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会计理论论文

2022-04-18

摘要:由于国家立法日益完善、执法越发严格,对于如何能减少污染、降低能耗、保护环境承担不可推卸责任的化工企业,就需要寻求一种科学的方法加强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社会责任会计理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论文 篇1: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综述了当前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一个系统、完整、公认的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尚未建立起来。通过对已有研究的评述,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建议。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 规范研究 实证研究 综述

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以及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人们对企业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从早期将企业单纯地看作是一个为盈利而存在的经济组织,到逐渐认识到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除了经济责任之外,还担负有其他责任。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从短期来看可能会耗费一定的企业资源,但从长期来看,承担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诸如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等长期效益是十分巨大的。正是出于以上考虑,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正在逐渐认识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但企业如何向外界报告、披露自己已经履行的社会责任的情况?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对社会责任会计的规范研究。本文即是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社会责任会计规范研究

( 一 )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 国内对社会责任会计这一概念的定义根据其对象不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核算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吴俊(1994)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当作社会责任,而社会责任会计就是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活动,它的任务在于测定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社会各方面所带来的效益和损益。阳秋林(2000)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某一单位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二是以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为核算对象,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主要代表观点有:葛家澍、林志军(2001)提出:所谓社会责任会计,就是通过一定的以货币或非货币的形式,把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与成就通过一定的会计方法加以衡量和报告反映。黎精明(200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决策提供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李东生、阳秋林(2005)对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作了如下归纳: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于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效益。

( 二 )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我国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研究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观点。其中大多数学者,如阳秋林(2000),钟子亮(2001),白世秀、章金霞(2007),胡素华(2008)等,认为会计目标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目标的共同影响与制约,同时由于会计系统的多层次性,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提高社会效益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目标,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社会责任信息则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目标。李东生、阳秋林(2006)则将上述两个目标称之为社会责任会计的最终目标和基本目标。持一元论观点的学者大多是从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基本职能出发,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目标是上述二元论观点的基本目标或具体目标的一种,比如:陈今池(1998)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对各会计期企业经营活动所实现的净社会效益或社会收益进行鉴别和计量。张亚梅(2001)则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计量和报告企业各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为相关客体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 三 )社会责任会计的假设与原则钟子亮(2001)、李昕(2002)、胡素华(2008)均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假设与传统财务会计假设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上是一致的,不同的一点在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多重计量假设,原因在于目前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内涵缺乏明确的界定,使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需要核算的内容并不确定,如果仅依靠货币计量单位进行计价往往不能全面恰当地反映核算对象。赵娟(2005)、胡承德(2009)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环境价值假设,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有价值,而环境资源只有使用价值。因此,传统财务会计没有将对环境的消耗与破坏纳入核算范围,他们认为要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核算,首先必须承认的一点就是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在会计原则研究方面,钟子亮(2001)、李昕(2002)、胡承德(2009)等认为社会责任会计除适用传统企业会计原则外,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的特点还应强调社会性原则、充分揭示性原则以及政策性原则。阳秋林(2000,2005)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具体方式,提出了强制和自愿相结合,谁投资谁受益、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以及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姚正海、孙自愿(2003)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可控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以及预警性原则。章金霞(2009)则强调了社会责任会计的综合性、多样性和系统性。

