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意识中学教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随着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意识的培养与实践探索已成为历史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而这一点正是以往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本文从知识、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师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意识中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意识中学教育论文 篇1:

将未来意识引入中学历史教育

摘要:历史是一门联络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性学科。未来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认识历史的有效途径。中学历史教育要有面向未来、为了未来的意识;研究历史可以预见未来,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中学历史教育要培养学生把握历史规律、预见未来的能力;中学历史教育要面向未来。更为重要的是落实到课程层面,我们要以历史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未来教育。

关键词:未来意识;中学历史教育;历史新课程改革

“察古知今,鉴往思来”,历史是一门联络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性学科。中学历史教育一贯重视历史对现实的借鉴和教育意义,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历史与未来的联系以及历史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意义。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中学历史教育中的未来教育都有相应的阐述和要求。“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这些阐述和要求应该是十分明确的。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中学历史教育要面向未来。

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了。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称这种令人不适应的变化为“未来的冲击”。不论我们是否愿意,时光不停地流逝,未来也并非可来可不来,而是必须来的。我们不能不考虑未来,无论是谁,对未来都应该关心。未来就在瞬息之间来到我们的跟前。直面未来,探测未来,适应未来,创造未来,这些已成为我们不可逃避的选择。

未来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认识历史的有效途径。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之所以具有当代性,是因为它反映和体现了当代人们的认识,是当代人们的思考。因此,中学历史教育在强调历史学习的意义时,所使用的首要参照系是现在,这是无可厚非的。“在解读历史的意义,其实人们不仅以实在的‘现在’为参照,还以非实在的‘未来’为参照。”人们在认识历史时过分强调其现实性,往往会陷入功利主义的迷局中,而只有在未来之中才能找到历史判断的最后标准。因为只有未来“能给予他一个更深入的、更持久的对于过去的洞察力,这比那些把观点完全束缚在自己当前地位的历史学家所能得到的,要深入、持久得多。”可能有人认为未来是虚无缥缈的,怎么能从未来之中认识历史呢。其实,这种担心是大可不必的。“未来隐藏于过去和现在之中,我们能从其真实的可能性出发去理解和思考它。事实上在任何时代我们都是由关于未来的意识支撑的。”“我们具有的关于未来的思想,指导着我们观察过去和现在的方法。”未来的图景改变了我们对历史的看法,未来意识是我们认识历史过程中所不可缺乏的。

“当教育的使命是‘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时,环境的压力便要求教育工作者刻苦思考,并在这种思考中构成一幅未来的蓝图。”教育应该有正确的未来观,教育必须面向未来,为了未来。人类必须对未来负责,教育不仅首当其冲,而且责任重大。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我们要强调面向未来、为了未来的意识,引导学生以未来的眼光看待过去、认识历史。文明的长河浩浩荡荡。前后相续。“今人之视昔,便犹如后人之视今”。文明史横亘人类的过去、现在、未来,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无限的进程。中学历史教育应该摈弃“瞻前不顾后”、“只求今朝,不问明日”的历史观念,要有对未来无限开放的历史情怀。“一切变革、战争、进步,所有历史上的成败。无非都是由人(包括普通的人在内)的决定和选择造成的。”历史上人类曾经作出的选择不仅改变了曾经的未来,而且也改变了历史。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仅传承过去的经验,而且将过去的经验与受传统引导的、和现实相关的、充满期待的未来合成起来;认识到我们对未来负有责任,进而关注到环境问题、全球问题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威胁,批判地看待人类文明的功与过,超越人类文明的局限,展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未来,从而重新找到通向历史意识的新入口,并由此进入一个开放的、希望的未来。“我们向着未来奔跑是为了下一代。我们的未来必须要这样进入后辈人的回忆:他们能从中获得对于他们自己未来的启示。如果我们和后辈在从过去向未来前进的道路上有着共同的方向,那么来自于历史回忆的、能形成意义的未来的塑造会更加完美。”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时间维度来阐释人类文明史的内容,让他们意识自己正飞速地进入未来,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正决定着未来,不仅承载着文明的积淀,还引领着文明的未来。同时,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不仅涂入过去,而且融入未来,在宏大的文明时空中不再觉得渺小、无助,激发个体的生命潜能,上下求索,创造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二、培养学生把握历史规律、预见未来的能力

