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学习当代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2024-05-06

当代大学生学习当代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通用8篇)

篇1:当代大学生学习当代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当代大学生学习当代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积淀,它与时代特征有机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身各方面发展和国家社会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生 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智慧与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是中国人的生命历程。其中的核心思想、基本价值原则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迎接各种生存挑战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记忆力的基本形式,也是我们获取智慧与能力的重要渠道。比如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善于吸收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学说,以丰富和发展自己,这被称之为“会通”之学。《易传》中“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说的就是会通之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今天的大学生在学习各种文化的时候应该汲取的智慧,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专业领域,还要扩大视野,力求文理皆通,学贯中西。

同时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强个人生存的智慧与能力。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上许多丰富的经验教训至今仍然对我们有启迪作用。比如中国历史上为人称道的“康乾盛世”,为什么后来迅速衰落了呢?当时的中国面临三个前所未有的难题:一个是人口在半个世纪内翻了一番,从1.5亿猛增到3亿,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西方列强咄咄逼人的态势也是历朝历代没有过的;再一个就是中国政治体制的痼疾,即皇权专制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由于这三个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所以其衰落也就成为必然的结果。这个经验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生存的国际环境是强国、大国林立,竞争异常激烈,国内环境是人口过剩,资源短缺。我们既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同时也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如若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靠谁呢?靠的就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民族智慧,靠的就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过于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而对于做人做事基本的道德品质,学校教育引导的力度还不够。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化为先,道德教化诉诸个人内心修养,并重在践行,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广博而深邃,富有很强的哲理性,其道德学说规范并制约着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所谓“仁者爱人”等是传统文化所期许的道德修养的最高精神境界。孔子要求“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要求为人者要尽“孝悌”之道,和“忠信”之礼,尽管有着特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内涵,但这种重视教人明人伦关系,崇尚和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可借鉴。除以上内容外,可供借鉴的还有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以德治国,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道主义精神等等。正确地介绍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必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注重气节、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强调忧国忧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强调群体意识与团结和谐的人际观,以及修己安人的思想等,形成了一整套教人如何做人的观念和规范。它尤其强调个人的“内省”和“慎独”,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因此,中国古代贤哲即使对自然界的新颖见解,结果总是要导向对人心的启迪,落脚以告诉人们某种社会与人生的哲理。而儒家的伦理哲学中则更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学,按照儒家文化,个人是道德的,由道德的个人组成的社会也是道德的;不仅个人要服从道德,国家也要服从道德。所以,儒家处事的根本原则就是道德考虑高于并优先于功利考虑。早在孔子之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以“修德”作为君子的最高追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三不朽。”①《弟子规》中有:“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②又有:“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③一个人只要按照修身的原则和方法,自强不息,进德修业,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就一定会锻造成理想人格。

儒家修身理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同时它也是历史的产物,其道德伦理观念、为人处世哲学等虽带有封建色彩,但以儒家为主体所形成的所有传统文化中的这些道德修养的精义,对于塑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尚书》中提出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墨子》中强调的“举公义”,贾谊《治安策》中提出的“公而忘私”,以及广为流传的“岳母刺字”等中华民族的爱国故事,都强调着一种为国献身的精神。这种爱国主义可以说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历来强调公私之辨,把“阔然为公”、“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基本的价值理想,并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朱熹曾说:“凡事便有两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即人欲之私。”④“公”的核心就是去掉私意,“背私谓之公”。因而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也就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也历来被看做是“大节”,崇尚节气,讲求情操,逐步凝结成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感,形成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

中国人的国家意识是爱国主义的重要源泉,精忠爱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特别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各民族人民都起来反对外来的侵略和压迫,保家卫国,不屈不挠,不惜以身殉国。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在多次外族入侵面前之所以没有亡国,与这种爱国主义传统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诗人屈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陆游、前仆后继抵御外族入侵的杨家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还有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关天培,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以及“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抗击倭寇的戚继光等,都是中华民族爱国的杰出代表。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这些杰出的爱国人物的熏陶,加深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能帮助其修养“为天下立功,为万世开太平”的圣贤品格。当今,由于受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生活中缺乏明确的目标,理想人格失衡,一切以西方的价值观念为至上追求,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和体会。如能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公而忘私的价值取向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消除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

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今天,相当数量的国人无不为生活而奔波,无不为利益而拼搏。在这种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见利忘义的情况,容易引发唯利是图、拜金主义、享乐至上等思想。教育者要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深入分析、找出大学生思想症结,从而加以启发教育。要强调先义后利,义以为上。认为在获取个人利益时,一定要考虑是否符合“取之有道”的原则,提倡“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等等。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格调高雅,哲理深邃,意境悠远,积淀和蕴涵着历代中国人的经验和智慧,是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完善大学生人格,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很重要。

①《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②《弟子规》 《出则悌》篇 ③《弟子规》 《信》篇 ④《朱子语类》卷十三

篇2:当代大学生学习当代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本文转自:http://(中州期刊联盟专业代发论文,QQ 1619318789张编辑

张艺(文章来源于:大舞台杂志,转载注明出处)

摘要:自从1853年首次公演以来,歌剧《茶花女》一直被世界各大著名歌剧院作为保留曲目久演不衰。它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打动如此多的观众,一方面是因为美妙的音乐旋律和丰富的和声色彩,另一方面,人物独特的性格更是其魅力所在。玛格丽特对纯真爱情的炽烈追求,为了所爱的人甘愿自我牺牲的高贵品质,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本文通过分析世界著名歌剧《茶花女》的人物性格特点,论述欣赏该部歌剧对提高当代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极意义。关键词:歌剧《茶花女》;纯真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力;健康的人性故事发生于19世纪的巴黎。城中名妓玛格丽特因为喜爱茶花而被称为“茶花女”。玛格丽特受到青年阿芒真挚情意的感动,与他坠入爱河,毅然离开纸醉金迷的巴黎社交圈。不料这段爱情却受到了阿芒父亲的阻拦。在他父亲的哀求下,玛格丽特为了爱人的前途和家族的声誉无奈选择了放弃,回到巴黎重操旧业。而不知实情的阿芒无法理解她的举动,于是,当众羞辱了她。爱人的怨恨让原本就患有肺痨的玛格丽特病入膏肓。此时,阿芒的父亲则无法再继续忍受内心的煎熬,终于将真相和盘托出,但为时已晚,玛格丽特已怀着遗憾孤独地离开了人世,如茶花般凋零陨落。这部歌剧对当代人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有助于引导人们追求纯真的情感,培养坚定的意志力,体味人性的丰富内涵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当代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追求纯真美好的情感

纯真美好的情感是艺术作品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不懈的追求目标。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潮流,正因为如此,《茶花女》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才显得尤为可贵。爱上阿芒后,她决然地斩断了与公爵的关系,从而丧失了经济来源。为了维持生活,她瞒着阿芒不断变卖典当自己的财物。而为了阿芒一家所谓的名誉,她又满足阿芒父亲的请求,牺牲自己,忍痛离开自己心爱的人。在面对阿芒的误解和报复时,她甘愿默默地承受,因为爱对方,而宁愿牺牲自己,虽然极端无奈,却是玛格丽特坚定的选择,这份对感情的执着深深感动了无数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往往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有的人为了所谓的理想和事业舍弃爱情,更有人为了钱财和权势扭曲爱情。而玛格丽特宁愿洗尽铅华,抛开唾手可得的奢化生活,与阿芒到乡间过隐居的生活。这种真挚的爱情,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现代人干涸的心田。

