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

2024-04-11

《审计学》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共6篇)

篇1:《审计学》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

《审计学》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

【摘要】《审计学》作为财会专业学生必修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且更多偏重于实践,因此将此课程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导向,探索了课程改革方案,包括审计案例引入、分组讨论、审计软件应用、引进审计行业导师、改革考核方式的教学方法,实现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审计学》课程教学质量,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目标。

【关键词】审计学 课程改革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211-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日趋国际化、全球化,企业的运营模式、经济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以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变化,为了保持国家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必不可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审计环境和审计模式也发生了巨变,因此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审计人才至关重要。

高等院校作为审计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承载了审计行业未来的希望,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审计学》课程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方式方法传统,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与实务工作相脱节,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学生毕业以后也很难胜任审计工作,所以应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理念,对《审计学》课程进行全面改革。

二、《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1.教学方式传统,考核模式落后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审计学》这门课程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借助多媒体或者板书等手段,给学生讲授审计理论知识;上课期间,均以老师为主导,缺乏师生互动交流,缺少实务案例讨论等课堂活动,此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审计学》课程失去兴趣。

《审计学》课程不仅教学方式传统,考核模式也较为落后,大多数高校仍然保持传统的期末闭卷考核方式,考核形式单一,偏重于理论知识考核,忽视应用能力考核,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并不代表学生已经真正掌握了相关知识。

2.师资团队缺乏实践经验

现在高校以年轻教师居多,多数都是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学校授课,缺乏??计实务工作经验,然而《审计学》课程的专业术语较为抽象难懂,年轻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很难将审计的原理讲解透彻,将课堂教学与审计实务工作相联系,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感觉《审计学》课程枯燥难懂,从而影响授课效果。

3.实训室基地建设滞后

目前,多数高校尤其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的高校,投资大量资金建设实训基地,但均偏重于建设会计信息系统或者模拟综合实训,很少建设审计模拟实训室,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获得审计实践训练,无法锻炼学生的审计思维能力及实务操作能力,无法满足《审计学》课程从理论教学转化为实践应用的目的。

三、《审计学》课程改革建议

1.课程总体设计方案

在课程改革前,我们通过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岗位能力需求进行调研,从雇主单位的角度,重新拟定授课方案。将课程名称由《审计学》变更为《审计学原理与实务》,学时由原来的48学时增加到64学时,改革后本门课程分为理论、实务、信息化三部分,以工作流程为导向,以行业共建为载体,以信息化为平台,重新梳理课堂讲授内容,将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领域,将教材理论进行结构与重构,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目标,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实务操作中学习审计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程内容具有实践性。

2.重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

教师梳理教学知识点,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路,基于审计工作流程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架构,分为四大模块:审计业务承接、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并按照模块匹配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在了解整体审计工作流程的基础上理解理论知识。

《审计学》课程内容模块化设计――基于工作流程

教师在讲授每个知识点后,选取典型性的审计案例作为教学材料,案例来源可以从教材中筛选,也可以在网上查找最新审计舞弊案例,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针对性的讨论案例素材,激发学生思路;也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一个小组就相当于一个审计项目组,指派小组组长作为项目负责人,领导小组成员进行案例讨论,老师进行点评,案例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同时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产学融合下,打造“双师”团队

《审计学》课程授课教师除在校老师以外,还邀请产学合作的会计事务所行业人士到学校给学生授课,可以以专题讲座或者培训的形式进行,其中课程中心老师主要负责讲授基本原理与技能,行业教师负责拓展实务中必备的审计技能以及丰富的实务案例,从而实现课程校企共建的目标。

同时,也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鼓励课程中心老师到事务所挂职锻炼,丰富实践经验,并将实践案例带入课堂,使课堂内容与行业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行业发展与行业需求,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时俱进;同时,也可以推荐学生参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在学生掌握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审计实务操作能力,也为后期为事务所输送优秀毕业生做好准备工作。

4.提高信息化系统的应用

建立审计模拟实训室,引进审计软件,使学生熟悉审计工作流程,掌握审计基本方法,消除课堂教学与实务工作之间的缝隙,配备审计软件的同时,提供至少两个以上公司的基础财务数据和资料,如:电子财务数据,报表、会计凭证、内部控制制度等。课堂上,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按照审计软件操作步骤,给每个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小组成员按照分工任务实施审计程序,小组成员合作编制审计报告,老师对小组成果进行评价、总结。

另外,可以借助合作会计师事务所的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能力,充分做到将审计模拟实训室、实践实习基地相融合的目的。

在课堂管理及教学方面利用Tronclass平台,课前上传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相关视频供学生学习,每节课配5-15分钟的微课视频和配套讲义,以及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上课期间老师再次讲解理论知识,之后进行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结果评判学生对原理知识的应用及掌握程度,课后在Tronclass平台设置提问专区,供学生进行教学内容讨论提问,教师上传课后测验及作业,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原理知识,而且增加了教师与学生课后互动交流的机会。通过线上、线下教学,课堂上课内容主要为互动型教学,课后通过测试、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考察学生学习效果。

5.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打破原来的平时成绩及期末考试二元化结构,实现平时测验、案例测试、项目考核、期末考核四维考核模式。其中,平时测验占比20%,由Tronclass系统进行评分,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成绩,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案例分析占比30%,授课教师提供案例,由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并作汇报分享,再由教师和学生互评,其中教师评价占70%,学生分组互评占30%;项目考核占比20%,在审计模拟实训室完成,借助审计软件,教师提供审计数据,学生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考核方式;期末试卷考核方式占30%,综合考评方式可以充分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效果

《审计学》课程改革以后,首先,把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和有争议的问题转换成实务案例,让学生在课堂进行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把学校教学与事务所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为会计师事务所解决了人手紧张的问题,而且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其次,建立实训中心,改进实验教学过程,引进鼎信诺审计软件,模拟整个审计业务流程,一方面通过信息化审计软件为学生呈现审计学专业基础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获取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结合事务所审计工作流程,讲解审计业务循环过程中的控制测试及实质性程序,用学习情境模拟工作过程。

最后,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让老师和学生不分课上课下随时保持互动,老师设定指定题目,学生参与讨论,不仅提高学生学?效果,而且还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审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能够让《审计学》这门课程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满足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目标,符合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理念。

参考文献:

[1]史雅洁.《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作,2015(8): P155-157.[2]王玉凤,杨明俊,柳岚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审计学课程改革探究[J].经济管理者,2017(8): P419.[3]张超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会计教育,2016(5):P125-127.

