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2024-04-07

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共6篇)

篇1: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2017年辽宁省证券从业《金融市场》:金融风险管理考试

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1、20世纪早期,美国__州最先通过法律,允许发行无面额股票。A.纽约 B.新泽西 C.华盛顿 D.芝加哥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

A.对看涨期权而言,若市场价格低于协定价格,期权的买方执行期权将有利可图

B.对看跌期权而言,若市场价格高于协定价格,期权的买方执行期权将有利可图

C.从理论上说,实值期权的内在价值为正,虚值期权的内在价值为负,平价期权的内在价值为零

D.实际上,期权的内在价值可能大于零,可能等于零,也可能为负值

3、下列关于基金销售机构信息技术内部控制的说法,错误的是__。

A.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体系,设置必要的信息管理岗位,对重要业务环节应当实行双人双岗

B.通过严格的授权制度、岗位责任制度、门禁制度、内外网分离制度等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C.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真实和完整,并能及时、准确地传递

D.系统运行数据中涉及基金投资人信息和交易记录的备份应当在不可修改的介质上保存25年

4、债券发行的定价方式以__最为典型。A.累积投标询价 B.上网竞价 C.公开招标 D.协商定价

5、股票投资风格分类体系的标准不包括__。A.公司规模 B.股票价格行为 C.公司成长性

D.股票的风险特征

6、__的出现标志着现代证券组合理论的开端。A.《证券投资组合原理》 B.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单一指数模型

D.《证券组合选择》

7、可转换证券包括可转换债券和可转换优先股等,它是在普通证券和普通优先股的基础上附加了以普通股为基础资产的__。A.看跌期权 B.看涨期权 C.平价期权 D.以上都不对

8、基金管理人的最主要职责是负责__。A.受托资产管理

B.基金资产清算和会计复核 C.基金资产的保管

D.基金资产的投资运作

9、当出现高通胀下GDP增长时,则__ A.上市公司利润持续上升,企业经营环境不断改善

B.如果不采取调控措施,必将导致未来的“滞胀”,企业将面临困境 C.人们对经济形势形成了良好的预期,投资积极性得以提高 D.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都将快速增加

10、对看跌期权而言,市场价格低于协定价格为__。A.平价期权 B.虚值期权 C.实值期权 D.超值期权

11、目前我国ETF认购资金冻结期间利息按__计算。A.企业活期存款利率和实际交易天数 B.企业活期存款利率和实际冻结天数 C.企业一年期存款利率和实际交易天数 D.企业一年期存款利率和实际冻结天数

12、证券营业部必须把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上划证券公司总部的划款比例为__。A.30% B.50% C.70% D.90%

13、证券组合理论认为,证券组合的风险随着组合所包含证券数量的增加而__。A.上升 B.降低 C.不变

D.无规律变动

14、按照__划分,证券交易种类主要有股票交易、债券交易、基金交易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A.交易品种的对象 B.交易规模 C.交易场所 D.交易性质

15、资产评估报告须报送__审核、验证、确认。A.主管部门 B.中国证监会

C.当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D.国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16、根据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的规定,可转债自发行之日起__后方可转换为公司股票。A.1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12个月

17、下面给出关于清算的四种解释,其中错误的是__。

A.指一定经济行为引起的货币资金关系的应收、应付的计算

B.指公司、企业结束经营活动,收回债务,处置分配财产等行为的总和 C.企业与企业往来中应收或应付差额的轧计及资金汇划 D.银行同业往来中应收或应付差额的轧计及资金汇划

18、目前,上市证券的集中交易主要采用__方式,结算参与人必须按照货银对付原则的要求,根据清算结果,向登记结算公司足额交付其应付的证券和资金,并为交易行为提供交收担保。A.全额结算 B.净额结算 C.定期结算 D.随时结算

19、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证券市场发展的新特点__ A.投资证券化 B.投资者个人化 C.金融创新深化 D.金融机构混业化

20、关于支撑线和压力线,以下说法错误的是__。A.支撑线和压力线是不可以相互转化的

B.支撑线和压力线的作用是阻止或暂时阻止股价朝一个方向继续运动

C.支撑线和压力线有被突破的可能,它们不足以长久地阻止股价保持原来的变动方向,只不过是暂时停顿而已

D.在某一价位附近之所以形成对股价运动的支撑和压力,主要由投资者的筹码分布、持有成本以及投资者的心理因素所决定

21、按__基金可分为成长型基金、收入型基金、平衡型基金。A.投资目标 B.投资标的

C.基金的组织形式不同

D.基金是否可自由赎回和基金规模是否固定

22、可转换债券是指持有者依据一定的转换条件可将债券转换成__的证券。A.优先股 B.任意股票 C.普通股 D.基金

23、主动阻止本公司被收购的最积极的策略是__。A.事先预防策略 B.白衣骑士策略 C.管理层防卫策略

D.保持公司控制权策略

24、盈利预测是在合理假设的基础上,按照发行人正常的发展速度,本着__的原则作出的。A.诚实信用 B.责任明确 C.透明 D.审慎

25、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至少有()个发起人,其中,必须有过半数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A.2 B.5 C.8 D.10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证券投资咨询公司从业人员从事证券业务资格标准的认定机构是__。A.财政部

B.中国人民银行

C.国务院证券监管机构 D.证券行业公会

2、限定性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于股票等权益类证券以及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的资产,不得超过该计划资产净值的__。A.5% B.30% C.20% D.10%

