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2022-04-22

摘要:基于《道德与法治》的内涵,教师应坚持“回归生活”的教育原则,根植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生活化教学目标、选择生活化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教学过程。但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和理念的制约,在落实生活化教学模式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基于此,唯有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才能真正提升生活化教学效果。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小学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篇1: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强对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对道德和法律常识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并能够对自己的言行有一个约束,为培养其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应当只重视对其基础知识的培养,还应当引导学生回归社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自2016年起,小学义务教育中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便被更换为道德与法治,更改后的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这就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让学生获得亲身的体验与感受。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因此,我们只有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才能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本文通过对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来进行探究,希望对广大一线教师的相关教学有所裨益。

一、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生活化教学的实现

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更是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根本手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教学方法着手,促进教学生活化目标的实现。

1.讨论交流法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或者集体讨论的形式围绕问题展开探讨。在对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易于激发学生讨论积极性的生活化素材,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讨论中去。比如,在教学《课间十分钟》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一个视频:叮铃铃下课了,很多小朋友在一起打乒乓球,由于乒乓球案数量有限,很多小朋友都在排队轮流玩,这时有一个小朋友特别爱玩乒乓球,规定时间到了还依然在玩。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视频里的小朋友这种做法对不对?我们在玩耍时有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于是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使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会与人分享。

2.情境渲染法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置身情境之中设身处地地去思考、感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与生动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情境体验。比如在教学《上学路上》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形成自我保护意识与安全意识,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与斑马线道具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过马路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展开“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的交通规则,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交通信号灯的印象,增强他们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与自我保护的意识。

3.故事喻理法

小学生天生爱听故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故事为学生讲述一些抽象化的道德与法治理念,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启发与思考,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在教学《吃饭有讲究》一课中,我们可以通过为学生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使学生懂得讲文明、懂礼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当时刻遵守,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化体验

将课外教学方式有效地融合进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实现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完美结合,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首先在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结束之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加深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感悟。比如在教学《我们的校园》时,在课堂结束之后,我們可以组织学生对学校进行参观,了解学校的建筑和班级设置,并培养他们爱护学校的意识。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们来到学校的草坪、花坛之中,通过带领他们一起为花草浇水、除草,设置各种各样的爱护花草树木的标语等,树立他们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认识到爱护花草树木是一种公益行动,从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其次,在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时,我们还要寻求与家长的良好配合,充分借助家庭教育的强大力量。因为小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场所还是家庭,《道德与法治》中的很多课程也与他们的家庭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在教学《别伤着自己》《早睡早起》时,只有在生活中通过家长的有力监督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知识落实到实际生活之中。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比如组织学生开展春游活动,为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欢声笑语等活动,增加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培养孩子们的爱心等。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活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构建一个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珊珊.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探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6:17.

[2]张英.将课程“生活化”,让学生爱上道德与法治[J].学周刊,2018(4):133-134.

编辑 温雪莲

作者:程云凤

小学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篇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

摘 要:基于《道德与法治》的内涵,教师应坚持“回归生活”的教育原则,根植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生活化教学目标、选择生活化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教学过程。但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和理念的制约,在落实生活化教学模式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基于此,唯有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才能真正提升生活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开展路径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1.045

小学生不仅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品德、价值观念、人生目标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充分借助《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载体,充分发挥其“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我全面发展和成长。同时,为了真正增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效果,还应努力转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立足于《道德与法治》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大力推进生活化教学模式。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教学目標偏离生活。虽然在新课程标准下,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尤其是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师应立足于《道德与法治》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明确生活化教学目标。但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面对考试的压力,依然将教学目标集中在“知识与技能”层面上,忽视了生活化教学目标的设计。如此,由于生活化教学目标缺失,致使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在优化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应结合《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选择与其相契合的生活素材,将两者有机融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但在调查中发现,当前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忽视了生活素材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致使两者割裂开来。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生活实际,致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生活化教学手段单一。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师应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选择多样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依然束缚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下,呈现出明显的单一性,针对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却少之又少,难以真正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另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一味固守在理论知识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四,教学评价机制单一、片面。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表现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推动教学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必须要从传统“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模式下解放出来。但在调查中发现,当前教师依然束缚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忽视学生的个体成长。过分关注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严重制约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1]。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

(一)设计生活化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为有效教学指明了方向。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常常将教学目标集中在理论知识上,忽视了学生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要依据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容,从生活角度科学设计教学目标: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生活化。明确哪些知识点是需要理解的,哪些知识点需要掌握之后引用到生活中,还应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扩充知识技能、调整知识内容,真正实现知识的与时俱进。其次,过程与方法生活化。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关注生活化学习环境营造,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情境体验中感受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内涵,最终完成知识构建。最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生活化。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应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对事物作出正确的认知、理解和判断,逐渐促使学生从内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

(二)开发资源,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要科学开发生活化教学资源,将其纳入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而要实现这一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开发生活化教学资源:首先,善于利用教材,使得教材与生活相结合。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基于现行教材理论性较强的现状,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要将教材作为教师和教科书、学生和教科书、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促使学生在教材平台上对生活化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努力挖掘与其相关的生活化资源,将与其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使其与现行的教材有机整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其次,挖掘鲜活的生活资源。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要明确教材虽然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却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因此,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还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尽量选择鲜活、真实的教学资源,或者选择当下时代感比较强的热点、人物等作为教学资源的补充,并将其赋予教育价值,以便于对学生展开教育。最后,积极开发乡土资源。乡土资源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还必须要具备敏锐的乡土资源开发意识,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充分发挥乡土资源的教育价值,将其纳入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具体化[2]。

