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财产公证论文

2022-04-16

(510150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公证处广东广州)摘要:2010年我国颁布婚姻法新的司法解释,其中对于夫妻财产的规定更加的详细,一定程度上对婚前个人财产的界定更加的明确,但是依然存在不足。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婚前财产公证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婚前财产公证论文 篇1:

关于婚前财产公证的几点思考

摘 要:时代的发展推动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在夫妻关系中夫妻双方更加注重自由、尊重以及彼此间合法权益保护,婚前财产公证由此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受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婚前财产公证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缺乏系统完善的做法和经验。婚前财产公证工作的不成熟与人们日益增长的迫切需要之间产生了诸多矛盾。本文立足于婚前财产公证工作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出了完善建议,旨在为我国婚前财产工作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关键词:婚前财产公证;财产分割;合法权益

近年来,在离婚案件中,夫妻财产如何分割成为双方争议的焦点。我国《婚姻法》规定,婚前财产是属于夫妻双方的个人财产,但在婚姻存续期间,由于夫妻双方对财产共同使用等行为,可能会改变婚前财产的数量、形式等,使得婚前财产的范畴归属等界限变得模糊,成为离婚诉讼中争议、判决的难点问题。针对逐年增多的离婚案件以及该类案件中的婚前财产归属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于目前我国的婚前财产工作的做法进行梳理,并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和解决措施。

一、婚前财产公证的发展现状

婚前财产公证主要是指夫妻双方对婚前所拥有的财产、权利归属、债务范围等问题达成协议,由公证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对该协议的合法性、真实性等予以认定的行为。婚前财产公证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能够约束夫妻双方行为;二是能够明确双方债务关系;三是有利于解决双方财产纠纷。

婚前财产公证的做法在国外比较普遍,但受我国国情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个别省份采取婚前财产公证工作试点之后,人们才开始对婚前财产公证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步入21世纪之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多的人开始理性地对待婚前财产问题并愿意主动到公证机关办理婚前财产公证。人们对于婚前财产公证理念的接受体现了婚姻双方当事人对彼此的尊重,同时给他们的婚姻生活增加了一个保护伞。但在具体实践中,公证机关的公证人员发现对于婚前财产公证抱有认可态度的多是年轻人;与此同时,咨询婚前财产公证相关事项的人较多,但实际进行公证办理的人数较少。虽然办理婚前财产公证的人数也在逐年上升,但相比其他公证工作的增长趋势,婚前财产公证的增长率还是较低的。

二、婚前财产公证的具体问题

婚前财产公证作为一种新事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由于其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因此在具体实践中仍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探索和完善。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婚前财产公证面临情感障碍

现实生活中,进行财产公证之后很容易伤害打算步入婚姻生活的两个人或是夫妻之间的感情,让当事人感觉婚姻变得更为现实,甚至容易使他们对于彼此的感情产生质疑,降低了对婚姻的信任程度,这些都不利于夫妻双方感情的发展以及婚姻生活的维系。实践中这种例子屡见不鲜,但是这与婚前财产公证制度设立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也是不利于维持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的。

2.婚前财产公证机制存有缺陷

(1)婚前财产公证缺乏年限限制。实践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已经做过婚前财产公证的夫妻双方提起离婚诉讼,案件中有过错的一方抛弃配偶和子女,但因为多年之前的婚前财产公证导致没有过错的一方和子女在离婚之后得不到财产。这与法律所倡导的公平原则也是相违背的,与公证制度的初衷也背道而驰。因此,婚前财产公证的相关法律在规定时也应该设立一个合理期限,以便更好地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婚前财产公证范围相对狭窄。在目前的实践中,婚前财产公证只能对有形财产进行公证,无形财产却未被纳入公证范围。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形财产已成为社会大众的重要财产组成部分,其数量庞大,作用显著。如何加强对无形财产的保护,也是婚前财产公证机制发展完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无形财产的存在和在婚前财产公证中不予登记可能会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护构成侵害,因此,關于婚前财产公证的范围需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填补法律空白,协调具体实践工作。

