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

2024-04-23

试问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通用10篇)

篇1:试问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

试问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

首先,谈谈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注重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增强国家安全观念已经日益成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为国家保持经济军事优势的同时,也扮演着危及国家安全的角色,如破坏势力通过技术窃密危及国家安全。全球化中发达国家还引发人才争夺战略,导致发展中国家大量人才流向发达国家,我国信息安全与人才外流现象都很严重,科技安全形势严峻;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信息传播快捷与自由交流带来方便,使传统意义的文化继承在全球化模式下失去原有空间,国家和文化边界正在消除,而文化生存是国家生存的前提条件,一旦文化遭遇威胁,必然给国家带来危机。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的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有挑战就有应对。

其次,谈谈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现状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积极健康,但也有迹象表明,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尚很薄弱。

第一、大学生对国家安全认识模糊。大学生对国家安全还停留在军事、领土、情报这样一些传统的、局部的认识上。当前,国家安全既包括国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等传统内容,也包括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新内容,全方位理解国家安全有助于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第二、价值取向多元,原则性衰减。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呈多元态势,虽其价值取向主流积极向上,但功利色彩较浓厚,实用享乐主义为大多数学生推崇。这些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无疑会削减主流价值的原则性,最终导致社会价值的散乱,使国家精神意识方面的安全面临消解危险。

第三、安全教育研究水平落后。当代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现状显然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无法应对全球化对国家安全的挑战。

最后,谈谈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

最重要的一点是,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是关心到国家生死存亡的社会工程。中外历史发展的经验一再证明,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对于国家的兴衰存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些中华民族的古训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历史一再证明,忽视国家安全教育必然导致国家危亡的同时,也向我们昭示了重视国家安全教育对于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当今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安全系数大还是安全系数小的国家,几乎都把加强国家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工程,把国家安全观念作为最高的社会公德来培养,并以法制措施加以保障。

另外,国家安全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综合性教育,在提高人的国家安全素质方面正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国家安全领域内无论物质建设、精神建设,还是制度建设,都与国家安全教育密切关联,都要依靠国家安全教育为之奠定思想基础。同时,国家安全领域内的人才培养、武器发展、人和武器的科学编组等等,也都要依靠国家安全教育为之注入生机和活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广泛、持久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篇2:试问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大部分人的国防意识逐渐淡薄,有些人认为,在当今这和平年代开展国防教育没什么意义,不起任何作用,其实这些想法是错的。从清朝时期开始,我们中国就开始签署了许许多多的不平等条约,这一切的一切就是我国的军事力量落后,国防动员工作没有做到位的原因,而恰恰国防动员是夺取战役主动权的可靠保障,所以在过去的中国,我们往往失去的是战役的主动权。因此,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加强全民的国防意识都很重要。

国防教育是按照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颠覆和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要求,对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加相应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无非两件大事,一个是发展问题,一个是安全问题。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它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大计。古今中外,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国防,而能够安然无虞地存在下去,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捍卫的合法权益,维护独立自主的尊严和生存发展的权利,就不能不强化国家机器的职能,就不能不重视作为维护国家主权权益与安全后盾的国防建设。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尤其如此,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胡锦涛主席曾说过:“青年是世界的希望和未来,有着篷勃向上的生命力和无穷的创造力”。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曾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所以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能极大地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青年大学生的鼓舞和带动下能凝聚全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任何困难都能战胜和克服。因此,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基础,又是推动民族发展兴盛的精神动力。

国家的安危与国防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大学生要自觉接受国防教育,认真参加军训,树立爱国主义信念,并切对国家军事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对国家与邻国,在国际上的军事关系,以便能积极的响应国防动员。同时要认真学习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掌握过硬本领,强身健体,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贡献力量。再者,大学生正是科技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大学生应是国防事业中的第一担当者;同时国防教育可以启发大学生们的忧患意识,使之有动力学好专业课程,让其有对国家无私奉献精神。

我学了《军事理论》后,对国家的国防动员有了深刻的了解,我明白了在平时里,保持一定数量的常备军是必要的,而战时动员的预备工作则是重中之重,人民群众是建设强盛国防的力量源泉。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历来非常重视动员预备,所以他们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他们认为“动员是迅速向世界显示决心的一个有效手段,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及支持总体战略的一个要害因素”。在信息化战争扑面而来的今天,其国防动员也在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不断

进行着调整。而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国防教育要通过很多种途径来传播,学校教育都有义务来传播防教育知识,所以高校中开展《军事理论》课程是意义重大的,自觉接受国防教育,这不仅仅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部分,更是历史赋予我们大学生的使命,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动员全民加强国防意识。

总之,国防教育可以提升我们的修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

国防意识的强弱,历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主要标志。国防观念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国防教育,能使人们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信念,树立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使命感、光荣感以及为保卫国家民族利益而自觉斗争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通过军事理论学习,能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其人格修养、情感意识和道德素质。

四、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

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国防能力。我们大学生,无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个个有专长,如果他们受过较好的大学国防教育,走上社会之后,绝大多数将成为骨干力量,在和平时期,他们是国防

