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2022-04-27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必经之路,具有阶段性和可持续性。文章经过实地调查、网上查询资料、大量进行国内外各地对比等方法;首先分析了湖北省农业现代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社会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现状;接着指出其湖北农业现代化存在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支撑力不够、信息化装备尚未普及等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篇1: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

摘 要 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同时重视“硬件”和“软件”建设。广西地区农业现代化应注重向发达地区学习,同时注重发挥自身特色资源优势。基于此,针对广西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评估,明确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优缺点,并尝试提出相对应对策,以期达到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业带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路径研究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过程。

当前,广西全区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增点扩面提质升级(2018—2020)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涌现出一批要素集中、产业集聚、技术集成、经营集约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诸如隆安县金穗火龙果产业核心示范区,为推进广西地区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基于此,对广西区内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专业知识,借鉴国内农业现代化大省的建设经验,提出突破现有农业现代化进程瓶颈的相关策略。

1 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1.1 农业示范区助力农业现代化

广西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创建工作于2014年开始启动,至今已经建成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的农业示范区。以2014—2016年为时间节点,两年来,南宁市示范区核心区建设面积共1.13万公顷,土地流转面积1.25万公顷。经过示范区的集中示范带动,全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发展壮大。广西地区深入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和农业产业强镇、特色村示范创建,每年落实财政扶持资金3亿元,支持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升级版,截至2020年3月,共认定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13 851个,其中自治区级核心区339个,桂林市创建自治区级核心区40个,全区最多[1]。

但示范区的农作物产品知名度十分有限,目前多在区内得以传播,对于区域市场、国内市场甚至国外市场的开拓,仍需要寻找合理有效的推广途径,以求扩大销量,成为真正的“示范”。

1.2 农业机械化助力农业现代化

经2018中国-东盟农业机械展·中国甘蔗机械化博览会认证,广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进入中级发展阶段,有力助推了广西地区农业现代化。广西农业机械化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让“小农机”有“大作为”,2018年全区农机原值约达320亿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8%以上,优势特色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2]。

另外,在规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方面,以2018年为例,全区累计使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45亿元,使用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 700万元,补贴机具和设施设备11.71万台套,受益农户5.08万户,拉动农民投资6.85亿元[3]。

但目前农机产品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相对集中于水稻和甘蔗,丘陵山区受地形影响,在现代农机产品方面的应用仍需不断探索,优势特色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和推广途径是日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要素。

1.3 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农业现代化

广西地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更有力的措施抓好强农惠农各项硬任务落实,巩固发展“三农”持续向好形势。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划定100万公顷粮食生产功能区;启动建设43万公顷高标准糖料蔗基地;抓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新打造一批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10+3”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特色产业。建设来宾、横县、柳州柳南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玉林等国家农业科技园,开展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升级,促进智慧农业发展。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一批地头冷库、交易中心和电商产业园。发挥电商进农村试点示范效应,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利用现代化手段使农业向现代化迈进。

2 广西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长久以来“老、少、边、穷”四大局面难以扭转。大部分农村现状是只有留守老人与儿童在家务农。劳动力低、不能进行科学种植的现状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低的情况比比皆是。有知識的青壮年外出创业打工,高知识文化的农村大学生为改变家庭经济状况,走出大山到城市发展,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农村落后的公共服务、水利交通以及较低水平的生活环境,无法吸引专业人才弃城返乡。

2.2 基础设施落后

对比国内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广西农业现代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现代化发达地区大部分拥有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化、高精准率的农业大数据、高聚集的交通网络,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从种植、收割、包装到运输的高效率动力。反观广西区内,由于山区众多、地形崎岖、交通连接程度低、人才大量匮乏与流失,阻碍了广西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补贴较少,对农民发展的相关扶持制度仍需完善。

2.3 土地资源利用率低

广西的奇特地貌将广西的耕地瓜分为以小片群山或小片平地为主的耕种模式。由于耕地有限,当地农民为保证自身的供给充足,大多只种植水稻、玉米、蔬菜等常用口粮,没有充分考虑土地的实际可种植情况,盲目式单一种植同一农作物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并没有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当土地出现荒芜时只能继而开发新土地,无法高质量地使用丰富的土地资源。

