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研究论文

2022-04-24

摘要: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提出了金融创新背景下的金融风险管理方法,明确了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当前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金融创新提出了几点金融风险管理的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研究论文 篇1:

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金融工程作为新兴的金融技术工具,对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具有积极作用。然而,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具备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使得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到很好的应用,根据当下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金融工程;风险管理;应用

引言

金融工程主要是指通过一系列创新型金融工具、金融手段与方式的设计及实施,对金融问题进行解决[1]。主要是运用工程学的方法,例如计算机或者数学模型等手段对资产进行定价。金融工程的应用极大的提升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通过分解原有的风险和利益关系,有效的控制了金融风险,降低了交易成本,满足了人们规避风险和保值的需求。金融工程创新了风险管理的手段,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为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不稳定性。

一、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在当下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市场也越发的复杂,在以往传统的债券、股票等金融产物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期货、期权等新型投资工具,这些金融衍生物的产生使得金融领域更为复杂,不确定性增强[2]。传统风险管理的手段主要为:资产负债管理、保险、证券投资组合,都会多或少的存在某些不足之处。相较于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金融工程技术,可以有利的对金融市场中现有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摊,完善现有的金融市场体系,进而提升金融市场的经济效益。

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优势主要有(1)预测能力:运用金融工程能够有效的对现有的金融风险进行防范与预防,控制金融市场的波动幅度,尽可能地降低金融风险。于此同时,通过金融工程,可以有效地预测金融产品的价格变化,进而可以做到提前预知风险,针对预知的风险,制定相关的应对方案,有助于降低经济损失。(2)提高金融效率:金融工程推动了金融组织模式和治理机构的发展[3],各机构通过创造出大量创新产品,使得投资者可选择余地大大增加。(3)降低交易成本:传统的金融工具在进行金融操作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金融工程凭借其自身标准化与集中化的特点,能够有效的较少金融交易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二、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局限性

(一)相关领域人才缺乏

运用金融工程进行风险管控时,需要熟练掌握金融工程的思想及工具,随着金融市场复杂程度的增加,对金融工程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他们掌握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能力,能够自行设计、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创造性的解决各种金融问题。需要其精通诸多知识,具备多维的能力,然而目前国内相关的人才缺乏,使得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还未发挥其自身的价值。

(二)应用具有局限性

金融风险涉及的内容诸多,既有内部风险也有外部风险,在运用金融工程对风险进行管控时,往往需要构建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数据往往来源于历史数据,在当下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中,海量的数据,对于模型的建立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時,数据的实时性对于模型的兼容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下金融工程仍存在方法不够创新,技术不够系统等问题[4],使得在对金融风险进行管理时,不能全面评价系统风险。

金融工程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但其往往只用于大概率出现的风险中,对于小概率的风险事件,金融工程由于其操作复杂,往往忽视对小概率风险的关注度。与此同时,通过借鉴之前的经验,构建的分析预测模型,往往根据以往特征预测之后所发生的事项,而对于从未出现过的风险,其预测能力不足。因而运用金融工具预测金融风险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合理建议

(一)注重相关人才培育

解决金融工程人才缺乏问题地根本在于高校金融教学地改革。基于金融工程在国内外地发展驱使,十分有必要进行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进而提升金融工程人才地综合素质。现在金融产品越发地复杂,传统地书本教学很难全面概括当下金融专业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让其具备扎实的大量金融理论和事务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根据当下金融高技术、国际化、信息化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开发、操作能力,进而培育出能胜任风险管理工作的人。

(二)金融工程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对于金融行业而言,在运用金融工程进行风险管理时,也应合理高效的使用相关信息技术,将金融工程与互联网+相融合,创新金融风险评价模式,进而更好更全面的对金融系统风险进行评价,提升金融工程的预测能力。

四、结束语

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对于金融风险的预测、金融效率的提升、金融成本的降低均具有积极作用,虽然金融工程目前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但通过全面科学的优化金融工具,可以更好于应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参考文献:

[1]张浩,宁瑶,赵丽媛. 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N]. 山西日报,2019-05-10(014).