篇2:《审计学》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

摘 要:审计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模式应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审计人才需求。作者通过对本校教学改革实际进行探讨,提出了基于工作岗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思路,指出学校应立足企业需求,通过创设研究型教学团队、建立仿真型模拟实训室、教学案例库、合作式实践基地等途径融入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关键词:工作岗位;审计学;模拟;实践

基金项目:基于工作岗位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2011JGA181。

一、引言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审计理论及审计观念不断更新,人们对审计学的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学科。从账项基础审计到财务报表审计;从查错防弊到审计鉴证;从详细审计到抽样审计;审计学吸收了科学的精髓,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专业性及综合应用性增强,而且与数学、经济学、哲学和逻辑学等相关知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不仅需要系统的理论指导,而且需要更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审计学课程不同于其他会计课程还在于它必须有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等相关知识的支撑,加上理论知识抽象、概念繁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系统把握,很难全面理解,由此产生厌学情绪,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审计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方面:

(一)案例教学的现状

案例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优势,因为案例通常是通过真实案件编写而成,学生可以从案件审计的过程中感性地认识审计职业的实际情况,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与完善。但大多数真实案例由于综合性较强而无法达到预期目的,虚拟案例又过于简单、难以切合实际。所以案例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一些缺陷。

(二)实践教学的现状

很多学校也尝试实践教学,但效果并不显著。有机会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毕业生寥寥无几,即便能够进入也只是做些代理记账之类的简单工作。主要原因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有限,承接的业务有限,不可能接受大量毕业生实习;他们在实习期间见到的大多是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工作底稿,对于审计工作只能望尘莫及,实际操作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体验。

二、改革依据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需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

(一)教学改革应立足于审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当代大学生与社会接触少,其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以致利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时明显能力不足。如何将理论学习和岗位职业结合,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大学期间得到强化和提升,将对他们毕业后尽快适应高强度工作节奏、迎接激烈竞争和挑战有着重要影响。面对大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高校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寻求有效途径和教学方法,大力提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主动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改革应立足于企业岗位需求

由于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内容的广泛性,使得审计风险逐步加大,企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了解审计工作的流程,还要有岗位意识、风险意识。而学校的教学往往脱离审计工作岗位的实际,对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不明确,甚至忽略了验资、经济效益等业务,使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岗位无法实现无缝对接,不能满足企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

(三)教学改革应有一线教师参与

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是教师,而教师大多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自身并没有接触审计工作,虽然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但实践经验和专业工作能力有限,不能将审计工作过程和审计实训教学过程很好地融合起来。如果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一线教师参与,紧紧围绕审计工作岗位实施教学,引入真实的审计资料,让学生能够按照实际的审计工作流程来进行操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真实感又能提高审计技能,也就不会再觉得审计课程枯燥乏味了。

三、实施过程

(一)创建研究型教学团队

审计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它更强调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社会阅历与扎实的理论功底,因此,审计学教师必须建立研究型教学团队,在教学中能够真正引领学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程体系的改革

首先将《审计学》改为《审计学基础》和《审计实务》两门课程,两门课各自约40学时,相应的实训课为“审计学基础模拟实训”和“审计实务模拟实训”,分别采用手工模拟和软件模拟。手工模拟可以使学生掌握审计初级知识,软件模拟则是对手工模拟的深入,通常涉及较复杂、综合性较强、工作量较大的审计项目,以此提高学生对审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其次,组织人员对本地区的审计工作进行调查,明确岗位需求,确定学校要培养哪些审计岗位人员,收集相关审计资料,编写校本教材,教学内容以审计工作岗位为主线,根据每个审计工作岗位设置工作任务,如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等任务。工作过程应以真实的资料为基础,对审计岗位进行分析后,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教材。

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很多问题,比如教师应采取何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学校是否有实训室等保障设施,是否配备有职业胜任能力的实训指导老师,这也是课程能否顺利执行亟需解决的问题。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各高校的审计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担任的教学任务又比较单一,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师资力量薄弱。解决问题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教师的条件:一是具有讲师或以上职称的教师,且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并在会计师事务所有过实际工作经历;二是主持或主要参与过企事业单位应用性审计相关项目研究,研究成果被采纳,效果良好。

当然,学校也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比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深注册会计师担任实训指导专家、聘请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资深审计人员担任实训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建立教学团队,开展教学交流,弥补校内教师教学方面的不足;或者派送校内教师到大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政府审计机构挂职,积累实践经验;另外,学校应鼓励专任教师参加CIA、CPA考试,吸取更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二)建设仿真模拟实训室

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岗位工作,学校有必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性强的审计模拟实训室。通过模拟审计业务,在仿真模拟演练中增强对审计基础知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审计技能,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审计仿真模拟实验应当是手工仿真模拟与计算机仿真模拟相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审计技术的日益成熟,很多会计师事务所已开始运用审计软件开展审计工作,但有些手工审计是无法用计算机替代,例如观察、询问、函证、监盘等审计程序在计算机审计中得不到实施,对这方面的职业培养和审计程序的实践必须借助手工仿真模拟来实现。