教育的骨干,而一旦战争发生,他们便成为人民战争的排头兵,能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参与战争,形成强大的合力,取得战争的胜利。

五、国防教育是锻炼当代大学生健壮体魄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身心素质

对大学生强制性进行军事技能训练,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受到部队严明的组识纪律、雷厉风行的生活作风、不畏艰难的吃苦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锻炼健壮的体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并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综上所述,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我们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条件。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把他们培养成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的社会主义新一代的具体要求;是培养他们爱党、爱军、爱人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从而甘于奉献的崇高道德品质的客观要求;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优秀接班人和新时代祖国合格建设者、保卫者的现实需要。搞好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提高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全面建设小康之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所以,我们要具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精神,不怕吃苦,不怕流血,顽强拼搏,积极上进,自觉、主动地接受国防教育,并做到精益求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

要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加强国防意识,沙漠将会变成绿洲,一个和平、文明、负责的中国新形象将会出现在世界大舞台上,被世人所接纳。

篇3:试问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

一、落实中华传统文化符合当代教育政策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非常宝贵的人才资源,在他们身上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要让他们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这些深厚的文化基础要转化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动力,首先就要注意文化传统继承与弘扬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这对于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他们的文化意识,对他们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民族的传统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保持持续发展、走向兴旺发达、实现中国梦的原动力。

二、当代大学生应该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应该是对人的内心深处的道德本性进行开启,这个对本有道德的开启就是道德教育。道德人格是在人的心灵深处潜藏的,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使本有道德显现与光大。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道德教育理论。所以当代大学生应该明确个人身份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自身与国家不可分割。只有理解到这一点,大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地立志为伟大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因此,一个人与他人接触首先就应该以仁存心,以义存心,以善念与善行待人接物,将“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文化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只有懂得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才是人际关系的根本,才会使大学生将自身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才会使大学生真正融入社会,才会给实现理想和人生目标建立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古代传统文化典籍在当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三个方面能否有效地落实是完成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否可以真正实现的问题。将这三个方面落到实处的标志应该是使大学形成相应的文化品质和素养。那么,需要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使大学形成这样的文化素质呢?我们以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依据就应该是文化典籍。《纲要》指出“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典籍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中华文化精神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的重要保证。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不曾间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原因就是中国思想文化典籍的代代传承。一种文化构成大抵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思想文化,二是制度文化,三是行为文化,四是物态文化。

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意思是说,仁、义、礼、智这四方面的道德品性皆存于人的本心,就像人的四肢,天然具备。如果懂得就会将它们发扬光大,就像刚刚点燃的火会蔓延,就像刚刚喷出的泉水会流到远处。就是孟子接着说的“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说文解字》把“德”解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德具有实践性。许慎所谓内得于己就是说这种道德本性生于人的本心;所谓外得于人,就是说要通过外在的教育方式开启内在的道德本性。因此,道德人格的培育,关键在于开启大学生心灵深处的道德种子,使之发芽、生长,使之显现出茁壮的生命力量。也就是说,要把这种内在精神力量转化为外在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大学生研习文化经典的过程,也就是自身文化素质与文化品格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悌仁义、礼敬友善、诚实守信、修齐治平等文化精神不断地内化为自身的文化品格的过程,进而使大学生在内心深处生成家国情怀,懂得社会关爱教育和自觉的人格修养,进而使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从根本上全面提升。

摘要:当代大学生教育,应在各个方面从基本抓起,所以在当前形势下,从基础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形成价值观和基本人格有着全面的帮助。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全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根本保障,所以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当代大学生教育,思想政治

参考文献

[1]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4:试问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举措,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前不久,解放军报上刊登了一则新闻,说的是徐州空军学院一名学员刘传松勤俭节约引起学院与整个空军的强烈反响。据说吃饭时他的碗里都是一粒米不剩,菜汤喝得干干净净;平时除了买牙刷、牙膏、香皂、洗衣粉等生活必需品,他几乎没有多余的消费。每到周末,同学们都想外出逛街,每次回来几乎都是大包小包的,而刘传松上街的次数屈指可数,到现在对驻地都非常陌生,他把业余时间都用在看书学习上了。小刘同学勤俭节约的事迹让很多人由衷的钦佩。

然而,也有很多学生对此持不同的看法,如想成为典型的做作之类的。他们之所以有这类的想法,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廉洁没有一个真确的认识。一方面从内心深处对廉洁教育有抵触心理,认为廉洁教育是掌权管钱领导的事,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认为是“领导害病,群众吃药”,从内心深处抵触。另一方面个别大学生对党和国家解决自身腐败问题缺乏信心。

军校大学生是军队未来的管理者、指挥者甚至有机会发展为领导者,军队建设的后备力量,也是军队的未来和希望,能否培养和造就具有崇高信仰、高尚品质、良好修养,掌握丰富知识又能廉洁自律的军队人才队伍,是关乎军队建设发展的大事。加强对军队大学生的廉洁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有利于健全党风廉政建设

