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15

[摘要]双创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对如何改变现有的就业课程教学方式,探索梯度式的教学方法;如何针对各年级特征合理统筹授课内容,如何对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就业帮扶,以及如何在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中融入思政教育和爱国教育等方面进行有益的路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就业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就业课程改革论文 篇1: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建设 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

摘 要:在高校的管理和运作中,就业指导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就业指导课程的完善,需要各方力量的组织和协调。当前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整体现状还不容乐观,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缺陷,本文以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学院为例,对如何推动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析,以更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 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竞争的日趋紧张激烈,大学生作为新生代社会人,面临更严峻的就业形势。李克强总理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完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今年高校毕业生79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要实施好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等计划,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和职业指导工作的进行都要结合当下的就业形势与实际,只有切实加大职业指导的力度,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高职毕业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一、防城港学院就业指导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防城港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不管是在体系构建、课程设置、学习研究,还是专业化队伍建设和人员配备上,都亟待改进。

1.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和制度尚未建立、健全。2018年学院才有第一批毕业生,在此之前一直未开展过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就目前而言,就业指导方面仅仅是借鉴学习学校本部的招生就业处的相关文件材料,只是理论上的掌握,还没有实际实践的操作案例。其他相关学习也只是止于浅层,没有深入实践的探索和研究。

2.校内就业指导课程在课程設置、教学手段和形式方面创新力度不足。当前的职业指导课的方式相对单一,加上多为大班上课,影响到具体的职业指导效果,教学的针对性不够强。也容易忽略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个性化,无法确保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互动性、针对性和个性化指导的深入和到位。另外,根据教学安排,学生大一上学期先学习《大学生就业指导》。(1)课程中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到大二下学期则是《大学生就业指导》。(2)与求职面试有关的课程学习,大三就不再进行相关课程的安排。在课程设计上,显得过于注重学生做求职的指导、就业信息及就业安置手续的传达,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个性和职业发展需要。对防城港学院而言,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及学院实际,在课程上进行实质性改革,是极为重要的。

3.专业师资力量不足。近几年,学院进行职业指导授课和教师基本都是本部外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资深老师或是其他部门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其次才是由院内辅导员,但不多。任课辅导员均不是本专业出身,也几乎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因此老师们在就业指导方面提出的有效建议和意见也是比较有限的,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

4.加强对全员参与和开展过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上的重视和投入。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全员参与,但在实际过程中,仅是授课教师、少数辅导员还有学生群体。泛泛讲述就业政策、择业技巧等课程,对大学生毕业前可能面临的一些就业观念或就业心理的问题,未能发挥预防作用。就业指导课程课时数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职业指导工作很多时候仅仅是流于形式,无法体现出职业指导的延展性。

二、防城港学院进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对于高校来说,就业率是衡量其办学水平的一项很重要的指标,也是生源多少的关键因素。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顺利与否、效果的好与坏,都跟就业率密不可分。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和推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就业观。

2.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目标多为实现对大学生就业的有效引导,通过就业指导的授课过程,可以促使学生从中正确认知职业和了解职业的特点等,从而引导他们明确职业目标和路径的规划,理性对待就业问题。大学生群体中经常会出现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不清晰、定位不准、盲目追求岗位等现象,积极扎实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家在就业方面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目标,充分整合身边有用的资源,挖掘和提升自身的能力,逐步实现人生的价值。

3.防城港学院是广西财经学院与防城港市在校地合作办学条件下的一个二级学院分支,学生都是区内高职学生。由于学院办学起步较晚,加上办学层次、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不足和限制,就业指导工作的推进面临巨大难题和挑战,需要寻求突破。到2018年,学院即将产生第一届毕业生,而在此之前,学院基本上还未开展过就业的相关工作,只有较浅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授,因此,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迫在眉睫。而当务之急就是从就业指导课程入手,进行教学改革,从能为今后学院整体的职业指导工作的谋划奠定强有力的基础,为地方输送更多的人才。

三、如何有效推动防城港学院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及开展就业工作

职业指导课程的改革的基准点应该是从提高整体认识、打造队伍、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效果,促进后期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帮助学生实现好的就业。

