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宋书院教育

2022-09-10

书院最早出现于唐玄宗时期, 最早的书院是丽正修书院和集贤殿书院, 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动荡, 一些文人志士归隐山林, 聚集讲学, 书院的出现为寒门士子提供了读书的机会, 吸引了大量寒门士子, 此时, 书院才开始具有讲学授徒的功能[1]。

书院从唐代开始发展之后逐渐变成了社会上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经过北宋时期的发展, 及至南宋时期, 书院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在政治上和教育上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2]。

一、南宋书院产生的原因

几经发展, 到南宋时期, 书院的规章制度正式确立并完善, 之后再宋高宗南渡之后发展达到鼎盛, 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书院逐渐替代了官学, 成为了当时最主要的教育机构[3]。

从此, 书院由教育的附庸机构变成了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4]。而书院之所以在南宋时期发展到鼎盛,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北宋书院的兴起、沉寂为南宋书院的发展奠定历史基础

宋朝初年朝廷内部混乱, 没有精力顾及文教事业, 同时财政压力过大, 没有充裕的钱财去支持和发展教育事业, 朱熹的《衡州石鼓书院记》中提到:“予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 士病无所于学, 往往择胜地, 立精舍, 以为群居讲习之所, 而为政者乃或就而褒表之[5]。”

这一时期书院存在总体规模不大, 组织机构简单, 缺少完善的规章制度, 教学活动单一等缺点, 尽管如此, 此时的各大书院还是为当时社会培养了一批可用人才[6]。

北宋后期, 为提高官学地位先后进行了三次自救的兴学运动, 包括“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和“崇宁兴学”, 但这三次兴学运动最终均以失败落幕, 这三次失败的兴学运动最终导致了官学衰落, 幸存者仅是学校的形式而无教育之实。朱熹言:“太学者但为声利之场, 师生相视默然如行路之人, 间相与言, 亦未尝闻之以德行道艺之实。”1朱熹尖锐的批判官学, 官学沦为功名利禄的工具, 成为科举的附庸。于是朱熹极力复兴书院, 上书朝廷, 请求恢复白鹿洞书院[7]。

官学衰落, 发展流于形式给统治者带来诸多麻烦, 相对书院的潜思进学主张对其统治更为有利。

因此统治者大力提倡发展书院教育, 使书院发展在南宋时期达到顶峰。

(二) 宋朝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为南宋书院发展奠定政治基础

北宋的重文抑武的国策是南宋书院发展的政治推动力。

重文抑武是宋朝基本国策, 即所谓:“重文教, 轻武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 [8]。

宋朝统治者极为重视笼络士大夫。统治阶级为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 增强士大夫对宋王朝的政治向心力, 实行宽松的文教政策, 逐步实现了“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局面。2相较而言, 宋朝轻武事。

宋朝采取抑武事的政策从侧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推动了书院的发展。

但是相对来说, 重文抑武政策也造成了后期宋朝冗官冗兵的局面, 严重阻碍宋朝的发展。

(三) 科举制度的弊端为南宋书院的发展奠定教育基础

科举发展至南宋其弊端越来越严重, 虽理学家极力抨击科举弊端但没有革除, 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由于科举只重程朱理学, 士人片面读书应举, 失去了科举原有的选拔人才的作用[9]。

朱熹曾说“科举累人不浅, 人多为此多夺。但父母在, 仰事俯育, 不得不资于此, 故不可不勉尔。其实甚夺人志。”

又说:“以科举为为亲, 而不为为己之学, 只是无志。

以举业为妨实学, 不知曾妨饮食否, 只是无志也。”3心学的创立者陆九渊说:“今天下士皆溺于科举之习, 观其言, 往往称道《诗》、《书》、《论》、《孟》, 综其实, 特借以科举之文耳, 谁实为真知道者?口诵孔孟之言, 身蹈杨墨之行者, 盖其高者也, 其下则往往为杨墨之罪人, 尚何言哉!”4湖湘学派的奠基人胡宏在《碧泉书院上梁文》中指出:在科举取士的影响下, “干禄仕以盈庭, 斋词章而塞路, 斯文扫地, 邪说滔天。”5科举存在的弊端造成的官学腐败让官学日渐变为科举的附庸, 学校失去了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作用[10]。

因科举腐败不堪, 官学失去其原来应起到的作用, 士人纷纷放弃官学去书院讲学, 因此科举制度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南宋书院的发展。

(四) 理学的繁荣为南宋书院的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理学南宋高宗、孝宗朝之后成为显学, 在此时理学已渐渐趋向平民化, 文人志士被层出不穷的理学观念所吸引, 于是一时间之间文人志士竞投理学家, 理学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潮。当时的统治者对理学情有独钟, 理宗皇帝刚刚即位, 就对朱熹所著《四书集注》极力赞扬, 并称“读之不释手, 恨不与之同时”, 随后颁布诏令赠朱熹为太师, 追封其为信国公, 之后又改为徽国公。《易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受到了理学家们的追捧, 理学在南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走向思想统治地位。

由于理学家们都选择以书院为基地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11]。

因此创办书院的积极性极高, 理学家们在宣传其学术思想, 扩大其学术队伍的同时, 也极大的促进了学院的发展。

二、南宋书院的实施

南宋作为古代书院发展的巅峰时期, 书院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 在书院的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经费来源、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比较成熟的一套制度体系, 此时的书院, 大都拥有完整的规章制度、独特的教学方式方法。

