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成本会计论文

2022-04-21

摘要:自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以来,根据新法规开展的各项措施逐步展开,新政府会计准则从征求意见到2019年正式实施,一系列措施的展开预示着新法规在会计实操方面正式拉开帷幕。按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方案的时间表,2018年到2020年要研究推行政府成本会计,行政事业成本会计的实施征求意见稿也在今年6月份展开。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事业单位成本会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事业单位成本会计论文 篇1:

我国事业单位构建成本会计的相关问题研究

摘 要:基于党的十八大研究推进政府成本会计的宏观背景下,本文以我国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其成本核算现状及实施成本会计必要性的基础上,从事业单位成本会计的目标、对象、核算方法等方面构建了我国事业单位成本会计的理论框架,并将资源消耗会计应用于A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实验室的成本核算之中。通过案例研究表明,资源消耗会计在我国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对于推动我国事业单位成本会计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事业单位 成本会计 资源消耗会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体系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国务院批准发布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2018年~2020年研究推进政府成本会计,确定政府运行成本的归集和分配方法等,向社会提供公务服务支出和机关运行成本等财务信息。”

在我国,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和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非营利性职能部门,其基本职能是向社会提供专业性的公共事业产品和服务,其上级部门多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或政府职能部门。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作为政府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会成为改革的重点。因此,应尽早实现与国际规范会计准则体系的接轨。

1 我国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现状及推行成本会计的必要性分析

1.1 我国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现状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主要依據于财政部2012年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若干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现行体系中明确要求:“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行业根据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并且增加了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会计科目,规定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会计处理方法。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已在医院的会计核算中全面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并且在会计要素确认中以“费用”代替了“支出”。这些修订内容为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支出核算奠定了基础,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仍然是收付实现制,所确认的会计要素仍然是资产、负责、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仍然没有全面实施成本核算。

“成本和费用”是权责发生制下的概念,而“支出”是收付实现制下的概念。虽然医院行业的会计核算中确认“费用”,但相对于事业单位这个大群体而言仍是个例。收付实现制下注重直接现金的收付,但收入和费用无法准确对应配比。又由于对于支出的确认仅包括当期以现金支付的支出,并不包括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支付的现金支出。这种核算方式直接导致事业单位的支出并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当期成本。

1.2 我国事业单位推行成本会计的必要性分析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中提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做出经济决策。”很显然,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无论是为了实现受托责任,还是达到决策有用性的目标,都离不开会计信息这个载体。受托责任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而决策有用性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这两方面都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认为为了更好地实现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目标,成本会计系统的引入势在必行,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是顺利推进绩效预算的重要条件。推行绩效预算是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标。与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不同,绩效预算是一种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确定支出标准的预算组织形式。因此,成本信息便成为绩效预算编制的主要组成部分,没有成本信息,绩效预算根本无从谈起。

第二,有助于事业单位加强成本控制,避免浪费行为的发生。成本会计可以为事业单位的一切活动的管理提供完整的成本数据信息。事业单位管理者可以通过分析成本动因进而抑制无效公共服务行为,减少不符合成本效益活动的资源投入。

第三,为公共产品和专业性服务的定价提供依据。虽然定价和成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不可否认成本是确定价格和收费标准的主要基础。事业单位提供的产品和专业性服务总体上来说应该按照成本补偿或部分补偿的原则进行定价。由于政策限制,很多时候收费或补偿并不能补偿完全成本。因此,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就应该明确成本和价格之间的差异,并将实际成本信息及时告知公众。

第四,它是事业单位进行绩效管理的重要基础。由于事业单位的非盈利属性决定了它无法像企业那样用利润来衡量业绩。因此,对事业成果的评估更多地集中于事业成果的产出或结果,以及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有效性。事业活动的效率主要是指机构的投入产出情况,通常用单位产出成本来表达。事业活动的有效性是衡量目标与结果的匹配程度,与成本相关的指标包括成本有效性等。由此可见,成本计量贯穿于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是进行业绩计量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

