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家庭教育迥异论文

2022-04-23

欲比较中美物价,单单跑几次超市找几种商品的价格进行简单对比远远不够。中美两国有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同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市场经济发展规模也迥异,必须结合两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金融等背景,进行深入分析。美国整体消费水平跟中国比显得更合理。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美两国家庭教育迥异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美两国家庭教育迥异论文 篇1:

浅谈家庭教育中渗透的中美文化差异对改进课堂教育方式的启发

摘 要: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沉淀,而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它甚至成为了两国人民交流和理解的隔膜。中美之间这种复杂多面的文化差异,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下的产物,是两国人民世世代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差异影响的结果。本文试从中美两国家庭教育模式的差异入手,就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做一个对比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育 中美文化 差异 教育方式 启示

课 题:本文为《1506652美国文化与齐鲁文化传播模式对比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家庭教育与文化差异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各自家庭所具有的条件和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年轻一代施加的教育影响。成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在彼此相互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共同完成的。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地位。家庭教育可以狭义地解释为长辈(主要是父母)对子女的批评、指导、培养和管理等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文化差异是由于各国家、地区、民族的历史性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其民族习惯的不同而出现的差别。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现存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不同的人生经历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也就产生了文化上的差异。文化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二者互为前提,互相砥砺,缺一不可。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精神层面。文化又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不同教育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体现着迥异的文化传统。总之,文化传播与教育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中国家庭的教育模式

1.用物质补偿时间

中国的父母由于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子女,往往会以“物质补偿”的方式来填补时间的空缺。他们极力想满足孩子对于物质的所有要求,因为他们不能拿出时间陪孩子一起聊天,一起做游戏。然而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亲子互动”。失去父母的参与,家庭教育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2.重智商,轻情商

家庭教育主要是对孩子情商的培养。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效仿的榜样。而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更看重成绩和分数,而不是“德行”。所以,一大批“高分低能”“书呆子”式的孩子应运而生。

3.太在意自己的意愿

很多中国父母会把自己的人生梦想或意愿强加给孩子。一旦孩子违背了或是达不到目标,就会万分失望,甚至痛不欲生。孩子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父母不能喧宾夺主,强加干涉,而应给予帮助和引导。

4.教育态度极端化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模式中,存在“两个极端”现象。要么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么对孩子“勒令呼和”。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父母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常有不顾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盲目实施“拔苗助长”教育模式的出现。也有父母坚信“树大自直”的理论,完全撒手不管。对孩子采取过度放养的教育模式错失了最佳教育契机。

三、美国家庭的教育模式

1.重视“契约精神”

美国在家庭教育中很重视约定——在家庭中制订一些家规,要求孩子严格去遵守。父母会邀请孩子一起参与到规则的制订中,以便孩子们能更好地去执行。契约内容多涉及与孩子每天的生活安排和规则有关的内容,例如写作业、玩游戏时间、睡眠时间等。如果孩子违背规则,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2.鼓励个性发展,讲究平等沟通

在中国,古语云:“身体发肤,受自父母”,因此“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属于父母的”这种观点深入人心。孩子就是要听父母的话,服从父母的安排;而在美国,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喜好、选择、隐私、交际圈。父母不会干涉子女的选择和生活,出现意见分歧的时候,美国的父母都是用平等的态度跟子女沟通解决,在意见无法达成一致的时候,也不会强制子女接受。

3.精神资助多于物质

美国父母可能不像中国父母那样对孩子无微不至地关照,他们照顾子女的初衷就是让孩子乐观地生活,能独立生存,并有健康的人格,而且注重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他们不会设计孩子的未来,更不会替孩子安排未来。孩子的自由发展,天性培养是美国家庭教育的宗旨,努力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以及能独立生存于社会的能力是父母给孩子最大的财富。可见,美国父母不是孩子的靠山,而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4.看重“责任感”和“经济意识”

在美国,父母不会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来,反而孩子还必须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摆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些看似残忍的教育方式,让美国的孩子从小就知道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对社会和家庭负责。同时,也对金钱有了概念,懂得如何赚钱,如何管理和应用钱。

四、中美文化差异对改进课堂教育方式的启示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从先圣孔子起,中国的教育理念便如一盏明灯,照亮和指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更是培养出了一个又一个德才兼备、贡献卓著的人才。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教育精华不仅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在世界各地播撒了中国文化和教育的种子,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然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人渐显浮躁情绪;加之外来文化的入侵,国人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开始彷徨,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路上,难免会有舍弃精华,留下糟粕的情况发生。面对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以及家庭教育的冲击,我们研究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要敢于放手,勇于放手

