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影响研讨论文

2022-04-18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会计理论研究伴随会计实践和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探索发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自引进、模仿,至消化、吸收,再到现在立足于中国实际的会计规范化理论建设,其发展与演进的趋势总体上呈螺旋式上升轨迹。本文以时间轴为主线,在环境变革和理论需求的视角下,对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挑战进行了回顾梳理与思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会计理论影响研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会计理论影响研讨论文 篇1:

高质量会计准则研究述评

一、引言

2009年9月,我国正式发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明确表示力争在2012年实现“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这一报告的发布使高质量会计准则及其体系重新成为我国会计界关注的热点。

会计信息系统作为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和恰当有效的反映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履行责任的第三方,受会计准则的约束并提供独立的、中立的会计信息。近年来,从美国安然、世通会计丑闻到世界性金融危机,会计信息的质量均受到多方质疑并屡次被认为是这些经济事件的罪魁祸首。与此同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和改进成为国际研究的重点;而其中,建立和完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解决会计信息特征之间长期博弈的根本策略。本文以图1框架图为线索,通过对近年来高质量会计准则研究的文献做归纳评述,反映该问题研究的发展历程和最新动态,并就此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二、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提出

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首次提出是于1994年12 月在中国上海举行的国际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中。时任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主席白鸟荣一(1994)和秘书长凯恩斯(1994)在会议发言中首次使用“高质量会计报告”这一术语:“IASC 的长期目标是建立一套可用于世界各国企业发布财务报表的高质量的通用会计准则”。但其真正引起学术界的热烈讨论是于三年之后的SEC前主席阿瑟·利维特(1997)在美国国内发展银行发表了以“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性”为主旨的演讲,这次演讲首次提到了“透明度”(transparency)这一概念,从此,由透明度引申的质量特点又掀起了学术界讨论的热潮。之后利维特(1999)又以“高质量的信息:市场的生命线”为题,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做了一次重要的演讲,旨在保障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高质量。

在我国,较早的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文献是葛家澍教授(1999)在我国会计理论准则研讨会上就美国利维特发表的高质量会计准则演说进行的评析,针对1992年仅八项的《企业会计准则》,总结出对中国会计准则的启示:提出了尽快研究我国财务会计的目标、修订出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会计要求,并提出了五点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依据和标准。同年,魏明海教授(1999)在介绍了国际上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特征)之后,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二类十二条质量标准以作参考。

以上文献显示:在高质量会计准则研究初期,对“高质量会计准则”这一术语的定义,其提出背景和目的得以明确,但对高质量会计准则所要求的会计信息特征、其建立标准等要素尚未明确,各家之言尚未成体系,均在探索阶段。结合其提出的背景——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因而产生保护投资人的立足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探讨渐渐变成会计研讨的主角。

三、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发展:本质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高质量会计准则在1997年再次提出后,受到国际普遍关注。学术界和实务界均对其作出了反应,对其目标、基本属性、信息特征等要素进行了研究,并产生了大量成果。其中有很多颇具有重大影响。

对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目标,由其提出者利维特(1997)首次定义。他明确指出国际会计准则要获得普遍认可必须符合三项目标:准则必须包括现有的会计文献中普遍接受的、综合性的会计基础概念中的核心部分,会计准则必须高质量以及其必须严格地加以解释和应用。还提到,“不论交易或事项是在何时、何地发生,凡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均按照相似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那么,全世界的审计师和会计准则制定者就应按照一致的口径严格地予以解释和运用。由此得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透明度。

对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基本属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98)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未来的一种设想》中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要求做出了回应,FASB认为其基本属性应该具备三点:符合FASB第二号概念公告的要求,突出可比性和一致性,最大限度减少备选方案以及清晰、全面、不含糊。笔者认为FASB对利维特的观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补充,但仍然未就透明度这个质量特征发表突破性的见解。葛家澍教授(1999)提出了对高质量会计准则属性的定位:“可靠性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最重要的属性。公允性和充分披露是可靠性的组成部分。”

