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视角下的农村金融论文

2022-04-28

摘要:互联网凭借其特有的海量数据和高效便捷等优势在普惠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模块化视角下的农村金融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模块化视角下的农村金融论文 篇1: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扶贫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近年来,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一直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并成为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扶贫工作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在金融支持扶贫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扶贫方式单一、扶贫成本高、金融资源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讨论和分析,认为可以从建立农村金融机构与电商合作、完善风险补偿制度、健全农村信用体系等几个角度来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扶贫的有效性,从而实现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农村金融;精准扶贫;风险补偿;农村信用体系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国民平均生活水平也稳步提高。然而就在平均生活水平提高的大环境下,偏远山区的一些农村地区的老百姓的日子却越发艰难。由于受改革开放初期“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影响,前几十年政府一直将资金投放在东部等一些沿海地区,促进其经济发展,这导致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要远高于西部偏远山区。同时,这也使得贫困问题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攻克的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视察时最早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党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也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的扶贫开发进入了脱贫攻坚的新时期,而完成精准扶贫攻坚,需要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与配合。金融扶贫已经成为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影响金融机构扶贫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列举目前金融扶贫的现状,浅析当下金融机构扶贫效率较低的原因,同时针对性的提出了提高金融扶贫有效性的对策建议,从而为解决我国精准扶贫问题提供新思路。

1 我国金融支持扶贫的进展与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政府领导人的重视,我国精准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地成效。1981年至2011年,全球贫困人口减少9.27亿。同期,中国贫困人口减少7.53亿。在此之后,按照国家2011年的扶贫标准,扶贫对象从16567万锐减到2015年的5575万人。我国成为第一个提前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支持扶贫,实质上就是由财政资金带头,带动金融机构对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的资金投放力度,进一步扩大扶贫资金的总额,从而加快扶贫的进度,使扶贫的覆盖范围更加广阔。我国金融支持扶贫虽然取得的一些阶段性的进展,但是在扶贫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由此我国金融支持扶贫的现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增强

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的群众发展产业脱贫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2014年底发布的关于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农村金融机构为建档立卡提供“3年以内,5万元以下,基准利率放贷,免担保免抵押等”的扶贫小额信贷产品,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和贫困地区群众的热烈欢迎。截止日前,已经向贫困户发放超过1200亿元的贷款数额。根据已有的建档立卡的数据来看,超过1000万的贫困户都有着信贷需求,照此推算,信贷规模将会超过5000亿元。

1.2 各级央行积极提供货币政策支持

各级央行灵活的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吸引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靠拢。根据研究资料表明,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贫困地区,对于支农再贷款的需求也就越强,由此资金投入产生的边际效用越大,对扶贫的效果也就越明显。近些年来,各级央行充分运用再贴现、再贷款、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降低融资成本等原理,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向贫困地区投入资金,同时刺激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积极性。2016年,央行联合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7个部门,推出了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新意见。其中一点指出,为了推进贫困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符合要求的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在正常支农再贷款利率的基础上再优惠1%。

1.3 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加大

根据中央的指示,2016年我国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相比去年增加43.4%,达到了670亿元之多。同时,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算也快速增长,估计可达到400多亿,较去年增加近一半。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总和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000亿元,如果加上市县层面的扶贫资金投入,规模应该更大。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共向省级扶贫开发主体项目投放约2500亿元资本金。当然在注重“量”的同时,也不忘记“质”的要求,政府部门通过建档立卡等措施,精准识别真正困难的贫困户,促进扶贫资金使用精准到位。

1.4 各部门之间运作缺乏协调性

地方政府與农村各金融机构之间以及地方政府的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性,导致金融支持扶贫效率低下。首先,地方政府部门对扶贫工作认识深度深浅不一,因此对扶贫工作的开展各个地区的具体实行措施不同,当地方政府推行最新的扶贫措施时,往往未能及时通知到当地农村金融机构。况且,即使能够及时的通知到当地农村金融机构,该金融机构也需要时间来根据最新的措施制定相关的具体实施办法来落实地方政府的意图,这样使得扶贫工作的开展缺乏灵活性。其次,精准扶贫工作的进行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政府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而在扶贫资金中,财政拨款占了绝大比重,对于这些资金一般是专款专用,模块化的管理。运用资金时的局限性较大,审批程序也较为复杂,一次能动用的资金数额有限,难以起到带动其他社会资金的杠杆作用。

