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管理理念的意义论文

2022-04-22

摘要:管理的本质属于一种过程,教育管理也是如此,教育管理的目标与过程息息相关,如何正确看待教育过程,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在社会的变迁下,教育的环境与理念发生了突出的变化,本文就当代教育管理的过程性质进行阐述和分析。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当代教育管理理念的意义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当代教育管理理念的意义论文 篇1:

当代教育管理的过程性质与特征

[摘 要] 当代教育管理都是以过程为取向,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这一新的过程中,体现了这种过程的性质和特征。开放、有机互动、合作共享是这种过程的主要体现,当代教育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动态性和人性化的特点,这种教育管理促进着各方面的共同成长。

[关 键 词] 教育管理;当代教育管理;过程;性质

一、当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性质

当代教育都具有过程性。在当代教育的管理成长过程中,过程性就是传统教育和当代教育管理最本质的区别所在。在以往的传统教育中,都是以结果为目的进行教育管理,所以就常常忽视了教育的过程和规范,最后仅仅注重教育管理的結果。当然当代教育并不是只注重过程而忽视结果,而是在注重教育管理结果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管理的成长过程。所以,当代教育管理是具有连续性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调了教育管理的细节化和教育管理的公平化,同时教育管理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例如,表现性。这是一种管理理念的体现,不仅推动了各方面的相互融合,还能提高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保证教育管理的过程性体现,则需要建立一些机制,例如,教育共享机制、互动机制、评价机制等。这些基本的机制都是为了能够在教育管理中良好地体现过程性,为当代教育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要明确当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性质,促进教育管理的发展。

二、当代教育管理的过程取向

在当代教育管理中,过程和结果是两种基本的取向。在传统教育管理中,常常都是以结果为取向。比如,在我国现在较多的传统教育管理中,学校都盲目地追求升学率,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评价的依据。这种现象往往就忽视了教育管理的过程,导致教育管理的不完整性。当代教育管理中,都以过程为取向,当代教育注重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最终目的几乎都是教书育人。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教育管理过程和教育管理本就为一体,把教育管理建立在过程之中,重视和关注过程。在当代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的结果和教育管理过程都一样重要,如果在某一情况下,这两者发生冲突或者矛盾,首先需要的是保证过程的合理和公平性质,不能舍弃其一,不能只追求结果放弃过程,也不能追求过程而放弃结果,这就是当代教育的特殊性质。

三、当代教育管理的特征

(一)开放性和沟通性

在传统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封闭、保守特征。在这种教育管理过程中,每个教育管理单体都在一个狭隘、封闭的小空间成长发展,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这样就很容易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安守本分、墨守成规。每个人的责任和行为模式都是相对固定且稳定的,这样就很难展现创新思维。

当代教育注重沟通,利用相互交流的方式打破传统教育过程上狭义的封闭思想和教育管理,使其变得更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开放,还是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管理对象之间的开放,不仅对外而且对内,促进相互间的交流。通过双方的合理沟通,可以有效地交换立场,有了新的思维和理念,这样就能很好地促进双方相互理解,同时带動教育管理的转变和改革,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管理的目的。

(二)转化性

在当代教育管理中,转化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能将学到的基本知识理念进行自主转变,使其与多个方面进行融合,并且产生新的知识行为。在当代教育管理过程中,这种特征也被称为培养新的思维能力。在传统教育管理中,只是关注学生是否已经学会和掌握了知识,并不在乎培养新思维能力这个过程。所以说传统教育管理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针对这些不足和缺陷,当代教育管理进行了模式的转变,改变了管理过程中的生成行为方式,这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对固有知识和思维的转化能力。

(三)丰富性和共享性

当代教育管理在教育活动上表现得较为丰富,改变了传统教育管理在活动上单一性质这一问题,体现了当代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满足了学生的需求、管理者的需求和教育发展的需求。因为教育管理过程的丰富性能有效提高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当代教育管理的发展。

共享性主要是表现在教育管理结果、管理方式和关系方面,并不是所有个体都能参与所有的教育管理过程,不同的教育管理过程有不同的教育管理结果,所以结果的共享能很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和成长。此外,这也是教育管理的发展和进步,这与传统教育管理不同,在传统教育管理中,都是独自分享,而当代教育管理过程的分享性就促进了人人分享,人人负责。通过这种共享机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确保了每个人都有参与和分享的权利。

四、总结

在当代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明确教育管理过程的基本性质和特征。教育管理是一种处于发展中的状态,只有将教育管理过程作为主导,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进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田增志.文化传承中的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D].中央民族大学,2010.