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特征,多以研究会计信息特征为载体对其进行探讨。利维特(1997)在“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性”中提出以保护投资人利益为目标、诚信透明、公允、可比以及充分披露等信息质量特征。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所属的财务报告委员会主席L ·Hal Regers 在《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特征》一文中,将IMA对高质量会计准则特征从内容和程序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但其最后给出了截然不同的一种观点:净化会计信息的质量并不全在于制定新准则,而是在于加强管制。随后葛家澍(1999)提出高质量会计准则应该具备5个信息特征,高质量会计准则包括财务框架中达成共识的概念,同时要求其符合所有的质量要求,重视可靠性、理解性、协调性;另外,在准则的制定上要求人员的多样性等。黄文锋(2002)通过对会计准则和职业判断、准则弹性以及准则可操纵空间的分析和总结,给出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基本特征。周达勇(2008)站在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视角重新定位了“完整性”这一质量特征,认为仅仅将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基本的质量特征是不够的,增加完整性作为基本特征之一可以弥补缺陷,从而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普华永道(2001)发布了一份关于“不透明指数”的调查报告,其中调查了35 个国家(地区),从腐败、法律、财经政策、会计准则与实务、政府管制等五个方面对不透明指数进行评分和排序。Ball , Robin and Wu(2000)以及魏明海、刘峰、施鲲翔(2001)还对透明度的实现条件进行了研究。

四、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实现载体:财务报告质量评估标准的再渗透

“高质量会计准则”最终必然应用于实践并指导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那么,如何实现其目标呢?运用演绎法分析这一过程:会计准则规范的客体是会计信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从而保护投资者权益,规范资本市场。进而,会计信息最终反映于财务报告并公开披露给信息使用者,所以会计准则的作用客体之一即是规范和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但需要说明的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不等同于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葛家澍教授(2002)在《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中提到了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财务报告的关系。他认为,反映经济信息的真实性是财务报告的功能并非会计准则的职责。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有可能导致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但不能把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和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混为一谈。会计准则和由它形成的财务报告不能等价对待,但在高质量要求这一点上,两者具有一定相关性。

FASB(1998)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未来的一种设想”的研究报告中提到,定义准则的“高质量”的确是困难的。但FASB 认为,还有一系列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属性可以识别,而这些属性是以高质量财务报告为基础进行分析所获得的。所以笔者认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最终会落入对会计信息特征和财务报告质量评估的规范和要求,即对其实现载体的具体化和可量化,才能实现对实务进行指导。在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很多已运用于指导会计实践。

在利维特的倡议下,美国审计界开始探索财务报告质量评估问题。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蓝带委员会、美国审计委员会(ASB)以及原安达信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两位合伙人Gregory J Jonas和Jeannot Blancher。其中Jonas和Blancher提出的评估财务报告质量的建议框架如图2所示。

在我国,财务报告评价体系由我国学者葛家澍、陈守得(2001)提出。其被称为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标准”,如图3所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解析了“透明度”这样一个含义广泛要求很高的质量概念:如图3中的六个质量要求,这是广义的透明度。狭义的透明度仅被定义为充分披露的同义词。

五、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价标准

对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人们对其认识持有不同的观点。当一项理论应用于实践,必然反过来被实践检验。近年来在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研究中,有大量文献是关于其评价标准甚至构建其评价标准体系,但未形成定论,尚有争议。

