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作文训练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壮瑶农村地区的作文教学普遍落后于城镇。使壮瑶农村作文教学陷入困境的,有客观条件的原因,也有教师主观方面的原因。而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所以,壮农瑶村作文教学要走出困境,除了要不断改善客观条件,创造有利的作文环境之外,教师本身更要改变观念,提高素质,加强指导。这样,瓦砾中也能长出壮实的幼苗,荆棘中亦能开出鲜艳的花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作文训练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作文训练管理论文 篇1: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摘 要] 针对当前偏远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从家庭、社会、学校、应试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分析导致这种局面的深层原因,然后对症开方:应该面对现实,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求实创新,彰显特色,走出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作文教改之路。

[关键词] 农村中学 作文教学 困境 对策

*本文系甘肃省平凉市教科所2016年立项课题研究成果

[正 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近年,随新一轮课改,各种作文教学的理念、模式层出不穷。然而在偏远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改革还存在着明显的滞后现象。这无疑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和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论及此事总觉胸有块垒。

一、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现状

上中学时,语文老师在一次講评作文时举例,说有人想写一篇赞美长城的文章,结果却只写了:“长城长啊,长城长,长城他妈的真长!”。30年后的今天,在偏远农村中学,依然普遍存在:遇到作文课,许多学生叫苦不迭,敷衍甚至抄袭。所写作文,立意不高,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方面问题不少,错别字也较多。多数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把写作文当作玩任务,除老师布置的外,很少主动写作。作文教学层次普遍不高,教师怕教,教得累;学生怕写,写的差,作文教学低效运作。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为何出现上述状况?笔者经过审思,觉得其主要原因有:

1、家庭状况的特殊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偏远农村,现在绝大多数青壮年父母都外出打工,许多孩子是留守儿童,多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祖辈的文化层次较低,有些还是文盲,只能照顾孩子的吃穿,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与学习进步爱莫能助。缺乏交流、缺失亲情使许多农村中学生的生活单调、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语言粗俗、急躁任性。

2、生活环境的封闭性:

偏远农村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较少,视野不宽,参观旅游实践活动少,缺乏历练、积累,作文中常出现无米下锅的烦恼。虽然广播、电视已普及,但繁重的学业,使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外界。更主要的是,农村学生不善于从思想情感的体验中去发掘写作素材,作文中就出现了内容虚构,矫情蔓延的现象。

3、学校管理的划一性:

中学生的学习科目多,每天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度过,做作业、复习、预习功课又占用了大量课外时间。调查表明,中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较浓。但许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都怕学生耽误课程学习。课改中介绍一些名校的语文课多是学生在图书馆上自习,而偏远农村中学,不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科任老师都不敢越雷池一步。还有安全问题,也是每个教师都不敢碰的“高压线”,郊游、参观、采标本、写生等集体性课外活动都很少组织。阅读少、积累少、观察体验历练少,写的文章就枯燥、单调、乏味。

4、应试教育的劣根性:

农村学生升学压力大,家长与社会都把目光紧盯在升学上,把升学率当作选择学校、评价老师的唯一标准。这样的氛围中,素质教育曲高和寡,作文教学无足轻重。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无心留恋身边的事物,枯燥、单调的学习生活扼杀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逐渐失去了主动观察体验生活的好奇心和原动力,写的文章也就没有了灵魂。

5、教学方法的滞后性: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课改的今天,仍有不少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的特殊性视而不见。教师经常大讲写作方法技巧,并依此进行机械重复训练,结果不但学生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而且还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写好作文的秘诀就是掌握好写作方法与技巧。还有的语文教师,让学生每天都写日记、每周都写作文,可是却轻视作文讲评,或有时褒贬失当,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三、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出路与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真正解决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痼疾,宜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力求突破:

(一)、因地制宜,素材积累上贴近生活、彰显特色

发现农村的亮点,发掘身边的素材。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只有立足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具有特色的人、事、物,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感受近年来农村的翻覆变化。鼓励学生订阅报刊杂志,阅读课外书籍,引导学生每天挤一点时间收听、收看新闻,了解时事动态,有条件的学生周末也可以上网。

