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促进水产发展论文

2022-04-15

摘要:农民增收问题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分析农民收入现状和农民增收缓慢原因基础上,提出促进界首市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关键词:农民收入;政策增收;增长方式随着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界首市农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多元化促进水产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多元化促进水产发展论文 篇1:

创新信贷服务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如何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扶持, 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主要工作任务,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对此,荔波联社认真组织人员对本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深入调研,就农村信用社如何更好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

1. 基本情况

荔波联社全辖20个营业网点,其中正常营业网点15个,便民服务点5个,现有员工129人。截止7月末,各项存款余额69542万元,较年初增加7966万元,增幅12.94%,市场份额42.1%;各项贷款余额63209万元,较年初增加7721万元,增幅13.91%,其中涉农贷款余额57944万元,占比91.71%,比年初增加7055万元,其中农户贷款39065万元,农村经济组织贷款1450万元;农村工商业贷款17429万元。贷款市场份额76.4%,存贷款份额均居全县金融机构之首。

2. 荔波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县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农业组织化建设问题,强调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深化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手段。在这一前提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较大的发展,特别是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后,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截止到2010年7月末,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27个,带动农户2862户,已全部在工商部门登记,2009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产值567.1万元。全县已有13家合作社拥有自己的商标,注册商标13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无公害食品认证7个,产品产地认证5个,统一包装2个,制订标准化生产规程2个。

3. 主要做法

3.1深入调查,统一认识。我社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糖蔗、畜牧、桑蚕、林果、蔬菜、茶叶’六大特色产业”的要求,确立了“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实现支农大效益”的服务“三农”新思路,并且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支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联社成立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小组,制定了《荔波县农村信用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方案》;二是深入调研,主动对接。我社主动与农办、农业局、县工商局等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及时了解掌握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信息;三是及时组织人员到全县27个专业合作社、各乡镇政府进行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印发调查问卷、与农民面对面交谈等方式,了解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了解合作社社员的想法,掌握他们的需求。对此,我社及时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会议,统一思想,研究制定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荔波县农村信用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实施方案》,以期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的发展。

3.2创新服务,方式灵活。通过调研发现,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方式多元化:有的是专业大户创办,有的是村集体组织牵头创办,有的是部门牵头引办等。我社根据其组建方式的多元化,采取“宜社则社、宜户则户”的原则,对已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合作社采用授信,直接办理贷款,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合作社采用社员贷款。并不断创新贷款方式,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社员”和“中介担保+专业合作社+社员”等多种模式使信贷支农服务向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各环节渗透,有效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目前,已向112户合作社成员发放贷款475万元。

3.3独立授信,方便快捷。为进一步探索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启动资金需求较大,但缺乏担保抵押保证,融资较为困难,金融扶持难以落实的困难和问题,我社在通过认真、仔细调研后,组织各基层信用社信贷人员深入专业合作社、农户了解掌握资金需求状况,找准信贷投放切入点,及时提供有效金融服务。制订了《荔波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授信”业务,先由信贷员收集合作社的管理素质、经营发展情况、业务往来情况等相关基础资料,填写调查表建立档案;再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前景、信用状况等主要指标对其进行评级;最后进行授信。我们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开通“绿色通道”,压缩审批流程,及时授信,简化贷款手续,提高办贷效率,在授信额度内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方便快捷的信贷服务。

3.4担保创新,解决难题。针对专业合作社贷款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资产,我社树立破除“抵押物崇拜”理念,突破依赖抵押的传统信贷模式,采用信用担保、信用贷款和林权担保的方式,通过创新并推行“多人保证、联合保证”等做法解决“担保难”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以保证方式为主发放贷款,对保证人条件没有苛刻要求,自然人、法人都可以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保证人。由于合作社寻找单一的有实力的保证人存在较大困难,为此,我社接受多名保证人的联合保证。把合作社贷款偿还责任与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大股东挂钩,要求其夫妻提供共同保证。

3.5多方帮扶,助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我社积极主动与政府沟通协调,向县委、县政府汇报我社在促进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的有关工作。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担保难,赢得他们的重视和支持。县委、县政府同意对我县信用社发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进行贴息,并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定补贴,减轻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压力,同时也降低了我社经营风险。县委、县政府累计为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合作社社员贴息达56万元。在这个情况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07年不足10家增加到现在的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总额从2007年的92万元增加了567万元。

