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体制改革研究论文

2022-07-03

[摘要]在国家审计体制改革呼声高涨的背景下,国内学者先后提出了六种审计体制改革模式,但就采用何种模式尚未达成一致。针对审计体制改革模式的选择问题,有专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作了系统研究。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一步地深入分析此次调查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各种改革模式各有千秋,“立法论”改革模式已得到普遍认可。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审计体制改革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审计体制改革研究论文 篇1:

财政体制改革的审计作用研究

摘要:公共财政建设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也是有效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公共财政建设和体制改革应与各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相呼应而不失时机地向前推进,从体制机制上和财力分配上促进社会和谐,体现公共性,保障民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关键词:财政;体制改革;审计作用

一、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划分存在的问题:第一,政府间事权划分及相应的支出责任范围的划分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第二,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第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第四,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事权存在干扰行为。第五,有些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支出外部效应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二、财政支出体制目前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不匹配。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的事权不断增加,但是财权分配不合理,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为实现各项事业的发展,各种显性、隐性债务增加较多。

(二)基层财政困难。现在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的结果是,财力逐步向上集中,但事权仍在基层,甚至呈扩大趋势。同时基层财政的事权不断扩大,县、乡财政困难的矛盾开始激化。绝大部分县、乡财政仅仅能够应付“保工资、保运转”的支出,其他方面的支出欠账越来越多。

(三)转移支付支出不规范。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专项资金比重太大,一般转移支付比重较低。项目安排随意性大,标准不规范,立法不完善。转移支付专项资金部分支出项目设计不合理,财政支出资金效益不好。

三、问题的形成原因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在我国行政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没有税收立法权,也不能掌握地方税的税基、税源、税率。地方政府稳定的财政税收收入来源不足,非税收入比例过高。要推进税制改革,构建地方税体系,完善税收制度。

财政关系的安排缺乏相应的制度保证与法律制约。目前,中央及各级政府尤其是省级以下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不够透明且缺乏法律制约。政府层级越往上,收入权力越大,财政资金越雄厚;政府层级越往下,财政支出压力越大,到乡镇一级已经难以为继了。上级政府往往会利用行政权力向下级政府施加压力增加本级财力,财政体制缺乏内在的稳定性。

财政管理体制层级过多,基层政府缺乏充裕的财源。我国实行五级政府管理结构层次,一级政府设立一级财政,不利于基层政府聚集财源发展地方各项事业。近年来推行的省级财政直管市县财政,有利于改变目前的财政管理层级较多问题,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路、设计

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第一,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第二,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建立健全完整规范的预算公开机制,强化预算公开责任制度,加快预算公开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第三,推进税制改革,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

目前,我国新一轮改革已经启动。要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事权,提高透明度,促进财税体制的重要转型,使政府能够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以优先调整事权、带动财力重新配置为重点,启动财税体制改革。按事权优先原则,调整优化税收划分和转移支付制度。不断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设立“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要以优先调整事权、带动财力重新配置为重点,将基础养老金、司法体系等划为中央事权,按事权优先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税收划分和转移支付制度。要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扩大均衡性转移支付的比例。均衡性转移支付可以有效弥补财力不足地区的财政收支缺口,发挥财力在地区间均等化的作用。要减少专项转移支付,降低中央对地方的干预程度,促进地方根据自身特点提出适合本地区的项目。

五、在财政体制改革中,国家审计如何发挥作用

1、对财政管理方面进行审计研究,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发现在财政管理方面的问题,从整个财政管理方面提出宏观建议,促进改进各项管理。注重财政审计理论研究。审计部门应积极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将审计成果运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经验,完善制度,提升理论水平,从制度、体制层面解决问题。

2、注重审计成果转化,放大审计工作的成果和功效,增强审计工作的建设性。审计实施过程结束后,进行审计结果的汇总和提炼,转变审计人员“重审计过程、轻成果提炼”的旧观念。审计人员要高度重视审计结果的分析、汇总和提炼,对个别问题以审计建议方式向被审计单位反馈,对共性问题和重要问题以综合报告形式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汇报,对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以审计信息和审计要情的形式,向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提报。通过不断地归纳总结,反复地论证求证,从宏观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从微观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使审计成果在质和量上都大大增加,根据审计建议出台的制度多了,审计成果就能得到高效转化,有利于不断完善财政管理体制。

