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原则论文

2022-04-22

孟四清,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天津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秘书长,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教育与儿童心理学分会理事长。长期从事心理学研究,曾担任天津市教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委员,主持包括教育部重点课题在内的课题多项,发表文章多篇,并有多项研究获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原则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原则论文 篇1: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奠基时期,更是其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是其个人社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它包括对他人和集体及其关系的初步认识,也包括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更包括对一些道德原则及其用道德意识来评判道德行为能力的内容。研究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年龄特点,采取得力措施,实施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实效性,对于有效促进小学生品德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探寻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意义

尽管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在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征,但在同一阶段有其相对的稳定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研究的结果表明,儿童道德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不同阶段其特征是不同的。对照皮亚杰的阶段划分,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所划分的第二阶段,即他律阶段;小学中年级与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所划分的第三阶段相当,即自律阶段;小学高年级处于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划分的第四阶段,即公正阶段。

1. 小学低年级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道德意识水平比较低,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常常是具体性和肤浅的,道德判断容易受外界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体现在对权威者如父母和年龄较大人的绝对尊重和服从。由此,他们经常习惯于将所有的规范、准则看成是不可转移和不可变更的;其道德行为判断能力只考虑事情发展的应然结果而不考虑主观意图;其道德情感的产生与所经历和面对的具体事物与具体形象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和直觉性;由于其认识的限制性,在道德动机上把大人指导作为动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没有或尚未形成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道德动机。他们经常关注于短期目标的价值和意义,虽然对某些道德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却不知如何去做,其道德行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稳定性,但言行较为一致和协调。

2. 小学中年级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这一时期,小学生的思维为具体运算阶段,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等突出特点。他们己不再把制度和规范作为是永恒和可以长久不变的事物,而是可以通过交流、协商、沟通进而可以修改的。他们已经认识到制度和规范具有实现道德行动统一、相互依存和相得益彰等可逆性特征,并且形成了伙伴之间、同学之间应该是互相信任、相互尊重的社会关系的意识,其行为有了一定程度的自律性。其道德动机也开始脱离短期行为意识而向相对抽象的远期行为意识发展,可以依据设想和想象所产生的道德情感来规范和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当社会关系与行为准则中的相互可逆性发生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动机冲突,进而产生行为和认识的分化。在这一时期,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开始变得相对复杂,并且开始形成了一些比较复杂的道德习惯,这是小学生品德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

3. 小学高年级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进入高年级,小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开始向公正、公道、平等和主持正义方向发展,当他们在与大人或同伴之间交流或活动时产生意见相左、不信任或疑惑,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并且确信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并由此获得公正感。他们时常认为自己可以体验并赢得公正关系,并且这种公正关系不是亘古不变,而是依据个性差异和环境因素而具有丰富性和多样化的。由此,公正感成了道德情感领域的核心。随着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道德情感体验的日益丰富,伦理性的道德情感在他们的道德情感组成中开始出现。这时,小学生道德动机的主导性因素主要以自觉的道德动机为主,他们产生动机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常常因自己的评判标准与成人要求不一致造成的,但就其强度来说并不十分强烈。同时,小学生的行为控制能力较之以前来说有了显著的提升与发展,并且产生了一定的质变,道德行为能够根据需要加以掩饰或延迟表达,当然,言行不一致现象也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道德习惯的复杂性不断加强。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年龄特征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首先,在道德概念及原则的认识上,达到了具有初步概括的水平,当然,这种水平相对较低,但超越了原来的表面和肤浅的理解;在道德判断上,实现了由内心道德原则决定的程度,摆脱了外部因素的影响,达到了内心的自觉;在道德评价上,能够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结果,脱离了具体的外部行为的束缚。其次,在道德情感的发展形式上,获得了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紧密相连的情绪体验,摆脱了直觉的情绪体验,同时,产生了较为低级的由伦理道德引发的情感体验;在道德情感的发展内容上,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他们喜欢把义务感排在第一位,非常关注荣誉感,以及良心和爱国主义情感,而恰恰把幸福感放在最后的位置,反映了他们的年龄特征。再次,在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和道德言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历了由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不稳定和不巩固向稳定巩固的发展过程,其道德习惯也不断地向复杂的方向发展。表现在学生个体上,存在着发展不尽相同和协调的矛盾;表现在学生群体上,存在着道德标准不尽统一和相互冲突的矛盾。但从整体上看,协调性是其主要的年龄特征。