4. 取得的成效

4.1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增收。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全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帮助其增加服务能力,逐步转向产、供、销为一体的社员服务上,更好地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增收。我社向荔波弘信土枇杷专业合作社社员42户农户发放112万元贷款,用于种植优质蜜柚。通过支持,蜜柚种植面积从原来不足100亩的扩大到了300亩,今年产值达240万元。种植蜜柚的社员年人均收入从单一种植玉米的2500元增加到6000元。

4.2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新产业。过去全县农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农业资源的开展利用程度不高,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较低,通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后,部分农户也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将高效农业作为发家致富的一项重要工作。除种植水稻外还加入茶叶合作社、蔬菜合作社、血橙合作社、旅游开发合作社等都是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组建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拓宽增收致富的门路。从事农副土特产品运输、加工、销售的个体经营户逐步增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活跃地方经济,带动了新产业。如发放荔波县益丰源血橙专业合作社贷款150万元,合作社成员115万元开发种植血橙基地700余亩,带动农户78户,每户年均增收2000多元。

4.3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之路。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很好地解决家庭经营与市场经济的衔接问题,有效地解决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难题,是对农村经营体制的丰富、发展、完善和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当地已形成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展专业性生产经营活动。如朝阳蔬菜合作社、瑶山鸡养殖合作社、瑶山血橙合作社、驾欧旅游开发合作社等都是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组建起来的,其产业分布非常明显。这种区域产业化十分有利于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之路,有利于农业区域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4.4缓解了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问题。我县绝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资产,无法得到贷款支持,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发展迟缓,规模小,无法壮大自身实力,承担经营风险能力较弱。自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授信”业务后,通过“多人保证、联合保证”等方式解决部分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资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可以取得信贷支持。

4.5拓展了服务领域,为信用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授信”业务的开展,体现了我社支持“三农”及农村企业及各类经济组织生产的真心诚意,在当地政府和农民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大提高了信用社的声誉,为我社起到了以贷引存的作用,不少经济组织和农户原来在其他金融机构开户存款的,现已改到信用社开户存款。截止7月末,我县对公账户比年初增加55户,各项存款余额69542万元,较年初增加7966万元,增幅12.94%,市场份额42.1%,充实了我社资金实力,提高了信用社支持“三农”的能力。

5. 几点建议

5.1切实落实扶持措施。一是要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大力扶持,搞好服务,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税收优惠;二是努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在支农资金中的比重,建议财政部门在财力上要重点倾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充分发挥整合支农资金作用。建议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标准化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科技入户项目、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项目等各类财政支农项目和扶贫项目,委托有条件的合作社实施;三是由政府建立贷款激励机制,鼓励各金融机构扩大贷款发放规模,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

5.2加强对合作社规范发展的引导。建立农村合作社指导员制度。组建以农业、畜牧水产、林业等涉农部门科技人员和干部为主的合作社指导员队伍,建立指导员联系合作社制度,做好合作社发展的培育、帮助、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

5.3打造良好的信用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政府在信用环境建设中的引领推动作用,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建议由政府牵头,通过信用乡镇,信用农户、信用企业、信用经营户的打造构成一个信用群体,从而快速地扩大信贷总量,使县域经济较好地得到信贷支持,形成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良性互动多赢。

5.4建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切实解决担保难的问题。建议坚持地方财政注资,其他经济组织或市场主体入股,市场化运作,推动组建农业性担保公司,为专业合作社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积极探索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出资建立风险保证基金,通过“合作社+担保基金”双重担保形式,进一步密切合作社成员间关系,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难问题。

作者:潘荣熙

多元化促进水产发展论文 篇2: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几点思考

摘要:农民增收问题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分析农民收入现状和农民增收缓慢原因基础上,提出促进界首市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民收入;政策增收;增长方式

随着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界首市农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比较,仍然还有一段距离。政策性增收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制约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扭转。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及分析

1.农民收入状况

近年来,界首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通过政策扶持、科学引导、强化服务等一系列措施,认真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各乡镇、各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优势,卓有成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根据调查,全市2006—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 888、3 357、3 967和5 100元,分别增长16.24%、18.1%和14.9%。

