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课程设置土木工程论文

2022-04-22

摘要: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造价工程师,其课程设置应突出应用型本科特色,教材选用深浅程度应适中,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工程师课程设置土木工程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工程师课程设置土木工程论文 篇1:

“五有”理念及专业认证下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摘要]为达到“五有”人才培养目标及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该研究通过对二者的深度剖析,建立了对应的关联指标,并对每门课程进行了指标属性分配,从基础上改革了山东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实现了“五有”人才培养目标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课程全覆盖

[关键词]“五有”人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山东理工大学于2017年提出了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下简称“五有”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1],为该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我国于2016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2],此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受理数量大幅度增加[3-4],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共有198所高等院校的846个工科专业通过了专业认证,成为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的成员[5-7]。

山东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白2001年起开展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具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具备工程技术与管理核心技能,能在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等行业从事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等方面工作,毕业后经过5年时间的锻炼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并成长为执业工程师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前有在校生800余人,每年为社会输送人才约200人,为山东乃至全国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助力。山东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紧跟专业发展的步伐,提出了以培养“五有”人才为目标,加快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步伐,以《山东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2017版)的编制为契机,展开了基于“五有”人才培养目标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的课程体系研究。

一、“五有”人才培养目标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关联指标研究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关于毕业的要求

《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文件》(2017版,总第6版)通用标准巾将学生毕业要求划分为12项必须完全覆盖的内容,如表1所示。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关于毕业要求中的十二条,包含了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强调了学生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个人与团队、沟通与交流等多维度的人才培养目标,认证的理念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取向以及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

(二)“五有”人才培养目标

“五有”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山东理工大学“十三五”规划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其核心内容涵盖了社会责任、创新精神、专门知识、实践能力以及健康身心等,表2为山东理工大学“五有”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

不难看出,“五有”人才培养目标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巾毕业要求的十二条要求不仅互为补充而且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巾,只有综合考虑这两种体系,才有可能培养出素质过硬的新时代“五有”人才。

(三)“五有”人才培养目标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毕业要求的十二条要求的关系

综合分析“五有”人才培养目标与“T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毕业要求的十二条要求,不难发现这两种理念具有高度融合性。通过对这两者进行深度的分析与总结,建立了“五有”人才培养目标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巾毕业要求的十二条要求的一一对应关系,详见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五有”人才的每项目标至少对应着两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可以说两者的关系密切,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及细化。以此為基准,山东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培养方案设置过程中进行了涵盖两种理念所有要求的设计。

二、山东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一)课程设置

这个课程设置改革是通过对“五有”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进行深入分析,在《山东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2013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大规模改革。对每门课程进行“五有”人才培养目标属性以及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条款的分析,如表4所示。随后对课程设置与“五有”人才培养目标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进行梳理,避免培养漏洞,以实现“五有”人才培养目标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条款的全覆盖,如表5所示。

通过对上述课程进行分析与设置,每项“五有”人才培养目标至少有相对应的26门课程来支撑,同时,每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也至少有7门课程来支撑。通过上述设计,实现了课程设置与“五有”人才培养目标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全覆盖。

(二)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分析

山东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以“五有”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为目标,对设置的所有专业课程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重点梳理了前后课程的逻辑关系,课程与“五有”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切合度与支撑点,确保了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下设道路工程、建筑工程、桥梁工程这3个不同的专业方向,3个方向采用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平台课程相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分类设置的基本思路,既保证了学生在大土木范围内的学科知识面的宽广性,义体现了学科方向的特色,这对于培养全面型、专业型的高素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山东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17版教学计划的专业课程框图如图l所示。

(三)课程改革力度

通过对比新旧两版培养方案,可以明显地发现此次課程设置改革的目标与力度,表6是新旧两版培养方案的对比。

从表6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总学分压缩的情况下,提高了实践环节、选修课程、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的占比,不再一味地强调专业课程的重要性,而是面向“五有”人才培养目标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同时在工程专业类课程的设置上强化了“精”“专”“尖”的要求,切实做到了减学分不降教学质量。

三、实践课程改革推行“五维一体”保障机制

实践环节比例的提升,势必需要合理的机制保障该环节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基于土木工程专业特色的新“五有”人才培养目标展开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研究,同时建立实践教学实施的保障体制,建立“五维一体”保障机制。