探索是孩子的天性,要探索就肯定会有失败,也必然会犯错误。只有在错误中汲取教训,孩子才能有进步,有成长。所以,家长要适度地“放”,给孩子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能束缚孩子的手脚和头脑,更不能绑架孩子的理想和愿望。

2.要尊重孩子,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自力更生

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宣扬父母有绝对的“制约权”,子女要完全服从父母的指挥。如有差池,家法伺候。然而,现在的亲子关系来了180度的转变,父母变成了子女的“佣人”。无微不至地照顾子女的生活,还要迎合子女的喜好,甚至是“讨好”孩子,以达到某些目的。这两种教育方式都有偏颇。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但不能曲意迎合。我们要帮助孩子树立自强、自信、自力的生活理念,让他们懂得独立思考,自主地处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既不是“训斥”,也不要“包办”。

3.转变“从众”观念,培养有健康人格和独立性格的孩子

我们不要看到别人的孩子学什么,做什么,就非要安排自己的孩子去学,去做,而是应该从孩子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出发,发掘孩子愿意做什么,能够做什么的内涵,由此生发,促其成长发展。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才有独立的人格和健康的性格,才能有快乐的人生,也才能成为有用之人。

五、小结

文化传播并非仅仅是静态地固守其传统,它在历史长河中屡有变迁。教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文化的演变而更迭。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过程就是创造文化的过程。教育在传递、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通过各种方法使原有文化发生变化衍生出新的文化要素。特别是家庭教育,时时刻刻对文化的传承以及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便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文化在内容以及传播方式上有诸多不同,我们仍要重视中国模式的家庭教育,不断传承和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

(作者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吴雁

中美两国家庭教育迥异论文 篇2:

中国不仅仅比美国贵

欲比较中美物价,单单跑几次超市找几种商品的价格进行简单对比远远不够。中美两国有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同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市场经济发展规模也迥异,必须结合两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金融等背景,进行深入分析。

美国整体消费水平跟中国比显得更合理。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表明,美国家庭最大宗的支出是房屋居家,占34.1%,其次是买车、交通,占17.6%,吃饭占12.4%,保险年金10.8%,医疗5.7%,娱乐5.4%,而教育占1.9%,只是每年置装费的一半。

美国家庭每年花在吃上的费用平均为6133美元,其中在家吃与下馆子的比例大约为2:1。食品消费占全部消费的百分比又称为恩格尔系数。根据统计,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基本在6%~15%之间,如美国为6.9%,日本为14.4%,德国为12.2%。而发展中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基本为35%以上。

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8%。换句话说,中国家庭三分之一的支出全都用来糊口。

我们还必须看到,除了食品开支,房屋的支出是中国城镇家庭消费中的最大项。新浪微博博主北京厨子做了个简单的对比。位于杭州市浙江大学对面的一套精装修公寓,面积89平方米,售价350万人民币;位于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对面的一处精装修房产,面积为99平方米,售价折合人民币275万元。而这两处房产无论从环境、装修、舒适度上,都天差地别。更何况,在中国房产只有70年产权,而在美国理论上可以拥有无限期产权。

美国医疗制度虽饱受诟病,但相较于中国已相当完善。美国家庭教育经费开支比中国少得多。

再从收入结构来看,中国人总收入占GDP的比例为23%,而美国人总收入占其GDP总量的69%,美国是真正的藏富于民。杭州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根据杭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提供的数据,2009年,杭州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6万元。而根据美国统计局2009年的数据,杭州的友好城市美国波士顿所在的马萨诸塞州,平均收入中值大约为40.2万人民币,是杭州人均收入的15倍,换言之,杭州人的收入只相当于波士顿人的7%。

此外,考虑到食品安全程度,消费者权益保障,在美国做一个消费者的体验大大优于中国。

作者:王佩

中美两国家庭教育迥异论文 篇3:

从《欢乐颂》和《妈妈咪呀》看中俄女性婚恋观

摘要:《欢乐颂》是由正午阳光出品的都市职场女性剧,共两季,2016年在中国播出,获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引发了国民对现代女性婚姻观与事业观的热烈探讨。《妈妈咪呀》(《Мамочки》)是俄罗斯-乌克兰著名喜剧电视剧,2015年开始播出,共三季,主要讲述了发生在阿尼亚、微卡和尤利娅三个好朋友之间的婚姻、爱情故事。《妈妈咪呀》经由鱼子酱字幕组翻译制作,目前已有完整中文字幕版,在俄语学习者及爱好者之间颇为流行。对《欢乐颂》与《妈妈咪呀》中女性角色的婚恋观进行研究,有利于帮助人们了解中俄女性婚恋观的差异,对文化交流与女性思想的不断解放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欢乐颂;妈妈咪呀;婚恋观;中俄女性