目前比较流行的有六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以FASB(1998)为代表,提出了三项标准:着重强调能弥补现有财务报告的不足、能提高决策者做出投资和信贷决策能力以及实施效益大于实施成本。第二种标准是美国财务报告委员会FRC(1998)提出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符合清晰易懂,提供真实反映经济行为的确认、计量指南,披露内容遵循重要性原则。第三种观点由美国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ACSEC提出,包含了十二条评价标准。紧随其后的第四种观点来自美国财务会计政策委员会FAPC,在其提出的八条标准中,首次提到了关于会计计量方面的标准:“现实价值比历史价值更加有用。” 但笔者认为其对会计信息的特征仍局限于狭义的透明度——广义披露。另外,美国公司报告委员会CRR提出了第五种观点:主要关注会计准则的架构原则。第六种观点由德勤国际会计公司合伙人史密斯提出,称为“史密斯标准”。此观点考虑了五点评判高质量准则的因素:与现实经济的接近程度,是否能提供可比性信息,准则概念规定是否协调,所选用概念是否准确以及规则是否明细化。在我国,有学者提出构建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价体系,如黄亚玲(2006)提出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价框架。

会计准则来自于会计实践,同时也用于指导和规范会计活动。如何科学地评价会计准则的质量,关系到改进甚至重组会计准则的方向。目前,在我国提出于2012年达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等效,致力于建立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背景下,会计准则的建设研讨将再次成为会计学界的热点。具体到如何建立高质量会计准则,如何实现一个高质量的国际等效会计准则,以及如何建立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价体系,将是目前以及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葛家澍:《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会计研究》1999年第5期。

[2]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业绩报告改进的新动向》,《会计研究》 2000年第12期。

[3]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2年第10期。

[4]葛家澍、陈守得:《财务报告质量评估的探讨》,《会计研究》2001年第1期。

[5]魏明海:《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当代财经》1999年第5期。

[6]魏明海、刘峰、施鲲翔:《论会计透明度》,《会计研究》2001年第9期。

[7]黄文锋:《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8]黄亚玲:《高质量会计准则评价:一个框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9]白鸟荣一(日)、凯恩斯(英):《国际会计准则在建立和维护会计准则中的作用》,载于财政部会计司、财政部国际合作司:《1994 年会计准则丛书(完善与发展)》,中国财经出版社1994年版。

[10] Arthur Levitt,Importance of High Quality Standards. Accounting Horizons,1998:3.

[11]Arthur Levitt,Quality Information:The Lifeblood of Our Markets Quality Assurance, Volume 7,Issue 2 April 2000.

[12]Ball,Robin and Wu,Incentives versus standards: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income in four 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acceptance of IAS,2000.

[13]FASB,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A Vision for Future,1998.

[14]Hal Rogers,Characteristic of high qua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15]Peter H. Knut son and Gabrielle U. Napolitano, Criteria employed by the AIMR Financial Accounting Policy Committee in evaluating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Price Waterhouse &Coopers,2001.

(编辑 熊年春)

作者:李梦 方巧玲

会计理论影响研讨论文 篇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回顾与思考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会计理论研究伴随会计实践和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探索发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自引进、模仿,至消化、吸收,再到现在立足于中国实际的会计规范化理论建设,其发展与演进的趋势总体上呈螺旋式上升轨迹。本文以时间轴为主线,在环境变革和理论需求的视角下,对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挑战进行了回顾梳理与思考。

【关键词】会计理论 环境 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 演进趋势

纵观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探索发展历程,各发展时期由于所处背景环境的差异,理论研究呈现多元化发展,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检验,会计理论研究在变革中不断地探索和进步,并逐步趋于成熟。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历经了三个关键性阶段,即理论初探阶段(1949-1978)、深入发展阶段(1978-2000)和创新探索阶段(2000年至今)。其中,改革开放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重大转折时期,以此为节点,能够更好地理解会计理论发展的进程和脉络。

