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诚信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法律是维护国家安定,确保我国各项事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武器,同时也是捍卫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工具。在国家的倡导下,人们的法律意识也在逐渐的增强,我国的法律体系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而公正诚信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的信用保障制度,其核心内容为诚信。我国公证法律制度的完善,能够确保我国社会、经济和民事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公证诚信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公证诚信研究论文 篇1:

从完善公证法律制度谈我国公证诚信制度的构筑

【摘要】在法律信用的保障下,公证制度中的诚信逐步成为了公证制度中最大的价值和特点所在,而公证诚信也是保证国内各种各样的民事活动合法的、公正的、有力的保障。公证制度作用的发挥也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作为社会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公证制度的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最终建立其以诚信为基础,发挥公证行业的主动作用,最终成为人民群众信赖的稳定行业。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和相关调查,从对公证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角度出发,就如何建立起公证诚信的相关制度,谈到了自己的几点意见,以期能为我国公众诚信制度的构筑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公证法律制度公证诚信构筑

公证机构作为一项相对特殊的司法活动,是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各项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公证在字面上的含义常解释为公证部门依照法人、自然人或者其他相关组织提供的申请,通过法定的程序来对民事行为给予相关证明的一项具体活动。在进行公证活动时,不但要以公平客观为原则,最大程度的发挥公证工作的作用,更要将相关的法律法规视为第一准则,在和谐信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中,诚信是最基本的前提,而与公证有关的活动更要以诚信为第一要义来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将各项公证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而深得民心。因此,可以说诚信构建就是公证机构在构建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更是公证法律制度能够生存的必要前提。由此可见,公证诚信制度的构建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公证和诚信的关系

(一)诚信作为公证的基本准则而存在

公证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司法,民商法中规定,诚信作为公证的本质而存在,是其基本准则。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而作为人与人互相信任的前提,自然与诚信是相辅相成的,法律不仅仅约束着公民群众,同时它也需要得到公民群众的积极维护才能健康有效的存在。另外,公证机构的存在本来就是为诉讼的减少和纠纷矛盾的预防工作提供有效的证据,倘若它从本质上来说就缺乏诚信,在对各类公证申请的事项进行时也就无法得到群众的支持。诚信在公证制度中也有其主客观的区别。从客观上说,公信制度诚信是对公证结果的体现,也是对公证书的公信力的具体体现;而从主观上说,诚信指的是公信制度在老百姓心中的效用。公证诚信从这两方面来说都会或多或少与公证机构诚信度及其员工诚信度相联系,并被后者所影响。除此之外,公证当事人的诚信度也会对公证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因为如果当事人不向公证机构履行经过公证的法律文件或者提供虚假的材料,那么对于公证的声誉而言,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可以说诚信就是作为公证的基本准则而存在的。

(二)公证作为诚信的基本保障而存在

公证的正确实施能为国家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它是为了提高社会经济、稳定民事流转的秩序,减少诉讼,预防纠纷,保护法人、公民及其他合法组织的权益而设立的司法证明活动。公证制度是信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目前倡行的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基石。公证是依靠国家公信力而取得群众认同的,因此我们常采用平等的、真实的、合法的手段来对诚信进行表达和体现。由此可以看出,公证就是作为诚信的基本保障而存在的,是后者得以体现的重要手段,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公证已经逐步成为人们分析诚信、研究诚信的主要形式。

二、公证诚信制度依赖于公证法律制度

为了最大化的发挥公证诚信的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需不断进行公证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完善工作。诚信二字最早出现于瑞士民法中,它具体对诚信进行了规定,规定无论何人在行使权利或履行义务时,都应当根据这项原则进行,这项规定是基于道德而言的。在这之后的许多国家都陆续将诚信收入到该国合同法律或者民事中,在国际组织的一些合约中甚至对诚信也有一定的规定。在法律庇护下的诚信已经不单单是要遵守某项原则那么简单了,而是更加有约束性和权威性。但是实际来说,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民事法律关于公证法律的有关条文规定的全部数目居然只占到他们的0.5%左右。在21世纪,信用制度已经逐步建立,群众交易的安全也得到了一定保障,因此公证制度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法律可以使公证诚信的效力得到强化。当今社会,经济基础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公证诚信效力主要体现为国家法律的形式,有一定的司法功效,一些公证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节省资源,公证效力就是基于公证的相关法律保障而得以实现的,公证效力主要体现为两点。第一点是强制执行效力,我国的公证机关被依法赋予了强制执行效力,如果一方的当事人不予履行的,对方的当事人有权向辖区内的法院提出执行申请,而该法院就应当立即执行;第二点为证据效力,证据效力也是公证效力的一个体现,公证机构的公证书必须具有信用力,而能达到这种要求就应保证公证书的真实可靠,其他机构在采用时不能存在怀疑,这是因为法律已经对公证书强制的赋予了证据效力。