二、固执的观念与虚荣心

玛格丽特虽然付出了真挚的爱情,但是阿芒却一直不信任妓女也会有真正的爱情,以至于阿芒从占有玛格丽特的第二天起,就怀着一颗猜疑的心。第三天阿芒就认定玛格丽特欺骗了自己,于是阿芒迅速发出一封绝交信并在信里百般羞辱谴责她。然而,当阿芒听到一些朋友因为他得到了“美艳绝伦并可以为自己争面子的情妇” 玛格丽特而为他祝贺之后,阿芒在自己虚荣心的强烈作用下,马上就又后悔了起来,他即可给玛格丽特发出了一封请求她宽恕自己一时冲动的信。对于阿芒对玛格丽特的感情转变之快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阿芒的意识中,占有巴黎美艳绝伦的名妓的那份虚荣心比对玛格丽特的真挚爱情强一百倍。也可以这样理解,在阿芒心里想要得到的是一份拥有名妓的那份虚荣并不是要得到一个

普通女人的爱情。人们常说,“真正的爱情很容易使人变得崇高”,但是阿芒在得到了玛格丽特之后不但没有变得丝毫崇高起来,反而变得更加堕落了。他整天除了享受着拥有巴黎名妓的那份虚荣和快乐之外,就是去地下赌场赌博来增加一点用于挥霍的金钱。

与阿芒如此堕落与无耻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真挚的爱情真正让巴黎的一个妓女玛格丽特变得如此的崇高起来了,玛格丽特决定抛弃已经拥有的一切虚荣和奢侈,她幼稚的想要与阿芒过上普通人的生活。玛格丽特不惜一切代价要贱价变卖自己拥有的一切财富,为的就是告别曾经的一切,要洗心革面做一个新人与阿芒过上一个平凡人的生活。她与阿芒租起了一间清静的小屋,过起了远离风尘的隐居生活。

然而往往事与愿违,阿芒仅仅是依顺着玛格丽特安排的一些,但是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要和玛格丽特结婚这样的事情,也许在阿芒的内心之中始终不相信玛格丽特能重新做人脱离以前的一切。也许正是由于阿芒这样的想法,在玛格丽特因了阿芒的父亲的要求给阿芒写了一封分手信后,阿芒马上就否定了玛格丽特为他付出的一切真情,立刻就抛弃了对她的一切爱情和信任,甚至没有想到应该去问一下这个变化是为什么发生的,尽管他明明知道父亲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反对他和玛格丽特继续来往。

三、培养坚定的意志力

歌剧中,玛格丽特为了履行自己对阿芒父亲的诺言,默默承受阿芒的误会和侮辱,不管多么艰难,她都信守承诺,直到临终前的最后一刻,表现出一个普通女性所具有的坚强意志。

一个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坚定的意志力。现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大多具备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很少有挫折感,他们一方面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对生活抱有过高的要求。而且部分人对学习,对事业都采取顺其自然,得过且过的态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膨胀的物质需求,然而人类也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生活越来越安逸,甚至越来越奢华,精神却日益空虚,人成了概念化的抽象,失去了情感和意志等宝贵的人文精神。

四、回归健康的人性

歌剧第二幕,阿芒和玛格丽特到巴黎郊外居住,这是他们情感经历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玛格丽特宁可放弃巴黎极尽奢华的享受,选择与阿芒在乡间过着安静平凡的生活。乡下的新鲜空气、幽静的环境对玛格丽特的身体恢复起到很好的作用。在这种单纯的生活中,两个人的感情日渐亲密,对彼此的了解也越来越深,玛格丽特觉得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宁静和幸福。在现实社会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城市郊区居住,追求恬静的乡村生活,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新鲜空气、蛙鸣、鸟叫都成为人们心灵上的莫大享受。在把心放开的同时,潜心思考,认识自己,体味人生,这样更利于健康人性的回归。

篇3:当代大学生学习当代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 从其本质上来说, 它是一门科学, 这门科学的目标是要建设社会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鸦片战争爆发后, 我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状况, 无数仁人志士, 奋起救国, 上下求索,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为我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信仰, 是科学, 是救国救民的真理。在当代, 我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带领广大人民群众, 继续为新中国的崛起而奋斗着。

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 从字面上来看, 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之后, 由各个时代的继承者, 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其内容的一系列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它的目标是发对资本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 是关于如何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说, 是有关于无产阶级争取其自身的解放以及整个人类解放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主要的内容涵盖了自然、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综上所述,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 可以得出不同的回答。

2、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涉及面极广, 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人类历史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等等各个领域, 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其中,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观点和立场,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重要、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 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应着重把握和领悟的关键点。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指的就是要以人为本, 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想人民之所想, 急人民之所急, 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包括: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 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 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 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的观点, 关于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 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 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 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 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观点等等, 马克思的观点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 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指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 辩证分析的方法, 历史分析的方法和群众路线的方法等等。

我们应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马克思主义一系列的理论问题。理论需要与实际相统一, 理论要联系实际, 依据现实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理论需要继承, 更需要与时俱进, 所以, 我们当代大学生, 既要学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同时, 还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 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当代大学生要树立坚定地共产主义信念,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1、当代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当代大学生,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 但是, 实际情况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千差万别、而且具有不稳定性, 没有完整的理论框架, 思想观念呈现片面性、局限性等特点。很多大学生并没有重视在校期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只是敷衍了事, 学习完课程以后, 并未弄懂何为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突出。因此, 笔者认为, 应首先端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 使其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2、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是一整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的分析和处理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形成科学的、稳定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我国目前正处在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 正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作为中国未来的接班人, 大学生们应该树立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当前, 我国存在着价值趋向多元化的现实情况, 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客观对待, 积极寻求解决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 自觉投身我国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信仰, 更是理论, 有了这一理论武器, 我们还需要联系当前的中国实际, 中国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正处在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我国需要大量的科技与人文的人才, 这些人才大部分来自于各个高校的大学, 也就是当代的大学生。当代大学生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 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 我们最终需要将这些理论与国内外大局, 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行动指南。当代青年大学生们, 要主动的将个人的成长与我国发展融合起来, 把追求个人发展同推动我国社会进步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坚定信念, 正视现实, 心存壮志, 不惧艰难, 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和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专业本领, 积极投身到中国现代化的建设中去, 燃烧激情, 不负使命, 做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摘要: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 已经一百多年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不但没有过时, 而且越来越凸显了它强大的生命力。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革,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深, 各种外来的思想观念充斥着人们的头脑, 人们思想活动, 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动更加的个性化、多元化。面对这种现状,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能够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使广大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能够使我国当代的大学生更好的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旋律, 在整个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共同的意志, 为我国现代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积聚强大的动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投身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篇4:当代大学生学习当代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学习;理财知识;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44-01

引言:随着电子商务、电子金融业、保险业的高度发达,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理财有关的问题越来越多。如按揭买房买车、资金借贷、投资理财、办理年金买保险等等。因此,掌握基本的理财知识和技能是人们立足于现代社会的重要生存技能之一。但是目前非财会专业出身的人们普遍缺乏这些基本的理财知识和技能。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主流,如果能在进入社会之前掌握基本的理财知识与技能,对其个人、家庭和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当代大学生个人来说,学习理财知识是形成未来生存能力的客观需要

