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特朗普政府收紧签证、打压科技交流合作、剥夺相关企业在美商业交易机会,以及限制学者入境和中共党员赴美旅行等,极大破坏了中美人文交流,扭转了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但也重塑了中国年轻一代对美观念,重创了国内“崇美”“媚美”论调,促使科技人员回流并有助于增强中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中美人文交流“半脱钩”可能带来新红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论文 篇1:

信息技术支持下美国学区教育质量提升与成本缩减的经验

学区制是中小学实行分片划区管理的制度,美国的学区制是基础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学区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教育质量提升兼顾投入成本缩减。学区制办学具有政府主导、自主管理、共同掌权、民主商议、社区参与、学校共建、资源共享等特点。尽管中美两国的学区制度不尽相同,但美国的学区办学经验仍能够为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美国印第安纳州学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现了教学质量提升,兼顾投入成本缩减,其改革方案对我国学区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我国的学区如能在此基础上,实现经验辐射、因地制宜和协同创新,则能推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特色发展。
● 美国印第安纳州学区的背景及问题

学区(School district),也被称为地方学区,是美国重要的基础教育管理系统,目的是给学前儿童到12年级的适龄学生提供一系列常规的、专门的教育服务,以保证当地中小学校教学和管理的正常运作。自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o Child Left Behind,NCLB)颁布以来,美国各州的中小学教学改革一直备受关注,学区仍处于区域教育管理的主要位置。

美国各个州拥有学区的数量不一,有的州拥有多个学区,如得克萨斯州拥有上千个学区,有的州如夏威夷州则只拥有单个学区。印第安纳州是美国中北部偏东的一个州,是一个地方自治州,该州拥有多个学区,州教育厅为学区提供课程标准和指南,学区能够灵活地决定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些课程标准。近年来,由于美国政府面临财政紧缩压力,对当地学区的教育经费投入逐步减少。印第安纳州原本有900个学区,后来减少为292个,并且将学生人数少于300人的学区兼并,同时计划在此后的几年内继续撤并学生人数少于1000人的学区。

由于部分学区被撤并之后,一些大的学区规模逐步扩大,一开始美国印第安纳州学区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被兼并学区的教师和学生难以适应新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家庭参与学校和学区教学活动的热情降低,学生上学路途变长,学生出勤率低;其次是财政紧缩带来的一系列教育资源的成本控制问题;最后是学区兼并导致一些学区在校学生规模扩大,教育质量令人担忧。

后来,美国印第安纳州学区在降低教育投入成本的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手段,卓有成效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持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了“教育质量优先,兼顾投入成本缩减”的双重目标。
● 信息技术在印第安纳州学区教学质量提升与成本缩减中的角色

美国印第安纳州学区利用信息技术,采取改进措施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通过改进,不仅能够实现教学质量提升,还能够达到教育投入成本缩减的目的。

1.信息技术支持优质资源共享

(1)共享优质教师、专家、行政和技术人员资源。共享优质教师和教育专家如心理咨询专家等,采用流动授课和远程直播授课等方式发挥其专业优势。除此之外,还共享行政和技术管理人员,使其共同为学区管理出谋划策。

(2)共享教育服务。开展暑期学校交流项目,支持学生到其他学校参观、交流、学习。除此之外,共享购买设备,共同出资购买和维修校车以及其他所需要的教学设备,共享学校的一些设施如礼堂、游泳池、实验室、办公室等,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共同享有这些教育公共资源。

2.信息技术支持教育质量提升

(1)为了让更多学生享有优质教育服务资源,学区Randolph Central和Randolph Eastern成功合作申请了印第安纳教育厅的“通过技术提高教育”的项目资助,搭建了远程学习平台,实现学区合作、校际合作,为学生开设多门在线课程,增加课程选择自由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制订统一的教学日历和课程安排表,开设优质课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在学校之间搭建实时在线教学平台,基于视频广播的方式,可以有效增加课堂容量,支持多所学校的学生同时在线听课,缩小校际学生学力差距,提升学生学习绩效。

(3)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一些校园先行构建了沉浸式的虚拟学习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互动,利用技术扩展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达到了更佳的教学效果。

(4)在高效的信息技术支持基础上,建立学区、学校之间的宽带网、局域网,保证了学区的数据能够快速准确地存储和传输,大大地提高了学校工作和教学实施效率。

(5)为了满足在职教师的发展和成长,以及改善教学成效的需求,学区成立了“教职工发展领导学会”,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平台的辅助下,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学习技术,还设置了技术资格认证环节,教职工们通过认证后才能在教学中使用技术。