总体看来,虽然农民收入由于种植业因气候条件的变化影响而有所波动,畜牧养殖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有所下降,但是总体上较为稳定并不断上升。究其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界首市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强化措施,加强领导,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2.农民收入的途径

从调查得知,农民收入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近几年,随着国家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市委市政府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农民来自于种植和养殖业的收入不断提高,年均增长约为12%左右,种植和家庭养殖仍是农民维持生计和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二是打工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全市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30多万人次,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一半,务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超过50%。三是落实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近几年,国家进一步加大的扶农惠农政策,对农民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补贴和投入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降低了农民生产、生活的成本,另一方面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每个农民平均每年可得到的补贴就达100多元;四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近几年,界首市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通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

3.农民收入的特点

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界首市农民收入来源已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其收入主要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非农产业收入水平低;二是农民收入不稳定;三是收入不平衡。城郊的农民收入普遍高于其他地区的农民收入,户与户之间也存在着收入不平衡。

总的来说,界首市农民的年收入是在逐年增加的,综合反映出农民的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但是,问题也同时存在,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与城镇居民比较还有距离。

二、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

1.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初级产品多、发展势头弱限制农民收入

农产品加工的规模企业不多,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高,对农业发展的带动力明显不足,龙头作用发挥不够。农产品加工链条短,大部分被以原料或初级加工品的形式销售,增值少,综合效益低。

2.思想保守、自主创业意识差影响农民收入

前些年在强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下,极少数市场经济意识较强、富有创业胆识和掌握一定技能的农民办加工企业、搞规模养殖、搞经营服务、外出务工闯天下等都较快地发展起来,富裕起来了,而绝大部分农民缺乏创业意识,在一年年的等待观望中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至今没有可依赖的长期增收项目,发展没目标,没方向,没有主动学习技能、增长创业本领的积极性。

3.致富信息少、农业科技低、资金短缺也妨碍了农民增收

农民获取致富信息的渠道窄,掌握信息少,不了解市场,一般是通过电视了解市场,利用互联网的很少,导致农民种植养殖随大流,外出务工出苦力。涉农部门的未能把农业生产经营信息的传播作为自己的分内职责,有的甚至是走形式,不能为农民带来实在的利益;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不是推广普及科技知识,而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损害农民的利益,这本身就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

4.外出务工面临严峻挑战,严重制约农民收入

外出务工的农民多数靠体力或简单的手艺出力挣钱,务工岗位不稳定,务工收入难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每年新增加的外出务工人员只是农村新增的部分劳动力,数量增长的空间也极为有限。尤其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东南沿海地区大批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破产倒闭,减少了对外来低素质的农民工的需求,使得外出农民工的就业环境更加不稳定,收入更加没有保障。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1.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促增收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全会精神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落实好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坚持正确的农业发展思路、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农业发展思路。过去一些时期,政府部门在农业发展上有时采取行政指令、分解种植指标、催耕催种催养等方式,干预过多,反而引起了群众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不但农业调整难以顺利推进,而且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近年来,把握正确的农业发展思路,尊重群众意愿,激发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找准了一条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满足市场需求,发挥了资源优势和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必须坚决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支农惠农政策是各级政府支持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而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给予的政策倾斜和优惠。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就要落实好退耕还林补贴、扩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范围和提高补贴标准、增加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繁殖母猪补贴和甘蔗生产补贴等政策。

三是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农村土地流转是一个新事物,如果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必将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元化上取得更大进展。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就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合法权利。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按照依法有偿自愿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砖集镇黄庄西瓜专业村,是土地流转的一个典型。

2.转变观念,开拓思路,促增收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多谋划、多支持。一是深入基层摸清实情。各级领导要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不能坐在屋子里定政策,与农民群众交朋友,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二是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要扩大视野、开阔思路,凡是法律未禁止的能迅速提高农民收入的点子和办法,都可以考虑和采纳。当今世界,信息技术进步一日千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行政区域的界限逐渐模糊,我们考虑问题,不能把自己局限在一个框框内,要放眼整个中国和全球市场。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波及全市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农民工外出打工受到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农民增收多出力,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三是选准主体倾斜支持。实现农民增收是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全部强农惠农措施的落脚点和归宿,政策能不能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最后都要用农民能不能实现增收来检验。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选准未来农业和农村建设的主体,现阶段主要应包括三类:农业生产经营大户、返乡创业农民、投身现代农业的大学生,他们是未来全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希望,也是带动农民实现增收的重要力量,相关部门的培训和支持要重点向这三类群体进行倾斜。

