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度实验下诚信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研究生诚信教育对研究生的自身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论述研究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失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几项措施,旨在有助于研究生诚信教育。关键词:研究生诚信教育重要性存在问题有效措施近年来,在本科生扩招的基础上,研究生也开始实行全面扩招,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多。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诚信度实验下诚信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诚信度实验下诚信教育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探析

摘要:诚信道德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内容不系统、方法和途径过于单一、针对性不强,是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缺乏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主要包括领导机制、教学机制、实践机制、管理机制。建立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教育机制

一、高职院校诚信教育的问题与意义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尤其是成功“入世”,标志着信用时代以不可阻挡之势到来了,诚信道德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可另一方面,经济转轨过程中诚信滑坡现象俯拾即是。诚信缺失现象在我国社会的普遍存在,失信行为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侵蚀,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正在接受不同层次教育的广大青年学生对诚信道德的信仰也或多或少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从整体上讲,目前高校学生诚信意识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滑坡的倾向严重。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失信问题在高职学生中表现得更加突出。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突出表现是:考试一心作弊;恶意不交学费;恋爱不负责任;履历作假成风;网络责任缺失。

笔者通过分析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四个。

1 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所需的诚信观念已经超过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进展,诚信教育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高职院校由于成立的时间都较短,“诚信道德教育”的内容、手段普遍不完善,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体制改革步伐明显落后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直接表现为高职院校诚信教育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没有形成一套诚信教育机制,根本满足不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需要。

2 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内容不系统。高职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应该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但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诚信道德教育时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教育内容过于政治化、空洞化、抽象化。虽然目前高职院校也开展了一些诚信教育实践活动,但一般重形式不重结果,对诚信教育的实践效果不重视,也没有追踪调查和考核评估,从而在实质上削弱了高职院校诚信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了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

3 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过于单一。目前,教育方法、途径单一,缺乏多样性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很多高职院校认为,学校的诚信教育任务应该由从事德育教学的教师承担,其他任课教师及教学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不需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所以其他任课教师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只“教”不“育”。

4 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高职诚信道德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殊性。目前,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普遍存在不能与时俱进,而且针对性、实效性较弱的问题,根本原因是道德教育不能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规律以及诚信教育的特点、规律有效地结合起来。

作为长期在教育教学一线从事学校德育的工作者,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研究具有深远和重大的意义。第一,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研究为高职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第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研究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有利于创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第三,诚信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高职生诚信也是整个社会诚信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诚信高职生是建设诚信社会的生力军和重要的后备力量。培养诚信的高职生是每一所高职院校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高职生诚信缺失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深入探讨解决高职生诚信教育机制问题的可行之道,建设和谐校园,必将对整个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高职院校诚信教育的机制

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是高职院校从诚信的视阈来考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其重点在于强调以学院的诚信教育作为教育机制的核心。并在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内外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运行方式,彼此协调,以从整体上最终形成对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良好效应的一种机制。它是由能够有效促进高职大学生诚实守信品格和行为的一切合乎道德要求的教育内容、方法、方式、手段等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

1 领导机制——加强对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领导。高职院校诚信领导机制是指学院对高职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需要建立校、系、班多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从校长到班级,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校、系、班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诚信教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各部门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诚信教育工作的实施。

(1)建立诚信领导机制,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既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学院德育教育系统工作的重点,更是学院各级领导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建立诚信教育的领导机制。只有建立诚信领导机制,才能突显学院的发展和搞好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所具有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随着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不断深化,对学院领导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诚信领导机制是确保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建立一个有主要领导参加的诚信领导机构。

(2)重视师德建设。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有教职工都应该秉承“以诚育人”的思想,率先垂范,做到诚信为人,诚信做事,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诚信为学生作出榜样,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教师如果能够做到以诚待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信教学就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高职大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趋向诚信品质,自觉克服和改变不符合诚信要求的行为和习惯。在学生管理工作上,每个教职工要各负其责。与学生切身益相关的奖助学金的评定、学生干部选拔与培养、评先评优等工作,一定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增加透明度,不弄虚作假。依规处理学生违纪事件,要根据校纪校规从严处理,决不敷衍了事或者包庇。

2 教学机制——寓教于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育诚信。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和学生建立本质联系的中介。诚信观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有效的教学活动。

(1)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大力培育大学生诚信品质。课堂教学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具有主导作用是