历史是一门可以预见未来的学科,它一方面让人们了解有关过去的知识。重温人类社会所走过的历程;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作为进步学说的代表人物孔多塞认为,研究历史具有这样一种作用,就是确定进步的未来发展方向,从而加快进步发展的步伐。他还认为,如果存在一门能够预见指引和加速人类进步的科学,那么人类业已创造出来的进步的历史就是这门科学的基础。在历史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历史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通过对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目的在于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同时又必然包含了对未来的关注和期待。

同时,一些对未来有助益的预见,将是建立在历史的认识上的。古希腊历史学家断言,历史事件的确“在未来某个时候是会重现的,即使不是完全一样,也是非常相似。”而对未来的展望总是以历史为基础——在未来学家那里这几乎已成为一种方法论而被接受,他们利用历史提供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来描述目前的状况,并且能精确地估计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认为历史是滔滔不绝、汹涌澎湃的变革浪潮,他以“浪潮前锋”的分析方法剪裁历史并探求带动我们前进的每次浪潮的前锋将向何处去,认为人类文明经历了三次浪潮,而第三次浪潮正席卷而来,成为现代以及未来文明发展的主流。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中对社会、技术组织及生活方式进行历史分析和未来趋势研究,认为可以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托夫勒和贝尔等学者对人类文明的展望有助于我们把握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全面地认识历史。

“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这句镌刻在埃及卢索神庙法老像上名言,让我们深刻地感悟到未来与历史的关系。中学历史教育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鉴往知来”的功能,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我们要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层次,指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问题进行正确评价,对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做到准确认识,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运用历史规律预测、展望未来。西方有一个谚语说:“不懂历史的人永远是一个孩子”,在未来社会不懂得历史的人就是不能把握明天的“孩子”。随着社会生活的瞬息万变,面向未来的教育要培养习于变化、善于适应的人,他们要有更丰富、更成熟的未来感。通过历史学习,从认识历史规律到关注未来前景,从时间的深度到预见的广度,学生尝试用历史的眼光洞察、预见未来,增强未来意识,学会处理社会实践中的机遇和重要关头,增强洞察趋势变化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对未来了如指掌,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做好准备,以成熟的姿态和精神面貌迎接未来,挑战未来。

三、以历史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未来教育

未来教育是指为了未来、面向未来的教育。中学历史教育要面向未来,更为重要的是落实到课程层面。“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现行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方面都已经有了相应的要求,凸现了未来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内容标准方面对于未来教育的阐述却是空白,不能不认为是一种遗憾。

作为面向未来的历史教育,其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落实更要反映时代和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向。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学历史教育的经验与做法。首先,年代思考是历史推理、论证的核心。《5到12年级美国史和世界史的国家标准》应能要求学生做到,分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序。《美国科罗拉多州历史课程标准》认为按照年代顺序进行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对学生理解现代和预见未来都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历史内容不仅要从过去延伸到现在,而且要引导学生面向未来。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提出历史课程目标,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和态度。日本中学社会历史学科教科书的编撰充分体现日本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历程,立足于当代社会,关注日本以及世界的现实和发展问题,同时进一步探讨生活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应该努力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促使学生学会面对未来,学会选择未来。例如:帝国书院版社会科教科书《中学生的历史》的第7章第2节“今后的日本与世界”,认为我们应该从各种角度去看待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课题,我们的祖先战胜了他们所面临的困难。现在轮到我们了。你在考虑创建什么样的未来呢?”清水书院新中学校历史改订版《日本的历史与世界》的第6章“现代日本和世界”,认为“人类的历史是获取人权的历史,通称二十一世纪是与人权共生的世纪,在日本国内也存在着各种各样今后必须解决的课题。时代要求我们通过解决这些课题,建立真正的民主国家,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