3、下列关于基金销售机构信息技术内部控制的说法,错误的是__。

A.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体系,设置必要的信息管理岗位,对重要业务环节应当实行双人双岗

B.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真实和完整,并能及时、准确地传递 C.系统数据应逐月备份并异地妥善存放

D.系统运行数据中涉及基金投资人信息和交易记录的备份应当在不可修改的介质上保存 15年

4、下列关于共同对手方制度说法中,正确的有__。A.一般将结算参与人作为共同交收对手方

B.共同对手方在结算过程中,同时作为所有买方的卖方和所有卖方的买方 C.如果买卖中的一方不能按约定条件履约交收,共同对手方要依照结算规则向守约一方先行垫付其应收的证券或资金

D.“共同交收方”的引入,使得交易双方无需担心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有利于增强投资信心和活跃市场交易

5、证券公司应当有______名以上在证券业担任高级管理人员满______年的高级管理人员。__ A.2;3 B.2;5 C.3;2 D.3;5

6、发行人应披露拥有的特许经营权的情况,主要包括__。A.特许经营权的取得 B.特许经营权的期限 C.费用标准

D.对发行人持续生产经营的影响

7、报告中的财务报告包括:__。A.比较式资产负债表 B.财务状况变动表

C.比较式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 D.会计报表附注 E.审计意见

8、标准券是一种假设的回购综合债券,它是由各种债券根据一定的__折合相加而成。A.公式 B.折算率 C.面值 D.现值

9、封闭式基金一般采用__方式分红。A.股票股利 B.配股 C.现金 D.转股

10、辅导机构应结合辅导工作的实际进展,针对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整改建议至少包括了下列中的__。A.整改所要达到的目标 B.解决问题的责任人 C.解决问题的时间期限 D.解决问题的措施

E.整改阶段中应注意的问题

11、某投资者投资100000元场外认购LOF基金,假设管理人规定的认购费率为1%,则其可得到的认购份额为__份。A.99009.99 B.99009.90 C.99000 D.100000

12、发审委会议审核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申请,适用__。A.特别程序 B.特殊程序 C.一般程序 D.普通程序

13、在我国,下列关于证券公司的事项中,不需要经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是__。

A.变更持有5%以上股权的股东 B.变更注册地址

C.证券公司在境外设立、收购或者参股证券经营机构 D.撤销分支机构

14、以下关于可转换债券的叙述,正确的是__。A.可转换债券是将债券转换成发行人优先股的证券 B.可转换债券具有债权和收益权的双重性质

C.可转换债券持有者可在任一时间将债券转换成股票 D.可转换债券可将债券持有到期收回本金和利息

15、《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于__年起实施。A.2004年12月1日 B.2005年10月1日 C.2006年6月1日 D.2008年6月1日

16、发行可转换证券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其中包括__。

A.当公司高速成长时,持有者可能不会转换为股票,使公司无法达到改变资本结构的目的

B.当公司高速成长时,持有者转换为股票成为普通股股东,稀释了每股收益和剩余控制权

C.当公司业绩不佳时,持有者会转换为股票,使股票市值下降

D.当公司业绩不佳时,可转换证券的价值会下降,导致持有者发生损失

17、下列关于上海证券交易所配股操作流程的叙述,正确的有__。

A.交易所按上市公司送配公告,在股权登记日闭市前按每个股东账户中的持股量自动增加相应的股数

B.在配股缴款期限内,承销商确定一个交易席位代理上市公司作为买入方按交易所规定的统一证券代码申报买入配股权证

C.证券公司的营业网点按照上市公司中的配股价格均可受理投资者的配股认购缴款业务

D.每日闭市后,配股缴款自动纳入清算系统

18、流通性较强的债券__。

A.比流通性一般的债券在收益率上折让的幅度小 B.在收益率上往往有一定折让

C.折让的幅度反映了债券流通性的价值 D.折让的大小和凸性有关

19、关于营业部经纪业务操作规程,在经纪业务操作规范管理的一般要求方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A.电脑人员可兼任清算员

B.资金存取和其他岗位不得合并

C.营业部工作人员应遵纪守法、规范操作、自觉维护客户权益

D.营业部电脑管理、会计核算与经纪业务操作等部门的人员要严格分开

20、估值错误的处理包括__。A.基金管理公司应将情况向中国证监会报告

B.基金管理公司应采取合理的措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

C.基金管理公司应制定价值及份额净值计价错误的识别及应急方案 D.基金份额净值出现错误时,基金管理公司应当即予以纠正

21、发行金融债券和吸收存款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资金来源的手段,与存款相比它有__的特点。A.专用性 B.集中性 C.高利性 D.流动性

22、我国《基金法》规定,基金托管人由依法设立并取得基金托管资格的__担任。A.商业银行 B.信托投资公司

C.实力雄厚的证券公司 D.基金公司

23、地方政府债券按资金用途和偿还资金来源不同,可分为__。A.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 B.实物国债和货币国债 C.流通国债和非流通国债 D.建设国债与特种国债

24、关于资金清算的内部控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A.基金托管人应实行严格的岗位分离制度