第五,它为科学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事业单位运营管理过程中常常需要面对许多决策问题。比如,一个项目或工作项是采取分包方式还是内部开发方式来完成。再比如,目前提供的公共产品和专业性服务是继续提供还是削减终止等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决策时,成本都是一个主要的考虑因素。通过准确的成本—效益分析可以有效地规避决策风险,提高决策水平。

2 我国事业单位推行成本会计的前提条件

2.1 相关法律制度的支持和保障

合理的法律制度框架是推进建立事业单位成本会计的前提条件。对相关会计法律进行修改和修订,建立与国际标准相通的成本会计制度是我国事业单位成本会计顺利实施的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目前,许多国家已经在政府等非营利性组织中应用了成本会计。从各国的引入状况来看,其成本会计改革都离不开相关法律制度的支持。

比如,美国国会先后通过的《1990年首席财务官法案》和《1996年联邦政府财务管理改进法案》中都明确要求政府要建立管理成本会计以反映政府活动的真实成本信息。这些法案的出台为美国政府机构逐步推行成本会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今,美国联邦政府各机构早已在政府领域成功应用了成本会计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又如,2001年法国颁布的新《财政法》为法国政府成本会计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此法案明确提出必须要建立成本会计系统。2009年法国政府会计准则的研究成果又进一步奠定了法国政府成本会计系统的理论基础。

我国2015年出台的《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所确立的“二元结构”和“双重功能”虽然为事业单位成本会计的建立开创了良好局面,但仍是不够的。因为预算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这三者在信息类型上存在着根本差异,它们其中任何一个分支都不能替代其他分支发挥作用。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侧重于预算执行情况的反馈。财务会计对成本的计量主要是针对历史成本而言的,而现今许多主要的管理决策需要的不再是历史成本,而是预期成本,这就需要开发独立的成本会计。

2.2 各项技术基础的确立

2.2.1 会计核算基础的确立

从国际上各国政府成本会计的实施经验来看,无论是收付实现制还是权责发生制,都可以实施成本会计,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核算模式。

模式一是直接采用收付实现制下会计信息来构建成本会计系统。模式二是对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信息进行修正。模式三是另建独立的成本会计系统,单独对其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如前文所述,我国2015年出臺的《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条中明确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并行的政府会计核算基础,因此在事业单位成本会计核算基础的确立上,本文更倾向于第三种模式。

2.2.2 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

事业单位在进行成本核算确认支出时要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支出: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资本性支出是指支出收益期在一个会计年度以上的支出,按收益年限分期摊销的支出。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固定资产购建和大修理支出就属于这类支出。收益性支出是指支出的收益期在一个会计年度以内的应全部计入当期成本的支出。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可归入这类支出。

严格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界限是正确计算事业单位成本的主要基础,关系到事业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果将资本性支出计入收益性支出,则会低估资产高估当期费用;如果将收益性支出计入资本性支出,则会高估资产低估当期费用。

3 我国事业单位成本会计体系的构建

3.1 事业单位成本会计的目标和对象

3.1.1 事业单位成本会计的目标

事业单位成本会计作为一种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事业成本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对其目标的全面把握需要从构成和制约它的三要素着手进行分析。这三个要素为目标主体、目标客体和目标实现方式。

目标主体是指成本会计信息的使用主体和提供主体两个方面。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其成本会计信息的使用主体主要有政府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及与事业单位联系密切的政府宏观管理部门、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及各级管理人员和社会公众。其成本会计信息的提供主体主要是事业单位内部的成本会计人员。目标客体是指成本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虽然事业单位成本会计的目标因目标主体和历史环境等方面会存在差异,但对其信息质量的要求基本一致。因此,具备客观性、公允性、相关性的成本会计信息构成了事业单位成本会计目标的客体。目标实现方式主要是指成本会计信息的提供方式及用途。主要体现为各种成本费用统计数据及专项报告等。

根据上述三要素及事业单位会计总体目标的定位可将事业单位成本会计目标划分为两个层次:具体目标和终极目标。具体目标即使事业单位管理者利用其完整的事业运营成本信息以实现对其成本的规划与管控。终极目标即实现财政支出控制与政策优先次序相联系的资源有效配置,完成单位产出成本最小化的目标。

