式转让给下一个客户,本案的关键问题是,此次份额的转让可能与民生银行根据其规则代销的理财产品无关,而与虚假理财产品有关,未经民生银行总行许可审批,向客户提供伪造产品。从分行监督的控制角度来看,唯一的监控渠道是监测上述份额转让内的资金转移。但这已经属于事后监管的范畴,相对于事前防范和事中监管,目前对风险事项的管理多属于一种被动处理。在一个客户经理与支行行长串通的案件中,防范个人道德的措施,如双人复核、录像和录音,这些都是无效的。

7.集体串通舞弊

理财产品的销售不会由一个或两个工作人员就能完成,涉及到好几个环节,从产品合同到推广,再到资金运转,需要多人参与。如果在支行行长、副行长到理财经理、一线的员工之间无法形成制衡,那他们同时也成了操作和道德风险的受害者。由于产品的仿真度高,销售人员真实,都是不同职位的正式员工,并且在整个购买流程中操作如常,普通老百姓很难在产品名称、文件上发现什么猫腻,况且购买前也经过了风险测试、录音录像,基本上,除了产品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

(三)风险防范

1.引导客户提高警惕

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一直是风险规避型人群的大多选择,银行是为人们提供服务的,而不是利用客户的信任来获取自身的利益,要引导客户逐步提高风险防控意识,提高客户辨别银行理财产品真伪的能力。对于客户有疑问的地方要耐心解答,建议销售理财产品的过程中全程录像,这可以使后续发生的问题能更好地分清责任。

2.银行自身加强内控

与操作风险有关的事件发生难免会给银行带来信用风险,银行必须加强对风险的内部控制。银行应将直接服务客户的所有员工一致对待,应用高投入高回报的机制,既要在专业知识和销售技巧上要提升,又要在业绩等量化考核上不落下,这样才能在收益和风险两者中达到最好的效果,否则有可能适得其反。同时,员工的道德教育也要不断优化,以强化内控水平,一旦发现违规行为,立马查处相关人员。

四、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历史上一些实力雄厚的国际金融机构,相继在经营中因操作风险遭受重创,例如巴林银行事件、大和银行事件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内部控制失灵是这些事件发生的罪魁祸首,通過实证检验出银行的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的高度相关性,这使得完善银行的内部控制越来越重要。

为了应对类似民生银行航天桥支行出现的内部控制失灵问题,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内部控制机制,为运营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后盾:

第一,要使规章制度到达相互制约和独立的效果,就需要明确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职责和业务范围,在业务操作的过程中,要保证两个以上的人员参与,这样做可以互相监督,有效防止个人道德问题的诱发。

第二,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我国的银行最后的授权审批都归结于最高管理层,国外银行设置专门的授权审批机构,来负责银行业务事项的最后审批,支行行长或银行管理层没有独立的授权审批权,银行中无论是普通的工作人员,或者管理层领导,与授权审批机构的关系是合作且制衡的。

第三,在内部稽核和审查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一项彻底的内部审查能为管理层提供充分的时间来制定有效的预防方案和措施,并且可以预防或减少损失。

(2)加强内部控制风险意识

具备足够的风险意识是良好风控能力的前提,是值得每一个岗位的人员重视的大方向。可以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并且交流,及时发现违背道德的观念并加以纠正,指引员工走向正确的方向,对于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可以为员工上课分析,增加他们的重视度。使其拥有正确的业绩观,确保银行的经营有序健康。

(3)对管理层加大监管力度

管理层权力过度集中易滋生金融要案,针对这一现象应该对管理层加大监督管理力度。首先,要分离互不相容的职务以明确划分管理层责任。在涉及经营决策事项的情况下,避免个人的意志凌驾于规章和条例之上,必须限制个人的权力;其次,可以在总行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直接统一对分支行管理层进行管理,在分支行设立一个监督委员会,由各部门的专业精英代表组成。人员相互制衡,相互协作,形成独立于行长外的又一层权力制约机构;最后,完善举报机制。举报机制要公开、透明,改进创新举报的形式,举报人的合法权益要保护到位。

(4)重建业绩考核体系和薪酬激励制度

应建立一个新的考核机制,其中包括在业绩评估中对内部控制进行考核,加强考核指标的合理性,以避免对工作人员进行过多的考核,从而使他们单方面地追求效益,而忽视了各项预防措施。与此同时,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薪酬制度和问责机制。薪酬激励制度不只与业务完成相关,还包括了内部控制职责的履行。对于达到指标的员工,应发奖励,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对于出现问题的人员,应该采取奖惩措施,力求公平公正,有根有据。

(5)加强内部审计功能

总行应设立专门的稽核部门或风险管理部门,这些部门是独立和权威的,主要负责对日常事务的审查和评估。分支行的稽核部门领导由总行直接委派,着重防范未发生的风险或阻止正在发生的风险。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通道,让反馈和报告快速到达管理层,使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定,迅速地决断风险。主要通过强化内部审计,通过提升企业文化以及人员素质来降低操作风险。

五、结论建议

巴塞尔委员会定义的操作风险包括四个风险因素:工作人员、程序、系统和外部因素。想要减少操作风险意味着要减少这四个风险因素的可能性。

在上述情况下,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操作风险防护:

第一,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针对操作风险而言的内部控制包括:银行人员对操作风险的理解、对风险控制的认识和风险管理的职业操守等。我们可以从案例中发现,操作风险发生的源头主要来自人,因此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和奖励机制对于管理操作风险至关重要。

第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和全面、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只侧重于单一风险进行管理不能达到一个好的效果,需要将各种风险进行整合管理。

第三,建立健全的操作风险识别、评估体系和内控信息反应机制。商业银行应从操作风险的数据、信息方面着手,按照最新框架建立对应的系统,运用内部评级法对所有的业务操作进行科学的监控和评估。

第四,整合业务流程更优化,专业稽核审计更强化,内部控制更标准化、规范化。建立独立的、纵向的内部稽核部门,建立一个量化的科学监测系统,提高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管理的水平。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

作者:唐欣

上一篇:英语语言学的建构主义论文下一篇:金融市场投资环境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