三、婚前财产公证的完善建议

根据婚前财产公证在我国具体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婚前财产公证发展的成功经验,笔者为我国今后的婚前财产公证制度的完善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婚前财产公证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等对于婚前财产公证工作具有指引、规范和约束作用,可以推动婚前财产公证行为的完善,也可以有效避免和解决夫妻财产分割之间的纠纷问题。要在不违背公证宗旨和原则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婚前财产公证的法律法规,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例如,可以在法律规定中进一步扩大公证财产的范围,将无形财产也纳入其中进行保护,进一步完善财产补偿制度等。

2.加大婚前财产公证的宣传力度

我国的婚前财产公正制度起步晚并且受传统家庭思想观念影响较深,人们对于婚前财产公证的认知不足,接受度不高。因此,要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进行多层次的宣传,让社会大众认识和了解婚前财产公证对于维护婚姻关系、保障婚姻双方合法财产及利益等多方面的作用,从而提高社会大众对于婚前财产公证的接受度。

3.审查当事人婚前财产公认动机

目前实践中的婚姻财产公公证大多由财产较多的一方提出,另一方则对于办理公证手续态度消极。在这种情况下,办理公证的工作人员应当对双方办理公证的真正原因进行询问,甚至对当事人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让当事人真正了解婚前财产公证的作用和意义。其次,办理公证的工作人员要对于违反自愿原则被迫办理公证或是意图利用办理婚前财产公证来逃避债务的行为加以区分,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婚前财产公证制度,避免公证行为与制度的初衷背道而驰。

综上所述,婚前财产公证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事物,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并且积极地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逐步完善婚前财产公证这一制度,从而进一步促进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郭倩云.婚前财产公证的做法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7,(3)

[2]陈莉莉.浅谈婚前财产公证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措施[J].法制与社会,2013,(2)

作者简介:

刘珊珊(1996~ ),女,山东人,西北民族大学法学专业。

作者:刘珊珊

婚前财产公证论文 篇2:

论婚前财产公证的必要性与完善途径

(510150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公证处 广东 广州)

摘 要:2010年我国颁布婚姻法新的司法解释,其中对于夫妻财产的规定更加的详细,一定程度上对婚前个人财产的界定更加的明确,但是依然存在不足。财产公证制度的存在能够有效的明确个人财产的范围,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个人财产的数额不断地增加,财产形式与范围不断的扩大,而社会中离婚率不断的提高。在婚姻纠纷中,财产纠纷占据主要的地位,如何维系婚姻的稳定以及保证财产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婚前财产公证制度应运而生。通过分析婚前财产公证内涵与相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审视婚前财产公证的重要性,并且从司法实践中总结归纳我国目前婚前财产公证存在的弊端,从申请人的债务情况审查、公证年限、财产标的覆盖范围等角度提出完善的对策,促进我国婚前财产公证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婚前财产;公证;必要性;途径

一、婚前财产公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一)婚前财产公证的内涵

婚前财产公证是指未婚夫妻双方在结婚登记之前在公证机构办理的关于财产所有权的公证事项。婚前财产公证主要是通过国家公证机构对个人的财产所有权进行确定,主要解决的是财产归属问题。

(二)婚前财产公证的法律规定

婚前财产公证是未婚夫妻双方意愿的体现,根据我国的《公证法》第十一条中规定自然人可以向公证机构申请办理财产公证事项。我国的《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其中对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规定上,如第18条中规定为夫妻一方的财产主要有一方的婚前财产。第19条中规定夫妻婚前财产的归属上可以采用约定的方式,《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规定夫妻双方经过公证的财产约定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

二、婚前财产公证的必要性分析

(一)缩短司法审判流程

婚姻纠纷一直以来占据民事纠纷的主要部分,随着个人财富积累,越来越多的人注重通过婚前财产公证的方式明确财产的归属,在离婚的诉讼中,有婚前财产公证的离婚案件在财产的分割上处理更加快速,婚前财产公证有助于明确婚前财产的数量、范围、价值、归属,能够有效的帮助法官处理婚姻纠纷案件的夫妻财产分割问题。离婚案件中财产分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存在婚前财产公证法官能够有效的缩短司法审判流程,能够根据婚前财产公证对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进行准确的界定,有效的提升审判的效率。