3.1.2 事业单位成本会计的对象

事业单位在其运营管理活动中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专业性服务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资源消耗的过程,它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这些资源消耗合理地分配到各个成本对象中去。事业单位在成本对象的选择上可以考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确定。

宏观层面主要是将现行事业单位按其运营特点进行分类后,再根据每个类别运营方式的特点来确定成本对象。按照运营方式的不同可将我国现行事业单位划分为服务实体型事业单位和会员会费型事业单位。服务实体型事业单位主要是指各行业事业单位,如医院、学校等。这类组织通过组织内不同业务单元之间互相协作的方式来提供产品和服务,其产品和服务都有一定的定价需求。因此,它是以各业务单元为成本对象,核算每个业务单元的运营成本,然后汇总形成服务实体型事业单位的总成本。会员会费型主要包括一些行业协会、工会、学会等,这类组织通常以满足会员需求为目标,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开展业务。因此它核算的是单位开展活动或具体项目产生的资源消耗,通常以各种活动和项目为成本对象。

微观层面主要是指根据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来确定成本对象。具体来说,当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关注于内部各部门的整体履职成本时,便可将其内部各部门作为成本对象。当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关注于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效率时,可将其提供的各类公共产品和专业性服务作为成本对象。当其关注于某些专项经费项目的执行成效时,也可将各类专项任务作为成本对象。

3.2 事业单位成本的归集与分配

3.2.1 确定成本核算周期

通常情况下,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都以年度为基础,因此其成本核算的周期通常为一年。但因各行业事业单位业务特点的缘故,其成本核算周期也可能少于或超过一年。在实际应用中各行业事业单位可根据本行业的业务特点来合理确定成本核算周期。

3.2.2 设置成本账户

事业单位应在事业支出核算的基础上,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合理确定相应的成本账户。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中将事业单位的支出分为四个类: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对个人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购建及大修理支出。事业单位在成本账户设置时,可参照企业成本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将以上四类支出分别计入主要成本账户和辅助成本账户。其中主要成本账户用来归集那些与成本对象直接相关的直接成本。辅助成本账户用来归集那些不能明确确定由哪一种成本核算对象负担的支出。为了加强成本核算的精细程度,事业单位可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在主要成本账户和辅助成本账户下设置二级会计科目。

3.2.3 按成本开支范围确定各项支出是否计入成本

事业单位应根据支出项目与其专业业务活动的相关性来区分应计入成本的支出和不应计入成本的支出。那些与事业单位专业业务活动相关的支出都应计入成本,这些支出主要体现在“事业支出”的各明细项目中。比如:高校教学中发生的实验材料消耗,医院临床服务中发生的卫生材料和药品消耗等。那些与事业单位专业业务活动无关的支出则不计入成本,比如:上级上缴支出、对附属单位的补助等。

对于事业单位的“其他支出”,主要包括利息支出、银行手续费支出、税费支出、捐赠支出等,应根据实际发生情况进行处理。比如捐赠支出,因其与事业单位的核心业务活动无关,因此本文认为不应将其计入成本。而对于利息支出、银行手续费支出、税费支出,如果实际发生的费用较小且未经过资本化处理则应将其从事业单位成本中予以扣除。

3.2.4 按会计分期原则确定本期成本的支出界限

(1)不计入本期成本的支出

不计入本期成本的支出主要包括固定资产购建、基本建设支出等资本性支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待攤或预提处理的支出。按照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的要求,当期发生的固定资产购置和基本建设支出等资本性支出全部列为当期支出,而按照成本核算原则,这些支出应按照收益期限以折旧的方式分期计入成本。对于其他已在本期发生但应由本期及以后各期负担的支出,要将本期负担的部分计入本期成本。应由以后期间负担的部分可在“待摊费用”会计科目中予以反映。对于那些虽然在本期发生,但已预先计入以前期间的支出,只将应在本期负担的部分计入本期成本,应由以前期间负担的部分计入“预提费用”会计科目。

(2)计入本期成本的支出

对于应计入本期成本的支出,按照其与特定成本核算对象的关系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就是明确确定应由某一具体成本核算对象负担的支出,这类支出直接计入本期成本。间接成本是指那些无法明确划分到某一具体成本核算对象上支出。这类支出应先归集到辅助成本账户中去,然后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在不同的成本核算对象中进行分配。