二、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策略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为我们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当前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误区,具体表现为:一是由于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和自身水平等原因的限制,客观上造成了他们缺乏对小学生心理特征的研究,对小学生生活的了解和兴趣的把握也存在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充分发挥。二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知识化、抽象化,加上部分教师备课态度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缺乏生活化和具体化,上课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无法产生兴趣;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上,由于存在着道德认知对品德整体替代的误区,因而,对道德情感缺乏精心培养的意识,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知行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脱节现象普遍。三是教学法采取满堂灌,照本宣科,严重缺乏生动性和生活化;现代教学技术等教辅工具使用很少;课堂交往单一、单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

2. 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由于小学生品德发展具有很强的年龄特征,因此,使得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变得比较复杂。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小学生品德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动态性。从横向上看,学生的道德表现差异大,易受情境的影响,甚至相似的情况下,道德表现不一样;从纵向来看,有时几次反复,先稳定,再发展到更高层次的水平,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判断明显提升;第二,品德发展是知、情、意、行相互包融、相互影响的不断发展,也是心理矛盾冲突、反复实践的发展提高的过程,呈现出螺旋状态,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第三,道德发展的长期潜力,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的展示。虽然根据“言行一致、行为标准”进行评价,但往往还涉及到立竿见影和短期效果的阴影,所以我们不容易作出正确的判断,有效性评价还是存在着偏颇;第四,道德结构多层面和多层面的发展不平衡,所以,多维度、多层次的不同指标,很难用定量进行评价,其有效性更为复杂。

3. 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从整体上考虑德育实

效性

德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把学校德育实效性差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思想道德教学,它是难以量化的,思想道德教学与其他影响也难以区分。同时,从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本身出发,纯技术效率和效力是不科学的。从教学中的元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来看,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与实践是统一的。

因此,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本质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的重合度。重合度越高,我们认为它越有效,反之,如果其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或其积极作用不能转化为积极的效果,或负面影响太大,实效则低下。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和把握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这一基础之上的,因为它是根据,是起点。

(信阳市第十小学)

作者:董云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原则论文 篇2:

当代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孟四清,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天津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秘书长,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教育与儿童心理学分会理事长。长期从事心理学研究,曾担任天津市教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委员,主持包括教育部重点课题在内的课题多项,发表文章多篇,并有多项研究获奖。

为全面了解我国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2018年对全国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进行了第四次追踪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河北、甘肃、山东、湖南、四川、江苏等6省份12个城市63所学校9322名中小学生。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基本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德育環境等方面,调查过程严格按照标准化程序实施。

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表现良好,广大中小学生热爱祖国,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珍视家庭亲情,崇尚个人奋斗,看重核心价值;孝亲尊师,互助友爱,明礼守法,环保意识强;生活幸福愉快、满意度高,乐观自信,坚韧自制,人际关系融洽,心理承受能力强。但调查也发现了一些思想品德方面表现欠佳、亟待加强教育的问题。本文主要报告本次调查中反映出来的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对未来一段时期内德育工作的重点提出建议。

一、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中小学生人生偶像选择偏差

调查发现,中小学生“最崇拜的偶像”按先后次序排序依次是领袖人物(20.1%)、歌星影星体育明星(19.1%)、商界精英(10.6%)、父母(10.3%)、科学家(8.8%)、文化名人(7.8%)、道德模范(6.7%)、革命英雄(5.0%)、教师(3.7%)。其中,初中(22.3%)、高中(20.1%)学生对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崇拜排在第一位,说明中小学生中,追“星”现象还很普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青少年偶像选择存在一定偏差。青少年正处在人生选择的关键期,追求什么样的偶像与社会、学校、家庭引导有很大关系,偶像选择偏差也暴露了我们教育引导方面的问题。