1、手工仿真模拟应达到的要求

(1)能提供大量的原始资料。手工审计模拟需要手工完成财务报表审计的所有程序,因此,实训室不仅要提供大量原始资料,而且准备的资料还应当反映出企业各种造假和舞弊的手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实施舞弊采用的手段,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的意识。

(2)提供的资料应便于学生分析取证,形成审计意见,撰写审计报告。

(3)实训资料应及时整理和更新,保证资料完整、适用。

(4)教师在组织审计模拟实验时要注重仿真,创设真实的审计环境。可以让部分学生充当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人员,一部分学生充当审计人员,明确各自岗位,在熟悉自身职责的同时,开展审计业务。之后再进行角色互换,亲身体验审计工作的各项流程。

2、计算机仿真模拟应达到的要求

(1)根据教学需要选用合适的审计软件。有些教学软件提供的案例数据过于简单,只有一两套一个月的资料,时间跨度比较短。而企业实际业务很复杂,舞弊手法也越来越先进、越来越隐弊,如果仅靠一两套题目的练习,难以让学生系统学习各种审计方法。因此,在选用审计模拟教学软件时不能贪图便宜,而忽略学生的系统学习。

(2)配备相应的多媒体教学实训设备,如计算机、投影仪、打印机等。并配备专门的实训室管理人员,负责实训室的日常管理、实训设备的维护和软硬件的更新工作。

(3)安排专门的实训辅导教师给学生讲解审计流程、审计软件的具体使用。在辅导过程中利用软件创设的虚拟环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有关审计程序和方法进行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能力,提高学生审计技能。

总之,建设配套齐全的审计仿真模拟实训室是审计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实训室的建设应立足审计专业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通过模拟实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建立审计教学案例库

案例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当学生掌握了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后,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有利于学生熟悉业务流程,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展开分析、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案例教学就是最好的例证,其审计课程案例教学比例达到30%,教师作为教学情境的设计者,负责引导、记录、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则积极准备,主动参与,教学效果非常好。

1、建立高质量审计教学案例库,保障教学目标顺利实施

案例的收集整理要注重高质量、科学性。首先,案例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确案例与审计理论对应的知识点;其次,有较强的实践性,案例既要真实,又要丰富,还能充分体现行业背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2、审计案例获取的渠道

审计案例从内容上应分为审计理论案例和审计实务案例,对于前者教师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搜集媒体报道或互联网站获取;对于后者则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授课教师亲自编写,或通过第一手资料经加工、整理后形成。一手资料最好是从会计师事务所获取的真实案例,但这类案例可能涉及单位机密,而且内容庞杂难以分清主次,不能直接采用,需要经过加工、改造,以寻求实际与理论知识的最佳结合点。

3、加强审计案例库建设,优化教学手段

案例来源于实际工作,案例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质量的高低,学校应加强审计案例库建设,系统整理,及时补充。案例库中既要有成功案例的典范,又要有失败案例的警示;既要有引导型案例又要有综合性案例;既有国际案例又要有国内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启发学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4、将典型案例制成电子版,通过校园网络发布

典型案例在校园络上发布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仪器通过视频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原始凭证、账簿。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四)建立校企合作式审计实践基地

审计学属于应用型、技能型较强的经济管理学科,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胜任能力,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学校应加强与会计师事务、企事业单位、审计机构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式专业实习基地,长期安排教师、学生深入合作单位开展调研和专业实习,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

1、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实践基地建设

政府应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激励企业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并出台相关政策,对成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企业在税收、筹融资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优惠。同时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保证实践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

2、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工作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因素,学生进入实践基地进行职场训练应有一套系统的实习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学校与合作单位应有明确的协议和实施方案,比如实习内容、时间安排、岗位要求等应有明确规定,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获得一定成效。

(2)学校与合作单位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严格遵守。

(3)确定单位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学生由指导教师直接负责,对学生的实习质量及效果进行评价,并对实习结果进行考核,作为学校实习成绩评定的依据。

3、与合作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企业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计划,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学校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为合作单位提供员工培训,承接科研课题,共同开发新项目,建立人才交流机制等服务,与合作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共赢。

四、创新之处

基于工作岗位的审计学教学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实践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融理论探索与实践教学于一体,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改革。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工作岗位全程仿真模拟教学,通过岗位角色模拟、工作过程模拟和实践模拟等方式改变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2、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定位,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切入点,以案例教学、全程仿真模拟教学为手段,以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多环节教学改革。

3、学生通过采用仿真的资料在审计软件中进行操作实训,通过与校外实践基地深度实习相结合,将审计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工作融为一体,从根本上提升了专业课程的质量。

综上所述,审计学课程在教学中应重视岗位职业技能培养,采取案例教学、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模式,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工作岗位实训,在深入理解审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掌握执业技能。

参考文献

篇3:《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审计人才需求旺盛, 主要表现为各类会计事务所、国家审计机关以及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部门, 但大学培养的审计专门人才供给规模、结构与审计人才需求均存在不匹配。因此, 数量稳定的高素质审计专门人才培养也就成了审计类课程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苏亚莉 (2011) 认为由于审计学理论抽象, 学生普遍反映审计难学, 教师也认为审计难教[1]。尽管案例教学法和审计模拟实验已初步运用, 但存在一些问题。借鉴AICPA提出的审计人员核心能力框架, 分析现有审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寻求审计学课程教学的创新思路, 对新经济时代审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审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计学教学目标定位存在偏差。目前多数高校审计教学模式由过去的以政府审计为主转变为以CPA审计为主, 并不由自主地把传授执业会计师所具备的知识作为审计教学目标, 使审计课教育变成了一种CPA资格“应试教育”。学习和考试的内容只是限于财务报表审计的方法与技巧, 至于内部审计中对组织业务流程、风险控制、责任绩效评估等价值增值审计理论与方法, 政府审计中各级政府部门的服务效能、地方债务、公共支出绩效等的审计监督技术等, 在现行审计课程中几乎没有涉及, 而这些都是未来审计执业综合能力的重要基础。