3.3 事业单位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确定

3.3.1 主要方法介绍

根据成本会计原理,成本核算方法是指一定时期的生产费用,按各种产品进行归集,并将归集的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以求得各种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有:制造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和资源消耗会计,表1是对这几种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通过对以上几种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分析,资源消耗会计更适合于我国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原因分析如下。

我国事业单位的非盈利性决定了事业单位不创造收入,其运行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因此其财务管理的重点必然会集中于对成本费用的管理上。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承担了为社会提供公共安全、文化教育、医疗保障等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职能,但由于其运营过程中缺乏对成本经济性的考虑,因而常有资源浪费和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治理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相比,资源消耗会计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合理地反映“剩余/闲置生产能力”,有助于提高辅助部门成本分配的准确性,使外包业务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它的这些优势恰好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和完善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一,通过对“剩余/闲置生产能力”的计量和反映,可以对其及时甄别,避免因资源闲置造成的浪费。另一方面通过实际成本数据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和流程改善,从而实现工作效率的大幅提高。第二,资源消耗会计对辅助部门成本的分配是基于辅助费用与成本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是以产出单位到产出单位的数量标准来反映,而且一个产出单位只有一种产出计量单位,这样就可以有效保证成本分配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同时,从最基层的成本核算单位把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更有助于成本的规划与分析。第三,事业单位在开展其专业活动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涉及到外包业务的决策。由于资源消耗会计是根据业务流程将作业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部分分别计算,因此它能为业务外包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3.3.2 资源消耗会计在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1)资源消耗会计核算主要流程(图1)

(2)案例分析

公共卫生行业在我国事业单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公众健康的公共事业,其主要构成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药品食品安全机构等。本文以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切入点,选取A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为成本核算研究对象。

A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主要负责重大疾病预防与控制、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等该中心核心专业业务工作且该中心的主要专业业务活动支出都发生在实验室工作中。本文的应用数据均来源于A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实验室检测工作实际发生的支出数据,拟定其成本核算周期为一年,即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 12月31日。2016年A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实际发生检测支出4,747,959元,其中直接成本为2,370,590元(直接成本为实验室检测工作中实际消耗的试剂与耗材);辅助费用为2,377,369元,包括采样人员工资455,576元、实验人员工资614,630元和管理人员工资421,163元,实验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840,000元和样品运输过程中发生的费用46,000元。2016年辅助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为50.07%。

A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的检测工作共包括四项作业:第一项作业是实验室样品采集,2016年实验室检测共涉及两大类样品的采集,分别由6个科室负责。第二项作业是实验室样品预处理,第三项作业是样品实验室检测,第四项是检测结果鉴定。第二至四项作业均由实验室完成。2016年度实验室全年完成两大类样品的检测工作,分别为A类、B类。资源消耗会计下,检测成本的核算过程如下。

第一,划分资源结集点。在资源消耗会计的核算中,一个资源结集点只能有一个产出计量单位,一个成本动因和成本对象。因此,本文将实验室的检测工作资源划分为运输资源、人力资源和仪器设备资源。有关资料见表2。

第二,划分“作业”,并将资源结集点的成本分配至各“作业”。本文按照实验室检测工作的流程将其划分为四项“作业”(前文已述),分别为样品采集作业、样品预处理作业、样品实验室检测作业和样品检测结果鉴定作业。各项作业的成本分配情况见表3。

第三,将各项作业成本分配给最终产品。本文将实验室检测任务按照业务种类划分为两个种类,每个种类的检测项为最终产品。两大类检测项的成本分配情况见表4、表5。

3.4 事业单位成本会计报告

事业单位成本会计报告是指以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专业性服务的成本计量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格式反映事业单位成本构成和变动情况的书面报告。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中并没有单独的成本会计报告。因此,成本会计报告的建立也是我国今后预算会计改革和政府會计报告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

3.4.1 事业单位成本会计报告的内容设计

由于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和非盈利属性决定了事业单位的成本会计报告不仅要满足内部管理的需要,也要满足其上级主管部门及社会公众等外部使用者的需求。因此,一份完整的成本会计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事业单位当期运营管理活动产出的成本信息,包括总成本、单位成本的现状、变化趋势、成本结构等信息;第二,绩效测量和项目评价信息;第三,满足某些特定需求而专门编制的专项报告。