3、适时集中审计人员实施全国性的大型项目审计。近年来,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社保审计等大型审计项目的开展,树立了审计机关的良好社会形象,对政府高层决策提供了第一手信息。今后,应根据客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决策情况,围绕经济社会的热点、难点、重点与焦点等问题,集中审计人员实施全国性的大型项目审计,系统揭示制度、体制、机制、政策、结构、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发挥积极的作用。

4、开展财政支出绩效审计,促进财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支出绩效审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通过开展绩效审计,揭露资金使用管理失误等违纪问题,有利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发现政府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

5、围绕经济社会的热点以及民生问题,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充分发挥专项审计的作用。专项审计目标明确,搞好综合分析是专项审计的关键,是专项审计区别于其他审计的重要特征。通过综合分析,有利于深入到业务层面,揭示问题,同时对政策和制度等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发挥其宏观建设性作用。

6、加强审计机关管理,适应时代要求。国家审计机关要加强人员教育培训,“打铁还需自身硬”。一方面,审计人员审计要求较高的政治素养,另一方面,要有能胜任工作的专业技能。当前,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领域的各种新生事务不断涌现,只有加强对审计人员教育培训,审计人员才能胜任新形势、新任务带来的挑战,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和效能。

7、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重视审计结果公告。建立审计部门向各级人大定期汇报制度。凡不涉及国家安全的各项审计结果,要逐步向社会公众公开。这是提高政府运行透明度的制度创新。作为审计部门,要不断丰富向人大汇报审计工作的内容,促进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财政收支运作的监督,使政府的收支行为置于人民代表大会和社会成员的监督之下,各项财政收支,都要纳入公共视野并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途径加以安排。

8、继续完善财政审计大格局。以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为目标,以服务两个报告为着眼点,以预算执行审计为重点,建立高效的审计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全国审计“一盘棋”大格局,全面提升财政审计管理水平与成果。要拓展审计视野,审计人员要从财政审计的整体性、完整性、宏观性、全局性的角度思考问题,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财政风险、规范财政管理、提高财政绩效的高度分析问题,从而在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作者单位:河南省灵宝市审计局)

作者:尹秋玲

审计体制改革研究论文 篇2:

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未来

[摘 要] 在国家审计体制改革呼声高涨的背景下,国内学者先后提出了六种审计体制改革模式,但就采用何种模式尚未达成一致。针对审计体制改革模式的选择问题,有专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作了系统研究。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一步地深入分析此次调查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各种改革模式各有千秋,“立法论”改革模式已得到普遍认可。但最新提出的“双轨制论”体制模式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关键词] 国家审计体制 改革模式 统计调查 AHP

一、引言

2004年6月23日,新华社发表了题为《一份触目惊心的审计“清单”》的文章,纰漏了一些国有商业银行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很多媒体都用“审计风暴”来评说这一次的审计。而我国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相关讨论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国家审计体制改革再度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自我国政府审计体制建立以来,我国学者对政府审计体制选择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并提出了诸多的改革模式,将所有改革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立法论”、“审计院论”、“垂直论”、“合并论”、“升格论”和“双轨制论”。但是就采用何种改革模式尚未达成一致。2006年底,杨素昌等人做了有关中国国家审计体制与预算执行审计问题的社会调研,此次调研是学术界就国家审计体制改革问题在人大、财政与审计监督息息相关的部门首次开展的、全国性的调查研究。该调查数据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文在此次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应用综合评价方法体系中层次分析方法评价各种国家审计体制改革模式。试图从多方面多角度剖析各种审计体制改革观点,评判各种审计体制改革观点的优劣。