B.基金托管人应严格按照基金管理人的有效划款指令办理基金名下资金清算 C.建立复核制度,形成相互制约机制,防止差错的产生

D.基金托管人应建立严格的授权管理制度,在授权范围内及时、准确地完成基金清算,确保基金资产的安全

25、不同的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各不相同,理论上可以将其区分为__。A.风险偏好型 B.风险中立型 C.风险回避型 D.风险追逐型

篇2: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 09-06-01 16:29:00 ]

作者:于洋 隋学礼

编辑:studa2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美国“次贷”**产生的原因,揭示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隐忧,就如何加强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提出意见。

关键词:次级抵押贷款;金融市场;风险权重

本世纪初,美国政府为扭转经济的不景气,防止经济衰退,采取低利率及减税等措施,大力发展信贷业务,使房地产市场进入一个良好的发展阶段。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促使银行及金融机构对“次级信用”人借出大笔贷款,有的次级房屋抵押贷款供给者甚至以降低门槛为手段大力挖掘消费者的购房能力,拓宽自身盈利空间。2006年以后,随着美国国内物价水平的不断攀升,为避免通货膨胀,美联储不得不提高利率水平。利率的上升加大了借款者的成本,导致浮动抵押贷款违约率提高,取消抵押品赎回权的次级贷款比重出现大幅攀升,美国次级住房按揭贷款的违约率创近10年新高。违约率的大幅提高拉响了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的危机警报,随着大量借款者无力偿还贷款,“次贷”**迅速爆发和升级,并波及到全球金融市场。

一、美国“次贷”**产生的原因

导致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的主要根源是放贷冲动、风险集中释放以及监管缺位。

(一)放贷冲动。2001~2004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选择。同时,放贷机构间竞争的加剧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据统计,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总规模大致在8600~13000亿美元之间,其中,有近半数的人没有固定收入的凭证,这些人的总贷款额在4500~6500亿美元之间,从而留下借款人日后可能无力还款的隐患。随着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

(二)风险集中释放。2003年以来,美国政府为保持经济稳步发展,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积极减税。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经济复苏导致住房需求增加。一些次级抵押贷款提供者为拓展自身盈利空间,采取猎杀放贷的手段,没有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向消费者真实、详尽地披露有关贷款条款与利率风险的详细信息,以“低门槛、低首付、低担保、低要求”向各类人群发放次级抵押贷款,房地产市场出现供求两旺、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房价大幅上涨,抵押消费迅速增长。同时,一些按揭经纪人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为多挣佣金,利用家访、电话、邮寄资料、电子邮件、互联网弹出广告等各种方式,通过种种欺诈手段,包括故意隐瞒信息、提供虚假信息、怂恿甚至代替消费者虚报收入等等,诱骗消费者上钩,而“咬钩”的受害者往往是弱势群体中最弱势的。由于次级房贷放款中存在的种种不良行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了非理性的繁荣,房产市场也出现泡沫,加之近年来美国的货币紧缩、居民收入增速下降及利率升高增加了可浮动利率房贷的利息支出等因素,使低端房贷消费者还贷压力不断加大,违约率不断上升。瑞银国际(UBS)的研究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底,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还款违约率高达10.5%,是优惠级贷款市场的七倍。由于违约率不断攀升,提供购房信贷和住房抵押消费贷款的各类金融机构大都陷入困境,不良资产激增,抵押品赎回权丧失率上升,资金周转紧张。

(三)金融机构监管缺位。美国在次级抵押贷款的监管上是缺位的并长期不作为。其一,对风险估计不足,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2004年2月,当时的美联储主席在对全国信用社的一次演讲中说:“如果贷款机构提供比传统固定利率更好的另类房贷产品,美国消费者可能会从中获益。”从演讲中看出,当时美联储领导层似乎在鼓励开发并使用可调整利率房贷,而今天正是这类贷款坏账,导致众多借款人丧失抵押品赎回权。其二,金融管理层自相矛盾,一面加息,一面鼓励房贷。早在2004年春天,金融监管部门已开始关注贷款标准放松的问题。与此同时,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至5.3%。另一边却鼓励贷款机构开发并销售可调整利率房贷。正是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造就了当前席卷数百万美国住房所有者的大风暴。其三,监管手段滞后。2005年5月,媒体开始报道,经济学家对新增房贷的风险发出警告。同年6月,原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称他本人也担心新型房贷产品泛滥。但金融监管部门从2005年12月才开始拟议推出监管指引,旨在遏制不负责任的放贷行为。直到危机爆发前四个月,即2007年3月初,金融监管部门才同意将指引中的保护措施衍生到那些更为脆弱的贷款人。

二、美国“次贷”**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启示

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导火线是房地产市场过热。在这方面,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毫不逊色”。在我国,居民的住房按揭贷款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这样一个观念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大行其道几年,而且即使到现在,除银监会及央行这样的监管机构有所察觉之外,房地产市场、商业银行对此仍无动于衷,“住房按揭贷款是优质资产”的神话仍然是房地产市场主流意见。但实际上,当美国打破这种神话时,居民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就暴露无遗。这种资产的优质性就会受到严重质疑。从这个意义上说,“次贷”**对中国有一定启示。