3.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增收

农业由于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应当突出增长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界首市农业发展走的是“高投入、高产出、高代价”的路子,虽然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向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也导致了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全市农村人口比重大,70%的人口分布在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客观上讲,农民富则我富,农民贫则我贫。农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走精品、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路子,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率。目前全市农民收入的50%左右来自农业内部,这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尚有不少空间和潜力。我们一定要利用好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坚定不移地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好农业生产。

一是降低生产成本,发展节约型农业。积极推广节水、节肥、节膜、节药、节工等实用技术。抓住国家今年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的机遇,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农资价格,让农民在提高收购价格、减少支出中获得增收。

二是发展特色农业,支持“一村一品”发展。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加快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扩大蔬菜、经济作物等特色农产品生产。优化农畜产品结构,促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发展。扩大名特优、无公害水产品养殖规模。邴集乡坚持走新型农业发展道路,做精“一村一品”发展特色经济,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形成了以王寨村水果基地、赵大村林业和中药材基地、东张村蔬菜基地、邴集和姜楼村良繁基地、邴集和董寨村畜牧养殖等为主的专业村和亮点村。

三是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生态农业不是回到粗放的原始农业,不是增加农业生产成本,而是以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节约生产资料成本,注重环境保护,生产优质健康的农产品。生态农业要大量引进推广高新技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农业、有机农业。这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界首市要发展精品农业,必须要抢占住这个先机,打造出农业的品牌形象。

四是加快调整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优质化水平。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和要求,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一是从源头抓起,继续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提高农业生产良种化水平。二是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全面开展农产品和食品质量认证,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三是搞好动物疫病防治,加强畜禽粪便污染的治理和无害化利用,推广畜禽养殖清洁生产工艺,提高畜禽产品质量。

五是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

4.加大对农民工创业培训促增收。

一是切实抓好劳务输出的组织和服务工作。高度重视农民工返乡问题,加强动态监控,及时掌握其就业变化情况。开辟劳务输出的“绿色通道”,尽可能简化办事程序,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平台,对劳动力培训、外出务工情况建档造册,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引导各类就业服务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等服务。结合农民外出务工实际,有关部门及各培训机构要到界首市农民工相对集中的上海、北京、广东、江苏等地,负责配合协调当地劳动部门解决劳动纠纷,帮助解决务工人员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引向纵深发展。在培训主体选择上,将拥有年龄优势并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初、高中毕业生作为主要培训对象,在他们毕业后再进行一定时间的职业教育,使之真正拥有一技之长。加大对农民工培训学校的扶持、规范和整合力度,帮助其完善教学设施、增强师资力量。采取多种方式,继续加大“阳光工程”等农民工培训项目的资金投入,延长培训时间,拓展培训内容。目前,全市年技能培训1.5万多人,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力度的加大,将有更多的农民走出农村,每年1.5万多人的培训力度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外出务工的需要。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技能培训的投入,使更多的农民尽早得到培训,得到实惠,走出农村。三是为农民工创业搭建良好的平台。目前,不少农民工都有创业的意愿和要求,但苦于没有项目、资金,也不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根本出路还在于扩大创业,建议有关部门成立农民工创业服务中心,集创业培训、信息技术交流、政策法规查询、资金信贷支持于一体,实行一站式全免费服务,力争培育出一批农民工创业群体。积极打造农民工创业园。

5.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增收

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确定一批规模较大、带动能力强、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给予重点扶持和培育。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设立内部管理机构,制定章程,完善财务管理、利益分配、民主决策制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将合作社纳入税务登记系统,免收税务登记工本费。制定金融支持合作社、有条件的合作社承担国家涉农项目的具体办法。界首市建立了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例如,绿叶养猪、憨友西瓜、五统甘薯、富民种植、中林瓜果蔬菜种植合作社等。

作者:关 影

多元化促进水产发展论文 篇3: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市场营销论文下一篇:哲学文化几何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