[2]陶红.教育价值观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

作者:郭泽成

当代教育管理理念的意义论文 篇2:

浅谈当代教育管理的过程性质

摘 要: 管理的本质属于一种过程,教育管理也是如此,教育管理的目标与过程息息相关,如何正确看待教育过程,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在社会的变迁下,教育的环境与理念发生了突出的变化,本文就当代教育管理的过程性质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 当代教育管理;过程性质;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科技和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管理。只有全力提高中国的教育管理水平,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的管理也是一个过程,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确定教育的关键目标,而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就是认识教育管理过程的本质。只有认识教育管理的本质,才能更清楚的认识教育管理的目标,更好的开展教育管理。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教育管理也要求进行创新,改变旧有的观念,故下文将分析当代教育管理的性质。

一 、当代教育管理的过程是一种团结合作的过程

传统教育管理的过程是一种控制的过程,这里说的控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控制,指的是管理的内部关系,是管理者和管理对象的内在关系,是就管理过程的性质和状态说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就是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绝对控制,管理者主要对管理的活动、管理的目的、管理的手段、管理的内容进行控制。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于被管理者而言是非常困难的,不能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压抑劳动者的能力,打消了学习者和劳动者的热情。

为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把领导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的融洽,当代的管理者努力克服传统管理的消极模式,努力打造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合作的过程中改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不平等关系,使被管理者成为学校的主导,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双方成为一种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带动的互助合作关系。在当代的教育管理中协商解决问题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管理双方遇到任何问题进行平等协商,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管理者不要高高在上,要与被管理者建立一种朋友般的友好互助的关系。管理者要不断征求被管理者的意见,充分的尊重被管理者,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协商一致。

二、当代的教育管理的过程是一种双方互动的过程

传统的教育管理的过程就好比是在流水线上生产产品一样,教育管理的过程是各成一体,相互没有什么联系,就是一種简单的流程,是管理过程的环节和活动的一种拼凑。

当代的教育管理的过程就改变了传统管理的这一弊端,它是一种有机的整体,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前后的环节和各种因素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前后依赖,互相连接的。教育管理的每一个过程具有其独特性,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每一个独特的过程会产生独特的功能、价值和意义,这是传统的教育过程没有办法比拟的。每一个当代的教育管理过程都不是各个部分之和,不能把教育的整体看作是部分的综合,各个部分的综合具有与各个部分完全不同的性质和功能。当代的教育管理者与教育管理过程的因素进行了融合,不会存在抽象、孤立的管理过程,如果没有管理者和管理过程中的人,就不存在教育管理过程。

三、当代的教育管理过程是一种开放生成的过程

传统的教育管理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的特点,当代教育管理过程开放的特点是相对于封闭和保守说的。传统的教育管理者是一个单子式的个体,它基本上成长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基本与外界没有交流,每个人的管理体制都是持守一种固有的东西,不易改变。校长有校长的职责,老师有老师的本分,学生有学生的任务,他们之间各行其事,互不干扰,泾渭分明。学校中的每个人都有独有的行为习惯,墨守成规,对外来的新兴的东西不感兴趣,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有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代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开放生成的过程,对话的教育管理非常适合当代的教育管理。对话具有很重要的特性,它具有重要的生产性和创造性。对话可以使双方在融洽的氛围内进行良好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使双方的认知系统发生改变,不断的进行改组和重建,形成新的认知体系。在这种对话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新的因素不断的出现,使得这种教育管理的方式更能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整性,使原先被割裂的教育过程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过程与结果是教育管理中的两种基本取向。传统教育管理(除教育过程管理外)基本都是一种结果取向。当代的教育管理的过程是一个意义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思维和情感进行交流,思维相通,思想碰撞,感情升华。管理的双方不断的进行思维的整合,每一次整合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带来了非常有价值的东西。

结语:

本文通过对绝对控制的封闭保守的传统管理模式做出来改进,阐释了当代教育管理的过程是一种团结合作、双方互动、开放生成的过程。这种新式管理方式,能有效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劳动者的能力,有利于释放学习者和劳动者的热情。由此可见,当代的教育管理的过程是一个意义创新的过程,使得这种教育管理的方式更能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整性,它是一种有机的整体,前后环节和各种因素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另一方面,教育管理的每一个过程应具有其独特性,每一个独特的过程会产生独特的功能、价值和意义。所以当代教育管理过程具有传统管理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张楠. 开放性案例研究拓展教育管理思路——评《教育管理案例研究(第五版)》[J]. 中国教育学刊. 2017(07)