(二)因势利导,写作方法上顺藤摸瓜、不拘一格

教学实践中,应重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开放式作文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练习作文。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充分地体验生活,写观察日记或参观游记,或抓住某处景物,想象、联想写状物作文;或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发议论谈感想,记录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和多姿多彩;或以小导游身份,向同学朋友讲述自己的见闻和感受,编导游词、广告词等,充分张扬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教者还要创设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写童话作文、科幻作文,想象作文等。

(三)、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与时俱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好文章的真情实感必须从生活中来。要让学生作文回归生活,回归自我,在安排作文训练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作文讲评时,要更多地帮助学生寻找改进方法,特别是让学困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正视自己的不足、体验成功的甘美,使之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并使这种体验外化为追求成功的具体行动。

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拿分,而是自己生存、生活的必须。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这样就能真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实践活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改观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偏远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都能够立足农村实际,正视作文教学的现状,开源导流,有效利用农村特有的优势和资源,抓住身边的素材,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大胆进行作文教学改革和创新,积累经验、有所作为,就一定能走出目前的困境,迎来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水清如许”和“山花烂漫”。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 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文章例话》·叶圣陶·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5-1

作者:董虎平

农村作文训练管理论文 篇2:

于瓦砾中播种 在荆棘中开花

摘 要:壮瑶农村地区的作文教学普遍落后于城镇。使壮瑶农村作文教学陷入困境的,有客观条件的原因,也有教师主观方面的原因。而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所以,壮农瑶村作文教学要走出困境,除了要不断改善客观条件,创造有利的作文环境之外,教师本身更要改变观念,提高素质,加强指导。这样,瓦砾中也能长出壮实的幼苗,荆棘中亦能开出鲜艳的花朵。

关键词:壮瑶农村;作文教学;因素;管理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在我们壮瑶农村地区,它更是使广大语文教师倍感头疼的问题。学生不爱写作文,怕写作文,视作文为龙潭虎穴、洪水猛兽,常常是“提起作文直摇头,见到题目皱眉头,写起作文咬笔头,老师催交才开头”。拿广西每年中考、高考的学生作文得分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壮瑶农村学生的作文总体上要比城市学生的差很多。许多从事农村语文教学工作的老师深感困惑:我们也努力教了,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作文水平老是提高不起来,总比城市学生差一大截呢?其实,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环境的客观因素,也有我们教师方面的主观因素。

一、环境客观因素的影响

人与环境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壮瑶农村特定的客观条件,必然会影响这里的作文教学。

首先,壮语、瑶语的语言环境对汉语学习造成极大干扰,使学生学习汉语比城市学生更困难。

壮语、瑶语是壮瑶人民的母语,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人们祖祖辈辈说壮话、瑶话。学生一直都生活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直到进入学校读书才接触汉语。这样,既已形成的壮语、瑶语的表达习惯势必会成为其学习汉语的干扰。我们知道,壮语瑶语的表达习惯、语法特点与汉语是不同的,例如,在汉语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而壮语恰恰相反,修饰限制的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壮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往往就会不自觉地用已经熟悉的壮语的表达习惯来生搬硬套,因此常常会出现“猪母”“妈我”或“我生气你死了”之类可笑的病句。

再说,学习语言是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的,而我们的学生除在课堂上说汉语外,其余时间和场合都是用母语交流,甚至有些老师在课堂上也用壮语瑶语教学。这样,没有任何语言环境的熏陶,单靠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很难学好汉语的。而没有较好的汉语基础,又怎能用汉语写出好文章呢?让他们写文章,往往是有话也说不出,说不好。他们写出的文章,往往也是病句连篇,词不达意的。

所以说,壮瑶母语环境的干扰,是壮瑶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主要障碍。壮瑶农村的作文教学,要从最基本的语言基础抓起,自然就比城市的作文教学要难得多。

