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少儿舞蹈教育的意义论文

2022-04-27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海峡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一年。借此难得的契机,中国美术馆首次开展与台湾相关文化机构和高等院校在艺术博物馆教育方面的交流,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增进了两岸同行在相关领域的沟通和合作。本文拟对中国美术馆先后与台北教育大学、台湾美术馆等开展的艺术博物馆教育交流系列活动进行简要的回顾与综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剖析少儿舞蹈教育的意义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剖析少儿舞蹈教育的意义论文 篇1:

少儿舞蹈究竟为谁而舞

[摘要]本文观察到现今少儿校外舞蹈教育的现状——儿童舞蹈是为“父母望子成龙”、为老师“得奖荣誉”、为他人“随波跟风”而舞,导致了一系列的教育后果。作者为此进行了少儿舞蹈正确目标以及教育管理策略的探究,让孩子们真正为快乐而起舞。

[关键词]少儿 校外舞蹈 教育管理策略

毋庸讳言,在观看各类少儿舞蹈表演时,总会出现一些所谓的高扬主旋律具有教育意义、表演技能高超却让小观众们看得莫名其妙的作品。就是这些不乏获得某级别高奖的所谓优秀的舞蹈作品,一味地强调所谓的技巧、高难度、教育意义,使少儿舞蹈走上了艰难的“杂技之旅”和“说教之路”,此类作品的盛行,一方面削弱了少儿舞蹈作品中本应展现的童真与稚气,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作为舞蹈主体——“少儿”的缺失。从事近二十少儿舞蹈教育教学的笔者不禁要问:我们的少儿舞蹈究竟是在为谁而舞?

一、少儿校外舞蹈目标不明及其教学后果

1.目标之一:为父母“望子成龙”而舞

在市场经济体制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还没有彻底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的父母为了孩子绞尽脑汁,急于求成。不少家长送孩子学习舞蹈的目的并不单纯:背负“特长生”之名拼命考级,无非是为考学能多加几分;花大价钱送入专业院校,无非是为避开升学的竞争。在这种利益趋势下,势必认为舞蹈训练要求越严越好,学会空翻、抢脸之类的高难度技巧,才是学有成效。

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舞蹈培养陷入误区,家长含辛茹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换来的却是孩子沉重的负担。在重担之下,孩子们原本的童心被抹杀了,童年应有的快乐、舞蹈本身的快乐被剥夺了。

2.目标之二:为老师“得奖荣誉”而舞

虽然在少年宫等不少培训机构有成千上万的孩子被家长送去学习舞蹈,虽然上至文化部门中国舞协下至各县市区文化教育部门,都定期举办少儿舞蹈创作表演赛事,各地不断出现优秀少儿舞蹈作品和表演人才,培训老师赚得盆满钵满,编舞人员奖项丰收,但是真正给孩子们带来了些什么?

有些少儿舞蹈老师在训练、编舞中也过分强调技巧,在舞蹈中为技巧而技巧的做法也不鲜见。一些不是很专业的老师更是为了技巧的需要增加一些强度训练,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当,给孩子生理上甚至心理上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更有部分舞蹈创作者纯粹为了获奖,不顾孩子的承受能力,进行填鸭式、超负荷的强化训练,最后虽然获了奖,可是舞台上的笑脸是千篇一律装出来的,好看整齐的舞姿是死扣出来的,在孩子的心里舞蹈带给他们更多的是老师严厉的训斥和同一动作反反复复练习的厌恶。

3.目标之三:为他人“随波跟风”而舞

还有的家长是随大流、跟风走,人云亦云,根本没有考虑自己的孩子究竟是否喜欢舞蹈,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舞蹈,只是看见邻居的孩子、亲戚的小童跟着一个班级、一个老师在学习,觉得很不错,反正进行形体的训练,身材塑造,或者贪图方便,仅仅为了让孩子有个去处,根本不问不顾不恰当的舞蹈教学可能带给他们苦恼。

似乎为他人“随波跟风”而舞的不良后果较之前两者要轻,其实不一定,这类家长往往缺乏主见,优柔寡断,忽视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也没有自己的主意,那么孩子也照样成为教学目标不明的受苦受难者。

殊不知,舞蹈在各门类艺术中是最能表达人的快乐情感的。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这样的一段话:“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段经典之语高度概括舞蹈的来源与真谛,而一部分少儿舞蹈工作者却在利益驱动下,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不仅泯灭了舞蹈艺术最本质的美与真,而且更为惋惜的是还以花朵少儿被身心摧残为代价。这正是少儿舞蹈目标不明的最另人扼腕的后果!

