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艺术设计论文

2022-04-28

摘要:基于“项目工作室”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进行“项目化”课程的实践学习,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使他们受到实际职场氛围的熏陶,从而使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素养”于一体的技能型人才。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计算机网络技术艺术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计算机网络技术艺术设计论文 篇1: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起,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也要加强在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建立和改进。对于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来说,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改进结合。该文将根据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程特色,从多方面对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高职;工作过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

随着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的改进,为了提高办学效率高职院校在对于计算机网络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许多改进,这种改进旨在通过改变课程体系,提高课程体系的效率,从而实现对完整课程体系的构建,满足当前信息时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需求。为了保证能够形成独特的高职院校特色。本文将根据重庆工学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体系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并在逐步的分析过程中结合当前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建立效果进行探讨。分析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改进方案和未来的发展途径。从而确立正确的课程体系。

1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定位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为了满足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提升。保证学生能够享受到更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就需要与学校,企业相结合,通过。徐建满足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需求,同时运用完整的规划和完善的课程体系来建立计算机教育环境。对目前教育环境的分析可以发现。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较为完善,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学习到正确的课程效果,我们将根据专业的目标,将其分为几个功能模块。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育效果。构建培养网络都木标是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更加清晰的人士,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说,其主要分为网络工程和网络开发,以及网络艺术设计。这三个模块分别涵盖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功能和应用范围。

2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来说,想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就需要对其进行专业性的分析和培训,才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其学习需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只是而在这个过程中,则需要学生与高职院校之间的配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需要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宿文盛的教育环境才能够使学生认真地投入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育课程中来,通识课程体系也是衡量一个学生能否学习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能力的外界条件。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加强骑能力培养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而通过对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形势可以发现网络开发和网络设计以及网络工程是当前的三个主流的岗位工作方向。因此,为了保证各模块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够互相协调,满足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需求,就需要根据现实中的工作流程能力对其进行分析,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工作需求进行分析,从而满足工作条件,终于正式网络开发及网络工程目前的发展形式。各种院校来说,想要实现教学目标,就需要完善当前的教学机制。因此需要创建完善的学习情景模式。这就需要学习项目的建立。只有构建起完善的课程体系,并且加入合适的教学项目,才能够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校差距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前景,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扩大,学校也要根据当前的行业需求动态调整课程体系是课程體系能够适应时代潮流。因此,根据行业的研究信息结果可以分析发现。在学习效果才能够适应当前的。朋友环境,推动学生更好地适应到工作环境中。

3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3.1 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教育环境的完善,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当前行业重视的一个标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建立合适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学习过程中进入更多的学习过程中。当前社会需求的分析可以发现,想要适应当前的行业需求,也需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联系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对当前的社会形势以及行业需求有更多的了解,就需要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带领学生逐步了解更多的行业。同时学生对课程的需求也需要加强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如果正课程资源与学生需求相结合,保证学生教学效果符合预期的目标需求。而我愿积极关注用人单位对学生。行业需求的反映。因此,通过对当前许多企业的。用人信息分析可以发现。只有保证课程体系不断的完善与改进,才能够使学生学到更多的技术。这也正是当前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关注的需求。

3.2 依托行业工作过程,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校企联合建设是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前提。为确保课程内容体现专业性,行业和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必须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特别是在现场工作过程(任务)研究和典型工作过程(任务)归纳,行动领域的确定,课程内容设置等,有必要寻求行业和企业专家的意见和证明,以确保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和适用性。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是:每个模块相对独立,每个模块都可以获得技能,知识或能力;模块的内容根据专业工作流程的实际情况确定,每个科目都以模块的专业方向为基础,围绕工作流程组织课程内容,强调技能培训或能力培养,传授对工作过程的了解;模块可以灵活组合,形成专业选修课程形式的扩展能力模块,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每个模块可以包含多个子模块,具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以我院为例,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我院依托“工作替代”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工业和IT产业,深入整合安全技术知识。生产监测网络调整课程,培养高质量的核心。课程标准,建立以工作为基础的工程模块化课程体系。同时,“网络工程与管理”的核心能力被确定为课程的主线。根据“建筑网络”,“管网”和“使用网络”(三个模块)的实际工作流程,“工程”与行业分开建立。替代“人才培养模式”。