反观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内容,应该承认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特别是现代史部分与我国现实社会的发展以及世界潮流紧密联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当代社会生活、科技、教育与文化等都充分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内容和精神,体现了历史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不过,笔者认真阅读了部分新课程历史教科书,其中强调未来教育的内容少之又少。这些是当前历史新课程改革所存在的缺憾,也是我们必须努力改进的方向。

中国古代有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崇高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真理的追求,为民众奉献的精神以及对后世子孙的关怀和责任。清朝诗人龚自珍有言:“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智者”是那些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历史意识的人,他们关注社会现实与国家前途,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中学历史教育要引导学生宏扬中华民族的优良历史传统,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既憧憬着光明的前景,又饱含着深刻的忧患意识。不知过去何以图将来,中学历史教育要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肩负民族与人类的未来的责任和使命,永不懈怠地学习,培养历史的远见卓识,坚定历史与未来的信念,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成长为对社会和人类有贡献的人。这些应该成为历史新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 求实

作者:陈 莺

历史意识中学教育论文 篇2:

国际意识教育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

摘 要:随着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意识的培养与实践探索已成为历史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而这一点正是以往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本文从知识、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师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国际意识教育

国际意识,又称全球意识、世界意识,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历史上,我们曾经因世界意识的缺乏而吃尽了苦头。当今全球化不可逆转,国际意识蓬勃兴起,中国并非一块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历史绝不能被人为地隔绝在世界历史之外。历史学科在渗透国际意识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这一点恰恰又是以往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随着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意识的培养与实践探索已成为历史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国际意识教育的培养也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素质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中学历史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尤其是国际意识教育,必须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作为基础。中学历史教师只有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发展过程、发展特征全面了解,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中学历史教育现状,才能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等。只有这样,中学历史教师才能结合教学实际,正确地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指导教学过程,公平、客观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的同时,让中学的学生得到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所需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往往涉及到許多相关学科的知识,例如语文、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加强国际意识教育,必须掌握这些相关学科的

知识。

另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具有人文知识;具有事实性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方法论知识和价值观知识。只有具有综合性的、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的中学历史教师,才能为学生提供国际意识教育的广阔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学过程中才有可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培养国际意识的人才服务。

三、中学历史教师应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以及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以及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不但可以丰富国际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而且为我们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益的启发。

为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更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

四、中学历史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在历史教育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更应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二是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三是构建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四是注重探究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其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及国际意识。

五、中学历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需要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各个年级教材结合的可能性。我们中学历史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具体地反映出国际意识系列教育的目标计划,精心设计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知识结构重组;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从传授型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面对机遇与挑战,大胆进行教育教学创新,重组知识结构,进行创新,不拘一格地选题,独特新颖地进行教学设计,灵活合理地处理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六、中学历史教师应增强国际意识、科研意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以博大的胸怀、世界的眼光、自尊理性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认识世界历史的一体化和多样化;认识中国和世界的互动关系,容忍、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差异,尊重并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逐步提高自己的国际意识、科研意识,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入探索中学历史教学的国际意识教育领域,以适应新时代的中学历史教学。

总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展开之际,我们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一定要行动起来,为历史教育做贡献,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培育青少年的国际意识,落实课程改革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赵克礼.历史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赵亚夫.中国历史教育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5]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潘玉凤

历史意识中学教育论文 篇3:

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意识的基本策略

摘 要 学校的安全教育关系到每个家庭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许多教师往往错误地认为,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学校或者班主任的事,没有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工作中去。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本人结合自己的一线教学实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尝试着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让学生的安全意识的养成与中学历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关键词】中学历史;安全教育;策略

安全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学生的安全,就谈不上素质教育的实现。在学校教育中,作为学科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与学生的知识学习,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与学生的安全意识的养成重视程度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科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因此,在学科教学中,任课教师应该做好班主任的助手,协助学校与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通过学科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