总而言之,如果得不到公证法律制度的有效保障,公证诚信制度就无法顺利的发挥作用。

三、公证诚信制度的构筑途径

(一)建立职业化的管理机制

作为公证诚信制度构筑过程中的主干力量,对公证人员进行严格的选择及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公证人员要进行严格的考试筛选以及实习培训,一旦选拔,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还应对他们不断地进行与公证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他们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公证人员应当严令禁止其参加其他有报酬的职业活动,公证从业人员的权力和义务在法律中都有具体的规定,应当忠实、积极地完成本职工作,履行工作义务,最大程度的避免通过其他行径对公证机构的诚信度产生不良影响。

(二)规范公证办证程序

公证机构形象与公证办事效率息息相关,后者能对前者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公证办事的效率一方面影响着公证的公信力,另一方面也与公信部门的社会地位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正因如此,对于公证办事的程序应当进行严格的规范,公证从业人员应时刻铭记诚信的做人原则,工作时应当用严谨的态度进行公证,在参与公证机构组织的相关公证活动时,公证人员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法律责任意识,认真做到真实的、合法的对公证事件进行处理。

第一方面,公证部门必须要对办证的相关程序进行具体、严格的规定,并根据规定好的公证程序,对公证的各环节进行更为严格的分析和操作,并对其进行监督,对那些随意的办证行为或者简化的办证程序要进行严厉处罚。第二方面,公证人员更应当对其进行认真核查,一旦发现与实际不符的材料,就应该在第一时间里进行相关的调查和取证,最大程度的使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得到确保。而对于那些特殊的证明材料,工作人员不能自己决定如何处理,而是应当及时汇报给上级部门,并通过相关会议来做具体讨论,最终决定处理方法。除此两点,公证机构还应当定期进行公证质量检查活动的开展。这些活动对于问题材料的及时发现以及改正十分有帮助,同时也有利于材料修整措施的制定和改进。

(三)建设诚信的评价机制

在建设诚信的评价机制时,首先要做的是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自律意识,而这些都应当在法律保障下逐步进行。

首先,应当建立公证人员诚信的评价机构。公证人员在日常的工作活动中的具体诚信情况应当被建档,并进行相应的备案,并进行定期考试核审,将结果公布于众。公证处的全部工作人员的年度奖金和职位晋升应当与其诚信程度相互影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最大化的约束和激励公证工作人员去诚信工作。

另外,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具体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那些存在不诚信行为的工作人员应进行严格处理,责任追究制度作为追究公证工作人员失信行为的重要依据,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如果构成严重犯罪的,要进一步交由更高机关进行办理,这样可以从最大程度上避免个人对整个机构声誉的影响。虽然我国当前推行的保险责任制就公证赔偿额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解决。

(四)建立补偿机制

现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公证补偿制度的建立显得特别重要,如果能建立起完整的公证补偿制度,就能够从根本上舒缓公证部门在民事赔偿上的压力,从而使公证部门的利益得到维护,最终保证其健康发展。

(五)完善行业协会的作用

对公证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定期进行评审,对机构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讨论和评判,并将评判结果予以公布,对职业道德缺失的公证人员进行批评处罚,为了公平起见,具体的评判工作可以通过不记名投票进行。

四、结语

总而言之,诚信是公证业的生存之本,是公证业的宝贵财富,是公证员的基本执业准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可或缺的,更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诚信的自身重要性是公证诚信制度的重要性的最好解释,因此,只有从完善公证法律制度的角度构筑公证诚信制度才能确保其社会地位,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者:李英武

公证诚信研究论文 篇2:

我国公证诚信制度基于法律制度的完善

摘 要:法律是维护国家安定,确保我国各项事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武器,同时也是捍卫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工具。在国家的倡导下,人们的法律意识也在逐渐的增强,我国的法律体系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而公正诚信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的信用保障制度,其核心内容为诚信。我国公证法律制度的完善,能够确保我国社会、经济和民事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我国公证诚信制度基于法律制度的完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公正诚信;法律制度;完善