[2]周钰淼,白历如.金融工程在金融风险管理中运用前景分析[J].商讯,2020(24):89+91.

[3]杨超.浅谈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问题[J].商展经济,2021(04):62-64.

[4]曾圣丰.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生成机制与控制模式研究[J].山西农经,2021(03):182-183.

作者:张圆?杨旭工?李欣惠

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研究论文 篇2:

基于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探析

摘 要: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提出了金融创新背景下的金融风险管理方法,明确了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当前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金融创新提出了几点金融风险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风险 风险管理

所谓金融创新就是在现有的金融体制基础之上合理的增加新的金融工具,并通过金融创新手段推动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利用金融创新不断完善金融体系,有效控制金融风险已成为新时期金融创新发展的关键。
     一、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一)金融创新带来新的金融风险

金融创新的方向覆盖面较广,例如金融制度、市场、产品、机构以及资源等创新。但是由于金融创新当前的制度还不够完善、金融产品也比较单一,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金融风险,而且这些金融风险不同于传统环境下的金融风险,例如投资者风险,因此在金融创新环境下,金融风险的管理更为必要。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互动

金融创新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为了更好的应对新的金融风险,就必须要不断地创新金融风险管理的方法。而对于金融创新来说,也会在其发展中根据已经发生或者是可能会发生的金融风险,不断地进行金融制度创新、产品、资源等方面的调整。也就是说只有存在金融风险,才能够更好的完善金融创新。而金融风险管理,也会在金融创新的条件下更加科学,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可见,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是相互推动的关系。
     二、金融创新条件下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风险管理方式单一

从当前我国金融业的管理创新机制上来看,主要是通过国家立法间接地对金融业进行管理,另外就是通过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逐步去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进而应对创新条件下产生的各项金融风险。然而从当前金融风险管理来看,大多数的金融机构金融风险管理的模式过于单一。一方面,金融风险管理的创新定位不明确。大多数的金融机构管理者仍然是停留在传统的风险评估阶段,并没有将“创新”引入到风险评估中,很多金融风险都是在发生之后才实现评估,这就导致了风险评估过于片面。具体来说,金融信息获取不够及时,导致评估的结果不够准确或者是评估无效。另外一方面,过于重视资金来源制约管理,忽视了金融结构的风险定位。具体到金融创新条件下,对于风险管理应该包括信贷資金、投资风险、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然而从当前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过于看重对资金来源的风险制约,重点放在如何实现负债结构的平衡,而忽视了财务杠杆的创新引用。

(二)金融资源创新水平较低

所谓金融资源主要是指人才、信息以及资金等,但是从金融风险管理来看主要包括下面一些问题。一是金融专业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在当前创新的背景下,金融制度、市场以及产品的创新,都必须要有专业的金融人才进行管理,才能够根据金融市场的动态,及时的调整资金结构,而金融专业人才的匮乏直接影响了金融风险管理的水平。具体来说,主要是缺乏金融风险管理的知识和意识,不能够及时地洞察金融环境的变化,导致被动应对金融风险。二是金融资源获取方式的创新力不足。在金融创新环境下,特别是多样化金融产品的推出,需要金融风险管理能够结合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提出一些金融风险应对措施。但是对于大多数的金融机构来说,金融资源的获取方式过于单一,主要是通过传统的信贷方式,忽视了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以及黄金市场中金融资源的获取。金融资源不能够有效分配,进而影响金融风险管理的成效。

(三)金融风险管理机制滞后

一是金融市场运行环境复杂。在金融创新条件下,金融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呈现出动态运行的模式。但是对于金融风险管理来说,其风险管理机制的创新速度较慢,这就会导致金融机制创新与市场发展之间的不协调。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处于缓慢完善状态,不能给予金融风险管理强有力的机制保障。二是金融机制创新不足。从当前我国应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工作实践来说,一般情况下金融机制的考评主要是依据企业的发展规模来衡量,对于金融行业中金融产品创新指标的考评相对匮乏,这就导致大多数的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上力度不足,不能够更好的顺应当前金融创新环境的发展,在应对金融创新市场中存在的那些风险时,就缺乏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经验。

