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15

内容摘要: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體现出了当代大学生礼仪方面的缺失。高校在重视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大学生礼仪方面的教育,应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而且,仅开设一个学期的礼仪课程,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对日益增长的礼仪学习的现实需求。礼仪课程应以入学时的基础礼仪行为规范课程和毕业前的职业礼仪课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设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礼仪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礼仪课程改革论文 篇1:

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改革的构想

【摘要】提出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改革的构想,认为高职院校礼仪课程应以岗位需求作为导向,从观念、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突出对学生职业关键能力中的社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礼仪课程改革 构想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在倡导全面提高职业素质教育的今天,对高职院校进行礼仪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查找关于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改革的研究论文,发现对这门课程的研究尚比较薄弱,零散、局部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教学方面,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教学思路、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模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以操作性的微观研究居多,而结合用人市场的需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促进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整体改革的研究较少,有待广大礼仪教学工作者进一步研究。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研究现状,笔者根据多年的高职礼仪教学实践探索,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方式,对高职礼仪课程的改革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构想。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视礼仪课程在练“内形”和树“外行”上的特殊作用

(一)人才市场用人标准的呼唤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明文规定,凸显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用人市场对高职高专学生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单位在招聘选用人才的时候,除了看中个人的专业能力,更看重的是个人的整体素质。表1是国内外几个富有代表性的国内外著名企业的用人标准。

从表1中可以看出,企业更注重专业能力之外的职业综合能力。如果将高职生的专业能力看作“硬实力”,那么专业能力之外的创新、进取、尊重他人、较强的沟通能力等社会能力,良好道德观念和诚实主动的品质等等就是“软实力”。“软实力”是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职业能力。礼仪正是提高“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教育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职业教育学会教学过程研究会主任赵志群博士教授在2011年广西高职高专教师能力发展高级研修班的讲座中提出,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应培养学生专业之外的能力,包括方法论和社会能力,他更将方法论和社会能力,这专业之外的能力称之为关键能力。可见,礼仪在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作用中非同小可。礼仪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礼仪是形象设计的艺术,礼仪是沟通技巧,礼仪是行为美学,内外兼修才能满足学生成才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全员参与,提高礼仪教育的广度、深度和持久性

礼仪对提高人的社会能力有直接帮助。近年来,随着礼仪在社交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人们对礼仪培训的愿望日益强烈,社会上专门负责礼仪培训的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但社会上的礼仪培训课程超级昂贵,一般三到四天的集训,培训费用是3000块人民币左右。打着“实操性强”幌子的社会培训,由于培训时间短、内容多,学员根本无法完全吸收消化,更别说将礼仪知识内化并加以践行了。还有的培训机构让学员自己实操训练一至两天发个证书就完事,所授内容、质量大打折扣,学员收效甚微。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职责,应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学生良好的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优雅的外在形象,得体的言谈举止,规范的接待服务并非一朝一夕可以练就,必须在教师指导下长期训练。如果教师自身礼仪素养不到位,会使学生对礼仪产生错误理解。因此,礼仪教育应成为高职院校的常态教育,全校师生员工都应该接受分层次的礼仪培训,在全校性的长期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礼仪教育的广度、深度,最终使文明礼仪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对将来的“职业人”来说是一辈子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二、高职礼仪课程的系统改革

(一)改革高职礼仪课程目标

高职礼仪课程的总目标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授及相关技能的实训,引导其塑造富有魅力的个人形象,形成彬彬有礼的交际风度,掌握得体娴熟的职场沟通技巧及待人接物技能,从而有效提升其职场竞争力。

在总目标的指引下,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转变。应当充分客观地了解人才市场的用人标准,予以实事求是的结合,围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综合职业关键能力中的社会能力需求为主线,根据“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念,设计开发面向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基于综合性实践工作的、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系列礼仪课程,在对礼仪真、善、美最高境界的努力追求中,突出对学生职业关键能力中的社会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高职礼仪课程内容

作为一门潜在课程,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满足学生积累时期和毕业转型时期两个时期的需要。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体现即时操作性、社会变化性两大特点。具体措施如下:

1 对典型行业、职业的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走访调研,获取企业用人标准的实证资料。充分客观地了解人才市场的实际用人标准,是礼仪课程设计标准制定的起点。

2 对高职院校目前开设礼仪系列课程(包括任选和必修课程)的专业学生进行礼仪素养相关调查,获取教育对象礼仪实际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材料。

在上述两个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职业岗位群,从工作世界(the world of work)中寻找一系列具有职业的典型意义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并结合不同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分析,设计学习任务,开发相关的系列礼仪课程。