2.审计学教材建设低水平。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现行审计学教材中对财务报表处理过程及其结果审计内容与方法过多, 而对审计理论结构以及审计一般规律、方法及其在不同审计项目中的实务应用的相关内容解释不够。

3.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相关性不强。尽管大部分院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法, 信息量虽然有提高, 但基本还是沿袭传统公式法教学, 多媒体制作也只是书本知识的简单堆砌, 学生的参与度低, 属于被动记忆知识。公司战略、业务流程执行、风险管控、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等这些领域都是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必备的知识单元, 但在“填鸭式”教学方法下, 学生不能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提取加工, 服务于审计专业知识视野拓展和审计事项分析与判断能力的提高, 这与培养审计专门人才的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相距甚远。

4.相关课程设置不合理。《审计学》是一门侦破性课程, 这就要求教学中必须有足够的学时讲授审计典型案例, 并在校外审计社会实践认知中进行逻辑推理的训练。而目前大部分高校仅仅安排审计理论部分。此外, 《审计学》前导课程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内部控制等, 在“大会计”专业框架下审计课程经常与这些前导课程同时进行, 增加了学生对审计体系的理解难度。

三、改革审计学课程教学的举措

1.改革审计学教学目标。国际会计教育与改革委员会 (1989) 认为, 通过CPA考试不应是会计教育的唯一目标, 而应着重于分析和思考能力。职业能力与技术能力紧密联系, 与审计人员价值贡献密切相关。要扭转审计课目前存在的“应试教育”局面, 余玉苗 (2011) 认为, 除了掌握基本的审计理论知识, 还需要在教学中塑造有创造力、就业力和创业力的学生[2]。因此, 应该把审计教学目标转向培养审计人才核心能力要求的轨道上来。这些能力包括职业胜任能力、个人胜任能力和广泛的经营视野等 (AICPA, 2011) 。职业胜任能力包括:风险分析、决策模型、侦破与推理能力等;个人胜任能力取决于个人进入审计专业领域的态度和习惯。这些个人能力的提升将会提高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与技巧, 并促进个人学习和个人的提高;广阔的商业视角能力涉及到审计专业人士履行其服务时对内部和外部的商业环境的综合性评判。

2.丰富审计学教材内容层次。为适应审计专门人才知识和能力培养要求, 审计学教材编写除了高校教师之外, 还应邀请事务所、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政府审计部门的专家参与。在内容设计方面, 应包括基本原理、技术实务以及理论研究前沿等层次。基本原理至少应该包括两条逻辑主线:一是审计目标、审计认定、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工作底稿、审计调整与审计报告之间的关联关系[3];二是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应对措施之间的关系。技术实务包括主要业务循环 (销售与收款循环等) 的特点、内部控制与控制测试、主要账户和交易的实质性程序以及具体的审计情景案例解析。理论研究前沿包括:市场竞争和审计定价, 审计质量和审计师选择, 审计师任期, 审计与非审计服务, 诉讼和审计市场, 审计与财务报告质量, 审计过程与审计成本, 审计规范等。

3.创新审计教学方法。第一, 变“填鸭式”教学为“讨论式”教学。重新分配审计学课堂教学时间, 留出1/3的时间用于小组讨论或学生对情景案例的分析发言。例如, 在讲解审计的职业道德准则体系前, 教师可先让学生去搜集有关“安然事件”的详细资料, 让学生了解这些事件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及资本市场的影响, 然后组织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通过阅读资料和参考文献, 既让学生参与了审计课堂教学, 能够积极地掌握审计基本原理和方法, 也培养了学生的审计研究能力和思考力。第二, 广泛开展案例教学。审计学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 案例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审计实践相联系的纽带。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课前导入案例。即由案例导出需要讲述的某个观点和理论。例如通过“万福生科”IPO舞弊审计案例, 引出舞弊动机的GONE理论和“三角形”理论, 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原理等。 (2) 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 为了说明某个知识点比如重要性、审计证据等而要用到的小案例。这种案例应该具备实用性和针对性, 与审计的某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 注重某个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这种案例的进行通常以教师为主导, 所以教师应该多设悬念, 与学生良性互动。 (3) 单独开设的审计案例课程。这些案例通常篇幅较长, 可以印成文稿提前发给学生阅读思考, 并针对案例设置相应问题, 进行课堂讨论。例如, 南海泡沫事件、银广夏收入造假审计失败案例、渝太白第一份否定意见审计报告等案例。第三, 将角色扮演法融入到课堂。角色扮演 (Role play) 是一种情景模拟活动, 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 在特定的环境中激发创造力 (Mc Hardy和Allen, 2000) , 并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Brown, Li, Sargent, and Tasa (2003) 使用了一个非常结构化的角色扮演练习, 并声称角色扮演掌握的技能更容易应用到日后工作中[4]。Reeder (2007) 使用极其幽默的短剧让学生了解萨班斯法案对资本市场会计与审计行业的影响[5], 课后对学生的访谈表明, 情景模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SOX法案针对公司治理和会计师审计的关键条款的真实意图。第四, 改进审计实验教学。审计课程是一门侦破性课程, 因而要求学生对不同的审计事项, 根据其具体的环境和实施推理, 完成轨迹明确的审计证据, 并将证据链反映到工作底稿中。目前, 在无纸化的电算化审计环境下, 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有几种形式:一是根据CICPA的审计工作底稿模板 (Excel) , 要求学生完成审计计划、内部控制测试及主要账项的实质性测试底稿;二是利用审计之星、用友等商品化审计软件, 自行开发审计实验和实训教学软件等;三是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审计实习基地等, 从而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4.合理设置专业相关的教学课程。首先, 把前导课程安排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之前完成, 为加深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打好基础。其次,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逐步建立一批以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和知名企业为实践教学基地, 将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融合。再次, 以学校或以院系为名义定期邀请会计师事务所或财务咨询公司的注册会计师、高级管理人员或业务骨干到学校以举办专题讲座的方式为学生授课,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感性认知。