无可争议的。在思想理论课教学中,要结合高职大学生的实际思想情况,联系市场济对诚信的具体要求,把传授知识与诚信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诚信教育结合起来,逐步提高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诚信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强化高等学校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和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突出诚信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诚信品质。

(2)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努力营造良好的诚信校园环境。加强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一个重要保证,是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高校在坚持环境育人原则的同时,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育人,开展吸引力强、特色鲜明的诚信主题教育活动,着力打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要把诚信教育活动与校风校纪结合起来。对考风建立诚信考试承诺制,通过建立承诺制,使学生自觉做到自我约束,实现自我管理。要把诚信教育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以加强诚信教育。突出诚信教育的主旋律,以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化,努力建设校园诚信文化以提高学生诚信品质。

3 实践机制——创设诚信教育实践,完善诚信教育措施。“道德者,行也,非言也”。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实践,在实践中发挥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体性,从自身的内在需求和现实特点出发,通过积极参与,不断认知、领悟诚信道德,辨别真假,识别善恶,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以诚待人,以信立身,在各种道德冲突面前坚持正确的道德选择,培养社会责任感。从基本诚信行为起步,讲究循序渐进,在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中养成诚信习惯,使诚信意识上升为自觉行为,真正提升诚信实践能力。

(1)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实施诚信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能否真正奏效,归根结底要通过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来产生作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只有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学生的认同、接受、积极参与才能产生效果。因此,诚信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真正把学生及其发展置于诚信教育的核心的、本体的地位,以促进学生的诚信道德的发展和完满为目的,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品德的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实际诚信道德状态出发,关注学生的自主意志和内在倾向,唤起他们的内在自觉性,培养和提高他们对诚信道德品质的认识、判断和选择能力,使他们通过自主选择和体验积极地实践诚信道德生活。

(2)立足高职院校特点,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诚信道德教育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全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科研等环节都离不开社会实践。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诚信道德教育在体系、内容、方法上要符合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的目标,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塑造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质水平和思想道德品质,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4 管理机制——从学院人手,主动创设、培育诚信环境。学校管理是合理分配学校资源,使学校各环节按同一目标有效运行的管理活动。不同于一般管理活动的是,学校管理的效能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即一方面学校管理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组织;另一方面,学校管理涉及学校目标的设定、教育过程的控制与评价、学校文化的建设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作为教育的要素都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发生影响。

(1)学校管理教育性的内在机理。学校管理可以具体化为一系列常规工作,而这些常规工作实际上在四个方面发挥作用:校长的权威领导、学校文化、学校制度和学校人际关系。学校的管理教育功能也通过这四个方面体现出来。学校文化对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的教育作用主要在于集体价值观的建立,从而推动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发展。学校制度是支撑学校管理活动良性运行的基础。制度的制定固然不可或缺,但更重要是制度的执行与调整。校长的权威领导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即决策的来源。校长的权威领导不仅可以和民主决策共存,而且通常是高水平民主决策的保证。两种管理力量只有较好地平衡,才能维系学校系统的良好运行。

(2)健全诚信教育的管理制度。“社会制度形式影响着社会成员,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以及他们所是的那种人”。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探索一套完整的校内诚信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必须将诚信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建立健全诚信教育的各项制度。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健全校内各种诚信制度。规范和完善高职大学生诚信制度,形成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约束机制。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要充分体现诚信道德的价值观,特别是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评定制度、奖助学金的评选制度、学生违纪的处罚制度等,必须体现诚信的基本要求。第二,建立高职大学生诚信度定期测评制度。在建立高职大学生诚信度测评制度时,要把诚实、信用、正直、友善等道德品质列为测评的主要因素,确定诚信度测评体系各项具体指标,把高职大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项指标给出相对应的标准,以便参照测评。第三,建立高职大学生信用档案。在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制比较完善,每个公民都有专门的信用档案。公民在生活、学习及工作中不诚信的行为都将记录在案,对自身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借鉴这种做法,成立由学生处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专门的诚信评估机构,建立高职大学生永久诚信档案。诚信档案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是肯定成绩的过程,也是对不诚信行为考量的过程。高职大学生诚信档案是学生本人的基本情况和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活动、学习、生活的行为记录。诚信档案将如实记载学生的在校行为表现,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数据、完整的事实和行为来证明大学生的诚信度。网络诚信管理专用系统是提供诚信查询的专用网络平台。将高职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制作成电子文档,保留并延至到社会诚信系统,成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诚信教育的一体化。