二、调查基本情况

为了确保调查数据的全面、公正和准确,该调查确定了审计机关以及与审计工作存在较强联系的几大系统和领域——人大系统、政府和财政系统、审计系统、专家系统和其他作为调查范围。问卷共分为六大部分,其中,第五、六部分为审计体制改革应考虑的原则性因素和各种审计体制改革观点的比较与选择,各为25个调查项目(命题)。第五部分重点调查影响或制约改革的政治经济发展、审计独立性和现实可能性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程度。第六部分要求答卷者分别从25个影响因素给各种审计体制改革观点打分,以便考察出答卷者对不同体制观点的选择倾向。

三、调查数据的层次分析及其结果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结合文章研究目的与内容结构等方面的情况,将整个评价系统分为四个层次:

最高层(A)是目标层,即最佳的审计体制改革方案。第二层为准则层(B),包括三个因素——B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B2独立性和B3实现性。第三层为指标层(C),包括25个具体因素,是指调查问卷中的25个问题,由于文章并未涉及,在此不做过多的赘述。第四层为方案层(D),包含六个方案——D1合并论、D2垂直论、D3升格论、D4立法论、D5审计院论和D6双轨制论。

从而确立了上下层之间的隶属关系,建立了如下的层次结构(见图)。

2.构造判断矩阵

考虑到被调查者对赋权掌握水平的限制,本调查仅要求被调查者给出对各种改革应考虑的因素的评分。根据第k位专家的评分结果,利用两两对比法求出该专家对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即

其中,αki、αkj分别表示第k位专家对第i和j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评分。

进一步采用算术平均法综合各位专家的判断矩阵,得到各层次的综合判断矩阵,即:

其中,ρk表示各位专家的可信度,鉴于被调查的专家数量较多,测度各位专家的可信度的工作量非常大,因此,假定各位专家的可信度相同,即ρk=1。

经过计算,我们得到各层次的综合判断矩阵表,共29个。

3.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与权重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的重点是求解各因素的权重,权重向量准确性的关键在于判断矩阵是否具有一致性,在此我们采用一致性比率法(CR)对其检验,即 ,其中,RI为同阶随机一致性指标。它是通过数百个甚至数千个随机构造的样本矩阵计算的平均CI,CI为一致性指标,即CI=(λmax-n)/(n-i),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其中,wi表示各因素的权重,w为权重向量。

然后,采用几何平均法求权重。逐行计算判断矩阵的行几何平均值,对行几何平均值Gi归一化处理,得所计算的权重,则权重向量。

通过对各判断矩阵的运算,我们得到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即权重向量)、最大特征值和CR值,第一、二层判断矩阵计算结果见表1。所有CR值都小于0.1,通过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和权重向量是合理的。可以进一步的计算分析。

4.计算各种审计体制观点的综合评价值

最后,综合第一二三层因素的权重向量,综合方法如下:设C1为与判断矩阵C11-D至C17-D相对应的权重向量γ1i组成的权重向量矩阵,C2为与判断矩阵C21-D至C28-D相对应的权重向量γ2i组成的权重向量矩阵,C3为与判断矩阵C31-D至C310-D相对应的权重向量γ3i组成的权重向量矩阵;β1为与判断矩阵B1-C相对应的权重向量,β2为与判断矩阵B2-C相对应的权重向量,β3为与判断矩阵B3-C相对应的权重向量;α为与判断矩阵A-B相对应的权重向量;H为最终评价结果。则,H=α(β1C1,β2C2,β3C3)T

经过计算,可得最终评价结果(见表2)

四、总结

1.过分强调审计体制改革应实现国家审计的独立性,而忽略了改革的可行性

此次调查评价各种审计体制改革观点的依据体现在三个方面——能否充分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能否增强审计的独立性和改革的可实现性。由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者认为审计体制改革应该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审计体制的独立性,其相对重要性程度为59.7%,分别是审计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改革可实现性的2.4倍和3.8倍。显然被调查者过于强调国家审计的独立性,而忽视了审计环境的重要性和审计体制改革的可实现性。有怎样的审计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必然有怎样的审计体制与之相适应,审计环境决定了审计体制的模式;当审计体制与审计环境不相适应时,就需要对当前的审计体制进行改革,解决审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独立性;当然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多样的,但作为一项体制改革,首先考虑的应是改革的可行性,缺乏可实现性的改革模式是不可取得。