3.4.2 事业单位成本会计报告模式的选择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政府成本会计报告模式有:标准报告模式和个别报告模式。其中,标准报告模式以美国审计署模式和马来西亚模式为代表,个别报告模式以新西兰模式为代表。各种模式的比较与分析见表6。

通过对以上政府成本会计报告模式的比较与分析,本文认为,由于我国事业单位涉猎的行业比较广泛且其业务活动差异性较大,可考虑采用个别报告模式或是综合以上三种模式而制定我国事业单位特有的成本会计报告模式。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国发[2014]63号)[S].2014.

[2] 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财会[2016]19号)[S].2016.

[3] 财政部.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会[2015]78号)[S].2015.

[4] 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S].2012.

[5] 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会[2012]72号)[S].2012.

[6] 邓九生.我国政府成本会计改革探讨[J].财会月刊,2011(5).

[7] 邓九生.法国政府成本会计研究情况梳理与分析启示[J].会计之友,2012(2).

[8] 邓晴晴.政府成本会计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

[9] 张彦.资源消耗会计的特征及应用探讨[J].财会月刊,2016(22).

[10] 冯巧根.成本会计创新与资源消耗会计[J].会计研究,2006(12).

作者:白潇

事业单位成本会计论文 篇2: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成本会计的几点思考

摘 要:自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以来,根据新法规开展的各项措施逐步展开,新政府会计准则从征求意见到2019年正式实施,一系列措施的展开预示着新法规在会计实操方面正式拉开帷幕。按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方案的时间表,2018年到2020年要研究推行政府成本会计,行政事业成本会计的实施征求意见稿也在今年6月份展开。笔者从行政事业单位实施成本会计的背景、遇到的问题及等几方面阐述了实施成本会计的现状,然后提出一点实用性较强的建议,希望在日后行政事业单位实施成本会计上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关键词:成本会计;改革;遇到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实施成本会计的背景

新预算法在已经我国全面实施,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如要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绩效,必须拥有完整、多元化的会计成本信息,才有利于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预算绩效,提升政府效率,在此背景下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成本会计迫在眉梢。

二、行政事业单位成本会计的含义

行政事业单位成本会计,是指单位特定的成本核算对象所发生的资源耗费,包括房屋及建筑物、设备、材料、产品等有形资源的耗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源的耗费,以及人力资源耗费等其他耗费。

三、行政事业单位实施成本会计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形势的要求。改革开发四十多年來,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复杂。当前经济形势下,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梳理清楚我国自身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负责情况及各项政府会计指标,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有利数据,来应对世界各方面的挑战,成本会计的推行也情理中。

有力提高各级政府的责任心。我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我党为核心,不断提升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为目标,这就要求政府资金落实到位,落实到实处,不仅要重民生,更要落实责任。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推行,对每一项经济活动或每一批资金落实与否真切的反应出来,倒逼政府部门加强自身责任建设,落实资金绩效目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是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必然。当然世界经济是一个经济综合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广,我国经济成为国际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国际化会计准则,制定更科学、更合理的会计准则制度,使我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上更有话语权,会计制度的完善至关重要,行政事业单位成本会计的完善我也是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一部分。

四、推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预算绩效推行缓慢,影响行政事业单位成本会计实施。2010年国家提出预算资金绩效以来,各地相继出台试点政策,河北、浙江、上海等都在试点范围内,但各地都没有统一的政策,造成这项工作推行缓慢,基层推行此工作更是无从下手,预算绩效的推行缓慢在一定程序上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成本会计推行实施的进程。

基层单位会计人员理论知识吃不透,实施起来比较困难。我国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1998年左右出台的会计政策制度,而成本会计的概念只在企业里应用,对于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来讲,长久以来对于旧的会计政策的根深蒂固,现在运用新的会计政策来进行会计处理,在一定时间很难很快在工作中实行开展。

