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度研究生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书院作为我国历史上具有众多特色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蕴含着丰富而先进的教育思想。书院在其滥觞与发展过程中,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学术创新、人格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颇具特色,对当前研究生教育有巨大的启示。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书院制度研究生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院制度研究生教育论文 篇1:

论古代书院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摘要:中国的书院制度是萌芽于唐末,兴起于宋朝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经元、明、清三朝在中华大地绵延千年之久,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产生较大影响,更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现代教育亦提供诸多有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书院制度;现代教育;启示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集教育、教学和研究于一身的教育机构,兼具有修书、编书、藏书、传书等多种功能。它产生于乱世,继承、发扬了中国古代优良的私学教育传统,又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官学之不足。无论是从书院发展起源的角度,还是从它的思想制度方面,都表现出它独立、自主、开放、创新等诸多可贵的精神。是中国文化教育史上一道举足轻重而又幽雅独特的风景,它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传承和发扬着中国传统的优良文化,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本文通过探讨书院制度的发展及其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底蕴,鉴古知今,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一、书院的兴起与发展

书院产生于唐末五代十国战乱频繁的年代。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由强盛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文教事业也受到严重冲击,官学废弛,急需诸如书院之类的私学来满足文人墨客治学求学之需。书院的产生还与佛教禅林讲学制度有密切关系,唐代援佛入儒,推行儒释道三教并举,儒教徒每就山林名胜之地,建立禅林,作为修道讲习之所。于是一些硕学鸿儒纷纷效仿,向往到一些清静、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建立碑林,此后聚徒讲学之风逐渐兴起,成为了书院的早期雏形。

书院真正兴起是在宋朝,当时统治者仍在忙于军事征讨,无论从精力上还是财力上,国家都无暇顾及办学,因此,文化传承的重任便无可选择的落在书院这种私人讲学性质极强的教育组织之上,也因此使书院制度得以进一步发展以至于兴盛于全国。书院制度兴盛于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当时统治者开明的文教政策和宽松的政治环境,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惟一一个没有因为政治的原因(政见的分歧)而屠杀知识分子的朝廷,大约也由于这一点,它才得以达到自己在中国封建文化史上的“巅峰地位”。

书院名称起用于唐代,其性质有官办和私学两种,但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到五代末期才基本形成。从唐直至明清,几经波折的书院教育在每个朝代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扼杀,但这只是书院制度随着时代]变而不断变化,实质上书院的含义仍未发生根本变化,始终保持着一种鲜明的个性和姿态,蕴含着倡导独立、勇于开拓创新的可贵精神。

二、书院在教学与管理上的特点

1. 教学科研相结合。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科研机构。其创建者或者主持人,多数是当时有名的学者或是某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宋明之际的每个书院往往都是某一大师学术研究的基地,许多著名的学者在主持自己的书院时,都注意形成落拓不群的鲜明个性,形成独具的教学科研特色。

2. “百家争鸣”和“门户开放”。书院允许不同派学者自由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特别是南宋以后书院盛行的“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讲会,又称会讲,即邀请老师来书院讲课,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方式。书院讲会是在讲学中的一个创新,开自由之先河,推动了学术观点的交流与传播,小小一方天地成为了学者们思想自由驰骋的乐园,在这里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其中折射出的兼容包并乃是华夏五千年文化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也一直为古今中外的学者们称道。书院由著名学者讲学,实行自由择师的制度,学生往往慕名而来,不受地域限制。南宋时期,朱熹的学生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山南北的人士都前往听讲。

3. 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采用问难辩论式方法,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名师讲学常把其教学内容整理成“讲义”,而学者听讲也将教师所讲归纳为“语录”。讲学,就是指学者就某一命题各自发表看法,是书院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讲学上以引导生徒自学、钻研为主,大师从旁诱导为辅。

三、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书院这一中国古代私学的最高形式以自由的姿态和鲜明的个性问诸于世,它海纳百川,包容万千。它所倡导的独立和创新精神恰恰是现代教育最缺乏的,它灵活的教学管理和醇厚的师生感情都值得现代教育借鉴与学习。