公正诚信制度实际上是一项信用保障机制,同时这也是我国信用体系中最主要的内容。公证诚信制度主要是通过专门的公证机构,并采取对社会、经济和民事主体的活动进行法律干预的手段,以此来确保社会、经济和民事主体的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为我国的经济活动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诚信的经济氛围,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在社会、经济和民事主体的活动中应当要以诚信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同时诚信也是公证诚信制度的核心内容。由此可见,加强对我国基于法律制度的公证诚信制度完善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公证诚信制度的概述

(一)公证诚信制度的含义

诚实守信原则也被简称为诚信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实际上是指人们在从事民事活动的过程中应当要自觉遵守诚实守信原则,并采取正当的方式行使自身的权力和履行自身义务。而公证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预防纠纷、巩固法律秩序和维护法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为社会、经济和民事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证。公证诚信制度是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基础,以公证制度为主要的司法手段,以维护社会、经济和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为目的的一种司法规范性行为准则。

(二)公证诚信制度的内部本质关系

公证诚信制度中的诚信和公证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这二者从本质上来看,诚信是公证制度的核心,诚信只有基于公证制度才能够得以实现,而公证制度是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保障,同时诚信是人类生存和从事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这二者之间具有密闭可分的关系。另外,在我国市场机制的影响下,市场的趋利性也逐渐的暴露出来,这也使得经济行为主体的诚信存在严重的缺失。这也使得诚信的重要性受到了社会高度的重视,我国也将其纳入到了社会法律制度当中。

二、公证诚信制度基于法律制度完善的有效的途径

(一)明确法定公证范畴

只有明确法定的公正范畴才能够为公证诚信制度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确保诚实公正性原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使其能够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通过司法公正的方式来实现相关的行为规范。另外,公证诚信制度属于信用保证机制,其实施和有效性的充分发挥都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支撑。因此,在对其进行法定公证范畴的界定过程中,一定要将其和民事实体和相关的公证法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行为的成本,同时能够更好的确保社会和民事活动的顺利开展,推动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提高公证效力,提升公证诚信效能

虽然我国已经对公证效力进行了规定,但是还没有得到完善,从而导致相关的公正效力并不具备较强的法律规定力度和适应范围。因此,我国在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转变经济职能的管理手段[2]。从而扩大公正行为的使用范围,提升公证效力,提高公证诚信的效能,并能使其在各个领域中都能够得到广泛的覆盖。

(三)建立职业化管理制度,提高公证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公证诚信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公证人员的主观性能够确定其是否能够顺利的开展和实施。因此,我国必须要完善公证资格准入制度,并建立职业化管理制度,健全职业风险保障和防范机制,同时将公证人员的诚信也一并纳入到绩效考核机制当中。另外,还能够要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对公证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从而提高公证人员的职业素养,增强公证人员的职责意识,提高公证人员的道德素养,并规范公证人员的执法行为,提高公证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我国公证诚信制度的执行效率。

(四)健全监管机制,确保公证诚信制度的有效性

要想确保公证诚信制度的有效性,那么就必须要健全的监管机制进行监督和管理[3]。因此,我国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确保公证诚信制度的顺利实施,有效的防治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另外,在建立相关监督管理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形成有效的监督网络,同时还必须要加大监督处罚的力度,这样才能够使得我国的公证诚信制度的有效性被充分的发挥出来,促进我国公信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法律制度对于完善公证诚信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保证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应当要结合实际,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提高相关的法律效能,从而使得我国的公证诚信制度更加的完善,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浅论我国公证诚信制度基于法律制度的完善[J].赤子,2017(26):88-89.

[2]王長萌.基于公证法律制度下对完善我国公证诚信制度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5(3):23-24.

[3]吕海霞.基于公证法律制度下对完善我国公证诚信制度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4(27):77-78.