(一)金融市场的盲目扩张将可能导致收益与风险相背离。目前,国内银行基本上是国有银行或国有股份占主要比重的银行。这些银行为自身短期效益,往往采取盲目扩张住房按揭的做法。它们不仅放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者进入市场的条件,也不严格遵守银监会的相关指引,甚至采取各种方式规避这种指引,如,加按揭、转按揭等。这些追求短期效益的做法,导致房产贷款总量不断增加。截至2006年末,我国个人商业房贷余额已达2.3万亿元。国家会计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曾估算按揭贷款的违约风险:对照香港20年的经验,利率上升、房价波动以及贷款人偿还能力下降等三大因素诱发的房贷违约率可能超过18%,房贷违约很容易转换成未来几年内的银行坏账。银监会最近的调查显示,国内部分省市的房贷不良率连续三年呈上升趋势,“假房贷”、“假按揭”案件也相当突出。同时,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贷款利率,我国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越来越大。而许多商业银行却一直相信房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涨不跌,争相抢食房贷“蛋糕”。但我国房地产价格到底有多大“泡沫”?一旦市场信心丧失,泡沫在顷刻间就会破裂,房屋价格便迅速下跌。这样,很可能会导致收益与风险相背离,危机就可能爆发。

(二)“信用等级”制度不健全将导致房贷市场存在隐患。从住房按揭的对象看,我国按揭贷款者中的大部分人连“次级信用”都不及。这几年,凡是个人要申请住房按揭贷款的,几乎都能从银行获得贷款。既然人人都能从银行获得住房按揭贷款,那么住房按揭贷款者基本上没有信用等级可分。甚至不少人利用假信用,从银行套取大量贷款炒作房地产。尽管目前国内不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信用不好,但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上涨时,这种没有信用的人不会暴露出来,因为过高的房价会把这些潜在风险完全掩盖起来。但如果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必然暴露出来。

[ 09-06-01 16:29:00 ]

作者:于洋 隋学礼

编辑:studa20

(三)风险权重聚集在银行体系将导致化解风险的能力不强。一方面,我国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程度较低,其不良信用贷款的风险基本聚集在银行体系内。我国正经历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阶段,住房抵押贷款的低风险特性,使银行在信贷资产结构调整中特别垂青于住房抵押贷款,而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正是造成近年来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信贷的增长增加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以房价收入比来度量,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无疑也越来越具有美国式次级抵押贷款的特征,只不过银行迫于监管的压力仍要求一定的首付比例,这似乎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借款者违约的风险。但随着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已越来越大。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贷款的利率,借款人的偿付压力增大,也越来越难以预测未来偿付现金支出的变化。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准备不足,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又相对较低,这使商业银行一旦被暴露在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面前时,其应对能力就会相当脆弱。由于我国房地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占有相当比重,一旦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暴露,就会对房地产市场乃至整个宏观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提醒我们,越是在市场繁荣的时期,越应加强风险控制和监管。如果房价出现向下逆转的趋势,这些聚集在银行的风险就可能爆发出来。

三、对我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

“次贷”危机使我们认识到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加强监管,重视房贷等风险,提高应对房贷风险的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应考虑以下几点措施:

(一)科学看待和运用金融创新,稳妥地推进信贷市场的发展。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蕴涵着大量的金融创新。通过创新,一方面贷款机构进一步挖掘客户资源、拓展还款方式,有效分散和转移了信贷风险。另一方面,使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日趋活跃,美国经济稳定增长。目前,我国银行业经营的共性现象突出,信贷资产占较大份额,风险多集中于银行体系内,风险释放方式单一。这迫切需要通过金融创新加以解决。因此,银行监管部门应积极鼓励银行开展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应把加快金融创新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纳入董事会的重要职责,认真对待、科学安排,通过金融创新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对房地产信贷证券化,有效分散、转移我国银行业承担的大量风险,改善资产结构。在创新产品过程中,要切实防范金融创新风险。金融机构在推进金融创新过程中,要借鉴国外防范风险的经验,注意多方面的风险,警惕金融创新可能产生的“绑架效应”,着力做好防范风险的制度准备、人才准备和技术准备。还要加强金融创新制度建设。“次贷”危机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制度的不完善,如监管制度的缺失、信息不对称、标准不统一等。而制度不完善带来的风险往往是系统性的,破坏力极强且不易扭转。因此,要重视市场制度建设,把商业银行审慎经营与金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杜绝追求利润、忽视风险的非审慎经营行为的发生。监管部门应重视对金融创新的制度建设,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机构的监管,防范局部风险向系统性风险转化。

(二)完善我国银行监管模式和体制,进一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从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看到,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环节都存在监管缺失,这对我国是一个重要借鉴。首先,在坚持以规制性监管为主的基础上,实现规制监管与原则监管的有机结合。具体说,就是要针对不同监管事项实施不同的监管原则。在市场准入及退出事项的审批中,对执照的颁发、内控制度等方面都应制定明确的规则,以规制监管为主。其次,要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监管。银监会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金融风险,及时发出风险提示。银行不能放松借贷标准,严格“三查”,严防假按揭和虚假贷款,加强对银行房地产贷款的监管力度。再次,要加强基础信息研究,提高监管的精确性。在银行体系内要加快做好低端的、基础性的工作,对贷款的风险、信用状况、违约率等方面的信息要非常精确。只有完全掌握这些信息,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不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篇3: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特别是在2006年12月11日, 随着中国加入WTO五周年后, 金融业全面开放的形势下, 这意味着中国将更加融入全球化的金融市场, 中国经济金融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体系, 中资银行将与外资银行展开全面的合作与竞争, 外资银行将给中资银行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市场竞争将日益加剧加入WTO对中国金融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金融创新对于政府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管理者以及个人投资者来说有着更重大的意义。