其次,受农村落后的经济条件,文化水平的制约,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写作源泉枯竭。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壮瑶农村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软件设施极其缺乏。许多学校没有图书馆,没有阅览室,有的甚至连黑板报都无法办。即使少数学校有点图书,数量也是少得可怜。而在家中,学生也没有什么报纸杂志可读,大多数家长思想落后,观念陈旧,往往认为有书读就不错了,还买什么课外书。有些家庭即使想买,经济条件也不允许。所以,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除了几本课本,没有其他。况且农村地区闭塞落后,学生与外界的接触较少,见识也少,只囿于狭小的课堂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学到的仅仅是课本上写的东西。这种近乎贫血的文化氛围,这种先天不足的语言环境,势必使学生严重地营养不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写作源泉枯竭,又怎能写出有物有序的好文章呢?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惧怕写作文,写作热情必然窒息。

二、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

客观环境的限制,使我们壮瑶农村地区的作文教学起步维艰,但教师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重视不够,疏于训练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从语文考试中作文所占的分数比例可见一斑。可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许多老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是忙着上新课,分析课文,讲解知识点,狠抓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的训练,却独独冷落了作文训练。这首先表现在课时安排的失调上。我们可以来算算这样一笔账:我们一般是每两周给学生写一次作文,每学期8篇左右;而每两周中,语文科的实际授课时数为十节左右,其中作文最多只占两节,这样的课时安排明显失调。更甚至,有的老师好几周都不记得布置学生写作文,有些老师根本不把作文安排在课内,课后丢一个题目给学生,任由学生课外胡乱完成。作文交上来,也没有批改,没有讲评。这样疏于训练,作文又如何提高?没有量的积累,哪有质的飞跃?

教师重视不够还体现在教学的随意性上,许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上无计划,无准备,课堂上任意而行,翻开老师们的工作计划,里面关于作文教学的计划可以说微乎其微,即使有也只是寥寥数笔,轻描淡写。再看老师们的教案,有多少老师有专门的作文教案?没有计划,没有教案,作文教学岂不是太随意?想到什么就叫学生写什么,任由学生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的作文教学,又有何质量可言?

所有这些都说明;老师们对作文的重视是不够的,这可能也与农村学校管理比较松散有关,没有制度的规定,没有检查机制,老师们往往会得过且过。

2、功夫不过硬,指导不得力

虽说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写作实践,不动笔写,当然写不出好文章。但是,老师灵活多样的教法和恰到好处的指导点拨,对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可是,我们有的乡村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较低,教学能力低下,却又疏专研,所以根本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写作。一些教师从教十几年或几十年,却从不知道什么是教研,上课只知道照本本念。讲台上不止千遍对学生慷慨陈词,什么“谋篇布局”什么“构思立意”,自己却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下海作文。布置一道作文题,自己都对题意把握不住,就把题目往黑板上一抄,提出数字和时间的要求,然后扬长而去。学生面对题目不得要领,缺乏材料,当然是无从下手,稿纸撕了一页又一页,笔头咬了一次又一次,还是写不出,要么是为了应付胡写一通,根本没有质量可言。这样放羊式的作文指导方法,结果是让我们的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胡编乱造,煮了一锅又一锅夹生饭,读了十几年书,还是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

另外,作文后,老师的批改和讲评也跟不上。评语千篇一律,言不由衷。无外乎中心明不明确,内容具体不具体,语言流畅不流畅。这样空洞的评语,学生看了也不得要领,又怎么懂得修改以致提高呢?有的老师评价学生作文老是停留在过去“主题先行”的旧观念上,以“立意高远,思想健康”为主要价值取向,于是一些抒写学生真情实感的作文常因“思想不健康”“过于消极”“太过灰暗”等被一棒打死。这样,学生的写作热情受到打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也会被扼杀和摧残。往后写出的多是千篇一律的酸情假意之文,再也找不到一篇闪动着个性灵光的或是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了。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我们的作文教学,使得学生作文不是词句不当,语意不顺,就是层次不清,思路混乱;不是单薄平淡,缺少文采,就是胡编乱造,无病呻吟;很难有语意畅达,层次清晰,情文并茂,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深感忧虑,但我们不能空发牢骚,悲观无为。病症已找出,只要对症下药,我们就有理由对未来的作文教学充满信心。

那么,该怎么下药呢?