( 四 )社会责任会计的要素与核算内容 国内对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的研究主要有“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六要素论”三大观点。胡素华(2008)构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框架,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交易、社会资产、社会负债和社会损益。李素枝、谭翀、刘胜花(2009)认为社会责任会计要素可借鉴传统会计要素形式进行分类,但又有所区别,提出了社会责任资产、社会责任负债、社会责任收入与社会责任成本四大要素。张亚梅(2001)则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五个要素包括社会成本、社会效益、社会产权、社会资产和社会资产净额。陈东升、阳秋林(2008)初步讨论了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社会净资产等社会责任会计概念。姚正海、孙自愿(2003)认为社会成本效益法下会计制度的设计可以确定六个社会经济要素:社会收入、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社会资产、社会求偿权、社会资产净额。王爱国(2009)从传统会计恒等式出发,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六大要素:社会责任资产、社会责任负债、社会责任权益、社会责任收入、社会责任费用及社会责任利润。在核算内容方面,众多学者(吴俊,1994;刘长翠,1997;田昆儒,1998;张亚梅,2001;罗金明,2006;等)多首先是从企业利益相关理论出发,探讨企业社会责任所应当包含的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所应当反映、核算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企业对生态环境维护的责任;企业对社会及本地区的责任;企业对消费者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企业应履行的其他社会责任;企业收益方面的责任以及企业对政府履行的义务。此外,宋献中(1997)、刘秀琴(2003)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内容包括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组成项目。前者包括质量效益、环境效益、充分就业效益、社会保险及教育效益、外援效益和其他效益;后者则包括社会物耗成本、社会人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资源耗损成本、资金使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费用、工伤及职业病成本和其他社会成本。岳彦芳、袁晋芳(2005)则认为社会责任成本包括环境成本、资源成本、消费者责任成本、社区公益成本和其他责任成本。

( 五 )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与报告 会计计量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基础,社会责任会计的难度就在于其计量的问题。潘清平(199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两个特点。复杂性表现在计量属性不能单纯以交易价格为前提,计量单位不能仅仅局限于货币,计量形式具有多样性;社会责任模糊性是指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组织的不确定性,有鉴于此,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有客观历史成本与主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机会成本法,间接评价法、社会公正法、预防成本法等。宋献中(1997)、许家林(1997)指出社会责任会计除应用货币计量以外,还要采用调查分析法、替代品评价法、历史成本法、复原或避免成本法、法院裁决法、影子价格法等。刘长翠(1997)、文建平(1999)则认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主要有货币计量方法和非货币计量方法两种,前者包括支付成本法和成本收益法,后者包括文字表述法和评价法。阳秋林(2005)认为社会责任的计量,是将涉及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收益等主要内容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认其金额的过程,对自然资源的计量主要采用成本法、收益现值法、市价法进行计量,对人力资源的计量提出了综合报酬收益折现法进行计量,对生态环境的计量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性市场法和意愿调查评估法,对社会收益的计量则采用成本收益法、历史成本法和替代品评价法。

( 六 )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形式大部分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报告采用非货币性信息叙述报告、货币性信息定量报告,非会计基础型和会计基础型相结合的方式,如郭黎、霍建伟(2000)认为对一些非货币性的企业社会信息,可以采用文字说明的叙述报告形式,而对货币性信息则有以下几种报告形式:在现有财务报表中增加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新项目;编制社会收益表,反映企业的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以及社会损益;编制社会经济营运表,反映企业与社会公众、社会环境、社会产品等方面的情况;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的社会资产和社会负债。李正(2006)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指出我国目前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模式应从年度报告内的分散披露形式过度到年度报告内的独立性报告阶段,可以采用描述性披露结合简单报表形式或者单独采用两种形式中的一种。他并不赞成采用复杂的社会利润表、增值表、社会资产负债表等高级报表形式。谢良安(2007)指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专家设计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制定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应当强制要求其在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中用货币形式披露,而对企业应该履行的道德责任则采用自愿披露的方式,对自愿披露的部分,可以非会计基础型与会计基础型并举,披露工具应当灵活多样:招股说明书、财务报告、公司网站、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等。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宜采用按行业、规模、地域等特征先试点执行。时薛原(2008)则认为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按照企业的不同规模分别采用不同的报告模式:中小型企业可以采用叙述性披露模式、大型企业可以在传统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社会责任项目或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上市公司则应当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宋献中(2009)总结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三种形式:年度报告披露形式、年度报告外的独立披露形式及大众媒体披露形式。也有学者认为企业应当编制对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表,对外报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如黎精明(2004),裘莉娅、徐植(2006)对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提出了如下建议: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尽可能单列,并与传统会计科目相对应;会计基础型和非会计基础型并举;以传统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并在必要时附加辅助报表和说明;提倡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阳秋林、曾娇益(2005)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会计制度的不断健全,在我国企业中编制独立的以传统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利润表和社会现金流量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社会责任会计实证研究