总之,领导、教学、实践、管理等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诚信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某种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存在的反映,不论在个体身上还是在社会中,它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切实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要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关键在于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诚信教育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在高职学院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与途径的操作上有所创新。

作者:朱乐喜

诚信度实验下诚信教育论文 篇2:

关于研究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 要: 研究生诚信教育对研究生的自身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论述研究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失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几项措施,旨在有助于研究生诚信教育。

关键词: 研究生 诚信教育 重要性 存在问题 有效措施

近年来,在本科生扩招的基础上,研究生也开始实行全面扩招,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多。很多高校的研究生数量与本科生持平,部分专业已经超过了本科生,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逐步走向大众化和平民化。

研究生数量的增多与规模的扩大,使得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变得刻不容缓,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强调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一、研究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诚信,顾名思义“诚实信用”。研究生诚信教育是指高校通过课内、课外各种途径强化学生的诚信认知,培养学生的诚信感情,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以此指导自身行为的教育活动。诚信教育对研究生的自身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诚信教育是研究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诚信为人之本,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续。研究生要全面发展,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树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诚信理念,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1.诚信教育能保证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作为国家的高级人才,研究生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有一定的科学精神,有良好的学术品质和诚信意识,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学术研究只有在实践中经得住考验,才能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诚信教育能提高研究生的法律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诚信已不再局限于道德领域了,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我国法律中就有关于诚信原则的规定。诚信教育不仅是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学生法律素养的必要途径。

3.诚信教育能于无形之中使研究生积累人格力量。

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科学文化素质,进入社会后,只有在各种考验与挑战之前不迷失方向,坚守信用,才能真正被人认可,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诚信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拥有较高的诚信度无疑就拥有了巨大的人格魅力。

(二)研究生诚信教育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转型,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显著提高等,这些给社会造成了多方面的冲击,从而形成多元的经济和多元的文化。诚信作为一种社会美德应该被弘扬和提倡,研究生诚信教育有助于培育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

1.研究生诚信教育能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承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①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逐渐成为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融入到市场经济建设中。对研究生进行诚信教育,有助于培养健康的市场主体,净化市场空气。

2.研究生诚信教育有助于社会塑造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和勇于创新。开展研究生诚信教育将对整个社会培育科学精神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整个社会建设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二、研究生诚信失范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研究生是我国高校培养的最高学历层次的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中,承载着科技创新的重任。作为国家的高素质人才,不可否认,研究生的主流意识是健康向上的。但遗憾的是,近几年来,有关研究生失信问题的报道不绝于耳。

归纳起来,研究生诚信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信认知和行为脱节。

研究生已经具有了相对成熟和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比较成熟,对诚信问题的思考也比较全面和深入。但是具有较高的认知,并不代表会产生相应的行为。相反,随着社会阅历的加涤,研究生的认知和行为会因为现实利益而脱节,他们肯定诚信的重要性,也会大力褒扬别人的诚信行为,但是当为了诚信而要牺牲或者付出自身利益的时候,则会更加务实地实现一些现实的利益问题,而不会践行诚信意识。

(二)学术道德失范。

研究生学术规范认识和学术道德现状一直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而研究生诚信失范也集中表现于这一方面。

1.考试作弊、请他人代考或者替他人代考。

研究生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漏洞有着更加全面的了解,部分研究生会利用有利条件掩盖一些违规行为,如作弊不留证据、当场销毁证据或者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等。相对本科生来讲,研究生有着比较好的心理素质,如事先周密部署,针对于学校普通的期末考试,作弊成功率往往很高。

考试是衡量和检验学习成果的基本手段之一,也是教学效果直接回馈的有效途径,作弊行为会影响评价的真实性,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也阻碍老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伪造、篡改、剽窃研究成果。

美国研究者威廉·布劳德和尼古拉斯·韦德曾说:“每一个大舞弊者被揭露出来,就会有一百多个类似的大舞弊者逍遥法外。而每发生一起大舞弊,就会有一千来起小舞弊得逞。”②伪造、篡改、剽窃研究成果在古今中外都存在,这也是研究生诚信危机的最严重表现之一。很多研究生急功近利,并未深入了解和研究问题就匆忙收集、拼凑他人的研究成果,或者篡改伪造实验数据,稍作修改就对外投稿。