二、少儿舞蹈正确目标及其教育管理策略探究

1.明确人本化目标,对准少儿聚焦

近二十年来,笔者从事校外舞蹈教学管理工作,认为校外舞蹈教学应该遵循校外教学的特征进行培养和教育所参加活动的对象,此外校外舞蹈教育教学培养的不是专业人材,而是面向广大少年儿童有兴趣的自愿者,所以无论在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应有我们校外舞蹈自身的特点与规律。这样,少儿校外舞蹈必须聚焦“少儿”和“校外”二个关键词,重点又是“少儿”。

专业舞蹈教学原则与教学目标与校外教学的原则目标是有区别的。专业舞蹈教学原则应是认识与实践,启发与强制相结合,课堂与舞台相一致的原则。而校外舞蹈教学应从实际出发,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校外舞蹈教学活动目标是:通过舞蹈的学习培养少儿对舞蹈的兴趣;帮助教育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集体,团结互助,敬师爱长,吃苦耐劳,举止文明的品格;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有正确的身体姿态、动态、步态、情态和良好的音乐节奏感。

笔者一直从事着少儿舞蹈的教育和创作,经过观察、思考、培训和提炼,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舞蹈教育理念:少儿舞蹈是由儿童跳的,给儿童看的,儿童只有在舞蹈中自己娱乐自己,才能自己教育自己,少儿舞蹈应该半唱半玩半跳,轻松愉快,这才符合艺术教育的宗旨。少儿舞蹈最重要的是为孩子们带来快乐,在快乐中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和思想行为。这就是笔者提出的人本化少儿舞蹈目标具体内涵,可能还比较朴素、直白,可能还不全面、凝练,但是完全区别于以上急功近利、忽视儿童身心发展的目标。

少儿舞蹈从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上与成人舞蹈创作有相通之处,但它却更难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少儿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受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成人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是对我们少儿舞蹈创作者提出的非常严峻的课题。反对任何急功近利的舞蹈目标,这就是为什么要提出少儿舞蹈人本化目标的理由。

当然如何实现人本化少儿舞蹈的目标,需要配套的教育策略,笔者跟教研室的同仁一起进行了立项课题研究探索,得出其他管理策略。

2. 洞悉儿童的特点,进行舞蹈选材

儿童清新烂漫,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喜欢模仿,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等特点。因此少儿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及特点是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不开的。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少儿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析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少儿舞蹈创作者便会得到无竭的启示,便会从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

因此,在考虑舞蹈的题材时,应当选择孩子们所熟悉的喜爱的、又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可以用舞蹈所表现的、那些孩子们的游戏生活内容。并用儿童的眼睛来看世界,以儿童的思想感情来对待客观事物,从儿童的生活中择取舞蹈的题材,只有好玩、有趣,孩子们才爱跳、才爱看,才能达到百跳不厌、百看不烦的地步,才能为孩子们带来快乐和愉悦。

3.加强舞蹈游戏性,开展舞蹈创作

我们的课题研究少儿舞蹈一般是从幼儿期开始的,大致到学龄中期为止,年龄是从四岁至十四或十五岁左右。对于幼儿期的儿童来说,他们日常生活,除了吃饭和睡眠外,主要的活动就是玩耍和游戏。就是学龄期的孩子,在学习以外的时间,玩耍和游戏也是不可缺少的活动。在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有权得到适当的营养、居所、娱乐和医疗服务。”另一条则说:“儿童得享有游玩娱乐的全部机会,其目的应与教育目的相同;社会和公共权利机构应努力促进享受这种权利。”根据这个特点,少儿舞蹈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无疑应当摆在首位。童心纯真,富于幻想,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生的好奇会使他们看到原来空无所有的地方有某种美妙的图象出现,更喜欢模仿自己在某地方看到的景物。所以充分发掘舞蹈的游戏性,是舞蹈创作的根本。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激发跳舞的兴趣,真正爱跳舞。