3.信息技术支持民主商议决策

学区制定决策面向的对象主要涉及到教育决策者、当地政府、教师、学生、家长、周围居民等。为保证所制定的决策达到利益最优化的目的,符合大家的意愿,保证决策的稳定实施,印第安纳州当地政府所采取的方法是负责管理该学区的委员会在决策前,在网站上发布相关通知,召开听证会,邀请涉及到该决策利益的各类群体代表参与商定决策的修改和实施,通过投票表决的办法决定委员会提出的决策是否能够通过。印第安纳州学区的网站如上页图2所示。

4.信息技术支持学区试点推行

目前,学校间的办学水平差异是学区制定决策时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学区内各学校的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在实施某个决策之前,一般会选择某所学校或某个小范围先进行试点推行,如利用技术手段改善一些学校的教学教务系统,成立“试点”或“示范性学校”,以便根据所取得经验来检验决策的完善程度。印第安纳州学区将各所学校的在校学生的学习绩效和家庭背景、教师的教龄和教学能力等诸多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内,先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来推行决策,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确保决策的正确可靠性再大范围推广,这样避免了鲁莽地大范围推行决策造成负面影响。
● 啟示

我国许多地区的学区被看作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试验区,学区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打破校际局限的壁垒,实现学校共建、资源共享。目前,我国的学区制改革过程中常常面临优质资源短缺、教育经费有限等问题,教育无法满足当地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美国印第安纳州学区使用在校教学平台、远程学习平台和网站等技术手段,施行了一系列学区改革策略,包括利用技术进行资源共享促进学区均衡发展、提升学区教育教学质量、支持民主商议保证群体各自利益、帮助试点推行联动各校决策实施等方法,实现了在优先保证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减少教育经费支出,对我国各地的学区化办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我国各地的学区可根据美国印第安纳州学区改革经验,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同购置与享有设备,控制教育经费成本,在推行各类决策之前召开会议进行民主商议和表决,以试点推行的方式先进行小范围试验,促进学区内的各所学校相互合作。最重要的是利用技术来搭建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共建信息化的校园,提高教育质量,缩小校际差距,进一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平等的机会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作者:余露瑶 杨絮 张海

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论文 篇2:

理性看待中美人文交流受阻

[摘要] 特朗普政府收紧签证、打压科技交流合作、剥夺相关企业在美商业交易机会,以及限制学者入境和中共党员赴美旅行等,极大破坏了中美人文交流,扭转了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但也重塑了中国年轻一代对美观念,重创了国内“崇美”“媚美”论调,促使科技人员回流并有助于增强中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中美人文交流“半脱钩”可能带来新红利。中国可借“破坏”之力转化为“重塑”之力,推动中美人文交流,重塑中美大国关系。

[关键词] 国际战略格局;  国家利益;  中美关系;  人文交流

特朗普执政4年,将中国定性为首要战略竞争者,在贸易、科技、教育、人才以及香港等諸多方面打压中国,极大地破坏了中美关系。拜登就任后中美人文交流有望得到部分恢复。但中美人文交流已回不到过去。未来中国可借特朗普“破坏”之力转化为“重塑”之力,推动中美人文交流在有害于国家利益的领域“半脱钩”、在有利于民族发展的领域“半紧钩”,最终重塑中美关系,推动民族复兴大业。

中美人文交流遭破坏,有弊有利

特朗普政府收紧签证政策,导致中国留美学生骤减,但也重塑了中国年轻一代对美国的认识,再造了中国青年的信心。中国已连续十余年成为美国国际学生的第一大生源国,赴美中国留学生人数约占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形成约150亿美元规模的留美教育产业。1赴美留学生减少,造成冲击的首先是美国教育收入,也有损美国所谓开放、多元的教育和科研环境。对中国而言,则势必会形成人才回流潮。

根据启德教育《2020新常态下的留学现状报告》2数据,英国超越美国成为中国学生首选意向留学目的地。受疫情和经济影响,当前美国高校普遍财务紧张,不得不持续降低录取标准,多数美国大学的留学生在中国国内的就业竞争力弱于985和211高校。这使得更多优秀学生宁愿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势必会提高国内大学的生源质量,带动国内大学学科建设,增强中国大学的学术自信。