(二)部分中小学生生活没有方向,缺乏意义感

面对未来,48.2%的学生“有长远打算,并且为此付出努力”,42.3%的学生“一直在考虑人生未来,但还没想好”,5.9%的学生“不考虑将来,只想顺其自然”,3.6%的学生“很少考虑未来,都听家长安排”。

39.5%的学生“认真思考过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60.5%的学生“偶尔思考或从未思考过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认为“自己活得很有价值和比较有价值”的学生占30.6%和36.9%,22.3%的学生认为“自己活得有点价值”,10.3%的学生“看不到自己有什么价值”。

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有70.8%的学生“有紧迫感、发奋学习”,但

也有5.2%的学生“没什么紧迫感,觉得竞争离自己还很遥远”,有16.9%的学生“担心就算努力学习,也不一定找到好工作,因而不能专心学习”,7.1%的学生“听天由命,走一步算一步”。

(三)部分中小学生没有养成劳动习惯

有21.6%的学生“从不主动干家务活”,有22.9%的学生“自己的袜子、内衣等自己从不洗”。调查发现,中小学生主动干家务活儿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年龄越大越不爱干。劳动习惯和能力对于培养一个人的动手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自信心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人的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站在育人的高度加以重视。

(四)部分中小学生浪费现象仍比较严重

52.7%的学生“经常和偶尔会购买一些新款的文具、玩具、时髦的运动鞋等时尚物品”。49.6%的学生的“纸、笔、本等学习用品经常和偶尔没有用完或用坏就换新的”。24.2%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浪费粮食现象非常普遍”,说明浪费现象总体仍然不容乐观,节俭教育任重道远。

(五)部分中小学生不讲诚信

部分学生身上存在抄袭、说谎、说话不算数、作弊等诚信问题。在过去一年里,45%的学生“经常和偶尔抄写过同学的作业,或请人代写过作业”。在过去的一年里,40.9%的学生“对父母撒过谎”,23.4%的学生“向老师说过谎”。在过去一年里,22.1%的学生“答应过别人的事情不能够做到”。14.4%的学生“在考试或测试中作过弊”。说明学生缺乏诚信的行为仍比较严重,诚信教育亟待加强。青少年的抄袭、说谎等行为与成人的缺乏诚信比较,虽然够不上人格问题,但诚信的意识和习惯应从小培养。

(六)部分中小学生缺乏公共文明行为

部分中小学生爱护公共卫生,遵守公共秩序,讲求文明礼仪的行为缺乏,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等现象较严重。40.3%的学生“经常和偶尔扔废纸、零食及包装等垃圾”。19.6%的学生“在遇红灯时,别人闯,自己也跟着闯,或急的时候会闯”。

39.2%的学生“偶尔才说文明礼貌用语”,24.9%的学生认为“说脏话只是个人习惯问题,有个性,很酷”。37.8%的学生“当别人用脏话骂自己时,会用脏话骂他或气急了用脏话骂人”。说明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仍需大力加强。

(七)部分中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21.3%的学生“常常感到紧张,焦虑、心神不宁”。17.7%的学生“常常责怪自己”,14.2%的学生“常常发脾气,想控制但控制不住自己”。7.8%的学生“常常觉得别人和我作对”,8.3%的学生“常感到孤独苦闷,前途无望,甚至有轻生念头”。表明青少年焦虑、自责、冲动、敌对、抑郁等心理烦恼不少。有的心理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生理反应。26.2%的学生常常难以入睡或醒的太早,14.2%的学生常常头疼头昏,8.4%的学生常感恶心或胃不舒服,8.5%的学生常心跳厉害。

说明近几年学生心理问题有所减少,但心理健康教育仍需加强。从数据也反映出,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与学习有关。

(八)部分中小学生性观念过于开放

14.5%的学生“能接受学生期间发生非婚性行为”。34.9%的学生“赞同中学生之间与异性的密切交往”。40.1%的学生“谈恋爱出于好奇”。21.9%的学生“出于玩玩心理”,“从众”心理占4.2%,“逆反”心理占6.8%,只有11.4%的学生“出于真正爱情”。学生“获得性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排前三的依次是学校课堂46.9%、网络与影视22.5%、同学朋友16.8%。