一、理论初探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三十年中,会计理论的研究一直处在社会发展和宏微观经济环境的巨大变迁当中,由于会计理论的演进步伐与其所处的特定环境之间的相互性作用,会计理论研究总体上呈现出“在曲折中发展,在迂回中前进”(葛家澍,2000)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性质及经济制度的变化对会计变革及其学术理论研究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在会计制度、会计方法及其他会计基本问题上要突破国外会计模式的借鉴,需要厘清“会计属性”等相关问题。建国初期,中国会计学界就“会计核算是否具有阶级性”进行了理论论争,虽然当时的言论倾向于会计具有阶级性这一观点,但仍然出现了会计“两重性”的重要言论主张。此次论争引发了会计学界对会计若干重大问题的深度思考,为苏联会计模式的应用奠定了深远的思想基础。除此以外,会计学术界还自主发起关于“会计对象”的问题探讨,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以会计对象的新认知为契机,激发会计学界摒弃模仿烙印,探索中国化途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会计基本任务、会计组成部分及会计性质等方面的创新性学术探讨,其影响空前、意义深远。此后会计理论研究虽历经十年文革一度跌入停滞和倒退的困局,但就总体上来说,会计理论研究初始起步,中国化见解初露并带有独立思索的理论解释,并未深入根源也不完全切合国情,主要还是处于引进、模仿和需求突破的阶段。

二、深入发展阶段

1978年,新中国发展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我国会计学界的理论研究与学术研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会计学界摆脱精神桎梏,思想学术空前活跃,特别是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以来,对推进会计理论研究紧密结合经济制度改革的纵深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理论研究既秉承良好传统,又积极开拓创新,呈现出“继承与发展”的辨证格局。

这一阶段会计理论发展主要有以下特色: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正了会计理论中被颠倒的若干会计基本观念,肯定了借贷记账法和会计的“两重性”,并在改革开放形势的有力推动下达成会计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共识;二是基于新形势下的中国化会计理论建设对会计本质与职能等概念问题的深入探索和学术讨论,形成“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成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研究的典范”(孙铮、贺建刚,2008),对促进会计改革和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三是结合我国实际打破局限,引进并开展对管理会计的相关研究,力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会计学科发展和学术延续;四是凸显会计改革重点,推进会计研究法制阶段,在对国际经验、国际会计惯例进行借鉴和探讨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适合我国的会计准则和新的会计制度,并进一步推进对准则的完善及发展研究;五是依托中国会计学会组织研究中国式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扩大眼界縮小差距,鼓励和推动实证研究方法的尝试与运用,同时关注国际范围内前沿课题和最新成就,开展会计新兴学科和新会计领域的热点问题探讨。

三、创新探索阶段及展望

2000年以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三大基金”在会计研究项目的立项数量、立项类别和资助额度上均呈增长态势。在有利的发展背景和良好的成长土壤上,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并逐步迈向创新型探索阶段。

在此基础上,我国会计学界结合国家基本国情和会计实践背景推进了一系列研究,并逐步适应了制度背景下的研究思维模式。但随着变革经济时代的发展,“国际化+中国化”会计模式的落地实践仍是当前最大的挑战。就目前来看,在推动会计领域全方位发展的过程当中,随着经济环境和会计对象的复杂多样化趋势,会计所面临的新的实际问题也在逐渐增多。由于会计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变化,其相关理论体系不能及时提供有效的支撑,此时若简单借鉴国外先进理论而无法适应我国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以借鉴加实践的两重标准为基础,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会计模式,在真正落地应用并切实解决新时代下所面临的实际性问题才是目前的难题。“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着眼于会计发展自身领域的未来趋势,会计理论研究任重而道远。

回顾过去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有着深刻的历史性背景,也有其存在与不断革新的合理性。基于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背景,会计理论相关领域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永远不会停歇。未来,在会计实践和会计学术的双重催化下,中国会计理论研究需继续推动改革、力求突破。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以来的我国会计理论研究[J].会计研究,2000(4).

[2]孙峥,贺建刚.中国会计研究发展: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视角[J].会计研究,2008(7).

[3]杨纪琬,赵玉珉,娄尔行,等.会计原理(高等财经院校试用教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79.

[4]杨纪琬.关于“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J].会计研究,1984(6).

[5]葛家澍,杜兴强.会计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葛家澍.新中国会计理论发展要略[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

[7]李连华.中国三十年会计理论研究的回顾与评价[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12).

[8]杨纪琬,阎达五.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1980(1).