1 充分发掘中学历史与学生安全教育相关的素材

现行初中历史教材(冀人版)一共六册教材,其中七年级教材涉及到中国古代史内容,八年级教材涉及到中国近现代史,九年级教材涉及到世界近现代史。初中历史教学贯穿学生的整个初中三年,与学生的成长关系密切。而历史教材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时间跨度也比较大,因此其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素材。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立足于初中历史教材,对于学生安全教育相关的素材进行挖掘。巧妙地把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的安全教育紧密结合。

例如在讲解《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内容时,讲到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留下了人类用火的痕迹。可以说,火的使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由于火的使用,人类的食物由生食逐渐向熟食转变,促进了人类体质的革命性变化,也促使人类大脑的进一步发育成长。同时,由于火的使用,人类开垦山林的能力提高,刀耕火种成为原始人耕作的主要方式。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这一内容的讲解,教师可以利用一点点时间,给学生讲解用火的安全。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旅游越来越发展,而电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两个领域是火灾高发的领域。根据新华网北京电,2014年全国共接报火灾39.5万起,死亡1817人,受伤1493人,直接财产损失43.9亿元,而其中一部分火灾的发生就是由于中学生的疏忽导致大,因此让学生懂得安全用火,安全用电是特别重要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用火用电安全的教育。

例如在《统一国家建立》这一单元内容讲解时,给学生讲解到汉朝的文化,其中讲解到汉朝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这是世界最早地震仪。据相关史书记载,张衡的地动仪曾经准确地测出公元134年的甘肃西南部的地震,完全证实了它检测地震的准确性。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创造的类似的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地动仪知识的时候,可以结合我国的典型地震事件,给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中国今年曾发生过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等一系列地震,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正确的地震逃生常识,以及让学生重视学校定期组织的逃生演练。

历史教材中还有许多与学生安全教育密切相关的素材,例如在涉及到中国古代的水患,可以给学生讲解中国在水灾方面的防范意识,尤其是教育学生在寒暑假的远离危险水源,同时要懂得涉水危险的基本自我保护知识。根据央视网的数据,中国每年8万儿童死于伤害,其中溺水居首。其中2013年,仅6月9日当天,就有16名山东、湖南、黑龙江的中小学生溺水身亡。数据是令人痛心的,也应该令人警醒,因此,通过学科教育多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迫在眉睫,也是不容忽视的。

2 历史教学中安全教育意识渗透的基本策略

2.1 把历史素材与安全教育巧妙结合

历史素材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发掘利用。虽然我们强调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安全教育意识的渗透,但是如果为了安全教育意识的渗透,而把历史知识与安全教育生硬地结合在一起也是不足取的。因此,历史知识与安全教育可以结合的,教师应该巧妙地结合,不能结合地,教师也不必强求。做到用心发掘,水到渠成,这样才能让安全教育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历史教学与学生安全教育结合的切入点是非常广泛的,根据本人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历史教材与学生安全教育可以联系的内容广泛而又具体,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运用。如果任课教师同时又是班主任,可以把历史知识与安全教育结合的内容通过班会进行渗透。如果任课教师不是班主任,可以把相关内容推荐给班主任,或者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渗透。

2.2 微观安全意识与宏观安全意识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往往立足于微观角度,更多地从学生个人人身安全角度出发,让学生懂得交通安全、用火、用电、用水安全,避免受到意外事件的伤害等。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除了立足于学生的生命安全,也应该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即应该站在国家安全与民族安全的角度,这些也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

从宏观角度而言,安全涉及到国家的安全与民族的统一,这是我国历史教学的一个核心思想。首先,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主流,但是不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威胁国家安全与统一的事情也是存在的,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教育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的利益,与威胁国家安全与统一的事情作斗争。

在讲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时,其中的一个成果就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应用,以及网络的普及推广。网络是国家安全的另一个重要的战场,许多重要地信息,甚至对国家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言论与信息都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科学利用网络,既要让网络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要让网络的弊端减少到最小。

综上所述,学生安全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把学科教育与学生的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结合在一起,树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历史教育观。把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高度,不能重知识传授,轻安全思想渗透。

作者单位

唐山市海港中学 河北省唐山市 063611

作者: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