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高校三生教育论文

2022-04-24

自18世纪工业革命至今,生态危机日益加剧。为了拯救生态危机,国内外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将生态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国外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而在国内,杨学良于1992年最早提出要重视生态道德教育。1994年,鲁洁教授发表《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一文,揭开了国内生态德育研究的序幕。至今,我国生态德育研究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少数民族高校三生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少数民族高校三生教育论文 篇1:

滇西纪行

5月19日至25日,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率教育厅计财处、基教处、职成教处等处室负责人风尘仆仆地前往迪庆藏族自治州、丽江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调研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排危工作,检查各州市2008年高考和中考招生工作。

6天来,罗崇敏带着问题走进校园;6天来,罗崇敏带着思索走出校园;6天来,罗崇敏为学校取得的显著成绩欢欣鼓舞;6天来,罗崇敏对构建云南现代教育体系、“三生教育”充满了信心与激情;6天来,罗崇敏对建设现代学校、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充满期望。

短短一周时间里,罗崇敏深入各地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看望广大师生,实地了解教育实情,与党政领导、各级教育行政干部就如何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公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迪庆:学校要抓住机遇实现规模化发展

蓝天之下,高原之上。5月的香格里拉,崇山叠翠、杜鹃绽放。5月20日,罗崇敏厅长一行在中共迪庆州委副书记、州长陈建国,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长李菊芳,州政府巡视员董继荣,州教育局长杨红兵、副局长和云西的陪同下,先后视察了香格里拉县红旗小学、香格里拉县五中、迪庆州幼儿园、迪庆州民族中专四所学校,他们所到之处,掌声如潮。话语之间,热情涌动。

“优质教育资源一定要扩大。”

上午8:30,罗崇敏一行走进了阳光灿烂的香格里拉县红旗小学。在校园里,他认真听取了李时春校长的汇报。香格里拉县红旗小学建校30年,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20多个教学班、在校生1800多名的窗口学校,办学效益与办学水平在当地闻名遐迩,许多父母以把孩子能送进这所学校为荣。罗厅长听后感慨地对学校领导说,这样的优质教育资源要扩大,要让我们高原上的农牧民子女能更好更快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学校要抓住机遇实现规模化发展。

走进六年级6班教室,罗崇敏与师生亲切交谈,向老师询问了“两免一补”的落实情况,向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鼓励他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当他问到同学们在红旗小学读书快乐吗?所有学生齐声回答:“快乐!”

告别红旗小学时,罗崇敏对州教育局的领导说,孔子说:“有教无类”,其实讲的就是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不分民族、贫富都要有书读、读好书,我们一方面要承认差异性,另一方面要缩小地区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每天都快乐,每天能健康,每天有发展。”

在香格里拉县五中校园,罗崇敏向初三80班的格茸卓玛、鲁茸卓玛、斯娜卓玛亲切询问她们书费免了没有,伙食怎么样?当听到她们回答说现在读书学校不收费时,罗厅长开心地笑了。

香格里拉县五中是一所城镇走读中学,学校创办于1985年,原为初级中学,1996年晋升为完全中学。目前有高中7个班,初中18个班,在校生1700余人,来自全县及周边县的藏族、纳西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及边疆汉族。据校长肖东介绍,学校先后有22位教师参加了全国、全省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近几年来,学校高考上线率及录取率平均在80%以上,部分学生就读于清华等名牌大学。2007年,应届毕业生陈晓东以695分的高考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在高中班教室,罗崇敏动情地说,看着你们满脸阳光、满脸青春、满脸活力,我高兴极了,我希望你们每天都快乐,每天都健康,每天有发展。接着,他对陪同在身边的学校领导说,我们要以教载民,教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缺乏教育,就缺乏了传承,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希望,我们要在整合资源、优化结构上下功夫,通过优势互补,办好现代教育。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上午10时,正是迪庆州幼儿园孩子们上活动课的时间,校园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歌声、笑声。

罗厅长一行走进校园,孩子们和老师一下围了上去,罗厅长时而与老师悉心交谈,时而向园长赵素梅了解办园情况。

在视察完幼儿园后,罗厅长对围拢在身边的老师们说,幼儿园是成长的摇篮,是人生成长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开始,《内经》上说,孩子的心灵“养卫”在7岁以前就已形成,行为养成是在12岁以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我们不能忽视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最后罗厅长勉励在场的幼儿教师们说,你们在愉快的岗位上从事着愉快的工作,你们肩负着希望中的希望。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迪庆州民族中专是迪庆州唯一的中等职业学校,该校由原民族中专、师范学校、卫生学校于2003年合并而成,新学校成立以来,学校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师资力量得到加强,办学规模逐步扩大。2007年设立初等教育、旅游、矿业、医学等六大类专业,在校生1723人,学校应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4%,其中旅游、矿业专业就业率达100%。