4.讲究简洁和夸张,增色少儿舞蹈

少儿舞蹈所表演的内容一定要能被孩子们看明白、弄懂它的含义,小演员才能表演好,小观众才能接受。因此少儿舞蹈所表现的内容一定要单一、形象一定要独一,风格一定要统一。如对有情节的舞蹈,所表现的人和事一定要清晰、条理分明,不能逻辑混乱,使人不知所云;对抒情性的舞蹈(情绪舞),舞蹈所表现的人物的情感要鲜明,是喜,是怒,是哀,是乐,不能含混不清,人物性格突出,情节事件和矛盾冲突发展要简洁明了,否则容易使小观众如堕云里雾中,收不到应有的艺术效果。同时,舞蹈形象的设计要根据参加表演的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身体条件以及舞蹈基础来完成。

美学家朱彤说:“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生活基础上的虚构与夸张,正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基于这一特征,少儿舞蹈的创作,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显现出更美好、更浪漫的艺术境界。笔者认为夸张与变形的舞蹈语言比较适合少儿舞蹈所要表现的舞蹈形象。抓住原有素材动作韵律,沿着突出童稚趣味的方向做大胆的变形处理,使少儿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启迪,但它所提供的艺术图景却远比生活更突出,更鲜明、更感人。“夸张是创作的基本法则”(高尔基语)。只有创作者真正走进孩子们那极富感染力的内心世界,才会凝炼成在美好生活基础上夸张变形的属于少年儿童心花吐绽的少儿舞蹈语言。但夸张与变形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动作设计不能超越儿童身体能力。在排练中,引导孩子们进入角色,在美的节奏的动作中,自由自在地表演,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夸张,不是照搬成人现成的动作,而是在不断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建造自己的素材结构,努力去创造,去寻找新意,寻找新奇,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与激情,并满足小观众的欣赏需求,少儿舞蹈语言的创造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以夸张、简洁、明了、灵活的语言,展现儿童的神与形,情与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小演员更好的表现出所要表达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情感,才能让小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情信息,理解舞蹈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从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5.追求方法科学性,提升教学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所以,舞蹈教师跟其他主课教师一样,也要有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与理念,不是仅仅为了完成几个舞蹈动作的教学。而上课是舞蹈教学的中心环节,通过上课可以检验舞蹈教师的全部修养,不仅可以检验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而且可以检验思想、道德理论水平。少儿校外舞蹈课堂教学是一门既科学又艺术的学科门类,需要不断的控索,追求创新、总结,才能使这一教学天地更加成熟,受到孩子、家长、社会的欢迎。

儿童舞蹈课结构基本上是以把杆练习和把下练习两部分组成,由于儿童的身体发育未成熟,所以,目前在身体训练方面采用地面训练作为主要的手段,使孩子们在训练中有支撑点和稳定性,不容易受伤,也能极好的掌握重心。把杆训练一般在提高班和表演班中进行,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较好的控制自已的能力,有较强的感受意识,所以在这个年龄段上孩子采用把上训练是合适的,当然把上与地面同时结合效果会更好。

(1)笔者在培训少儿舞蹈教师时,总结校外少儿舞蹈课堂教学四模型,四种模型有自己各自的特点和教学流程,需要有机结合、交替使用,概述如下:

①推新课模型。指导教师按教学大纲和计划、规定向学生教授新的动作或新的组合,由于是新内容向学生教育新的动作或新的组合,一般孩子最有兴趣,教师在推新内容前要讲解清楚动作的结构,示范准确到位,儿童的语言性要强,善于纠正,纠正时用语恰当学生易理解。

②复习课模型。指导对原来学习过的课程反复练习,包括上次课的原本重复及对所有学过的动作或组合的练习。要注意加强教师的亲和力和师德修养。

③欣赏课模型。该模型分为欣赏型与知识型,也可以两这有机结合,其作用是推动舞蹈实践教学的一种好机会,必须时让孩子们静下心来进行欣赏,同时,学习舞蹈的基本知识也十分必要的。主要内容有:欣赏优秀的少儿作品、学习少儿演员怎样训练和表演、表演过程中综合因素的感受。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剖析、讲解、点评,用准确的语言加深孩子们的理解,欣赏课注意课堂的节奏与情绪,秩序井然,当然不可忽视让孩子们自己来谈看法。