1.建立、健全符合学院特色及特点的就业指导工作相关机制,完善整体框架。可以在学校招生就业处的指导下,相对应地建立起二级学院的职业指导工作站,配备专职人员开展相关工作。再根据学院目前四个专业系部的分配安排,通过上级部门对系部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在理论学习和培训实践方面的培训指导来进行强化提升。

2.转变、创新传统的职业指导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授课形式,丰富课堂载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职业指导课的内涵和深度,着力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就业指导的主导,有针对性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加大他们对职业教育的兴趣点,增强对就业的关注,这样才有助于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点拨,使课堂教学充实丰满。

3.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指导队伍。目前,防城港学院就业工作即将全面铺开,专业人手紧缺,较难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所以应当加大人员的配备,还应加强职业指导相关课程的培训和进修,扩大学习覆盖面,还要积极进行职业指导方面的课题研究,提升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巩固指导基础,为教学改革做好支撑。

4.加大在就业指导工作的投入,积极引进最有效、更先进的职业测评软件。增强与防城港相关单位的联系,及时获取最新的人才需求信息,适时调整校内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教育模式。可以聘请校外专业的职业指导人员或企业人力资源的高管等加入到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和授课上,因为他们多是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丰富的,对行业、岗位的认知也比较透彻,利于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引导。明年是学院就业工作启动的第一年,更应该未雨绸缪,提前做足学生职业指导和就业的帮扶准备,为来年工作的顺利铺开打下良好基础。

就业指导工作关系高校的稳定发展和青年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只有不断更新和改革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手法,积极稳步推进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开展职业理论、职业道德、择业方法与技巧、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创业教育等方面的教学。才能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就业观和择业观,不断提高职业能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学校在职业指导工作上的稳步发展和学生个体的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李照清.加强就业指导 促进学生就业—谈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10(9):09—0104—02.

[2]黄喜刚.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6):27-30.

[3]杨德生.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J].速读(上旬),2015(9):293-294.

[4]姜庆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课程改革初探[J].纺织服装教育,2015(2):01-0038-02

作者简介:林琳(1987—)女,广西融水人。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学院分团委书记,助教。研究方向:团学工作、思政教育。

作者:林琳

就业课程改革论文 篇2:

双创背景下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研究

[摘 要] 双创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对如何改变现有的就业课程教学方式,探索梯度式的教学方法;如何针对各年级特征合理统筹授课内容,如何对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就业帮扶,以及如何在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中融入思政教育和爱国教育等方面进行有益的路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背景

在论文中所描述的“双创”指的是高校“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公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提出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1]该方案的出台意味着从2015年开始中国的高校开始踏上了建设“两个一流”的双创新征程,也意味着高校新一轮的教学质量提高及教学改革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面对“双创一流”的严峻形势,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做好改革的创新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双创背景下进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是高校“双创一流”的关键所在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高校学生就业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从学生“进”校到学生“出”校,学生能否树立正确择业观,能否提高在就业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学生能否找到“体面”“专业对口”的高质量工作,是社会评价一个高校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高校能否创一流大学的重要衡量指标。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是一种教育的社会改革实践活动,对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育水平越高,随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果也就越好;社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发展越快,能够快速地推动高校教育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目前创新创业无疑表现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积极的促进因素。发挥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功能,使受就业教育的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成为社会正能量发展的有力后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是高校“双创一流”的关键所在。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改革是高校创“双一流”的切入点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改革是高校创“双一流”的切入点,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纳入学校发展“双一流”项目,纳入教学评估指标,从根本上说是对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改革,确立新形式新内容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确立与内容相符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明确负责职能部门,改革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及课程模式,提高人才就业质量,保证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双创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阻力分析

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就业指导课作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能否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树立正确就业观和爱国观,让学生在大学四年每个阶段进行深入自我探索,让学生在毕业后是就业或者考研深造中做出正确选择。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或多或少存在着阻力。

(一)课时规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梯度式教学方法有待探索

高校基本都开展了形式各样的就业指导课程,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例如,有的高校将就业指导课安排在大三、大四,没有考虑从大一开始开设相关课程;有的高校从大一开始规划就业教育课程,体系虽然具有系统性,但是在课时设置方面非常不合理。