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书院教学往往是以学生自学为主,采取疑难问答的形式,大师从旁加以辅佐。通常就某一观点由一名学生发表意见,再组织其他学生讨论。这样的方式鼓励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在不断地讨论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激发学者们的灵感从而获得新体验,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现代教育中可借鉴书院的相关做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或一些相关案例来组织课堂讨论,适时加以引导,并要求学生把讨论后的所思所想整理成文作为作业上交,借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又得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他们的独立自学能力。

2. 兼容并蓄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书院允许不同学派自由讲学,各派思想可以在此自由争辩,这种百花齐放,兼容包并的思想乃是书院的精髓所在。正因为有各家理论的争鸣,才有文化学术的繁荣进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融汇成就了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第一个春天,而唐代以其开放的文教政策,多元创新的宽松氛围和“外域撷英”的博大胸襟,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隆盛时代。无数史实证明只有这种有容乃大的气度和广纳百川的宗旨方能传承历史精华,吸取八方有利资源,从而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

3. 打破科层管理的僵化,推行通识教育。有不少学者提出可在大学设立书院或者儒学院,吸收书院自由讲学的传统,打破现有高校理性的科层组织管理模式存在的刻板僵化、过于理性的通病,采用书院自由活泼且充满人性的管理方式,推行包含历史、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等人文学科在内的通识教育。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乃至全亚洲唯一一所采用书院制的高等学府,全日制本科生分别隶属于新亚、联合、崇基及逸夫书院,学生能通过不同书院提供的通识教育、学生宿舍、文娱康乐设施、辅导服务,与教师的交流等获得更周到的照顾,书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而内地的复旦大学也已率先推行书院制,打造通才,取得较好成效。

总之,书院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近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平台,对中国古代人才的培养与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它的自由独立,兼容包并的人文情怀会继续在华夏大地延续下去。作为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教育方式,书院制度虽然不能够取代现代教学制度,但它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将会为现代教育提供宝贵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马玉红.中国书院精神探析[J].文史博览,2005理论, (14).

[2] 王业兴.岭南书院的兴起与中国书院教育特点[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4).

[3] 闫 祯,郭建耀.古代书院与现代研究生教育[J].教学研究,2004 ,(7).

[4]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星瞳

作者:韦 娜

书院制度研究生教育论文 篇2:

古代书院的教学特点及其对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摘 要: 书院作为我国历史上具有众多特色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蕴含着丰富而先进的教育思想。书院在其滥觞与发展过程中,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学术创新、人格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颇具特色,对当前研究生教育有巨大的启示。

关键词: 古代书院 教学特点 研究生教育 启示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私人办学为主,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方面曾作出了重要贡献。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1]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设丽正书院,后改称集贤殿书院。当时还仅是官方藏书、修书之所,并不是教学机构。到五代时,由于战事不断,学校停办,一些文人学者选择名山胜地,修建房舍,招收生徒,进行讲学活动,如著名的白鹿洞书院,亦称“庐山国学”,就是聚徒讲学的机构。[2]作为教学组织形式的书院,这时已经基本形成。至宋明,由于理学发展与一些名师宿儒的热心推动,书院的发展进入到黄金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六大书院。至清末结束,书院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之久。

一、书院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特色

(一)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并重,二者相得益彰。

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既是教育教学中心,又是学术研究基地,是著名学者进行学术活动的中心。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宿儒,既热衷于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积极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传播,承担着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双重职责,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二者相得益彰。

书院教学与学术发展是互相推动的,书院的兴衰与学术的发展休戚相关。如宋明两代书院的勃兴与宋明理学的高度发展有关。由于学术大师们充分利用书院来宣传与发展学术,这就使得学校教育与学术研究关系空前紧密,并且使学术流派在地理上得到广泛的传播。同时,书院实行讲会制度,不仅有利于书院本身的教学,而且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机会,使书院打破门户之见而融各家之长。所以,胡适认为:“我国书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国的大学研究院。”[3]

(二)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

书院的讲会制度鼓励不同学派共同讲学、平等论学,以探究一个学派精义之处或辨析不同学派主张之异同。讲会以学问为重,推崇辩论争鸣、取长补短的学风。书院的会讲使书院打破门户之见而博采众家之长,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不仅不同学派间求同存异,而且即使是同一学派内部也允许有不同主张,师生间互为学友,自由切磋,学生被鼓励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和见解。书院的讲会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组织。书院依靠讲会扩大了教学范围,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学术空气,提高了书院的教学水平。