④考核课(汇报课)模型。又分为随堂考核型;抽查考核型;单元考核型;汇报演出考核型课。舞蹈课的考核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气氛营造都应该如同演节目一样,喜气洋洋,但又要使孩子们认真,充满信心,尽量避免紧张、消极的情绪;第二考核的类型可以多样,考核的主体也可以多元;第三考核后要有一定的评价,强调以鼓励为主。

(2)笔者还总结出少儿舞蹈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①兴趣激励法。巧妙引入,精心组织,激发少儿舞蹈的兴趣点,注重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

②目光暗示法。舞蹈教师目光平和,不能用怀疑的目光审视,用平和的目光引起孩子的注意。

③动作提示法。举手投足给人难忘的印象,动作应起到提示的作用,使学生了解你,配合你,不粗暴,不粗鲁。

④榜样对比法。采用别人优点作为指正某个人的缺点,效果往往会很好。

⑤情感渗透法。渗与透能使人深入心灵,教师尤其要运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骄傲、怕苦等类型的孩子,教师的情感情往往会出乎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

6.提高教师亲和力,加强师德修养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所以除了专业舞蹈教学方法要讲科学外,从舞蹈教育学的角度来讲,聘请儿童舞蹈教师时,我要求他们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注意舞蹈教师仪容仪表。包括幽雅得体、青春活力的衣着和装扮,不穿奇装异服。

(2)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课堂中要热情、可亲,起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诚相待: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性,不挖苦,不讥讽,更不能污辱人格或的人骂人的恶习。

(3)课堂中多使用形象和启发性的语言。可讲一些高雅的笑话作比喻,教师多讲,多示范,争取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践。

(4)特别注意课堂舞蹈教学的节奏。有快,有慢,有张有弛,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

(5)要求课余辅导。舞蹈课一般不留书面作业,只求复习和练习,有可能给予辅导补充丰富课堂教学的不足或延伸。辅导的方式可以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给有表演机会的孩子“开小灶”,组织观摩和看课等。

笔者非常赞同美国舞蹈大师特德肖恩说的:“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我们应用“童心”进行校外少儿舞蹈教育,让孩子们真正为快乐而起舞!

参考文献:

[1]程心天.儿童舞蹈教育、创作经验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2

[2]蒙小燕.谈舞蹈教学法的重要性.舞蹈,2006,(6).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海曙区少年宫)

作者:柴亚萍

剖析少儿舞蹈教育的意义论文 篇2:

海峡两岸艺术博物馆系列教育交流活动综述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海峡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一年。借此难得的契机,中国美术馆首次开展与台湾相关文化机构和高等院校在艺术博物馆教育方面的交流,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增进了两岸同行在相关领域的沟通和合作。本文拟对中国美术馆先后与台北教育大学、台湾美术馆等开展的艺术博物馆教育交流系列活动进行简要的回顾与综述。

一、与台北教育大学的交流

2011年1月28日至2月26日,来自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型设计学系的四名大学生利用寒假来到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实习,这是自2009年以来,我馆接收的第三批来自台北教育大学的实习生。在京期间,台湾实习生在公共教育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先后参与了展厅导赏、亲子探索手册创意设计工作。她们还积极参与了“海峡两岸大学生艺术博物馆教育交流讨论会”“流离百秒”和“影身述,热评连载中”实验工作坊活动,并在北京各处景点、博物馆、美术馆参观考察。

为了增进两岸大学生的沟通、理解,激发大学生对艺术博物馆教育的关注、参与和研究,发现和培养艺术博物馆教育的后备人才与支持者,“海峡两岸大学生艺术博物馆教育交流讨论会”于2月25日下午在中国美术馆七层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台湾台北教育大学(NTUE)和北京地区的中央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高校的100多名大学生和部分指导老师的热情参与。