2 阻碍农村金融机构精准扶贫进程的因素及原因分析

2.1 金融机构扶贫主体结构和方式单一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扶贫主体为一些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扶贫方式主要为向贫困地区提供小额信贷支持,具体包括为农户提供助学贷款、抵押贷款等。在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实行总分行制的一级法人扁平化管理,存款需要逐级上存,而贷款则需要自上而下的逐级批复贷款额度,因此贷款项目主要集中在地方的龙头企业,真正投向扶贫开发项目的很少。并且参与扶贫的金融机构主要为农信社、邮政银行等机构,而大多数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小型涉农贷款公司、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扶贫参与度不高。而由于某些偏远地区缺乏必要监管,利率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到基本点,使得贷款利率远没有达到政府规定的范围,反而接近于普通城市居民的正常贷款利率。另外,财政贴息不到位,担保抵押制度尚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质量不高,银行欠息挂账的情况比较普遍。因此导致银行发放扶贫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创新新的金融扶贫产品的意愿就更弱,最终真正帮助到的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数量也相对较少。

2.2 扶贫成本高居不下

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由于长期缺乏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及重视,导致有些贫困的农村地区的公路条件、用水条件、供电情况并没有为该地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比如,在一些地区,白天供电情况还算正常,但是到了晚上,由于晚间用电量大,就会出现电灯照明忽明忽暗现象,甚至一些大功率电器如电视机等都无法正常使用。所以,在这些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通常只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少量的农村金融机构布置一两个网点。再加上农村地区居民连片居住的特点,很难再建立起分管一个地区较大型分支银行,因此在这些地区金融机构分布较为零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另外,考虑到运钞成本、吸收存款的运用效率等问题,在这些偏远的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显然与银行追求利润的目标相违背,大多数金融机构往往不会愿意在这些地区设立网点。而对于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来说,本来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再加上交通不便,也不会愿意主动到县域以上的地区向金融机构寻求帮助。

2.3 有效金融资源使用效率低

在贫困地区总体的经济水平落后,且有些基层领导人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眼界,当地的产业发展方向拘泥于已有的模式,发展潜力不大。如在一些以传统种植业为生活来源的农村地区,农户依然以传统的手工耕作为基本模式,而并没有引入机械化的生产模式,一方面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资金有限,并不能保证每家每户都能够进行机械化运作,由此个别农户的生产效率提高并不能解决该地区总体的生产水平。另一方面,农户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手工劳作,缺乏专业人士指导农户进行机械化操作和产品运作。由于以上原因农户生产的农作物难以向产品化、产业化转变,农户经营规模效应难以形成,再加上农业生产成本逐年提高,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仅能满足基本的经营运作,使得这些贫困地区对金融资源的承载能力有限,金融资源使用效率低下。

2.4 脱贫与返贫现象同时存在

虽然一些农户在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帮扶下脱离了贫困线,但是农户的经济来源依然来自于当地传统的生产种植业。而传统的生产种植业受季节、天气等非人为因素影响大,因此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户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一旦天气情况发生不利的变化,农户稍不注意提前防备或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就会导致家中资金运转出现问题,此时若后续没有其他来源的资金支持,很容易让农户家的经济情况回到贫困线以下,即返贫现象的出现。然而当地农村金融机构的力量是有限的,农户一旦自身经营状况受到影响就向其提供资金的做法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仅仅靠“输血”是不够的,“造血”才是可持续的长久之道。所谓“造血”即不仅仅依靠当地农村的金融机构,还要吸引外来的社会资金,外来金融机构加入到扶贫开发的大部队中,为贫困地区的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3 提高金融机构扶贫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3.1 农村金融机构积极与电商平台合作

近些年来,农村经济正逐步走向“信息化”、“电商化”的道路,借助电商平台的优势扩大了扶贫的覆盖范围,提高了精准扶贫的效率。一方面,电商平台不仅可以扩大农户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路,让农户销售农产品不再只着眼于那些农产品采购商,还可以帮农户节约信息成本、运输成本,只要客户在电商平台上拍下产品,农户就可以将自己的产品打包发货从而获得收入。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一直因为抵押制度不完善、信贷风险较大等原因,对为贫困农户提供小额信贷的积极性不高,那么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可以通过客户的评价进行贷款过程中的管理。我们都知道在电商平台里客户购买的产品到货之后,客户可以根据自己对产品的满意度来对产品进行评价给出好评或者差评。农户创业需要资金支持,如果客户评价好,产品服务质量高,出售特色农产品所获得的销售收入高,那么当农户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向金融机构贷款时,金融机构可以考虑优先放款。而对于那些销量不太好的农户店铺,则贷款时需要谨慎对待。这样不仅为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的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径,提高了他们的贷款积极性,同时在精准扶贫中提高了项目资金安排的效率。