(三)书院的教学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提倡教学相长,采用师生论辩式教学模式。

书院实行自由讲学,自由听讲,讲论结合。采取师生互动辩论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提倡师生间质疑问难,平等讨论,取长补短。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常与学生共同讨论。由此形成会讲形式,后世书院的会讲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把师生互讲和讨论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

在这种论辩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其“识精而思锐,不惑于常解”,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在围绕学术著作和学术观点而展开的教学中,教师角色侧重于指引者,倡导学生的自学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

书院属于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在为学的同时,注重道德修养,“尊德行而道问学”,将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与品德修养、完善人格有机地结合起来。白鹿洞书院学规就明确指出:“言忠信,行驾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等道德修养的基本信条。

二、书院的教育教学制度对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虽然历经历史的演变,古代书院教育和当代研究生教育在教育体系的性质和教育教学的内容等方面已截然不同,但古代书院制度蕴含的宝贵教育经验仍值得当代研究生教育汲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吸收借鉴其合理成份,以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有机结合。

明确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把教学与科研置于适当的位置,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既是书院带给人们的启示,又是当前高等学校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中国古代书院的大师们大多是某一学派的学术带头人,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积极讲学施教,使得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相得益彰。某一理论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教育教学和深入研究这两个方面。高等学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组织机构,教学与科研是现代大学的两大基本职能,它们是两个独立而相互联系的活动。中国当代研究生教育要进一步促进理论与学术的繁荣,就必须建立教学与研究的良性互动机制。[4]

(二)重视学术创新,鼓励学术交流。

我国书院讲求学术创新,鼓励学术交流与争辩。这是古代书院教育在学术研究方面对当代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启示。随着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日益完善,在学术领域不断有新突破、新进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运用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学术交流也打破了地域、时空的界限,学术交流日益现代化、国际化。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学术的繁荣与发展。但是由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思想盛行,工具理性主义不可避免地渗透进科研领域。一部分研究生表现出急功近利,不能静下心来钻研探讨,论文抄袭的情况严重,致使学术氛围淡薄和学术道德滑坡,学术研究含金量的下降。这种学术研究上的“拿来主义”必须遭到坚决的反对,保护好学术研究领域这片净土。

(三)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构建,发挥导师育人功效。

我国教育史上素有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这在私学教育中更为突出,书院制度由私学发展而来,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在书院教学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古代书院的主讲主要是受聘于书院的名师宿儒,不仅在学术上有突出成就,而且尊重学生。学生慕先生之名而来,尊师敬道,虚心好学。这种和谐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应该汲取的经验。

当代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制,学生跟着该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教授学者进行研究学习,这与古代书院学子师从名师宿儒学习颇为相似。但是随着中国研究生规模的扩招,每个导师所带的学生越来越多。导师由于自身工作忙碌及精力所限,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日益减少,造成师生关系的松散;随着工具理性主义的兴起,研究生把导师称为“老板”的现象普遍存在,师生交往趋于简单化、雇佣化。这样的一种师生关系,不仅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而且削减了导师育人的功效。牢固而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双方的努力,学生要体谅导师,主动向导师请教,真诚地与导师交流;导师应关心学生,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辅以必要的人文关怀,使导师和学生形成一个集体。同时,导师也应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在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中,用自身的高尚情操、伟大人格感染教化学生,充分发挥导师人格教育这一主渠道之功效。

(四)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的培养。

朱熹指出:“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5]书院教育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这对当前的研究生教育意义重大。学生除了必须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富有开拓创新的思维。目前中国研究生教学大多仍是沿袭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是有可能为研究生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劣势是忽视了研究生日后从事实践工作中各种研究能力的培养。学术研究不仅仅是基础理论知识的简单堆砌,更需要研究者的批判分析和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求研究生导师摒弃传统的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教学理念,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就某一学术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师生间相互质疑,学生间各抒己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

参考文献:

[1]曲士塔.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出西教育出版社,1996.

[2]谢笑珍.古代书院的教育教学特色及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娄底师专学报,2001,(1).

[3]丁钢,刘琪.书院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4]魏伟.中国书院制度及其对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5]沈广斌.中国书院制度的基本特征[J].煤炭高等教育,2000,(5).