在迪庆州民族中专校史室,校长赵贵华向罗崇敏一行介绍说,我们就是要用毕业生打造学校的品牌,民族中专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只有服务当地经济,围绕市场提供现代化服务,学校才有生存的空间。

在学校发展的规划沙盘前,罗崇敏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我们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们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个人的终极价值,是事业促成的,职业教育就是把学业转化为事业。在护理班,他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国家现在以民为本,发展卫生事业是民生工程,你们要为选择这个专业而荣幸,选择这个学校而荣耀。

当天中午,罗崇敏一行听取了迪庆州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充分肯定了迪庆州近几年教育改革取得的巨大成绩。在了解迪庆州目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后,他说,教育厅是省政府的组成部门,也是云南省教育改革的职能部门,更是为广大师生服务的部门,我们一定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竭尽全力为各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尽到我们的责任,为构建云南现代教育体系作出贡献。

在丽江:学校不能只注重目标教育,要始于兴趣,终于毅力,得于智慧

5月22日,阴雨绵绵多日的丽江骤然放晴,玉龙雪山下的丽江古城风和日丽,罗崇敏厅长一行在结束迪庆州调研后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丽江市调研,在丽江市委副书记邢渭东,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李世碧,市政府巡视员张荫林,市教育局局长张绍良的陪同下,先后视察了丽江市一中、丽江市幼儿园、丽江市实验学校、丽江师专、丽江民族中专和云南大学丽江旅游文化学院。调研期间,罗崇敏专程到云南大学丽江旅游文化学院看望了家在四川地震灾区的学生。

“教育要使人成其为‘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视察百年名校丽江市一中时,罗崇敏指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道”是规律,“观”是实践,办教育就是要“以道观校”,也就是说我们要按教育规律办学,要注重实践,注重创新。教育“要使人成其为‘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校要以质量为重心,管理为关键,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改革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实现后勤社会化。

在谈到学校的发展时,罗崇敏强调,要引进社会资金,引商投教,人都有实现社会价值的需求,现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他们有报效社会的想法,教育要搭建平台,要引领他们到教育领域来,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

调研期间,罗崇敏来到高三年级了解学生的备考情况,他说,高考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也不是对人生唯一的检测,我们一定要以健康的心态对待高考。现在距高考仅有两周时间了,你们经历了艰苦的学习过程,希望你们发挥正常水平,考出理想成绩,教育厅竭诚为广大考生服务。

“教育要始于兴趣,终于毅力,得于智慧。”

当天,丽江市实验学校正在举办艺术节,罗崇敏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学生的艺术表演,与前来观看表演的家长亲切交谈,向他们询问孩子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情况,倾听他们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

离开学校时,他对学校领导说,看了你们学校,我感触很深,我们一定要“养趣厚智”,学校不能只注重目标教育,要始于兴趣,终于毅力,得于智慧。

“职业教育要让学生习得技能,养成品格。”

在丽江民族中专校园,罗崇敏与07级电算会计班张斌同学亲切交谈,询问学习压力大不大,1500元的补助金领到了吗,在学校读书一年花费大不大?听了张斌的逐一回答,罗崇敏满意地笑了。他勉励围在身边的同学们说,国家现在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云南也一样,大家一定要努力学习,习得一技之长。

随后,罗崇敏对陪同在身边的丽江市教育局长张绍良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定要扩大办学规模,我们在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中,要把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发展职业教育一定要注重职业技能教育、职业品格教育,既要传授职业知识,更要培养健康的职业心理。

“生命有时似乎是脆弱的,但它更是伟大而坚强的。”

临近中午,罗崇敏来到云南大学丽江旅游文化学院的文贤楼看望家在四川地震灾区的90多名在校生。他说,我代表云南省教育厅对这次受灾地区的同学表示问候,对你们蒙难的亲人表示哀悼。大灾无情人有情,国家为在这次特大灾害中的遇难者举行了全国哀悼,现在灾区的抗震救灾工作正在有序展开,来自灾区的学生一定要坚强,努力成长,努力成才。生命有时似乎是脆弱的,但它更是伟大而坚强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不辜负家人对我们的希望,学校对我们的培养,去实现激情人生,奋斗人生,智慧人生。