正所谓“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军队的廉洁作风代表着党的形象。军队院校的廉洁文化建设对军队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军校大学生抵制腐败思想的侵蚀。军队大学生是军队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最可宝贵的人才资源,更是军队管理的脊梁和希望所在。廉洁文化建设可以帮助他们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 ,帮助他们自觉养成倡廉、保廉、促廉的廉洁思想。另一方面,有利于军校大学生养成良好品质。通过系统的廉洁理论和知识教育,组织军校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廉洁为人民、为军队与国家所带来的利益,了解那些光辉的廉洁人物形象。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价值所在就是使廉洁这一党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自觉要求,使其学生时代逐步形成强烈的廉洁思想意识。

不断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积极做好军队大学生的廉洁教育,就是从源头上根除腐败滋生蔓延的载体,随着一批批清正廉洁的青年干部进入军队建设的队伍中来,必然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完善。

二、有利于促进军队廉政建设,提升军校核心竞争力

廉洁的文化氛围、宽松的学术氛围、积极的进取氛围、和谐舒畅的人文氛围是部队院校教学管理的目标。军队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份子,他们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面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缺乏免疫力,易于受周围环境和事物的影响。加强军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培养廉洁自律的意识,推动廉政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加强军队大学生的党风党纪、法律知识、反腐倡廉、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教育,完善高校德育体系,营造廉政文化氛围,可以提升军校管理效能和核心竞争力。军校廉洁文化建设可以发挥廉洁文化的教育和导向功能,有助于增强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军队大学生健康成长。廉洁精神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精神理念、道德准则可以强烈影响师生;廉洁制度文化通过规范、制约、监督等方式,鼓励师生拒腐行廉;廉洁环境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思想和心灵。军队廉洁文化建设可以发挥廉洁文化的规范功能,规范军队管理者廉洁管理,规范军队院校教师廉洁科研和廉洁从教,规范军校学生廉洁竞争。军队院校廉洁文化建设可以发挥廉洁文化的监督和约束功能,有助于不断完善军队院校运行体制尤其是制约机制,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三、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各种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必然廉洁,廉洁体现和谐。军队院校的廉洁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腐败若进入军校就会在政风、教风、研风、学风上出问题,诸如基建腐败、以权谋私、科学越轨、学术失信、考试舞弊等不良风气。如果这样,很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也办不出军队与国家满意的高等教育,更谈不上构建和谐校园。廉洁、友爱是和谐校园的精神内核。军队教育事业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构建和谐校园造成了冲击;人与人之间因缺乏足够的沟通和过度竞争导致彼此关系的紧张和复杂。军队院校廉洁文化建设能引导树立廉洁价值观,消除人际间的戒备心理,使师生员工在共同的理想追求中团结友爱。

军队院校担当着培养整个军队与国家人才的重要任务,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部队、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强军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应该将廉洁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建设的全过程,引领他们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启发他们的思想道德觉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构建和谐校园、共创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王丽华.论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M].天津人民出版社.

篇5:试问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 此时大学生面临一系列的人生课题需要解决。对于高校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措施, 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大学生的愤怒情绪的特点

1.1 情绪与愤怒情绪情绪是人类心理生活的一个重

要方面, 它是伴随认知过程产生并对认知过程产生重大影响, 也是人对客观现实反应的一种形式。从19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对它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 对情绪的实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 但由于情绪的极端复杂性, 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在心理学上, 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是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1]。

1.2 愤怒情绪的表现形式愤怒情绪主要有三种表达

方式[2]:一是言语:如叫嚷和高声反驳、说脏话等、二是行为:如摔、扔、砸东西等, 面部表情如瞪眼睛等。

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运用面部表情表达的愤怒的频次最多;用言语表达方式体现最多的为叫嚷和高声反驳, 其次是说脏话来表达愤怒;行为表达方式上, 敲、摔、击、扔、砸等行为使用频率最高, 调节不当的会打架、对他人造成人身威胁。也有个别人愤怒时会自己伤害自己。

1.3 不同大学生群体愤怒情绪的差异性Speilberger,

将愤怒分为2维度。状态怒和特质怒。状态怒是指由情境引发的心理、生理变化和主观体验。从愠怒到暴怒有不同的强度。一般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唤醒, 如心跳加快, 汗液分泌增加等, 同时可以出现认知障碍。特质怒是指在各种情境中都有体验愤怒情绪的倾向, 诱发愤怒情绪的阈限低, 对于竞争、拒绝、不公平容易产生愤怒。Speilberger将愤怒处理的方式分为3种:内向怒、外向怒、愤怒控制。[3]

1.3.1 性别差异在愤怒情绪的表达上, 男生较女生更

不爱表露自己的情绪, 一般压抑自己的愤怒情绪, 将其指向于内。

1.3.2 年级和年级差异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 往往

对一切存有幻想, 对各种知识领域都充满了疑问与兴趣, 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过于自负, 对自己的自我认识和作用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 处于不定阶段。二、三年级的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已经适应, 并具备了一定的情绪自控能力, 情绪状态相对比较稳定。但到了四年级后, 毕业在即, 高年级学生大多面临毕业考试、论文答辩、求职择业、恋人去向等诸多抉择和压力, 因此紧迫感和忧虑感十分明显。