[9]许家林,舒利敏,孔令辉.近十三年来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取向与态势—基于2000~2012年间国家三大基金资助会计类项目的统计分析与思考[J].会计研究,2013(11).

作者简介:何方,女,汉族,甘肃人,兰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作者:何方

会计理论影响研讨论文 篇3:

企业生产经营中高级会计理论的运用

摘要:对于企业具体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高级会计理论的应用做出详细分析,分析了高级会计理论具体运用需要,介绍了如何在企业当中应用高级会计理论,内容有:特殊会计主体业务、特殊会计期间业务、特殊计量方式的业务、其它特殊性业务。最后还总结了提升高级会计理论在现代企业当中的应用措施,内容有:构建良好的高级会计理论应用企业环境,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管理者意识,完善高级会计理论等。希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能够为企业应用高级会计理论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企业;生产经营;高级会计理论;主体业务

高级会计是整个企业的财务部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企业财务的管理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级会计的专业性强,要求也更高,发挥的作用在财务管理中也是最大的。因此,企业相应管理人员对于高级会计理论的应用越来越重视。

一、高级会计理论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要求

高级会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为他对于岗位不同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级会计对于财务管理工作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使企业生产经营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同时能够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全新动力。针对一个企业来说,进行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能够促使企业得到平稳发展,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较大动力。高级会计师的工作内容十分明确,主要是针对企业当中的一些特殊业务财务进行管理,做出集中优化处理,因为这项工作存在较高的严谨性,因此高级会计师不但要具备较大的知识储备,并且需要拥有充足的内心,能够对不同形式业务所涉及的会计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二、高级会计理论在我国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中的运用

(一)特殊会计主体业务

在企业当中,普通财务会计的日常工作较为单一,是对企业当中的主要业务进行反复核算和监督。企业当中的高级会计理论主要是针对相对特殊业务进行处理。

例如对超越单一会计及主体的会计运算,以某公司为例,在具体计算期间,是将总公司所作出的决策作为核心内容,相应高级会计人员结合不同分支机构对不同任务独立完成,然后将这些报表进行综合与合并,这样做为企业的未来决策提供了更大方便。

(二)特殊会计期间业务

高级会计工作基础上,很容易出现不同类型的意外情况,甚至会有企业发生破产问题,会计人员需要在企业发展的特殊时期,针对企业业务情况进行进一步核算,制定出相对标准的方案,对业务报告作出详细分析,这均属于特殊情况,必须要求高级会计对其作出相对严肃和认真的处理,无论企业发展怎样,必须要时刻做好本职工作,等到公司财务處于正常运转状态下,剩余其它部门才可以实现正常运转,从而推动公司的正常运转。高级会计学和普通会计学之间存在的差别在于,高级会计开展某项工作期间,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企业处于特殊情况下,甚至企业面临破产的情况下,能够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同时,高级会计在企业当中也承担着极大地风险,但是也会获得更大的收获,甚至在某一个固定阶段,可以成为企业的“救命稻草”,对于企业而言起到“顶梁柱”的作用。

(三)特殊计量方式的业务

高级会计专业,所使用的计量方式也具有较高的特殊性,包含业务会计,同时还包含对于物价变动做出核算等,主要是可以针对外币业务做出相对完善的业务操作,还需要严格结合物价以及当时的经济情况,汇率等做出详细记录,并认真分析,如果有必要,则可以借助记录形式或者报告形式进行相应的汇总。这一内容也是高级会计的具体工作任务之一,当出现物价变动,则要根据这一物价以及当时的汇率变动情况,向领导报告,然后向领导请示接下来的工作。这一业务开展过程中,会计需要针对企业当中其它金融业务实施相应管理,这些内容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带来重要影响。而高级会计,需要充分了解相应流程,充分掌握基础性工作,针对部分特殊性工作也要了解得相对透彻,这一内容属于高级会计应当拥有的能力。

例如在高级会计中,货币剂量假设松动的相关内容主要有外币会计以及物价变动会计两种,其主要是和外币业务及物价变动存在较大联系,这种情况下需要结合物价和汇率的变化情况对相应内容进行记录和报告,在实施期间一定要注意企业期汇和期货等衍生金融业务。