如图2所示:①为农户借助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②为电商平台向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店铺销售情况等信息和农村金融机构向电商平台给于一定的利益分成;③为农村金融机构根据信息决定是否向农户进一步发放贷款。

3.2 完善扶貧风险补偿机制

许多农村的金融机构因为扶贫贷款风险大、贷款风险补偿不足,所以发放扶贫贷款意愿不强。客户经理批准发放扶贫贷款的业绩与发放普通贷款的业绩以几乎相同的权重计算到个人的业绩中,而发放扶贫贷款的收益显然是不如发放普通贷款的收益的,这为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贷款增加了难度。综合以上情况,完善农村扶贫风险补偿机制势在必行。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立扶贫开发基金,各级金融机构都有缴纳一定款项的义务,保证了各个金融机构在精准扶贫中的参与度,同时利用该基金为符合条件的贷款项目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引入各类保险机构,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城市中的各类保险机构进入扶贫开发地区,使得农户有机会接触到对于他们来说的新型金融产品——保险。通过购买保险,如果发生之前所提到的由于非人为因素导致的农作物减产的情况,就可以获得补偿金来转移一部分的风险,从而减少“返贫”现象的发生。

3.3 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刚刚起步,与城市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之前的农村金融机构支持扶贫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地区的信用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给金融支持扶贫的进程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在发放小额信贷时缺乏可参考的依据,再加上我国农村信贷担保抵押制度尚未完善,这就使得这些农村金融机构在“贷”与“不贷”之间难以抉择,因此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势在必行。

建设农村信用体系时需要做到:

1、政府积极出资引导,地方央行牵头,联合地方农村金融机构派遣工作小组深入农村地区完善农户个人信用资料,主要参考该农户之前在该地区熟人、亲戚之间的借钱及还款情况;

2、建立一套完整的农户信用评级体制,根据之前调查了解的情况,对于不同的农户给予具体的评判等级;

3、将所有的资料电子化、档案化,并且推进当地各个农村金融机构的联网运作,实现各个农村金融机构的有效沟通及信息共享。

3.4 传统扶贫与观念扶贫并重

之前所提到的扶贫方式均为外来力量注入资金式的传统扶贫方式,主要從供给方面解决精准扶贫问题。当前农村地区的贫困户受教育条件的限制,知识水平普遍不高,这就导致他们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帮助的方式没有充分的认识,不能充分利用金融产品来脱贫致富。因此,进行“观念扶贫”加强他们对于金融产品的了解,帮助他们掌握金融产品的使用方法,从而提高他们对利用金融产品摆脱贫困的需求。为了实现“观念扶贫”,首先地方政府可以与高校、银行等机构合作,先对村支书、村长等基层领导人进行集中教育,然后在村里召开会议时再由基层干部进行金融知识的宣传,利用这样“由点及面”的逐级宣传方法,扩大利用知识宣传力度。其次,在通往乡村的公路上,隔不远就可以看到刷着各种广告内容的民房。由政府出面与那些农户协商,每年给予那些农户一定的租金和补贴,从而在这些广告墙上能够进行金融知识的宣传,保证金融知识渗透到农户生活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盖康,何文媛.关于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思考——对庆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调查[J].金融科技时代,2016(2):74-76.

[2] 海波.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6 (7):10-14.

[3] 么晓颖,王剑.金融精准扶贫:理论内涵、现实难点与有关建议[J].农银学刊,2016 (1):4-7.

[4] 王国勇,邢澂.我国精准挟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 .农村经济,2015 (9):46-50.

[5] 徐云松.金融精准扶贫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 (3):1-9+29.

[6] 许爱萍.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与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 2016(11):95-97.

[7] 鄢红兵.创新“金融+”实施精准扶贫—当前我国金融扶贫的难点及对策[J].武汉金融,2015 (9):56-59.

[8] 姜再勇.对新时期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认识[J].甘肃金融,2016 (1):4-7.

[9] 张芬.精准扶贫视角下金融创新支持农村经济问题研究——以赣鄂湘三省集中连片区特困地区为例[J].武汉经融,2016, (7):60-61.