三、强化环境管理,创造宽松的语文环境。

1、壮瑶农村地区普遍以壮语瑶语为主要交际用语,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无法苛求人们抛弃自己的母语。那么,怎样解决母语对学习汉语的干扰问题呢?我认为,我们虽无法改变社会这个大环境,但我们可以创设一个小的语言环境。我们可以在校园内推广普通话,要求师生在课堂上,在校园里都要用普通话交流,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不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师师之间,生生之间,都要讲普通话。教师要起带头作用,教师本身要学好普通话,最好执证上岗。有教师的带头,学生自然乐意效仿。学校还要多开展各种活动来刺激促进学生学习普通话。比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有了这样一个讲普通话的小环境,母语的干扰自然就减少了许多。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在校外大胆地讲普通话,应该拿出学英语的劲头学普通话,英语都可以学好,汉语有什么学不好的呢?

2、农村经济文化落后,作文环境先天不足,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在一个班级或在一个学校创建一种宽松开放的作文环境,让学生融入这个特定的环境氛围中,自觉地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投入写作,主动找米下锅。具体可以这样操作:(1)在班级中开展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可以用竞赛的形式,规定学生每周读一定量的书,并做读书笔记,或抄写,或摘录,或评价。推选两位责任心强的学生负责轮流检查、登记、公布,期末评出“最佳读者奖”。这样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既可以开阔眼界,又可以积累写作素材。条件实在太差,没有书来供学生阅读的,教师可以每周向学生推荐一两篇文章,并引导学生赏读,还可进行仿写训练。(2)开展各种作文竞赛活动。作文教学,尤其是课堂作文教学,特别需要创造一种竞争机制,可以组与组比,人与人比,可以比速度,比质量,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在校内,每学期可以开展一两次作文竞赛,还要鼓励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种作文竞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作文深入学生的心。(3)作文开放化,每次布置作文,先给一两天的时间让学生体验生活、搜集整理材料或借鉴各种写法,然后再规定时间快速作文。比如写《一次活动》,写作之前,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如:篮球比赛、跳绳或拔河比赛、游览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写作时,先在班上进行口头训练,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把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讲出来,让他们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消除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书面训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作文,写作兴趣就会随之而来。

四、强化目标管理,加大作文投入

如前文所说,由于老师们重视不够,疏于训练,壮瑶农村地区作文教学大多处于劣控或失控的状态之中,主要表现为教学实践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与农村学校管理比较松散有莫大关系,没有制度的规定与约束,大家往往是得过且过,一盘散沙。针对这一病症,要改变现状,必须强化目标管理,加大作文的投入。

强化目标管理,应以学校制度为纲领,以教研组为单位,以科任教师为载体,对全校作文训练指导作一个严格统一的量化规定。从思想认识上和具体的教学工作上进行宏观控制,微观处理。教研组在制定教研计划时,要根据教学大纲作文训练的要求,用量化管理的方法,对作文训练的数量、指导的方法与措施、批改与讲评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规定,然后坚决实施,不打折扣,期中期末检查监督。每位教师也必须根据教研组的计划制定自己的作文指导计划,并写有作文教案。长期如此管理,就会使教学程序规范化,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研组或教师在对作文次数作规定或计划时,起点要高一些,要有足够多的量。众所周知,写作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多写多练。著名教育家张行中说过:“作文除了多读多写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任何技能都是长期大量反复训练的结果。写作是一种生活、知识、思想融于一体,感知、思维、表达共同作用的复杂的综合技能,当然离不开大量的训练。况且我们壮瑶山区学生作文底子薄,更是需要大量的训练,最好每周一练。

五、强化师资管理,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或缺,要扭转作文教学效率低,质量差的局面,我们还要强化师资管理,提高教师的语文素质,提高他们的指导能力。要做好别人的老师,自己要先练就一身过硬的功夫。