3 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自给自足式小农经济阻碍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广西一直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的小农经济模式制约了广西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农村电商的发展。广西农产品种类丰富,大部分以小农生产模式为主,单一农产品种植规模较小,集约化生产落后,难以形成标准化生产,产量小、产业链短小,个体工商户销售无法达成批量式销售的优势,只能压低产品价格。在无特色特点、规模小、品牌化建设落后的多种因素下,难以促进产品热销。

3.2 交通网络连接度低

广西交通网络密度较低,交通网络建设相对其他省份较为落后,全区尚未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甚至部分县、村之间没有完整的水泥公路。除此之外,广西现有的道路建设质量较差,公路设计等级较低,较为落后,无法满足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3.3 筹集资金来源少,基础建设投入少

建设农业现代化对交通、农业机械、农业信息数据库等基础设施的需求量大,对物流、仓储要求高,成本大。且广西主要以小农经济为生产模式,无法达到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需要较多的资金对农业现代化建设进行投入。但广西区内每年财政拨款有限,除政府的资金支持外,还需大量农商、农银、农保合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撑。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

4.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广西农业现代化的现状是农业结构仍不能适应广西经济发展和提高广西农业整体素质需要。目前,广西农业资产缺乏经营管理,各方面保障能力不足,布局不合理,整体落后于广西经济发展水平。立足于广西农业发展现状,建议增加农业教育服务;增强农村金融与农村保险建设;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强耕地保护,做好土地改良,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制度。

4.2 建立农业大数据,加强信息化

在以农为本、科技兴农的背景下,将科技融于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之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让广西农民通过数据信息改进种植,科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发展广西农业经济。借鉴国内其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构建电商平台和小范围“农工商一体化”;构建数据化管理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平台;构建广西农业市场供求信息、价格水平、流通市场信息等平台。

4.3 引进农业自动化,整合资金资源,筹建农业合作社

引进农业自动化生产的目的是解放农业生产劳动力,提高农民劳动价值,转移农村劳动力到农副产品加工上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需求,实现乡村振兴。立足于广西目前的农业经济现状,引进农业自动化可由各县或各村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筹集各家各户小部分流动现金,购买或租用农业自动化生产设备。各县或村的大小农田形成合力,共同构建更大规模的农业自动化,继而实现由点到面,从县或村小范围的农业现代化带动区内大范围的农业现代化。

5 结语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重视“软件”建设,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相协调,与农村制度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配套。广西农业现代化应注重向发达地区学习这些方面的经验,同时注重发挥自身特色資源优势,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琳,罗莎,胡泽方,等.广西诞生首批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N].(2015-02-16)[2020-06-20].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50216/newgx54e161f0-12246944.shtml.

[2] 庄彧.广西农业机械化进入中级发展阶段助推农业现代化[N].广西日报,2019-01-05.

[3] 陈静.广西农业机械化进入中级发展阶段预计2018年全区农机原值可达320亿元[N].广西日报,2019-01-05.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李敏婷 庞雪儿 黄子芝

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篇2:

湖北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与路径研究

摘 要: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必经之路,具有阶段性和可持续性。文章经过实地调查、网上查询资料、大量进行国内外各地对比等方法;首先分析了湖北省农业现代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社会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现状;接着指出其湖北农业现代化存在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支撑力不够、信息化装备尚未普及等问题。最后提出湖北省农业现代化应该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农民素质、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借鉴国外经验以及落实"十三五"规划等发展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基础建设;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

引言

农业现代化有其本身固有的内涵与特征,但由于自然条件和省情、国情不同,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一样的地区呈现的模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考虑一个地区的发展道路,必须要结合这个地区的特点。湖北省本身是一个农业大省,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农业配置的方式受到了各个方面的组织和协调的不同的影响。这个地区通过资源配置以及稳定增收和创新的方式,实现了新型农业化发展的道路。在这个地区,城镇化的现象推进的速度也很快,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农业面临的挑战也开始增多。笔者通过这个地区的相关数据的分析和研究,重点进行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现状的研究。通过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条件的改善,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传统农业发展的改进和推动。