3.请他人代写论文或者替他人代写论文。

有研究生为了评优评奖或顺利完成科研项目、学业,从网络上找各种“枪手”代写论文,小到课程论文,大到发表的学术论文、毕业论文,因不同需要和质量,有着不同的价位。另外也有部分研究生看到这市场有利可图,投身充当“枪手”的行列,赚取金钱和牟取利益。

4.学术成果挂名现象严重。

一篇文章作者有十几个人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研究生之间相互挂名的现象比比皆是,而绝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挂名的研究生并没有参与学术研究。也有研究生为了个人利益,在导师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借用导师名义到处投稿。

(三)人际交往上失信于人。

研究生的活动圈子已不再局限于学校,他们已渐渐涉足社会领域。很多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做各种社会兼职,有做家教的,有跟导师做项目的,有去单位实习的,俨然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了。部分研究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诚信问题,如交往不真诚、弄虚作假等。

为什么作为高层次人才群体,研究生也存在诚信危机呢?本人认为可以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来分析。

首先,研究生诚信意识淡漠。大部分研究生都是本科时期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专注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了道德修养方面的提高。再加上本科时期的道德教育仅仅是宏观上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仅是从抽象的角度来解释诚信问题,至于具体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等并没有涉及。对于如何写论文,也缺乏必要的训练和指导,到了研究生阶段出现抄袭、拼凑论文的相象也就不奇怪了。

其次,社会风气不正,给诚信教育带来负面影响。研究生也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同样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现象的影响,社会上的消极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

一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促使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这一定程度上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被削弱,一部分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动摇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是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虚假广告、虚假新闻等事件层出不穷,市场经济的不正之风使得部分研究生诚信意识逐渐缺失,价值观倾向于功利主义。

三是网络信息时代带来的负面影响。信息网络已经深入到研究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互联网上出现的谎言、谩骂、侮辱等不良的行为颠覆着研究生的诚信意识。

三、加强研究生诚信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1.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

(1)诚信教育应得到重视。对于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很多高校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人、财、物配备不齐全,很多临时组织的活动也只是忙于应付上面检查。开展诚信教育对研究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学校应下大力气建设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提高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和修养,坚持以教育、引导为主,以管理、规范为辅,对研究生加强管理,严格要求。

(2)诚信教育内容应具有时代性。诚信教育的内容应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适时作出调整。对于研究生的诚信教育,不应该再重复本科德育教育的内容,停留在宣扬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等理论上。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一定时期的道德理念必然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因此,德育的内容也应与之相适应,超前与落后都是不当和低效的。③诚信教育应与当代思潮相结合,进行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诚信教育内容还应该更加务实地与研究生发展相结合,比如作一些关于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方面的讲座,开设一些论文写作的课程,加强学风和考风建设,对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惩处,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等。

(3)改进诚信教育方式方法。目前,很多学校在研究生期间都没有开设相关的诚信教育或者是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即使有这样的课程,也只是沿袭传统的集体灌输方式,流于形式。研究生诚信教育应该注重启发性教育,教师应该发挥引导的作用。开展诚信教育可以结合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等例子,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不定期举行一些集体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的实践,延伸和拓展课堂教学。

诚信教育并不是一时的,从日常行为管理到各项校园活动,都应该注重诚信教育,让诚信的意识渗透到方方面面,渗透到每个角落。

(4)发挥导师的指导和表率作用。研究生与导师的联系最密切,开展诚信教育导师应发挥应有的作用。这首先要求学校管理部门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和聘任制度,严惩导师的学术失范和不规行为,以保证导师的质量。虽然在现实中,也有部分导师素质低下,但是总体来讲导师的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还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从写开题报告,到论文中期检查,论文预答辩,论文盲审,直至论文答辩,在整个过程中,导师要认真指导研究生论文写作,必须具有诚信意识,严格把关。

在研究生2—3年的学习时间中,导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为人师表的导师要严谨治学,踏踏实实做学问,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研究生做好榜样,潜移默化地引导研究生树立诚信意识。