(四)金融风险管理受到行业诚信影响较大

当今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就导致部分金融机构为了生存采用一些违反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而造成金融机构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具体来说,部分企业的金融管理人员上报虚假金融业绩,例如獐子岛事件等。可以说,金融行业诚信缺失、信息失真成为金融创新环境下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基于金融创新视角下的金融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创新金融风险管理方式

从金融风险的管理方式上来看,由于金融创新已经逐渐实现了“金融脱媒”,也就意味着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完全符合现代的金融结构,需要尽快地提出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风险管理方式。一是创新金融风险管理定位。在金融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应该紧密的结合当前金融创新的环境,深入金融市场调查,积极搜集金融市场中的一些动态风险,并将这些新的风险引入到金融风险评估框架中。需要注意的是金融风险评估的各项指标,特别是新的风险因素,必须要确保信息获取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科学的进行金融风险的评估,提出科学的风险防范措施。二是创新风险管理结构。结合当前金融创新结构的需求,在确保对资金来源风险管理的基础之上,合理的引入对投资风险、财务风险、保险风险的管理。另外对于金融资金风险的控制,应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合理的进行负债经营,特别是当受到宏观调控影响时,要合理的调整金融产品,科学地进行负债经营。

(二)创新金融管理资源

金融创新与传统型金融不同,其更加注重“科技”和“服务”的创新,从传统的救济型金融转变成为发展型金融。金融创新环境下的金融资源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无形性,因此金融管理就必须结合金融资源进行引导。一是形成全新的金融基础。从金融创新的产品和市场来看,新的金融基础应该包括商务平台、人工智能等。以消费金融为例,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创新手段,改变传统的繁琐环节,实现线上风险科学评估的效果,从贷前审核、贷中审批、贷后管理和催收等各个环节的精准获取。不仅如此,还能够促使金融投资者和借贷者有良好的金融创新体验。二是强化国际间金融合作。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金融创新能够强化国际间的金融合作,充分的挖掘国际金融资源。可以通过国家政府之间签订合作协议,借鉴和吸取国外的金融管理方法、金融产品等,提高金融风险的应对能力,同时鼓励和倡导国外金融投资,实现国际间金融合作共赢。

(三)完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

对于金融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方面,应该尽快建立风险管理模式,明确金融风险管理目标、风险测评、风险反馈等构架。通过运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科学的金融风险测评,特别是金融创新市场中的隐藏的不确定的风险。同时还要针对当前已经存在的金融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模式,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需要注意的是金融风险模式的建立,应该客观地涉及中小型金融机构的风险指标,这样才能够实现金融市场整体的风险管理。一方面构建“监管科技”。在传统的监管模式基础之上,促使数据产业与监管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例如:利用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对金融风险中各项风险因素进行动态监控。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金融创新下的金融监管科技化和数字化。另一方面推动金融创新与管理机制均衡发展。结合金融创新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严格规范审批程序。特别是“金融脱媒”的创新,已由传统的单一金融风险变成双向金融风险,那么金融管理机制上就必须要及时地创新。例如:遵循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尽快完善金融市场监管法律法规。

(四)强化金融风险管理行业诚信建设

对于金融风险的信用管理来说,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入手。其中外部环境主要是完善监督环境,内部诚信则是强调行业的自觉性与合规性。一是完善金融外部环境的创新管理。尽快完善关于金融创新的相关法律法规,这样才能够确保整个金融市场有法可依,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氛围。同时,对于金融市场中的违法、违规操作也能够有相应的管理依据。另外,还要加强政府对金融体系的严格监管,针对金融创新发展中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也应严厉打击,有效维护金融秩序稳定性。但是也要考虑到金融创新的开放性,合理把控监管的“尺度”,促使创新与监管协调发展。二是完善金融内部环境的创新管理。对于金融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创新,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全面客观地分析各种金融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例如:操作、体制、人员、结构等等。重点强调内部金融风险管理的规范性,可以创新性地引入一些新的管理理念,及时应对内部金融风险。这样才能够通过个体的科学管理,为整体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在金融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金融风险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和隐蔽性的特征,这就需要不断地提高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积极的应对各类金融风险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特别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创新,应该紧密结合当前的金融背景,从金融产品、市场、结构、资源等各个层次进行创新,明确创新风险的存在,并提出創新性的应对措施,这样才能够在提高金融风险管理的前提下,更好的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亚茹.基于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8(04).