(编辑:张萌)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LUO Jiali,CAI Yangping

(College of Economics,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Hunan,China)

作者:骆伽利 蔡洋萍

模块化视角下的农村金融论文 篇2:

基于“互联网+”的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创新研究

摘要:互联网凭借其特有的海量数据和高效便捷等优势在普惠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基于“互联网+金融”视角,通过研究当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探索互联网技术在农村普惠金融产品领域引用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从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多元、征信体系完善等方面入手,提出基于“互联网+”的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创新措施,以更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方式使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多样化、可持续,从而满足了当下农村普惠金融市场的实际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农村普惠金融  产品创新

一、引言

“普惠金融”这一理念由于符合广大弱势群体的需求,在2005年的联合国大会中一经提出便令诸多国家开始了广泛的实践,例如孟加拉的小额信贷模式和巴西的“代理银行”模式等。随着普惠金融不断推进,其内涵也在逐渐深化,如今的普惠金融体系已经可以涵盖到广大偏远地区的弱势群体,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在我国“三农”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而农村金融的落后严重阻碍了其经济的增长,因而政府大力支持普惠金融在农村的发展,致力于建设农村金融体系,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愈加推动了普惠金融的飞跃式前进,宜农贷、农分期等一系列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应运而生。然而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虽然成效显著,但“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仍需不断创新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实现产品多样化,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健康高效运行。

本文从我国当前农村普惠金融产品普遍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其具体的运营模式、服务对象和方向、数据信息征集方式、交易成本高低以及所能带来的社会效应,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提出优于传统普惠金融产品的互联网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创新措施,从而切实地解决当下农村普惠金融产品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金融服务农村的能力。

二、文献综述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1]。为了让弱势群体能更好受惠于金融服务,国外较早开展了关于普惠金融产品创新的研究。United Nations Capital Development Fund (2006)[2]认为普惠金融应该在满足个体和机构金融服务的同时,保证其产品自身的可持续性。Ivatury和Mas[3]提出,运用高效的互联网技术构造全民金融服务系统,可以降低供给端的成本,促进产品多元化。Beck[4]等则认为,现有的金融服务将另一部分人排斥在外,应督促金融部门进行改革,提高金融权力在低收入阶层的共享性。在一些普惠金融理论创新的研究基础上,各个国家结合本国情提出了多种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如孟加拉的小额信贷模式,巴西的“代理银行”模式等。国外对于普惠金融产品形式、发展模式等有着相对完善的研究,并且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国情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为贫困地区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保障弱势群体利益,推动经济的发展。

我国较早将普惠金融理念应用于农村经济发展,杜晓山(2006)[5]发现只有创立一个普惠金融体系,将穷弱群体进一步归入到宏微观层面里,才能改变过往的金融服务断层现象,扩大普惠金融的受众面。随后,吴国华(2013)又提出农村普惠金融存在地理位置远、客户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问题并给出相应改善措施。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取得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王曙光、孔新雅、张棋尧(2014)[6]代表性认为将互联网优势与普惠金融相结合,有利于提升产品的创新性。张博阳(2016)[8]再次系统研究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供相应对策。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现有研究文献所提供的理论依据,本文正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对比现有典型互联网金融产品优劣情况,进一步提出解决当前农村普惠金融问题的新方案。

三、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农村金融发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是现代金融发展最弱势的环节,主要体现在农村“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等方面。为缓解农村地区金融市场供求失衡的问题,使农村经济能够高效发展,我国政府根据农村普惠金融的实际发展情况,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农村普惠金融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一)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取得的成效

1.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金融覆盖形式不断创新。农村地区是金融业务实现全面覆盖最难实现的一环,近来通过建设金融服务网点,借助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并采用便民服务点等代理模式,使得基础金融覆盖面不断扩大,覆盖形式不断创新。截至2019年6月30日,我国县级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为95.65%;村级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高达99.20%;不仅如此,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更是多达82.30万个,大多数区域已基本达到村村有服务的状态①。

2.惠農贷款发展迅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金融体制改革创新逐渐迈进深水区,“三农”领域金融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截至2019年6月30日,我国涉农贷款额为34.24万亿元,其中农户贷款额为9.86万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额为6.10万亿元,占我国涉农贷款的17.80%,较2019年年初增长8.24%,平均增速高于其他各项贷款1.11%②。

(二)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在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方面,即使基础设施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但相对于城市地区金融基础设施缺乏状况依然十分显著。由于金融服务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而农村普惠金融开展的对象却主要面对的是并无太多收入的务农人员,为这类客户提供服务的盈利空间有限且营运成本较高,所以大多金融机构不肯在农村设立网点,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供应就相对匮乏③。此外,在农村地区,我国互联网相关的线下金融基础设施还十分缺乏,这对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标准。