当代大学生,相当部分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尤其是现在的90后大学生,从小生活在一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家庭环境中,各种需要都在家人的呵护下轻易地得到了满足。因而,许多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消费意识而缺乏正确的理财意识。以至于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工作多年仍“上无一片瓦,下无一寸地,中间无存款”。或者即便还有部分大学生小有积存,但由于不懂得基本的理财知识和缺乏基本的理财技能,错失许多财产保值增值的良机,或者由于不善于投资理财,付出了许多沉没成本,损失了本该拥有的更多财富。

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来说,掌握基本的理财知识和技能是社会生存的需要,是正确处理生活中金融事务和避免财产贬值损失及抓住财产保值增值机会的前提。大学期间掌握基本的理财知识和基本技能将使大学生终身受益。首先,通过学习理财知识,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财富保值增值的原理、途径和形式,深入理解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理财现象和金融现象,如利息的单利复利计算之区别、按揭买房买车之代价、偿付债务抑或回收外借账款之利弊、办理各种保险或年金之意义等;其次,通过学习理财知识,大学生能够较全面地认识各种理财手段和金融工具,如证券、第三方支付工具、账户安全保密措施、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大学生们常遇到的问题。有了这些知识和技能,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财意识和能力。

二、对家庭来说,当代大学生学习理财知识有利于促进家庭成员适应现代金融环境

当代大学生的父辈们有相当一部分对现代金融业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趋势不适应,对各种理财现象和金融现象不了解,对高科技理财手段和金融工具一无所知的现状阻碍了家庭财产的保值增值。例如由于不了解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第三方支付手段、网上购物、网上务商等新途径;不了解当前一些主要的电子商务企业如阿里巴巴、淘宝、当当网、京东商城及其他众多的电子商务企业提供的各种既省钱又便利的产品和服务,使得不少当代大学生的父辈们无法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信息化金融服务和其他理财工具进行投资理财、消费、务商。如果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财知识和技能,必将给其家庭成员的消费、理财、投资、务商等方面带来新的方式方法,给家庭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如今己经毕业多年的80后大学毕业生大部分己组成新的核心家庭。但多数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只能靠“啃老”来生存。这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缺乏理财观念、知识和技能,对证券、基金及其它财产保值增值的投资机会和渠道知之甚少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在当前通货膨胀形势下,在金融危机仍未完全摆脱的情况下,每个家庭的消费、储蓄、投资等行为更需要依赖理财知识和技能的帮助。因此,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掌握理财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其组建的新冢庭在理财方面少走弯路,尽快的积攒财富。

三、对社会来说,当代大学生学习理财知识有利于社会整体生产生活效率的提高

现代金融体系将越来越多地采用高科技,人们由于缺乏理财知识而难以了解现代金融工具和银行业务,无法充分运用各种便利的理财工具和金融手段,将会降低人们生产生活的效率效益。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体,学习理财知识将实现以点带面,带动更多的人掌握基本的理财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更多成熟理性的消费者、投资者和经营者。也就是说,如果人人都具备理财知识和技能,人们将能更快的理解和接受并运用诸多创新的金融服务以及理财工具,把生产生活所需资金之外的多余资财更方便、更快捷和更安全地向社会融通,有利于加快整个社会财富的周转速度。也就是说,通过社会大众高效的理财行为将各类财产活络起来,从而调动整个社会各方面的生产生活资源,提高社会投入产出效率,加快社会再生产的周转循环速度。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行,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财知识和技能将对提高整个社会大众投资理财意识、知识和能力产生深远影响,将能促进社会大众整体在这方面素质的提高。从整个社会来讲,由于人人都在理财知识和技能的帮助下采取更加理智的理财行为,充分利用好电子商务、电子金融业、保险业等行业提供的便利渠道和手段,将极大提高社会各方面生产、生活、学习和办事的效率,促进整个社会各方面生产生活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

结束语:总之,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加快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效益,这就要求人们掌握基本的理财知识和技能,进而能够充分了解和利用好不断创新、日渐完善的电子商务、电子金融业、保险业等行业提供的高效、快捷、安全和便利的服务项目及其工具。当代大学生学习理财知识和掌握理财技能正是适应这一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作者单位:江西蓝天学院

作者简介:华玉昆(1982— ),江西于都人,毕业于南昌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现为江西蓝天学院教师,主要研究职业教育、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篇5:当代大学生学习当代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文章摘要] 本文主要从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发展观角度来讲,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缺乏自我管理的问题,简单究其原因,最后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来解释当代大学生培养自我学习、生活、思想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呼吁广大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为努力实现个体全面自由发展,为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 自我管理

马克思主义在关于教育的学说中提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即:一方面,每个人既能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的合乎社会各方面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每个人又能获得与个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条件。在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全社会一切人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当代在校大学生应该从自我管理做起。自我管理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提高对大学生管理的层次与水平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将浅谈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大学生自我管理状况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七大概括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1基于这一要求,我们自然要把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来分析大学生在自我管理方面是否有不适之处。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具体分析当前我国国情而提出的。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当代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无疑是当代大学生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种表现。所谓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 1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分析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分析 己,自己管理”。3当代大学生尽管在学习方面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可是对于好多刚刚离开父母的大学生,究竟能否继续保持优良的学习风气,管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在思想上跟上时代的步伐或保持正确的思想品德,我们需要具体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状况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足

当代大学生都是经过高考过程,闯五关斩六将才被优选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的,所以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我们应该给予很高的肯定。但是在大学这个新的环境里,大学生生活在相对自由的一个环境里,离开了父母的耳提面命,认识到了更多的新朋友,面对一切新事物的诱惑,大学生还能够明确学习目标,适时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去造就一个博学多才的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吗?

2.大学生生活自立能力培养不够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90后的青年,从小娇生惯养,是祖宗三代的掌中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进入大学以后,没人再为大学生洗衣做饭而帮忙,这些基本的生活事务都要大学生自己来做。如果大学期间不培养自己独立的生活能力,大学生更何谈顺利走向社会,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3.大学生思想自强能力培养欠缺

大学生往往都是热情高涨的青年,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对于不同的新兴事物大学生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自己的正确论,过生活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从而为自己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当代大学生还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对自己定位过高,却收获甚少,这些都要求当代大学生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把握自己的思想方向与国家的政策方针想符合,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个体发展与祖国的需要相一致。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在学校的任务不仅仅是进入更深一步的学习,在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以及正确思想意识能力的培养方面都要加强。

(二)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状况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在学习方面没有自主意识,生活方面不能做到自理,思想方面不能自强,我想从现代社会和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来简单分析。

1.社会原因

在中国社会,一切都要以成绩来衡量,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肩负着高考一定考高分的艰巨任务,成绩上不去了自然还有家教来补充;生活不能自理自然会有家庭公仆父母或爷爷奶奶打理一切;思想上更是什么都不用关心。只要一心读好圣贤书,能够考取家人为其制定的目标大学,那么这个学生的前半生理想算是圆满实现了。