(三)改革高职礼仪课程教学方式方法

礼仪课程注重实践操作的特点使得其教学方式、方法与一般学科有较大区别。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更强调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将理论教学、课堂讨论、实践训练等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教学活动范围由校内扩展到社会,尽可能的贴近生活、社会实际需要,多元化实施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例如,可以采用以工作过程为流程的项目教学。为达到项目教学不流于形式,应制定明确的教学项目的标准,使之具有轮廓清晰的工作/学习任务,具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特定教学内容;能将礼仪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并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或商业活动有直接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能自己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仅注重对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更注重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四)改革高职礼仪课程评价制度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仍然采用由教师评分的理论考核方式,评价机制比较单一。礼仪课程的特点要求改革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方式,代之以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实现考核内容、形式、时间、主体的多样化。礼仪课程的考核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将教材内容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考核形式应是卷面考核与场景考核的结合,突出操作性与变化性特点;考核的时间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两个阶段;考核主体应是教师、学生个体、学生群体及用人单位的多向度评价,是自评、互评、他评的有机结合。建立发展性评价理念的评价制度是检验教学成效,确定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当前,高职院校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每年向社会输出的应用型人才不计其数。礼仪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如何有效提高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软实力”,礼仪课程的改革不可忽视。礼仪教育的研究,亦是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

作者:杨丽芳

礼仪课程改革论文 篇2:

公共管理类毕业生礼仪课程改革的思考

内容摘要: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體现出了当代大学生礼仪方面的缺失。高校在重视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大学生礼仪方面的教育,应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而且,仅开设一个学期的礼仪课程,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对日益增长的礼仪学习的现实需求。礼仪课程应以入学时的基础礼仪行为规范课程和毕业前的职业礼仪课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设置。目前,很少相关文献对公共管理类毕业生的礼仪课程如何设置进行研究,本文以公共管理类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以学生完成入学时的基础礼仪行为规范课程学习为前提,针对公共管理类毕业生,即将毕业步入社会,这一特定群体特定时期的特点,探讨公共管理学院毕业生的礼仪课程的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关键词:公共管理类毕业生 礼仪教学 教学方法改革

一.高等院校开设礼仪课程的重要意义

礼仪有什么作用?借用古代荀子的一句话:“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做人没有礼节就不能生活,做事没有礼节就不能成功,治国没有礼节国家就不能安宁。任何一个文明社会、民族、乃至国家,人们对礼貌都是十分注重的。礼貌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礼仪是每一个文明公民的必备素质,也是每一个公民的社会关系的粘合剂,加强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努力的方向,“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高等院校开设礼仪课是德育的基础任务,也是行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了当代大学生礼仪方面的缺失,大学生总体礼仪状况不容乐观,不懂礼,不守理的现象比比皆是[1]。当今的许多高校在教育学生时,没有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具体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只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忽略礼仪品德的教育[2]。高校人才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校教育质量来决定的,高校对人才的教育既要保证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掌握,更要保证其品质高尚。因此,学校在重视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应当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方面的教育,学校应将礼仪课程纳入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3]。高等教育的各个学科门类都应该涵盖包含大学生礼仪课程,应该让每一位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都能够接受到礼仪的教育,提升礼仪自我修养。

二.高等院校毕业生开设礼仪课程具有进一步的重要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形成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非常严峻的局面。用人单位在招聘新员工的时候,除了考虑学生自身的专业成绩外,更会关注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而礼仪作为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就业竞争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能在就业压力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在就业的环节中表现的有礼有节,进步有度,就会比较容易使自己在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一般专业实习设置在大四学年,学生需要走入实习单位进行专业实习,提前为毕业生就业做好铺垫,而且毕业生即将完成大学学业,参加工作,步入社会,因此针对高校毕业生这一特定群体,设置毕业前的职业礼仪课程有一定的时效性。因为礼仪课程没有高深的学问,也没有非常深刻的理论知识,但是却是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是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毕业生在学习相关的礼仪知识后,立即在学生即将面临的专业实习、面试和就业中得以应用,学生印象深刻,学以致用,具有非常好的时效性,同时开设职业礼仪课程也是学生提高个人的交际能力,快速适应社会的保障,因此,高等院校毕业生开设礼仪课程具有进一步的重要意义。