(二)维护婚姻稳定

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法律观念越来越强,在婚姻实践中并不是所有婚姻的结合都是以爱情作为基础,也存在一些因贪图对方财产而结婚的情形,因此如何保护个人财产,减少以后纠纷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婚姻关系中存在贫富悬殊的情况下,通过婚前财产公证能够有效的明确婚前个人与婚后夫妻共同财产的界限,能够维护婚姻的稳定。

(三)有效解决夫妻财产纠纷

婚前财产公证是夫妻双方对个人财产权属的一种约定,婚前财产公证作为公证书,其具有法律上的直接效力,在离婚诉讼中婚前财产公证可作为夫妻财产分割时的财产权属的直接证据,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9条的规定,婚前财产公证书可以作为当事人不需要举证证明的事实。因此,在离婚诉讼中,存在婚前财产公证能够有效的确定财产是否属于夫妻存续期间的共同财产,能够有效的划分离婚诉讼争议的财产标的范围,有效的解决夫妻的财产纠纷。

三、婚前财产公证弊端分析

(一)容易造成行为人为躲避债务而申请公证

婚前财产公证制度是未婚夫妻双方对婚前个人财产的归属进行的约定,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公证却往往成为一方逃避债务而经常使用的方式,如行为人为了躲避债务而将婚前财产公证给未婚妻,导致债权人因债务人无财产而利益受损。债权人对于夫妻婚前财产公证缺乏知情权,导致其无法准确的了解债务人的财产是否公证转移到另一方,容易造成债權人的权益受损。

(二)缺乏年限限制容易导致不公平

我国的婚前财产公证制度设计上对于公证的婚前财产是否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为夫妻共同财产并未有明确的规定,在新《婚姻法》出台前,夫妻一方婚前购买的房产在用于夫妻共同居住生活后可以成为夫妻共同财产,但是新的《婚姻法》的出台,明确规定婚前购买的房产为个人财产,而婚前公证的存在使得婚姻双方存在一定的不公平,如果夫妻双方婚前进行财产公证,房屋是属于男方的个人财产,当夫妻双方共同生活十几年,且生育子女后离婚,则女方将会一无所有。婚前财产公证缺乏年限的设计显然有悖于法律的公平,夫妻一方容易处于不公平的地位。

(三)覆盖面狭窄,难以保护无形财产

财产不仅包括不动产等有形的资产,还包括知识产权等无形的资产,在婚前财产公证制度中,财产的公证仅仅限于有形财产的公证,但是对于无形财产的保护却处于空白。随着个人财产形式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无形财产需要得到保护,而婚前财产公证制度目前存在保护对象狭窄的缺陷。

四、婚前财产公证的完善建议

(一)严格审查当事人申办的真实原因

当事人申请婚前财产公证的事由存在多样性,在司法实践中多数的婚前财产公证是基于一方的意愿,另一方往往是迫于压力或者其他的原因配合。为了维护婚前财产公证制度的严肃性,公证机构应当严格审查当事人的申办原因,对于为了逃避债务进行的公证应当拒绝办理。

(二)明确公证年限

婚前财产公证是夫妻双方对财产归属进行的约定,在婚姻生活中能够有效的减少纠纷,但是在婚前财产公证上并未有年限的规定,而且随着夫妻生活的推进,双方的经济、感情都可能发生变化,缺乏年限的规定容易导致存在一定的不公平。因此在婚前财产公证制度的设计上,应当附加年限条款,夫妻双方可以在年限届满进行重新的公证,有效的保障弱势一方的利益。

(三)扩大财产标的覆盖范围

婚前财产公证的完善上应当注重公证财产的范围,要将无形财产纳入公证财产标的的范围内,对于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财产也应当纳入到婚前财产公证的范围,才能真正的符合保护当事人权益最大化的制度设计宗旨。

参考文献:

[1]赵帆晴. 尴尬的婚前财产公证——浅谈婚前财产公证的伦理学解释[J]. 中国市场,2011,14:141-142+157.