四、结论

以审计师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为导向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等, 更能够反映现代审计教学目标, 更能培养出具有职业能力、个人能力和商业视野能力“三力”齐全的审计人才, 因而是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苏亚莉.审计学课程教学方法之我见[J].财会月刊, 2011, (3) :98-99.s

[2]余玉苗.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创造力、就业力与创业力的塑造为导向J].财会通讯, 2011, (12) :27-28.

[3]谢志明.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5) :191-192.

[4]Brown, T.C., Li, S.X., Sargent, L.D., &Tasa, K..What went wrong at University Hospital?An exercise assessing training effectiveness[J].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2003, 27 (4) :485-496.

篇4: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关键词】高校 审计学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115-02

审计学是高校会计专业和审计专业的一门课程。但是,由于审计学较为抽象、学习难度较高,学生普遍反映审计学难学,教师则普遍反映审计学难教。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相对于其他课程,审计学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教材各个章节的联系十分紧密,很难将各个章节相互割裂开来。二是现代审计理论建立在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内部控制学、概率论等学科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审计学之前应当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

一、审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普遍认为审计学很抽象,并不是因为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和审计证据这些概念本身难以理解,而在于如何正确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风险。在财务审计中,财务报告是否存在重大错报,以及存在多少重大错报对于审计人员是未知的,审计人员需要采用适当的审计程序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作出判断。由于审计人员存在误判的可能性,必将导致审计风险的存在。为了保证审计意见的恰当性,确保审计风险保持在一定可控范围之内,审计专业的学生应当熟悉和掌握审计风险方面知识。但是,鉴于风险概念较为抽象,且风险评价具有较强主观性,学生对审计风险的认知较为模糊,其知识背景和经验背景更是难以对审计风险作出有效识别、评估和应对。

(二)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学生认为审计学的学习难度较大,还在于审计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极为紧密,审计业务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为审计服务。与审计联系密切的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内部控制学、概率学、公司战略学等。内部控制、公司战略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帮助学生分析、判断财务报表错报风险的高低;概率学知识有助于帮助学生判断抽样数量是否充分以及进行总体推断;会计学知识帮助学生判断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否适当,能否真实、公允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因此,在学习审计之前,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尽可能地参与社会实践。我国高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主要集中于课堂和书本,缺乏对企业经营活动、组织架构的现场体验,缺乏对公司战略、内部控制活动的深入认识,导致学生难以学习和掌握公司战略、内部控制对账务报表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方式。

(三)教学内容出现脱节。教学内容脱节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审计学与基础学科之间出现脱节,二是审计学理论教学与审计实践出现脱节。

1.审计学与基础学科的脱节。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和特点,教学管理部门设计和制订课程教学总体任务和计划。然而,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更多从自身角度而不是从学生专业角度去讲解和传授知识。例如,一些教师在教授概率论时,更多地站在纯数学的角度来讨论概率,较少结合经济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学生的实际需要去讲解概率知识。以至于学生在学习审计学时,还需要对学生概率知识进行回顾与补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2.审计学理论与审计实践脱节。在审计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比较偏向于将各个章节相互割裂开来,按章节顺序逐章进行讲解。这种教课方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学习起来相对轻松,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即学生难以系统掌握审计风险的识别与应对方法。审计学提供的是一套由逻辑严密的概念、推理过程组成的,旨在识别和应对审计风险的审计思路,因此,各个章节的内容难以完全分割。在审计教学过程,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将各个章节分割成相互独立的部分进行讲解,不注重将前后章节的内容相互融合在一起,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这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审计理论体系。

二、教学改革措施

(一)构建系统完善的审计教学内容逻辑体系。审计教学涉及大量概念,如审计目标、审计程序、风险评估等。同时,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又涉及大量分析、判断、推理过程。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审计教师应当熟悉审计教材,掌握审计理论,并根据审计教学目标构建系统的、完善的审计教学内容逻辑体系,如图1所示。

按照审计教学内容逻辑体系,审计教学应当围绕审计目标而展开,即对被审计对象作出合理评价或鉴证。为此,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选取适当方法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合理保证评价或鉴证的准确性。在审计业务中,诸多风险因素影响审计目标的实现。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如何识别、识别和降低审计风险,以保证审计结论的恰当性。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审计的基本概念,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审计逻辑思维,即在课堂反复向学生传递审计逻辑推理的过程,并通过提问等方式强化学生的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审计分析、判断能力,让学生掌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精髓。

(二)采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包括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