特朗普政府签证政策限制中国学者入境,造成中美学术交流受阻,但同时也重创了国内“崇美”“媚美”论调。2019年以来,大量学者赴美的10年签证被取消,不少中国媒体被贴上了“外交使团”标签,这势必造成一段时间内两国人文领域交流的阻碍。与此同时,中国高校、媒体中的“崇美”“媚美”论调也受到重创,过去经常发表“崇美”“媚美”言论的学者、媒体人明显收敛,“崇美”“媚美”观点在中国舆论市场变得式微。

美国打压中美科技交流与合作,折射出美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竞争力下降,也促使科技人员回流并增强中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据英国广播公司2月13日报道,美国能够在人工智能方面保持世界领先的地位,是业界和学术界数十年的持续研发、政府拨款资助和人才源源不断从世界各地流入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国家战略层面,姗姗来迟的美国无疑是各国中的后来者。”1美国打压华人科技人员,势必促使科技人才大量回流中国。

特朗普政府限制中共党员及其家属赴美旅行的规定,将大大缩减旅美人数,也将提升中国国内的爱国热情。中国共产党有9000多万名党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49.6%,是中国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的中流砥柱。限制中共党员及家属旅美,既对美国的财政收入造成不利影响,也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与人才内循环。

华为等企业被美国列入“实体名单”,剥夺相关企业和机构在美商业交易机会,移民美国人数下滑剧烈。“《纽约时报》报道称,从旅行禁令和签证限制,到改变难民限额和庇护规则,美国政府收紧移民政策的效应正逐步显现。去年美国的合法移民人数下降了11%以上,预计到2021年将下降30%。”2在2016财年至2018财年之间,从墨西哥获得绿卡的美国公民的直系亲属人数减少了14002人(11.7%),中国的减少了7636人,或24.1%,菲律宾下滑24.1%,韩国下降17.3%。3移民的大幅减少对美国的科技、经济等都有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中美人文交流受阻,有损于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但换个角度看,这种“半脱钩”状态未必对中国不利。一是中国留学生或学者在美国科学、技术、工程、教学领域的贡献将大大减少,而中国欢迎这些顶尖研究人员回国。二是在中美人文交流中,美强我弱。这种“半脱钩”状态将有利于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意识形态安全与学术研究的自主性。三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全球新分工与产业链调整中,中美人文交流的“半脱钩”状态可能有助于中国人才与教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产生。

重新认识“中美人文交流”

长期以来,通过中美人文交流,大量年轻优秀人才流往美国,美国能以相对较低成本获得中国青年智力资源,客观上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人才。当前,中国在美留学生超过40万人,且连续多年保持美国国际学生的第一大来源国地位。4中美教育合作之所以能达到今天的规模,归根到底是因为它符合双方共同需求,符合开放合作的时代潮流。然而,近年来,美方口头上承诺“欢迎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实际上却不断为中美人文交流制造障碍。我们要重新认识中美人文交流对中国新发展格局的意义与作用。

中美人文交流对中国有积极意义,对美国也有重大帮助。中美人文交流得以开展,源于双方均能在其中获得收益。美国不断改变教育政策和移民政策以吸引更多的留学人员,不是在做不求回报的公益事业,而是隐藏着巨大的收益。一是美国可直接获取巨额的留学收益。2019年,在美外国留学生人数约110万人,年均学费、生活费及相关费用近410亿美元,约占美国年均GDP增量的10%,对美国经济增长意义重大。5二是美国可获取留美学生的创业红利。许多留美学子留在美国创业,成为新兴产业创始人,为美国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三是中美人文交流促进了科技发展,许多中国留美人才攻克重大科技项目或开公司转化科技成果,取得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中美人文交流也夹杂着消极影响,需要更精准地防范。首先是国内大学尖端人才流失严重。据美国最新的人口普查报告称,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人才库中的大多数人来自中国。现在,全球人才流动格局发生了一些有利于中国的变化,海外人才“回流”趋势显现,海外高端人才回国意愿强烈。对此,我们要牢牢把握住海外人才“回流”的机遇,提高中国向心力、吸引力,妥善安排好“回流”人才群体,鼎力扶持其发挥专业才能,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