一、金融风险的来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金融市场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 中国经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投资者持有多家公司的股权, 从而将风险分散在整个市场上, 金融市场并不能防范所有的风险, 金融市场出现问题就会引起政府的干预, 而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来风险, 非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会给金融部门带来更大灾难, 金融风险无处不在。

(一) 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中国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和管理体系。一直以来, 中央银行的信贷资金管理和金融监管工作都偏重于业务范围的控制, 现行的风险管理体制基本延续对信贷风险的管理模式, 不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控机制都显得较为薄弱, 同时市场金融风险监管部门的组织结构欠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质量差, 近年来不良贷款日益增加, 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信用风险, 从而加大了监管难度, 中国金融部门的资金来源中以单位和居民的储蓄存款为主, 资金来源单一, 缺口较大。同时许多金融机构业务流程不科学, 监督不力, 风险防范意识差、组织结构设计不合理监管法律不够健全, 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存在较大缺陷。

(二) 人们对金融风险的了解程度低, 法律意识淡薄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得金融已不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 而是金融市场面向全球化发展, 伴随而来的是金融风险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经济在转轨过程中遗留下的陈旧观念仍然存在, 对金融风险了解不到位, 缺乏风险意识, 甚至部分投资者为维护个人利益, 千方百计逃避银行债务、转嫁经营风险, 而部分银行风险意识也不足, 大量发放不良贷款, 盲目扩张业务, 而金融机构的业务又具有范围广泛、综合性强以及内容复杂等特点, 这些特点与现实的经济环境相结合, 就容易产生大量的金融风险。

(三) 不稳定的社会因素

目前, 中国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 从近些年的情况看, 中国金融透明度日益降低, 造假数字、虚报情况的现象令人忧虑, 但在外资银行的业务份额达到一定比例同国际统一后, 四大银行若不再提高透明度强化内部制约监督机制, 就可能积聚系统性金融风险。而金融领域的腐败现象也普遍存在, 这会降低公众对自身金融资产的安全感, 对保持中国的金融安全的负面影响也不言而喻。众多社会问题如失业与下岗形势严峻、城乡差距与地区差距逐步拉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众多社会问题的积累导致金融风险的增加, 影响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二、影响中国金融风险管理建立的因素

(一) 金融机构对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需求不足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是以国家为制度主体的强制性整体制度变迁模式, 同时又是一种边际性的渐进式制度变迁模式, 强制性和渐进性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特征。当国家作为制度选择和制度变革主体时, 金融制度的变迁目标变量是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因此国家必然最大限度地控制整个金融体系改革的速度和规模, 采用渐进的增量改革的方式而不是激进的休克疗法的方式来推进制度变迁。这就必然导致国家最大限度地维持“体制内产出”的稳定性, 避免整个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体制内产出”的巨大波动而引起的社会动荡和组织崩溃。而“体制内产出”的主要承担者是国有商业银行, 所以要保证渐进式制度变迁的顺利推进, 支撑“体制内产出”的稳定性, 国家就必然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提供各种显性或隐性的补贴, 以弥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所花费的巨额成本。

在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承担所有损失和风险的情况下, 中国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缺少建立的动机, 由于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来促进风险管理的建立, 因而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始终落后于金融体制整体的改革。

(二) 国内金融资源匮乏

国内金融资源在产权制度供给、信用制度供给、货币制度供给、金融监管制度供给、外债制度供给和金融组织制度供给等六个方面出现不足。金融资源缺乏直接导致风险管理制度缺少实施的基础和保证。

三、市场风险的度量

传统的ALM (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 资产负债管理) 过于依赖报表分析, 缺乏时效性;利用方差及β系数来衡量风险太过于抽象, 不直观, 而且反映的只是市场 (或资产) 的波动幅度;而CAPM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又无法糅合金融衍生品种。在上述传统的几种方法都无法准确定义和度量金融风险时, G30集团在研究衍生品种的基础上, 于1993年发表了题为《衍生产品的实践和规则》的报告, 提出了度量市场风险的VAR (Value at Risk:风险价值) 方法已成为目前金融界测量市场风险的主流方法。稍后由J.P.Morgan推出的用于计算VAR的Risk Metrics风险控制模型更是被众多金融机构广泛采用。目前国外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已将其所持资产的VAR风险值作为其定期公布的会计报表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列示。

(一) VaR方法的定义

VAR (Value at Risk) 是指风险价值, 其内部含义是指:在市场正常波动下, 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的最大可能损失。更为确切的是指, 在一定概率水平 (置信度) 下, 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价值在未来特定时期内的最大可能损失。

(二) VaR方法的计算

上述已叙述VaR方法的定义, 用数学语言可以表示成为:

计算VaR值的核心问题就是组合未来收益ΔP概率分布或统计分布的估计。若某组合在未来持有期内的损益Δp服从概率密度函数为f (r) 的连续分布, 则由 (1) 式知:

其中, 字母含义如下:P——资产价值损失小于可能损失上限的概率。C——给定的置信水平。ΔP——某一金融资产在一定持有期Δt的价值损失额。VaR——给定置信水平a下的在险价值, 即可能的损失上限。