一、引言

《欢乐颂》是一部都市职场女性剧,主要讲述了居住在欢乐颂小区22楼的五个女孩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剧中的五个女主角性格迥异,年龄、职业各有不同——冷静智慧的海归高管安迪、处事圆滑的外企hr樊胜美、性格热情火辣的富二代曲筱绡、刚刚迈入职场的文静女孩关雎尔以及做事冲动的职场菜鸟邱莹莹。这些女孩在打拼事业,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都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但彼此帮助,最终都使自己的人生想着理想的方向前进。该剧播出后,曾引发多个有关中国现代女性婚恋观、家庭观及事业观的话题——女性择偶时是否应该对男性经济情况做过高要求?女性在恋爱中是否要守住底线?对于过度索取的家人是否应该无条件帮忙?女性能否完全依赖于男性?这些话题都是当下中国女性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可以说,《欢乐颂》一剧的播出,给女性观众带来了更多关于生活的思考,对女性的现实生活,具有着一定的指导与参考意义。

《妈妈咪呀》则是一部讲述现代俄罗斯女性如何处理婚姻、恋爱、家庭问题的喜剧作品。剧中共有三个女主角——全职太太阿尼亚、报社记者尤利娅和男科医生微卡。阿尼亚是一名新手妈妈,患有轻度的产后抑郁,并且面临着试婚丈夫的背叛;尤利娅和丈夫罗马育有三个孩子,在家中向来说一不二,但在想要重回职场时,却又畏手畏脚;微卡经常与不同的男性交往,但却一直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丈夫,与她交往的男性,似乎都有一些不靠谱。在这样的背景下,剧情开始展开。阿尼亚经过痛苦的抉择,坚决地与出轨男友瓦尼亚分手,并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尤利娅则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渐在职场上站稳脚跟,但却难以兼顾家庭,与丈夫罗马的矛盾也多了起来。感情上摇摆不定的微卡,为了孩子,选择了清贫的地理教师安德列,但是心里却一直放不下多年的好友科思佳。在经历过无数的问题之后,三个女主角逐渐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再摇摆不定。

凭借着生动的情节、饱满的人物形象,《妈妈咪呀》一剧清晰地展现了当下俄罗斯女性独特的婚恋观。本文中,筆者将分别对两剧中所展现的女性婚姻观、家庭观以及恋爱观进行分析,探讨中俄现代女性的婚恋观异同,希望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俄两国之间的国情文化差异,减少跨文化交流时的障碍。

二、《欢乐颂》与《妈妈咪呀》中体现的中俄女性婚恋观

(一)婚姻观

中俄两国的女性在选择结婚对象时,都是严肃而认真的,会对男方的品德、工作与性格进行全方面的仔细考虑。《欢乐颂》一剧中,“大龄剩女”樊胜美一直渴望寻找一个精英男,来为她分担各种家庭负担,给予她未来生活一个踏实的保障。但是,除了经济条件之外,樊胜美对男性的人品也很重视,并且也希望自己的婚姻是来自于爱情。樊胜美在面对花花公子曲连杰的追求时,曾经很心动,但这场交往始于光鲜华丽的外表,终于曲连杰的渣男人品。在樊胜美父亲入院后,曲连杰暴露了自己自私的本性,樊胜美这时才明白曲连杰根本不是认真的。而同学王柏川,在樊父病重时忙前忙后,帮助樊胜美承担起各种家庭负担,使樊胜美大受感动,意识到自己不应该过于看重男方的财力,决心与王柏川一同为了彼此的将来而奋斗。然而,在第二季中,二人却因为房产署名的问题而分开。这时樊胜美选择坚决分手,不仅仅是因为金钱的问题,更多的,是因为她觉得王柏川对其并不信任,并没有给她一个可靠保障的决心,可能也并没有很爱她。因此,尽管已经耗费了很多时间恋爱,樊胜美并未选择将就着踏入婚姻,而是坚决地分手,希望能够遇到更好的爱情。在《妈妈咪呀》一剧中,女主角之一的阿尼亚与男友试婚三年,生了宝宝之后才开始考虑迈入婚姻的殿堂,但却在这时发现了男友的背叛。男友瓦尼亚是一家车行的销售经理,英俊多金,是家里的经济来源。尽管如此,新手妈妈阿尼亚并未选择原谅男方的出轨,为了给自己和孩子好的生活保障就仓促踏入婚姻,而是在婚礼上狠狠地报复了瓦尼亚,选择自己带着孩子生活。