中美人文交流“半脱钩”可能带来新红利。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海外回国求职人数激增。根据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活跃求职的归国海外留学生较2019年同期增加58.19%。从中国走向海外的高端人才中近7成(69.6%)未来优先考虑回国就业。其中,居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高端人才回国意愿分别达67%、72%、69%和73%。1海外人才“回流”的主要原因是外部环境变化。西方高等教育产业因新冠肺炎疫情受到巨大冲击,生源和捐赠大量减少,财务状况急剧恶化,纷纷采取冻结招聘、领导层减薪、重审预算甚至裁员等方式自救。即便如此,截至2020年7月,美国仍有33所大学迫于经济压力宣布永久关闭,而且这一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国际学术职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萎缩,促使大量海外人才考虑归国就业。此外,一些限制性因素影响了华裔科研人才尤其是基础科学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华裔顶尖人才的就业选择。由于中国的创新充满活力,海外人才“回流”后能获得高水平的发展平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认为,世界创新核心区域正在东移,中国是过去几年中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进步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还拥有17个全球领先的科技集群。2

建立中美人文交流“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疫情重塑全球经济,同样也重塑中美人文交流格局。我们应借力发力,顺着美国政府对华打压之势,重新梳理当前中美人文交流的优缺短长,以中国为本位,真正将中美人文交流转化为中国发展新格局的外部积极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自主性,深刻剖析美国人文社科“两面性”,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强调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就需要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甚至中文、历史、哲学等学科工具化,并对一些学科进行重构或重建,使其成为我们认识和建设新时代中国的利器,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重新划分中外优势学科,提供留学学科指导目录,尽可能地在中国优势学科中留住优秀的年轻人才,在本土攻读更高学位,实现中国教育双循环。对一些受“西方化”影响较深的学科,通过评估体系、增减学科等方式,引导优秀年轻毕业生的留学选择。对一些高精尖的学科,通过改进人才引进的方式,为减少“卡脖子”的困境提供人才支撑。对于一些中国顶尖高校,应该通过政策指引、校内引导、基金配套等方式,遏制住顶尖人才外流的趋势。

进一步下放外事审批权,简化对外交流的审批流程,鼓励各个高校、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等各种方式加大对外交流。疫情期间,各个高校、智库通过在线方式踊跃地进行中外对话,值得鼓励。应尽可能放宽和简化在线国际交流会议的审批权。通过这种对话、交流和表达,把更多的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中国做法和中国变化,以国际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这也应该是解决新时代中国“挨骂”问题的重要路径。

以包容姿态鼓励学者加大对外交流,对在海外发表重大影响力文章、参加重大海外论坛的学者应适当给予激励。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有约100万“大军”,但基本上都不热衷于对外发表文章。应该从职称评审、业绩考核甚至“长江学者”等重大荣誉的评定上,给予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学者更多倾斜,更多更好地运用制度杠杆的激励作用,全面提升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话语权。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科技人才方面还是留学生方面,美国对中国的压制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美国甚至关闭了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富布莱特教育交流项目。美国一直试图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媒介优势,通过文化输出、文化渗透、文化侵略或文化殖民等手段,加强美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最终实现全球文化霸权。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国文化霸权的影响。特别是21世纪以来,美国越来越重视文化在巩固其全球霸权中的作用。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美两国的关系相对稳定,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加深,但由于中美双方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国家利益的不同诉求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文化斗争在两国关系发展中长期存在。中國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成为美国实施文化霸权的重要目标。中国过去比较落后,在科学技术方面无法与美国相比,很多科研人员为了更好的发展去了美国,国内顶尖学府的学生很多留在美国工作,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这次美国对华人在美国工作的政策和态度不断收紧,使很多在美国工作的科研人员回国,国内大学生重新考虑是否选择去美国留学。中国现在的科技水平已经发展得很好,肯定可以留住更多人才。我们应抓住这次人才回流的机遇,做好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事业,全面提升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2]于富增,江波,朱小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潘亚玲.中美人文交流四十年:回顾与展望[J].美国问题研究,2018,(2).

[4]王文,刘典.中美博弈与中国复兴:基于两国实力消长的视角[J].东北亚论坛,2019,(2).

[5]林建华,陈春花,鲍威.优化海外引智平台 推动高端人才回流[N].光明日报,2020-07-20.

[6]没有人能够让历史开倒车(钟声)[N].人民日报,2020-06-05.