2.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单一,金融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特征,对信贷产品进行了积极创新尝试,但乡镇地区信贷需求分散且多样,依然存在金融服务产品单一的突出问题。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产品类别较少,再加上农民的多元化理财投资意识低,所以市场上缺乏为“三农”和广大低收入群体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这些都为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创新措施指明了方向。

3.缺乏健全的信用体系,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对农户的信用状况了解程度低,再加上许多农户缺乏证明还款能力的抵押品或第三方的信用保证,根据其过往的信贷记录进行贷款评估具有很大风险性。故针对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农村普惠金融信用评估体系问题,各金融机构只能提高贷款门槛,严格把控借贷业务流程减少坏账风险。存在这一问题的根源便是缺乏健全的信用体系,无法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金融需求,建立有效的信用机制对其进行信用鉴别[9]。

4.普惠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完善。近年来,我国逐步出台并完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但由于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较晚,相配套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还不够健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金融科技开始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普惠金融领域,随着也出现了一系列金融诈骗现象,因此农村普惠金融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相关监管机制的健全迫在眉睫。

5.农村金融教育缺乏,农民金融知识欠缺。居民金融知识水平的高低对金融系统的健康运转具有深远影响。在我国,由于传统金融理念陈旧、金融业务品种单一、教育水平低等因素制约,农村居民对金融知识了解欠缺[10]。农村家庭由于缺乏金融知识人数比例较高,因而金融的可获性较低,受到的金融排斥较高。

四、互联网技术下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创新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1.国家政策扶持。2015年末发表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指出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金融服务成本降低和金融风险防控的必要性,这为探索农村普惠金融产品新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此外,大数据技术会加速农村普惠金融的建设,进而促进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这在2019年发表的《数字普惠金融助推扶贫攻坚研究报告》中也有所体现。呼吁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在农村信用征集共享、风险管控、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的应用,这为互联网数字技术在农村普惠金融的实践操作提供了政策指引。

2.互联网技术自身优势。一是能够突破农村地区时空限制。互联网科技凭借其便捷高效的特点能够有效突破了金融资源的时空配置难题,农村地区只要具备上网条件便可足不出户享受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二是实现规模经营、交易成本低。“互联网+金融”的应用一定程度弱化了金融中介的作用,借助大数据共享优势精准对接资金供需双方,边际成本能够随着客户规模的增加而降低。三是降低征信风险,解决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互联网技术利用大数据优势整合碎片化的信息,通过设定算法识别农户资信状况,对农户进行资信评级,结合农户对风险的厌恶程度制定个性化的贷款类型,如此可以有效规避信息不对称进而降低损失。四是扩大金融服务的渠道,使金融产品更加多元化。基于互联网金融衍生出多种形式的涉农金融产品[11],诸如农分期、E农贷、农村养老系列理财产品等,为农户提供了多元化的理财方式。

(二)制约因素

1.外部环境局限性。一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体系还不健全,相关制度法规并未完全确立。大数据环境之下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因互联网金融科技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受到很多小微企业的追捧,但同时监管不严,缺乏法律约束、行业壁垒等特点使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着诸多风险。二是农民金融知识欠缺。对于大部分农民来讲,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对相关金融工具了解较少,不善于利用金融工具使自身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导致普惠金融产品在农村推广难度大。

2.联網普及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村互联网覆盖不全面。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较低,这使得农民利用普惠金融这一平台来融资借贷的方式收到了很大的限制。二是农村地区征信体系建设有待提高。对于广大农村人口而言,缺乏持续性的现金流使用情况记录和良好的抵押资产,征信机构很难逐一确定对农民的贷款风险。三是互联网金融对于失信人员的惩戒机制不足。现有阶段,法院对于信贷失信人员的执行尚未包括互联网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对于失信人员的惩戒机制十分有限,很难保证自身资金的安全。

五、基于“互联网+”的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创新措施

(一)应用代理银行模式增加商业实体的金融服务功能

代理银行是指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通过商业代理的方式,使便利店,彩票站等商业实体,代理部分银行金融业务来缓解金融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通过代理银行制度,可以利用各种本就存在于农村地区的商业实体,最大程度的减少对于金融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在农村地区,代理银行可以代替银行承担各种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不足问题,使缺乏金融设施的农村地区的农民也可以享受到金融服务,提高了农民的金融服务可得性。代理银行不仅可以为农村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又有力的降低了银行发展农村地区金融业务的成本。在巴西,开设一家银行分支机构的固定成本大约在50万到100万里亚尔之间;如果通过代理银行模式,在商业实体内部安装POS机等金融设备,银行的初始投资大约只需1500~5000里亚尔,有效的减少了银行的发展成本。由于我国目前金融设施建设十分薄弱,可以应用代理银行模式,最大限度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缺失的难题。