[2]范旭旭.加强金融风险与金融创新管理的途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19).

[3]王梦洁.金融风险管理在企业中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12).

[4]杨巍.基于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25).

[5]杨闻,杨茜.浅谈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4(29).

[6]刘宁.关于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5).

作者:赵向华

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研究论文 篇3:

美国“次贷”风波对中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借鉴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美国“次贷”风波产生的原因,揭示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隐忧,就如何加强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提出意见。

关键词:次级抵押贷款;金融市场;风险权重

本世纪初,美国政府为扭转经济的不景气,防止经济衰退,采取低利率及减税等措施,大力发展信贷业务,使房地产市场进入一个良好的发展阶段。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促使银行及金融机构对“次级信用”人借出大笔贷款,有的次级房屋抵押贷款供给者甚至以降低门槛为手段大力挖掘消费者的购房能力,拓宽自身盈利空间。2006年以后,随着美国国内物价水平的不断攀升,为避免通货膨胀,美联储不得不提高利率水平。利率的上升加大了借款者的成本,导致浮动抵押贷款违约率提高,取消抵押品赎回权的次级贷款比重出现大幅攀升,美国次级住房按揭贷款的违约率创近10年新高。违约率的大幅提高拉响了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的危机警报,随着大量借款者无力偿还贷款,“次贷”风波迅速爆发和升级,并波及到全球金融市场。

一、美国“次贷”风波产生的原因

导致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的主要根源是放贷冲动、风险集中释放以及监管缺位。

(一)放贷冲动。2001~2004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选择。同时,放贷机构间竞争的加剧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据统计,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总规模大致在8600~13000亿美元之间,其中,有近半数的人没有固定收入的凭证,这些人的总贷款额在4500~6500亿美元之间,从而留下借款人日后可能无力还款的隐患。随着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

(二)风险集中释放。2003年以来,美国政府为保持经济稳步发展,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积极减税。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经济复苏导致住房需求增加。一些次级抵押贷款提供者为拓展自身盈利空间,采取猎杀放贷的手段,没有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向消费者真实、详尽地披露有关贷款条款与利率风险的详细信息,以“低门槛、低首付、低担保、低要求”向各类人群发放次级抵押贷款,房地产市场出现供求两旺、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房价大幅上涨,抵押消费迅速增长。同时,一些按揭经纪人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为多挣佣金,利用家访、电话、邮寄资料、电子邮件、互联网弹出广告等各种方式,通过种种欺诈手段,包括故意隐瞒信息、提供虚假信息、怂恿甚至代替消费者虚报收入等等,诱骗消费者上钩,而“咬钩”的受害者往往是弱势群体中最弱势的。由于次级房贷放款中存在的种种不良行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了非理性的繁荣,房产市场也出现泡沫,加之近年来美国的货币紧缩、居民收入增速下降及利率升高增加了可浮动利率房贷的利息支出等因素,使低端房贷消费者还贷压力不断加大,违约率不断上升。瑞银国际(UBS)的研究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底,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还款违约率高达10.5%,是优惠级贷款市场的七倍。由于违约率不断攀升,提供购房信贷和住房抵押消费贷款的各类金融机构大都陷入困境,不良资产激增,抵押品赎回权丧失率上升,资金周转紧张。