1.3.3 生源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大

学生由于从小生活环境不同, 所经历的事情不同, 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同, 为人处世和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城市学生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 不如农村学生敏感, 能对事情有正确的认知。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2.1 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进行高校心理健

康教育的前提当代大学生是90后大学生, 与80后大学生有明显的区别,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文化背景差异。80后是在传统文化熏陶和外来文化冲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在心理上经历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搏争, 本土文化的烙印要强一些。而90后学生其成长过程受本土文化的影响就要相对少很多。第二方面是生活差异。80后学生的生活条件更艰苦些, 90后的学生生活所受到的苦难要相对少很多[4]。

2.2 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活动, 了解学生问题所在, 做好

预防工作高校要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每年进行一次人格及心理健康问卷调查, 不应仅仅针对新生。要对所有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人格特点及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进行差异分析, 了解变化, 以便有针对性的发现及解决问题。对于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 要采用各种形式加以教育, 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同学要及时送到心理医院就诊。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2.3 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提高学生抗挫能力

及调节能力高校应在不同年级都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面对的眼前问题及时教授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 尽量减少生活中负面情绪的产生, 对所产生的负面情绪辅以尽快的调节。除课程外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广播、报刊、心理协会, 心理电影等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2.4 建立完善的心理服务机构, 帮助心理求助者顺利

度过难关。应在各个院系都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培养各系辅导员及相关学生工作者, 使其具备心理咨询资格, 这将有效的扩大资源, 促进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广大学生工作者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要抓住有利时机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与学生进行沟通, 了解学生, 让学生接受自己的同时也接受自己的教育。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 对愤怒情绪进行及时有效地疏导。

2.5 合理的进行愤怒情绪管理教育, 提高大学生心理

健康水平在三种愤怒表达方式中, 愤怒控制是对心理健康最有益处的因素。通过干预降低大学生的愤怒表达倾向, 疏泄内向怒, 增强愤怒控制能力, 针对男生有较高内向怒的倾向, 对男生的干预要多注重其内向怒的表达, 引导其及时疏泄, 避免积累, 避免负面情绪积累过多造成不良社会后果。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9月第一版.

[2]彭聃玲.普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5月第二版.

篇6:试问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 传统文化;中职教育;中职德育;德育教育

G71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社会思想浮躁,传统文化缺位现实社会。作为对中华文明的有效传承,传统观念文化在现代思维体系中依然居于核心位置[1]。在中职德育教育体系当中,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导致了德育教育水平的低下。在中职院校中,学生相对较为年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教学性,对于提高中职德育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从中职德育教育体系及内容安排角度来分析,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不足,教学时间少,学生和教师不够重视,教学手段和模式老旧,都直接制约中职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

(一)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中职专业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2]。为了强化办学竞争力,中职院校将大部分教学精力都分配给了专业技术学习,对于德育教育,明显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当中,课程流于形式,不仅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教师自身也缺乏相应的重视程度,直接导致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手段单一、课程内容枯燥等问题。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当中,一般都是单纯的理论宣教,传统文化在课程内容中的比重很小,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课程缺乏认同感,认为德育教育都是一些“假大空”的东西,很难深入学习。因此,在中职德育教育当中,德育学科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传统文化内容在德育教育体系中更是严重缺位,根源在于思想重视程度的不足[3]。

(二)传统文化缺位现代课堂

在开展中职德育教育过程当中,不管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都存在着这样的思维误区,认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就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对于思想道德内容的学习是次要内容。因此,导致了德育教育学科时间安排不足,课程内容缺乏体系性和针对性,一般教学内容也都局限在职业道德上,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课堂中难觅踪影。在开展教学过程当中,德育教育老师不能将现代职业要求和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长此以往,德育教育水平的发展,跟不上专业技术科目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分析

(一)可以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在中职教育当中,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水平的专业人才,是开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开展专业技术的同时,通过开展德育教育,传导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满足现代教学要求。

职业技术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大局意识、节俭美德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当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足够的认同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足够的认知,认为其都是空洞的理论,缺乏足够的支撑。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教育,可以夯实学科基础,在宣讲理论的同时,通过中华传统文化,寻求理论根基,提升教育的扎实性和针对性[4]。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在现代社会竞争发展当中,这些思想依旧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德育教育课程而言,中华传统文化是其理论根基和思想源泉,通过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德育教育水平和效果

(二)可以服务专业技术课程学习

开展德育教育,可以有效服务专业技术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更好的开展专业学习。利用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专业内容,强化学生责任意识,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从古至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发展一脉相承,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和典型案例,都是对职业精神的最好佐证,通过强化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体系中的有机融入,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开展专业学科的学习,提升学习的效果,保障专业学习按照正确的价值方向发展。

在中职德育教育当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强化学生对于中职德育教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人文特征,可以丰富德育教育体系,提升课程教育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更积极主动的完成德育教育课程,提升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教育的路径