(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同规范研究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相比,实证研究解决的主要是“是什么”的问题。我国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以及社会责任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研究。肖淑芳、胡伟(2005),陈玉清、马丽丽(2005),刘长翠、孔晓婷(2006),沈洪涛(2007),李正(200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水平还不高,自愿披露定性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情况甚少,在信息披露内容方面很不全面且主要是叙述式说明,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还处于年度报告中分散披露的阶段,市场对社会责任信息反应不灵敏,信息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信息不关注。

(二)社会责任会计绩效研究 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但研究结论尚未统一,二者之间正相关、负相关甚或是不相关的研究结果均存在,如王怀明、宋涛(2007)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对国家、投资者和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贡献与企业绩效正相关,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贡献与企业绩效则是负相关关系。任力、赵洁(2009)则发现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会显著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汪冬梅等(2008)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现代企业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邵君利(2009)的研究却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刘冬荣等(2009)、王秀丽(2009)等的研究则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与企业价值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沈洪涛(2007)、马连福与赵颖(2007)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行业属性以及规模是影响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包括上市地点和披露期间在内的披露环境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也存在显著影响,但是公司财务杠杆、再融资需求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并未表现出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显著影响。

三、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评述

从规范研究的角度看,目前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相类似的一个系统、完整、公认的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尚未建立起来,在社会责任会计的内涵及目标、假设与原则、要素与核算内容、计量与报告等方面均存在值得探讨之处。由于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内涵缺乏明确的界定,使得社会责任会计需要核算的内容不确定;由于“责任”的“多样性”,使得对企业履行责任的计量需要采取与之相对应的计量方法,同时,不同的计量方法所产生的不同结果,使得社会责任会计也不能像传统财务会计那样单纯地采取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外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从当前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存在着报告名称、格式缺乏统一标准,报告内容以定性信息为主,定量信息较少,缺乏可比性等问题。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总体状况经过检验已经证实不容乐观,目前的研究热点也是主要分歧在于社会责任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以及与企业业绩、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方面,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众多学者在研究此类相关问题时,所采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各有不同,由此方法论上的不同进而可能导致研究结论上的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依然没有建立起来。本文认为,目前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之所以尚未建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作为其理论基础之一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尚不完善。由于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企业社会责任的早期研究一直停滞不前。伴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结合逐渐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主流,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具体内容及范围得到了明确,并为测量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提供了科学方法,而上述几方面问题也正是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当前的争议之所在。笔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发展完善可以有两种选择:从宏观角度,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不妨也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借助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框架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诸多争议将会得到合理的解决,从而可以在宏观上对社会责任会计做出一定的规范;从微观角度,则可以选取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要求较高的某些行业,如采矿业、石油化工业、房地产行业等,将其社会责任与行业特点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吴俊:《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八点思考》,《会计研究》1994年第6期。

[2]刘长翠:《试论社会责任会计的几个问题》,《财会通讯》1997年第7期。

[3]宋献中:《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总体构思》,《财经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5期。

[4]田昆儒:《社会责任会计渊源极构造初探》《北京商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5]陈今池:《现代会计理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

[6]钟子亮:《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构思》,《财会通讯》2001年第1期。

[7]黎精明:《社会责任会计发展的国际现状及启示》,《上海会计》2005年第1期。

[8]岳彦芳、袁晋芳:《循环经济下社会责任成本信息揭示》,《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8期。

[9]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5年第11期。

[10]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肖淑芳、胡伟:《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12]裘莉娅、徐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基于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分析》,《技术经济》2006年第10期。

[13]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6年第10期。

[14]谢良安:《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回顾、综述与思考》,《财会通讯(学术)》2007年第7期。

[15]王怀明、宋涛:《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6]沈洪涛:《公司特征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17]汪冬梅等:《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联性分析》,《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8]陈东升、阳秋林:《刍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财会通讯(学术)》2008年第11期。