二、关于开展德育工作的建议

(一)普遍开展以中小学生生涯教育为载体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自身未来发展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教育广大青少年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样一个可塑性巨大的时期,学生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榜样,确立什么样的人生方向,无论对个人幸福还是国家、社会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要价值。

从调查结果来看,青少年学生的人生偶像选择仍存在偏差,有许多学生看不到自己人生的价值,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困惑茫然,这些情况值得引起我们对原有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反思。

生涯教育从人生阶段发展规律入手,启迪学生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提供学生可选择的人生榜样,教会学生在认识自己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兴趣能力所在,学会把兴趣转变成学科优势、职业兴趣、事业追求和人生理想,激发个人的内在价值和潜力,不断超越自己。这样做,贴近学生的发展和生活,较之传统的、高大上的、灌输式的理想教育,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生涯教育在我国部分学校已经开始探索,要加强倡导、指导。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在成熟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普及。要注意将生涯教育和积极心理教育、生命教育、原有榜样教育结合,体现中国特色,避免陷入缺乏价值观干预的纯工具形式主义教育。

(二)强化以公德为主的现代文明养成教育

公德是指向公共生活、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的基本道德,私德关注个人道德品质。目前人们较重视私德行为的培养,如仁、义、诚、信、孝、和,即仁爱、道义、诚实、守信、孝悌、和睦等,但对公德行为的培养重视不够,如不在公共场合大声讲话、不乱扔垃圾、不闯红灯、上车要排队等。近代大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早年在其《新民说》一书中曾指出,中国文化中重私德、轻公德的情形必须改变,否则中国在近代社会的衰落是无法挽救的。近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也曾在其《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中国传统道德结构中“团体道德缺失”,国民之公德意识薄弱。从此次调查的数据来看,排队、让座、不讲脏话、不闯红灯、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合高声讲话等公德行为不容乐观,再次印证了上述学者的观点。

当然,私德是公德的基础,培养公德并不否定私德养成的重要性。只是说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公德的培养与现代化要求明显的不适应,须大力加强。要开展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德文明养成教育,教育广大青少年养成现代文明习惯,如排队等遵守公共秩序习惯、公共场合小声讲话等公共文明礼貌习惯,不乱丢垃圾等爱护公共卫生习惯,爱国敬业守法等现代公民道德等。

(三)将道德提倡纳入法治轨道和政策轨道加以规范和调节

我国的道德教育方法过去主要以提倡为主,强调正面价值灌输、榜样示范。对于不良道德行为,主要给予舆论谴责,批评教育,违规者个人基本不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这样的教育方式在市场经济不太发达、人际交往不太频繁的熟人社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人口流动频繁、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人际密切程度日益减低的现代社会背景下,单靠道德提倡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其实际效果就显得远不如从前了。将道德提倡与法律规范、政策调节、社会监督、道德吸引等手段相结合来进行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公民教育,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道德教育通行的做法,实践证明其效果是明显的。如美国国家安全部门给每个公民发了一个终身不变的社会安全号码,即信用号码,可以查到个人工作记录、纳税记录、存贷款信用记录、志愿者活动记录、劳保救济记录、犯罪记录、交通肇事记录、退休费发放记录、出入境记录等信息,一旦出现不良记录,求职、消费、经营等就会受到影响。美国1993年《全国与社区服务法案》规定,对于做满1400小时的青年义工,政府奖励4725美元奖学金,可用作上大学的学费。美国不少著名学府对大学入学新生有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明确要求。

借鉴国外经验,可以将诚信纳入法治轨道加以规范,将志愿者服务与招生录取就业分配等政策挂钩,使遵守社会道德者得利,违反社会道德者受到惩罚。

同时,结合新颁布《中小学生守则》的落实,“严”字当头,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挂钩,纳入升学求职档案,使本次调查结果中出现的学生思想品德表现欠佳的思想品德行为,如不守诚信、浪费、不爱劳动等得到切实纠正。