当天会议开始时,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胡伟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艺术博物馆教育事业表达了期望。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负责人杨应时做了简短的报告,介绍了此次活动的源起,并对近年来中外艺术博物馆教育的状况进行介绍。在主题演讲部分,来自台湾和大陆的大学生分别演示了自己的调查和研究成果,带来四场精彩的报告,并回答了听众的问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张莹莹在题为“走进去,连起来——免费时代美术馆教育意义和措施的再思考”的报告中,跟大家分享了她对免费时代的美术馆在提高公共教育质量方面的思考和建议,强调教育活动要联系观众自己的内心和生活,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观展的质量,展示独特的体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系硕士研究生李盈天、石又文、鲍丽娟一起汇报了她们的“大陆四省市艺术博物馆教育调研报告”。她们通过对四省市八家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部发展概况的调研,剖析了国内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_一些初步解决方案。我馆公共教育部台湾实习生、台北教育大学/NTUE艺术与造型设计学系硕士研究生叶筑莞、许纯华和本科生冯馨、赵宜恬带来两场报告。第一场是《台湾美术馆、博物馆儿童艺术教育空间》。同学们准备了大量丰富的图片,令人一目了然地了解台湾的艺术博物馆在教育空间设计上的精彩经验。第二场题为《台湾美术馆、博物馆教育活动面面观》。同学们从台湾艺术博物馆教育发展的多年经验出发,从理论的角度总结和梳理了台湾艺术博物馆在公共教育方面的理念和实践上的特点。

在圆桌讨论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钟磬、中央美术学院研修生雷雅婷、答璇分别结合各自的实际工作经验进行交流,并提出了继续探讨的问题,这些话题也吸引了在座高校老师的积极回应。来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丁宁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许鹏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余润德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余丁副院长和郑勤妍老师分别作了精彩的点评发言。

2月25日下午6:00,在中国美术馆一层六号展厅,结合正在展出的蒋兆和《流民图》,来自台北教育大学的四位实习生带来了主题为“流离百秒”的工作坊。活动中植入戏剧与舞蹈的元素,通过形体的放松、情绪的导入,最终以肢体的表现来解读再现艺术作品,从而让参与者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在台北教育大学/NTUE艺术与造型设计学系冯馨、赵宜恬两位本科生的引导下,数十位大学生参与者从最初的暖身运动“收放自如”,到诱发情绪的“行走移动”,直至连接画作的“情景再现”,积极响应、认真配合,在融洽的氛围中,以“流离百秒”的形体画卷,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在接下来的讨论时间里,大家更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孩子与成人理解作品的不同视角,到亲子活动如何把握家长介入的尺度,全方位探讨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不同方法引领儿童感悟艺术作品。

2月26日上午9:30,来自中国儿童中心的小朋友以及当天随爸爸妈妈前来参观展览的部分小朋友一道,参加了主题为“影身述,热评连载中”工作坊。在台北教育大学/NTUE艺术与造型设计学系研究生许纯华、本科生赵宜恬的引导下,小朋友们首先观看了正在举办的“中国美术馆五十年捐赠作品大展”,并对工作坊涉及到的作品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讨论。之后,大家来到公共教育专用教室,孩子们按组分开,首先在老师的启发下完成“影身述”(用身体姿态去模仿自己喜欢的作品内容),然后来完成“拷贝术”(由小伙伴用彩笔翻拓在图画纸上)。大家相互翻拓,影身相叠。随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将重叠的身影串成内容相互连接的故事,由小朋友将故事中的内容通过想象来拓展,之后分类别完成绘画创作。活动历时两个小时,安排了作品赏析、形体模仿、相互拓印、故事接龙、想象创作等一系列新鲜活泼、积极主动的活动形式,深为孩子们所欢迎。至11:30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仍意犹未尽。在合影之后,孩子们惊喜地领到了公共教育部为他们准备的小礼物,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快乐地离开。

二、与台湾美术馆的交流

2011年3月8日至16日期间,随着“复感-动观——2011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与台湾美术馆同仁共同策划了“跟着当代艺术去旅行——少儿体验活动”、“海峡两岸艺术博物馆教育交流座谈会”等一系列交流活动。

3月8日下午,为了使观众更好地欣赏“复感·动观——2011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首次推出“带你看展览——台湾当代艺术三人谈”活动,邀请台方策展入潘显仁和参展艺术家庄普、陆先铭走近观众,在展厅里现场讲解艺术作品。现场气氛活跃有序,观众自发地跟随策展人和艺术家,聆听讲解,不时提出问题。这次带有实验性质的策展人和艺术家为观众现场导览获得了参与者的好评,也为中国美术馆在免费开放新形势下探索公共教育活动形式积累了新的经验。