2.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的正确引导作用。

诚信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和社会也应发挥应有的作用,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家庭中的父母不应该使诚信教育仅停留在说教上,社会各界也应该摒弃弄虚作假的行为,新闻媒体则更应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现代化手段,传播正确的社会舆论,净化社会大环境,引导研究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诚信意识。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的生源成分越来越复杂,受学习背景、家庭背景等影响,研究生个体差异较大,再加上情感问题及毕业和就业问题,研究生关注的往往都是现实性很强的利益,这不利于研究生健康成长。作为国家的高级知识分子,研究生应该加强自身修养,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坚决抵制不良学风,确立学术规范的道德观念,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反对弄虚作假,提高诚信意识。

外因终究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研究生本人才是“他们自己的伦理道德准则的监护人。只有他们的正直和诚实才能对他们自己的意识负责”④。

注释:

①吴海融,林庆祥.依托学生社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2001,(8):19.

②[美]威廉·布劳德,尼古拉斯·韦德著.朱进宁,方玉珍译.背叛真理的人们——科学界的弄虚作假[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70.

③黄英.加强研究生德育之我见[J].道德与文明,2003,(3).

④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

作者:曹红芳 翟 婷 刘 蝶

诚信度实验下诚信教育论文 篇3:

儒家诚信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儒家诚信教育从“诚意”入手,要求受教育者做到“毋自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信守承诺,言出必践,做到“毋欺人”。当代高校的诚信教育有必要借鉴儒家的诚信教育思想,使诚信教育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养成他们的诚信品格。

关键词:儒家;诚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诚信是个人品德的重要方面,诚信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由于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像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编造虚假档案、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唯利是图的不诚信现象。这些现象既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反映,同时又对这种风气的泛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还反映了诚信缺失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近年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公民诚信教育问题。2001年,中共中央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列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也有“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个字,其中就有“诚信”。儒家一贯以诚信为重要的德目,数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诚信教育经验,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诚信教育思想。这些经验和理论是我们当前加强高校诚信教育、重建诚信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一、儒家诚信教育的内容

(一)儒家诚信观的内涵

儒家教育以德育为主,目的是培养人完善的道德人格,而诚信是完善的道德人格中的重要德目。在古代,“诚”与“信”最初是分开的,“信”作为重要的道德准则出现比“诚”要早。《论语》中“诚”只出现过两次,意为“真实”,基本上与道德无关。而“信”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38次,高于“善”、“义”、“勇”、“诚”等。信的基本意义是真实不欺,但与“诚”相比,其意义更侧重于不欺人,即要遵守自己对他人的承诺。《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反复强调“言而有信”(《学而》)、“言忠信”(《卫灵公》),所说的都是这个意思。“信”的具体要求包括:(1)对人描述事物要客观真实,“无便曰无,有便曰有。若以无为有,以有为无,便是不以实,不得谓之信”[1],也就是要做到“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左传·昭公八年》) 。(2)遵守诺言,做到“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2],切不可“面诺背违”。(3)言行一致,朱熹认为,“信是言行相顾之谓”[3],也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孔子将“信”视为个人与他人相处时最重要的德行,将朋友对自己的信任视为人生三大志愿之一。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他反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应该“主忠信”,即以“忠信”为立身行事的最基本原则。《论语》记载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信”被列为四教之一。孟子将“信”看做是五伦中朋友一伦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汉代董仲舒则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即五种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

“诚”与“信”意义相近,但“诚”的形而上学意味更浓,将“诚”运用到社会生活、为人处世的实践中就是“信”。战国儒家开始有意识地建构道德形而上学,“诚”的地位开始凸显。《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孟子亦曰:“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这两篇儒家重要文献都把“诚”上升为“天之道”。在儒家“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下,“天道”与“人道”本为一体,“天道”既是“人道”之来源又是“人道”的应然形态。《中庸》所谓“诚之”,《孟子》之“思诚”,都是指人应该以天道之“诚”为模范来建构以“诚”为内容的“人道。南宋理学家朱熹在《中庸章句》中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4]《礼记·礼运》曰:“讲信修睦”,孔颖达疏曰:“信,不欺也。”“真实无妄”也就是“不欺”,既不欺人,也不自欺,更不欺天。后来的《说文解字》对于“诚”、“信”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从东汉开始,“诚”与“信”可以互训。由于“诚”与“信”在意义上的相近、相同之处,后来逐渐结合为双音节词“诚信”。