[2] 周国丽,周彩霞. 以史为鉴促进当代教育管理学科发展——评《中国近代教育管理学科研究》[J]. 大学教育科学. 2017(03)

[3] 郭泽成. 当代教育管理的过程性质与特征[J]. 现代职业教育. 2017(13)

[4] 顾世辉.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变革[J]. 知识文库. 2016(19)

作者:杨羽捷

当代教育管理理念的意义论文 篇3:

我国学校的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现状及问题

教育空间是一个相对宽泛和虚拟的概念,涵盖了所有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元素。而教育仪式是教育空间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依托于教育空间,又能够完善教育空间的内涵。本文即立足教育空间和教育仪式,通过对二者定义和相互关系的阐述,进而论述了本文研究的主题内容——我国学校教育空间和教育仪式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文末提出了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协调统一、共同发展的若干建议,希望以此独特视角助力我国教育产业更为完善和长远的发展。

教育空间 教育仪式 现状及问题

一、理论阐释:从教育空间到教育仪式

1.教育空间的形成

“空间”是由自然、生活和社会的一些元素所构成的一种创造,这些元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教育是人类生活与实践的一部分,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体系,也处在整个自然和社会环境体系之内。结合“空间”和“教育”,“教育空间”的概念也就此形成:教育空间是教育体系自身所形成的运行空间和所处的社会空间的结合,教育空间既有自身的独立性,即教育教学活动都在校园等专有空间内完成,同时也具有开放性,即受社会总体空间环境和元素的影响,教育空间即是通过内空间循环和外空间循环完成自身的转换与更新。教育空间的发展经历了由原始自然教育空间到学校出现后的社会教育空间以及现代信息化教育空间的嬗变,这一过程并伴随着教育形态和教育理念的变化发展。也可以说,教育空间的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由自然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教育空间发展阶段对应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形式,据此视角对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对于我国教育理论完善和指导实践显然具有重要价值。

2.从教育空间到教育仪式

现代意义的教育空间是指由各类科学及技能构成的知识空间和由道德素质塑造构成的思想空间共同开展教育活动的场所。现代教育空间的内涵源于学校空间和教育环境,但又高于二者之和,是一种相对理想化、宽泛化的概念模式,教育空间不止容纳学校、学科、教师、设施等实质元素,也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目标等虚拟元素,另外,教育空间还容纳了除此之外的可以自我构建、自我规划和自我发展的想象和目标元素,在这一空间里,构建者可以充分想象其中应该具备何种元素,必须具备何种元素,已经具备何种元素,还需补充何种元素,等等类似问题,从而使教育空间更加完善,更具价值。通过这一对现代教育空间内涵的阐释,空间构建者可以由此清晰地思考和发现教育发展方向和目标同当下教育体制发展存在的差异。具体而言:目前的教育空间内具备了比较充足的传播知识、教授技能、科学创新等因素,却忽略了情感交流、性格塑造、心灵关怀、思想道德等基础素质元素,这样的教育空间处于一种强知识而弱思想的扭曲形态,必须在今后的实践中予以补充和完善。正是基于这一实际需求,本文引入了“教育仪式”的概念,通过对教育仪式的研究和论述,将教育仪式这一元素补充进教育空间之内,由此构建理想状态的全面发展教育空间模式。

3.教育仪式的内涵及功能

“仪式”是伴随着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人类社会文化中最为古老的概念和元素。目前学术界对于仪式的具体含义基于自身文化差异和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诠释,结合我国社会文化传统和现阶段特点,“仪式”应被理解为由传统文化延续和规范之下的,承担一定文化和社会意义的特定行为,这一行为本身具有直观性、规范性、震撼性、凝聚性的特征和功能,是对人类社会道德和秩序的建设和继承。相对应的,“教育仪式”就是同教育相关的各种特定和规范化的文化和社会行为。我国教育仪式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从西周开始的“释菜礼”(西周时期的开学礼)到唐代的束修礼(唐朝的开学礼),再到现代教育中的升旗典礼、毕业典礼、校庆典礼,以及更广泛层面的祭孔大典、成人典礼,等等,都可以看成是教育仪式的具体践行。