看望期间,罗崇敏还代表教育厅给家在地震灾区的学生发放了慰问金。

“教育应成为领导干部挥之不去的情感,学校应成为人民群众心中永远的丰碑。”

中午时分,罗崇敏一行听取了有丽江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参加的情况汇报。

近几年来,丽江教育有了长足进步。一是全面实现了“两基”目标,义务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办学质量稳步提高,普通高中在校生由2003年的13688人增加到2007年的21345人,增长55.94%,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与当地人口的比例已跃居全省前列;三是中等职业教育走出了“低谷”,在校学生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四是借民办教育的东风,幼儿教育得到快速发展,5年间民办幼儿园由49所发展到81所,入园率由32.3%提高到42.75%;五是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一大批中小学相继开展了以“校长公选、全员聘任、绩效分配”为重点的教育综合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涌现了一批管理严谨、学风优良、效益突出的先进学校;六是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教育保障空前有力,丽江市5年共投入义务教育校舍改造资金2.8亿元,高中建设资金1.7亿元;七是高等教育在丽江取得快速发展,原来在校生不足千人的丽江教育学院,现已发展成有4500名在校学生和近2000名函授学生的丽江师范专科学校;2002年才创办的云南大学丽江旅游文化学院,现已发展成有学生7700多人、在全国享有一定知名度的独立学院。

听了丽江市的汇报,罗崇敏指出,丽江教育基础好、势头好、前景好,今后一段时期一定要大力发展现代教育,大力实施“三生教育”,大力实施安全工程,教育应成为领导干部挥之不去的情感,学校应成为人民群众心中永远的丰碑。

在大理:办好学校是政府的责任,管好学校是校长的重任

告别丽江已是晚上7时,罗崇敏一行又披星戴月地赶往大理州,到达大理市时已是子夜时分。

5月23日至24日,罗崇敏厅长听取了州委、州政府有关大理教育的情况汇报,与州委书记刘明,州委副书记、州长何金平共同勾勒了大理建设现代教育的蓝图。在大理州政府副州长朱非、州教育局局长杨耀、副局长刘洪的陪同下,罗崇敏一行先后到大理学院、大理州财校、大理市职教中心、新世纪中学、宾川县职中、宾川四中、宾川县二小、祥云下庄一中、祥云四中等学校调研。

23日一大早,罗崇敏来到大理学院了解学校的发展情况,看望了家在四川地震灾区的100多名在校生。在他的提议下,全体在场师生为汶川大地震的蒙难者默哀1分钟。他说,灾害无情人有情,3天来,我们的国家为这次特大灾害举行了全国哀悼,当国旗缓缓下降时,对生命的尊重冉冉升起。面对地震,我们要坚强,不能辜负学校、家长、时代对我们的期望。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罗崇敏此次大理调研的主要工作之一。近年来,大理州高中阶段教育有了长足进步。但是,随着“两基”的巩固提高,初中毕业生大幅增加,同很多地方一样,出现了上高中比上大学难的现象。为此,大理州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按照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的思路,切实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普通高中。同时,集中财力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异地搬迁新建职业学校。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招生改革,职业教育呈现出“出口畅、入口旺”的良好局面。2007年,全州普通高中招生1.72万人。职业学校招生1.41万人。州内普高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达1∶0.8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62.72%,高中教育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

调研期间,罗崇敏还检查了大理州的中、高考工作。2008年,大理州普通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9278人,比2007年增加2571人。为确保圆满完成招生工作任务,大理州一是加强领导、早做谋划,于去年底召开了教育教学质量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全面部署了2008年高考、中考工作。二是瞄准高考、加强教研,密切关注考试改革的方向,加强对高考、中考的研究,广泛搜集考试信息,增加考前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全省统测情况,及时召开全州高考复习研讨会,加强学校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并在《大理日报》开设专栏,为学校和考生积极备考进行辅导。三是以人为本、强化服务,聘请教育心理学专家举办14场考前心理咨询专题讲座,考前辅导覆盖1万多考生,有效缓解了考生考前的心理压力。四是落实责任、强化督察,制定了《关于做好2008年全州中考、高考工作的指导意见》,成立了2008年全州普通高中备考领导组,抽调业务骨干,组成联络、指导小组,深入学校督察指导高考工作。各学校实行学校领导、年级组长、班主任、科任教师四级负责制,层层抓落实。五是加强培训、规范考务工作,全州所有考点做到四统一,即考点布点统一、考场布置统一、对外宣传内容统一、考点所有资料准备统一,确保高考、中考规范有序进行。六是强化保密、狠抓考纪。