[2]陈莉莉. 浅议婚前财产公证存在的問题及其完善措施[J]. 法制与社会,2013,02:241-242.

[3]安之楠. 论婚前财产公证制度[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31-32.

[4]阿米娜·斯依提. 关于婚前财产公证的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06:78-79.

作者:冯詠怡

婚前财产公证论文 篇3:

尴尬的婚前财产公证

[摘 要]随着新《婚姻法》的出台,婚前财产公证也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它是解决婚姻纠纷的可靠法律依据,对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婚前财产公证有着诸多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但在我国还是没能普遍推行,其原因是由于受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婚前财产公证;现状;伦理;瓶颈

20世纪90年代初,“婚前财产公证”的概念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支持者和反对者争论的中心便是:夫妻该不该明算账。以传统的眼光看,夫妻明算账是有悖常理的,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妻子根本没有这种权利和资格。在解放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间里,社会基本上属于“均贫”的状态,老百姓根本没有什么值得清算的婚前财产,夫妻间自然也就没必要把“你的”还是“我的”分得太清。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到了20世纪90年代,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拥有数额不菲的私产,“夫妻明算账”这才有了产生的条件与存在的土壤。

1 婚前财产公证的确立及现状

婚前财产公证,指公证机关对将要结婚的男女双方就各自婚前财产和债务的范围、权利的归属问题所达成的协议的真实性、合法性给予证明的活动。对于进行婚前财产公证的利弊,一直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婚前进行财产公证,意味着从婚姻一开始就对夫妻感情持有怀疑态度,有损于对爱情的信心和忠诚。有的则认为婚前财产公证是解决婚后财产纠纷的可靠的法律依据,可以有效地稳定家庭关系和财产关系,保护夫妻双方的合法权益。

新近一次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进行的婚前财产公证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进行婚前财产公证是很理性的,表示支持和理解,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大多数人最终还是选择了传统的婚姻模式,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的影响,担心进行财产公证会影响夫妻感情。受西方夫妻财产分别所有制的影响,近年来选择进行婚期财产公证的夫妻也在不断增加,但仍然占少数,发达地区不超过20%,欠发达地区更是寥寥无几,而且基本上都是再婚者。

2 婚前财产公证的伦理现实基础

婚前财产公证是一种法律程序,也包含着一种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定受到一定经济基础的影响。男女双方选择共同生活,必然要以物质条件作为基础,随着婚姻的缔结,也成就了一种新的财产组合。既然这种财产组合是婚姻的物质基础,因而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婚姻是否成功。因此,结婚前对双方的财产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为如何处理双方的财产做出一定的规划,这对和谐的婚姻生活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婚前财产公证这一法律手段,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民的个人财产日益增多,财产的种类也呈现多样化,婚前拥有一定房子、车子、票子的人已不在少数。在男女平等的大背景下,很多女性在职场、商场上做出了非凡的业绩,妇女的经济独立也使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妻子不再是丈夫的附属品,夫妻双方都有独立处理自己财产的需求和权力。随着旧社会封建婚姻观念的破除,许多夫妻也走出了感情不和的阴影,选择了离婚。近几年来,我国公民的离婚率显著提高,2010年上半年有800多万对夫妻离婚。尽管婚姻依然是神圣和被赋予美好期待的,但现实使人们不得不存在着不安全感和危机意识。由于现实社会的种种变化,人们对婚前财产公证从抗拒向接受的观念转变,实质上是一个从无奈到必然的过程。毕竟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面对着越来越多的诱惑和选择,这给婚姻带来了极大地冲击,而在几乎所有的离婚案例中,都不可避免要涉及财产分割的问题,婚前财产公证正是起到了一个“证据”的作用,能有效的减少在婚姻结束时因财产而引发的纠纷。即便不是在离婚阶段,婚前对彼此的财产进行公证,婚后就不会因经济因素而相互猜疑,夫妻因个体的独立而更加自信,相互之间更加尊重,剩下的是纯粹的感情,这实际上也是对夫妻感情的一种保护。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婚前财产公证的优越性更体现的淋漓尽致。