(四)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合力,形成共同关心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态势

家庭教育对学生道德习惯、劳动习惯等培养具有奠基性、先导性、全面性的作用,其作用越来越为更多人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家庭、家风、家教的作用。实践育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论的重要内容,是现代认知理论的重要原则和方法,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强化家庭教育,加强实践育人环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为此已经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今后的任务就是狠抓落实,切实打破长期以来教育领域单打独斗的局面,真正实现人民教育人民办、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教育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  徐德明)

作者:孟四清 刘金明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原则论文 篇3:

入心灵开心结

摘 要:在整个小学教育阶段,除了文化教育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德育教育也不容忽视,良好健康的德育教育可以快速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在此过程中,小学班主任有着非常重要的责任,作为小学生德育工作的直接引导者,小学班主任务必要注意方式方法,本文对此做出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德育教学;小学班主任;教育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和深入实施下,我国教育部现阶段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提高了重视程度,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开展的大环境下,社会群众对于人们的道德素养越来越关注。再者,近几年来,有一部分青少年因为学校以及家庭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疏忽,使得他们陷入了违法乱纪的事件当中,这不由得让人们更加重视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小学班主任作为此教育的直接责任人,必须要从各方面着手,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展开深化、改革,确保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帮助小学生在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可以做一名具有高思想品德的公民,实现德与智的共同发展。

一、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小学教学的班主任,其不仅需要对本班级学生的文化综合素养实施全面的提升措施,同时,在思想道德方面,各班主任还应该积极地培养各位学生的良好品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三观,对待事物能够做出客观的评价。班主任的作用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还有育人。在小学阶段,班主任的职责是负责全体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活动,大部分的学生活动班主任都会参加。因此,小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就是班主任老师。由于班主任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在了解学生性格习惯、学习能力的同时,还需要针对学生某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在私下与学生加强个人交流,久而久之,当小学生与班主任产生过多的接触与比较深入的交流之后,班主任在小学生心中的地位也会提升,形象也会树立得更加高大。正因如此,小学班主任的全部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会深刻地影响着学生,这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品格、习惯以及三观的养成。而且,小学生的模仿相比较强,为了避免为小学生做出错误的示范,作为小学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务必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积极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树立一个阳光、正直的人生榜样。

对于小学生而言,德育既是其接受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他们未来在社会中的立身之本,也是如此,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才应该尽早开始,并始终提高重视。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自身文化综合素质的全面进步,而德育教育则是帮助学生认识到如何做一名真正的“人”,大写的“人”,如何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进行定位等等。作为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初始阶段且是基础阶段的引路人,小学班主任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学生小学阶段的启蒙教育,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是小学生实现个人身心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现阶段依旧存在很多家长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理念限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大都只重视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提升,忽视了对于德育方面的教育,这种教育环境,会给小学生的道德品格素养提升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会抑制小学生道德和精神境界的发展。而班主任在此过程中,正好起到调解矛盾的作用,在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讲述过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之后,建立家校联合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教育机制。除此之外,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标准下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小学生刚步入校园,这一阶段正是培养他们道德素养的关键时期,而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班主任,可以用其正确的言行举止来感化学生,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让学生向自己看齐,并努力做到比自己更优秀。

二、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实施的现状问题

(一) 在德育教育实施中班主任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模范作用

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教育中,班主任对小学生实施教育和管理,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而且,德育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刚步入校园,走入社会,对于很多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不能有效的辨别,对于是非的判断能力也比较弱,智力发展尚未健全,在学习过程中,始终需要班主任进行引导。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以身作则就是最直接的方式。但是现阶段依然有很多班主任没有对学生起到好的示范作用,没有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形象,不仅是在生活习惯上,同时在工作作风上也没有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个健康、正直、向上的导向式教育。这就让很多小学生产生这样的困惑:“老师整天这样教育我们,但是他都没有严格要求自己,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呢?”这样,又让小学生怎樣深入地开展德育学习,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践行这些理论知识?