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为例,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就业指导课程规划是从大一到大四,但是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大一安排12个课时,大三安排10个课时,课时开设和安排没有经过科学认证,也没有在调研的基礎上进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一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大二进行专业就业引导,大三需要大量的课时来对学生就业进行个性化辅导及就业创业实践的时候,就业课时量反而缩减,非常不科学。梯度式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待探索,从大一到大四,从基础到专业,从广泛性到个别性,从个人需求到社会要求,大学就业指导课程必须有梯度,是逐级上升和深入的过程。

(二)课程内容缺乏专业性与思政性,课程考量有待制定标准

在实际教学中,上课教师反映就业课程内容缺乏专业性与思政性,就业课程的考量也没有一个固定和行之有效的标准。学生反映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没有和他们的专业结合起来,就业课程理论内容太泛泛,课程内容没有专业针对性,对学生就业或者考研的引导作用不大。就业课程内容在为党育人、为国育人方面没有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学生在了解就业、创业、征兵入伍、升学等选择的时候,没有从国家大环境出发来进行个人选择。个别高校在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时候,单纯从完成任务出发,课程内容和案例选择脱离时代,甚至还在引用20世纪90年代就业案例进行教学。就业课程考核方式也没有科学和系统的考量标准,对学生是否能够掌握相关的就业知识,是否在就业的过程中结合自我心理预期和专业背景没有相关的考核。

(三)师资队伍人员专业背景构成复杂,就业教师专业化需要加强

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教师的选聘上专业背景结构相对比较复杂,多半是由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者各个院系的辅导员兼任。在创业课程的教师选聘上,虽然用博士学历和副高以上职称来划分资质,但是过于“一刀切”的模式更加速师资队伍人员固化。许多博士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就业创业经历,在跟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缺乏就业实践经验,不能给学生正确的指导。有些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本身就承担着比较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根本无法对缺乏正确考量体系的就业指导课程在思想上重视起来,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以应付了事的姿态对待就业指导课程。还有的高校在对学生招聘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聘用比较随意,没有规划。大学四年不仅教学内容不能连贯,就连就业教师的聘任也不能连贯。某些高校教师在就业课程讲授时,大一的时候这个老师讲就业简历制作,到大二了换个老师还在讲简历制作,到大三了不讲简历制作了,换个老师又开始讲职业生涯规划了,因此就业师资专业化需要强化,高校必须对师资进行专门化的培训,每隔一个学期必须进行相关专业的集训和研讨会,否则就不能担任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此外,培训和研讨会还有利于建立教师交流网络,为教师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持。

四、双创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路径探索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必须进行多方面改革。

(一)课程内容:改革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内容教育

市场上就业指导课程教材繁多,至于使用哪一套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各高校没有公认完善的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资料。不少高校使用自己学校编撰的教材。时代变迁中产生的千变万化的就业需求及学生面对就业复杂情况时的困惑,并不是简单地随便凑合而成的就业教材就能解决,这就要求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必须针对时代需求和学生变化情况进行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为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育人目的和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育人目标,在高校就业课程内容中必须加入思政教育相关内容,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国家和人民,在就业的选择上能树立更崇高的就业目的和就业方向。

(二)授课教师:重点培养校外企业就业指导教师,注重学生经验实践学习

校外企业教师是就业指导教师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高校聘用知名企业校友为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定期为大一到大四的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就业指导。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进行理想信念和回馈社会等方面的指导,融合思政教育,促进学生树立伟大的理想和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信念,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社会实践教育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就业指导。高校每个专业都应该开设专业创业课程或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就业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团结协作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课程实践,具备创业基本素质。[2]