[19]任力、赵洁:《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9期。

[20]胡承德:《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编辑 聂慧丽)

作者:云霄 赵丽萍 杨成文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论文 篇2:

河南JH化工环境成本管理研究

摘 要:由于国家立法日益完善、执法越发严格,对于如何能减少污染、降低能耗、保护环境承担不可推卸责任的化工企业,就需要寻求一种科学的方法加强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对河南JH化工开展环境成本管理研究,立足于河南JH化工目前的环境成本管理现状对该企业现行的环境成本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针对河南JH化工存在的各个问题创新性提出环境成本管理改进措施。从而帮助河南JH化工建立一个相对较好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本文的研究对河南JH化工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同时对化工企业推行环境成本管理、应对资源环境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良好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环境成本;成本管理;化工企业

1 环境成本管理相关理论

1.1 环境成本管理的概念

环境成本管理是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经营成本的范围划分,根据产品生命周期中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有计划的一系列管理工作。如何准确核算和控制好企业的环境成本是环境成本管理研究的重中之重。

1.2 环境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

1.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可接受度,不同学科也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主张以清洁生产和理性消费方式取代从前以“三高一低”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二是生态可持续发展,为世界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1.2.2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

社会责任会计运用了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采用了多种计量方法和属性,对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活动,作出一定的反映和控制。这个理论也意味着会计在政治科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同时,也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进行的监督,从而向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最终达到能提高社会总效益的目标。

2 案例分析

2.1 河南JH化工环境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1 环境成本核算不全面

河南JH化工环境成本将环境成本统一分为内部和外部环境成本太过简单,在某些情况下,会影响环境成本的计算,对环境保护和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并且环境成本无法准确计量,部分环境成本也难以用货币去衡量。比如说,企业有关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这些损失在现实中可以并得不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这也影响环境成本计算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根据实地调研,河南JH化工在环境会计上的确认,并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成本构建原则和计算标准。河南JH化工没有单独计量和分配环境成本。因此,河南省JH化工的环境成本在会计的处理上,准确性不足,环境成本的计算不正确。另外,河南JH化工采用较为传统的会计方法计算环境成本,并未采用先进的作业成本法计算公司环境成本,产品成本信息不准确。通过这样的数据基础核算分析出来结果肯定与实际数据核算分析的结果存在误差。影响了环境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难以真实的反映河南JH化工的企业状况,从而使企业管理者和治理层的决策出现偏差,也很可能会导致环境成本管理目标不能实现。

2.1.2 环境成本管理模式落后

在河南JH化工环境成本中,污染治理成本相对占比较高。在近三年来,通过对河南JH化工的调研得出,排污费在环境成本费用中占比是最大的,也可以看出河南JH化工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以事后处理为主要方式,而不是事前積极预防应对。虽然工厂购置了一些环保设备,也在节能减排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只重视对末端的环境成本进行控制,而不重视对生产过程的控制。那么,环境成本控制的范围会相应缩小,环境成本管理无法得到保障。河南JH化工没有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环境成本管理模式较为落后,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成本模式。这种落后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地对本企业进行创新管理。从短期内看,河南JH化工的生产经营活动可以保持正常,但长期来看,这种落后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不进行改进,那么发生环境风险事件的概率就会增加,从而也可能会危及到河南JH化工未来的持续经营。

2.1.3 河南JH化工组织结构不完善

河南JH化工环境成本管理方式中组织架构较为简单,这里总结了与环境成本管理相关的组织架构,见图1。

从河南JH化工的组织结构图可以看出,河南JH化工虽然已经设立了安全环保部。但是,根据深入的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到河南JH化工的安全环保部只是负责确保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是每一流程都是安全的,控制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影响。通过对生产部门和生产的每一环节进行监督,检查,从而确保企业生产的每一流程都是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河南JH化工对环境成本管理方面并没有切实的职能分工,据调查,该企业安全环保部和财务部没有有关环境成本管理的职责。从这个角度来看,财务部与安全环保部之间的工作沟通不到位,两个部门都无法直接参与到环境成本管理中。并且,在环境成本管理上有可能发生相互推诿的情况,没有统一管理环境成本的权限。河南JH化工的环境成本管理仅由总经理负责,但总经理事务繁多,管理多个部门,并且各管理层的环境成本管理意识淡薄,对环境成本管理的职能分工不明确。因此,河南JH化工没有有效的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缺乏有关环境成本管理的监督部门,导致环境成本管理无法得到保证。总的来说,河南JH化工各部门之间没有建立起对环境成本管理的责任划分体系。