一、相关概念概述

(一)关于现代化的内涵

在现在的很多国家中,进行农业化的发展方式的推动,都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现代化的模式是一种具有国际效果的模式,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宏观和微观的区分。从宏观的角度看,整个世界的发展都需要面临现代化的方式的进步。不管是以前的文艺复兴,还是后期的一些小国家的进步,社会的转换模式就是走向现代化的主要形式。而考虑微观的方式,实际上现代化的模式就是国家在发展中一定要经历的一个过程,通过整体的方式的转换,进一步实现国家的指标等的完善。

(二)农业现代化的的内涵

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是一种转换的主要方式,而从以前的农业发展形式上看,很多农业的发展都都不能够仅仅依靠以前的农耕模式,而是要选择机械和自动化的发展方式。因此农业发展除了考虑技术方面的问题,还需要从整体的经济管理等各个方面实现农业的进步的推动。对农业化的发展来说,能够选择最为合适的装备,通过提升农业的效率来改善农业的进步方式,对于农业发展来说才是最为有利的形式。所以农业现代化需要考虑的就是从现代的农耕模式上实现转换,其次从整体化的发展上进行综合的进步。

二、湖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

在湖北这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等,比较适合农耕的发展。而这个地区每年的粮食产量都是在全国首位的。从二零零六年到现在,每年都会有新的突破。主要的发展形式如下图所示。这个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形式也较为完善,在2016年的的时候,肉类总产量达到638.4万吨,禽蛋产量达到388.6万吨,奶产量达到290.9万吨。通过农业机械化的方式来进行生产是效率最高的模式,这个地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0195.88万千瓦,比2009年增长28.5%。

注:柱状代表粮食产量,曲线代表年环比增长率,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产量(吨)和增长率(%)。

湖北省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2016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5%。全省优质粮食比重显著提高,优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占粮食种植面积的70%以上。其中小麦、玉米、水稻的优质化率分别达到71%、82%和94%,分别比2009年增长9.6个、14.6个和18.2个百分点。畜牧业规模化生产快速发展,生猪、肉鸡、蛋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69%、97%、75% 。

(二)农村社会经济结构不断改善

进行这个地区的整体劳动力的综合管理,才可以解决农民的基本温饱和生活水平問题。对现在的城镇来说,农业化发展的方式必定要和现代的机械联系在一起。所以城镇化的发展必然要伴随农业的共同进步。除此之外,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展到现在,这个地区的农业比重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通过1984年的39.8%下降为2016年的14.11%。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984年的80.58%下降上2016年的44.89%。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由1984年的13.63%上升为2016年的38.82%。如下图所示。

注: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比重(%),方块线条表示农业增加值比重,雪花线条表示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三角线条表示城镇化率。

(三)农村社会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的经济发展形式开始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人们开始更加重视生活水平,想要进行劳动力等的效率的提升。同时还要考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人们的生活状态。

注: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比重(%),方块线条表示农民人均纯收入,雪花线条表示农业劳动生产率,三角线条表示恩格尔系数。

通过上面的各项数据我们能够得到,这个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从2016年的个人收入的状态就可以看出,比较与前几年有了明显的提升。而在每年的劳动上,生产率呈现阶段性快速上涨的状态。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的方式开始走向完善和进步,同时使得人们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变。

三、湖北省农业化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

农业的发展自然离不开人的发展,所以现代化的农民必然要能够在文化素质上有所提升。在现在的湖北地区,大部分的劳动力文化程度是比较低的。通常农民的文化程度都不会超过初中水平,所以在很多思想转换或者其他结构调整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劳动力一般都不会从事农耕方面的劳作。而这些劳动力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留守的妇女或者儿童,他们的劳动水平是有限的,然会使得整体的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但实际上外出的务工人员某些工资水平也并不是很高,想要实现自身生活的维系也成为一大难题。