2.主观原因

3百度百科 过惯了别人为其布置好一切的当代大学生,很少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他们想当然的认为家人为其制定的目标就是自己应该所奋斗的目标,因此他们一天忙忙碌碌汲取课本知识,根本无心顾及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是否正确,或是否会有更好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仅从社会和自身两方面的原因,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当代大学生在自我管理方面出现问题是必然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机会去锻炼自己各方面自我管理的能力,没有锻炼过就无从获得各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但是,进入大学,这个家庭和社会的中介,大学生必须储备更多的对其自身发展有利的知识,不仅仅是课本知识,更多的生活自理知识、思想自强知识及其他。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涵简析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在教育中要“坚持教育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做人和成才,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4 “高校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早就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5只有坚持让当代大学生利用科学发展观来提高自己,当代大学生才能实现各方面自我管理的实现。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主体是人,离开人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社会进步中最重要的主体力量,发展就无从谈起。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正是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开始正式形成,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更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当代大学生才能够更好的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自己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二)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理念

大学生想要用科学知识或其他一些知识来武装自己,使自己能够走上社会以后得心应手就应该懂得用可持续发展的自我管理理念来约束自己。学会学习是每个现代社会成员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社会已经步入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大学阶段已不再是学习过程的终止,而是提供大学生继续发展的一个平台,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理念,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确立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理念

45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大学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大学建设 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知识系统、能力系统和价值观念系统。知识系统要求大学生不仅掌握学校所开设的课程的知识,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汲取更多的对自己日后发展有益的知识。能力系统包括一般智力和专业技术两个要素。在人的能力系统中,人的创造能力是最高体现,对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技能和创造性情感与人格。价值系统包括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以及政治价值观。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对于当代大学生百益而无一害,只有树立了全面的自我管理理念,当代大学生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游刃有余。

三、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当今世界的竞争的一大砝码还是人才的竞争,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扩充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补充丰富的课外知识,强化自己的知识系统,让自己的文化水平敲开光辉人生旅途的大门。

(二)当代大学生培养自理生活能力的意义

物质基础是是精神建筑的根本,当代大学生培养了自己自理生活的能力,把自己的生活规划的井井有条,实现了自我管理,才更有资格在未来职业岗位上给予别人指导。

(三)当代大学生获得自强思想能力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石,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鉴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论前提。当代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理的历史必然性,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6思想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当代大学生如果在思想立场坚定,那么选择的人生道路必定会是正确的,在人生道路上将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自我管理的实现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才能能到全面的发展。大学生思想的活跃性和不成熟性,要求其大力提高自身自我生活管理、自我学习管理和自我思想管理的能力,把低水平的需要、能力转化为高水平的需要、能力,把社会、时代对大学生之自我管理的能力要求转化为广大大学生完善自我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认清时代发展的方向、把握发展的趋向,拥有积极的态度,当代大学生就一定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抓住发展的机遇,大有作为,这样才能不辱使命,才能做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者,始终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前 6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分析 沿,为促进经济腾飞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6:当代大学生学习当代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摘要:自由是人类更古不变的话题马克思的自由观作为其价值观的核心,强调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本文在分析了马克思的自由观与西方自由观的本质区别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自由观的真正内涵,由此针对当代大学生自由观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培养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 自由观 当代大学生 建议

实现自由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更是凝结了中国人民的美好理想和价值愿望。自由,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它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民族的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自由观不仅事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更关乎国家的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视野下的大学生自由观培养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方自由观与马克思自由观的区别

自由的观念在西方流传已久。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认识自我”到伊壁鸠鲁提出的”原子偏斜说”、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一直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道德律”、萨特的“自由选择”,其中都或多或少地表达了自由的观点。纵观整个古希腊(罗马)哲学,关于自由的论述是比较粗糙的。到了中世纪,强大的经院哲学统治了一切,自由的观念则几乎完全被压抑了。

从文艺复兴以来,自由观作为向当时黑暗的禁锢人性的基督教进行反抗的最强大的武器,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伴随着这一切,西方的自由观在康德那里也达到了一个顶峰。康德的自由理论基于一条先天的道德律,即:无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1]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这条道德律的实质在于,它表示了意志的“自律”即“自由”。在康德看来,意志的自由决不意味着意志不从属于任何规律,只是意味着它从属于自己订立的规律,“敬重”自己订立的规律;人可以摆脱自然规律的支配而完全按照理性为自己订立的法则即所谓道德律行动,因而,自由是可能的;道德世界是一个与“必然王国”无关、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自由王国”。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康德所说的意志的自由是基于理性的,强调的是只重动机不重结果的对道德律的“敬重”即自律。而这种“唯动机论”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变得越来越无法适应资产阶级开拓市场、掠夺资源的需要。因为,这时的资本主义需要的是结果(效益)而不是动机。为了在哲学上给这种利益经济以强大的理念支撑萨特的“自由选择”理论应运而生。萨特认为:“人不仅是理性的自由,而且也是感性的自由,人是绝对的自由。“如果说在康德那里个人心里还有理性的自律的话,那么到了萨特那里,这点理性的自律也没有了。因为,萨特认为人是被“抛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生来就是那选择的自由,就不得不自由。在萨特眼里,集体、国家、社会的概念是不真实的,唯一真实存在的只是人,单个的个人。

以上我们分析了西方的自由观及其代表人物,下面我们来分析马克思的自由观。“马克思关心的是人,而且他的目标就是要让人从物质利益的支配下解放出来,让人从他自己的安排和行为所造成的束缚自身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如果人们不理解马克思这一关注点,那就永远无法理解马克思的理论”[2]。弗洛姆的这番话表明,马克思并不是只重物而忽视人的作用的,而这恰恰是许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重要原因。

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标志是《手稿》。在书中,他提出了“类”(群体)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思想,而类的自由的最高范畴是人类的解放。这部手稿的基本概念是“异化”与“自由”。异化的核心是劳动的异化;自由的主体则是类,自由被认为是类的本质,人类的解放就是类的本质的复归。1845年,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马克思的思想进入成熟期。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抽象的人”的过程中,他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形成了关于共产主义的学说。“现实的个人”这一基本范畴的提出,一方面是马克思批判地扬弃自由主义关于一般的人、抽象的人的观念,对作为这一观念理论基础的天赋人权说、社会契约论作出批判的结果;另一方面,马克思也认为,独立的个人的形成过程作为现代化的产物,是历史的进步,是个人从类或群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但是,独立的个人作为现实的个人,是受到他的物质生存条件制约的个人,因此,个人的生产力和个人的交往关系的相互对立与运动,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提出了他的《共产党宣言》,并以其巨著《资本论》为“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不仅是对人的本质的占有即复归,而且强调了这种复归是向“社会的人”的复归,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就是社会性,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异化劳动的条件下,人异化了,丧失了他本应具有的社会性,变成了孤立的、利己的、单个的人。

由此可见,西方(萨特)自由观的出发点是“个人的、绝对的自由”,而马克思的自由观则是“社会的、群体的、有条件的自由”。在当时的资本主义条件下,萨特关注的是单个的、抽象的、纯粹的个人自由,而马克思关注的则是当时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工人阶级的群体的自由。

综上所述,西方自由观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对“人”的不同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的、群体(阶级)的人,而不是超历史、超社会、超阶级的人;马克思的人的自由不是抽象的、理论上的、离开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人的自由,而是现实的、处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关系下的、具体的、历史的、有条件的自由。“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会获得全面发展自我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4]。