首先,婚前财产公证可以解决再婚者的心理顾虑。大部分有过婚史的独身者,尤其是一方或双方有着良好经济条件的情况下,一方面担心经济问题引起两个家庭的矛盾,另一方面又不想因此成为迎接新感情的障碍。运用婚前财产公证的手段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财产纠纷,使新组家庭减少这种心理负担。

其次,婚前财产公证为老年人再婚赢得儿女支持。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年人再婚不再是一个令人忌讳的话题,而大多数子女的心理也很微妙,既希望老人晚年幸福,又担心由于父母再婚影响自己对财产继承。婚前财产公证给这类子女吃了“定心丸”的同时,也为老年人再婚扫清了障碍,促进了再婚家庭的安定团结。

再次,婚前财产公证可以有效地防止借婚姻获取财物的“巧取豪夺”型和“功利型”婚姻,保障夫妻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受到恶意侵害。

最后,办理婚姻关系续存期间的财产公证,可以有效保护妇女、未成年子女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时下,一些私企老板、大款在家庭外包养“二奶”甚至“三奶”,作为无过错方的妻子提出离婚后,他们便将银行存款、股票、汽车、房子等大宗夫妻共同财产隐匿、转移、变卖,甚至伪造债务,企图侵害另一方的合法权益。而妻子则往往提供不出财产的确切数额、存放地点以及银行账号等有关证据,结果因举证不力而处于被动的局面。通过事先对财产进行公证,可以有效保障女方及其子女的合法权益。

因此,无论对于一般情况还是特殊情况,婚前财产公证既能预防纠纷的发生,也能为解决纠纷提供法律依据,可起到调节夫妻关系和保护夫妻合法权益的功效。婚前财产公证是处理经济问题的法律行为,因此其经济和法律上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是其存在的依据,也是其伦理价值的现实基础。

3 中国推行婚前财产公证的伦理瓶颈

虽然婚前财产公证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内兴起后,社会舆论一直对其称赞有佳。但奇怪的是,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理智的做法表示赞同,而实践者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还是因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

首先,与“白头偕老”的中国传统婚姻观念相违背。在中国,婚姻自古以来就被视为非常神圣和美好的,人们对婚姻有着“一生一世”、“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愿景。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因情感而结合,更代表了承诺和责任,如果还没结婚就想着离婚,岂不是太不吉利了?更何况如果还没结婚就想着离婚了怎么分家,岂不是太伤感情?

其次,面对着情、义与利的撞击。婚姻是基于双方在相知、相爱、互信之后产生的一种情感需求,如果两个人一直保持着感情稳定的恋爱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后彼此尊重,并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这是两个人感情积累的结果,如果现在要为财产分清个你我,多少是伤感情的,毕竟,爱情和信任是无法用婚前公证来保障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重义轻利”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更愿意将夫妻感情放在首位,而不会过多的讨论“钱”的问题。

再次,传统文化中缺乏个体独立意识。与西方文化中倡导功利主义和人本主义所不同的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是比较缺失这种主体意识的,这在中国传统的夫妻关系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自古以来,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在婚姻关系中,她们依附于男人,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也毫无经济地位。长期遵循着这种家庭经济的权利和义务都掌握在丈夫手中的模式,使婚前财产的划分不但没有必要,更是没有可能的。尽管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推进,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依然在一定程度上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在这种传统模式的束缚下,不但妇女缺乏独立人格,这种主体意识的缺失还有着一定的广泛性。“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妇妇,而家道正”。就是说家里的每一个人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家才能安定兴旺。然而,这同时抹杀了每个家庭成员的个体价值,个体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满足家庭存在和延续的需要,人们放弃了自我,放弃了合理的个人财产,将自己完全依附于家庭。这种个人“私”的缺乏和家庭整体意识的过度强调正是财产划分无法启动的根本原因。