(二)农业科技支撑力不够

对于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来说,必須要依靠科技的推动来实现整体的技术进步。但是现在的发展很多都很难实现科学成果的转换,大部分的劳动力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也很难实现技术的提升,所以农村的经济发展始终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我们可以看到,农村中的科技发展方式受到限制,在种植等方面的技术上自然不会有很大的提升。而农村中的成果转化的方式很多都仅仅是临时的状态,对于现代化的科技发展来说,很多多不是非常适合的。在这个地区的网络信息推广形式还算较为合理,但是技术的发展始终有些落后。农业方面的信息发展自然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造成先进成果无法维系的状态。

(三)信息化尚未普及

农业虽然近年来湖北省在网络基础设施、电子政务、城市运营管理、产业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与城市化脱节、保障机制不健全、工作体制落后等实际问题。同时,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没有相互融合。《2014年湖北省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到2014年底湖北省网民规模居全国第6位,其中,农村地区网民占37.1%,高于全国27.8%的平均水平。但是,农民上网的比例仅为5.8%。此外,报告也指出,目前湖北省农村地区通过电脑接入网络的基础还不扎实,适宜农村网民使用的网站和内容并不丰富。信息贫困在湖北省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地方政府对农村信息化投入不够,农民信息化意识不强、对农业信息化认识和重视不够,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

四、制约湖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展到现在,在湖北省的农村中,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各种软件或者硬件方面的设施等都还没有适应发展的需求。在农业发展中,相关的限制因素有很多。

(一)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

湖北省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承受能力较弱。土地、水等农业资源短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在土地资源方面,湖北省现有耕地7202.2千公顷,耕地面积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全省四等及以下耕地5909.9千公顷,占总耕地的70.69%。这些耕地中有80%的面积养分失衡严重,成为制约粮食持续增产的重要因素。考虑到水资源的变化,在湖北地区的水资源状态并不是非常合理。到二零二零年的时候,这个地区的缺水问题会更为严重。湖北的地下水本身就比较匮乏,在这个地区的很多位置水资源都是很难维系的。所以在资源和环境的整体消耗量上,依旧存在很多不够合理的现象。

(二)农业污染严重

农业是高度依赖季节性和生态环境的产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根本保证。长期以来,湖北省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增施化肥、农药以及地膜的使用,在前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但不合理的利用也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反过来又制约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化肥施用量历年都在持续增加,2014年达到每亩约60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亩约30公斤的施用。农民施肥方法转变较慢,依然非常落后,肥料利用率偏低,不但造成养分流失和资源浪费,而且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加剧。二是农药近年使用量都在10万吨以上,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由于大部分农民缺乏安全使用农药知识的常识,施药过程不规范,利用率仅为20-30%,在此过程,对水体、土壤、大气及农产品的也造成严重污染。三是农膜使用量不断增长,而缺乏有效的处理措施也进一步恶化了农业生产环境。四是农副产品资源利用效率低,未能有效的循环利用,使得农业生产物质平衡关系打破,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一情况主要表现在农村畜禽养殖业上,粪便随意堆放冲走,污水直排进沟渠农田低洼处,缺少处理设施;秸秆焚烧现象仍然非常严重,这些可以利用的资源都未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造成农业内部物质能量循环流动受阻甚至中断,使得农业发展受到很严重的影响。

(三)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因为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各个方面的问题的影响,所以农业的进步自然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和扶持。所有的农业方面的收入等的获取需要的周期是比较长的,同时从风险上看,也很难实现整体的降低。在湖北省,很多地区都存在邮政储蓄和其他银行,而农民想要实现一定的贷款,几乎是很难达到的。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实现了一定的制度和政策方面的提出,但是现代化的方式依旧难以维持基本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投资结构不合理;二是财政对农业投入资金的比例偏低;三是现有的土地使用政策也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部资金向农业的注入,因此社会资金很难进行大规模的进行高效农业的开发;四是农业比较效益低,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不高。