(三) VaR的计算系数

由上述定义出发, 要确定一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的VaR值或建立VaR的模型, 必须首先确定以下三个系数:一是持有期间的长短;二是置信区间的大小;三是观察期间。 (1) 持有期。持有期△t, 即确定计算在哪一段时间内的持有资产的最大损失值, 也就是明确风险管理者关心资产在一天内一周内还是一个月内的风险价值。 (2) 置信水平α。一般来说对置信区间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机构对风险的不同偏好。 (3) 观察期间。观察期间是对给定持有期限的回报的波动性和关联性考察的整体时间长度, 是整个数据选取的时间范围, 有时又称数据窗口。

综上所述, VaR实质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经过某段持有期资产价值损失的单边临界值, 在实际应用时它体现为作为临界点的金额数目。

(四) VaR方法的特点

(1) 可以用来简单明了表示市场风险的大小, 没有任何技术色彩, 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投资者和管理者都可以通过VaR值对金融风险进行评判; (2) 可以事前计算风险, 不像以往风险管理的方法都是在事后衡量风险大小; (3) 不仅能计算单个金融工具的风险。还能计算由多个金融工具组成的投资组合风险, 这是传统金融风险管理所不能做到的。

摘要:通过对金融风险来源的介绍, 分析了影响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因素, 具体从资金、制度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金融风险出现的原因。挖掘到了问题所在继而希望对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建立提出更具有意义的改进措施。最后介绍了市场风险度量的VaR方法。

关键词:VaR方法,中国,金融风险管理,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王玉玲, 马军海, 王晶.VaR模型及其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管理科学, 2009, (7) .

[2]刘晓倩, 杜文意.中国金融研究管理综述[Z], 2010:5.

[3]张晓琴, 冯莉.论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商业研究[J].商业研究, 2005, (2) .

[4]邵锡栋, 连玉君, 黄性芳.交易间隔、超高频波动率与VaR统计研究[J].统计研究, 2009, (1) .

[5]吕萧, 刘丹.浅析中国的金融风险管理学术探究[J].商业文化, 2009, (10) .

[6]朱佳钦.浅谈中国目前金融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 2011, (4) .

篇4: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关键词: 金融衍生市场 风险监控体系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232-02

一、金融衍生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金融市场

金融衍生市场的风险比较高,市场体系比较脆弱。尽管金融衍生市场具有转移风险的功 能,但是金融衍生市场在集中转移,分散和分配金融风险的同时,却呈现出其自身运行的高 风险性。更令人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不是运用衍生交易来保值,而是利用其高 杠杆比率以小博大,并因而加剧金融市场衍生市场的不确定性。根据巴塞尔委员会1994年主 持完成的“普罗来歇尔报告”(The Promisel Report)的研究,与金融衍生交易相关的风 险可以分为企业特定风险(Firm-specific Risk)和系统性风险(Systemic Risk)两大类 。并且两大类风险的存在都具有客观性。

二、企业特定风险主要有以下五种

1.市场风险。

即衍生产品价格对衍生产品的使用者发生不利影响的风险,也即衍生产品的价格产生逆 向变动而带来的价格风险。从理论上说,无论衍生工具价格如何变动,衍生工具与其基础资 产的损益相抵,不应当存在市场风险。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完全的风险对冲很难实现。 同时,金融衍生市场与基础性资产市场在价格变动上是互动的,并且,衍生市场对基础市场 异常敏感。在完全放开的利率、汇率、股票指数的基础上,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价格波动是 没有限度的。金融衍生工具价格的波动往往导致利率、汇率、股票指数的暴涨暴跌。这种涨 跌将带来金融衍生交易的巨大风险,甚至导致金融衍生市场的崩溃。当衍生工具价格的变动 与其基础性金融工具价格的变动并不完全成比例时,在存在对冲缺口时,就会进一步导致风 险头寸的扩大,进而引致巨大的风险。

2.信用风险。

即交易对手无力履行合约义务的风险。对于场内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信用担保是通过 交易所设定的保证金制度并通过清算所监督实施的,因而规范的交易所的信用风险是很低的 。但是,在场外交易市场中,由于交易对手是分散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并且信用风险是时 间和基础资产价格这两个变量的函数,而许多基础资产价格的变化是随机的过程。因此,衍 生工具的信用风险比传统的信用风险更复杂,并且更难以观察和预测,信用风险随时可能发 生。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市场业务量不足,无法获取市场价格,使得交易者 无法平仓,交易者只能等待执行最终交割的风险。一般特定的金融衍生工具在交割期临 近时流动性可能会有所降低,如果有大量的未结清头寸,这时可能难以在金融衍生市场 平仓,或者只能部分地进行平仓。这种条件下衍生工具的价格往往易出现剧烈波动,这更加 剧平仓交易难度。另外,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市场深度不够,往往流动性风险是很大的。 有的新产品,一遇市场剧烈波动,就难以找到交易对手。而金融衍生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 是,新的衍生产品或工具层出不穷,因此,流动性风险是重要的风险。

4.操作风险。 即由于技术问题,报告及控制系统缺陷以及价格变动反应不及时等引致损失的风险。它们在 本质上属于管理问题,并在无意状态下引发市场敞口风险和信用风险,要矫正这些问题往往 会导致损失。