(二)儒家诚信教育的内容

首先,儒家诚信教育要求受教育者从“诚意”做起,以“慎独”为达到“诚意”的途径。儒家道德修养以《大学》为总纲。朱熹后来将《大学》的思想总结为“三纲领、八条目”,其中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详细规定了个人道德修养的次第。在“八条目”中,格物、致知侧重于“知”,不专就个人道德修养讲,因此,实际上“诚意”才是儒家道德修养的开端,而且也是从知到行的关键环节。根据《大学》的解释,“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朱熹解释道:“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毋者,禁止之辞。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5]人不可能自己欺骗自己,说自己“恶恶臭”,因为人嗅恶臭则掩鼻。掩鼻这一行为证明了他确实是“恶恶臭”的。但人却有可能欺骗自己,说自己接受、崇尚某一道德观念,因为尽管个人在接受道德教育,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后,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但在具体道德实践中,个人却往往违背这些道德观念,不应做而做,应做而不做,这就是“自欺”。换言之,“自欺”是指个人以为自己接受了某些道德观念,而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因为在个人的道德实践中这些道德观念并不是可欲的。“诚意”就是通过道德修养使道德原则的内化程度和“恶恶臭”等“意”一样真实无妄,这样才能切实地去实践这些道德原则。

“慎独”既是对“诚意”的检验,又是达到“诚意”的途径。“独”是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在他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不管个人做了什么,行为者都不会受到谴责,其利益也不会有任何损害。只有排除了这些功利因素的干扰,才能判断个人的行为是否出于对道德原则的尊重,而只有出于对道德原则的尊重而做出的行为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换言之,人要真正成为一个道德的人,做道德的行为,也必须将自己放在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的环境中进行锻炼。正如朱熹所说,在《大学》所列的“八条目”中,“诚意乃恶与善之关”,只有“过此一关,方是人不是贼”[6]。也就是说,只有经过这一关的磨炼,人才能真正是一个道德的人,而不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伪君子。

其次,儒家诚信教育重视道德实践,要求受教育者“敏于事而慎于言”。如果说“诚意”是“毋自欺”,那么儒家对“信”的要求就是“毋欺人”。如何做到“毋欺人”?在儒家看来,欺骗的发生预示着承诺的存在,没有承诺也就谈不上欺骗。然而个人能力有限,人又常常缺乏自知之明,或由于偶然冲动而做出承诺,而不顾及自己是否真有能力实现这些承诺。因此,要做到“毋欺人”,首先就要慎重对待自己即将做出的每一个承诺,认真思考自己是否真有意愿兑现这一承诺,是否真有能力实现这承诺,此即“慎于言”。不能“慎于言”的人往往大言炎炎,轻于许诺,孔子对这样的人并没有什么好感。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巧言”其实就是一种欺骗。宰我是孔门四科中言语一科的代表之一,孔子对他却多有批评:“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很明显孔子批评宰我并不是因为他擅长言语,而是因为他言之既出而躬之不逮,也就是俗话说的“说得出,做不到”。而一旦做出承诺,个人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兑现承诺,此即“敏于事”。孔子多次强调“忠信”的重要性,“忠”即忠人之事,本不专指君臣之间,而是泛指对一切契约的履行,这是诚信的重要内容。

第三,儒家将诚信教育和义利观教育联系在一起。在儒家的诚信思想中,诚信与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讲信用、树真诚的人格形象,必须以道义为准绳。孔子云:“言必信,行必果,砼砼然小人哉”。(《论语·子路》)他认为如果不分是非曲直,对自己所讲的话一概守信,对自己答应做的事一定要达到目的,那样的人,不过是固执而不明事理的小人而已。又云:“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就是说只有符合于义的诺言,才是可以实行的。也就是说,诚信固然重要,但诚信并不是最高的价值,个人权衡轻重缓急后,完全可以顾大义而弃小信。

秦汉以后,随着儒家思想的官方意识形态化,儒家诚信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诚信成为社会不同阶层通行的道德准则。中国历代都有讲诚信、重然诺的人和事,传为佳话,如孟信不卖病牛、曾子杀猪教子、季布“一诺百金”等等。这些层出不穷的恪守信用的人和事,成为中华民族诚信教育的活教材。即使在以逐利为原则的商业领域,传统诚信观念也没有因为市场化的冲击而消失,反而在中国商人的商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清朝末年,四川商会就有“片言重诺千金,无食言者可昭其忠信的信条”[7]。著名的晋商、徽商、宁潮商帮出现和发展,无一不得益于其对诚信观念坚守。直到19世纪末期,中国商界良好的信用依然如故,即使那些蔑视华人的洋大人也不得不赞誉中国商人,能认识到良好的商业信用的重要性,因此总是时时处处维护它。