3.3 突出实践,强化岗位工作能力和工作过程

张月为了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学生岗位,培养工作中制定了许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些方案注重。将实践与课程理论结合,因此。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有许多经验。为了强化学生对于岗位工作的适应能力,在培训过程中积极与校外企业合作。强化学生对校外企业的工作一时满足学生的工作需求,同时以工程和学习为当前的发展目标,使学生参与度,模块化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后面能够使学生的专业能力获得更多的认同。另一方面也能够根据当前的课程形式进行调整,学生的课程体系需求永远处于第一位。所以这教学经验的积累。局奇艺和朋友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多,这也正是共建了当前的网络开发。可以训的环境通过构建有网络开发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享受到了应有的岗位待遇。

对于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的学生来说,网络技术以及工程真的主要课程学习目标。课程体系的完善,也决定了学生能力的大小,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为了使学生能够胜任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相关岗位工作。其主要是为了不要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设计能力。其初期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适应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管理。出去的课程安排,保证了学生的网络工程的学习基础。中期的学习课程的安排阶段以TCP/IP为学习基础,学生的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我到了后期的课程安排阶段,主要是以学生的。阶段性理论为培养目标为了保证单位网络设计以及岗位工作的安排符合预期的需求因此对于网络管理方面的测试这也要求学生对于windows系统和linux系统有更深的了解。这是在这种培训基础上。学生才能够对网络服务器有足够的了解。以及对当前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网络环境有充分的经验。决定了未来学生实施网络服务的能力以及对网络是否有足够的配置能力。

3.4“工学交替”指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的目标均是学生。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培养其工作岗位意识与学生职业资格是当前院校的主要任务。而实行的学生能力的培养咋保证的学生在未来的岗位有足够的工作能力,与此同时,通过对学生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考查,也有利于学生的课程体系的更好的安排。这也要求学生在岗位实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接受选拔和培训。因此双证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岗位知识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双知识的渠道。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总体的分析和探讨。而从整体来看。双证书课程也对学生有更加细致的分析。不正将专业整合在一起,对于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也符合国家的。职业标准对于岗位能力的调用更是有相关的课程体系进行安排。这也正是双证书课程的培训意义。为能力的实践,也是由学校,企业共同制定的,在这个制定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选拔能力有清晰的了解,从而制定相关的行业选拔测试标准。分学生的计算机网络职业的资格标准符合。职业能力的设计需求,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安排和探讨。如出现不符合预期的课程实践的能力效果的前提下找准和改变是双证书课程能够将专业教育课程与职业能力课程相结合信任新的发展渠道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全面的发展途径。儿子培训过程中也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标准实施。以我院为例,不过年中通过对毕业生的岗位结果分析和。调查可以发现,双证书课程的实践效果不但使学生在未来有了更多的选择。封闭式参与到工作行业中后对于工作行业的知识也更加易于吸收。同时通过与企业专家和行业现状的调查分析的可以发现当前行业的需求逐渐增加,因此对于人才的选拔上也有了更多的标准。而双证书课程可以将学生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有利于学生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受到行业和企业的青睐。而专业所倡导的网络课程和网络开发已经网络艺术设计的课程模块也得到了联想(阳光雨)信息服务公司的肯定。同时在未来也逐渐获得了许多资质认证标准,同时与重庆龙行广告等互联网公司合作,取得了更多的资格证书,在学历教育和岗位工作上实现了统一。

4 结束语

随着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工作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发展趋势进行改变,又改进教学模式和发展目标,使整体的课程体系趋于完善,处理好课程体系与院校之间的关系使课程體系能够在许多方面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徐玉莲,庄道坤.浅议.互联网+教学诊改视域下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1):201-202.

[2] 禹禄君.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01):104-106.

[3] 余明辉,贺平,钟伟成,蒋亚军,郭锡泉,陈长辉.基于能力核心和项目课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8):17-22.