(一)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在开展中职德育教育的过程当中,强化传统文化地位,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要空洞宣讲理论,要强化典型案例和典型人物的选取,提升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榜样和抓手,提升德育教育效果。中华传统文化中包换的历史文化资源,正是开展当代中职德育教育的理想素材[5]。

(二)利用传统文化提升综合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体系,不是对理论的单纯宣讲,在传统文化当中,不仅有为国献身的仁人志士,同时也要技术精湛的能工巧匠,通过思想道德和专业水平两方面的引导,可以有效提升德育教育水平,同时服务专业教育,打造全面发展的现代技术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德育教学体系中,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实践教学当中,德育教育工作者要突出传统文化地位,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现代德育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引和督导。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发掘,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可否认,在中职德育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传统文化缺位的问题,亟待教育工作者做出相应改进,进而实现中职德育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海星.新时期中职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A4):162-163.

[2]李春来.浅谈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J].科教文汇,2011(20):19,24.

[3]杨涵.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科学时代,2014(2) :147-148..

[4]刘燕晓.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的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3):142-142.

篇7:试问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

一、当代中职教育学校传统文化的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使得中职学校在实际教学中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上, 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淡化了对文化课的教学, 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教学。例如,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 老师过分注重对阅读或写作技巧的传授, 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功能是熏陶、感染学生, 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情感、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事实上,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缺乏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因此, 老师应把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主动性上。科学的教学体系不仅要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 还要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功能, 使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 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当代中职学生道德品质的现状

当上课铃响时, 满校园的学生还在悠闲地踱着步; 课堂上, 嬉笑声、喧哗声难以入耳, 面对老师提问一无所知; 课下玩电脑打游戏, 作业不做, 该交时东拼西凑; 有些学生打架斗殴甚至打骂老师。这些现象经常发生在中职学校的校园里。学生挑战道德规范, 不守纪律。究其原因, 主要是他们缺乏道德情感的教育, 无论是家长教育还是学校教育, 都忽视了对他们道德的教育, 以至于他们缺少自律意识和自觉观念。

总的来说, 第一, 中职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没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他们当初选择中职就是为了学习技能或者是应家长的要求甚至是随大流, 他们来到中职后, 抱着“一技在手吃穿不愁”的想法, 没有更大的追求, 也不清楚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规划。第二, 中职生抗挫折能力弱。很多同学面对一些困难和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不能及时、很好的调整, 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有些同学甚至觉得自己没有高学历会被瞧不起, 具有很强的自卑意识。因此, 中职的教育教学必须把对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提上日程, 发挥语文教学的教化作用, 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增强他们的道德自觉, 提高他们的行为规范意识。

三、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学生管理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既要加强对学生“社会化能力”的培养, 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道德观有其独到的见解, 在提高中职学生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能够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育之于学生, 德之根本。因此,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传统文化在德育方面的精髓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 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作为中职生, 践行爱国主义就是从自身做起, 从点点滴滴做起: 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使自己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具有班级荣誉感, 积极参加活动, 为班级争光; 积极参加志愿活动, 为那些需要的人献上自己的爱心。第二, 仁爱原则。主张“和为贵”, 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 倡导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对于中职生而言, 在人与人交往中要想得到别人的信赖首先要学会谦敬礼让, 懂得真诚地对待他人。第三, 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正确的价值观要求我们学会做一个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 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社会、自然关系的人; 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第四, 理想。理想是我们不断取得进步的动力, 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因此, 加强文化传统教育, 能够全面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中职学校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一, 传统文化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是一个鲜活的载体, 具有源泉和指引作用。比如, 传统文化包括许多经典之作、研读这些经典之作, 学生能够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 体会并领悟亲情孝心、爱岗敬业、爱国与责任等这些优良品质, 然后对照自己, 反省自己, 从而一步步提高自己, 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这样,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还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兴趣。

第二, 有利于增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由于中职学校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上, 中职教师对文化基础教学重视不足, 而且采取的教学方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 对理论知识长篇大论, 缺乏新意, 这导致中职生学习语文缺乏兴趣, 自主积极性也不高。为此,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的讲解, 如谈谈对红楼文化、经典小说等的个人理解, 这种形式的教学契合学生心理,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 可以开展一些以传统文化为支撑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 寓教于乐, 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提高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主动性。

四、结语

总之, 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源泉和指引作用, 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师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摘要:近年来, 随着中等职业院校的扩招, 招生质量参差不齐, 在校学生难以管理成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遇到的难题。另外, 一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为了解决学生难管理这一难题, 应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 重视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职德育,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春来.浅谈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J].科教文汇, 2011, (7) :19-24.

[2]刘高宏.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夯实中职学校德育根基[J].现代语文, 2013, (9) :85-87.