(一)“五维一体”保障机制

“五维一体”保障机制是指基于双师型教师机理机制、教育教学协同育人机制、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学生自主学习引导机制的实践教学实施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五维一体”保障机制的顺利建立,山东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现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走出去、引进来”的口号,近3年引进青年博士6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5%,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90%,颁布了效果实践环节实施与考核制度,建立了24个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了54位校外实践环节兼职指导教师,并提升了学生实践环节动员会规格,切实让学生自身重视实践环节。

(二)建立了“导师制”与“薪火制”体系

建立了“薪火制”,以教师的言传身教改善教风、学风,弘扬正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康的身心,保障其运行通畅;对现行“导师制”进行改革,师生结对子,完善与改进“导师制”的职责与考核标准;建立“薪火制”与“导师制”并举的体系,加大对学生“有社会责任、有健康身心”工程素养的培养力度。目前实现了每位本科生有导师,每位导师有任务,教学风气明显改善,正能量的传播也初见成效。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山东理- -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五有”人才培养目标以及“T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深度剖析,建立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改革了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于2017年9月开始实施。正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巾“持续改进”所要求的,在实施过程中保持持续改进机制,力争使山东理工大学早日在满足“五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认证。

[参考文献]

[l]高萌.全力构筑“三平台、一体系”,培养“五有人才”: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全员育人实践案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18):174-175.

[2]黄正均,苗胜军,张磊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1):209-212+237.

[3]夏才安,许四法.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工程课程教学优化:以《工程项目策划与管理》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463-466.

[4]黄冬辉,宣卫红,刘志峰,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毕

业设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49):161-162.

[5]秦立平,张宇旭,缑勇等.提高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法的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8(5): 63-67.

[6]鲁正,翁渝峰.中外土木工程防灾专业结构动力学课程比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8(4):13-17.

[7]陈钦元.基于能力培养下的土木工程专业教改新模式探讨[J].高教学刊,2018(21):127-128+132.

[责任编辑:庞丹丹]

[收稿时间] 2019-03-18

[基金项目]山东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五有’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路径研究”(4003-118013),山东理工大学课程综合改革项目“《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综合改革”(4003-118183)。

[作者简介]张文刚(1986-),男,山东淄博人,博士,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作者:张文刚

工程师课程设置土木工程论文 篇2: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造价工程师,其课程设置应突出应用型本科特色,教材选用深浅程度应适中,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实践

我院于2007年成功申报工程造价专业,为了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获得造价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够在建筑、房地产和工程咨询等领域从事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工作,具备一定的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我院的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我校工程管理专业造价方向基础上,以及对市场需求调查与研究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提炼造价专业的培养方案、模式及目标,同时结合实际的教学效果,检验既定方案与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

一、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明确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获得造价工程师基本训练,主要在建筑、房地产和工程咨询等领域从事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定位培养方向时,必须突出“应用型”特色,要注重教育应用和实践能力。

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工程建设一线培养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建筑施工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具有熟练编制建筑、安装、装饰及市政工程等各专业工程招标投标文件以及预、结算文件的能力,成为知识结构相对健全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专业人才,可以在毕业后到设计院、建筑业企业、企事业单位的基建部门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工程建设从业单位从事工程造价的相关工作。

应用型本科造价专业学生除了应具有各专业学生都具备的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外,在毕业时还应具备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等项目前期决策的能力、编制各专业工程估算、概算、预算、结算的能力,开展工程招投标、合同谈判、合同管理等一切造价工程师应具备能力。

二、结合专业特色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专业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院工程造价专业是文理科省兼招专业,分别设文理两套课程体系,对于课程设置中专业基础课程略有差异,如大学物理、工程力学等要求的深度略低于理科,课程的设置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在专业课中,除了土建专业的造价课程外,还开设了建筑设备与环境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技术、市政工程与计价、建筑电气工程计价、装饰工程与计价、建筑设备工程计价、道桥工程与计价等,紧密与当前社会需求相匹配,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适合从事各个专业的造价工作。此外,还开设了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课程,如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房地产估价、国际工程估价、建设监理概论、建设法规、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是学生们的知识结构更趋于健全,使学生对工程建设从业单位的中各个角色有所了解,能更快的适应行业。另外,在进行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设置时,必须突出特色,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三、教材选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均应突出应用性,满足社会就业需求需要,突出应用型教学特色。其中,教材是基础和关键。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结构等以应用为目的,深度不需要与建筑工程专业一致,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建筑设备与环境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技术、市政工程与计价、建筑电气工程计价、装饰工程与计价、道桥工程与计价、建筑设备工程计价等专业课程以最新颁布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为依据,由于教材往往滞后于新规范、新标准,所以造价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必须跟上行业步伐,对新规范、新标准同步传授与学生。2010年工程造价教研室老师参与编写《建筑工程计价》这门教材,此本教材突出应用性,里面的例题、复习题和参考案例都已实际工程为模板,使学生们掌握对于如何做一个完整的造价文件。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自身培养与外聘相结合