3月10日,台湾美术馆推广组王婉如、沙孟蓉、郭纯宜一行三人应邀来到北京。3月12日与13日上午,她们与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同行们联手举办了两场“跟着当代艺术去旅行——少儿体验活动”。来自周边社区和中国儿

童中心的小朋友们在公共教育部李文莉老师和台湾美术馆推广组郭纯宜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展厅,与当代艺术面对面,在老师们的讲解和引导下观摩了海峡两岸的当代艺术作品。随后小朋友们跟随老师来到公共教育部专用教室,亲手参与“当代艺术好好玩”实践活动,创作了自己的拼贴作品,分享了艺术创作的收获和感受。

3月13日下午,“海峡两岸艺术博物馆教育交流座谈会”在中国美术馆七层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美术馆、台湾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今日美术馆、炎黄艺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等机构的领导、嘉宾以及部分校内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代表等近100A出席。与会代表们分享了各自的教育经验,并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此次活动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上的重要意义,并从美术馆免费开放的背景出发,对美术馆公共教育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希望通过此次交流,大陆美术馆在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方面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台湾美术馆推广组组长王婉如在主题报告“台湾美术馆教育推广服务介绍与分享”中与大家分享了台湾美术馆的教育推广方面的经验,介绍了台湾美术馆推广教育的观念,以“分龄、分众”方式规划教育服务,展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座谈会的第二个环节是专题发言各机构代表分别就“民族的祖庙,文化的圣殿——矗立在新历史起点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从美术馆公共教育到美术馆会员制”“大学与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与发展特色”“校外儿童美术教育与艺术博物馆教育的合作”“美术馆资源与小学美术课程结合”“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探索与展望”进行了发言,演讲内容呈现了各馆公共教育的发展特色,分享了各自的教育经验。在最后的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代表踊跃发言,交流经验,探讨问题。大家纷纷表示,希望今后继续深入举办此类交流活动,及时互动,分享资源,加强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教育机构在艺术博物馆教育理论研究、项目开发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此前,在京期间,台湾美术馆同仁还考察了北京地区的主要美术馆和博物馆等艺术机构,就艺术博物馆教育等话题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

6月16日至22日,中国美术馆派出公共教育部杨应时、庞桂馨、李文莉一行三人赴台湾交流,在台湾美术馆先后举办了“脑际间的对话:亲子体验工作坊”“馆校合作交流讨论会”“记忆·分享:海峡两岸艺术教育交流座谈会”等系列教育活动,并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地博物馆、美术馆深入考察调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次台湾之行,也将中国美术馆今年3月以来与台湾美术馆首次开展的艺术博物馆教育双向交流系列活动推向高潮。

6月18日下午,结合正在台湾美术馆展出的“复感·动观——2011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与台湾美术馆推广组联合举办了“脑际间的对话:亲子体验工作坊”活动。台湾美术馆馆长黄才郎亲临活动现场观看指导。从网上报名的孩子和家长在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工作人员李文莉的讲解引领下体验当代艺术。在大陆艺术家尹秀珍的装置作品“迷幻腔”前,老师引导大家进入到巨大的“脑腔”里,面对面体会对方在想什么。之后,在台湾美术馆的研习教室,家长与孩子使用我馆提前准备好的脑腔轮廓图卡片,互画对方脑中的欢喜与哀愁、厌恶与渴望。在分享环节里,孩子与家长通过讲解各自的作品,解除了之前的误会,增加了彼此间的了解。为配合此次交流,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还特别开发了结合展览作品的少儿教育手册和绘画卡。台湾美术馆也专门准备了相关的教育材料。

6月19日下午亲子体验工作坊活动之后,两馆教育人员及部分台湾教师代表举行了“馆校合作交流讨论会”。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庞桂馨介绍了中国美术馆历年开展的少儿教育活动,特别是在馆校合作的模式和机制上的探索,并与参会者一起分享了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研发的教育课件。来自台中市的学校老师和校外辅导老师纷纷就如何使博物馆的艺术资源更加有效地为校内校外机构所用,展开了热情洋溢的讨论。