政府体制制约,不利于政策落实。行政事业成本会计的实施全面反映出政府的执政落实情况,政府部门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束缚了政府本身的体制范围,在此基础上或多或少不愿意配合行政事业成本会计的实施,再就是政府对成本概念模糊,认为政府资金没有必要分清成本运行的好坏,在意识上重视不够。

监督体系不完善。行政事业单位成本会计的实施必须要有完善的监督体系才能推行下去,但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会计岗位配套不完备,人员配备少,单位会计、出纳,甚至财务负责人是同一人兼职的情况,这就很容易出现监督缺口,影响成本会计的有效实施。

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滞后不能够适应事业单位技术进步的要求。现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旧的成本会计核算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要求,随着会计电算化、大数据的智能化,云数据在会计方面的运用,运用新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才能适合新的经济要求。

五、推行行政事业单位成本会计的几点建议

自2018年国家层面正式出台预算绩效相应规定以来,为各地实施预算绩效的有利落地提供了方向,各地应在试点经验基础上,逐步按国家统一政策推行,结合前期试点工作的经验,对这项工作一锉而就,迅速在基层贯彻到位,为行政事业单位成本会计的实施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工作基础。

加强对基层会计人员业务培训、理论指导刻不容缓。 近几年来我国的政府会计工作推进加快,新的政府会计的实施,新会计法也在修订当中,尤其是经济快速增长也要求我们政府会计方面快速的转型,对政府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对基层会计业务、素质培训,让新的会计准则理论知识真正的武装到会计人员工作中,才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成本会计的推行。

转变政府对成本概念的淡薄意识,加强各级政府在思想上的责任感、紧迫感,责任到位、意识到位,提升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根源上提升政府对成本节约的观念,正确理解成本会计的实施是真实反映政府运行效率的工具,只有真实反映出来了,才能有效的找对症结并加以改正,让政府运行更高效、更及时。

加强会计岗位的监督机制。鉴于基层工作人员较少,不能在岗位设置上配备齐全,应加强监督责任制,不定期或定期对会计岗位进行抽查或全面检查,从根源上防止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为行政事业单位成本会计实施营造一个好的推行环境。

六、结语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此次改革与以往变化较大,要从观念、思想上彻底改革,这此难度系数较大,这项制度的推进绝对具有里程牌式的意义。调整观念,加强政府责任意识,加强对基层的培训,从根本上为推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波.浅析事业单位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5.

作者:李杰

事业单位成本会计论文 篇3:

中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对策研究

摘 要:中国事业单位实施会计信息化,有利于提高职工的办公效率,方便审计工作的展开以及为领导决策提供完整、正确的依据,符合信息化时代的要求。目前,中国事业单位依然存在着思想较为保守、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人才队伍建设不齐全等多方面问题,主要是在此基础上提出决策,希望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探讨与分析

科学技术的成熟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各行各业生产工具与生产力得到了改变,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会计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由传统方式的手工做账发展为会计电算化,推动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与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事业单位在此背景形式下对会计核算采用了新手段,使得财务部门可以提供实时、动态、全面的会计信息,不仅是方便单位内部领导决策也是提高职工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但是,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管理思想保守,会计信息化制度不健全

部分事业单位存在着会计信息化管理思想保守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实际工作总尚未健全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或是管理过程中对会计核算环节不完整。中国事业单位与一般企业的会计核算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行政事业单位经济往来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只有核算收付,没有成本核算或是损益核算,因此,会计信息化没有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其次是传统的内部控制对象仅限于会计业务相关人员,只要岗位牵制以及实行岗位责任制度就可以一定程度地实现内部控制,但是手工的账簿容易被出错、伪造、删除或是篡改,不仅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单位内部控制。事业单位领导有必要转变思想意识,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建立与健全会计信息化制度,保证信息的准确性,规范内部会计核算牵制。