樊胜美与阿尼亚最大的相同之处,就在于她们对待婚姻的慎重态度。不因为年纪大该结婚了或者为了孩子忍一忍这种老旧思想而将就着踏入婚姻,而是坚定地等待着真正适合自己的另一半。“没有该结婚的年龄,只有该结婚的感情”,这句话曾经一度在网络上流行起来,使很多女性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婚姻观。的确,随着经济发展,就业环境的不断优化,女性在职场中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对婚姻的自主选择权也越来越大,思想也越来越开放。从前女性经常会被灌输“婚姻才是衡量一个女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这种思想,因而不得不迫于父母亲人和周围人的眼光而结婚。现在,随着女性思想的不断解放,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为自己而活,按自己的心意来选择未来丈夫,不再屈服于周围陈腐的观念,使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义。

(二)家庭观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孝道,提倡“乌鸦反哺”,因此,很多女性在对待父母亲人时,往往竭尽所能,最为典型的就是《欢乐颂》中的樊胜美。樊胜美工作多年,却没有自己的积蓄,这是因为她将自己挣的钱全补贴给了家里。樊胜美的家庭是一个典型重男轻女的家庭,哥哥不成器,妹妹就要不停地帮助他,帮他买房子,帮他抚养孩子,当家里父母生病时,樊胜美也要自己独自承担。而樊家父母也固执地认为,这一切都是合理的。可是当樊胜美想要过属于自己的人生之时,一切麻烦却接踵而来。男朋友的家庭无法接受吸血鬼一样的樊家亲人,男朋友本身也对樊胜美的软弱与愚孝感到厌烦。因此,在房产证名字的问题上,男方父母坚决不同意加樊胜美的名字,男朋友也只能按着父母的吩咐来做,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分手。

樊胜美本人有着很好的外貌条件,工作能力出众,为人热心肠,善与人交往,在事业上也能够给男方很多帮助。但是,因为不堪的家庭与自己的愚孝思想,影响了自己的择偶,感情路上屡屡受挫。可以说,原生家庭对女性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樊胜美的愚孝思想,无条件地帮扶哥哥的想法,都来源于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来源于家庭环境。物质条件的改变可以依靠努力工作,思想的改变,则需要经历挫折,才能够成长。第二季结尾,樊胜美终于放开了自己,勇敢地斥责其哥哥无耻的作为,对不合理的亲情绑架大声说不。

中國女性对家庭的依赖度很高,重视程度也很高。除了樊胜美之外,剧中其他的女性角色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过于听从父母,无法将自己的生活与父母的分开。剧中的关雎尔,是一名典型的乖乖女,从小就在母亲的严厉教育下成长,不敢做出出格的事。因此,在其长大成人,迈入社会后,也缺乏自己独立的思想,不敢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只能将感情藏在心底。富二代曲筱绡,尽管表面潇洒不羁,却在一定程度上仍旧受到父亲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打拼事业也主要是为了获得父亲的肯定,而不是自在地为自己而活。

与中国女性相比,俄罗斯女性的家庭观念也很重,但是亲人之间,更多的却是彼此独立,互不打扰。《妈妈咪呀》中的女性角色都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尤利娅有三个孩子,还想要重回职场,这使得她难以平衡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关系。但是尤利娅并未选择让自己的父母来帮助她带孩子,因为父母也有着自己的生活与梦想。尤利娅的母亲是一名演员,醉心于演艺事业,尤利娅尊重母亲的事业,不会让自己的事情干涉母亲的生活。阿尼亚和微卡也同样如此。在经济状况不好,一个人难以照顾孩子时,两人都没有选择求助父母,而是自己努力去渡过难关。但这并不代表着俄罗斯人之间感情淡薄,在微卡遇到经济障碍时,身为哥哥的瓦尼亚还是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妹妹;尤利娅的父亲曾经因经济罪而坐牢,女儿对他有着很大的误解,因此,父亲就在暗处默默地为女儿保驾护航;身为子女,尤利娅也在努力帮助父母追求自己的梦想,尊重父母的每一个选择。可以说,在俄罗斯人的意识里,彼此尊重是家庭关系最好的状态。