(二)利用定向支付系统精准放贷促进产品多元化经营

当前农村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智能正在不断普及,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低成本高效率的先天优势,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金融需求,加快创新能够适应农村生产需要的互联网普惠金融产品,从而更快更高效地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的金融产品服务。在农村地区可以利用定向支付系统设计一款针对农民借贷需求的金融APP,用户可在线上进行个人信息登记并提交贷款意愿和信息,审批则是通过已有的用户征信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来确定每个用户的贷款额度并进行快速的贷款审核,随后借款直接发放到用户的账户之内,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务于农民的效率。

此外,线上金融APP除了主营农民借贷和支付业务,还可以开展专门针对于农民的保险、基金业务,为农民推荐合理的保险产品,比如农作物损失类的保险,为农民生产增加一层保障;另外,还可以增加基金业务,为农民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让农民能够更好地管理农业生产收益,增加农民的财富。此类线上金融产品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民资金借贷和管理需求,还能促进普惠金融产品自身多元化经营,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三)建立金融产品模块化信用体系

近年来网上支付手段在乡镇地区不断普及,为大数据征信系统在乡镇地区的实行奠定了基础。可以将大数据信用体系成三个板块:大数据分析板块、评分板块和网上银行板块,三个板块各司其职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大数据分析板块就是根据用户的历史借贷和支付状况并且利用云计算处理来分析用户的历史信用状况、履约能力、身份特征、借贷场景等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分类,并且对用户的违约状况进行及时不可撤销的纪录。如此可以准确的了解用户的资信状况,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评分板块则是给用户呈现云数据处理结果的一个平台,通过云数据处理之后的结果通过评分的方式通俗易懂的呈现在用户眼前,可以让用户对自己的信用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要根据用户的资信状况进行动态地评分,让用户能够及时的意识到自身资信状况存在的问题即使止损。评分板块在用户的角度上使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缓解。

网上银行板块则是用户与金融机构之间“交流”的直接中介,用户可以在网上银行这个平台上面进行借贷还款、支付等业务,如此突破了金融服务在传统维度上的限制并进一步缓解了农村网点缺乏且分散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许多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费用及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四)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实施联合监管和差异化监管

我国首部农村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蓝皮书中针对性提到,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监管体制需要不断规范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的应用。首先,在风险防范机制和农户信用评级体系上,明确农村互联网普惠金融各个主体的权责范围;其次采用互联网高效的大数据技术,广泛收集并统计农村地区的信贷数据情况,从而形成权威的监管网络,实施联合监管。

此外,我国城乡二元制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金融领域的城乡差异比较明显,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从基础设施、信贷需求等方面精准识别各农村地区特点,设计出差异化的法律措施,在监管方式与手段上实施差异化监管,提升监管效率。

总之,互联网技术的引入及时有效的缓解了监管机构由于信息不充足导致时效性较弱的问题,大大提升了监管成效。

(五)采用“线上+线下”模式科普互联网普惠金融知识

由于农民对金融和互联网基础性知识的了解不足,所以应使用简单易懂的方法或实例,循序渐进对知识欠缺农民进行科普。线下可通过村委会一对一走访进行讲解宣传,发放互联网普惠金融知识指南。由于许多农户家中无网络,线上则可通过网络视频转接至农户家中电视进行科普讲解,且提供免费咨询电话方便对农民进行问题解答。为鼓励农民积极学习互联网普惠金融知识并提高农村地区对金融方面的接纳度,可设立互联网普惠金融知识测试平台或开展关于互联网普惠金融知识的竞答比赛,如果农民通过测试或取得比赛名次则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奖品(如一袋米,一桶油等)。

注释:

①《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

②《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

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

参考文献:

[1]聂文鑫.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19(06):83-84.

[2]United Nations Capital Development Fund,Department of Economic.Building Inclusive Financial Sectors for Development[R].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2006.

[3]Ivatury G,Lyman T,Staschen S.Use of Agents in Branchless Banking for the Poor: Rewards,Risks and Regulation[J].Focus Note,2006(10):89-95.