作者:钟错 朱春梅

书院制度研究生教育论文 篇3:

宋代书院教育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启示

摘要:宋代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方式之一,其自由的讲学风格、宽松的师生氛围给我国研究生教育带来重要的启示。基于此,通过对宋代书院的产生原因、职能和学术特色的阐述,分析其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宋代书院;研究生教育;启示

书院是在唐代就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在唐代书院仅被作为官方的修书和藏书之所,隶属于官方的,地方是接触不到的,但是到了宋代书院除了藏书之所外还是可以进行讲学、做学的地方,有了教育教学的职能。在这一时期由于理学的发展,书院在南宋达到了空前繁荣,书院在宋代有两种职能,一种是教育教学职能,另一种是学术研究和传播的职能,书院在宋代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一、宋代书院产生的原因

宋代書院不同于唐代书院,它的产生与发展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决定,直接推动作用还是统治者推崇的“兴文教、崇儒术”的文教政策。

在唐末,由于军事割据,战争不断,外族入侵,使各方面都遭到了破坏,宋代的皇帝登基后,及时认清现实环境,恢复城市建设,在经历了唐末的割据战争以及五代的混乱政权后,建立宋权后的百姓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所以宋代统治者在发展经济的时候,特别重视发展教育,这同时也是加强宋代的中央集权,实现全国统一的方式。

“兴文教,崇儒术”的重点又在于加强科举制度,政府提倡读书,以读书做官为荣,而且宋代取消唐代的举孝廉制度,改变以往教育只是属于特权阶级的状况。因此,宋代的大批士人选择努力读书,考取科举,读书从仕,这种政策大大激发了读书人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由于连年的战争,官学失修,数量极少,这就造成了科举人数众多,学校数量有限,不能完全培养人才的局面。这时书院得到了发展,一批有学识、有想法的人进入到书院,他们不满于科举脱离现实的选拔,他们自主办学,自由讲学,尤其到了南宋,书院发展空前繁荣。与此同时,宋代的统治者也重视书院的发展,颁发匾额,设置学田支持书院的发展,宋代的印刷术的发展,使知识的传递更便利。与此同时,在宋代进行了三次兴学运动,通过改革科举,设置地方学校等措施,强化了国家对教育的政策支持,使得地方各地的书院数量增多。

另外,宋代书院的选址都是在僻静的山林,环境极好。由于佛教在东汉传入了中国,佛教的“禅定”是要选择安静的地方打坐,所以宋书院的选择也学习了佛教,在环境安静的地方可以静下心来研究学问。同时由于在宋代儒学受到佛学的挑战,一批儒士为了强化儒学兴建书院,极力发展自己的学说,所以选择僻静的地方安心扩展自己的学说体系。

由于北宋的书院处于发展的最初状态,数量少,但是到了南宋,书院随着理学的发展数量上大幅度增加,规模也有所扩大,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制度上的进一步完备和活动内容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教学与管理的特色更为显著和突出[1]。在南宋书院作为教育机构的职能也表现得更加突出。

二、宋代书院的职能及学术特色

1宋代书院的职能

宋代书院的职能与国家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到了宋代,统治者注重科举选拔人才,重视教育的结果,科举制有了调整。在唐代科举初步发展,唐代还是重视推举,但是到了宋代统治者改革科举,提倡公平竞争,杜绝舞弊,这样就使很多出生贫寒的子弟拥有了受教育的权利。与此同时,统治者也在地方发展教育,宋代的书院职能不再仅仅作为官方的藏书之所,而成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拥有了教育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科举的负担。

宋代的统治者重视教育,宋代的书院又不同于以前的朝代,当时的一批有学识的人来到书院,宣扬自己的理念,在不同的书院形成了不同的学术学派,比如朱熹与陆九渊在哲学上所属不同的学派,他们各自所受一派,自由讲学,在这里书院成为了研究学术的重要场所,在书院中可以自由讲学,讲师们在书院里自己也要学习,同时积极发展自己的学说,而在当时书院中传播的思想多不适用于科举,他们认为科举考试与现实脱轨,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所以讲师们拥有自己的教学体系。因此在这里宋书院具有学术研究的职能。在另一方面,书院招收学生入院,也是为了使自己的学说传承下去,招收的学生进入书院学习古人的知识,学习导师的知识,有自己的学业要求,在这里体现的是书院基本的教书育人的职能。所以宋代书院有两种职能,既是学生学习基本知识的场所又是教师做学问的地点。书院职能的丰富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教育形式多样化的方式,使宋代的人才培养从单一的科举选拔培养转变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