1.增加情景教学。审计教学活动中会遇到大量概念、定义、推理过程,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枯燥。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适当地增加情景教学。即以学生日常生活为例作为类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审计的基本思想和推理思路。一般而言,学生对日常生活感触较深,也容易按照自己的逻辑思维来识别和应对风险。并且,审计的逻辑思维与学生的日常思维习惯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课堂上采用情景教学,通过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对日常生活事例进行推理和判断,进而将推理过程引申到审计教学内容之中,帮助学生加深对审计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2.注重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旨在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审计案例教学通过向学生提供鲜活的案例,帮助学生深入分析、识别企业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并有针对性地运用审计理论去解决审计案例中发现和识别的审计风险。审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精心选取案例。选取的案例应当有助于学生审计思路的塑造,审计理论的应用。同时,审计案例讲解之前,教师应当尽可能让学生去查阅审计案例的相关背景。由于不同背景下,所采用的审计模式、审计思路和审计程序并不完全一致,深入了解审计背景有助于学生对审计理论、实践有一个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进而为审计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础。

3.理论教学与审计实训相结合。审计学课程展现的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审计思路。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这种思路,需要将审计教学与审计实训结合起来。在条件许可的情形下,高校可以建立审计仿真模拟实验室,或者开发审计软件,让学生在审计课程结束前几周进行审计综合实训,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审计原理。在审计实训过程中,教师应当向学生指出审计实训各阶段应达到的目的,同时指明与实训内容相对应的审计理论,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审计思路和方法。

(三)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我国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较少,对企业的经营流程、管理模式、控制体系感到陌生和抽象。当学生对管理活动缺乏感性认知和深入理解时,就难以进一步分析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从而影响学生对审计的深入学习。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加深对管理理论和审计理论的认识和应用。

为了加深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学校应当建立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渠道。一是学校与企业、会计事务所共同建设审计实践基地。学校定期分派学生去这些实践基地参观、实习,了解企业的管理机构及其运作方式,学习账务处理和财务审计的基本流程;二是学校开办校办企业,这些校办企业既可以用做科研孵化基地,也可以当做学生的实践基地,充分发挥校办企业服务科研、教学的目的;三是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自己主动联系相关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四是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府补助等方式,鼓励企业在寒暑假招收大学实习生。

(四)改革教学评价方法。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方法直接影响到审计教学质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审计教师的绩效评价主要采用主观评价方法,即通过学生评教、领导评教、自我评价等评价指标实现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估。这种评教方法主观性较强,评教结果的科学性较差,不利于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必要改进审计教师的教学评价方法。即主要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来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学校可以根据本科、专科学生的教学目标分别建立审计试题库,集中考查学生在分析、解决审计问题方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审计教师的主要考评依据,分析、评价教师在提升学生的审计分析能力和解决审计实际问题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不足,以帮助于高校教师进一点改进和完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篇5:《审计学》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

摘要:“电机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电气工程专业基础课。文章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以及课程系统建设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从课程特点、专业特点、教学实践、教材建设、教学改革、课程辐射、科研拉动等方面入手,总结了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实践经验,上述方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并获得了学生好评。

关键词:电机学;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电机学”课程是电气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变压器,交流电机绕组理论,异步电机和同步电机以及直流电机,共五篇。课程的特点是 理论性强、概念多,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获得电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从事相关专 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中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学习特点

在基于我校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国家级重点学科“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的基础上,着眼于地方电网,从控制与运行的角度进行讲授。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实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工程设计与施工以及电子与计算机 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课程设置偏重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主要学习电力系统的运行分析、系统规划、自动化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知 识。知识结构上体现了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工程与科技开发相结合的特点。

“电机学”课程在我校本科专业电气工程的培养计划中,是必修课程,目前按64学时课堂讲授,另有32学时的关联课程“电机学实验”,课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属在前期修学普通物理、高等数学、电路原理等的基础上,为后续专业课作承上启下的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特点

本课程基于在电力系统中运行的各种电机进行分析与研究,因此电机的“功率”特征十分明显;着重于稳态分析,与先期课程衔接紧密,如普通物理、电路原理 等;因普遍涉及铁磁材料,故非线性(饱和)问题是必须面对的;一方面,课程在遵循经典电工与电磁理论的基础上,推导严密,教学严谨,逻辑性强,另一方面,许多结论是在合理的忽略次要因素后得出的,因此工程意义上的允许偏差与数学意义上的精确,在学生课程学习中面临冲突;实验中,学生开始接触更加真实的电机 控制、运行与测量,结合实际紧密,是锻炼综合动手能力的很好机会。特别是在电力系统中运行的各种电机,彼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这些在增加了学生课程学习难度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扇帮助学生了解电机、电器以及电力系统知识的窗户。【期刊发表】较好的课程教学成果,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 论知识的能力、系统的分析方法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另外,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工程中 的实际问题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是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学实践

多年来的本科“电机学”课程教学实践,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思路与做法,主要体现出如下几点:

(1)课程内容讲授中,体现了加强基础,重点突出,注重启发,强调实践,综合评价。加强基础就是力求使学生掌握本课程要求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以及发展前 沿、技术焦点等问题;重点突出是指课程中的最重要的一些概念与结论,必须讲好、讲透,比如“T”型等效电路、磁势平衡、电枢反应等;注重启发包括课堂讲授 中的启发互动做法,以及实验、讨论中的语言与角色把握;强调实践是指注重实验教学与课程讲授之间互动以及相辅相成的有机联系;综合评价是全面评价学生课程 学习的整体表现,多年来,一直坚持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按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2)课程内容组织上,注意结合本专业需求,在“基础与精髓不漏”的前提下,对一些涉及设计、制造及在少学时情况下较难理解的内容,如交、直流电机绕 组、时-空向量分析等,进行删减,适当精简或简化电机电磁理论的阐述及推导,注重结论的理解与应用。在每一篇的最后,讲授一些典型应用,比如变压器之后,介绍互感器;异步电机之后,介绍单相异步电动机以及变频驱动;同步电机之后,介绍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直流电机之后,介绍无刷直流电动机等。这样,既巩固 了学生对本篇主要结论的印象,又避免了“通篇学完电机学,只知四种电机”的尴尬局面。