6月19日下午,“记忆·分享:海峡两岸艺术教育交流座谈会”在台湾美术馆演讲厅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美术馆、台湾美术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台湾博物馆、台北市立美术馆、高雄市立美术馆、彰化师范大学、台北教育大学等机构的领导、嘉宾以及部分校内外教育机构的教师代表等100余人出席。与会代表分享了各自的教育经验,就博物馆教育的探索与推广进行了探讨,并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台湾美术馆副馆长张吉仁在致辞中对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高度评价了此次活动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中的重要意义。随后,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负责人杨应时以《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探索与展望》为题做主题发言,向台湾同仁分享了我馆教育推广的理念与经验,介绍了我馆公共教育的特色活动,并从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项目开发、教育空间、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中长期规划的思考与展望。

在接下来的专题发言环节,来自台湾各馆及院校代表分别就“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儿童教育活动”“科学家为什么要画图”“儿童的学习与体验”“—加一大干二:谈馆校合作的蓝海与契机”“KOKO自然——为儿童量身定做的展览”“自由艺术学习的场域”进行了发言。演讲所分享的各馆教育经验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最后,台湾美术馆张吉仁副馆长主持交流讨论,与会代表踊跃发言,交流经验,探讨问题。大家希望今后继续深入举办此类交流活动,及时互动,分享资源,深化和加强两岸馆际交流与合作。

在台期间,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一行还考察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台湾美术馆、佛光山美术馆、高雄市立美术馆、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等重要场馆的教育空间和教育活动,与台湾的博物馆教育同行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此次两岸艺术博物馆在公共教育方面的系列交流活动,进一步增进了两岸馆际间的了解,为彼此取长补短,共促艺术博物馆教育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作者:杨应时

剖析少儿舞蹈教育的意义论文 篇3:

让美在孩子们的身体流淌

【摘要】将少儿舞蹈创作与江阴民间舞蹈进行整合是指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审美需要,将一些经典的江阴民间舞蹈介绍给少年儿童并将之改编成少年儿童易于接受和易于表现的舞蹈形式。并通过这些舞蹈的排演对学生的情感、审美等产生独特影响力。

【关键词】少儿舞蹈;江阴民间舞蹈;整合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儿童的艺术教育正在不断发展,少儿舞蹈作为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受到了普遍关注,但当前的少儿舞蹈教育虽然开展得热闹非凡,在她繁荣的背后,同样也陷入了严重的“误区”:

第一,儿童舞蹈充斥着大量的成人化“模仿”与“克隆”。

第二,当前的少儿舞蹈教学沿袭了传统书本教育的模式,没有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

第三,学校排演儿童舞蹈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参加表演和比赛来为学校赢得荣誉,其功利性十分强,并没有真正着眼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这一最根本的需求上。在少儿舞蹈的研究中,教师往往侧重开发舞蹈的育人功能,注重通过舞蹈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将目光聚焦在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江阴本土所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以江阴民间舞蹈为载体,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它在下一代的身上进行延续。

一、剖析江阴民间舞蹈的题材和趣味,挖掘出舞蹈创作题材

江阴民间舞蹈虽以成人表演居多,但也不乏蕴含少儿气息的原材。例如流传于江阴申港一带的段龙又名彩龙,也称脱节龙灯。由于它的道具有的是用绸缎包蒙起来的,所以又叫缎龙,是调龙灯中的一种形式,一般活跃在喜庆节日和庙会活动中。段龙舞不只是成人的专利,少儿舞蹈其实也能尝试,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生理特点,将段龙道具的尺寸按比例缩小,再用金色亮片装饰,这时道具就显得精巧玲珑。当孩子们拿它可以轻松走出许多队形,舞弄之时,绸布飘动,段段相连。随着绸带的飘动,龙体似断非断,似连非连,宛若一条龙在腾云驾雾,若隐若现一般。还可以在龙身上装上电珠,将舞台光熄灭,灯光闪闪,犹如流星一串,非常好看。

又如流行于利港镇的《九狮舞》中有九只狮子,演员每人手执一只狮子,它有特定的基本动作,例如滚狮、行狮、游狮、舞狮等。每一套动作都有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对演员的肢体协调性要求极高。有些动作里面还糅合了一些杂技动作,把那些基本动作有机而巧妙地组织起来,按照不同的情节构图来表演。这一题材比较适合有武术基础的孩子们,如狮子的奔跑、跳跃、翻滚、造型等,可以由孩子武术动作中的手翻、走前后桥、空翻等表现,而“神”则可以通过孩子们模仿狮子的各种外在形体动作所体现出的狮子的内在神韵,如狮子的喜、怒、哀、乐、惊、怕、疑……