[4]Beck Thorsten,Asli Demirguc-Kunt,Maria Soledad Martinez Peria,“Reaching Out: Access to and Use of Banking Services across Countri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85,2007,pp.234-266.

[5]杜曉山.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2006(08):70-73+78.

[6]吴国华.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04):32-45.

[7]王曙光,孔新雅,张棋尧.将互联网金融思维植入普惠金融[J].中国金融家,2014(06):125-126.

[8]张博阳.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以余额宝为例[J].商业会计,2016(01):42-44.

[9]赵凌.互联网+环境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研究[J].时代经贸,2018(14):10-11.

[10]曾之明,汪晨菊,余长龙.试论大数据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策略[J].征信,2018,36(07):48-53.

[11]朱芸羲.关于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与发展趋势[J].信息系统工程,2018(10):108-109+112.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互联网+”的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910357235)。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潘柳杏 罗建 姜春芹 王婧雯 宋金虎

模块化视角下的农村金融论文 篇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热点及趋势

摘 要 农村金融是研究和解决农村金融发展的首要前提,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通过运用文献计量法,借助CiteSpace 5.7软件中的连接点强度、热点关键词聚类等分析方法,分析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农村金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通过研究得到3个结论:1)战略提出后,2017—2019年农村金融领域研究文献量呈上升趋势,2019年达到研究高峰后呈下降趋势;2)农村金融近5年的研究热点分别为“农民收入”“风险管理”“农村金融发展”等;3)突现词强度最强的为“乡村振兴战略”,其次是“农业发展”和“信贷业务”,表明未来的研究方向会围绕战略背景下,以农业发展为出发点,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服务的质量及多样性进行展开。

关键词 农村金融;乡村振兴战略;文献计量法;CiteSpace 5.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学术界关于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中战略中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迅速增加,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而农村金融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运行过程中的资金流动与配置。国内大多数学者们的研究虽有定性、定量分析,但在分析时间上跨度长,无法有针对性地判断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农村金融领域发展的热点及前沿趋势问题。对此,梳理了战略提出后我国农村金融的研究成果,定量分析其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以期为农村金融的相关研究提供方向。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通过高级检索功能,检索主题中含有“农业金融”的期刊论文。因研究内容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农业金融方面相关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将检索时间跨度为2017—2021年4月,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得到我国农村金融相关的3 320篇文献,剔除英文文献、资讯及论坛等文献,得到最终文献3 101篇,并将文献以Refworks(不包含参考文献)文件格式导出,作为文献分析数据样本。

1.2 研究方法

选用文献计量学中的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5.7,对我国农村金融研究现状进行直观分析。设置时间切点为1年,节点类型分别选择关键词、作者、机构及被引文献,阀值选择每个时间切片内出现频次最高的G-index=25或TOP=50的数据,采用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 Network)绘制知识图谱,对我国关于农村金融的研究文献及综述进行文献共被引分析和关键词共线分析。被引文献(共引网络)组成了研究的知识基础,施引文献是被引文献的发展,从施引文献中提取的关键术语(文献共被引聚类命名)被认为是研究前沿的领域。关键词是研究文献核心内容的提炼,高频出现的关键词及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绘制文献共被引聚类图谱和关键词突现图谱分析研究前沿及知识基础、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量趋势分析

从图1检索结果来看,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农村金融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处于高峰期,2017年、2018年、2019年的发文量均超过800篇,这3年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说明农村金融在脱贫中是中流砥柱;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农村金融的发文量下降幅度较大;2021年1—4月发文量38篇,总体呈下降趋势。2021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如何做好农村金融在脱贫攻堅与乡村振兴战略中有效衔接是学者们研究的趋势。

2.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对农村金融关键词图谱进行归类分析,得到图2,网络模块化(Modularity)评价指标值Q为0.831 8,大于0.3,且网络同质性平均值在0.5以上Mean Silhouette=0.941 3,表示聚类合理有效,根据轮廓值排序并进行归纳,得到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农村金融三大热点主题,见表1。

1)热点研究方法:因子分析法。聚类编号为14的标题是“因子分析法”,子聚类包括“普惠金融”“区域研究”“家庭农场”等关键词。因子分析法在近年来在研究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方面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应用。李海玥基于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梯度形态、类型特征及时间跨度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1];公茂刚等采用变异系数法、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进行综合探析,指出了有效发挥金融服务需求、供给和监管协同作用对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包容发展具有实践意义[2]。