工程造价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对专业教师的需求不必全部必须具有博士硕士等高学历的要求。造价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那么对老师的要求同样要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目前普遍存在着高学历年轻教师的学历高,但是实践经验严重不足这种情况,所以学院应在注重教师学历层次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一些施工单位和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把年轻教师送到工程一线去学习和锻炼,经历一到两年的时间,优秀的高学历教师的实践能力会等到一个很大的提升,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重点能够明显突出。我校在2008年、2009年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工程造价的教师都参与其中,对施工技术问题能有了更好的实践经验,之后讲述工程造价等专业课程有很大的提高。

由于工程造价专业近几年的市场需求较大,所以在招生规模较大,普遍存在着师生比不足的情况。在充分发挥自己学院专任教师的基础上,可以聘请校外的知名教师和工程一线的工程师来补充不足的师资。外聘的知名教师可以给学院带来兄弟院校的研究成果,对学生来讲可以接收更多的专业思想,对学生的成长来讲非常有好处;对于专业性质较强的实习课程,可以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工程师,他们经验丰富,讲课具体,尤其在工地现场的讲解,可以解答学生在课本上遇到的很多问题。但是对于工程一线的工程师刚开始讲课存在如授课经验不足,或语速过快,或讲课的条理性较差等问题,所以学院也应注重培养一批稳定的一线工程师外聘教师,既节约学校开支,教学质量又可以得到保证。

工程造价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其人才的培养定位、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验实训、毕业设计内容及专业特色等问题颇具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翔,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山西建筑,2007(36).

作者:韩丽红

工程师课程设置土木工程论文 篇3:

建环专业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课程体系融合改革与探讨

摘  要: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何使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背景下,建环专业本科生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与土木、市政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内的相关专业有很多相通点,进行学科融合建设,能够使建环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更适应社会的需求。本研究通过问卷调研的形式,获得建环专业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融通建设改革的依据,并结合高校建环专业现行的培养计划,对其课程体系融合改革进行探讨,为建环专业课程体系的制定提供建议。

关键词:建环专业;学科融合;课程体系改革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经过近70年的建设和发展,专业在国民经济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国家和社会对建环专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使得专业领域得到拓展并展示出专业强劲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随着新工科建设的号角吹响,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更多的关注,工科教育应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需求相结合[1]。而掌握建环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多向需求并进行学科融合,是实现建环专业进一步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可持续建设和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建环专业本科生教学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上与土木、市政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内的相关专业的融合和协同问题,是建环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设计改革的关键之一。

一、国内建环专业现状

(一)高校建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设有建环专业的高等院校师资和生源质量差别很大,办学层次参差不齐。近些年建环专业本科教育在“扩宽基础、淡化专业”的口号影响下,外语、数学、计算机、人文社科类课时比重增加,专业课学时相对减少很多,与 2001年相比,專业课学分减少20个左右,相当于缩减了5-8门的课程,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明显不能满足工程师的基本要求[2]。目前国内建环专业一般本科院校每年招生人数约占总招生人数的85%。一般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可见工程应用型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建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3],所以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建环专业人才需求发展的趋势

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阶段,很多行业向高、精、尖发展,它们中的某些产品对生产环境的要求很高,这提高了对建环专业人才迫切需求。而且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建筑体量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加大了对建环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建筑环境控制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电子制造技术的发展和生物制药等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该专业洁净控制技术的发展;建筑总量的增加和对建筑节能的重视也使懂得专业技术的运行人员供不应求[4]。

二、各高校建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一)专业方向课程设置调研

本研究对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以及中国矿业大学八所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调研,主要研究各高校在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内容,调研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各高校的专业方向上培养方案基本是一致的,都符合《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教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课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专业知识课包括暖通空调、建筑热备自动化、冷热源设备与系统、建筑设备系统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能源系统测试技术,工程管理与经济。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系统掌握建环专业理论知识、设计方法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具体研究方向和方法。但是这些课程中缺少讲授与本专业有关的法规、规范和标准的课程;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偏理论、偏设计,工程应用方面的课程较少;同时,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也都是传统的技术和知识,缺少本专业新发展的相关技术知识,不利于学生对本专业的动态和发展趋勢的了解。