作者:那顺巴雅尔

公证诚信研究论文 篇3:

试论如何提升公证的公信力

摘 要:“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民主、责任的信任力。公证制度是一项预防性司法制度,它的职能性质和独特作用得到社会及公众的高度认可,广泛存在于社会行为和日常事件当中。公证与公信力是紧密联系的,公证最核心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具有公信力,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保持公信关系着公证业的存亡。

关键词:公证;公证制度;公信力

诚信是个人为人处事之本,也是公证事业的发展之根。公证公信力是公证制度的一项基本准则,是公证的灵魂,没有公信力,公证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前,公证业正进入快速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时期,公证业已成为维护社会公正、诚信和预防纠纷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社会和谐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公证实践中,公证质量问题常有发生,致使公证的公信力得到质疑,造成社会公众对公证机构的信任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公证事业的健康发展。《公证法》已于2006年3月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的第一部规范公证工作的法律。如何进一步深入贯彻实施《公证法》,依法推进公证事业的健康发展,努力维护和增强公证的社会公信力,为经济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是当前的重要任务。笔者通过分析公证公信力下降的原因,提出提升公证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一、影响公证公信力的主要原因

公证本身就是保障和维持社会信用的手段,承担证实事实真相真实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公信力却屡受质疑,对司法造成很大的损害,值得探析原因。

(一)公证法律法规的滞缺

公证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需要建立在完善的法律体制之上。公证公信力也需要相应的法律制度作基础,一方面它必须遵循法定的公证原则,另一方面需要有自己严格的程序规则,如此公证才具有合理性,才能维护其质量和公信力。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公证事业快速发展,同时也伴随着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但是不可否认,制度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公证事业的发展,公证有时难以依据完善的法律为根据,难以受到科学规范的制度制约和监督。1983年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出台后,直到20年后的2006年《公证法》才颁布实施,这期间面临许多行业规范和公证制度理论盲区,导致在教育宣传、指导实践、监督预防等方面出现许多纰漏,可以说是在法规层面上存在滞后,存在缺位。即使在《公证法》已经颁布实施多年以后的今天,如果要形成配套、系统、科学、可操作性的制度体系,还有许多路要走,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分析研究和探索解决。

(二)公证行业职能定位的模糊

公证机构性质存在三种形式,一是民间团体类型,营利性为目的;二是政府机构,非营利性为目的;三是政府管理下的事业单位,非营利性为主。我国公证处绝大多数按照事业单位管理,隶属司法部门,具有政府背景,但是在具体实施中,按照民间团体营利性来运营,实行自收自支,既要维护社会效益的公平公正,也要依靠经济效益来生存,进行市场条件下的竞争,谋取经济利益,争取机构和个人的自身利益。截至2011年底,我国公证机构已达3 011家,执业公证员1.2万多人。其中,有行政体制的,有事业体制的,还有合作制的,机构职能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各种利益交融冲突,导致公证人员价值观混乱,在实际工作中,就出现了一些受利益驱动,疏于管理,办公事谋私利的现象。

(三)公证员队伍建设的欠缺

公证员是保证公证质量的最根本因素公证是公证员实施的,公证员个人的公证行为就代表了公证处的权威和质量。少数从业人员的素质低下是制约公证行业整体公信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公证员队伍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公证诚信水平的高低。一些有失公信力的事件发生往往发生在综合素质较低的公证员身上。要保证公证的公信力,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证员队伍,使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操守,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政策理论水平,以高质量的工作提高全社会对公证的信任力。

(四)公证当事人的违法和违背事实的行为

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如果申请人基于证明的需求提出虚假的公证申请,且这种需求表面上是符合一定法律形式的,但在实质上是违规的,就会导致公证结论成为非事实判断,即成为公证申请人违法作为的利用手段,给社会造成公证公信力的缺失现象。在实践中,针对当事人的行为偏差,公证员往往不重视公证制度的预防功能,对当事人申请公证的事项,往往疏忽防范其事实真伪,甚至当有违规发生时,也没有及时向当事人阐明法律规定和利害关系,留下了损害公证公信力的隐患。

二、提升公证公信力的具体举措

(一)建立健全公证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现行公证制度尚未形成完备体系,尤其是诚信制度的建设,依然停留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上,没有落实到具体操作中。目前,公证业务领域的法律法规比较少,还远远不能作为公证机构具体公证行为的主要证源。如果仅依托一部单行法律承载公证制度的全部内容,还是有所欠缺,因为公证工作业务涉及很广,不是一部《公证法》就能解决得了的。严格的程序是公证取得社会信赖的基础,我国在公证实践中一直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程序的价值不仅在于保证实体法的有效实施,而且比实体公正更能体现社会正义。因此,第一要在遵循《公证法》的前提下,以诚信制度建设为重点内容,坚持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制定、补充和细化与之相关的法规、规章,在立法上严格公证程序,明确违反程序的责任和后果,在程序设计上完善公证的管辖范围以及公证审批和规范公证文书的内容,确保公证行为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第二要重视地方公证建章立制工作。各地经济发展不同,对公证事业的要求必然有差别,结合自身实际,完善符合本地特色和地方经济发展规律的规章制度是当务之急。