(3)注重语言表达和多媒体的合理应用。课堂上,介 绍概念需要表达准确,推导过程需要严谨,但好的课堂讲授效果,与表达方式有很大关系,这里不仅有语言表达和口齿的问题,更有良好的语言运用、知识积累和直 观形象展示的问题。如,介绍到变压器励磁电流性质时,会涉及到在铁芯磁路饱和时,正弦分布的基波励磁电流,会产生平顶形态的磁通波形,反之,欲获得正弦分 布的磁通波形,则需配合适当非正弦分布的励磁电流供给。【Q1138745058】这样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难理解,不易记忆,用一句成语,“鱼翅与熊掌不可兼得”去概括,收效 很好;在讲授交流电机三相合成旋转磁势时,自制的Flash动画,直观、形象地演示出了驻波、行波以及合成等曲线图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再比如,在 用电磁转矩物理公式,解释异步电动机起动电流大的现象时,需说明主磁通大幅减小,且转子回路功率因数很低,从而造成转子电流幅值很大的局面,用一句成语,“屋漏偏逢连阴雨”去描述,就很形象。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上,着重两个思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思维过程的启发式引导,形象直观的物理过程可视化展示。显然 在课件中,大量的文字堆砌,无助于脱稿讲授,大量公式的粘贴,替代不了连贯的现场推导与演绎。多年的教学过程证明,良好的授课表达方式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 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4)努力使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主要做法包括:以验证性实验,作为“规定动作”,用以强化对课堂中对应重要结论与概念的印证;以自选性实验,提 高学生实验的主动性与兴趣,其中的内容,既有教师引导形成的,也有学生自己思考提出的。为此,我们进行了实验课程的单独设课,增加实践教学的设计性、综合 性、趣味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准备、设计、接线、调试、排除故障等。当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后,思考、兴趣、想法等会接踵而来,不仅会有效地促 进课程内容学习理解,还会激发出一些学生因动手能力强,而产生的自信心,一些学生就是因此而产生出许多创新性的想法与做法,我们所教的学生中就有许多这样 的实例。

(5)着力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科 学作风的培养,是可以也应该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的。课堂上,讲课的逻辑性,推导的缜密性,批改作业的严谨性,是一种基本体现,实验中的科学作风更应注重。实际上,一次电机学实验,就是一次微型的、科学的、有工程意义的科学训练。学生们需课前认真设计实验内容,在实验中,正常、合理使用仪器设备操作,发现和 解决问题;实验后,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实验报告。在这其中,学生得到的训练是较为全面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结论的不准确,这样 系统的科学训练,是课堂教学中不易找到的。

(6)坚持培养良好的学风。对学生要求严格,是“电机学”课程多年的传统。课上,我们坚持要求 学生不迟到,不无故缺席,不抄袭作业,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并届届相传。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并没有使我们失去学生的尊重,我们以严 以律己、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及对学生严与爱的统一之中,赢得了历年的好评。事实证明,我们的绝大部分学生是好学的、理智的、明辨是非的。我们认为,只要教 师的投入放在精通业务、全面了解本学科状况与动向、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上,把身段放在去了解学生,关心和帮助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健康成长 方面,学生心里的那杆称,是公平的。

四、教材建设

多年一线本科教学的实践体会和经验,具体体现到了作为主体编写兼统稿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电机学》中。该教材的特点,得到了国内许多高校同行的认同,因此由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7月第1次印刷的3000册,在发行一年多后,就已售罄,【教育学论文发表】于2010年1月第2次印刷后,再版发行。结合本校课程以及实验设备特点,在本校内印刷发行的《电机实验指导书》,自2000年以来,已修订过3版,共约发行1100册。

教材的系统建设,结合完整的专业培养计划、教学大纲,使教学内容、质量以及规范化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

五、教学改革

1999年,学校开展首批重点课程建设,课程团队参加了学校首批25门重点课程建设之一的“电机和电机与拖动”课程建设,并顺利通过了学校的验收。其中的三项主要内容,课程考核的综合评分公式,试题库的建设,网络版和课堂版教学软件,是较有特色的。多年来,各学期末学生给课程的教学评分,都位列在学院的前列。

电机学课程教学中,实验内容十分重要,因此多年来,虽然课程总学时一再缩减,但实验课时,一直坚持不减,并且从2010年起,在专业新修订的培养计划中,完善了教学大纲,实现了32学时的实验单独设课,独立考核。

六、课程辐射

课程主讲教师曾经的一个电机专业教学“一条龙”不间断培养的设想,在一些学生身上实现了。例如,一个电机课代表,对电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程学习后 期主动找到主讲教师,要求参加科研项目,【职称论文发表】当时一个与电机相关的科研项目是小型离网风力发电,于是,学生从拧螺丝钉固定机组开始,到学习变频电动机控制、异 步发电机的并接电容器自励,到完整的进行科研实验测试、撰写文章,不到一年的时间,全面进入科研角色;在大四免试推荐研究生阶段,仅在最后一刻,与一所国 内一流大学失之交臂,但随后,被另一所首批国家 “985工程”的大学很快录取了,理由就是科研能力好(当然学习成绩也不差);在之后自然选择主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中,由于题目的前期积累,也获得了学校百篇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奖励。一门专业基础课的内容,能够延续到毕业论文阶段,作为课程教师,我们深感欣慰。