(作者简介: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丝路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张梦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 申   洁

作者:王文 张梦晨

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论文 篇3: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比较研究

摘 要:内容分析方法作为一种面向文本的分析评估方法,已被运用于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中。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的对比分析,发现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的指标体系设计、价值取向和对“课堂”与“课程”的理解,均呈现差异性分布状态。提出中国大学教学质量评价应建立多维度、全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将课堂评价向课程评价推进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内容分析方法;课程教学;质量评价

一、引言

20世纪20年代,美国大学开始使用学生评价课程教学质量的等级量表,到90年代初期学生评价教学效果(简称SETE)成为美国大学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①。目前,美国大学已经形成系统的全方位的学生评价教学制度。中国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运用学生评价表鉴定教学和促进教学质量②。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运用学生评价表形式管理学校教学质量。课程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渠道,也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由于中美两国文化背景的差异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存在差异性。运用内容分析方法(content analysis)对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进行比较分析,对我国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二、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方法(content analysis)是一种面向文本的分析评估方法,它通过一系列的转换范式将非结构化文本中的自然信息转换成为可以用来定量分析的结构化的信息形态,然后再将这些主要的信息发生的频率统计出来。20世纪上半叶,内容分析法主要运用于军事情报分析,是“战时传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90年代,这种方法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分析评价方法广泛运用到高等教育的领域中。

用内容分析法对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进行比较是否具有可行性,就成为一个必须首先予以探讨的问题。可行性的探讨主要是看其是否符合内容分析的三个要素:(1)对象界定。研究问题应当基于一些可获得的数据和客观项目的需要,内容分析法的优势就在于它是对文本的深入量化分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比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的差异性。(2)材料来源。内容分析的材料必须是通过可靠、真实渠道获得的,学生评价教学是学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途径之一,评价表作为分析的文本是可以得到的、可获取的材料。(3)对照分析。内容分析对来自于两个或更多的文献源的不同观点或相同类型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学生评价教学质量的等级量表源于美国大学,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等级量表,中美大学虽然在运行经费、学校制度和制度环境方面有很大差异,但是对教学质量评价表的对比具有可比较性。

基于上述分析,依据教学质量学生评价表的内容特征、代表性、样本可得性等,选择了

20所中美大学,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这10所中国大学作为目标组;把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圣地哥亚分校、加州帕莫那大学、夏威夷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韦恩州立大学这10所美国大学作为对比组。这两组大学的教学质量学生评价表主题集中,能够说明出处与信息来源,便于进行编码和分析。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进行分析,按照样本的自然属性,使用自然编码技术,并考虑所研究的问题及教学质量评价表的特征,以每一个评价表为分析单元,确定学习/价值感、教学热情、教学能力、教学组织/结构、师生互动、人际和谐、知识宽度、考试评分、作业/阅读材料、功课量/难度这10个主题作为评价表样本的基本编码分析指标,每一个主题都代表了一种可测量的结构,且在每一主题词下都有3~6个次级主题词。

三、研究结果

(一)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的指标体系设计呈现差异

1.维度差异。教学质量是一个多维性的评价指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多维性不仅包括对教师授课的客观评价,而且也包括对课程设置与相应配置内容的评价。仅就教学质量评价维度而言,对上述20所中美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进行编码,得出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指标体系设计维度分布情况(见表1)。

表1中的指标体系设计维度比例数据表明,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设计维度分布差异十分明显。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指标维度分布比例范围是0.4%~29.2%,差值为28.8%;美国大学的比例范围是4.1%~13.4%,差值为9.3%。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的维度分布比较聚集,主要集中于教学热情、教学能力、教学组织/结构这三项编码主题,这三项加起来为75.7%;美国大学的维度分布比较离散,而这三项编码主题和仅为32.9%。以上指标体系设计维度分布差异说明,美国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呈现多维度的特点,且维度分布较为均匀;中国大学的指标体系维度分布比较集中,维度较少。

2.数量差异。本文的数量差异是指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数量在10个编码主题词上的均值差异。中国大学(n=10)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平均数量值为20;美国大学(n=10)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平均数量值为37.5。

(二)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

对价值取向的差异分析,综合考虑这10个编码主题词出现的频率,从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中筛选出现频率位于前四位的主题词,比较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关注焦点的差异(见表2)。

表2中的关注焦点的次序分布表明,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所关注的焦点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关注焦点位于前三项的都是与教师教学相关的评价,并且这三项在整个评价表中的分布比率占到75.7%;位于第四项的是考试评分;美国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关注焦点的次序分布比率由高到低分别为:教学热情、师生互动、学习/价值感、人际和谐。