在宾川四中,罗崇敏查看了学校的食堂和学生宿舍,看望了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希望同学们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保重身体,考出好成绩。

祥云四中是大理之行的最后一站,当看到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罗崇敏心潮澎湃;当得知学校的管理正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时,罗崇敏语重心长地对学校领导说,办好学校是政府的责任,管好学校是校长的重任。

在楚雄:发展职业教育就是要把学生的智力转化为能力,把能力转化为人生

5月25日,罗崇敏厅长一行来到楚雄州。罗崇敏在州委书记邓先培,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正权,州人民政府副州长舒建新,州教育局长李能、副局长王晓明的陪同下,前往楚雄州职教中心、楚雄师范学院、楚雄一中视察。

在视察完楚雄州职教中心时,罗崇敏说,楚雄州职教中心的建设气魄大、观念新、设施先进,职业教育发展一定要走投资多元化、发展集团化的路子,一定要做好后勤社会化工作,实行教学与管理分开。发展职业教育就是要把学生的智力转化为能力,把能力转化为人生。

在楚雄师范学院图书馆,罗崇敏与星期天仍在坚持学习的学生亲切交谈,他仔细询问了数学系大三学生赵显仪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勉励他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努力上进,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热爱教育事业。

在百年老校楚雄一中,罗崇敏了解了学校的办学情况和规划目标,询问了学校在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告别学校时,罗崇敏对陪同在身边的楚雄一中校长王宇伟说,我们要培养学生说真话、做真事、当真人,真正做到“大真至达”。

临近中午,罗崇敏听取了楚雄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情况汇报。

教育兴,则彝州兴。为确保全州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按规划稳步推进,楚雄州初步拟订了全州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用5年时间,通过多方筹资,平均每年投入资金1亿元,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10万平方米。经过5年的努力,拆除重建校舍面积545613平方米,全面完成楚雄州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为完成上述目标,楚雄州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与薄弱学校改造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规划相结合,使新建、改扩建的学校既能适应当前普及义务教育的需要,又能适应当地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需要,做到建一校,成一校。2008年,省首批下达楚雄州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100个,下达指令性建设资金1763.06万元,计划排除D级危房23859平方米。目前,大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

为使项目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科学,楚雄州根据有关法规和项目管理的要求,坚持“项目法人责任制、施工质量监理制、工程队伍选择招投标制、甲乙双方签订双合同制”。在签订“建筑施工合同”的同时,签订“施工廉政合同”,对工程质量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确保“使用寿命达到50年”,对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实行终身责任制。

为贯彻落实全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暨加强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会议精神,楚雄州在认真学习、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省定目标,重新组织制订《楚雄州高中阶段教育2008~2012年发展规划》。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争取达到85%,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达到1∶1,并将这一目标逐一落实到各个县市、各所学校,而且把这一目标与党政主要领导、学校校长年度考核结合起来,切实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

为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楚雄州将继续全面深化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校长公选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五项改革”,继续完善家庭贫困学生资助、教师培养培训、政府奖励优教优效“三项制度”,实现“一二三四”工程。所谓“一二三四”工程,即围绕一个目标:到2012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教育发展总体水平居全省先进行列;做到两个明确:明确工作思路,明确政策措施;坚持三个加强:加强宣传,加强领导,加强指导;狠抓四个关键: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狠抓教学手段更新,狠抓教育环境建设,狠抓管理体制创新。

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全州教育发展,楚雄州采取了6项主要措施:一是加大政府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投资力度。二是扩张优质资源,扩大优质教育容量。三是创新管理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四是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五是加大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统筹力度,实行家长、校长、乡镇长送初中毕业生到职业学校就学的“三长送学”制并形成长效机制,不断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六是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推进高中阶段教育现代化。

滇西调研在楚雄州画上圆满句号,而对于发展云南现代教育、实施“三生教育”来说,它仅仅是个省略号。

◇责任编辑 王世赋◇

作者:黄云刚

少数民族高校三生教育论文 篇2:

我国生态德育研究述评

自18世纪工业革命至今,生态危机日益加剧。为了拯救生态危机,国内外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将生态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国外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而在国内,杨学良于1992年最早提出要重视生态道德教育。1994年,鲁洁教授发表《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一文,揭开了国内生态德育研究的序幕。至今,我国生态德育研究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梳理这些年我国生态德育研究情况,可以了解生态德育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打好基础。

本文以“生态德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上进行交叉检索,根据论文下载量、发表期刊层次和学位论文出处等,选取169篇期刊论文和56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作为样本进行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每篇样本论文进行分析,并根据论文内容,将其分为以下几类:本质探讨、实效研究(包括高校生态德育、中小学生态德育、农村生态德育)、实践策略、资源开发、外国借鉴、模式建构、总结与回顾。

通过对样本论文的阅读分析,可以对生态德育研究内容进行大致梳理。

一、本质探讨

对生态德育的本质探讨,大多从宏观角度进行,主要是探讨生态德育的内涵、内容、原则及实施途径等。

关于生态德育内涵的探讨,杨学良于1992年首先提出为应对生态危机,要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强调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道德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重大意义。[1]鲁洁教授于1994年提出要解决生态危机,必须加深对自然和生态系统的认识,依靠道德力量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2]刘惊铎和王磊于1998年将生态德育作为一种新教育观提出来,指出其实质是教育者在人与自然和睦共处生态观的指导下,启发、引导受教育者,使之树立崭新的人生观和自然观。[3] 后来学者在此基础上对生态德育内涵进行了充实与完善。概括之,生态德育即是将生态保护意识纳入学校德育中,启发、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利用道德力量来调节自身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学会和自然“共生”。近几年,有学者在深入剖析“生态”一词外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生态不应仅仅停留在人与自然或是社会各要素之间,而应是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及人精神生态全面关注,应致力于生态文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4]

对生态德育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地协调、资源、环境、人口及消费上。协调人地关系,要进行协调性教育;正确对待资源,得进行有主性、有限性、有价性教育;对于环境,要进行优质性教育,对生物而言,要有多样性、丰富性教育;在人口方面,提倡适度性的教育;在消费上,倡导合理性教育。[5]刘惊铎也提出要实现生态德育目标,必须重视和加强环境教育,关注人际关爱教育等。[6]也有学者从另一个视角提出,生态德育内容应是生态道德知识教育、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生态道德规范教育、生态道德素质教育,但具体内容也基本是人地协调、资源爱惜、环境保护、人口适度发展、合理消费。[7]在此基础上,学者们也提出教育过程中,要将生态善恶观、生态平等观、生态义务观、生态良心观和生态正义观贯穿始终。[8]

关于生态德育原则和实施途径,研究者认为主要应在主体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等原则下,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出发,发挥各自优势,充分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责任和行为习惯。在家庭层面,通过创设环境和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等手段,大力发挥家庭生态德育的启蒙作用;在学校层面,通过系统传授生态德育知识,建设良好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等,充分彰显学校生态德育的主阵地效力;在社会层面,运用各种传播媒体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用法律法规支撑生态德育,树立榜样等,使公民在全方位的生态德育活动中获得成长。[9][10]

对生态德育本质,研究者从多视角出发进行探讨。有从深层生态学视角出发,探究道德共利的合理性,提出道德共利即单纯利己、为己利他、无私利他的三位一体和动态提升。[11]有从理性生态人培养的视角谈道德教育的努力方向[12],也有从德育生态性功能或自然性功能的发挥上谈生态德育应是什么[13],还有从后现代主义、生态伦理、生态风险等视角探讨生态德育的本质和实施的迫切性[14][15][16]。

二、实效研究

统计分析样本论文,可以发现,对生态德育实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校生态德育实效性研究上(占70%),对中小学阶段关注比较少;对生态德育实效的研究多数是总体论述目前学校或农村生态德育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如何解决,进行深入思考的较少。

就高校生态德育实效性而言,在社会层面上,问题主要是文化沙化、价值观扭曲、德育语言失范。[17]在教育层面上,问题表现在:教育观念局限,较多地关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忽视自然;生态德育内容不系统、不完整,缺少专门的课程,教育内容随意、与生活脱节;教学方式呆板,不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形成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18][19]在学生个人道德养成层面,问题集中表现在生态道德知识匮乏、生态道德意识薄弱、生态道德行为失范。[20]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由来已久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定胜天,从根本上使得生态德育面临价值取向上的障碍;社会作为德育的一个大环境,生态危机四起,急功近利、物质化思想泛滥,严重阻碍了学校生态德育有效进行;学校自身不重视生态道德教育。[21][22]为了改善高校生态德育现状,首先,要充分发掘课程资源,充实和完备高校生态德育内容;其次,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次,优化校园文化,营造良好氛围;最后,融入社会,拓宽教育渠道。[23][24]