所以,马克思的自由观的直接导向,是基于通过暴力革命而“解放”所有被压迫者的,为所有人的自由而奉献的正义原则的自由观。而西方自由观所说的人则是基于伦理意义上的,超时代、超社会、超阶级的,抽象的、绝对的、单个的人;其自由的必然表现形式是抹杀集体和社会的极端个人主义。在他们看来,社会是基于个人的,是为个人服务的,个人是一切的终极目的;离开了本体论意义上的个人这个终极目标,集体、社会不仅不应当存在,而且是毫无意义的。在这个层面上,把西方自由观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混为一谈,甚至把马克思主义西方“自由化”,是难以站得住脚的。

二、当代大学生自由观现状

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思想开放,思维敏捷,崇尚自由,他们把追求自由的实践与个人的成长紧密结合起来,但是也存在着对自由的片面认知和不良体验,他们的自由观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一)自由是个人的,与环境无关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类的自由受制于既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人类无法选择也不能回避。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决定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决定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从而决定着当下人们所追求的自由的内涵。“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3]

部分学生认为影响其个人自由和有意选择的只有主观感情和个人喜好,换言之,就是自我的决心和欲望,社会环境的制约则被抛置脑后。然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完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累积都须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而艰难获致,这就意味着当代大学生个人自由的实现必然受到既定社会条件的限制,从而体现出有别于西方国家的特点,不能与西方所倡导的自由同日而语与,再者而言,正如我们上文所言,西方所倡导的自由观具有绝对性、抽象性、个人性等局限,西方自由观必定会影响到当代大学生正确自由观的树立。

(二)自由是绝对的,不受限制。

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自由是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甚至把自由与法纪、道德直接对立起来,一味地追求绝对的、纯粹的自由。国家有关大学[在校期间允许结婚的法律颁布后,部分大学生对此存在着误解,导致了系列行为后果:肆无忌惮地谈恋爱,随意地发生性关系,因为同居期间的花费问题而闹上法庭等等,这一系列可笑荒唐的行为完全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自由的含义,没有认识到绝对的自由并不存在。

当然在多元化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受西方思想潮流影响较严重,他们在接受先进思想的同时,西方一些腐朽思想也在广泛的渗透。正如我们在上文所提到的西方的自由观念与马克思的自由观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强调个人的、绝对的、抽象的自由观,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自由观受西方自由观的影响巨大。

在马克思看来,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越深刻、社会实践越深入、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程度越高,人类所获得的自由度也就越大。当我们谈及哪个国家的人民自由与不自由之时 ,所指涉的乃是人们拥有的自由的程度,而非绝对自由。与此同时,在社会当中,你的自由可能是我的不自由,我的一方面的自由可能是另一方面的不自由。因此,“个人的自由必须制约在这样一个界限上 ,就是必须不使自己成为他人的妨碍。”[4]

当代大学生有的依凭对于自由的渴求通过恣意蔑视权威、颠覆正统、消解纪律、解构经典而达到自我性格的张扬,甚至将自由误解为我行我素、不受拘束的个体行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完全、绝对的自由并不存在,惟有受到法律规范的限制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三)自由是随意的,没有明确前提条件

自由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压力、负担和责任。在现实生活当中,自由与责任如影随形。每个人要对自身的自由负责,也要对他人的自由负责。萨特认为,“人 , 由于命定是自由的 ,把整个世界的重量担在肩上 ,他对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他本身是有责任的„„责任不是从别处接受的 :它仅仅是我们的自由的结果的逻辑要求。”[5] 由于对自由的内涵并不十分清楚,大学生对自由产生了误解、曲解,把自由和责任对立起来,没有意识到责任是自由的前提,他们所理解的自由是抽象意义的,错误地认为,自由就是随心所欲,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名义,把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抛于脑后,把自己作为子女对于父母的责任抛之脑后,出现了种种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现象:例如,部分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以为再也不用受约束,无心向学,无视校纪校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更谈不上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报答父母,造福他人,服务社会。更有少部分大学生,为了享受“消费自由”带来的愉快和自尊,尽情挥霍父母的血汗钱,甚至伪造家庭经济困难情况,骗取国家奖助学金等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对于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定义,不同的责任。”[6]学生在追求自由的实践中,不能仅注重个人的主观感受,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应把追求自由与承担义务,履行责任高度统一起来,这才是当代大学生这个角色应该获得的自由。

三、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对大学生自由观培养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属于人的东西,只有具有主体意识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才是自由的真正主体:大学生作为有主体意识并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追求自由,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是应该得到尊重和大力支持的。

用马克思的自由观来指导当代大学生的自由观的树立,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鼓励大学生追求自由

”马克思曾指出:自由是人固有的东西,“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7]并指出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可见,自由是人类特有的属性。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既是人的各种需要、全面的能力、个性特征、社会关系的相互协调和各方面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动力,没有任何障碍和麻烦的自由发展。”[8]

因此,要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深刻内涵,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来指导追求自由的实践,实现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高校要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和育人中,充分尊重大学生自由的权利,鼓励大学生大胆追求自由,规范大学生追求自由的言行:引导大学生通过对自由的正确认知和理性追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合情合理地控制情绪,进行自我调节;培养大胆创新的积极理念,培养积极思维,不畏艰险,打破传统的精神枷锁,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充分地展示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身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自由是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认为“自由王国只有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9]也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10]自由,是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尊重,因此,大学生对自由的追求,应该做到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具体来说,就是大学生要摆脱自然力的束缚,进而驾驭自然力,成为自然的主人,但是,又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讲究生态文明:同时,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必须学会与社会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按照自己在社会关系的地位和权利,在不妨碍他人的地位和权利下,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愿望自主行动,实现自己利益的自由。[11]

自由不是任意妄为,不是我行我素,只有在集体、在社会中才有个人的自由:这就要求大学生正确看待自由与限制、自由与法制。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发展自由,也要自觉服务集体和社会:因为,如果一个主体不能及时地进行社会适应,那么无论社会为他提供了多少实现自由的条件和前景,这个主体都难以在自己的任何现实活动中体验到自由的存在。[12]只有做到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大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自由,才能成为自然、社会、个人的主人,通向美好的自由王国。

(三)自由是实践的 马克思认为,“实现自由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践。诚然,劳动尺度本身,是由必须达到的目的和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必须由劳动来克服的那些障碍所供给,外在的目的失掉了单纯外在的必然性的外观,被看作个人自己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13]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以此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自由:大学生要追求自由,实现个人和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必须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创造自我,实现自我,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充分得到展现。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要求: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提出的参加社会实践的殷切希望。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只有大学生无限地接近和实现自由了,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顺利的实现:因此,大学生要主动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深刻内涵,自觉抵制西方自由主义的影响和侵蚀,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指导下,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最大程度的自由。

参考文献 [1]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0页。[2]弗洛姆.思关于人的研究[M]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9页。[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1995.507。

[4] 密尔.程崇华译.论自由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9。

篇7:当代大学生学习当代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2011946074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得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传统道德在当代大学生社会生活中得影响和意义,指出传统道德在如今社会群体中得缺失和压力,进一步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全文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阐述两种不同的观点:传统道德在社会的缺失和如何重塑人们的道德观。并指出当代大学生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文章最后提出应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关键词】 传统道德 继承 弘扬 缺失 重塑

引言

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当代大学生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当代大学生面对社会中得道德激荡,应正确认识传统道德的作用,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在道德主体中完善自身。

一、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及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的意义

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概括起来主要有:

(1)注重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3)(4)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6)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此外,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还有谦虚自律,宽以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道德资源十分丰厚。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需要。

(2)在需求。

(3)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

二、道德的市场色彩—中国法律制度的缺陷

随着人类的发展,现代社会更是将一切理想的存在变成实体性存在,利益取代了德性,在人类生活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使自我的快乐扩大,使自己资产增值,是人们第一关心的问题,而人的道德心又与人的行为动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现代的人们更习惯于视道德为一种个人与他人或社会的特殊交换,相信只

有利益不会撒谎,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人格信任关系被货币信任所取代。这种道德利益交换像一只无形的手在调控着个人及社会道德的生成,使道德带有明显的自我功利色彩。

在道德交换中,道德成本也是人们所计较的,虽然这个行为是人在无意识中进行的,但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当违反道德成本过低,而遵守道德的成本太高时,人们选择的往往是成本低的不道德。

举个例子,就拿厦门的公交系统来说吧!厦门的公交无论是在上下班还是其他时间通常都是非常拥挤的,而挤公交这是让所有的人都头疼的一件事,公交文明在厦门以及全国都很难实现。现在假如有一个很反感乘公交挤车的人最后也加入了挤公交的行列,是因为在挤车的那一霎那间他得大脑中形成了关于要不要挤车的成本计算:如果不挤上这趟车,下一趟什么时候来都不知道,如果上班迟到了扣除的奖金加上受到上司的批评,甚至可能因此失去工作等等。这样一计算,排队等车的成本或代价太高,于是,几乎不费成本的挤公交成了他的选择,道德轻而易举地抛之脑后。中国人挤公交不是因为中国人有挤公交的偏好,而是排队的道德成本太大了,而道德成本远远高于不道德成本,这是制度的错而不是道德的错,制度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道德是市场的。类似于挤公交这样的道德成本计算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因为道德的代价总是大于不道德成本,所以造成社会见义勇为行为的稀缺。

三、传统道德常遭蹂躏—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欺凌

当代社会不仅仅出现了反道德,更有甚者,现代社会出现了一种更可怕,可悲的现象,那就是道德蹂躏。对此,人类常常自我安慰地解释说这些现象都是社会变迁的的产物,中国人对这种道德蹂躏的现象,常以局外人的身份将其归之于西方文化的产

物,并且以一种道德优势的态度来批判这种异己文化,但是这种态度有太强的政治色彩或者说狭隘的民族自我情感。传统时代,人们评价人的标准是好人和坏人,君子和小人,道德意义非常浓厚,但是儒家耗时几千年所构筑的庞大而厚重的君子小人文化体系,却经不起现代经济的一阵轻风。当道德不再成为衡量人的价值标准,当我们不在以君子,小人,好人,坏人来看人而以穷人,富人,当官的,老百姓来评价一个人的时候,道德的权威性就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开始消失了。

例如,当代中国存在着这样一部分强势群体,他们用道德来约束别人,让别人遵守道德以保证他们的平静而尊贵的生活不被打扰。从河北“李刚案”中不难看出,的确中国现阶段存在着这一部分特权阶级。他们以自己的强势身份蹂躏着弱势群体。对于那些身处社会强势之人而言,道德很少有实在的用途,与他们手中握有的各种社会资源相比,道德的价值微乎其微,钱与权就可以保证一切,甚至可以把不道德变成道德,使道德永远站在自己的一边。中国的红十字会管理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象,2011年6月20日,郭美玲在网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因为郭美美,中国红十字会身陷一场史无前例的质疑之中。它旗下一个名为“商红会”的机构,冉冉升起,成为今夏最为耀眼的名词之一。让我们回归慈善的本原。《魏书·崔光传》有云,“ 光宽和慈善,不忤于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简言之,慈善,是不附加任何要求的事情,让人的心灵安享愉悦与满足。而《大美百科全书》释义“慈善事业”为,“最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它借由金钱的捐助和其他服务,来提升人类的福祉。”而如果不是这样呢?如若这一福祉,实际上是被极少数人所占据的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红十字会所接受的善款流向一直被认为是公开透明度不够。公众的怒火与质疑再一次倾情爆发,其原因乃是:有些打着“红十字”招牌的慈善公益活动,是否已经或正在成为某些组织与个人让渡利益的渠道?郭美美的背后,是谁?还有多少个郭美美未浮出水面?真相依然有待澄清。商红会是否在其公益支出中踏足商业关联交易,权威部门的调查结果,值得等待。而在郭美美事件中,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质疑,恰恰证明了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的薄弱,到了何等地步!

四、当传统道德面对法律时

德与法的冲突,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得一个剪不断理还乱得问题,只要人类性善性恶地问题没有解决,这恐怕将永远是个问题。中国古代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曾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和孟子的“桃英难题”及荀子的“故非礼,是无法也”不难看出,儒家关于道德与法律关系问题的种种探讨中不难看出,在中国古代,人们观念中普遍存在德善法恶倾向,看出道德在法律面前的强势地位。而法家的观点却认为“一人心”,认为人心都是恶地,几乎没有自觉为善德可能,这又走了另一个极端,法家的法律理论完全抛弃了道德,两者之间的关系又表现出另一种不正常。相对于中国的德与法理论的混乱,西方的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从整体上稍微清晰于中国,因为西人的理论几乎都是建立在人性恶地基础上的。西方历史上的苏格拉底之死,除了具有践行法律精神意义之外,还回答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德与法对人类来说孰轻孰重的问题。苏格拉底是道德的代身,如果他执意要选择道德,视道德为上的话,他应该逃出来,以证明道德的胜利。然而如果他这么做的话,他又触犯了法律,而触犯法律的人肯定又是不道德的人,不道德的苏格拉底就不应该逃出来,只应该留在牢里等待死亡,结果苏格拉底只有死路一条。

当代中国就存在着严重的道德与法律的冲突。从过去网上流传的“彭宇案”再到现在的“小悦悦案件”中不难看出社会现在存在着道德的畸形。什么力量让我们如此害怕?小悦悦的遭遇牵动了无数人的心。我特别害怕看到两类新闻,一类是强权对弱者的肆意欺凌,一类是众人面对生命的苦苦挣扎漠然视之。现在的情况似乎是:人们对生命是越来越冷酷了,生命遭致不幸的表现方式也因之而远不止这两类了。我不知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什么因素导致了我们如此的铁石心肠?我也不知道弘扬我们一向号称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哪一部分可以稍许软化这样的心肠?”小悦悦的遭遇似乎更为极端,她才两岁呀!很多人说那18个路人冷漠,但我想他们更多的或许是害怕,怕被冤枉,怕跟政府部门特别是警察打交道,怕无穷无尽的麻烦„„陈贤妹阿姨说:“我一个捡垃圾的怕什么呢?”陈阿姨的不怕,以及当时有人劝她不要多事,都反证出那18个路人更多的是怕。之所以说他们不是冷漠,是因为我相信我们中国人内心深处存