二、当代高校诚信教育的困境

近代以来,儒学遭到猛烈的批判,儒家提倡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也难免池鱼之殃。但问题是,我们在否定旧道德时,一方面我们对旧道德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一起抛弃掉了,儒家诚信观念就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我们忽视了道德与传统的联系,导致旧道德被毁弃,新道德没有建立起来,以至于我国目前诚信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即使在作为社会精英阶层和祖国未来代表的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严重的诚信危机,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学业上的诚信缺失。有的大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经常迟到早退、无故旷课,一到考试就弄虚作假,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甚至请人代考。尤其是考试作弊现象日渐泛滥,甚至日趋常态化,不少高校采取多种措施严厉打击仍难收成效。

第二,经济活动中的诚信缺失。不少大学生缺乏契约意识,恶意拖欠,甚至不还助学贷款等。助学贷款是国家为扶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一项政策,是完全意义上的信用贷款。但是,有的大学生毕业后用各种借口拖欠贷款,甚至隐瞒工作单位,不透露联系方式,以逃避归还贷款。更有甚者,恶意拖欠学费,夸大家庭贫困程度,以骗取特困生困难补助。

第三,日常交往活动中的诚信缺失。有些大学生在与同学、老师的日常交往中心口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功利思想严重,入党、评优、竞选学生干部等动机不纯,虚荣心强;虚报班级出勤情况。在网络交往中,有些大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互相传播虚假信息,制造病毒,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甚至走上了网络犯罪的歧途。有些大学生为了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条件,在简历上编造工作经历、涂改学习成绩、伪造获奖证书以及虚假的学生干部头衔等。有少数大学生缺少诚信观念和契约意识,在就业过程中心猿意马,个个签约,然后根据个人的喜好随意毁约,全然不顾学校和个人信誉以及由此引起的法律后果。

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诚信危机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校校诚信教育的缺失和效率低下难辞其咎。目前我国高校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高校对诚信教育缺乏重视。目前高校管理层的普遍倾向是重科研轻教学,在教学中又普遍重专业教育轻思想教育。在某些高校管理者看来,大学生毕业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与自己、与学校关系不大。与其费尽心机,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搞见效不一定大的诚信教育,远不如让学生在专业领域做两个实验、发几篇学术论文以提高学校的科研成果量来得实在。尽管由于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群体中的诚信危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迫于压力,高校也不得不提出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诚信教育,但由于缺乏动力,这些倡议基本上还停留在纸面上,甚至口头上,落实度堪忧。

第二,高校诚信教育受各方掣肘,难以形成合力。不少高校管理者,包括高校教师都认为诚信教育是专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的事情,与己无关,不但不予以配合,甚至多方掣肘。往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途径使学生达到对诚信的认同,却因为专业课教师的一句话而前功尽弃。甚至,某些教师受当前恶劣、浮躁的学术氛围的影响,本身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就存在很多的不诚信行为。如某些教师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甚至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强行据为己有。这些行为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远大于社会层面,也是任何正面教育都难以消除的。

第三,高校诚信教育重知轻行,缺乏完整的诚信监督机制。当前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包括诚信教育,其教育方式和考核方式和其他智育课程没有区别,只能考查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真正考察这些道德原则的内化程度怎么样。概括言之,这种诚信教育是重知而轻行的。因此,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考试中对诚信的意义、内涵等讲得头头是道,但这些课堂上接受的道德知识对日常生活却基本没有影响。而我国高等学校关于大学生诚信方面的监督制度并不健全,对大学生违反诚信的行为,学校与社会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学校的不良记录无法影响其长远利益,所以大学生就容易铤而走险。而一旦获利没有受到惩罚,又会强化这种意识,致使周围诚信意识比较强的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和困惑,一些意识薄弱的人就成为诚信缺失的俘虏。

三、儒家诚信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儒家的诚信教育,曾经塑造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高尚品格,其成功之处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2006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提议,教育部门应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育内容[8]。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五常”,李汉秋先生进行了新的诠释:仁是现代人文精神,又是人类正义,礼是和谐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智是科学智慧,信是真诚,是做人的根本。类似的提议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赞同,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诚信教育的回归,对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回归的呼吁。当代高校要想提高诚信教育的效率也有必要借鉴儒家的诚信教育思想,构建新的诚信教育体系。