(三)金融机构监管缺位。美国在次级抵押贷款的监管上是缺位的并长期不作为。其一,对风险估计不足,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2004年2月,当时的美联储主席在对全国信用社的一次演讲中说:“如果贷款机构提供比传统固定利率更好的另类房贷产品,美国消费者可能会从中获益。”从演讲中看出,当时美联储领导层似乎在鼓励开发并使用可调整利率房贷,而今天正是这类贷款坏账,导致众多借款人丧失抵押品赎回权。其二,金融管理层自相矛盾,一面加息,一面鼓励房贷。早在2004年春天,金融监管部门已开始关注贷款标准放松的问题。与此同时,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至5.3%。另一边却鼓励贷款机构开发并销售可调整利率房贷。正是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造就了当前席卷数百万美国住房所有者的大风暴。其三,监管手段滞后。2005年5月,媒体开始报道,经济学家对新增房贷的风险发出警告。同年6月,原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称他本人也担心新型房贷产品泛滥。但金融监管部门从2005年12月才开始拟议推出监管指引,旨在遏制不负责任的放贷行为。直到危机爆发前四个月,即2007年3月初,金融监管部门才同意将指引中的保护措施衍生到那些更为脆弱的贷款人。

二、美国“次贷”风波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启示

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导火线是房地产市场过热。在这方面,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毫不逊色”。在我国,居民的住房按揭贷款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这样一个观念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大行其道几年,而且即使到现在,除银监会及央行这样的监管机构有所察觉之外,房地产市场、商业银行对此仍无动于衷,“住房按揭贷款是优质资产”的神话仍然是房地产市场主流意见。但实际上,当美国打破这种神话时,居民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就暴露无遗。这种资产的优质性就会受到严重质疑。从这个意义上说,“次贷”风波对中国有一定启示。

(一)金融市场的盲目扩张将可能导致收益与风险相背离。目前,国内银行基本上是国有银行或国有股份占主要比重的银行。这些银行为自身短期效益,往往采取盲目扩张住房按揭的做法。它们不仅放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者进入市场的条件,也不严格遵守银监会的相关指引,甚至采取各种方式规避这种指引,如,加按揭、转按揭等。这些追求短期效益的做法,导致房产贷款总量不断增加。截至2006年末,我国个人商业房贷余额已达2.3万亿元。国家会计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曾估算按揭贷款的违约风险:对照香港20年的经验,利率上升、房价波动以及贷款人偿还能力下降等三大因素诱发的房贷违约率可能超过18%,房贷违约很容易转换成未来几年内的银行坏账。银监会最近的调查显示,国内部分省市的房贷不良率连续三年呈上升趋势,“假房贷”、“假按揭”案件也相当突出。同时,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贷款利率,我国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越来越大。而许多商业银行却一直相信房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涨不跌,争相抢食房贷“蛋糕”。但我国房地产价格到底有多大“泡沫”?一旦市场信心丧失,泡沫在顷刻间就会破裂,房屋价格便迅速下跌。这样,很可能会导致收益与风险相背离,危机就可能爆发。

(二)“信用等级”制度不健全将导致房贷市场存在隐患。从住房按揭的对象看,我国按揭贷

款者中的大部分人连“次级信用”都不及。这几年,凡是个人要申请住房按揭贷款的,几乎都能从银行获得贷款。既然人人都能从银行获得住房按揭贷款,那么住房按揭贷款者基本上没有信用等级可分。甚至不少人利用假信用,从银行套取大量贷款炒作房地产。尽管目前国内不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信用不好,但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上涨时,这种没有信用的人不会暴露出来,因为过高的房价会把这些潜在风险完全掩盖起来。但如果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必然暴露出来。