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关注焦点的差异反映了中美大学教学评价的不同价值取向。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是指导人行动(actions)与判断(judgments)的信念(beliefs),学校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也可呈现在其制度性的文本中,如教学质量评价表。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表现出以“教师为本”的价值取向,评价表关注焦点集中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的课堂组织、教学结构的清晰度、教学的态度等,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以改进教师的教学质量。美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表现出以“教师—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对教师的关注着重考察教师教学的态度,包括教师对教学的兴趣、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课程的热爱等,把态度置于技能、知识之上;关注学生学习的体验、价值感和成就感,如对学生兴趣和思考能力的激发、学生所获得的收获等;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以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和谐,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发展与认知发展。

(三)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对“课程”和“课堂”的理解不同

学校教育活动有其特殊的内容依据——作为法定文化的“课程”,以及特殊的活动形式——作为功能形成之基本途径的“课堂”教学。在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中,“课程”和“课堂”在评价表中的分布呈现差异,美国大学的评价表标题大多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表”(Course and Professor Evaluation),将课程的各个环节纳入到评价表的指标体系中;中国大学的评价表标题大多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也倾向于课堂评价(见表3)。

在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中,“课程”和“课堂”分别出现在评价表标题中的比率为5%和75%,其

余30%为没有出现;在美国大学,仅有“课程”出现在评价表标题中,关于“课堂”的评价在具体指标体系中有所涉及,但仅占26.5%。表3说明,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对“课程”和“课堂”有不同的理解。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把“课程”纳入“课堂”教学中,而美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则把“课堂”纳入“课程”学习中。美国大学对课程的理解是“广义的课程”,即将学校中显现的知识与学习经验均视为课程,或将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一切均视为课程,课堂只是课程学习的一种基本途径;中国大学对课程的理解是“狭义的课程”,即指学校课程表所列的教学科目,或是一种“合理的知识”(Valid knowledge),而课堂是传播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强调课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分析与讨论

以上是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的比较,由于这个比较是基于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的对比分析,而且是小样本量的比较,并不能全面概括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的不同之处。尽管如此,这个对比分析仍然可以发现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的差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研究发现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的指标体系设计、价值取向和对“课堂”与“课程”的理解,均呈现差异性分布状态。导致差异性的原因十分复杂,比如中国大学学生评价教学质量的等级量表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开发并使用的,评价表立足本国本校情况,必然表现出差异性。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与美国相比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美大学“资源”和“制度”等差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美国大学年度经费高达十几亿美元甚至是几十亿美元,对保证美国大学高质量的教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且美国大学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大学制度;而中国大学的资源和制度环境还不能与美国大学相比。这种资源的差异导致了中美大学管理者和教师在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方面的差异,高等教育制度的差异也导致了大学内部评价制度的差异,这两种差异因素共同影响了中美大学教学质量学生评价在观念、设计和实施方面的差异。

根据以上对比分析,美国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的设计和理念对我国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善有如下两点启示:(1)建立多维度、全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教育并存服务性与生产性,高校课程教学既是一种服务也是一种生产,为了对其教学质量有一个总体判断,评价指标应该是多维度的。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全过程包括教学质量策划、教学质量控制和教学质量改进三个环节,教学质量评价也应该涵盖这三个环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不仅仅应将注意力放在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服务的规范等教学策划方面,而且还应该重视过程质量的控制和结果质量的改进。因此,要求建立多维度的指标体系,关注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这里也必然包含着教学评价价值取向的转变,多维度、全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把“顾客”放在首位,达成顾客满意。对大学来讲,教师和学生是最重要的内部顾客,基于顾客意识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正是以“教师—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的体现。(2)将“课堂”评价向“课程”评价推进。评价课程质量是现代大学教学管理的要求,也是全面评价教学过程的要求。现代大学的课程是一个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显现的知识和学习经验,而且还包括课程所体现的价值取向,课程体现了教学对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及内容的规定。向课程评价推进,就要把教师对课堂的组织、设计和表现纳入到课程质量评价表中,即把包含课堂在内的课程的各个环节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

参考文献:

[1] Herbert W. Marsh, Michael Bailey.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93,(1)64.

[2]商丽浩,张亚萍.中美两国大学学生课程评价表的案例比较[J].江苏高教,2005,(2)49-51.

[3]李钢,蓝石.公共政策内容分析方法:理论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Eggleston,J. The Sociology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M]. Routledge & K. Paul,1977.

[6]Meihan,R.A. Sociology of Education[M].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1981.

[7]程凤春.教育并存服务性与生产性[J].比较教育研究,2006,(2)5-10.

[8]程凤春.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操作策略[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卢家婧

上一篇:灌输转变道德实践论文下一篇:生物合成纳米材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