篇8:试问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

一、遵循规律,教有次序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古圣先贤们就对师德师道的建树、对学子的德智培育提出了积好的建议和办法。比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就明确地告诉人类一定要树立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思想,对教育而言就是要因材施教、遵循人的天性而施教;又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告诉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道德得到彰显,让天下人革旧更新,使人们能做最好的自己;再如“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学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学记》),不仅明确了教育的次序、更明确了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还有“开而弗达则思”、“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都是值得我们这些后来人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一定的规律,教育更是这样。很多人误读了“学而优则仕”之古训,其完整解读应该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就是说“仕”做好了、做得很优秀了则可以静下来学习,“学”得很优秀了则应走出去为仕,“学”是修养、“仕”是发展,发展好了需要修养、修养好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兴许是由于误解了孔子人文思想之缘故,所以后来人读书的目的变成了只是为“仕”,说得再直白些就是“读书做官”论,而近两年有老师更是直截了当地教育学生:“读好书就是为了娶美女、赚大钱”。真替孔子叫冤、为中华文化而心寒。笔者认为,教育不仅要有正确的目标,还要遵循规律、遵守次序,如果方向错误、违背了规律、没遵守次序,不仅不能教育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更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次序混乱、价值观病态。因为,教育有足够的能力培养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或者是破坏者!

笔者很认同《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教育次序。惭愧的是,《弟子规》也是近几年本人从事中职教育过程中才补上的一课。通过“补课”,本人认为中职教育最重要的是“成人”教育。其理由主要有三:

一是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是“为了考高中”的教育,所以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是“副课”、更可能是“摆设课”;因此,中职教育作为学生“入世”前的最后一个全日制教育阶段,一定要“补课”,一定要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孝悌教育”和“社会化能力”培养。

二是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形是“设备科技化、管理流程化、分工精细化、操作简单化”,中职生走上工作岗

位,基本上都是普通操作工人;就现代企业对普通工人的能力要求而言,最重要的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是忠诚、认真、合作的品质,最后才是“必要的知识”;因为“产品象征人品”,只有好的人品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有很多知名企有一个共同的人才观,那就是:“有德无才是半成品——可塑之才、有德有才是精品——重用之才、无德有才­是危险品——清除之才”;所以,对学生“谨信、爱众、亲仁”的品质教育不能不加强。

三是对就读中职的学生而言,最不愿意呆的地方可能就是教室,最不喜欢别人问的事情可能就是学习;但这一点也没影响他们的依然活泼可爱,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优点甚至是许多优秀的高中生们所不具备的。因此,我们应该首先用心、用行动去教会他们“孝悌、谨信、亲仁”,去发现和提升他们的善良本性,等到他们自己认为“有余力”后再去要求他们“学文”;这样不仅会减少教学阻力、使教学更为有效率,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是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才会使学校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

二、以人为本,管有核心

学生管理是科学,更是艺术。中国的传统以“诗、书、礼、乐、射”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对我们后人是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的。其诗也益志、书也培智、礼也显德、乐也养性、射也健体;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人格教育”和“社会化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法,对中职的教学、尤其是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中职生是目前所有学生中最难管、也最需要加强管理的人群,但“强管理”不是“死管理”,“死管理”不是把学生管得“逃学”就是把学生管得失去灵性,因为这类学生中的绝大多数父母对他们的管理是非常强硬的,其强硬的态度和严厉的打骂是目前学校及老师所不及更不敢的;正如亨利·C.林克博士说的那样:他们的主要毛病在于缺乏价值观,没有信仰,缺乏人生目的。因此,对他们单靠强硬的管理显然是行不通,至少是不够的。对中职生的管理不仅要用制度,更要用心、用情、用艺术;要把培养学生的“有价值感”、“有意义感”作为教育的起点。作者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中曾设计了对在校学生管理分为三阶段、三种形式的“分段管理法”,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明事理、知耻荣、行孝悌、会礼仪、善合作的“社会人”,其核心在于学生的人格培养。整个管理方案分为三个阶段、三种形式:即第一阶段为第一学期,其管理实行军事化、制度化、全封闭、全过程的“硬性管理”形式(以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班级管理、课堂管理、宿舍管理、放假管理等为主);着力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第二阶段为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其管理实行《三大纪律八项礼仪》的以纪律为纲、以礼仪和各种艺、乐活动为形的“礼乐管理”;着力培养学生知荣辱、明事理、善交流、敢担当、有风度、有气度、受欢迎的社会人。第三阶段为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其管理实行以引导、开放、服务为形式的“适应性管理”,主要采用职业规划、社会调查、模拟面试和模拟拜访的形式进行管理,着力培养学生的计划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与人打交道的胆量和能力。

三大纪律:

第一不打架;有事说事、自我反省、学会自我保护,确保不有意伤害自己和他人;做一个讲道理的人。

第二不偷盗;珍惜财物、自律自尊、不怀侥幸心理,未经他人许可不动用其财物;做个让人信任的人。

第三不私逃;有理讲理、无理道歉、学会担当,确保自己和家人不受伤害;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八项礼仪:

(1)孝敬长辈;出门请示、回家道安、真情相告、语言温和,不做让父母伤心的事。

(2)尊敬师长;见面问好、相遇让道、坦诚沟通、说话讲理,完成好老师交办的事。

(3)善待朋友;关心同学、相互勉励、轻不言骂、重不动辱,不做同学相残的事。

(4)文质彬彬;衣着端庄、举止得体、面容卫生、语言文明,不做自己后悔的事。

(5)谦逊礼让;乐于请教、懂得求助、扶持弱小、做事有序,多做给自己积德的事。

(6)诚信自爱;不乱说乱窜、不乱扔乱吞、不耍小聪明、不占小便宜,学会按规律办事。

(7)和而不同;演讲辩论、艺乐班会、集体活动、积极参与,既要锻造自己又要把集体的事当自己的事。

(8)知耻明荣;提问应答、站立大声,偷传暗语、很不光明,做阳光少年、做与自己身份相宜的事。

通过这种管理,绝大部分同学能在比较愉快的气氛里接受教育、认识自我、改正错误。

三、教书育人、重在师德

笔者不敢苟同“老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之说,只是觉得教师是一个最伟大而又最危险的职业,因为,老师既有能力培养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也有能力培养人类社会的破坏者!

现在的很多老师,不知《学记》为何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在中国近期教育中,什么《学记》、什么《大学》、什么《弟子规》、《论语》被视为没什么用的书,这是一种事实。因此作者认为胡锦涛主席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策略是非常正确也非常及时的。作为学校,一定要加强师德教育和构建“和谐师生”的师德建设工程;笔者一直认为:教育之发展,教师是关键!

(1)教育部门应严把“教师资格”关,现行的教师资格证只重视形式,尤其太重“关系”,这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甚至是一种犯罪。许多持有“教师资格证”的老师,其讲授的课非常不受学生欢迎的事实各校都有。现在教育部门开始对教师实行“师德评价一票否决制”很好,但仅仅扣工资是不够的,而是应将其坚决、永远地清除出教育部门,任何性质的教学单位均不得再用。

(2)学校应有严格的教师聘用章程和考评体系,还要有务实的师德培训办法;把新进老师在大学课程中没有学习的《学记》《中庸》《大学》《论语》等传统中国文化课尽快地补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首先要完善教师的人格再教育,培养老师高尚的师德,使老师不仅能用足够的知识“树人”、更能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和“升华人”;现在的学生自私、重利、会钻营是从哪里学的?可以说社会、家长和老师都是“老师”!

(3)“学学半”(学记)告诉我们教学与求学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所以,要完善学生评教体系并将评教工作落到实处,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既要用制度、用礼节去规定学生的行为义务,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性”和特点,让学生学会用礼貌、得体的形式给老师提建议,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据报道,全世界已成立了249家“孔子学院”,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文化越来越受到人类有识之士的普遍尊重和高度重视,如何认真地学习、正确地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以促进中职教育,任重而道远。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扬是每个华夏子孙的责任,更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篇9:试问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

一、在医学生中开展死亡教育的价值分析

在医学生中开展死亡教育,有助于医学生人生观的培养,实现医学生的自我成长,同时能够激发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进而更好地开展各项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一)培养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实现医学生的自我成长

死亡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观的教育,能够使医学生深入认识到人由出生到死亡这一不可逆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能够正视死亡、直面死亡,真正发起对生命的思考,形成对死亡意识的觉悟,提升医学生的压力抵抗能力,使每一位医学生都能够形成良好的生命观念与综合素养,做好各项人生规划活动,实现医学生的自我成长。

(二)激发医学生的生命敬畏之情,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医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每天需要面对各类死亡案例。死亡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激发医学生的生命敬畏之情,使医学生能够更加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并将这种对生命的敬畏之情转化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更好地开展各项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不断转型与发展。

二、医学生中开展死亡教育的策略分析

医学生中开展死亡教育,可以通过注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开展周期性教育活动;注重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整合多学科内容以及注重教育方式的多元性,丰富教育平台等方式,真正发挥死亡教育的价值。

(一)注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开展周期性教育活动

在医学生中开展死亡教育,需要将死亡教育的内容深入融入各项基础学习阶段与临床学习阶段当中,切实发挥死亡教育的价值。

基础阶段中的学习,可以以理论知识指导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死亡文化、死亡知识等等,使学生能够消除自身面对死亡的恐惧心理,通过掌握死亡心理、死亡类型等相关知识,为学生医疗服务工作质量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临床工作阶段可以以实践为主,侧重于临终关怀的方式、语言共同的技巧等等,与患者进行热情的沟通,给予患者适当的人文关怀,尊重患者所在地区、所在民族的文化习俗等等。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模拟相关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自由地表现,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保证死亡教育的质量。

(二)注重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整合多学科内容

医学生死亡教育中需要结合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注重教育内容的开放性特点,保证死亡教育的实际效果。

比如,可以融合医学伦理学、思想品德、心理学以及法学等各类课程知识,将各类学科内容实现有效整合,使学生能够综合掌握死亡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注重教育方式的多元性,丰富教育平台

死亡教育指导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需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融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教育内容,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影片欣赏、主题教育或者是情境模拟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指导,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下,增强学生的综合知识学习能力与实践水平。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医学生中开展死亡教育的价值比较突出,对医学生的发展与医学事业的发展均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注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开展周期性教育活动。注重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整合多学科内容以及注重教育方式的多元性,丰富教育平台等方式,切实发挥死亡教育的价值,保证死亡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钰琳,冯现刚,陈佩云,等.死亡教育干预对医学生死亡态度影响的准实验性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6,2(11):138-140,151.