三.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毕业生礼仪课程开设现状

根据多年来的礼仪教育教学经验,礼仪课程仅开设一个学期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对不断增长的礼仪学习的现实需求。高校的礼仪课程应该以入学时的基础礼仪行为规范课程和毕业前的职业礼仪课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设置[4]。入学时大一年级和毕业大四年级分别开设礼仪课程,分阶段,侧重点不同。根据调查发现,目前除了酒店旅游、航空服务等特殊专业,大多高校在教学中没有设置礼仪课程或礼仪课程所占比例很少。而且,很少相关文献对公共管理类毕业生的礼仪课程如何设置进行研究,本文结合公共管理学院的专业特点,以学生完成入学时的基础礼仪行为规范课程学习为前提,探讨公共管理学院毕业生的礼仪课程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四.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毕业生礼仪课程改革思路

(一)礼仪课程内容设置

公共管理学院设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三个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走向管理岗位或国家公务员。毕业前学生即将面临专业实习和就业问题,这是走出学校,踏入社会的第一步。由于有前期学生在刚入校时已接收过日常礼仪课程作为基础铺垫,毕业前的礼仪课程在设置时应该更体现出针对公共管理学院的毕业生这一特定群体特定时期的特点。在学习相关礼仪课程内容后,学生的印象深刻鲜活,在实践中立即学以致用,因此在设计大四课程内容时要体现出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争取在短时间内学生获受益最大。当然礼仪的学问博大精深,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周内涵盖所有方面,需要教师凝练,提升精华,教师要根据公共管理类学生就业的特点要体现出其职业性和实践性。因此,公共管理学院的毕业前的礼仪课程以政务礼仪、办公礼仪和面试礼仪三部分为主要内容。各部分学时分配如图一所示:

1.政务礼仪内容设置

根据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走向国家公务员和管理岗位这一特点,选择政务礼仪作为职场礼仪来讲解,本部分是课程的主要内容。政务礼仪是指国家公务员在工作场合所应该恪守的有关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5]。对于公务员来说,作为一名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良好的礼仪修养不仅反映出自身的素质,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政府组织的形象,因此,作为“未来”的公务人员应当加强职场礼仪--政务礼仪的培训。通过课程,学习知礼、懂礼,并养成良好的礼仪意识,同时也为今后进入工作岗位,顺利开展工作打下夯实基础,课程内容设置包括:公务人员的仪容、仪态礼仪、公务人员的着装礼仪、政务会见礼仪、政务座次礼仪、政务宴会礼仪和涉外礼仪,政务礼仪内容做重点讲解,此部分用时20学时。

2.办公礼仪内容设置

辦公室是处理业务的场所,是参加工作后,白日里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办公室同时也是社会的缩影。办公室的礼仪不仅是对同事的尊重,同时也能反映出你所在的企业公司单位的精神面貌,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最直接表现。同学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办公室礼仪是每一位同学都必须要面对的,关系到每个人的前程和事业发展,因此将办公室礼仪单独作为一章进行讲解,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快速适应社会的保障。办公礼仪主要讲授办公室里的举止礼仪、环境礼仪、接待礼仪、电话礼仪,上下级相处的礼仪,同事相处的礼仪、收发电子邮件的礼仪、开关门礼仪和办公室用餐礼仪,以及在办公室工作遵循的四大原则,五大禁忌等内容,此部分用时8学时。

3.面试礼仪内容设置

毕业生即将面临着专业实习和毕业后的就业问题,面试是众多用人单位通常采取的考核方式。考官在面试的过程中,不仅要考核面试者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还会考核面试者的礼仪素质修养情况,结合二者来判断面试者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在礼仪课程中,应将面试礼仪作为重点来讲解,以满足毕业生不断增长的面试礼仪学习的现实需求。切合实际的解决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难题,高质量的站好高等教育收尾工作的最后一站。

面试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在特定场景下,以面试官与面试者面对面的交谈和观察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测评考生的知识、能力、经验等有关素质的一种考试活动。面试给公司和应招者提供了进行双向交流的机会,能使公司和应招者之间相互了解,从而双方都可更准确做出聘用与否、受聘与否的决定。大学生面试礼仪课程是新兴学科,没有过多的相关书籍资料可借鉴,在课程内容结构编排过程中,需要发挥很多创造力,使面试礼仪的课程内容和结构更适合大学生的认知模式。因而在课程结构的设置的过程中,需要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渗入很多的实践环节,教会毕业生提高实际的面试能力。

面试礼仪课程内容的以面试前的礼仪准备,面试中的礼仪和面试后的礼仪这样的一条时间线来讲解。面试前的准备包括:自己的求职定位,简历制作,相关材料收集和面试的仪容仪表的准备工作。面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礼仪包括:行为礼仪和言语礼仪。最后是面试结束后的礼仪,此部分用时8学时。