最后,婚前财产公证使得婚姻和爱情变得更为现实。爱情无疑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但婚姻让这美好的爱情变得很现实,然而婚前财产公证让婚姻变得更为现实,太现实的东西让人感到悲哀和失望。财产公证无疑是在提醒人们,婚姻不再是两个人因单纯的爱情而结合,还有两个人的财产,爱情是不保险的,还有着很多现实的问题掺杂其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将两个人的财产分得清清楚楚,这种现实不是人们向往的那种和谐美满的婚姻。

4 适用婚前财产公证的几种情况

虽然婚前财产公证的必要性与优越性决定了“夫妻也应明算账”,但这西方的“舶来品”毕竟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国人要想从思想上真正的接受它,把它当成婚姻很自然的组成部分,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磨合,现阶段没有必要把它作为婚姻的“必需品”。然而,笔者认为,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坚持维护情感作为第一位的同时,也不应当过于感情用事,而轻易放弃了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免遭侵害的权力。尤其是以下几种“特殊婚姻”,笔者认为,还是十分适用婚前财产公证的:

首先是再婚夫妻:在进行财产公证的夫妻中,再婚夫妻的比例最大,因为一方或双方都有过婚姻经历,现在又要重组家庭,情况相对复杂。尤其是老年人再婚时,一般双方子女都会提出这一要求。而且如果双方或一方经济条件较好,再婚情况下的夫妻进行财产划分,最能被人理解与接收,而且在当事双方看来也是必要的。

其次是双方经济相差悬殊:目前进行婚前财产公证的男女多为婚前经济实力上差异较为悬殊或双方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如果两人是经济情况差不多的工薪阶层,大可不必。

再次是投资婚姻:这种婚姻的构成本身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比如有残疾但条件优越的城里男孩娶了一个农村女孩做妻子,再比如夫妻双方年龄相差悬殊,诸如此类的婚姻的稳定性必然相对差一些。当然,我们不能随意怀疑这种婚姻的感情因素,但若有一方另有目的,公证财产无疑会扼杀其不纯的念头。

最后是怀疑婚姻者:对婚姻持怀疑态度的人多半是女性,她们会消极地想:婚姻就像一场赌博,押对了你就赢了,押错了你就完了,而且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婚姻永远牢固呢?如果两个人的婚姻美满,当然就没有必要公证财产;但若真有劳燕分飞的那一天,事先进行的财产公证起码能保证自己得到应得的东西,尤其对于物质条件优于男方的女性来说,进行婚前财产公证更是“未雨绸缪”的明智之举。不管怎样,能把物质损失降到最小程度还是有益无害的。

5 结 论

有人说,婚前财产公证未雨绸缪,固然理智,但人一旦理智,难免自私,必然伤感情。笔者认为,其实婚前财产公证只是执行一个小小的法律程序,做与不做自己决定,只要感情真,做了也不会成为斩断恩爱的无情剑,真正的有情人是不会因此在婚姻殿堂门口分道扬镳的,若真如此,这样的爱情与婚姻即使没有“公证”的冲击也会不堪一击。婚前财产公证,晴天备伞又何妨?

参考文献:

[1]张绪山.从“婚前财产公证”说到中国古代吏治[J].社会科学论坛,2005(6):120-122.

[2]程晓文.对婚前财产公证问题探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5):8-10.

[3]陈菊雷,龙俊,张宪雯.对于婚前财产公证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11):86.

[4]李颖晖.尴尬的婚前财产公证[J].北京记事,2001(8):1-10.

[5]严彬.婚前财产公证的利弊及其所存在的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6(9):85-86.

[6]胡中元.婚前财产公证的伦理辩护[J].中国公证,2009(1):27-30.

[7]梁绮桃.以黑格尔家庭观分析当今中国婚前财产公证现象[J].中国商界,2010(8):324-325.

[作者简介]赵帆晴(1987—),女,北京人,北京林业大学科学技术与哲学硕士研究生。

作者:赵帆晴

上一篇:岩土工程设计论文下一篇:旅游规划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