5.法律风险。指合约内容法律上有缺陷或无法履行的风险。法律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中可能经 常出现。这是因为,金融衍生产品是新的金融工具,而且层出不穷,产生纠纷时,常常会出 现无法可依和无先例可循的情况。加之,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都是全球化的,真正要 对之实施有效监管,必须有各国货币当局参与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管辖和国际协调。由于 任何金融交易都存在着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从理论上看,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是可以通过 有效管理来进行避免。

因此,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衍生工具风险,还是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这 三种风险互相不独立,即市场风险的显现,可能导致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显现和加剧; 信用风险的暴露也可能诱发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产生。流动性风险既可能是信用风险和市 场风险的导火索,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也可能是流动性风险的助推剂。

三、系统性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金融机构同质化倾向。

一方面,金融衍生市场的高额利润,使金融衍生市场成为银行业务的新领域;另一方面 ,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使金融体系中的机构功能发生了变化:同一种经济功能,可以通过 不同的金融衍生工具、不同的市场、不同的金融机构来实现。比如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使期 权交易所可以提供和保险公司相同的保险服务。保险公司为了防范风险也要介入衍生工具市 场。这样,金融业的业内竞争、业外竞争日益激烈,使得金融机构体系出现同质化倾向。同 质化倾向又导致金融机构体系的竞争更加激烈。这种机构结构在某一市场发生问题时会因为 “共振效应”引发系统性风险。

2.衍生工具市场与基础资产市场关系密切。

金融衍生工具因基础性产品的风险存在而产生,衍生工具的交易往往需要通过与基础性 产品的对冲交易来完成。例如,期权头寸通常不是以一个相等或相反的头寸进行套头交易, 而是在与衍生品相关的现货市场上的一系列交易中完成的。这一动态套期保值技巧不仅密切 了衍生品交易与其基础资产价格的联系,而且会由于对期权对冲头寸的反复调整而使基础资 产价格变化的幅度增大。基础资产市场价格波幅加大将激发相应的衍生品交易规模扩大。因 此,一个市场体系发生金融动荡,另一 个市场体系就可能很快被蔓延和波及。

3.信息不对称、不充分,导致衍生市场的监管缺位。 由于许多衍生品是表外业务项目,使直接市场参与者评估对手承担的相关风险变得更加 困难;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使得既定的会计制度在反映交易边界、评价风险、确认市场价 值、披露财务事项等方面明显缺乏标准和能力。进而使监管当局更不能及时了解风险的积聚 以及风险的暴露程度。

4.金融衍生市场具有全球性特征。

金融衍生工具产生和发展源于金融全球化加速的过程,金融衍生市场具有全球性特征, 一个市场的波动很快就会传导到世界的其他市场,这种波动的连带性更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 日新月异,发展到使得大部分市场参与者以及各国货币当局来不及反应的程度。简言之,金 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打破了银行业与金融市场之间、衍生产品同基础性产品之间以及各 国金融体系之间的传统界限,从而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风险传播到全球金融体系的每一个 角落。

四、中国金融衍生市场风险监控体系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市场的监管有效性存在问题。

第一,监管设置不当。首先,从市场准入的角度看,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由银监 会负责。银监会把能够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机构限定为在我国境内设立的银行、信托 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及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分行。而把券 商、投行和专门从事衍生品交易的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排除在衍生品交易的大门之外,已 显不妥。其次,从监管对象的角度看,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日益交叉,使整个金融 机构的业务趋于综合化,金融集团的发展初露端倪,如中信集团、光大集团、中银国际等银 证合作、银行与基金的合作等势不可挡。如银河证券与荷兰银行明确就衍生品交易达成协议 。 混业经营逐步加强的趋势,使得目前以机构类型确定监管对象和领域的监管模式难以有 效发挥作用,且易导致监管歧视。

第二,监管覆盖不全。金融衍生品种类繁多,尤其是场外交易的衍生品,可以根据客户 的要求(量身订做),随意性大、组合能力强,导致新的衍生品层出不穷。这就导致监管措施 和相关法律法规难以跟上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难以做到统一监管,容易出现监管真空。 同时, 监管体制落后不但导致预期监管目标无法达到,还会刺激监管套利的出现。 目前, 国际上的金融衍生品在几年前就已超过1200种。目前,我国虽然还很少,但随着市场需求的 扩大,种类会迅速增加,将使我国原本就已覆盖不全的监管更加难以跟上衍生品市场发展的 步伐。

第三,监管手段落后。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是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两个重要手段, 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发展,使得在现行会计制度下这两个重要手段日显落后。金融衍生品交 易大多为表外业务,降低了市场参与者资产负债表和金融市场风险特点及分布的透明度,监 管部门难以通过财务报表获取充分的信息。尤其是场外衍生品交易,没有类似于交易所这样 的机构提供统一的价格和交易信息。其市场透明度更差。而银行在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时 ,可绕过巴塞尔协议对最低资本的要求,不必增加资本即可提高盈利性,且不影响银行资产 负债表的状况。出于盈利目的进行的投机交易越来越多,不但增大了整个市场的潜在风险, 而且传统的监管手段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四,监管效率低下。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性加上虚拟性,使其交易不同于一般商品交易 表现为某个时点的交易,而是一个过程,交易价格随时发生变化。金融衍生品交易还具有开 放性,直接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此外,衍生品复制组合能力强,金融 机构可通过衍生工具将受监管的头寸重组为监管力度较弱的工具。这些特点不仅对衍生品的 市场参与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对监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严峻考验。近年来一系列金融衍 生品灾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管者对衍生品的特性缺乏深层了解,无法对交易过程 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目前西方国家普遍缺乏熟悉衍生品运作与管理的监管人员,我国更是 如此。