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有很多,关键是学校要督促检查,教师要自觉学习。现在正推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最好的契机与途径。教师每年都要进行一定的学习,或培训或自习,每人学习要达到足够的学分,学分不够,年度考核就不过关,这样最能督促教师们自觉学习。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的时候,应把重点放在自己薄弱的作文教学这一方面。另外,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提高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一是教师写下水作文。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两篇下水作文,克服那种只是口头教学生,自己却不加示范引导的做法。通过写下水作文,既可以让教师体验写作的甘苦,又可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老师与学生一起写,犹如战场上指挥员与战士一起作战,既给老师以考验,又给学生以鼓舞和感召力量,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二是开展各种形式的作文教学研讨活动。如集体备课、作文讲座、论文比赛,教师作品展等,增强老师们的作文意识,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作文教学水平。

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如果能切实做到以上几点,我想,纵使脚下是瓦砾,前方是荆棘,相信瓦砾中也能长出壮实的幼苗,荆棘中亦能开出鲜艳的花朵。

作者:韦惠玲

农村作文训练管理论文 篇3:

贴近生活 发掘情感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水平长期在低位徘徊,如何跨越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局限,突破农村学生被动写作的困境,成为农村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瓶颈分析

农村中学生作文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无话可说,千人一面,而学生无话可说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材料的积累。阅历与视野的限制使得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在这种情况下,日常写作训练中教师所拟制的题目又大多陈旧而脱离实际,离学生的生活体验甚远,学生在经历了若干次的范文仿写之后容易丧失写作动力,写作对他们而言成了“为赋新词强说愁”,难以激发出创作的快感。

没有了情感动力的写作活动在学生的心理反应中会积累成一种情绪上的负反馈,使得学生对作文写作有了无奈、厌倦、自卑甚至畏惧的体验。当学生对写作丧失了热情与动力之后,学习过程中最宝贵的主动性也就丧失了。在被动形塑的情境下,作文成了一种应对考试的差事,学生写作水平提升的空间就十分有限。要言之,缺乏积累下的强制性训练就会使得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教学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农村中学生作文教学的核心障碍是学生的日常积累不足,但是,这种积累工作单靠课堂教学难以完成,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而且多被照本宣科式的课文讲解所挤占。在这种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中,学生所摄取的有效养分不足,而且遗忘速率颇高,因为这些文章距离农村现实生活较远,在学完一段时间之后,学生要想在写作中重新调动起这些库存知识十分困难。

既然如此,那么关键问题就是要把握住学生的大量课外时间,设法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写作材料的积累,从而克服写作过程中的难题。然而,中西部农村欠发达的经济与当前高度流动的农民工生活使得农村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信息资源非常有限,同时缺乏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当前的村庄生活环境中,学生除了看电视和上网吧之外,能够接触到的外部信息几乎没有;而在看电视和上网的活动中,他们的自制力较差,在缺乏父母监督的情况下,容易一味地满足感官刺激而难以吸收到有用的素材。

尽管近年来农民收入有所提高,但农村家庭藏书极少,强调经济效益的父母不愿意投入钱财给孩子购买书籍。农村没有书店、图书馆、阅览室、博物馆,且报刊杂志等纸质刊物对农村中学生而言接触频率极低。这些因素都使得农村学生的生活缺乏文学滋养,缺乏时代文化的熏陶,反映在作文写作上,就是文字干瘪枯涩,拾人牙慧,少有创新。

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创新之道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瓶颈与三个突出因素有关,这三个因素分别是农村中有限的信息资源、单薄的文化氛围以及农村中学语文教育中单一的教学手段。那么,如何对症下药,挖掘现有资源,从而扬长避短,有效克服社会宏观结构下的不利因素,提升农村中学生作文写作的水平呢?

1.发掘学生生活中的情感要素

人类行为的直接动因有理性的利益诉求、感性的情绪体验,以及审美活动中的灵魂升华。对于中学生而言,如果要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积极探索写作规律,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利益诱导势必无效,而通过情感与审美则是可行的途径。具体而言,就是要使作文的材料搜集与写作训练活动贴近学生的本能与直觉,让学生表达自己、描写生活。

举例来说,笔者曾让班上的学生写这样一篇作文“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由于学生多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们享受不到父母之爱,内心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情绪体验,笔者以此作为契机,要求学生描述父母的生活,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说明他们与自己的关系,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没想到,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写作时当场流泪。一位平时表现很懒散的学生动情地写道:“妈妈,日日夜夜的思念让我的枕头每天早上都是湿润的,所以,今年过年你一定要回来!昨天爷爷刚杀了一头猪,你知不知道我多想你回来和我一起吃肉啊!”