首先,高校应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办学理念,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与诚信教育。目前我国高校这种重科研轻教学、重专业教育轻思想道德教育的办学理念其实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教育理念,是单纯追求高校科研GDP的典型体现。这种教育理念是当前我国高校诚信教育缺失的根源。大学之所以为大学而不是单纯的科研机构,原因就在于她承担着教育大学生的重任。而大学的教育目标也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使学生成为专业技术领域的拔尖人才,而应该是使大学生成为一个拥有崇高道德的人。目前我国大学的在校生规模,少则一两万,多则三四万,这些人中的相当部分日后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甚至精英阶层。如果他们这一群体道德败坏、诚信缺失,我们的社会将来的发展实难以想象。儒家教育以德育为唯一目的,《大学》开篇就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论语》记载孔子和弟子的对话,几乎无一不和身心修养相关。历代大儒的语录、书札所讨论的主题也都是天道性命等和道德相关的问题。这种将德育视为教育唯一目的的教育理念在今天尽管不可能得到认同,但我们有必要在高校中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真正重视和落实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诚信教育。

其次,借鉴儒家的“诚意”,使高校诚信教育真正进入学生的灵魂深处。近代以来,伦理类型逐步从德性伦理各规范伦理转型。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的区别在于关注重点不同,前者以规范为核心关注点,重在通过探讨、论证,提出某些规范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遵守;后者以人为核心关注点,重在通过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来达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和谐有序。规范伦理适应现代生活越来越自由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也带来某些问题。在诚信问题上,规范伦理只要求受教育者遵守诺言、契约,而不要求受教育者将诚信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人格的一部分。儒家伦理是典型的德性伦理,其目的在于培养道德完善的人,因此,它从一开始就试图通过“诚意”的途径使诚信真正内化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成为其道德人格的组成部分。只有这样,受教育者的行为才会如同“恶恶臭”、“好好色”一样与既与道德规范相符合,又自然而然,没有丝毫的勉强之处。在我国目前各种诚信监督体系、信用记录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如果受教育者不将诚信这一道德原则内化,则不可能保证他们处处遵照诚信的原则行事。这是当前高校诚信教育流于形式的理论根源——我们的教育虽然使学生知道诚信这一道德准则,但并没有触及学生灵魂深处,获得真正的认同。因此,我们在高校诚信教育中不仅应该强调诚信作为人类社会共同生活的一种道德准则,还应该强调诚信也是个人完善人格的组成部分,是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所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

再次,借鉴儒家诚信教育中言传身教的做法,形成良好的高校校园诚信氛围。儒家认为最好的德育就是教育者以自身为道德的表率,以此来感化学生,它要求教育者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历代大儒往往既是儒家道德的传承者,又是道德的实践者,他们通过自身的道德实践为后学树立了一个个光辉充实的榜样。通过为师者的直接示范,儒家的道德准则具体化、人格化,并具有比之理论更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当前我国社会整体呈现诚信缺失的现象,假冒伪劣产品泛滥、虚假宣传、造假贩假层出不穷,但这并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放松对自己要求的理由。高校不能脱离社会,但高校也不能完全“泯于社会”,与社会没有差别。特别在社会整体诚信缺失的情况下,高校应该坚持维持校园诚信氛围,给社会留下一块净土,也使学生知所趋向,有所向往。这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向历代大儒学习,学习他们的修身方法,时刻不忘进德修业,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求真务实,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毋庸否认,儒家诚信观念和诚信教育中的某些内容已经不适合当今时代的需要,但儒家诚信教育在塑造受教育者的诚信人格方面仍然有其自身的优势。改造和借鉴儒家诚信教育思想,以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应对大学生群体中的诚信危机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陈淳.北溪字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3:27.

[2][宋]袁采.袁氏世范:卷二[M].http://wenxue.shuhai.

com/read/12131/.

[3][6][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86,305.

[4][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1,7.

[7]胡梅娟.治理信用“污染”有何良策?[J].新华文摘,

2002,(2).

[8]李健.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N].中国青年报,

2006-03-04.

作者:方建斌 王海成

上一篇:音乐教学下的启蒙教育论文下一篇:实践教学课程教育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