(二) 在德育教育实施中班主任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

虽然说小学生目前处于“什么都不懂”的状态,对于事物的理解比较片面,就算有某些比较深刻的教育内容,他们也不一定能够理解。但是,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时,也要注重实施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目前来看,有一部分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采用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个体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班主任只是盲目地加强对小学生思想层面上的引导,并未将其落实到行动上,造成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班主任的教育方式过于直接,并没有将学生的接受范围作为自身教育安排的参考因素,若是有些学生不能及时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教育内容,就会对德育教育产生抵触心理,从而产生不良影响。

三、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 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教学中,班主任开展高效的德育教育工作起码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以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和工作;第二、始终尊重学生的想法;第三、积极地鼓励和赏识学生。小学班主任只有坚持将这三点原则落实了,才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优秀思想道德习惯的养成。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身心发育尚未健全,对外界的事物比较敏感,自尊心强,非常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因此,班主任在德育教育时要务必爱护和尊重他们。在正常的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班主任要确保能够将每一位学生视为己出,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充分的爱心去感化和引导学生,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营造一个和睦相处的氛围。同时,小学班主任在对本班级开展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不偏心、不偏爱,始终采取“一碗水端平”的公平原则去教育全体学生。更不可以因为某一位同学的学校成绩差或者好对其另眼相待,因为这样会严重地影响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他们幼小的心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 班主任掌握恰当的批评和教育方式

因为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对于外界的新事物很容易被吸引,也很容易被其他因素所干扰,所以,每当小学生得到班主任的赞扬、肯定和鼓励时就会十分开心,对于学习而生活也会提高激情;相反,小学生由于心理比较脆弱,对于班主任在教学中的批评、指责会很反感,甚至恐惧,导致每当他们遇到失败或者是挫折时,都会退缩不前,不敢询问老师。对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务必要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因材施教,选取具有针对性教学方式对学生展开批评和教育措施。要始终尊重学生,保证学生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时,班主任不应该急着批评,而是要先扬后抑。先指出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再引出“要是你能在某些方面再加强一点,就更好啦!”这一话题,通过适量的表扬、合理的批评以及大量的鼓励,再运用温和或者严厉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受尊重的氛围下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但是,当学生产生非常严重的思想或者是行为错误,破坏了原则时,班主任则应该采取严肃处理的态度,“快、准、狠”地纠正学生身上某些不正确的思想行为,以防后患。从各个方面入手,注重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将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质、思想素质落到实处,为学生未来的德育发展夯实基础。

(三) 班主任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成为典范

与文化教育不同的是,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它是一项具有漫长过程的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班主任做好长期奋斗和努力的准备。在整个小学教育过程中,班主任不仅要严格监督和帮助小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熟悉和掌握,同时还具有非常重要的领导作用。班主任除了要组织、带领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交流和学习活动,还要将自己的带头模范作用发挥到极致,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在平时的工作中坚持严于律己,并在工作之余多学习,不断加强对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升华。为了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班主任还可以借助课余时间与学生一起对教材某些素材进行探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对学生做出适当的点评和补充。

(四) 以实践活动实施德育

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仅仅依靠班主任的书面或口头讲解是无法达到教育要求的,其中最为需要的是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德育实践活动。对于德育教育的方式也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进,借助实践活动来深化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接触那些枯燥、生硬的理论知识,以更高效率地完成德育教学活动。比如,班主任可以借助班会的机会,在班级内部开展以德育教育为主题的德育教学实践活动,将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融入其中,对于教育主题的选择也应恰到好处,例如热爱祖国、诚实守信、爱护公物、孝敬父母等,通过各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活动形式,将这些德育教育主题和知识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德育教学的意义。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教育是小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是最基础的教育。班主任在開展德育教学时,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计划性,在全面掌握学生发展特点的同时制定合理的教学安排,保证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敏.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实施措施与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7.

[2]华丽芳.试论小学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作文教学研究,2015.

作者简介:石向楠,北京市,光明小学(本校区)。

作者:石向楠

上一篇:征用维度消费语境管理论文下一篇:词汇呈现的词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