(三)课程关联:课上课下双辅导,多样化帮扶就业困难学生

高校仅仅依靠每年很少课时的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是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课上课下双辅导的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多样化的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学生就业困难是多方面的,比如有的学生是因为身材太胖难以实现就业,有的学生是因为对就业区域有所要求难以很快就业,有的学生是因为想从事和专业不相关的行业难以找到合适岗位,在学生就业的实际困难中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就业指导教师随时掌握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在很多高校都把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丢给辅导员,完全隔离了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生实际就业的关系。通过私信的方式进行一对一的线上咨询,实现就业服务的个性化与专业化;另外,还可以通过短视频、微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政策指导,开设在线服务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3]

(四)课程方式:利用新媒体和大数据,发挥慕课及翻转课堂的优势

新媒体媒介的介入,将传统课堂搬到互联网上学习改变了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讲授和学习方式。以“学习强国”App为例,可以在系统里随时随地获取名校名师最好的教育资源,全部教育资源都是免费对外开放,不仅仅有就业方面的知识还有思政方面的知识。高校要利用新媒体和大数据,通过推广学生开展慕课学习,可以准确测量学生是否登录观看视频、进行网上作业,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成果有一个直观的科学的测量。

五、结语

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就业指导课作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改革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课程关联等方面仍旧有很多难以解决的困难,如何对教师课下指导学生进行课时认证,如何对教师上课成果进行科学测量,高校各个部门之间如何沟通协调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就业指导课程能够在课程内容和思政教育进行有效融合,都是需要深入调研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Z].2015-11-05.

[2]牛踏宇.双创时代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改创新性研究[J].才智,2018(3):39.

[3]楊聪聪.双创时代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探析[J].科教论坛,2017(11):63.

作者:张丽 李文明

就业课程改革论文 篇3:

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和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探析

【摘 要】本文基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论述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大力推进应用型教学模式、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等改革措施。

【关键词】广西  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  教学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是时代所趋。在创新型发展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的历史使命,但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本文基于广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调查分析,探索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笔者选取广西区内30所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任课教师及部分学生,共发放各类调查问卷26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65份,回收率及有效率为93.02%。

(二)调查方法。本调查采用网上填写问卷的方法,调查内容涵盖了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与服务体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反馈等内容。问题包括单选、多选及开放式的意见建议等类型,共计35题。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与服务体制保障。具体如下:

1.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如表1所示,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的设立中,2所高职院校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中心),占被调查高职院校总数的6.67%;11所高职院校以教务处为主,占被调查高职院校总数的36.67%;17所高职院校以学生处、学院团委、招生就业处为管理部门,占被调查高职院校总数的56.67%。

2.创新创业资金投入政策。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被调查的广西高职院校均已投入创新创业专项资金,用于基地建设、课程开发、教学研究、师资培训、项目训练、学科竞赛等。但仅有4所高职院校对符合条件的在校生创业项目以无偿资助、阶段参股、贷款风险补助等方式进行支持,仅占被调查高职院校总数的13.33%。

3.学分转换政策。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范围包括: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结题、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发表相关论文、发明创造获得的专利、创业成功等。如表2所示,有21所高职院校暂不允许创新创业学分与专业学分转换,在9所允许转换学分的高职院校中,只允许转换成第二课堂学分。

由上可见,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管理部门多为与学生工作相关的部门而非教务部门,资金支持、场地保障、学籍管理等都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反映出高职对双创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有偏差,这与全员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是相悖的。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具体如下:

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被调查广西高职院校均已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其中30%的高职院校单独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但也仅限于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70%的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课中单列某一专题讲授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见表3)。

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教授时间上,被调查的广西高职院校中,从学生大一开始就讲授的占23.33%,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将讲授时间放在大三,占46.67%(见表4)。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上,23所高职院校倾向于通识教育,占76.67%;7所高职引入了诸如SYIB、TRIZ、创办企业设计等内容,占23.33%。整体来说,大多数课程内容是理论多、实践少,教学方法也是讲课多、互动少,课程教材为通识内容教材与某一专题教材结合。由此可见,各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时,出现了授课内容粗浅、知识范围狭窄、没有成体系的教材支撑、课时数量压缩、实践课程较少、与专业教育脱节等问题。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调查中发现,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师资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与学生工作相关的老师,如学生处(辅导员)、学院团委、招就处的行政兼课及思政课教师,占63.33%;二是专业院系相关老师,如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会计专业教师,占20%;三是成功创业校友或企业家兼职,占16.67%(见表5)。从教师学历来看,硕士研究生占23%,本科及以下学历占77%;从教师职称来看,正高占1%,副高占6%,中级占73%,助教及以下职称占20%。