(二)课程体系研究与分析

结合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以及中国矿业大学三所高校现行的建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它们课程设置的内容,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课程体系改革提出合理建议。

三所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大同小异,有很多相同的部分,基本都是由通识性知识课、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课、专业基础知识课、专业知识课以及实践教学课组成。其中力学类课程天大分为两门,分别是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而中国矿业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设置了一门工程力学,相对来说学时较少,后两所大学在力学类相关课程可以进一步加强;对于专业方向课,天津大学的供热工程、空调工程、通风工程分别授课,而中国矿业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将三门课程合并成一门暖通空调,使授课更具有系统性,有利于同学们对专业知识更全面的掌握,贴合实际工程应用;同时可以看出三所高校的课程设置中通识类基础课所占比重较大,专业方向的学分较少,可能会造成学生对专业类知识了解不够深刻,从而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

在与土木工程的课程关联上,天津大学相关的课程有建筑技术经济学、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概论三门;大连理工大学相关的课程有建筑概论、建筑法规与施工组织管理两门;中国矿业大学相关的课程有工程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材料两门。可以看出三所高校课程体系内容与土木工程专业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在专业基础课中缺乏对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知识的渗透,而且这些关联课程偏重理论,缺少对于工程的实际应用关联,不利于建环专业毕业生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的配合,建议可以理清各主干课程主要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构思实践性强的综合性工程题目,在统一规划的框架下分解题目,以特定的设计任务为目标,分阶段作为各课程设计题目供学生协作完成[5]。

三、建环专业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融通

为了探讨建环专业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如何进行课程融合改革,本研究采用问卷调研的形式收集了各地专家学者的意见。

(一)调研问卷分析

在充分调研重点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的基础上,编写了《建环专业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融通建设改革调研问卷》,内容上主要包括填表人基本信息、课程体系调研、教育教学方式调研三大部分。

本次问卷调研收到525份有效答卷,其中建环专业毕业生占71.43%,大部分人员的工作单位是高校、设计院、研究院,主要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咨询等工作。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现行的建环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对土木工程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工作完全理解且可以配合的占8.57%,基本理解且可以进行一般配合的占63.81%,理解和配合有一定困难的占25.14%;而现行的土木工程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对建环专业的工作完全理解且可以配合的占6.29%,基本理解且可以进行一般配合的占57.14%,理解和配合有一定困难的占31.43%;关于开展建环专业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融通的课程改革问题,61.33%的人认为有必要,20%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可见建环专业与土木工程两个专业毕业生工作上的配合是需要学科融通的,建环专业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学科融通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二)建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建环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64.19%的人认为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关联性较少,43.62%的人认为课程体系与目前的工程界脱节,20.57%的人认为课程知识体系陈旧。另外,建环专业课程体系还存在缺少对行业内标准、规范体系应用的培养的问题;传热传湿相关课程多、力学安全相关课程少;重复性知识点在多门课程出现,如流体输配管网与供热工程,建筑环境学与空调工程等;传统建环专业完全是针对设计岗,偏设计比较多,而有关其他方向的课程较少,如自动控制、合同能源管理、建筑热工、建筑材料等;灵活性不强,特色自主内容缺乏;现场实操不够、系统性学习不够;与给水排水、电气、结构、通信等配合需要加强。而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70.48%的人认为与土木类其他课程知识体系关联性有待提高,29.14%的人认为课程体系与目前的工程界脱节,14.29%的人认为课程知识体系陈旧。另外,土木工程课程体系知识还存在偏理论多,与实际工程问题的联系需要加强以及热学知识体系不够的问题。

所以建环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加强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关联性,在学科基础课上多普及一些力学、建筑概论、施工管理等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知识;加强与工程应用的关联性,理论性知识可以适当减弱,增加一些工程案例的讲解,提高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工程应用能力;课程知识体系也应该与时俱进,这就需要对教材更新,适当减弱一些传统老旧和重复性的内容,增加一些新技术和行业内标准、规范体系的普及,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和灵活性。