在几乎与生俱来的道德感,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的最大功效就是培养了我们的这种道德感:人应该做个有德之人,社会应该是个有道德的社会。这形成了我们民族性格中最主要的特质,我甚至认为这也是我们异于他族的最显著之处。因此,在小悦悦事件中,我认为是害怕战胜了我们的道德感。谴责他们怯弱其实没有什么道理,因为我们自己也未尝不是如此;更毫无意义,因为这丝毫无改于小悦悦的遭遇,而且这样的事也必定还会在中国大地上出现。我们应该追问的是:是一种什么力量让我们如此害怕,以致看见在地上挣扎、抽搐的小悦悦都赶紧绕开走掉,甚至陈阿姨去救助的时候都还劝她不要多事?这种神秘的力量,你到底是谁?来自何处?是个什么面目?以什么手段叫我们的生命和人格变得如此萎缩卑微、毫无尊严?在这个事件中,小悦悦一家固然遭受巨恸,而我们也未尝得以保全——只要你的人性还没有完全泯灭。我们大家其实都受了伤,小悦悦被撞、被碾、在地上挣扎抽搐的这一幕会长久地留在我们心里,像一根针一样不断地刺痛我们的灵魂,令我们寝食难安。有没有可能有一个社会组织,让大家坐在一起,彼此诉说,彼此慰藉,彼此疗伤?但根本的拯救,还是要找出那个令我们害怕的神秘力量,消解它,根除它,只有这样我们才不再害怕,我们心底的道德感才会焕发力量和光辉,小悦悦这样的遭遇才可望避免,生命的尊严才有望回归,而我们,也可以终于活得像个人样。这样的拯救,除了我们自己,别无他人。

携老扶幼,中国的传统美德。当代大学生不仅仅需要继承更因该将其发扬光大。道德与法律的界线分不清,更因为善与恶地界线分不清。

五、传统道德的复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道义论与功力论的扬弃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承认此前的功利论,道德规范伦理学存在的价值,它是古已有之德人类不可或缺的两种道德论。从古至今绵延不绝,尽管它的理论形态,表现形式

不断地改变,但它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人是自然存在者,又是社会存在者。人作为自然存在者、人要生存、要成长、要发展、要欢乐,因此人就要通过生产,解决吃、穿、住、行、娱乐,休闲等问题,这就必然要关心私人的物质利益、福利、健康、舒适、安全,幸福等问题。因此,讲个人功力并把功利作为一种道德观,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但是人又是社会存在者,他要生存、要成长、要发展、要快乐、要享受,所需要的物质产品,设备和相关条件,都不是单个人所能解决的,必须依赖群体,依靠社会。他必须与他人有分工、有合作的生产劳动、交换其产品、交换其经验,互通其有天。这种社会性,简言之文化性,规定了人有理想、有友情,有精神追求与寄托。因此,就需要有某种道义论存在。这也就是董仲舒所指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乐,体不得利不能安。”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得哲学基础规定了它内在地包含有功利论与道义论两种理论形式。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唯物的辩证法,又是辩证的唯物论。它认为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东西,精神、意识是第二性东西。精神、意识是存在、物质的派生物。但它对存在,物质都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精神的东西离不开物质。一旦离开物质,精神现象将无解释,变成虚无缥缈,神秘莫测的东西了,从这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出发,观察分析伦理、道德、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伦理、道德现象是一种思想的社会关系,一种精神现象。它依附于物质的社会关系,即依附于物质利益关系。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必然是功利论的,必然重视人们行为的物质效果,重视人民大众的利益。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毛泽东也说过,马克思主义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人民大众的利益,工人阶级的利益同人类利益相一致。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恰恰就是为工人阶级利益辩护的。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说:“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段的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只是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这就是告诉我们,马克思主

义承认,并主张功利主义是我们行为的一种指导原则。不过不是狭隘的功利主义,而是真正人民大众的功利主义。但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而奋斗、而献身,而自我牺牲,则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体现。

所以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既是功利论,又是道义论。功利论是基础,道义论则是它的引申与升华。

六、道德的追索

行为的目的性是人的一大特点,是故道德必有目的。道德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呢?人们对此常常发问:我们为什么要做出道德行为,或者说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伦理学家们做出种种回答。有的说事上帝的要求,有的说事为了自己的利益,有的说为别人也为自己,或者说有道德的人才是高尚的人。当今在社会转型的时代,人们的思想相当混乱,有的说,现在上下都搞钱,还讲什么良心;有的说道德值几个钱一斤;许多人认为,在市场经济下一切以钱为标准,什么道德什么人关心人都是过时的东西;一些人认为邻里冷漠,互不来往也是历史的进步;有人还认为,各个人都管自己,个人好了,社会也就好起来,道德是不必要的。

人们做出道德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究竟为了什么呢?这个道德目的的问题,的确必须首先要搞清楚。道德当然有社会目的。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道德是统治的手段,其目的在于维系其统治。与此同时也有人民的道德,它一方面对抗统治阶级的道德,一方面维系下层社会,使各个个人生活安全,在消灭阶级以后,全社会的道德则是维系整个社会的需要,是人们之间必须合作互助的需要。

就道德的实质而言,更重要的是道德的自我目的,通常人们从自身出发,对做出道德行为自然有其各不相同的目的,一个较多的理由是,不这样做,人们就会批评我。有的以“吃小亏占大便宜”的交换思想为指导,以小恩小惠待人,以取得回报为

目的,有的以获得别人尊敬为目的。比较好的目的是做个高尚的人,必要时也能做出自我牺牲;也有的从自己身份考虑,作为共产党员和国家公务员理应遵纪守法,奉行道德。这些当然都不错,从某种意义上,正室社会的需要,会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风尚,但是从道德的本来意义,从更高的要求来说,这样还是不够的。

道德的目的在于自身,其他都是外在目的,不是道德本身的目的,道德目的从本质上看不是功利性德,不是外在目的的工具。20世纪初英国伦理学家衣布拉纳雷反对功利主义,主张道德本身是目的而非手段。他说:“道德包含着“本身为一目的”的意义,道德即涵蕴有事性要做,也涵蕴为我所做。”就道德的特性而言,衣布拉纳雷的这一说法是合理的,做出道德行为当然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但同时也使自己道德意识增强,日益成为有道德的人,所以每次道德行为的本身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道德价值,在于自我完善,宗白华说道德的真精神在于“仁”,在于恕,在于人格的优美。他引《世说新语》所载:“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正如宗白华所说:“不是由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己人格美德重视。”这才是真道德。

这里如果进一步分析还可发现:道德的具体目的中还有一个更高的目的或终极目的在起作用。这一终极目的成为他得行为推动力,成他生活方式的决定因素。这一终极目的通常称为道德理想,或成为一个怎样的有道德的人。

究竟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道德理想?美国伦理学家威廉•弗兰克纳虽然提出“一种完善的道德学也许至少包括这种理想的领域”,但他只提出“合理的”这种概念,至多说到“如果一个人是十分有理性的,而且充分了解他自己以及这个世界的一切,大概会选择道德的生活方式。”很遗憾,仍然十分抽象,没有做出一个确切而明了的答案。

道德的终极目的或道德理想是与人生目的密切联系的,因为道德即处世待人的思想和态度。总是发生于待人接物的关系中,不同的人生目的就有不同处世待人态度,就会实行不同的道德。如果深入考虑,在道德的本来意义上,道德的本质与人生目的

都是密切联系的。道德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人的社会性本质和创造本质自由精神的实现,决定了道德存在及其作用。