(二)礼仪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注重给出经典案例

礼仪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以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要十分注意理论与练习相结合,在课堂上举例各种实际案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让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学习的有效背景。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面临这个问题,如何思考如何处理。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紧紧的结合在一起。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借助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讲课方式是教师一人讲授,学生听,课堂气氛较枯燥。学生处于较被动的地位。改变传统的一门课程一位教师的讲授方式,借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其他形式进行讲授。例如,通过放映经典演讲片段,或播放截取电影片段,借用多媒体讲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型,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增加实训任务

礼仪课程的特点是基础知识容易理解,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解法进行教学,学生会感觉知识较浅,没有学习的热情。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只一味进行的礼仪知识的讲解,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情况,这样的教学效果会很低。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针对礼仪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可通过增加课堂的实训任务达到目的。

实训任务包括课堂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在安排实训任务时,要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开始由单项训练逐渐过度到多项的综合训练。在做综合能力训练时,设计完整的故事情节,将课程模块化知识点连接起来,熟悉完整的流程。在实训的过程中让大学生学会实际操作,通过礼仪课程课堂上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掌握礼仪的规范和要求,有机会亲身体验,走完一个系统的实训项目,完整的礼仪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评价;或学生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教师做最后的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如何改进,从而达到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的目的。例如模拟面试,根据学生的专业,设置模拟情景,提高其面试能力。

实训过程要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并根据其课堂表现效果打分,计入平时成绩,占综合总成绩的40%。增加实训任务成绩比例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把具体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遵循知行统一的原则,让学生认识到礼仪不是一时的考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明礼仪规范的观念,让知礼,懂礼,守礼,行礼在日常生活中常态化。

4.课程考核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只是考查学生书本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一般是平时+期末的考核方式,权重比例重考试,轻平时,通常是平时成绩比例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会使学生轻实践应用,重书本理论。而礼仪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将学习到的全部知识在实践中将以应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如图二所示:课程采取过程性评价,仍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形式,但不同的是侧重平时成绩,平时成绩所占比重为占60%,期末成绩占40%,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课堂出勤率占5%,学生课堂小组讨论成绩占15%,实训任务完成情况占40%。平时成绩突出强调实训任务考核,其中期末考核侧重对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和理论知识的考核占40%。以开放性试卷的形式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小结

提高大学生的礼仪素质,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不是通过课堂讲解就能见效的,只能是通过讲解将学生引进门,有意识的引领学生向这方面思考,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有意识的去实践,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这样礼仪教育才能实现知行合一的效果,才能全面完善文明的举止,提升礼仪素质教育,进而影响社会的文明风尚。

参考文献

[1]刘洪洪.大学生礼仪现状及教育策略探析[D].吉林大学,2016.

[2]江又明.当代高校礼仪教育的反思与建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10).

[3]王焱.大学生公共礼仪的培养路径研究[J].管理观察,2019(15).

[4]史莉.礼仪课程引入通识教育的可行性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27).

[5]金正昆.当代公关礼仪.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教学研究改革项目”(项目编号MSJG2016045)的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张可新,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务办公室主任,助教,从事礼仪教学和教务管理)

作者:张可新

礼仪课程改革论文 篇3:

关于高职商务礼仪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摘 要] 商务礼仪作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习领域的一门课程,在其专业课程中地位十分重要。针对高职教育应用性、实践性等特点,从课程设计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商务礼仪》课程改革进行探索与研究。

[关 键 词] 商务礼仪;课程改革;高职电子商务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就业人员开始重视自身礼仪形象,具有良好礼仪形象的员工能让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而在现代企业商务活动场合中,所需要掌握的商务礼仪很多,需要和不同的人有商务往来。既然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往来,那么在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商务礼仪授课过程中,就应该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课程改革。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构建我校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形成素质与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领域课程三个学习领域,商务礼仪属于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改革试点涉及商务贸易系电子商务专业三个班,课程开设于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共3学分,4学时/周,总共52学时。我校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中商务礼仪课程的位置如图1。

二、课程改革的理念及设计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

商务礼仪课程强调“商务活动”的特点,以实现完整商务活动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客观要求为目标,以商务人员岗位实践技能的培养为目标,确定课程改革内容的课程整体设计思路与理念。本课程以商務活动中的礼仪要求为出发点,根据实际需求,将教学模块和教学任务整合序化,强调技能点的培养。本课程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绪智力发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合理设计情景、任务和训练等教学项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商务礼仪基本常识的基础上能在商务活动中运用礼仪;提升学生在仪容仪表仪态方面的素养;掌握在特定商务专题活动中的服务礼仪;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网,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为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改革的设计