五、结论

发展金融衍生市场实际上是推进金融创新的过程。从总体上讲,中国发展金融衍生市场 的经济制度基础基本具备,但微观市场条件存在缺陷,两者之间存在不协调。随着市场化水 平的提高,金融深化程度也不断提高。目前,金融业承担国民生产总值90%的分配和运行, 金融资产比重迅速提高,股票市值、国债规模越来越大。加上,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 央行体系的改革,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和监管水平。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的建立,标志 着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系的框架已经形成。经济市场化、金融深化形成了发展 金融衍生市场的强大动力源,而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则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 是 我国对衍生工具的监管缺乏经验。我国对证券业、商业银行、保险的监管分别由证监会、银 监会、保监会分别执行,对于股票现货市场的监管都存在证监会和证交所之间的监督职能纠 缠不清的问题,如果衍生金融业务合法化后,对衍生业务的监管是由谁为主,依据什么原则 划分还难以确定。对衍生金融发展的其他约束还有观念上的束缚因素,传统观念中存在对买 卖空交易和投机性交易的道德排斥,使得对衍生金融交易有心理上的忌惮,这些都将对衍生 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主持.中国金融衍生市场发展路径研究.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联合研究计划第十二 期资助课题的系列报告之一,2005

2.邢天才.我国发展衍生金融市场的几个问题.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2)

3.胡怀邦.中国发展金融衍生市场的战略思考[M].财贸经济,2000(9)

4.龙浩.WTO与金融衍生市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12月第22卷,增刊

5.谭燕芝,蔡伟贤.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模式比较与启示[M].求索,2005(4)

6.李靖野.发展我国衍生金融市场的思考[M].中国金融,2000(9)

7.李国俊:发展我国衍生金融市场的研究[M].农村金融研究,2000(11)

8.魏进高.发展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思考[M].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第20卷,2003( 12)

9.江岩.关于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若干问题[M].山东社会科学,2003(1)

10.田立.关于建立我国金融衍生市场必要性的几点思考.商业经济,2004(9)

11.谢全彪.关于我国建立和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理性思考[J].经济师,2004(2)

12.邱蓉,周万生,曹敏.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天府新论, 2001(4)

13.余波,单树峰.机构投资者与金融衍生品市场[J].商业研究,2004(23)

篇5:国际金融市场的机遇与风险

自12月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市场真正开始走国际路线。

劳务、资本以及商品转移是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总体表现。

纵观中国入世的这些年,中国的经济已经渐渐地融入国际这个大市场,并且慢慢地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大放光彩,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将来必定会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那么对中国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测,必然少不了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分析。

本文解读了国际金融市场,从其机遇与风险两大方面考量,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篇6:国际金融市场的机遇与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给全球带来了机遇。

3.1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化在网络计算机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使得全球各个国家的金融市场联系史无前例的紧密。

不断刷新的新技术使得世界范围内的资金融通和资金划拨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根据统计所得,在20世纪的金融时代只有极少数国家真正的参与其中,并且由他们操纵着金融世界。

而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参与世界金融市场中,使得世界范围内的资金资本能够最大化的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良性发展。

同时跨国银行的发展使专属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慢慢也允许许多发展中国家加入,实现了金融市场的新兴血液的融入。

自此,金融市场形成了涵盖各种不同性质的国家的金融市场以及各种不同结构的金融机构的一个完整的统一化局面。

3.2证券化的国际金融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的回复发展,国际银行的贷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银行的信贷总额高达比例的85%,然而此时已经是信贷在国际金融中的巅峰时代,在次年信贷的同期比率成下降的趋势,在短短的其余的20世纪80年代里,国际融资的方式从银行贷款转变成了证券。

也即在这几年里,国际银行的贷款率在下降而国际证券的比率在上升。

而发展到如今,国际金融市场的证券化已经是势不可当,唯有顺从并且抓住这样变化的机遇才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3.3创新发展的趋势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唯有创新才能长久,因此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不例外。

目前各种纷繁复杂的因素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并且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对其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尤其是全球性的次贷危机后世界经济虽然有一定的恢复,但是遗留许多后遗症,是的世界经济的真正恢复有了复杂的阻碍因素。

而金融创新将会是突破点,利用新兴的金融工具以及发展各种金融新兴业务,避其锋芒而行之,慢慢地缓解由于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发展疲软的尴尬。

4结论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带来各种机遇的同时也是危机四伏,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国际金融市场就是其中一个非常敏感的环节,处于世界经济关键地位,受世界经济发展双刃剑的影响。

由于经济的发展是难以捉摸不定,而深受其影响的国际金融市场因此也难以预测。

因此在面对愈加复杂的全球经济,当我们在面对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时候,应该更加谨慎地对待,以谋求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阳立高.基于R&D融资与配置优化的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刘冲.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俄罗斯中东欧转轨国家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3]杜晓蓉.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溢出的传染渠道检验[J].数理统计与管理,(6):1070-1079.

[4]贾凯威.新兴经济体金砖五国的汇率传递计量分析[J].统计与决策,(1):151-154.

[5]谢跃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和中国金融市场开放[J].中国市场,2014(29).

上一篇:年终客户答谢词下一篇:冯班枣小学请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