对中小学生态德育实效性的探讨也基本集中在以上内容,但研究该学段的样本论文,很多都采用了调查法,较研究高校生态德育的样本论文思辨更少、操作性更强。很多论文还结合当地文化和自然资源等,从课程和教学方面思考如何解决中小学生态德育实效低的问题。[25][26]

对于农村生态德育,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之必要。要充分利用农村学校、农村村委会和农村经济发展等平台,通过舆论宣传、知识普及,发展生态农业,改变农民生态道德,改善农村面貌。[27][28]

由上可知,对生态德育实效问题的研究,急需走出高校这片天地,多关注其他学段和领域,同时应跳出“现状—原因—对策”的套路。

三、实践策略

目前对生态德育实践策略进行思考的论文集中发表于非核心期刊。阅读文献发现,对生态德育实践策略进行探讨的大多是中小学一线教师,内容集中在生物和地理课堂教学上。

关于在生物课上如何进行生态德育,老师们认为,首先要利用好生物课,进行系统的生态知识传授,并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生态道德情感;其次要多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接触自然、热爱自然进而自觉保护自然。[29]在样本论文中,有研究者专门探讨了生物课课外活动对学生生态道德养成的作用,提出创建“绿色学校”。所谓“绿色学校”,主要是开展各种与自然生态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30]

对于地理课上的生态德育实践,同生物课相似,也是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多开展实践活动。

另外也有论文探讨了在语文课上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经验。语文课主要是通过感悟、陶冶等方法让学生融入大自然、热爱大自然。[31]还有研究者提出用“漫画”作文的形式来进行生态德育。学生读包含生态知识的讽刺性、幽默性和趣味性漫画,能深刻领悟其所表达的生态教育意义,并通过作文的形式加深对生态保护的认同。[32]

由以上内容可知,目前对生态德育实践策略的研究集中在与生态、自然直接相关的课程教学上,而对其他课程教学以及传统教学外的教育渠道,思考得很少。

四、资源开发

目前生态德育研究中,对资源开发的研究很少。

教育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课程开发上。目前国内对生态德育课程的思考,大多是理论层面思考,主要探讨了生态德育课程理念以及生态德育课程走向。张等菊在《论生态型德育课程的建构》一文中,谈到生态德育课程应培养自由生长的“生态人”,使其具有生态和谐的生命观;提出融合的课程形态是生态德育课程的应然状态。[33]也有学者提出潜在性课程是生态德育课程的合理走向。[34]周谷平、陈骋则从新课改视角,探讨生态德育课程问题。他们认为《语文》教材中渗透着生态德育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渗透着“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科学》则包含着“知识与技能”的目标。[35]他们将生态德育纳入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反映出对融合性课程的认同。

还有人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生态德育资源挖掘进行探讨,认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物质形态、价值形态和制度形态层面均存在着有益的生态德育资源。[36]

对生态德育资源开发的研究,目前还处在初步阶段。

五、外国借鉴

对外国生态德育的借鉴,既有就外国教育家思想来谈的,也有从国外生态教育启示意义上来讲的。对于前者,主要探讨了杜威思想中实用道德观念结构、科学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以及“做中学”教学方法对当前我国生态德育的价值。[37]对于后者,则主要讲了日本生态德育的成功经验。赵成志、沈贵鹏就在论文中详细描述了日本“小小善意”运动。[38]

六、模式建构

当前所建构的生态德育模式,最有影响力的是生态体验模式。王素华认为生态体验是个体置身于生态情境之中,对生态万物运行规律的感受、理解和领悟。[39]而刘惊铎所理解的“生态”不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而是由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构成的三重生态。人置身于一定的生态情境中,全身心感受、领悟和理解三重生态的关系,经由内心的感动而生成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能力。[40]除了生态体验模式,也有研究者提出生命、生活、生态相互融合的“三生”生态德育模式。[41]杭州市大成实验学校在自身实践中,探索出了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整合学校、家庭、社区及各种社会力量的“三自一体”生态德育模式。[42]