2.2 河南JH化工环境成本管理的改进措施

2.2.1 完善环境成本的归集与分配

企业的环境成本归集与分配,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环境成本管理至关重要。准确进行环境成本的归集,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更全面的了解环境成本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加强对环境成本管理。本文研究建议河南JH化工在会计系统中建立环境会计,并对相应科目进行结转,采用先进的作业成本法进行分配。

针对河南JH化工环境成本的归集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将涉及到环境成本的会计科目设置二级科目,以明确区分与环境相关的支出。在河南JH化工的会计核算中,如“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涉及环境成本的相关会计科目下设置二级科目。

第二,应单独设置“环境成本”会计科目,并根据河南JH化工有关环境成本的具体项目,设置其二级科目和三级科目。

第三,将“环境成本”科目作为环境成本归集和过渡科目。在期末,将环境成本有关的会计科目分别结转至对应的成本费用科目,使“环境成本”科目在期末结转后无余额。这样不仅可以简化环境成本的核算流程,还不会破坏河南JH化工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既可以很好的归集环境成本,丰富、完善环境会计信息,还可以防止环境成本少记或漏记。具体的环境成本归集,见表1。

针对环境成本在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河南JH化工提出利用作业成本法来分配环境成本。先确定作业,再界定环境成本资源,最后,将作业中的成本分配给最终产品。河南JH化工在核算环境成本时运用作业成本法,有利于提高环境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也可以确保收集到的产品成本信息更加全面。另外,企业的管理人员表示,任何一个过程中环境成本是否发生、何时发生的。都可以通过成本动因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的优化调整,这样有助于企业的管理人员从战略观进行环境成本的投入和管理。

2.2.2 改进环境成本管理模式

河南JH化工应该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更改为“先预防,后治理”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首先,河南JH化工的环境成本控制不应该只停留在事后的控制上,应该从根本上进行预防,在不发生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就要进行治理。一定要在做好对事前的控制,把控制的重点放在对企业发生的事前环境成本的计划和预算上,选择出成本相对最少的一种预算方案。并且这种预算方案一定要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其次,因为河南JH化工的生产设备和厂址已经确定,所以,对生产工艺的升级应该是河南JH化工的环境成本控制的重点,要对化工技术进行改造,要淘汰掉落后的生产能力,在思想上,还要加强员工对环境保护的教育等方面。并且,在对生产工艺的升级改造上,应该注意企业新旧设备的衔接问题。这样可以更切实的改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应利用市场的优势。一开始要从生产源头上就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要采购环保的材料,减少环境污染,从而降低生产末端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最后,要建立健全污染物监测体系,优化污染物监测制度。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能降低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成本,也更好的有利于企业管理人员对环境成本的管理。

2.2.3 完善组织架构

通过以上对河南JH化工的组织架构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的发现河南JH化工在组织架构上的问题。该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并没有具体的部门来负责,各管理层环境成本管理意识淡薄,各部门职能分工不明确,没有统一的进行环境成本管理。因此,河南JH化工必须要建立环境成本管理中心,对河南JH化工的环境成本进行一定的控制,运用全局的观念对河南JH化工进行环境成本管理,指导并监督环境成本管理的全过程,由安全环保部直接负責。并且一定要提高各部门的环境成本管理意识,让现有的各部门自觉地配合环境成本管理中心的工作,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好的进行统一的环境成本管理。