通过发掘学生自身生活中的情感要素,可以激起他们自己的表达欲望,进而拿起手中的笔来书写内心的感受。这个时候,写作可以慢慢成为学生的兴奋点,如果老师此时对写作技能进行一番引导,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当学生发现自己比从前善于表达的时候,他们会继续主动学习以使自己的表达能力更为完善,让内心的情感得到更为充分的抒发。

2.积极利用农村现有的文化资源

通过激发情感,可以提升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克服写作时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将作文视为一种宣泄而不是一种负担和压抑。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定期创办班级小刊物,并将比较优秀的文章在学校的黑板报上公开,进而激起学生写作时的上进心。

不过,从长期来看,仅仅通过贴近生活激发情感让学生主动写作并不能克服学生无话可说的困境,因为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他们的写作成了一种单调的重复。这个时候,就需要不断有阅读的素材以及生活的感悟来作为写作活动的“源头活水”。

(1)教师可以通过电视、报纸或者去农村的网吧搜集一些最新的时事和社会新闻来给学生讲解,并从中提炼一些有利于写作的元素来向他们传授。只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国家、社会和人生,并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从而扩大其思维的视野,培养思考的兴趣,就可以算是一种成功。学生的见解不需要有多么深入,但只要他们有想法、有涉及时事,这些都会是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

(2)重视农村的传统民间文化资源。如各种仪式、庙会和宗族活动,以及族谱、民谚、民间传说、古典诗词等,这些事物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曾被视为封建迷信,但却正是农村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因素就在农村学生的身边,唾手可得,只要引导学生去主动记录和学习,成为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就可以让这些文化内涵扩散到他们的作文中,成为不同于城市学生的“比较优势”。

(3)积极整合农村中学现有的教育资源,在班级中成立阅读兴趣小组,让有限的图书、报刊、杂志等文化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共享,并有效地进行管理。这些阅读材料不必强调时新性,由于它们贴近生活、贴近心灵,同样可以大大充实学生的求知欲。

3.引导学生观察当代村庄生活的变迁

农村中学生在写作素材的积累上较之于城市学生的另一项短处是生活时空相对狭窄。他们的生活局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无法参加诸如参观博物馆、参加夏令营、旅游、出国等活动。由于他们的生活重复性太高,缺乏新鲜事物的注入,因而对生活本身的感受不太敏锐,而日复一日的课文教学又进一步抹杀了他们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针对这一弱项,农村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甚至可以把写作课堂移到田野上,放在活动中。比如,组织学生轮流照顾村庄中无人照看的留守老人、需要帮助的孤寡老人;组织学生参观庙宇、宗祠;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务,比如婆媳吵架等,然后让他们在作文中分析这些事情产生的前因后果;观察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之后在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思想观念上有哪些变化;观察村庄红白喜事上的仪式变化、活动流程,等等。

通过引导和帮助学生来观察身边发生的事务,从而让他们在文章中对自身的生活进行描述和反思。这些活动在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在某些方面遭遇困难的时候,又会主动去寻找资料来充电。久而久之,作文的写作就不再是一个难题。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内心的真实情感、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则是写作兴趣的源泉。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本质上不是一种应试的手段,而是他们文学素养、观察能力、感知能力、思维能力、思考范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古人将文章的写作训练提高到了人格修养、道德修炼、审美志趣以及性情陶冶的高度,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可谓深奥。

笔者的观点是,只有将写作训练拉回到农村学生自己的生活中,让其自由观察、感悟、思考、积累、表达和抒发,才能够让其调动情感、激发兴趣、锻炼能力。而在能力获得提升之后,应试时的作文写作将只是一个技术问题。

作者:张和平

上一篇:酒类企业服务营销论文下一篇:监控系统光纤通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