由分析可知,目前我国生态德育研究,对理论上的探讨很多(在生态德育理论发展初期发表的论文表现出较高的理论水平,而后来的论文多是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独创性不够),对实践上的探索远远不足。

首先,我国生态德育研究广度和深度均不够,需将拓宽视野和深入剖析相结合。分析样本论文,可以发现,无论是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是实践上的探讨,大多是从宏观着手。生态德育研究视域较狭窄,局限于高校领域,忽视其他学段及其他领域的研究,这对生态德育进一步研究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生态德育研究必须拓宽视野,把眼光投向更多的领域。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深入剖析。探讨最多的高校生态德育,其研究也不够深入。

其次,我国生态德育研究对外国的学习借鉴还不足,需广泛学习他国经验。我国生态德育研究要想取得长足的进步,要多向外国学习。早在1923年,美国学者莱奥波尔德便创建了生态伦理学。1929年,阿尔贝特·史怀泽出版了《文化哲学》一书,首次在西方伦理史上提出“敬畏生命”的思想。到目前为止,国外对生态德育的研究已具备一套完整的体系,实践上也卓有成就。因此,充分向他国取经,对于开创我国生态德育研究和实践的新局面都非常有益。

最后,我国生态德育实践研究不足,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样本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无论从研究者分布角度、研究内容角度还是研究方法角度,都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生态德育研究在实践层面还很不足。在研究者分布角度,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人数较少,表明从实践中对生态德育进行思考的较少;在研究内容角度,样本论文进行理论研究的很多,大部分文章都是在对理论进行探讨,而探索实践的却很少;在研究方法上,样本论文主要采用理论思辨法(占了近四成),进行实证研究的较少。目前我国生态德育研究急需向实践转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学校德育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学良.应重视生态道德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6):30-32.

[2]鲁洁.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2):13.

[3]刘惊铎,王磊.生态德育及其跨世纪意义[J].教育评论,1998(5):36.

[4]唐本钰,侯晓靖.生态人格培育与道德教育价值定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4):130.

[5]周苏娥.试论生态危机与生态德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50.

[6]刘惊铎,权利霞.生态德育的理论架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9.

[7]陈寿朋,杨立新.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道德教育审视[J].道德与文明,2007(2):65-66.

[8]张美玲.论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生态道德教育[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9]舒福才.生态德育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3(2):158-159.

[10]汪倩倩.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析[D].苏州:苏州大学,2009.

[11]程平.道德共利:深层生态学视界的研究及其合理性论证[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12]戴尊红.生态道德教育与理性生态人的培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13]朱家安.论德育生态性功能的发挥[J].教育评论,2006(4):33-35.

[14]刘济良.论后现代主义与生态德育[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114-116.

[15]唐新华.生态伦理视域中的德育新思维及生态德育体系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1(12):134-136.

[16]朱国芬.生态风险与生态德育[J].教育评论,2008(3):3-5.

[17]陈荣武.高校德育文化生态的理性反思与现代建构[J].当代青年研究,2007(10):55-57.

[18]惠保德.高校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浅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230.

[19]刘秦民.论生态寄托的高校德育新功能[J].高教探索,2012(6):115-116.

[20]党曲楠.高等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1]郑晓艳,王柏,郝淑媛.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5):130.

[22]王红霞.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9.

[23]于国波.和谐社会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8):118-119.

[24]张书磊.低碳经济时代下高校生态德育探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5]谭国锋.三峡地区中小学生态德育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64-65.

[26]屈光泽.西北地区高中生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以天水市部分高中学校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2.

[27]张永斌.论对农民的生态道德教育[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16.

[28]惠保德.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民生态道德教育[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3-34.

[29]张海平.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J].中学生物学,2005(4):25-26.

[30]陆新华.生态道德教育的生物课外教学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31]范新萍.寓生态道德育语文教学中[J].环境教育,2008(10):33-34.

[32]宋运来.在“漫画”作文教学中渗透“生态德育”[J].环境教育,2000(2):12.

[33]张等菊.论生态型德育课程的建构[J].现代教育论丛,2006(6):59-62.

[34]钟兴,高慧敏.潜在课程——生态型道德教育课程的思考[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47-48.

[35]周谷平,陈骋.新课程改革视野中的学校生态德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29-30.

[36]王付欣.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生态德育资源开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7]伍丽.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对我国环境道德教育的启示[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38]赵成志,沈贵鹏.日本“小小善意”运动的生态德育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1(31):86-88.