2.改良派观点与改革派观点各有优势,但改革派观点占上风

一般而言,“合并论”、“垂直论”和“升格论”属于改良派的观点,“立法型”、“审计院论”和“双轨制论”属于改革派的观点。由表2可以看出,仅从新体制是否具有可实现性的角度看,属于改良派的三种观点的相对重要程度的秩和为6,改革派观点的为15,改良派明显优于改革派。但是,无论从整体角度,还是从新的审计体制能否增强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和充分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属于改良派的三种观点的相对重要程度的秩和都为11,而改革派观点的秩和都为10,改革派略优于改良派。改革是对目前不好因素的一种彻底否定,尽管预期效果非常理想,但是相对于改良难度大,所受到的阻力也很大;而改良针对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的完善,仅是局部变动,更具可操作性。到底施行哪种方式应从效果和可操作性两方面做权衡。

3.各种审计体制改革观点的优劣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在能否充分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能否增强审计的独立性两方面,“立法论”“垂直论”和“审计院论”的相对重要程度依次位居前三位。在是否具有可实现性方面,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垂直论”、“升格论”和“合并论”。其中,“垂直论”在三个方面都得到较高的评价,其相对重要程度排名均很靠前,分别是2、2、1。其次是立法论,在能否充分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能否增强审计的独立性两方面,都领先于其他观点,排在第一位;但其可实现性较差,排在第四。相对而言,被调查者对“合并论”与 “双轨制论”的评价较差,在三类指标上的排名都很靠后,特别是双轨制论在三个指标上的排名都是最后一位。对于其他两种观点,被调查者的评价均处于中等水平。

4.“立法论”审计体制得到普遍的认同,但可实现性差

由表2可知,从整体的角度讲,“立法论”审计体制的相对重要程度为21.3%,位居第一位,尤其是,这种审计体制能增强审计的独立性和充分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这两方面的相对重要程度分别为22.5%和22%,并且有关这两方面的25个具体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都位居第一。但在该体制是否具有可实现性方面表现一般,其相对重要程度为16.6%,仅名列第4,从10个具体因素看,该改革模式除在 “是否与人大主导和组织审计工作的能力和经验相适应”与“是否便于人大和政府对审计工作领导责任的协调和划分”两方面存在优势外;不能适应其他8个方面的要求。尤其在“是否需过多修改现行宪法”和“是否脱离政府工作的轨道”两方面。因而,这种改革模式应在可实现性方面做进一步的完善。

总之,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利益相关方的要求,也都可能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在考虑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多参考几种审计体制改革的观点和意见,即使选择了其中的某一种改革观点,也有必要参考其他改革建议的合理之处。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关于2003年度中央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新华网.2004.06.23.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4-06/24/content_1543949.htm

[2]新华网:一份触目惊心的审计“清单”.新华网,2004.06.23.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6/23/content_1543374_2.htm

[3]杨肃昌:试论中国国家审计“双轨制”体制改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5-7

作者:李云发 贾小爱

审计体制改革研究论文 篇3: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下国家审计作用的发挥

摘 要: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进行,国家审计的内容和方式也亟需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形势,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的作用。要在财政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的作用,首先要清楚国家审计有什么作用。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独立性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特征。

关键词:财政体制;改革;国家审计;作用

近年来,中国相继推出了各种财政体制改革措施,如预算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转移支付制度等。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进行,国家审计的内容和方式也亟需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形势,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的作用。本文就财政体制改革下如何发挥国家审计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审计作用

要在财政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的作用,首先要清楚国家审计有什么作用。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独立性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特征。审计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制约作用。审计通过揭露和制止、处罚等手段,来制约经济活动中各种消极因素,有助于各种经济责任的正确履行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是促进作用。审计通过调查、评价、提出建议等手段,来促进、服务宏观经济调控,促进微观经济管理,有助于国民经济管理水平和绩效的提高。国家审计除了具有以上两种作用外,还有监督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财经法纪加强廉政建设;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对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进行指导监督的作用。