五、湖北省农业现代化的路径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虽然在过去几千年的发展中,都具备很高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人类存在的根基。但是在现在的发展中,农业还处于弱势的状态,大部分农村的劳动人民并不是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想要实现这个行业的整体进步,自然要能够从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做起。通过进行农业生产的推动和进步,来进行土地的改造。在进行整体的体系建设的时候,保证产品的价值等的水平提升。对于农业的发展还需要从信息网络建设入手。能够保证农产品的及时运输才是对农业发展来说较为重要的。如果产品的运输存在问题,那么农产品的价值就会有所缩减,所以信息网络的方式是一种提升整体科技信息含量的主要方式。通过电视网络或者其他等各种了解信息的方式,才可以保证农民的基本资金的累积,除此之外,农村中还可以进行一定的投资方面的设定,进行资金的综合管理也要抱枕不会出现失误。

(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

科技的发展才可以保证基本的农业进步,任何行业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进而实现科技的整体进步。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进行科研方面的投入的增加。政府的支持不仅仅是政策扶持,最重要是进行科研方面的投入,通过实现农业化的投入方式的完善,进而实现政府的财力方面的支持。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农业发展中的多样化和社会化的发展。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的提出,进一步推动学习和实践以及产业组织等形式实现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所以农民的全部素质提升方式,一般都是从孩子做起。通过将幼儿园的入学年龄进行放款,同时实现合理的教育方面的投入,在这些投入的基础上,就能够让各个层面的教育问题符合基本的发展方式的完善。同时还需要考虑的就是农业发展中的中职教育方式,在这里需要实现培训等效果。不管是现代化的知识还是其他方面的学习培养等,都需要实现专业的技术人才的进步和认定。

(三)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在這个地区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善,不仅仅要是按种植业的不同的变化,还需要考虑畜牧业的发展变化。这两种行业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对人们的影响较大。通过前者的作用来实现粮食的生产,同时提升粮食的质量。通过让农民自己进行相应的安排来实现整体的农业比重的控制。通过后者则是能够保证加畜牧业可以让人们保持基本的生活需求都能够。在分析第三种形式的时候,还需要考虑花卉等这些方面的种植。把产品实现近距离销售,才能够体现出公司的发展特点。

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方面,一是要重点抓好乡镇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乡镇企业向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转变,不断增强乡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乡镇企业在质的提高中实现更快的发展。二是积极推进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鼓励乡镇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三是把培育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乡镇企业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措施来抓,形成以主导产品、骨干企业、大型市场为龙头的专业化协作生产,增强乡镇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农业的进步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国家的支持和整体的制度创新。农业的生产是为了能够给人们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而生产的经营和效益自然要从经济发展上实现衡量。通过进行农业的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才可以保证农业的经营不会出现各方面的问题。同时在农业中还需要考虑的就是生产的规模的问题,农业产品等在进行批发的时候,位置的状态以及整体的技术进步方式,都是限制的主要因素。对于地区发展来说,还需要从农业产品的推进上实现重点企业的扶持和发展。积极的进行这些公司的总体的推动,通过让他们进入到农业经营的方式中,尽可能的实现农产品加工的发展,才可以保证农业的进步不会受到限制。对农产品来说,还可以通过地区品牌战略的方式来实现分级等附加值的提升,在包装等的基础上让农产品可以带来更高的收益。

(五)借鉴国外农业现代化经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工业现代化的进步自然也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业来源于生态,也会终止于生态,如果不维持这些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会有资源枯竭的一天。从农业和生态保护两者的角度考虑,在农业发展中一定要重视整体的思想变化和发展,也就是通过进行农业经验的推动,进一步实现思想的转换,其次还需要考虑的就是农业是根本的思想。任何的决策方式等的推进都需要农业作为基础的细资源来源。农业的发展还需要从环保的角度上,实现所有的相关人员的培养。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的就是工业技术的进步,保证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对于国外在建设生态农业方面的先进技术,我们要大力的进行引入,同时要根据本地的农业进行特色化的经营,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六)认真落实“十三五”规划,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关于“十三五”规划中的措施,加快农业进步,把握三个基本要求。首先从农业的需求角度看,科技的进步能够给生产带来更好的效果。其次考虑农业的发展方式,必须要实现市场和政府的相互驱动与监管。在经济的发展中,创新带来的效果是最为明显的,因此国家的规范方式就是能够将发展的方式不断的实现革新。在十三五计划中,中国重点实现了现代化建设方式的提出,通过质量管理等模式进行整体性的能力的提升。扩大农业的发展方式,进行经济体制的适应性改变,同时也要考虑科技方式的支撑和进步,都是对农业生产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形式。