(三)风险权重聚集在银行体系将导致化解风险的能力不强。一方面,我国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程度较低,其不良信用贷款的风险基本聚集在银行体系内。我国正经历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阶段,住房抵押贷款的低风险特性,使银行在信贷资产结构调整中特别垂青于住房抵押贷款,而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正是造成近年来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信贷的增长增加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以房价收入比来度量,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无疑也越来越具有美国式次级抵押贷款的特征,只不过银行迫于监管的压力仍要求一定的首付比例,这似乎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借款者违约的风险。但随着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已越来越大。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贷款的利率,借款人的偿付压力增大,也越来越难以预测未来偿付现金支出的变化。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准备不足,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又相对较低,这使商业银行一旦被暴露在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面前时,其应对能力就会相当脆弱。由于我国房地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占有相当比重,一旦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暴露,就会对房地产市场乃至整个宏观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提醒我们,越是在市场繁荣的时期,越应加强风险控制和监管。如果房价出现向下逆转的趋势,这些聚集在银行的风险就可能爆发出来。

三、对我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

“次贷”危机使我们认识到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加强监管,重视房贷等风险,提高应对房贷风险的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应考虑以下几点措施:

(一)科学看待和运用金融创新,稳妥地推进信贷市场的发展。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蕴涵着大量的金融创新。通过创新,一方面贷款机构进一步挖掘客户资源、拓展还款方式,有效分散和转移了信贷风险。另一方面,使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日趋活跃,美国经济稳定增长。目前,我国银行业经营的共性现象突出,信贷资产占较大份额,风险多集中于银行体系内,风险释放方式单一。这迫切需要通过金融创新加以解决。因此,银行监管部门应积极鼓励银行开展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应把加快金融创新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纳入董事会的重要职责,认真对待、科学安排,通过金融创新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对房地产信贷证券化,有效分散、转移我国银行业承担的大量风险,改善资产结构。在创新产品过程中,要切实防范金融创新风险。金融机构在推进金融创新过程中,要借鉴国外防范风险的经验,注意多方面的风险,警惕金融创新可能产生的“绑架效应”,着力做好防范风险的制度准备、人才准备和技术准备。还要加强金融创新制度建设。“次贷”危机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制度的不完善,如监管制度的缺失、信息不对称、标准不统一等。而制度不完善带来的风险往往是系统性的,破坏力极强且不易扭转。因此,要重视市场制度建设,把商业银行审慎经营与金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杜绝追求利润、忽视风险的非审慎经营行为的发生。监管部门应重视对金融创新的制度建设,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机构的监管,防范局部风险向系统性风险转化。

(二)完善我国银行监管模式和体制,进一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从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看到,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环节都存在监管缺失,这对我国是一个重要借鉴。首先,在坚持以规制性监管为主的基础上,实现规制监管与原则监管的有机结合。具体说,就是要针对不同监管事项实施不同的监管原则。在市场准入及退出事项的审批中,对执照的颁发、内控制度等方面都应制定明确的规则,以规制监管为主。其次,要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监管。银监会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金融风险,及时发出风险提示。银行不能放松借贷标准,严格“三查”,严防假按揭和虚假贷款,加强对银行房地产贷款的监管力度。再次,要加强基础信息研究,提高监管的精确性。在银行体系内要加快做好低端的、基础性的工作,对贷款的风险、信用状况、违约率等方面的信息要非常精确。只有完全掌握这些信息,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不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信贷市场运行体系,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改变商业银行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的现状。完善个人信贷法律,加强对已放贷款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失信、违约的惩处,从法律上保障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利益,减少各种恶意欺诈行为。规范抵押贷款放贷市场,防止为扩大盈利水平、抢占市场份额而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进一步提高个人房贷资产质量,加强对个人住房信贷的监管,防止风险贷款产生。其次,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程,分散市场风险。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行抵押贷款债券,引进抵押贷款投资者,可有效解决银行资金问题,并减少风险积聚。再次,要稳定房价,防止房价发生大幅波动。房价是影响抵押贷款发放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借贷者借款规模和借款折扣的关键因素,房价的波动会极大影响抵押贷款的价值。金融机构应时刻监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危机聚集情况,在危机爆发前向放贷者和投资者发出警告,减少或停止新的危险住房抵押贷款。

(责任编辑:张佳睿)

作者:于 洋 隋学礼

上一篇:电子金融领域信息安全论文下一篇:股票期货指数证券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