(一) 书院的组织形式

随着书院的发展, 书院规模越来越大, 书院的管理成为一个问题, 而随着书院管理体制日渐完善, 逐渐形成了山长负责制。宋代书院的最高长官一般称为山长或洞长。山长不仅承担着教学职责, 同时也承担着书院的管理职能[12]。

湖南益阳《箴言书院规制》载:“山长一人, 掌教诸生, 品文艺以道化人, 而不与公事焉。不拘科第、年龄、本乡、外县, 务访品行端正、经学淹通, 有名于时, 无玷于躬者, 监院、掌管及众士绅公论之。论定后请之。请之礼, 先通书问, 俟其既允, 呈明县尊, 请其名柬, 先冬遣使送关书聘礼, 期以来岁仲春上旬至院……山长关书岁一易, 其允惬众论者, 久留可也。6山长往往都由著名的儒家德高望重的学者或者没有官职的文人志士来担任。

山长负责制可以减少外界对书院的干扰, 专心于学问。

(二) 书院的经费来源

由于书院多为寒门士子, 所以书院往往需要从其他途径筹集办学经费, 书院的办学经费来源基本上来自于官方和民间, 官方的资金来源于官府对书院的资金资助, 当然, 书院也可从民间自己筹集办学资金, 民间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学田供给。明朝娄士性所说:“书院不可无田, 无田无是院也……院有田则士集, 而讲道者千载一时;院无田则士难集, 院随时以废, 如讲道何哉?”7此外, 在学田之外, 有的书院还可能从国家或地方的获得一些资助, 包括财政拨款, 粮食或书籍等物品, 或者从书院自已经营的屋业、买扑坊场、湖泊、池塘等产业经营中获得一些收入。

比如北宋时期的龙江书院, 在北宋宣和六年 (1124) , 镇官陈麟措资30万重修书院, 为“秀民讲学之地”。8有的书院还能得到来自职官个人或者是来自民间的捐赠。其中应天府书院就是由捐款而筹建的, “祥符中, 宋城富人曹诚者, 独首捐私钱, 建书院城中。前庙后堂, 旁列斋舍, 凡百余人。”9正是由于书院经费来源多种多样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书院发展才有保障, 也由此进入发展的繁盛时期。

(三) 书院的教学原则

1. 教学和研究相结合

书院提倡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学术研究是教育教学的前提, 而教育教学又是学术研究成果得以传播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学人员还可以充分利用书院来宣传与发展学术, 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

朱熹曾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 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 然后推己及人, 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 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10书院教学人员不仅注重教书, 也注重对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研究, 达到知识再生和学术研究的目的。

2. 实行开放式教学

书院规定收学徒打破地域限制, 生徒的来源北宋时期地域更为宽泛。对学生选择教师的管理也更加宽松,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位老师, 也可以同时选择几位老师, 学生可以选一个教师, 也可以选择几位教师。

与此同时, 书院不限制其他学院的士人求学或宣讲, 只要是有志于学问者, 都可以进入书院听讲学。《明道书院规程》中说到:“士之有志于学者, 不拘远近, 诣山长入状帘, 引疑义一篇, 文理通明者, 请入书院, 以杜其泛。”

书院讲学人员也不限书院出身, 邀请各思想流派的士人前来讲学。史称宋朝著名的"朱张会讲”就是此种现象最好的论证。

开放式教学不仅能为书院生徒提供不同的学说以此产生思想碰撞更能促进教学人员的思想传播, 促进理学思想的传播。

(四) 书院的教学方法

书院的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重视问难和辩论方式。同时自学也是书院的特色, 老师讲经史子集时, 往往摘取其中某一方面的论点, 讲解其意, 指导学生们自学研巧, 并不会逐字逐句释义。除学生需要“自行理会”来学习, 还有书院大师的“会讲”, 如朱嘉、张拭岳麓之会讨论《中庸》, 朱熹、目祖谦、陆九渊的“鹅湖之会”, 都有深远的影响。书院教学还包括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质疑问难”。师生们在互相问难辩论中学习、研究, 对知识有了从接触理解再到融会贯通, 乃至独到创新的过程, 他们在这过程中能够共同进步, 并繁荣学术的发展。

三、总结

从唐玄宗时期出现最早的书院, 经过数百年不断的发展, 到南宋时期书院的发展达到鼎盛, 南宋的书院是书院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 它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同时书院做为和现在高等教育最为接近的一种办学方式, 其兼容并包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 质疑问难、支持自学等教学方法即使在如今的高等教育都具有借鉴意义, 如书院的学者和学派间相互兼容的精神, 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机构如何营造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而南宋书院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相类似。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对南宋书院教育的研究不仅能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更能从中学习经验, 汲取精华, 为当代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摘要:南宋书院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基础、政治基础、教育基础。南宋书院的实施模式也形成一套自己的体系, 在书院的组织形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经费来源、师生关系以及教学内容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实施模式。南宋书院的发展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其积极借鉴意义。

关键词:南宋,书院,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1.

[2] 毛礼锐, 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23-26.

[3] 宋代书院-中文百科在线http://www.zwbk.org/My Lemma Show.aspx?lid=169099#12.

[4] 孙培青, 李国均.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69-70.

[5] 刘欣昀.宋代书院的教育管理模式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1.

[6] 范寿康.朱子及其哲学[M].北京:中华书局, 1983.56-57.

[7] 贝广勇.宋代书院管理制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8.

[8] 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66.

[9] 刘增丽.宋代私学教育管理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 2007.

[10] 孙培青.中国儒学思想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0.113-114.

[11] 邓洪波.中国书院学规[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144.

[12] 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16.

上一篇:微信在医院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下一篇:论新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