道德在深层次上是实现作为社会的人所特有的潜能,体现基于人的特性的追求,因此道德的终极目的必然追溯至人生目的。人在道德生活中追求行为目的,以至最高的道德目的,必然上升到人生目的,就发生了至善范畴的深化,至善范畴也就是包含了深刻的人生目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道德目的要归于人生目的。人生目的是道德的归宿,因而人生目的是伦理学得最高范畴。

结论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舍取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本文通过全面的分析中国当代公民的道德水平,通过批判和审视,全新定义公民的道德准则。文章最后还提出当代大学生如何追索传统道德新要求的建议,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的成分,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道德传统。

参考文献

(1)(2)(3)(4)(5)(6)(7)(8)(9)《道德的悖论》 李湘云 《道德选择研究》 王敬华 《新民周刊》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 金羊网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 《道德的哲学真义》 王育殊 《论语》 孔子 《孟子》 孟子

篇8:当代大学生学习当代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人格,大学生,德育意义

1 人格和理想人格的含义

1.1 人格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ona,它的本来意思指的是舞台上演员扮演角色的时候所戴的面具。其实,在对于“人格”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时,“人格”的实质其实就是指被“假面”或者“面具”遮盖了的个人。人格学认为“人格”首先是指现实的、有特色的个人,进而才是指人经由社会化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制结构,它是个人思想和行动的综合。

1.2 理想人格

所谓理想人格,可以说是人们在人格追求上的最高目标。它是指人的理想化的个性特征与精神品格。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看,理想人格就是人格发展的最佳状态的主体性范畴。它反映了人们对人格真善美的追求,是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理想的人格模式,是人们向自己提出的道德上应有的完美人格形象。

2 儒家仁礼统一的理想人格模式

2.1 儒家理想人格

儒家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的君子型人格,为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所追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重视内省和践行的道德人格养成途径,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建构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仁”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并解释说“仁”就是“爱人”。儒家的理想人格的实质是一种道德型理想人格,仁与礼是其根深蒂固的主题。“仁”是人格主体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社会制约;理想的道德人格,就是仁与礼的统一。

2.2 儒家理想人格的基础——对于“仁”与“义”的理解

儒家理想人格是在“仁”“礼”统一的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中,“礼”属道德规范,“仁”属道德情操。

2.2.1 对于“仁”的理解

“仁”乃儒家理想人格的最根本要求,也是其本质。对于“仁”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所谓孝悌包括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顺等。儒家思想中重视宗法、维持家族的秩序的和睦,对亲人更要充满爱意,这就是“爱人”之本,也是“仁”的根本和基础。孝悌不仅能使家庭和睦,更可以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正如孔子所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2)因此可见,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开始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第二,“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3)即“忠恕之道即仁道,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及人之心谓之恕。”(钱穆先生注)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自己在为心中的愿望和目标而努力的同时还要想到别人是否也有这样的愿望,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遗余力地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在遇到自己不愿意接受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时候,也不要把这样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显达于世。正所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非施于人。”(5)有容乃大,只有懂得宽容,才能看到世界的美好,才能更接近“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第三,智与勇乃仁之德也。在《孔子家语》中,孔子就曾经对颜回的:“智者知己,仁者自爱。”评价说:“可谓士君子矣。”这表明儒家所提倡的理想人格是善良忠厚而又聪慧的。然而孔子也曾说过:“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6)这里的“勇”就是执行道德律令的勇敢精神。只有“智”与“勇”兼备,才能使儒家的“仁爱”思想得到发展和完善。

2.2.2 对于“礼”的理解

在儒家思想中,对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上,要求“守礼”。“礼”是儒家理想人格中对于“仁”的实践落实,也是合于孝、忠、恕、仁、义等生活原理、展现仁德的行为规范于方式。“礼”作为实现理想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多的是它约束、规范人们外在行为的功能与作用。只有在“礼”的方面取得了独立,才能够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仁”的境界,从而达到塑造和升华个体人格,并且取得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仁”和“礼”构成了儒家理想人格的义理根据,两者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缺一不可。因此,在构建儒家理想人格时,要求个人从“欲仁”、“克己”、“知耻”、“学习”等方面着手进行努力,既要恪守礼法,又要对仁坚持,并且思即行、行必果、刚毅进取、自强不息,成为真正的“君子”。

3 儒家理想人格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高校德育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是一项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儒家思想,虽历经千年,但是在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上仍有很多闪光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1 儒家理想人格对于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现代价值

(1)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浩然气节。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物质生活丰富,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使他们中的一部分只追求私利,渐渐忽视了社会和国家利益,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7)主张人要有崇高的人格气节。今天,这种崇高的人格精神仍然是支持大学生抵御外界诱惑的重要精神支柱。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近年来,由于诸多原因,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我们还是相对滞后。因此,很多大学生出现了迷茫与困惑。对于这种情况,重塑“君子”人格,学习“仁爱为本”的人格,使道德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尺度。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当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人情观念淡薄,“利己”思想横行,当代大学生需要汲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人格精神,既要勇于探索创新,也要以宽容的态度处世,培养同情心;儒家理想人格中的“义以为上”的价值观,可以为当代大学生确立科学义利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4)有利于拓宽大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新思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儒家思想传统教育,批判地吸收儒家理想人格的思想精华,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有一种无形的作用。时代在变化,对人格的理解和追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过去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现今的“换位思考”,注入公平竞争、勇于创新等具有时代意义的精神,以此为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必定会收到良好效果。

3.2 儒家理想人格对完善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途径的启示

(1)完善高校德育的教育内容,将儒家理想人格追求层次化渗透到大学生人格教育中去。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内容基本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而形成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中多注重强调集体观点而忽视了个人的观点。这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健全完善不利。基于这个原因,可以在教育内容中加入适量的儒家思想以及其理想人格模式,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以我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和理想人格模式为依托的德育教学体系。现如今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中,目标过于统一,并且忽视了人格形成过程所具有的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性的特点。往往在人格教育时忽视了目标的阶段性特点,从而因为缺少必要的过渡阶段而使大学生对最终目标难以接受或者因为目标不够明确而丧失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儒家提出了以“君子”为基础,“圣人”居中,“贤人”至尚的人格层次理论。因此,可以将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分层次进行。

(2)在实践中强调大学生的自律性,加强大学生的自省修身。孔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8)由此可见,道德实践对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十分重要的。大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的行为,从而完善自己,使自己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大量的实践活动,还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儒家理想人格就主张“自省”,其实就是强调发挥主体的自律作用。人格的形成依赖着个体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的过程其实就是个体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培养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增强大学生的组织活动,不断地引导大学生进行自省修身,最大程度地发挥大学生的自律性。

(3)营造良好的学校道德环境,设置奖惩机制,鼓励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格道德。学校环境是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学校环境不仅有利于学校管理,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良好的道德人格。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都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并且在无形中对学生灌输儒家真善美的思想理念,从而使个体的道德人格形成自觉地接受德性熏陶的心理倾向。

儒家主张“尊贤育才,以彰有德”。这就要求对道德典范进行表彰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从而使理想人格的追求更加形象化具体化。适当的奖惩制度还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心理驱动,在受过一次合乎道德准则的褒奖之后,行为主体在精神上会受到激励。

参考文献

[1] L.A.珀文著人格科学[M].周榕,陈红,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论语[M].哈尔滨出版社,2004.

[3]孟子[M].岳麓书社,2000.

[4]荀子[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5]孔子家语[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上一篇:地球一小时-团支部活动号召书下一篇:品质部各职位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