(二)强化公证员队伍建设和管理

我国公证执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表现为一定数量的公证人员没有受到正规法律训练,甚至部分公证员道德素质不高,受利益驱动违法办理虚假公证,损害公证公信力。公证业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执业理念和指导思想,努力创建政治合格、道德高尚、纪律严明、业务过硬的公证员队伍。一是进一步提升公证人员的准入门槛。我国目前对公证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仍然偏低于发达国家,人员的技能与实际的工作专业需求不相匹配。虽然我国公证法对公证员的资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由于职业经济收入的差异,通过司法资格考试的人员从事公证工作的占很少数,现有公证机构从业人员大多仍是过去的公证人员,因此有必要以较有吸引力的条件和待遇吸引一批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加入到公证队伍里来,这是提高公证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二是促进公证人员提高学习能力,持续学习最新的政策法律业务知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推动公证事业的不断发展。三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注重长效约束力。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健全完善诚信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培养公证人员的诚信意识,使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心信念。

(三)建立增强公证公信力的教育、监督、惩戒、赔偿系统化机制

学习宣传和思想教育是培养公证人员自律意识、提高公证公信力的必要手段,制度再健全,如果执行制度的人道德操守有问题,制度的执行就会歪曲、打折扣。在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发挥法律机制的作用。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要自觉接受当事人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接受司法行政机关、公证协会和公证处质量监管,对失信行为追究行为人的行政和民事责任。要推进行风建设,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公证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公证监管部门要注意理清司法行政机关和公证协会的监督职责和范围,充分发挥它们的配合作用,提高监管效率,避免公证工作中出现缺位和越位现象。司法行政机关主要对所辖区域内的公证机构进行宏观指导,公证协会主要监督公证日常工作。要推动建立诚信档案,定期考核,向行业内部通报和向社会公布,将公证人员的诚信考核情况与其个人收益挂钩。要建立完善公证失信惩戒机制,主管部门要严格管理,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违纪行为,依法惩戒失信行为,重点查处违规办证、出具错假证以及办证要好处等损害公证公信力的行为。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公证执业保险制度,使公证员违法执业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失能够得到相应赔偿,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公证工作的社会信用度。公证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公证机构要对所出具的公证文书负法律责任,不当公证的受害者要通过一定方式获得救济。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证公信力的持续必须有良好的赔偿制度作为保障,通过这种事后救济手段,维护低质量公证受害者的权利,惩戒不负责的公证机构及人员,公信力才会有充足的保障。

(四)明确体现公证本质的社会属性和定位

公证机构的属性、性质及定位,对于今后我国整个公证制度的健康快速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不断提高公证的公信力,就必须首先对公证机构的性质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认识。不应当把公证机构定性为国家行政机关,也不应该把公证当作以经济效益为主的企业法人或合作制试点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要抓住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发展机遇,深化公证体制改革,赋予其公正、中立的社会属性。当今,与政府脱钩,政府进行监管,行业自律,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公证机构采取的方式,他们虽然都定性为非官办的社会中介机构属性,但在实践中却鲜有影响公信力丑闻事件发生。我国已加入国际拉丁公证联盟,公证机构的管理体制必须与国际接轨,因此,改变现有的官办性质成为当务之急。改革遵循的原则是,公证员同律师一样,是国家的法律工作者;保证公证的独立和尊严;为社会公众服务;公证机构不应等同于行政机关或其他公共部门,应是承担国家公证的中介服务组织。笔者认为,可以选择事业单位体制作为公证改制模式,事业单位是以向社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为主要宗旨,一般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具有社会公益性。同时,将公证机构定性为独立自主的事业单位,摆脱行政体制管制的模式,可以有效避免行政干预。在财政来源上,应该以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为主,体现非营利性质。

我国公证事业正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依法推进公证工作,实现公证事业科学发展,维护和增强公证公信力,是公证工作担负的历史使命。公信力问题是一个涉猎面极其广泛的问题,公证公信力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司法体系、公证行业以及整个社会层面长期的共同努力,只有多种机制的结合、多方面的共同探索,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才能维护和增强公证公信力,最终建立起公众对公证的信任。

[责任编辑 杜 娟]

作者:谢群

上一篇:学前艺术教育论文下一篇:新时期建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