2宋代书院学术特点

首先是自由性。书院的学生进入到书院读书,可以自由地与教师进行交流,例如朱熹在寒泉精舍、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甚至在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讲学不辍,桃李满天下[2]。各位大师的想法不一,朱熹认为“理”即是万物的本源,而陆九渊则认为“心”才是万物的本源,这两种不同的学派经常一起发生争论,迸发出学术的火花。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双方的学术观点都获得了新的内容,在争辩的过程中理学和心学走向成熟。这种自由的状态除了表现在不同学术团体中,还表现在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他们在书院优美安静的环境中安下心来做自己的学问,从书院外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宋代的理学到了南宋发展到巅峰状态。

其次是开放性。宋代书院实行“门户开放”政策,也就是允许不同的学者到自己的院中讲学,大家共同学习。例如朱熹曾邀请陆九渊和吕祖谦等人到白鹿洞书院和自己一起切磋学问,虽然大家都持有不同的观点,虽然双方常常激烈争辩,但是双方都很谦逊。台上激烈,但是双方的心理并没有存芥蒂,打破了学术上的壁垒,双方接受新的观点为自己的学术注入新鲜的血液。这种开放性促进了宋代学术的长远发展,这样的开放性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为当地的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

再次是兼容性。书院的先生们可以允许自己的学生与自己有不同的观念,书院读书的观点并不是单一的,虽然当时的学派有不同家,对于理学各家主张不同,但是同样都是理学的光辉成就,同时理学自己的发展也吸收借鉴其他学派,书院中的学习是流动性的,正是因为这种兼容性才使得理学在宋代发展迅速,同时由于宋初儒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家的抑制,当时的佛学、道家学派发展正盛,所以儒家为了使自己的学说恢复地位,积极进行书院教育,吸收其他学派的观点,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正是具有这种博大的胸襟,理学发展迅速,到了南宋理学发展到巅峰。

最后还有质疑性。书院的教学方针中有教学生读书要存疑,要有质疑批判的精神,书院倡导的“精思善疑”“求之于心”就是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2]。只有有这种质疑权威的精神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学问,朱熹本人就有着质疑精神,他亲自集注《大学》《论语》等,他不是只一味地效仿古人,他是认真读书后,有了自己的新的体悟,增加在书中。因为他的这种质疑的精神,在他的读书法中都有切记体察这一条,他反对读死书和死读书,学习要有质疑精神,也就是在认真读书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自我考察,敢于对古代的圣贤的观点提出疑问才能真正的领悟,只有存有质疑才能开拓新的知识,可见在宋代就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启示

宋代书院教育与我国研究生教育有很大的联系,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研究生实行的是导生负责制,一名導师负责2—3人不等,研究生的课程很自由,大部分时间留给研究生自己看书,学生自学,寻找兴趣点,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论文。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氛围

由于导师负责的学生有限,可以兼顾每一个学生,学生可以在课下有宽松的时间与导师讨论自己专业中的兴趣点,与导师商议自己可以研究的范围与方向,导师要帮助自己的学生尽量不犯错。但是现在也存在权威性导师和放任自由的导师,一种是让学生从事自己擅长的方面,学生不一定有兴趣,另一种是完全任由学生自己盲人摸象地学习,学生不得要领,这两种都不是对的。在宋代学生是自己学习,老师推荐他们读书,让他们自己进入那个氛围中,独立思考问题,尊师重道,教师简单地提拔,这种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导师要指导学生进入相关领域的圈中,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尝试相关的研究。在三年的学习之中教师的片言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研一让学生在自己专业的基础上阅读本专业的书,同时细心观察学生的兴趣点,从中进行指点;研二就要让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专门书,并且定下研究论文的题目;研三就是开题然后进行创作,积极帮助自己的学生修改论文并注意一系列写论文的要点以及答辩的相应事项。