(四)其它特殊性业务

其它特殊性业务也同样如此,要求高级会计人员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足够沉稳。在相对特殊的情况下,能够针对资产进行评估和分析,还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详细分析和计算,高级会计人员需要根据市面上的股票上市公司进行充分了解,分析其基金收益情况,查看一些非盈利性组织,分析所得税上交方面的信息,还需要了解员工五险一金、退休金等方面的内容。

高级会计工作期间针对不同情况作出重要决策,看是否适合开展相应活动,针对不同步骤作出详细分析,预估出活动开展后的收益或者亏损情况。其它带有特殊性的业务内容仅针对上述三个方面,没有涉及其它内容,例如人力资源、租赁会计针对股票上市公司,对信息进行披露、基金会计和非盈利组织会计、所得会计、房地产会计和退休金会计等。

三、提升高级会计理论在现代企业当中的应用措施

(一)构建良好的高级会计理论应用企业环境

我国企业对于高级会计理论的应用,一般会因为企业内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本身理论的限制。高级会计理论如果能够在某一个企业当中充分发挥其优势,就要求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内控措施,同时也要对高级会计应用的外部环境做出进一步完善。企业需要结合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进一步促进本企业高级会计针对一些特殊业务的高效应用。站在宏观角度进行分析,需要进一步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对企业决策的内部环境做出进一步完善,同时为高级会计带来相对于真实与可靠的信息数据。健全法律法规,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法律和法规,通过这一方式促使高级会计的应用拥有一定的法律依据,最终促使企业对高级会计理论应用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让高级会计的价值在企业当中得到充分发挥,有效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注重高级会计人才培训

当前,随着各大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于高级会计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同时对人才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针对这一情况,企业需要重视对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促使这些人员成为可塑性较高的人才。企业对人才进行培训过程中,需要注重人才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够让人员能够快速和有效的融入到企业工作环境当中去,能够在企业当中发挥重要价值,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应用,对数据敏感度进行有效把控。

(三)提高管理者意识

在一个企业当中,管理人员应当更加注重对高级会计理论的科学合理应用,并且对于高级会计有更高的理解,对高级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和片面的认知进行纠正,进一步提升对高级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企業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需要对高级会计和财务会计两者的职能做出明确划分。企业针对高级会计人员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要求也要向着管理者倾倒。企业在制定相关战略期间,需要充分考虑高级会计的建议,对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期间,需要科学使用高级会计理论方式,进一步推动企业向着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完善高级会计理论

对高级会计理论进行具体应用过程中,需要对该理论进行大力推广,系统以及完善的理论体系属于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对此,需要对高级会计理论体系做出不断完善和丰富,还可以结合我国企业实际发展现状,具体应用期间进行不断归纳和总结,获得更加科学的高级会计理论,借助科学和系统的理论做出指导和实践,这样就能够促使其相互促进与发展。帮助企业获得更加准确、真实以及完善的资料,能够更加全面的把握企业的实质,推动企业战略决策,制定出更加科学与完善的战略措施,以这样的方式,促使高级会计理论在企业当中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四、结语

在一个企业当中,财务管理属于一个相对核心的内容。高级会计理论属于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财务信息进行正确理解和分析,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高级会计理论对于财务管理而言,在具体实践期间,可以对财务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当下,高级会计理论逐渐应用在较多企业当中,这样能够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帮助,有效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发展更加有序和高效,企业需要对高级会计理论做出不断完善和发展,最终促使企业财务水平得到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涂颖.“互联网+”时代传统会计的发展研究[J].会计师,2018(14).

[2]孙婷婷.高级会计理论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运用方法及优势初探[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6).

[3]喻晓宏.研讨式教学改革在高级会计学课程中的探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03).

(作者单位:山河建设集团)

作者:许鸿雁

上一篇:师范学院生物科学论文下一篇: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