企业要想做好环境成本管理工作,相应的企业制度也必不可少。河南JH化工还要制定有关环境成本管理的相关制度,在建立环境成本管理中心的同时,要给环境成本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为环境成本管理优化方案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从而能让企业管理人员制定出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环境成本管理制度和控制标准,合理把控环境成本费用支出,从而保障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有效运行。

3 结论

在国家越发重视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化工企业必须加快环境治理的脚步,绿色生产。准确的核算和控制环境成本,是河南JH化工进行环境成本管理在化工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有效的环境成本管理是推进企业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并有效的进行环境风险的控制,从而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河南JH化工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系统地分析了企业环境成本管理问题现状,以采取做好环境成本的归集和分配,改进环境成本管理模式,完善组织架构,建立环境成本管理中心,同时要制定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环境成本管理制度,来确保河南JH化工的环境成本管理有效的进行。使河南JH化工进行环境风险的控制,从而提升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水平,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方法参考。

参考文献

[1]周守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8:10.

[2]朱佳立,徐宁奚,语遥.基于外部性视角的环境成本计量探讨[J].商业会计,2017,(4).

[3]张其祥.石油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8,(1):70.

[4]马自俊.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8):66-71.

[5]仪秀琴,姚强强.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演化机理与研究展望.财会月刊(上),2019,(1):56-61.

[6]郭文嘉.环境成本管理研究的发展动态:综述与展望.现代商贸工业,2018,39(34):90-91.

作者:王明堂 徐丽军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论文 篇3:

基于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摘 要: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也应当从社会市场的需要出发,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文章从自主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角度出发,探讨了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若干实现路径。

关键词:市场需求 会计人才 路径

一、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代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才以及如何培养社会所需的会计人才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必须按照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的会计人才群体,利用自身学科专业优势,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从而建立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人才供需对话对接机制,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的教育输出性问题和企业所需的人才性问题。因此,教育应当从社会市场的需要出发,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本文以市场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要求为出发点,探讨会计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二、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

根据对市场的分析,以及以往毕业生信息的回馈,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类:

1.自主学习能力。市场的巨变使经验和知识贬值的速度都在加快,学习、应用、总结、创新、超越几乎成了到达成功的必然路径。而这其中,学习是绝对的基础,是否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也可以作为中小企业选拔与培养人才的重要指标。主动学习型人才是支撑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分布在组织各个层级的主动学习型人才越多,企业就越能通过新知识、能力的参照不断发现自身的问题、修正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此外,主动学习型人才也能带动企业整体学习风气的形成,对建设学习型组织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如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立刻接受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做好新旧准则的接轨,为新准则的实施做好准备。

2.专业技术能力。从招聘信息的统计结果来看,用人单位非常关注会计人才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且随着会计岗位的递升,要求会计人员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也在逐步增加。具体而言,初级会计岗位主要要求会计人员拥有基本会计核算、账务处理、报表编制、纳税遵法、资金管理等微观执行技能,对财务分析、投资决策、战略制定、资本运作等宏观管理能力几乎不做要求。这一方面体现了对一线会计人员直接进行业务操作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表明,市场对初级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知识的需要除了传统意义的算账、记账和报账外,还有相当比例的单位将其条件扩展到熟悉法律、法规和具有基本管理知识与能力方面,反映出现行经济组织和活动的复杂性对初级会计工作的完成提出了更高要求。中级会计岗位侧重于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财务分析和管理、制定标准和计划、经营管理、熟悉国内外会计准则等综合管理能力,这些条件表明该层次的会计人员需要承担中层专业管理者的职责,要求其以专业操作技能为基础,能够掌控、协调一个团队或部门的整体运作,为高层管理者实施全局管理进行承上启下的工作。相比而言,高级会计岗位更为关注会计人员的综合管理技能与全面知识背景,以及参与企业重大资本运作、筹投资决策的能力。高级会计人员不仅应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具备很强的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以及规划全局的战略意识和发展观念。