近几年来,作为研究生导师,我们还主讲了与电机相关的研究生课程“电机专题”和“新能源发电技术”。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很宽泛,多学科融合与应用的发展异常迅猛,没有一本十分适用于学校本学科研究生教学的参考书,如果罗列参考书,将是10本以上的数量。在多年电机学的教学经验以及本科电机学教材编写的基础上,我们编写了一本学校研究生教材《电机与新能源发电技术》,已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七、科研拉动

对于高校工科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比如,结合与企业合 作设计生产双速自制动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项目,直接参与了双速绕组、铁芯、磁场与性能校验等电磁设计,以及样机试制、实验,到批量生产的全过程。这些一手电 机设计与生产经验,不仅加深了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很大程度的丰富了教学内容,课堂以及实验教学实践中,自然心中有底,言之有物。又例如,在 我们所承担的有关农村新能源发电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中,所涉及的内容较为繁多,但多年来电机学课程教学所积累的较为扎实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知识,使我们能够与团队成员一起,交出了较为圆满的课题任务答卷,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技术与装备。

八、结束语

篇6:《审计学》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

(华侨大学园艺系,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课程是一门应用型为主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果蔬花采前管理、采后生理规律、贮运保鲜技术及园艺产品的经营、销售。为紧密贴合园艺产业技术,培养高质量园艺学科人才,我们及时调整学时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全方位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高本科生学会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丰富本科生理论和实践系统结合、教材与工厂紧密融合提供了合理的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实践;课程体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49-03

《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是21世纪我国高校园艺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紧紧围绕果树、蔬菜和花卉产品从田间到消费者手里的流通路径,系统讲授果蔬花采前管理,采收技术,采后呼吸、水分、营养生理与代谢,园艺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新产品设计及产品营销等知识点,指导大学生掌握园艺产品采前、采收和采后的理论和技术。该门课程的前身是《果品贮藏学》、《蔬菜贮藏学》和《花卉贮藏学》。随着园艺一级学科的设立及社会对高校专业的高要求,以及园艺专业涵盖了果树、蔬菜和花卉三大类的学科属性,在新形势下,包含果蔬花的《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应运而生。《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是研究园艺产品再生产的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性学科。本课程集果品、蔬菜和花卉贮运学及市场营销学为一体,以园艺产品采后生理生化科学理论为基础,以研究如何延缓产品衰老、减少损耗、提高质量检测准确率、保障周年供给、增加收入为目标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本课程的任务是研究园艺产品的化学成分及采后变化规律、营养成分及作用;利用商品化处理的现代技术提高果蔬花品质,延长园艺产业链;利用物理、化学或综合保鲜技术减少采后腐烂损耗;研究园艺产品的营销策略及营销手段,解决园艺产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园艺一定的园艺产业经济学基础上,采用科学手段使园艺产品在市场上畅销,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贮运技术水平,具备园艺产品加工的经营管理能力。然而,在我国新常态发展的大环境下,以及国际化办学的历史背景下,园艺专业肩负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传统的果蔬花采前管理、采后处理等农学知识逐步普及,而在大数据、互联网+、设施园艺新技术等的强烈冲击下,园艺专业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则向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及新革命新技术的创新模式方向转移。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使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单纯的农学知识背景向多学科夸专业综合能力方面发展,以往的《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课程体系显然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和国家发展的大好趋势。传统的课程讲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内容重叠。该课程设置了采后生理与生物技术章节,涵盖水分消耗、呼吸代谢、乙烯调节和休眠与生长内容,与园艺植物生理学、园艺学概论、植物学等课程部分章节有重合;花卉贮藏章节涵盖切花的概念、影响切花保鲜的主要因素、保鲜剂和保鲜技术及常见保鲜剂主要成份和作用等内容,与花卉学、观赏植物采后生理等课程部分内容有叠加等等。上述课程内容的重合,占用了课堂教学学时,同时重复性的内容不仅体现出针对性不强、轻重点不实的问题,而且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2.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是一门多学科支撑的综合性知识库,是果蔬花保鲜技术和运输、经营和销售的一体化教学体系。现有课程以果蔬花采收前、中和后管理与加工为主,对生产后如何包装、销售、营销等知识点覆盖少,尚未实现果蔬花?纳?产到销售,最终到消费者手里的产业链的贯通,呈现前重后轻、中间衔接不畅的问题。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严重失衡。现有课程总学时36,均为理论教学,实践课时为0,表现为本科生一方面无法从滞后于生产的教材中获取有效的理论知识点,一方面无法将理论知识点与实际工厂生产流水线直观的结合,造成学而不实,无法解决生产问题的结果。

4.教学手段单一。在传统的《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教学过程,以主讲教师为主导,课堂讲授占据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学生被动式的接受,知识点滞后与课堂的枯燥,难以激发本科生学习热情;同时,课堂教学多以多媒体的PPT播放为主,少有互联网应用技术、板书等教学手段,不易调动本科生课堂积极性。

5.课程考核不够全面。《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课程考核方式采用期中和期末闭卷考试形式,结合平时成绩,其中期中考试成绩占10%,权重低,极差小,本科生应试积极性不高,因而难以体现本科生半学期学习效果;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缺少对学生掌握内容的更深入考核,以及对生产应用的案例性考察。

在此背景下,我们园艺教研室在大量参考国内外农业院校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在讲授内容、理论与实践的平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按照国家“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的课程设置,《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主要讲授内容及现有我校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2016年5月,借助华侨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6年版)的指导意见》的良好发展机会,园艺教研室邀请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5所国内设置园艺专业的重点农业院校专家,结合园艺学科的发展现状以及园艺产业的调整,最终研究确定了《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课程体系与学时分配。修订后的课程体系主要变化在于:

上一篇:检验检疫流程新下一篇:县纪检委书记个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