可见,高职院校中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呈“低门槛”态势。这些老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实践和阅历,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很难令学生信服。另外,这些老师多数并不是持证上岗,单凭个人经验,或对理论生搬硬套,缺乏对创新创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培训,掌握的知识点“碎片化”,且校友或企业兼职导师学历不高、理论水平不高等,都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评估。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课程效果满意度不高(见表6)。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课程运行监管不到位,单凭教学评价系统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及教师同行之间的评价来判斷课程教学效果;课程考核标准不统一,撰写创业计划书占51%,完成一项虚拟创业项目占23%,撰写走访企业心得体会占15%,无须考核占11%。由此可见,各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课的评价指标不明确,评价体系不合理,只强调了对课程教学的评价,忽视了对实践活动的评价,只注重了学生的结果评价,忽视了学生参与过程的评价,关注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却忽视作为双创教育主题的学生对自身参与双创活动的效果评价。

三、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引导。上级相关行政部门应系统、规范地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教育体系的引导,自上而下提供政策支持、业务指导、资金投入、培训教育等,出台专门的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各高职院校应健全领导工作机制,全面统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结合各自的办学定位和市场的需求,深入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规律,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目标与评价标准;通过制定并完善学籍管理制度、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中。多措并举,全盘规划,加强顶层设计,系统实施。

(二)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目前广西高职院校按照专业必修或专业选修课来单独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不成熟,因而在高职就业指导课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比较现实。各高职院校可在就业指导课中探索分年级分层次分类别的“面向全员、依托专业、融入教学、强化实践”的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针对各年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不同需求,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保证学时量和学分数,建立一年级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二年级与相關专业实践教学相衔接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三年级针对潜在创业者的“精英班”“创客班”精细创新创业教育辅导的培养体系。

(三)大力推进应用型教学模式。在就业指导课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各高职院校可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等方法,选用案例式、模拟式、任务式等手段,引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方法,通过丰富教室类型,倡导小班教学、小组讨论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不同课程或专题特点教学方法体系,加强师生互动,探索学生主动学习的新模式。同时,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编写适合本校的校本教材,内容既符合本校专业要求又融入本校往届毕业生创业的案例。此外,根据各校实际,建设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实训中心或孵化园,加强校企合作,不断加大“引企入校”“走向企业”的合作力度,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体验与实践,以“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等竞赛,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学生社团,开设创新创业大讲堂,定期开展双创沙龙、行业榜样座谈等活动,打造高职学生第二课堂生态环境,共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平台。

(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各高职院校应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考核评价标准,加强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通过“送出去”—— 充分利用各高职现有教师资源,遴选一批教师参加创新创业相关内容的培训,培养本校的教师,“请进来”—— 各高职院校选聘一批成功创业企业家、优秀校友等行业专家组建一支具有丰富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的导师团,双管齐下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提供师资队伍储备力量。各高职院校应对任课教师考取创新创业教育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比赛、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就业创业比赛、带领学生创新创业、申报创新创业课题和发表相关论文等予以大力支持,加强任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五)完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各高职院校应改革就业指导课的考核方式,采用面试、实践、作品、路演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性考核,针对课程教学、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等环节学分积累与转换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的监控与评价,通过评教系统进行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和互评,任课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参加讲(说)课比赛、相互听课评课、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会、开展毕业生发展质量调查特别是对创业的学生进行回访、研究毕业生职业发展水平等形式,形成良性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

总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一个综合性、连续性、系统化体系,有其既丰富又复杂的内容,在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研究与实践,以期有效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与创新创业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郑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广东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

[2]赵平.高职生创业教育视角下的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探析[J].求知导刊,2015(10)

[3]朱小兵.高职双创教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

[4]吴晓平.基于问卷调查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

作者:潘堂忠 卜庭梅 黄金来

上一篇:海域生态环境论文下一篇:医学影像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