结语

本论文是笔者在大量阅读、搜集国家和湖北省农业现代化相关文献资料、各类统计数据、政策和研究报告后,吸取现有研究成果的创新思想与不足之处,理清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对湖北省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湖北省在进行农业化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管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整体规模的改善和发展,都需要从制度上实现整体素质的提升。除此之外,针对于农业的发展不能够仅仅依靠扩大生产,还需要考虑经营模式的转换。不管是任何形式的农业化发展的推进,都需要保护生态环境,从可持续的角度响应国家的号召,提高农业生产带来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湖北省机遇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J]. 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3,(11):97.

[2]甘路遥. 湖北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策略分析[J]. 科技创业月刊,2012,(05):47-49.

[3]杨蕾,张新文. 湖北农业机械化建设思考[J]. 湖南农机,2009,(01):13-14

作者:解梦

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篇3:

2000-2019年中国城乡融合特征及趋势研究

摘 要:2016年以来,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了研究热点问题,城乡融合发展主题的文章数量大量发表。以cnki数据库发表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的合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共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深化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在我国的应用研究;聚焦城乡融合产业创新,探寻新型农业发展之路;关注农村建设,实现美丽乡村目标;关爱农民,研究农民关注的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城乡融合;研究特征;知识图谱;CiteSpace

0 引言

我国学者对城乡融合的研究见之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于探索马克思的城乡融合学说,用于指导我国的城乡建设。随后,开启了城乡融合的设计及规划研究以及加快农村城市化发展。进入21世纪,关于城乡融合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研究,涉及到土地利用、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劳动力市场、养老保险制度、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探索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指导城乡融合发展,解释中国城乡统筹问题、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城乡融合问题。2011年以来,各地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全国掀起了关于城乡融合的研究与实践,以广州、苏州、北京为代表,西部地区以武威为代表。不断学习国外城乡融合的成功案例,以日本都市农业的研究为代表。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采用Cite Space软件,参数选取(Selection Criteria)为 Top50 perslice,时间跨度为2000-2019年(Slice Length=1),使用剪切(Pruning)联系中的寻径(Pathfinder)功能。

选取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期刊对选取的检索词进行篇名检索,检索文章566篇,剔除期刊会议征稿、卷首语、个人学术成果介绍、书评、无作者文献及其他不相关条目等无效数据,共得文献516篇。

2 结果分析

2.1 城乡融合研究基本情况

城乡融合发展主题的文章大量发表于2016年之后的近三年时间,每年的文章数量由10篇迅速增长为195篇,增长了17.5倍之多,城乡融合发展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问题,并开始大量研究,研究成果较多。学科分类看,农业经济学科研究成果较多,占总研究的比例为37.78%。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较多,以城乡融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较多。其次为城市经济,占比26.93%,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从城乡融合的角度进行扩展,以促進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经济角度的相关研究较多,涉及农业经济、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国民经济、理论经济学、商业经济、旅游经济等,约占比82.75%。

从期刊看,农业经济、农村工作通讯、上海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农村经营管理、甘肃农业、乡村科技、农村经济与科技等农业、农村相关的期刊发文较多。核心期刊68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21篇,总体占比约1/6,大量的成果发表在一般刊物上。目前已有基本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进而为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提供现实参考。