(三)恋爱观

在恋爱观方面,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中俄两国女性在对待婚前性行为时的态度。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女性在对待婚前性行为时,并没有俄罗斯女性那样开放。《妈妈咪呀》中,微卡交往过的男性很多,性对象也很多,遇到合眼缘的,都会有一夜情的可能,在考察男性时,对性方面也有着一定程度的要求。而《欢乐颂》中的女性角色,相对而言要保守得多。女强人安迪由于个人的一些心理障碍,不能与男性有身体接触;关雎尔的家庭教育极为严格,恋爱都基本没谈过,更不要说性行为;其他三个女孩,虽然有过婚前性行为,但也都是感情稳定之后,基本到达谈婚论嫁程度才有的,并不会因为一时冲动而发生一夜情。造成中国女性在性方面保守的原因,除了所受的传统教育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一些封建男权思想。《欢乐颂》中,邱莹莹对待感情往往是全身心投入,满腔热诚,所以才会在遇到白主管之后,将自己完全地托付给他,可惜结果却是识人不清。这段恋情不仅仅使邱莹莹丢了工作,还为她的下一段恋情埋下了隐患。在其与第二任男友应勤的感情稳定发展之际,应勤无意得知她不是处女的事实,顿时不顾风度地谴责邱莹莹,并坚决地分手。而在现代中国社会中,持有与应勤相同观点的男性并不在少数。因此,大部分中国女性,考虑到未来的择偶问题,在对待婚前性行为时,都是持否定态度。而在俄罗斯,男性并不会十分在意女性的感情史。《妈妈咪呀》中,科思佳知道微卡的每一段恋情,甚至是一些有趣的性经历,但仍在一旁默默地守护她。这是因为性开放并不等同于滥交,在认真开始一段感情之后,俄罗斯人是会对感情忠诚的。

在选择恋爱对象方面,中俄两国女性的想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国女性选择恋爱对象往往是希望能够天长地久,一起携手走入婚姻,而俄罗斯女性则常常遵循自己的心意。曾有人就婚姻问题在俄罗斯学生和中国学生之间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参加问卷调查的俄罗斯学生,爱情与个人幸福在婚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对于参加问卷调查的中国学生,孩子与责任在婚姻中占有重要地位。(陈敏,2014:72)由此可见,中国女性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往往不会完全随性随心。《欢乐颂》中,樊胜美曾说过一句话:“大龄剩女不配谈恋爱,只配找对象。”那么,谈恋爱与找对象的差别在哪里呢?谈恋爱时,女性考虑的主要问题是两个人是否彼此有感觉,而找对象时,考虑的因素就要现实得多:男性是否有着不错的工作?有没有房和车?婆婆是否会好相处?未来孩子的生活能否有保障?等等。考虑这些现实因素,并不是因为中国女性拜金,而是女性对未来婚姻的一个谨慎的态度。在大部分中国女性的意识里,谈恋爱往往是以结婚为目的的,年纪越大,对待情感的态度便越慎重,考虑的因素也越多。选择结婚对象时对男性物质条件做的种种考察,也是对两人未来生活稳定性的评判。《欢乐颂》中,樊胜美想在上海站稳脚跟,希望自己未来的丈夫能有房有车,有着好工作,能够与她一起承担家庭重担,因此,她对相亲对象的要求很高,不愿选择背着房贷,事业上并没有潜力的男性,即便是对后来的男朋友王柏川,她的要求也很高,一直要王柏川努力拼事业。而在俄罗斯,情况却不尽相同。俄罗斯女性在恋爱时,往往受荷尔蒙的影响更多一些,遇到自己心仪的男性时,会直接表达爱意,谱写一段浪漫的恋曲。《妈妈咪呀》中,微卡在选择男友时,往往不会考虑男性的经济状况,所交往的男性,职业五花八门——画家、医生、教师等等。每次遇到心仪的男性,微卡都会展开一段热烈的爱情故事,尽管这感情来得快,去得也快。

三、结论

《欢乐颂》和《妈妈咪呀》所展现的,都是当代女性的成长史,为当代女性提供了更多有关婚姻与家庭的思考。中俄女性在婚姻观、家庭观与恋爱观方面,既有着不少的共同之处,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婚姻观方面,两国女性的态度都是严肃而慎重的,不会抛开自己的想法草率结婚;家庭观方面,俄罗斯女性倡导彼此尊重与独立,而中国女性则有着更高的依赖性;恋爱观方面,俄罗斯女性要更为随性,性观念也比较开放,中国女性则要相对内敛,对待恋爱往往更为认真谨慎。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女性思想的不断解放,中俄女性的婚恋观将会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陈敏. 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的中俄“婚姻观”对比分析[D].天津外国语大学,2014.

[2]蔡薇.当代中俄婚姻观对比[J].时代教育, 2014(19):131-132.

[3]陈洋.从《奋斗》和《老友记》看中美青年婚恋观[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04):79-80.

作者简介:王越(1995-),女,满族,辽宁大连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吉林大学  吉林长春  130012)

作者:王越

上一篇:教师教育的开放性研究论文下一篇:如何指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