3.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在校主要学习理论知识,而企业更注重实际能力,即理论知识在企业实践中的运用水平。知识和能力是不同概念,,当然,能力要以知识为基础,但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者不一定工作能力强。在未来社会,学历的重要性将降低,而能力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如在企业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会计的基本知识、会计工作流程还要熟悉一些会计法规和工作规范及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4.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也可称为拓展能力,是指在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具体说,就是人在提出新思想、研制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制定新战略、开发新技术、推出新产品等等创新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创新素质水平。工艺流程的革新、方法的创造、管理形式的变革等都需要这种职业素质。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比尔·盖茨面对自己“伟大的微软帝国”却发出“微软离倒闭永远只有18个月”的感慨。也就是说离开创新,任何一个鼎盛的企业都会迅速走向衰败。高等职业教育在强调职业和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尽量缩短学校与职场的距离时,不但要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特定岗位的要求,也应使他们依靠自己的拓展、创新能力在职业生涯中延长生存时间。

三、市场需求下的会计人才培养路径

1.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素质”的培养思路,以不断拓展会计人才知识面和适应能力为目标,重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地方、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的,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具有本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计划设计上要逐步改变长期以来过分注重会计专业需要和偏重相关知识传授的做法,经常性地开展社会调查与研究,不断修改或补充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及时跟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努力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变化,积极开发新课程;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2.优化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方案。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衔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从会计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出发,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强调知识的机能性和实用性,形成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在充分分析会计专业所对应的就业岗位和与之相关联的职业能力要求后,需要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属于专业形成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水平,强调整体优化,具有基础性、原理性、理论性等特点。除了开设会计专业基础课程外,还需要学习其他的课程,如管理学知识、金融知识、法律知识、税务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等。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合格的教师素质才能把课程体系实施落到实处。因此,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会计专业课程的实施迫切需要“双师型”的教师,即既有较高文化和会计专业理论水平,又有熟练的会计实践技能,并且还有把会计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一定的教学教研能力、协调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双师型”教师还要熟悉并遵守会计职业道德,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目前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大部分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对课程实施带来很大的阻碍。建设这样的双师队伍,必须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逐渐形成。主要通过鼓励教师参与专业相关的高层次的职业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取得相应的证书;到企业工厂进行专业实践;到教育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在职进修;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4.强化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实践教学环节。会计专业的实践性、职业性特点,要求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强化实践环节。从目前的情况看,现实与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集中表现在教育与社会的供需要求不平衡,特别是学校教授的知识和企业所求的高级技能人才的现状难以承担起企业支柱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高职教育带有鲜明的职业岗位性,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实践性环节教育,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之适应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需要。再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非常薄弱,校企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创业和就业能力。德国早在19世纪就开始双元制教育,企业为一元,学校为一元。学生利用企业作为实践的场所,得到企业的培训和指导,企业给予学生更明确的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可产生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可以克服学生实践场所有限的困难,把企业作为学校的课堂;另一方面使教育更直接与企业联系,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校企合作是有利于企业和学校的双赢机制。

5.开发相应的教学环境。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一些重要的技能课程的教学要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改变传统的以理论课课堂为中心的做法,可将课堂放到实验、实习、实训现场。一部分课程可以到企业去完成,使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一部分课程也可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这种实训基地应是多功能的,能将理论知识的应用实验、实践能力的训练(实习)、职业素质的形成合为一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进行更多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并使学生较好地感受工作情境和职业生活体验,提前进入角色,尽快适应未来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因此,应创建统一的、综合的、多功能的实训中心,以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不仅要搞好校内基地建设,还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行“产教结合”创造条件。

[注:本论文系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高校与企业间人才对接的实现机制研究——以会计学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何和平.创新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论坛.2008(11)

2.赵峰.会计人才培养与会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4)

3.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4.鹿亚芹,李名威,张冬燕.会计人才需求调查及对人才培养的启示[J].会计之友.2009(2)

(作者单位:1、3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150027,2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50040;第一作者章金霞,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东北林业大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与实务)

(责编:若佳)

作者:章金霞 常 昊 张亚玲

上一篇:药物流产护理分析论文下一篇:市场酒店营销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