2加强外校师生的交流

宋代的书院教育注重兼收并蓄,不排斥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才为大宋朝培养了一批经世致用的人才。书院实行的“门户开放”的政策,使得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活跃起来,研究生期间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对于本专业的学术会议,积极带领学生参加,让学生在会议中看看别的学校都在研究什么,还有本专业的各位专家都在进行哪些研究,同时让学生在学术会议中畅所欲言,本专业的研究热点都可以在会议中听到。所以各地方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学术会议,学校也应创造机会让本校学生与他校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术在交流中进步,这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有利的。当然需要国家经费的许可,支持互相讨教。

3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

宋代书院里的学生都是慕名而来,因为该学者的学识风采以及人格魅力,学生自愿拜其为师,这种潜移默化的美德的影响深深吸引着学生前来求学,所以书院非常重视书院的教育。反观我国研究生教育,更应该重视研究生的教育,但是近年来学术造假问题层出不穷,学术道德问题值得关注,品德教育成为最重要的部分,有的学生选择的导师是慕名而来,教师的学术能力和水平吸引着研究生的选择,所以导师必须以身作则,在研究生入学之初教师就有责任告诉学生,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品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的良好品德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在学术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在三年的学习中导师与学生亦师亦友,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课业,也要注意学生品德以及生活习惯、情绪、就业等问题,全方位地给予指导。

4重视教学方法的传授

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不再是时刻需要导师进行指导,导师需要及时观察了解自己的学生,尤其是研究生读书方法的指导,书院的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读书方法,朱熹就亲自写了“朱子读书法”。首先朱熹非常重视读书,他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他对于读书的方法有:循序渐进:书要一本一本的看,并做读书计划,打好基础;熟读精思:多读几遍书,深入地理解书中的要义,并且要存疑;切记体察:读书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中还要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等等。可见书院的教学注重对学生教学方法,尤其是读书学习方法的传授。研究生初入学校对自己的专业了解不足,需要教师领进门,规定读一些读书的范围,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进而研究,完成学业论文。

5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宋代书院都是在环境优美的地方设置的,依山傍水,同时安静的氛围有利于当时的学者研究学问,心无杂念,可见宋代书院的教育注重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所以,研究生的教育也要尽量在环境优美相对安全的空间进行,也因此现在的大学都将研究生与本科分开教学,单独的教学保证安全的氛围。导师还应积极创造学生课外活动学习的机会,这也是长见识的一种方式,尤其是亲近自然,放开思路有助于研究生的学习,在自然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对于研究生的身体也有裨益,同时在自然中与事物直接接触,会有不同于读书的经验。所以,导师有责任为自己的学生创造机会接触自然的事物。

6教师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

在读研期间教师的影响可以说是最大的,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研究生来说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明确研究生学习的意义,以及如何度过充实的三年,明确目标很重要,刚入学时一些学生还是糊涂的状态,不知道对于相对于宽松的时间如何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教师的语言指导尤其重要,教师的一个明确的目的对学生都是重要的,教师应该为不同的学生制订教育计划,多与学生沟通,定期的组会意义重大,交流读书心得。在培养研究生的阶段要求导师要耐心、细心,对症下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自己还要坚持终身学习的观念,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对于学生的问题、困惑给出明确的回答,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想法,对于错误的认知必须加以指正。

7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研究生的学习不同于本科生,让他们掌握自主学习、自我约束的方法很重要,除了规定研究生应读的书目,还要他们广泛查阅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结果,把课堂留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通过适当的提问让学生注意重难点知识的掌握。创造实践的机会,对于一些理科的学生必须通过实验,在實践中才能得出数据:一些文科生必须掌握基本的收集材料的能力,做问卷的能力,把握教育实践的能力,多接触现实的生活,在实践中更容易发现问题。实地考察的能力很重要,导师要有侧重点地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要做到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相结合,所以教师应注意教学的实用性。

虽然书院的教育形式近代被取消了,但是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品德教育的教学方式,仍然对现代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我们应在尊重我国的教育实际的基础上,对于宋书院的优秀部分进行学习,不足的部分积极思考解决的方法,使研究生的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陈学恂,等.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报社,2009.

[2]朱效娟,徐安兴,周华,张国治.宋代书院学术特色探析——兼顾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21(3).

Key words:Academy of Song Dynast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责任编辑:朱岚)

作者:杨晓彤

上一篇:情感教学下小学科学论文下一篇:教育公平与效率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