(三)优化教学过程,追求生活化教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调了在教师的引导下,指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逐渐建构、生成新的知识体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有效转变了传统理论知识脱离生活的现状,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真正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第一,课堂导入生活化。课堂导入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却奠定了整节课的基调。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导入,还应努力采用生活化课堂导入模式,促使学生在熟悉素材、场景中,逐渐进入新知识学习中。具体来说,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生活、需求、经验作为切入点,融入鲜活、富有时代性的生活素材进行导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二,教学语言生活化。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要时刻关注自身的语言特点,灵活借助生活化、风趣幽默的语言开展教学,还要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呈现出来,以便于学生轻松掌握理论知识。

第三,情境创设生活化。新课程理念下,倡导小学教师应遵循“基于情境”的理念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以便于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积极主动参与到相关知识学习中。因此,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搜集出真实的素材,坚持“真实性、针对性和启发性”的原则,科学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下积极主动参与到相关知识学习中。

第四,课堂提问生活化。正所谓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科学、恰当地设计问题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之处。因此,面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坚持生活化的原则,结合教学内容,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区精心设计层次化的课堂提问,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提问中,通过思考完成知识构建,实现思维发展。

第五,课后作业生活化。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课后作业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通过有效的课后作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升了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等,精心设计出具有生活化的课后作业形式,使学生在贴近生活的作业训练中,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3]。

(四)全面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

新课改背景下,“回归生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也应遵循这一趋势,坚持“回归生活”的价值理念,努力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从评价内容上来说,应坚持一维目标转向三维目標。基于传统评价过于关注学生成绩的现状,在生活化教学评价模式下,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出更加综合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得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来。其次,从评价方法上来说,应由单一化转向多样化。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应从传统的封闭、单一纸笔评价方法上解放出来,更加关注学生的形成性评价,确保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最后,从评价标准上来说,应从齐一化逐渐转变为分层化。以往,教师基本上都是采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无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结合不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身心发展特点、已有知识、发展需求等,设计层次化的评价标准,真正实现所有层次学生的进步和发展[4]。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是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基于此,为了充分发挥这一学科的育人价值,必须要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立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设计生活化教学目标、整合生活化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教学过程、构建生活化教学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绍群.生活化教学: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益的策略“密码”[J].小学生(下旬刊),2021(6):97.

[2]黄志萍.关注生活,成就课堂精彩——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试卷引起的思考[J].天津教育,2021(18):28.

[3]马小燕.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1(16):70.

[4]董安梅.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1(22):183.

作者:王禄

小学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篇3: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任务就是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新课改标准下,要不断的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转化成学习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标准下;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指的就是教学内容要具有生活特征,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获取教学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到知识,在生活中发展自己。在新课改标准下,就要求小学品德教学朝着生活化方向发展,通过生活化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激发小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和有效地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一、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因此,在思想和意识上很容易被塑造。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的利用好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结合生活化的元素,从而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教师通过在思想上的引导和灌输,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同时,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发现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出现偏差,这就可以及时的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新课改标准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学思想品德的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一般都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对小学生进行教学,忽视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新课标标准的提出,将生活中的材料融入到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当中,这样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就激发了小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将生活实际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丰富和充实了教学内容同时也就让学生走出了课本,走向了生活,走向了社会,走向了大自然,开阔了视野。教师在教学中加入生活化元素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也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中,随着新课改标准的提出,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而更加突出了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化想结合,不仅体现出教学中的生活化理念,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思想品德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依据教材中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造成教学课堂一直处于一种单调、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中,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时,通过将生活化的元素加入到教学内容当中,这样就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小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教学的设计

1、将生活实例与教材相结合,使教学内容简单易懂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针对小学生认知不深的特点,教学内容就要从浅显易懂的道理入手,从而让小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并且要遵循简洁、具体、实际的原则。如在进行《刻苦学习》的教学中,由于小学生比较贪玩,学习缺乏刻苦精神,要求不断的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鼓励他们刻苦学好功课。如果在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应该刻苦学习,学习有什么好处,他们肯定不以为然,这是教师就可以适当的给学生讲一些中国古代的故事,如苏秦、匡衡、车胤的刻苦学习故事,同时,也可以结合小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事例给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知道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学好必须要下苦功夫。只有不怕困难,刻苦认真的学习,才可以取得好的成绩,让学生对学习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2、让学生参与到生活中的体验和实践

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到生活的体验和实践当中,往往会让学生有更直观更真切的感受。通过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体验和实践教学要点,这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积累小学生的生活的经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如在进行《客人到我家》的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节表演的实践活动,练习接客的礼仪,从而激发小学生参与表演的热情,对学习产生兴趣,在接客的过程中,要做到请客人进门、向客人问好、请客人就做、为客人倒水、有礼貌的与客人交谈等方面的实践,让学生在这活动中学习到待客的基本礼仪,懂得待客热情、有礼貌,从而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交往品质,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总而言之,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将生活化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给教学带来了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真正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完成了教学任务,全面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韦春江.小学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亚琳.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路径[J].华夏教师,2013(03).

[3] 马桂林,浅谈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作者:唐霞

上一篇: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决策论文下一篇:生物课堂教学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