还有灵动的河蚌、唯美的荡湖船、俊朗的青狮白象……这些动物形象都是孩子的喜爱,其丰富多样的形象成就了挖掘少儿舞蹈题材的源泉。

二、发展江阴民间舞蹈的动作动机,运用于校园舞蹈编排

解决舞蹈编排的首要问题是动作动机。动作动机,是舞蹈动作的来源,舞蹈创作的基础就是出动作,也就是要解决动作呈现的问题。动作的出现既要合情合理,又要与众不同就很难了,所以动作动机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同样的,把江阴民间舞蹈改编成少儿舞蹈也首先要解决动作动机。纵观江阴的各种民间舞蹈,不难发现,许多舞蹈的韵律和风格来自本地人民的劳动和生活。

河蚌舞流传在江阴农村各地,尤以周庄长寿、江阴要塞地区为盛行。过去是庙会、灯会上演出的,后来经过改编、丰满,在节庆活动和广场文艺中演出。过去一般在庙会和灯会上表演,庙会时间在菩萨生日、“老爷”出会的日子。灯会一般在元宵节。现代表演河蚌舞已不拘时间,只要有群众文艺演出的场合就可进行表演。表演形式是男女双人舞,由蚌姑娘和丑角表演。自始至终以小丑挑逗嬉耍蚌姑娘为主线,而蚌姑娘则按舞蹈的进展三次把丑角的脚、手、头夹住然后再放开,如此循环反复直到结束。该舞蹈比较随意轻松,具有调情的色彩,表演时风趣、幽然,常让人捧腹大笑,较受观众欢迎。河蚌舞的舞蹈动作由两人配合互动。小丑手拿折扇,不断转动着伸向蚌壳边抖动,逗引蚌姑娘开壳,脚下不停地走小步,身体边上下颤动边左倾右倒前倾后仰。蚌姑娘则将蚌壳时张时合,身体时站时蹲,时仰时俯或躺地。站立时小踏步,身体上下颤动,走动时用“圆场步”。源于此,少儿舞蹈《碧波银珠》诞生了:扇动的剔透的淡绿色蚌壳,配合圆润的圆场步,如蚌精灵在水中游走。儿童舞蹈语言更追求形式的新颖性、变化性,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夸张,不是照搬成人现成的动作,而是在不断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建造自己的素材结构,努力去创造,去寻找新意,寻找新奇,以美的成功的工艺形式吸引广大儿童,以夸张、简洁、明了、灵活的语言,展现儿童的神与形,情与趣。所以从传统的蚌壳舞中,我们的舞蹈让孩子最后脱离蚌壳演变成一颗颗闪光的珍珠,把蚌舞的动作揉进印度舞的风格:芭叶掌、摆动胯、三道弯,时而粒粒跳动,时而成串滚动,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个个蚌精灵。

三、挖掘非遗文化对学生产生的深远意义,秉承民族文化的精髓

民间舞蹈作为非遗的重要部分,是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是这一方水土的民族精神的缩影。他们拥有内容丰富的有形内涵,又兼备了种种无形内涵,深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层层积淀,是一个个高度浓缩的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他们肩负着凝聚民族智慧,引领文化继承的历史使命。我们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舞蹈就是为了走进舞蹈所展现出来的人文因素,感受这种独特的文化精神。

民间舞蹈艺术特色鲜明,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传承发展。然而随着老艺人的离去,民舞队伍逐年缩小,民间舞蹈少有年轻人接续,面临着传承人缺乏的状态。将之改编成适合儿童表演的舞蹈正是为了将这些非遗文化源远流长,使江阴的民族舞蹈后继有人。

“人们新的需求和社会新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启着人们的心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增强,知识丰富了,审美需求不断地变化,对此我们创作者必须对民族舞蹈以新意识、新观念出现,拓宽视野,提高精神境界,不断探索追求。让孩子的身心、情感在民间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 让美在孩子们的身体流淌。

作者: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