(三)课程门类和课程设置方式的融通

关于建环专业与土木工程类专业及其他专业可以实现专业融合的课程门类,58.67%的人认为环境类,49.9%的人认为力学类,54.29%的人认为控制类,49.71%的人认为热学类,46.1%的人认为管理类。由此可以看出建环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可以实现专业融合的门类范围很广,环境类、力学类、控制类、热学类、管理类等课程在实现专业融合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对于能够使得建环更好地与土木工程类专业及其他专业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方式,78.6%的人认为应在相关专业课程中渗透与土木工程类专业及其他专业相关的内容,34.2%的人认为应单独增设一些体系化的土木工程类课程。所以专业课老师们在讲解专业课时可以相互配合,在讲解内容上渗透一些与土木工程类专业及其他专业相关的知识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对于以后建环专业毕业生与土木工程类相关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的配合和理解很有帮助,这就需要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增加一部分土木工程类的知识。也可以共同开设基础课,增加学生土建工程概念;或者通过案例解读与产品使用调研,结合现场情况对实际案例予以讲解;也可以组织建环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现场实地参观实习,一起做设计项目;加强不同學科之间的学术交流氛围,周期性举行不同专业学术之间的交流也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四)建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在现行的建环专业课程设置中,有关“热学”方面的课程49.52%的人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43.24%的人认为应保持现状;有关“力学”方面的课程42.1%的人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40%的人认为应保持现状,14.33%的人认为可以适当减弱。所以关于“热学”和“力学”方面的课程学时可能较少,有的达不到学习效果,需要进一步加强。为了增加建环专业本科生对土木类专业及其他专业的理解,建议建环专业课程设置中,应该加强的课程门类60.57%人认为施工管理类,58.86%的人认为控制类和运维管理类,29.71%的人认为力学类。因而可以看出施工管理类、控制类、运维管理类等方面的课程与土木类专业联系较大,需要进一步加强。

针对目前建环专业的课程体系,55.62%的人认为有必要增加人工智能类相关课程,如电气基础控制,机械智能控制,暖通设备智能化控制,建筑设备系统智能控制,AIOT相关的控制理论等自动化控制相关课程,建筑信息化与人工智能,智慧建筑技术,智慧供暖,人工智能的现代方法,智能化运行与维护等智能类相关课程,数据挖掘技术,数据高级处理,大数据分析方法,大数据原理与应用等大数据类课程;34.86%的人认为有必要增加土木工程类相关课程,如土木工程概论,土建基础,建筑材料、建筑节能,建筑热工相关,建筑改造,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结构力学,力学基础及在建环专业中的运用,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房屋建筑学,现场设备、管道的安装与调试;还有人认为,应保持主干,增加其他方向通识课,增加水、电专业一些基础知识学习,最好是综合性概括性强的课,增加环境类如空气污染控制,可再生能源应用,环境评价,燃气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固、液、气三废治理理论与实践课程;增加软件类如新编程语言、HTML5等基础知识,CFD相关内容的课程;增加工程应用类如工程概预算、招投标知识,增加案例学习与多专业解决方案技术;也应增加目前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学习,如空调主机水泵智能配电系统,太阳能建筑应用与智能微网。

四、结束语

由于国家和社会对建环专业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环专业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融通建设是有必要的,可以促进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的理解与配合,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建环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关联性较少、与目前的工程界脱节等问题。

建环专业与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可以实现专业融合的门类范围很大,环境类、力学类、控制类、热学类、管理类等课程在专业融合方面都可以很好地实现。在相关专业课程中渗透与土木工程类专业及其他专业相关的内容的课程设置放手,有助于建环专业更好地与土木工程类专业及其他专业相融合。

建环专业课程体系可以适当增加人工智能类和土木工程类相关课程。施工管理类、控制类、运维管理类等方面的课程与土木类专业联系较大,在建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乔国朝,张争艳,张建辉,等.新工科背景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21):85-88.

[2]韩如冰,徐志茂,王亮.基于卓越工程师培育的建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教书育人,2015(08):70-71.

[3]谢东,刘泽华,陈刚,等.建环专业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9(04):158.

[4]王晏平.基于市场需求的建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暖通空调》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2013,12(03):96-98.

[5]刘炎,关山,张海波,等.以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学刊,2020(22):34-36.

[6]丹媛媛,于化龙,田阿利,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江科大智能海洋监测、分析与管理团队为例[J].高教学刊,2020(19):82-88.

[7]黄莉,李林林.土木类联合毕业设计中的分工与协作[J].高教学刊,2020(21):102-105.

[8]肖勇全,张志刚,朱颖心,等.建环专业平台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暖通空调HV&AC,2004,34(06):39-45.

[9]赵靖,党淑红.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4):160-162.

[10]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传统工科专业改造提升及多元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教高厅函〔2018〕17号)

作者简介:赵靖(1982-),女,汉族,天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节能。

作者:赵靖 王佩佩 朱能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与家庭教育论文下一篇:当代教育管理理念的意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