1.课程内容的选取

根据商务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礼仪真实场景,分析社会活动人员岗位职业能力及岗位要求,根据实际运用需要,共分为五大模块十八个小单元学习。项目一,认知商务礼仪(2课时);项目二,塑造商务人员形象(商务仪容礼仪、商务服饰礼仪、商务仪态礼仪、综合实训(一),共14课时);项目三,商务交往礼仪(见面礼仪、言谈礼仪、接待、拜访与馈赠礼仪、宴请礼仪、通信礼仪、行进间礼仪、综合实训(二),共20课时);项目四,商务活动礼仪(会议礼仪、开业庆典礼仪、展览会礼仪、求职面试礼仪、综合实训(三),共12课时);项目五,涉外商务礼仪(4课时)。另外,还突出情景设计、实践性模式教学,突出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应用,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教学体系。

2.课程内容的安排

以一个完整的商务活动(业务人员的商务职业形象、建立业务联系、开展业务活动)进行情景设计,整合五大项目,序化单元任务,强化能力训练。课程内容分为情景描述—任务导入—任务操作—任务点拨、知识点讲解—任务巩固—任务深化—总结、布置作业七个层次。

三、课程改革的情况

(一)教学内容改革

以往的教学知识点更多的压在课本上,学生感受不到与现实工作的联系,而此次课程改革创设与同学身份相关的、以“李梅”为主人公的情境,从山东轻工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进入绿地企业工作,围绕“李梅”在绿地企业参加的商务活动涉及商务礼仪进行《商务礼仪》课程的学习。以每一大模块其中一个单元举例如下:

项目一,认知商务礼仪,创设情境。围绕“李梅”在绿地企业参加的一个完整的商务活动为单元安排教学任务进行《商务礼仪》的学习。能力训练项目设计:“小王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商务礼仪重要性。可展示的结果:学生对礼仪、商务礼仪的理解。

项目二,塑造商务人员形象之商务服饰礼仪。创设情景:以李梅进行仪容的修饰后,要对自己的着装服饰选择搭配。能力训练项目设计:打领带、系丝巾训练。可展示的结果:打领带与系丝巾照片。

项目三,商务交往礼仪之宴请礼仪。创设情境:李梅为了进一步与客户洽谈,准备宴请客户。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中西式宴请过关训练。可展示的结果:宴请照片。

项目四,商务活动礼仪之会议礼仪。创设情境:经过前期李梅与客户的洽谈,客户非常满意,决定与绿地公司开会商量投资事宜。能力训练项目设计:安排会议座次。可展示的结果:会议座次安排表。

项目五,涉外商务礼仪之涉外商务礼仪知识点竞赛。创设情境:经过两三年的时间,李梅被派往绿地公司驻海外负责人,开始了与外国人的交往……李梅的故事还在继续。能力训练项目设计:涉外商务礼仪知识点竞赛。可展示的结果:竞赛结果。

(二)教学模式改革

1.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利用学校数字化教学平台构建网络教室,学生可以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查看该课程设计、教案、视频等一系列资料。平台上还有作业、实践等训练材料供学生练习模拟,同时学生也可以在平台上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数字化教学平台不仅课上可以使用,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课下辅导,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商务礼仪的学习。

2.融合课堂和比赛

当把掌握知识点转换成比赛形式时,学生往往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因此,在课改过程中,课堂授课同时组织商务礼仪比赛,如打领带礼仪比赛、排位次礼仪比赛、涉外知识点比赛和职场情景剧比赛等,通过课赛融合的形式提升学生的职场礼仪修养与沟通能力。

3.依托校企合作企业

依托校企合作企业,组织学生参观电子商务企业,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商务礼仪,了解商务沟通,让企业导师参与指导学生,更贴近现实,为学生未来踏上工作岗位展现礼仪修养奠定基础。

(三)考核方式改革

原有的考核方式都是以试卷的形式开展,但商务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这次改革中,考核占更多的是日常表现,考核不采用试卷形式。日常考核(课堂活动20%、出勤纪律10%、训练成绩30%)占60%,期中考核占10%,期末考核占30%。

(四)课程改革效果分析

过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课程改革则要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商务礼仪课程教学经过改革并实施,使学生掌握商务礼仪的基本知识,掌握在各种商务场合的商务礼仪,增加未来职业自信心。后续该课程改革仍需要扎实有序进行,教学仍需要探索与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熙雏,张淑红,范宏.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电气工程制图》课程改革的研究[J].图学学报,2016(5):707-710.

[2]刘秀荣.基于行动导向法的商务礼仪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汽车技术服务于营销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5(27):72-75.

[3]王冬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4):146-147.

[4]孙金明,刘繁荣.商务礼仪实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5]朱颖.高职商务礼仪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2012(17):145-146.

作者:宋世琳

上一篇:地铁机电设备论文下一篇:医学实验教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