2.技术安全管理是会计信息化普及的关键

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与应用,中国大多数事业单位均采用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系统完成会计电算化工作,因此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管理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安全有直接影响。计算机是会计人员处理会计信息并传递的主要载体,人为的操作失误或者自然条件的差错对计算机的系统硬件都可能会造成损伤,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整个计算机系统发生故障甚至瘫痪。同时网络技术的安全性也是影响会计信息安全性的重要因素,由于网络技术具有广泛联结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在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进行会计信息管理的同时,也会对事业单位带来一定的风险。其次会计管理应用软件缺少一定的安全保护导致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存在安全隐患,主要是由于很多会计软件开发商在软件设计过程中,忽视了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以及会计数据的安全保密设计方面,过于重视会计决策、管理多功能化以及理财等方面,大大增加了会计信息被认为操作破坏或者随意修改的风险性。

3.单位内、外部容易形成“信息孤岛”

事业单位的许多部门都会涉及到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化应该对这些部门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全面的规划和管理,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产生、收集、处理、传递以及转化等环节。但当前,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实践中,会计部门仅仅负责处理相关部门已经产生形成的会计信息数据,为广大信息使用者提供需求服务。同时当前事业单位较为常用的会计软件包括用友、金蝶等,这些会计软件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并没有实现信息资源的完全共享,事业单位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必须经过财务软件将会计信息数据导出、加工处理后才可以分析会计信息,并对其加以预测,并不能直接生成,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大大降低,导致会计信息化管理职能无法充分发挥。其次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是实现单位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但有的事业单位一味地追求利益,尽可能降低投入成本,在购买财务软件时仅仅购买了财务报表以及处理等部分主要模块,无法全面展开会计管理信息化,结果会导致事业单位其他子系统很难与会计信息化系统保持协调一致,事业单位内部门、外部门信息以及事业单位内各职能部门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较低,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很难为事业单位决策者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及时、完整、真实、规范的会计信息。

二、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优化对策

1.提高会计信息化意识,进一步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实现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事业单位领导应要求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会计信息化建设。因此事业单位管理者首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方法以及模式,提高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明确会计信息化对当前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迫切性,加大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投入,结合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内部要求,改革、创新现行的会计处理方式,重新组合会计业务流程,疏通事业单位各级管理关系,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以期为事业单位决策提供更加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同时应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完善的会计制度是确保会计信息化全面顺利展开的基础保障,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应与会计信息化建设保持协调、一致性。值得注意的是,应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力度,按照控制权限严格执行身份标识管理,明确各用户的安全级别。

2.加强技术安全管理

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是确保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顺利、安全实施的重要硬件保障,各事业单位应重视保护会计信息以及数据的安全性。首先应该在会计专用服务器上加强防火墙设计,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屏障,在内网以及局域网的接口处加设电子屏障装置,对于一些非法的外界身份用户限制访问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的专用网络应用系统服务器,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多个用户可以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中同时共享一个数据库,但应设置必要的用户密码、专门账户、用户权限等,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其次应注意对网络安全技术加强技术检测,实时监控网络运行状况,建立科学、合理的网络攻击以及病毒安全预警机制,一旦发现有病毒,应及时清除,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网络。定期扫描、检测计算机系统以及网络系统,加强安全预防管理,对于应用软件系统或网络中存在的可能性安全漏洞,做到及早发现,并进行在线修复,应做好系统备份,在人为操作不当或者系统故障时,可以快速重构和恢复信息数据。

3.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系统

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事业单位实现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应对信息化管理做出总体规划,明确会计信息化管理建设目标,根据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内部需求,将建设总目标进行具体化、细化。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为了事业单位管理者能够全面、及时掌握单位内运营的一切情况,因此会计信息化管理涉及的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在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从单位发展的整体出发,多方面仔细分析、总结当前单位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遵循先局部后整体,效益和实务协调统一的基本原则,建立会计信息双向沟通渠道以及信息传递模式。加强单位内、外部门以及内部各职能部门的会计信息交流与传递,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单位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可为单位领导、控制、管理以及决策提供真实、完整、准确的会计信息。想要实现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全面顺利开展,单位领导者应引进现代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加强计算机系统硬件的安全技术管理,加强各部门之间会计信息流通与传递,提高会计信息资源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罗庆渝.会计信息化在中国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2,(10).

[2] 高婉惜.浅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J].现代商业,2011,(11).

[3] 周宇梅.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1,(7).

[责任编辑 安世友]

作者:冯华

上一篇:公路测量测绘工程论文下一篇:城市景观设计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