二、财政体制改革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财政体制改革使审计范围进一步扩大。财政体制改革涉及预算管理,财政资金分配、管理与使用,物资采购,购买服务等方面,其内容的不断深化使审计的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财政审计的范围从预算内资金管理使用扩展为全部政府性资金、资产和资源,从预算管理的合法性、合规性扩展为财政运行管理全过程。随着大量转移支付资金向乡镇下移,客观上要求扩大乡镇审计覆盖面。

财政体制改革使审计内容更加丰富。当前,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越来越细化,内容越来越明确,审计监督内容也随之丰富。当前审计部门除了关注预算编制与执行、政府采购执行情况等基本审计内容外,更需要关注预算的完整性、统一性、宏观性,政府采购预算编制、采购方式、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合理性等内容。二是突出实施效果。以各项财政体制改革为切入点,从绩效的角度分析支出结构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关注资金安排计划与预算执行进度匹配情况、政府采购效率、国库集中支付试点情况等内容。三是突出針对性。每年根据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有针对性地将相关内容及时列入各类审计的工作方案和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

财政体制改革对传统审计方法提出了挑战,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财政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审计人员在实践中需要创新审计方法以适应财政体制的新情况、新要求。如借助部门合力发挥审计作用和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等都是很有效的方法。所有的审计方法最终都要由审计人员运用、实施,审计人员必须积极提高自身素质。

三、财政体制改革下如何发挥国家审计作用

完善审计规划,努力做到审计全覆盖。审计规划是审计工作的起点,决定审计工作的方向和效果。审计部门应在梳理、总结近年来审计项目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制订三至五年的审计规划,明确每年需要关注的财政体制改革内容、审计目标、重点和类型,着力消除审计监督的盲区。一是注重审计项目库建设管理。逐步建立与财政体制改革有关的审计对象数据库,并形成审计项目库,按照审计类别、审计对象性质、审计项目重要性及工作量大小等实行分类管理,及时跟踪审计项目库的更新完善情况,推进项目库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统筹审计项目计划安排管理。通过实行捆绑式、结合型模式安排审计项目计划,提升审计效能,实现审计效果最大化。三是加强审计项目计划实施的成本管理。在审计项目计划实施时明确参审人员和审计项目完成的时间,并通过上报审计情况、深入审计一线了解情况等途径定期检查跟踪,促使审计成本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突出审计重点,确保审计成效。审计能否充分发挥揭示、抵御和防御功能,抓好审计重点是关键。当前,应突出以下审计重点:一是关注预算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注重分析财政等政府主管部门参与预算管理的情况。二是关注财政性资金形成资产的管理。关注政府债务规模、融资平台形式和风险隐患;关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机制的健全性,专项资金形成的投资资产管理的有效性,结余资金使用纳入年初预算安排的规范性。三是关注乡镇财政管理。关注乡镇预算、决算管理,财政政策落实情况,财政资金使用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审查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以及集体资产、土地资源管理情况。四是关注预算单位用款计划执行和账户管理。关注用款额度使用的规范性,如检查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计划额度不得混用;关注零余额账户的资金转入特殊账户、向下级转拨或在不同零余额账户之间互转的情况,账户结余转出的审批手续等情况。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保证审计工作实施。有效实施审计,促进各项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实现,需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一是树立科学理念,拓宽视野。新形势下审计人员应树立促进建立“公共财政”、“阳光财政”、“民生财政”的审计理念,关注国家财经政策、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关注财政改革和经济运行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突出问题,注重分析体制机制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二是变被动为主动,加强沟通。在审计方案、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环节,审计人员应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审计对象、有关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已经。变事后审查为过程监督,及时提出建议,促进整改落实,从源头上遏制问题的发生,积极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三是强化学习研究,提高技能。积极搭建平台,加强审计人员计算机技能培训,提高应用开发能力。认真总结经验,创新审计方法,更好地发挥审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雪梅.审计学[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责任编辑 陈凤雪]

作者:苗全三

上一篇:金融控股管理结构论文下一篇:企业转制金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