4.教育空间和教育仪式的统一

如前所述,教育空间涵盖了知识空间和思想空间两个层次,而教育仪式是思想空间的重要构成和补充元素,同时教育仪式的践行需要在一定的教育空间之内,因此教育空间和教育仪式二者具有内在统一关系。可以说,教育空间是教育仪式开展的空间,而教育仪式则是教育空间内的仪式,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而在外在表象上,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即是文化传承的统一和互补,也是教育价值的统一和互补,协调统一,不可分割。

二、我国学校教育空间内的教育仪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1.我国学校教育空间内的教育仪式现状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学校教育空间内的教育仪式种类繁多,既有继承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成人仪式、尊师仪式、纪念仪式等形式,也有现代社会的入团仪式、入党仪式、升旗仪式、评奖仪式等,更有组织和地方性质的如“阳光体育活动”仪式、高雅文化进校园仪式、考试动员仪式等,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不一而足。这些教育仪式也分别在各自的教育空间内持续发挥作用,学校管理者和仪式组织者通常能够抓住契机,充分利用仪式的象征意义将仪式形式与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教育仪式功能,将仪式形式固化、强化,由此获取认同,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目的,为教育空间补充进短缺元素。目前我国现有教育空间内的教育仪式主要在以下层面上发挥积极作用:(1)通过教育仪式将日常教育效果和教育目标进行强化;(2)通过教育仪式充分挖掘教育空间内的资源效用,提升教育资源影响力;(3)充分激发个体思想道德层面的主动性,提升教育整体素质。

2.我国学校教育空间内的教育仪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教育体制和发展现实下的教育空间内并不缺乏教育仪式,然而总体而言,现有教育仪式却存在一定问题,甚至有些根本不能称之为教育仪式。正如前文所说,我国目前教育空间发展扭曲,表现为过分强调科学知识而忽视了思想道德建设,现代经济、政治、信息、科技发展大环境之下的教育空间所展现出来的更多的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知识技能以及获取这些知识技能的现实意义和快捷途径,并没有补充进必要的道德层面元素,在这样的教育空间之内进行的教育仪式,也必然显现出孤独的一面,无法发挥教育仪式共鸣、震撼、凝聚和指引等文化功能。下面具体分析。

(1)教育仪式意义的失落

教育仪式是文化符号下的行为阐释,其承载的是某种文化内涵,因此在教育仪式中必须要结合教育空间具体实施,即在进行教育仪式时,首先要构建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仪式功能和意义的教育空间,这样才能使教育仪式更加为参与者所接受和认同,才能展现其功效。而我国目前的大多数教育仪式都体现出意义失落的缺陷,在很多参与者眼中,仪式仅仅是形式,从而把教育仪式这一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人文活动看作是机械、简单的形式主义而予以否定,甚至是歪曲和误解。举例而言,2007年某大学近三千名学生在学校内举办成人仪式,这本是极有意义之举,然而仪式结束后,主办方却为每位参与学生发放了一本《成人手册》和一个安全套。此举简单地将“成人”同“成年”混为一谈,显然歪曲了“成人仪式”的积极内涵,大煞风景。

(2)教育仪式的内容空泛

教育仪式必须通过在教育空间内的特定行为加以诠释,这里的“特定行为”包括规范化和程序化的一整套仪式流程,由此体现出仪式所处空间的严肃性和严谨性,增加仪式的震撼力和感染力。然而现代教育仪式所展现出来的形象,却是内容空洞、形式简单、过程乏味。以升旗仪式为例,升旗仪式所承载的是热爱祖国,勇于奉献的崇高文化内涵,标准仪式流程应为全体参与者穿统一服装,奏国歌,升国旗,全体人员神情肃穆,行注目礼,唱国歌。然而现在学校内的升旗仪式过多地流于形式,参与者着装混乱,神情散漫,交头接耳,行“侧目礼”或“闭幕礼”,将升旗仪式看作是一个形式,应付了事,根本无法理解升旗仪式的内涵。

(3)教育空间扭曲

教育仪式不仅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还有特定教育空间内的一套特定的、规范的的程序化流程,是通过精心构筑的细节和特殊的形式约定而完成的一个完整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参与者能够置身特定教育空间之内,感同身受,进而深化仪式的的象征意义,更好传达仪式的内在涵义。然而当下很多教育仪式却省略甚至扭曲了教育空间的构建,规范严谨的教育仪式成了可有可无的走过场。