2.2 文献合作者分析

合作者不显著,作者之间的合作较为松散,大多是独立作者。在同一单位的作者有所合作,但不同单位之间的作者合作较少。

发表的文章主题较为集中,发文特点为间断性、一次性,持续发文量较少,论文被引量、下载量均较少。陈燕妮发表的4篇文章,本人均为独立作者,主题为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对当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启示,发表的刊物属于国内一般刊物。于克斌发表了4篇文章,主题关于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考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价值,作者分别与本单位的王辉、孔祥杰、王文龙合作,集中发表在2019年,发表刊物均为一般刊物。郑新立于2009年发表2篇文章、2018年发表1篇文章,文章研究城乡融合发展的能量释放问题,本人独立发文,没有合作者,文章发表在一般刊物上。周凯(合作者宋兰旗、张晓辉)发表了3篇关于城乡融合制度变迁及影响因素的文章,其中2篇文章发表在CSSCI期刊上(当代经济研究、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长春大学学报),分别被引9次、2次、6次,文章主题具有一定的递进性,研究具有持续性。

2.3 发文机构合作共现分析

文献检索显示有40个机构发文量在2篇以上,发文量大于4篇的机构有18个,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8篇),其次为中国农业大学(6篇)、复旦大学(6篇)、中国人民大学(5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5篇)。CiteSpace5.5R1合作机构分析结果,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较少,除本单位的合作外,各单位之间基本没有合作,合作结构网络尚没有形成。

2.4 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CiteSpace5.5R1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中心度较高的是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关系、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等,中心度分别为0.44、0.16、0.41、0.16、0.13、0.24。学者主要研究城乡融合及城乡融合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实现路径等,论证了城乡之间的关系、城镇化发展道路及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城市要素与乡村要素不同,农村要素如何适应城市,城市要素如何流向乡村,使要素自由流动,合理利用成为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关注失地农民问题、土地市场问题、制度公正问题、机制创新问题等多方面的易发问题。多侧重于农村问题的研究,农村与城市的互动研究相对缺乏。

3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研究趋势与创新

3.1 深化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思想研究,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毛泽东城乡融合思想、邓小平重农思想以及习近平新时代城乡融合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的毛泽东城乡融合思想以及新时代习近平城乡融合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相关研究正陆续展开。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研究理论层面已经开始,但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实践应用研究尚缺乏,之后应重点研究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实践应用,多收集案例,通过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新时代城乡融合思想的理论内涵。

3.2 聚焦城乡融合产业创新,探寻新型农业发展之路

农业发展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重要问题,农业兴则农民富,产业发展始终是立足之本。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发展思路贯穿始终,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各地因地制宜,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其中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各地探索的较成功的发展路径。一时间,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大量涌现。黄山是发展旅游较早的地区,在发展中形成了农业开发与发展旅游业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关系:农业可以为旅游业提供景观、物质支持、经济内容,旅游业可以为农业提供市场,两者互促,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助推器与有效实践。在城乡融合背景下,需要进行微观层面的深入研究。总结特色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机制、路径进行,深入剖析融合发展中突出的问题,以城乡融合繁荣农业产业,走出一条新型农业发展之路,解决农业产业发展滞后、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3.3 关注农村建设,实现美丽乡村目标

在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农村整体环境有所改观,农村的土地问题、经营体制问题、各类资源开发、社会治安、养老服务等较多问题都得到了重视,并在持续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距离美丽乡村的目标还较远。未来关于农村建设的研究,需要重点研究农村整体环境治理(垃圾处理)、农村资源要素流转、养老服务、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公共阅读空间、经营体制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等。

3.4 关爱农民,研究农民关注的问题

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养老保险问题。关注农民的心理问题,研究农民的就业取向,为农民后续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可行的方案。在部分地区尝试农业合作社模式,需要深入了解农民参与农业合作社的情况。在引导农民融入城市的区域,深入研究农民融入城市的可行路径,研究农民市民化之后的生活水平以及经济来源等。需要重点研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以及衍生的问题,深化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农民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等。

参考文献

[1]汪巽人.初探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学说[J].福建论坛,1983,(03):46-50.

[2]周凯.城乡融合的制度环境及其影响[J].长春大学学报,2011,(09):14-16.

[3]王静,孙威.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中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01):28-29.

[4]乔科豪,史卫民.从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破除论城乡融合发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05):108-114.

作者:王冉

上一篇:建筑工程管理混凝土施工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品德培养品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