2)热点研究主体:农业经济。聚类编号为16的标题是“农业经济”。子聚类包括“农业贷款”“贷款可得性”“贷款绩效”等关键词。农村金融的发展影响着农业经济整体走势。赵云探析了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指出了改革农村信用联社金融体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有效方法[3];姚长林探讨了在制度约束下,推动农村金融发展和提高农业经济增长的解决措施[4];黄丹丹从农户信贷需求的类型、借款用途、借款来源、借款水平等方面,揭示了当前我国农户融资贷款难,不利于发展农业经济的现状[5]。

3)热点研究对象:农村普惠金融、风险管理。聚类编号为19的标题是“农村普惠金融”,子聚类包括“面板门槛模型”“多维贫困”“农业信贷”等关键词。随着近年来普惠金融相关政策的出台,普惠金融在我国农村各地区发展取得可观成效,农村普惠金融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郑家喜等认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溢出效应能够促使相邻地区的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同时影响当地农户的经营收入水平[6];谢琳以乡村振兴为研究视角,分析了农村普惠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功能性[7]。从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道路选择方面,费玄淑[8]和齐会征[9]认为移动金融模式和互联网金融成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发展、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改革、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路径选择。

4)聚类编号为2的标题是“风险管理”。子聚类包括“‘三权’抵押贷款”“移动支付”“发展环境”。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的市场需求不断多样化,农村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也随之提高。谢真真通过分析当前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成因,探讨了防范风险以及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的相关道路选择[10];荣琪认为村镇银行应该从自身市场定位、内部治理结构、人力资源及外部环境等方面强化自身面对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能力[11];杜坤芳则通过对比国际上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发展情况,从风险管理、担保机制、信用体系等角度,根据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相关建议,值得参考[12]。

2.3 研究前沿分析

关键词的突现度能反映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的趋势及前沿问题,通过图3关键词突现度呈现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发展”“信贷业务”等关键词将是该领域在今后研究的前沿方向。

从突现词强度来看,2019—2021年突现词最高的是“乡村振兴战略”,突现强度为3.54。金融是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强有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更需要多元化金融体系的构建。在战略背景下,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小、弱、散等问题,导致越来越不能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我国应深入实施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健全金融支农政策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有针对性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

突现强度为2.2的“农业发展”,也将成为今后农村金融领域的研究热点。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阶段,金融资源向现代农业倾斜是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路径,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资金问题,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信贷业务”突现度为2.2。我国农村农户大量的金融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农村信用社大量的资金也没有充分利用到三农的发展中去,农村信贷仍存在很多不可控风险。因此,不断完善农村信用体系的构建,推进农村信贷产品的创新,以满足目前多层次、广覆盖、多元化的“三农”金融服务的需求,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CiteSpace 5.7软件,以2017—2021年4月CNKI数据庫中选取主题词为“农村金融”的相关文献生成知识图谱及相关信息数据,进行了多种角度的分析和可视化研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表明,农村金融的主要热点研究方法为“因子分析法”,研究者从定性分析法转变为定量分析法,更精准地把握和呈现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但研究方法仍存于表面的因素及数据分析,研究方法单一,未来应基于因素数据层次,深入挖掘根本的原因;热点研究主体为农业经济,研究者应以农业的经济发展为出发点,探析农村金融在提高农业的经济中的作用路径;热点研究对象为“农村普惠金融”和“风险管理”,农村普惠金融的有效实施和提高农村金融机构面对风险的防范能力,是改善农村民生问题、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道路选择。

2)突现关键词图谱表明,“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发展”“信贷业务”等将成为未来农村金融领域主要的研究热点。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围绕战略背景下,以农业发展为出发点,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服务的质量及多样性进行展开。

参考文献:

[1] 李海玥.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7.

[2] 公茂刚,张梅娇.中国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水平综合测度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0,41(6):18-26.

[3] 赵云.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探析[J].山西农经,2019(9):20.

[4] 姚长林.制度约束下的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J].山西农经,2019(1):78-79.

[5] 黄丹丹.我国农户融资贷款现状分析[J].乡村科技,2017(19):28.

[6] 郑家喜,杨东,刘亦农.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及其对农户经营性收入的空间效应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4(5):862-873.

[7] 谢琳.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普惠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功能性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20(8):84-89.

[8] 费玄淑.互联网金融发展驱动打通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S2):19-21.

[9] 齐会征.移动金融下农商银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策略[J].中国商论,2018(7):33-34.

[10] 谢真真.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防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4):38-42.

[11] 荣琪.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8.

[12] 杜坤芳.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杨锐

上一篇:社区化城市养老建筑空间论文下一篇: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