三、关于构建完整教育空间、强化教育仪式功效的分析

1.加强对教育空间和教育仪式的正确认知

美国著名当代教育管理学家萨乔万尼曾说道,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一个追求和分享价值和道德发展的教育集合体,其本身具有深刻的人文意义和教育意义。基于这一观点,学校教育空间更应该通过教育仪式这一有效方法来塑造和提升教育参与者的思想道德、信仰理念等精神层次的内涵。而构建教育空间,强化教育仪式功效的前提,是基于组织者对教育空间和教育仪式的正确认知。如果组织者对教育空间概念十分了解,并能透彻地知晓教育仪式的内蕴,就能够在具体实践中将教育空间和教育仪式完美结合,从自身的能力和信仰出发将教育仪式的全部功效在合适的价值空间内加以释放和升华。许多教育空间内的仪式缺失也恰恰是因为管理者和组织者不了解或者不能正确了解其具体特性和内涵。如上下课仪式,其中所蕴含的是传统的尊师重道,而现如今不止学生,甚至有些老师都已经认为这一仪式没有必要而将其取消。

2.把握主要特征,加强核心要素构建

教育空间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而教育仪式也是林林总总,名目繁多,因此在具体的实践把握上,应以掌握其主要特征和核心要素为原则,具体为以下几方面。

(1)凸显地位

一种仪式的发展和传播程度很大层面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知程度,认知程度越高,人们关注程度也就越高,则发展程度越高,传播范围越广,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教育仪式也就越能发挥功效。因此,应紧紧围绕教育空间特色,构建和凸显教育仪式的核心价值。教育空间内的教育仪式即是对教育生活的诠释,也是对教育生活的超越,因此要特别将教育仪式和普通教育活动区分开来,在形式策划和流程实施上凸显教育仪式的更高地位,从而在教育空间内形成特色人文印记,使广大师生自觉认可教育仪式的重要性,自觉践行和发扬教育仪式文化。

(2)重复强化

教育仪式的特点之一就是一定空间内的可重复性,不仅自身有着规范的体系流程使重复变为可能,也需要多次重复强化记忆,深化影响。通常而言,仪式的重复性越高,仪式在人们心中的认知度就越高,其重要性的心理暗示也就越强。反之,淡化或省略仪式的举行,或者简化仪式环节,则会使仪式的核心地位形象大大弱化,使仪式的重要性下降。教育空间内有很多仪式需要定期举行,而且需要短时间内不断重复,如升旗仪式,上下课仪式等,组织管理者此时一定不能敷衍了事,一次的弱化就会给参与者带来“这一仪式可有可无”的心理暗示,影响仪式的地位和其在空间内功能的发挥。

(3)规范流程

规范性意味着仪式的庄严和神圣,给人以“不容忽视,不容改变,不容亵渎”的心理定位。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说,如果仪式不具备一定程度的神圣性,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规范性”对教育空间内的教育仪式的重要作用。仪式是人们精心设计的文化和人文活动,规范性也是仪式同其他普通社会活动最大的区别之一,正是有了每一个细节、每一道程序上的规范性,才会使参与者产生巨大的肃然起敬的心理震撼,才会使仪式被更好地尊重和传承。一旦在流程上任意而为,则会使仪式失去它赖以生存的核心价值,仪式也就会沦为普通教育活动,甚至消亡。

教育空间和教育仪式源于固有的教育理念,同时在新的形式下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首先,对于教育空间而言,其思考和研究范围不应仅局限于教育仪式层面,而应站在所有教育相关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元素的整体性上加以讨论和构建,需要给人以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和想象空间,并随着教育发展实践而不断扩充进新的内容,由此将教育空间理论应用于我国当前教育问题研究才最具有高屋建瓴的要义。其次,对于教育仪式所承载的思想道德内涵也应予以深入挖掘,兼具传统和现代价值理念,引入自我扬弃机制,打造核心价值意向,既要引入新时代价值观下的新的教育仪式,也要让传统仪式承载更为厚重的文化价值。最后,在教育仪式和教育空间的交融互动中,应用辩证的思维和与时俱进的理念打造这一和谐统一的理论模型,在实践中完善其内涵,延展其功能,同教育实践良性互动,相辅相成。

————————

参考文献

[1] 刘燕楠.教育空间的嬗变.河南大学,2009.

[2] 王晋.教育仪式的社会学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

[作者:王亚娟(1977-),女,河南周口人,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

作者:王亚娟

上一篇:工程师课程设置土木工程论文下一篇:学生舞蹈表现力学前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