[2]鲍中义.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生命教育内容、目标及实施方法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6(13):805-807.

篇10:试问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颜元;实学;教育思想;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0)03-0041-02

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直隶(今河北)博野县北杨村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实学教育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一生研习儒家经典,从事教育活动,提出了系统的经世致用、重实学、重习行的教育理论。他与教育有关的著作主要有《存学编》、《存性编》、《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等。颜元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尤其是他关于实学的教学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学习和研究颜元的实学教学思想无论是对于目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还是对于实践型、创新型人才培养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颜元在长期的实学教学实践中,认真汲取前人的优秀成果,不断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实学教学观。他的教学以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为目的,把人的真才实学放在首位,重实用知识的掌握;强调学习者亲身的“习行”是获取真正有用知识的重要来源,重视“躬行实践之”,以求诸客观的实际事物;提出“见理于事,因行得知”;反对“穷理居敬”,“墨守一先生之言”,提出“学问以用而见其得失”,认为“实用”、“实践”才是衡量“真知”的标准,倡导创新。

一、“手格其物,而后知至”——实学态度教学观

顏元通过对历史上各种教学思想的比较分析,认为无论是“静坐澄心”、“穷理居敬”、“求之人生以上”,还是“察见端倪”,都不能使人获得成功,而惟有重在自己的“实行实用”,才能帮助人们“办天下事”,是人才成长的正确途径。因此,颜元在人的知识来源问题上,非常重视躬行实践、格物致知,他的教学实践始终把“习行”和“躬行”作为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而加以强调,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和教育学生勤奋刻苦求学;不但如此实学教学实用观,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一生勤奋好学,并且老而弥坚。“格物致知”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孔子虽然提出了“生而知之”,在实际中注重和实行的都是“学而知之”,倡导“好学”、“乐学”。他自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为了探索人生之“道”,他终生勤学,孜孜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确实是个通过刻苦学习而达到“博学”、“多能”、德才兼备的典型。颜元在知识论上,发展了“格物致知”,他认为“手格其物,而后知至”,“格物”之“物”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具体事物,“格物”是亲身去接触这些具体事物,“犯手实做其事”,这样才能取得对于各种事物的真实知识。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他的以“习行”为中心的实学态度教学观。

这种实学态度的教学观对于今天的学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迅速发展与变化的时代,人们为了跟上发展的步伐,必须不断学习;同时,人们为了改革和创造新的社会,也需要不断学习。彼得一圣吉认为,只有拥有比对手更强的学习能力,才能在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尤其是教师职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观念,没有勤奋专注的精神,不在教师生涯中“手格其物,而后知至”是很难成为称职的教师的。今天,我们重温颜元的“手格其物,而后知至”实学教学仓唰观思想,对于转变学习观念,形成良好的学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意义十分重大。

二、“学用一致,利济苍生”——实学教学实用观

颜元提出这一教学思想观点,是针对当时自明中叶以来理学教学的空疏无用而提出的。当时的各种学者,大都严重脱离实际,热衷于空谈心性,专注于八股时文,而对正在发生剧烈变动的社会却漠不关心;同时,又都鄙视实际的经世才能,视治财赋为聚敛,垦荒戍边为粗材,读书作文为玩物丧志,留心政事为俗吏。为了充分地贯彻这一思想,颜元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突出地把广泛、实用放在首位,发挥每一种学科的价值优势,努力实现培养货真价实人才的目标。

颜元认为,“禹之治水,非禹一身尽治天下之水,必天下士长于水学者分治之,而禹总其成”,也就是说要“经世”治国,光有中用的“君相”和“百官”还不行,还必须有“百职”专门人才。因而他更进一步指出,把士子培养成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而为“生民办事”,发展社会经济,为我国实学的开设提供了创造性的开端。

颜元的“学用一致,利济苍生”思想,折射出当时那些比较注意实际,迫切要求发展社会生产的城市工商业者对教学的要求,对于改变当时的空疏学风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十分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周围的社会现实,联系最新的科技发展成就,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当今的社会现实,掌握立身处世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面对知识经济的今天,培养造就具有终身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任务,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取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更取决于教师教学中的价值取向。是否真正能够在学生的发展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传授经世致用的知识固然有意义,但引导和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获取的方法,学会学习,能够会学,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三、“只因是个活心”——实学教学创新观

颜元极为重视学生“活”心的培养,根据学生有无“活”心,就可以判断他将来的造化。在那个时代,谈到什么追求的境界,一定将圣人作为榜样。颜元也是这样,认为圣人之心的特点是“活”。他说:“看圣人之心随触便动,只因是个活心,见可喜便喜,可怒便怒,推而至于万应曲当,天下归仁,总是个活心。宋儒辄言不为事物所胜,以‘呼人不至,声不加大’、‘远近一般缓走’状德行,恐正予所谓禅家死其心也。”

上一篇:皂角树下的随笔下一篇:版经典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