[39]王素华.生态道德教育刍议[J].教学与管理,2009(1):65.

[40]刘惊铎.道德体验论·道德境界[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41]刘莉.中小学“三生”德育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科学论坛,2009(7):66-67.

[42]鲍争志.智慧家教——探寻家校共同体建设的生态化路径[J].中国德育,2011(9):55-56.

【刘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 烨

作者:刘婷

少数民族高校三生教育论文 篇3:

罗崇敏 推进现代教育公平

頒奖词

罗崇敏认为,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制造了许多社会矛盾,最集中的体现可以用“不公平”来表述。中国的教育必须高扬现代教育的旗帜,其特点包括现代的理念、体系、体制、教师队伍、学校基础设施、教育评价机制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建设。不能把现代教育与功利化和工具化教育相提并论。

“一个民族潜伏的最大危机不是经济危机,而是教育危机。教育危机是国家最大的危机。”

2008年初,罗崇敏由云南省红河州州委书记调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从此让云南的教育工作呈现了新的局面。在有了开头的感受之后,罗崇敏希望把一些个人的思考与理念逐渐渗透到云南省、乃至全国的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中,他迅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艰难的现实面前努力促进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与进步。

罗崇敏认为要振兴教育,构建现代教育价值体系,必须要进行体制变革。

云南省目前面临着实施全民教育、教育国际化和现代教育价值建设三大挑战:2008年云南的高考升学率仅为47%;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7.5年,而云南省是6.3年,排名27位;云南高中阶段入学率是52%,低于全国8个百分点,且2009年才完成普九任务,云南的第二次现代化教育进程在全国排倒数第二。

针对这些现实的困难,罗崇敏强调:“云南不应是教育落后的代名词。”

他创新性地提出一项以“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为切入点的素质教育基础工程,这项旨在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工作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教育部还派出“三生教育”调研组到云南进行调研。

在2009年,罗崇敏进行了多项改革尝试:全省的幼儿园到高中都实现校(园)长公选,另有18所高校校长也进行了公选;灵活办学所有制,大力发展民办、股份制学校,与公办学校进行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并改造了40%的非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为股份制学校;在全国率先进行了“招商办校”、“引资办校”,已成功引入35亿元投资;同时成功组建了20个职业教育集团。罗崇敏认为,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制造了许多社会矛盾,最集中的体现可以用“不公平”来表述。他对云南省初中教育评价制度进行了改革:取消全省统一的初中升学考试,推行学业过程考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下令省重点中学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昆明市重点中学昆明一中等学校必须每年拿出50%、30%不等的招生比例名额,合理、公平地分派到全省各地区。此前,他还大规模布置了中小学生的“减负运动”。2009年末,云南省教育厅还在省纪委等部门的配合下对违反规定进行补课等行为的校长进行撤职等处罚。

“要让更多的孩子上学,上好的学校。”罗崇敏调研后发现云南省近10年来的22名高考状元和全国24名“奥数”大赛获奖者最后几乎都没有什么事业建树,深感“教育素质的流失和创造力的缺失已经使国家的教育出现严重危机”。

他认为中国现代教育价值的流失主要表现在学校的官场化、学术的市场化、学习的情场化;教育诚信、教育公平、教育竞争都面临严峻的挑战;教育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严重缺失。他于是下决心取消所有不公平的加分政策,仅留下“少数民族加分一项,并将加分由20分减为10分”,“不再让一些不合理的行政权力和弄虚作假混入高考过程里,力图体现考生成绩的真实与公平”。2009年,云南省高考录取人数比上年增加了4.5万人,其中30%的学生就读省外院校。

罗崇敏表示自己在2009年做了许多工作,“但还有更多的工作没有做”。下一步他将着手对全省的包括幼儿园在内的校舍实施安全工程:对中小学校进行区域布局调整,包括彻底取消一师一校,撤并500人以下小学,300人以下初中,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并由省财政统一拨款聘请优秀教师到边远、贫困地区任教,加大云南与国外教师、留学生的交流数量等。

“教育价值是高于一切的价值。”罗崇敏表示,中国必须建设以人为本的公平价值教育体系,而不能盲目迎合当前的社会需求,自己作为教育厅长,“愿做中国现代教育价值建设的先行者,争取探出新的道路”。

作者:尹鸿伟

上一篇:企业市场弊端研究管理论文下一篇:教育行政体制权力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