[4] 池瑞楠,蔡学军.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13):65-67. [通联编辑:光文玲]

作者:王敏杰

计算机网络技术艺术设计论文 篇2:

基于项目工作室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基于“项目工作室”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进行“项目化”课程的实践学习,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使他们受到实际职场氛围的熏陶,从而使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素养”于一体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职场;项目工作室;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

一、前言

“项目工作室”是指以项目为主导,以工作室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传统课堂与实践课堂一体化的教学体系,进行开放性教学。目前,要做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就要改变教学管理模式,将企业真实的项目引入课堂,并建立项目工作室,从而真正地展开项目式教学。学校要引进行业专家共同建设“项目工作室”,按四个平台实施教学过程,构建融“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的项目课程和基于工作过程以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同时,教师要让项目化、任务式教学成为真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专业最新的动态,了解市场行情,让学生真正地成为企业的储备军。

二、“项目工作室”教学是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1. 突出社会实践能力是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

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器、民生改善的保障网、人生出彩的金钥匙。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智慧城市发展中,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一种“供”与“求”的矛盾:一方面市场上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另一方面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就业对口率低。问题的根源是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内容滞后,学生所学不能为所用,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弱,不愿意动手实践。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挖掘市场资源,与企业合作,通过项目工作室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2. 实践先行的“项目工作室”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建设“项目工作室”,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后,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进入相关工作室进行工学结合的专项技能与综合技能训练,依据工作业务流程,在工作室完成网站制作、网络搭建,进行真实工作项目的实战训练,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按基础学习领域、职业技能学习领域、岗位技能学习领域和拓展素质领域这四个平台实施教学过程,构建融“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的项目课程和基于工作过程以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其中,职业技能学习领域结合企业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兴趣设置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和网站设计开发与维护两个“职业技能”方向,按技能方向进行培养。

三、基于“项目工作室”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结构与创新

“项目工作室”是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模拟与实践相结合,专业与企业相结合,将学生的培养过程融入到专业项目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项目时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构建能力结构。

1. 课程规划思路与总体结构

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基础上,设置专业技能课程。按照“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流程工作岗位的要求,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以学习项目和学习任务为载体,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组织教学,校企合作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

2. 专任教师负责制

专任教师负责制要求每位专业教师负责本专业1门~2门专业课程,从而保证课程建设的连贯性和统一性。每位专业教师要明确本课程的建设任务,参与课程建设与规划,进入企业了解最新动态,将企业文化带入课堂。一是项目工作室的课程采用专任教师负责制,有利于以企业项目为主导的课程设置。通过对企业项目的整体设计,将专业知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探索过程进行整合统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提出课程创新,有助于推进专业实践教学,有效地整合和革新旧课程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二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借鉴行业、企业项目管理和项目工作流程,实现学生作业、项目作品与企业产品相结合,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逐渐融入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生在专任教师的指导下提升岗位操作能力。三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能得到充分锻炼。在工作室中教学活动围绕一个项目若干任务而进行,做到“做中学,做中教”;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等内容,增强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3. 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零距离对接

基于项目工作室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以项目为主导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入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技术能手,能将实践教学内容形象化、生活化、社会化;学生通过工作室了解社会、专业最新动态,实现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进行有益的实践探索,实现了与行业的对接,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曹大勇.实践先导依托“项目工作室制”重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高职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微[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2]王来哲.数字媒体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J].创意设计源,2013(01).

作者:陆霞

计算机网络技术艺术设计论文 篇3: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产学融合典型案例研究

摘 要:文章研究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产学融合典型案例。产学融合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合作,通过与企业开展“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以行业为导向,依据行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将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开发应用型共享课程,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授课,强化应用型人才岗位的针对性。

关键词:产学融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优化课程体系

当今世界是网络的时代,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全世界的人们通过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发展、应用普及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计算机网络应用普及的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结合信息类专业的特点,使“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同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密切结合,形成较为明显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

1 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通信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等相关专业的核心必修课;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网络组建、维护与管理的相关知识,是一门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案例中掌握网络技术专业的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1]。

2 课程的设计思路

本门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动态项目化课程,以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依托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分析岗位的职业能力,严格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设计课程,并选择项目式教学内容,彻底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式,实现课程体系按工作体系的课程内容。以企业岗位为学习场景,以企業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引导,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针对职业岗位的工作特点,设计学习情境,实施“课堂+岗位”的教学模式,以企业工程案例为导向整合,重新构建、序化、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在实际工作情景中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从知识技能到岗位能力的跨越。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实施“学中做、做中学”,强调以“做”为中心,就是强调注重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

3 课程内容设计

实现产学融合、创新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按照行业标准、职业标准、技能等级标准,实施“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深度融合最有效的平台,学校通过“冠名班”“特色班”等订单式人才培养,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将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融入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采用了“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把理论课堂延伸到企业,把教室搬到企业工作岗位,将专业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训融为一体,坚持理实合一,真实模仿企业的工作过程,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边学边做”,引导学生课程教学中“学中做、学中创”,激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有所创新,创新性地完成课程教学内容,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目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与锐捷网络有限公司、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办了“锐捷班”“达内班”等多个特色冠名班,极大地促进了在教学、人才培养、教科研项目的良性互动,使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

同时,邀请企业参与课程内容的优化与创新,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培训交流、互访的长效机制,每年邀请企业专家定期召开专业教指委会议,定期到企业调研考察,按照岗位需求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将企业实际工程案例引入实践教学,将职业岗位能力、企业生产实践与课程内容相吻合。聘请企业专家到校指导实践教学、开展讲座、成立创客工作室及各种学生社团等,将企业新技术、新项目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了解专业核心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工作中的应用和升华,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合理的选择空间和坚实的技术理论支撑。

4 构建产学融合创新创业的教学模式

4.1 探索‘创设情境、项目实施、交流汇报、评价完善’的四步教法

“四步”教学法是把教学内容按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以情境为单元,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交流。创设情境就是让学生自主规划,自己选择一个项目主题方向,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项目实施就是把学生的选择主题分解成若干个单元内容,以学习单元项目落地到教学中,按项目进行学习。交流汇报就是让学生提炼并分享学习成果,使学生有机会整理并运用所学知识,在各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展示,提高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评价完善就是制订学习成果评价内容与标准,这个评价体系要以学生、学校、企业为主体,实行多元化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实行动态化管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质,给学生一个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2 采用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要运用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第二课堂、学生社团、学术讲座、社会实践及科学研究等教学活动,扩大学生学习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创新,增长社会经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自身能力与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制定自主创业就业目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学习论坛、企业认识实习与实训、各种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大赛与职业技能大赛等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创新与创业培养活动融为一体,努力培养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实践应用为重点,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协调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3]。

5 课程实施保障

校内要求拥有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仿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实训室拥有先进的网络设备,至少八组网络设备,每组设备包括至少两台交换机两台路由器,且为可网管设备,同时每名学生一台计算机,并采用最前沿的网络技术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原理知识,增强网络组建与管理的操作技能。为了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及教学资源的不足,加强专业建设及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同时引入了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工程实践技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 建立产学融合课程考核与评价机制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与教学密不可分。评价建立在校企共建的课程内容和实践教学方式改革下的新的评价标准,构建培养零距离就业人才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产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是检验产学融合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质量评价体系,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采取轻理论、重实践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专业技能作为专业考核的一项必须内容。创新考核评价制度,采用多元化考核,制订以应用创新为目标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将学生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企业指导教师评价与校内教师评价相结合,积极引入企业等第三方评价机制,对学生岗位技能进行达标考核,建立阶段考核及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

7 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课程实施结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標,达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目的。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建设,主要通过与思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及本地等多家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就业,以产学融合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校企全程共建”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课程的校企合作、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志宏.产教融合阶梯式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8):88-92.

[2]陆天奕,汪海伟.产教融合视野下高职艺术设计课程改革探索[J].职教论坛,2015 (35):55-58.

[3]黎永键,关伟.产教融合的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当代职业教育,2017 (3):64-68.

作者:卢晓丽

上一篇:软件维护管理计算机信息论文下一篇:我国电视剧文化策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