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规范分析行政法论文

2022-04-15

摘要: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其理论性和实践性特征都在大学法学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基于现有的大学生扩招、司法考试变革和大学新生心态等具体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传统唯理型的宪法理论教学和学习已经不再适应时代。所以我们有必要站在宪法实践性意义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宪法学教学体系进行改革,转换教学理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宪法规范分析行政法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宪法规范分析行政法论文 篇1:

论合宪性推定

摘要:合宪性推定原则是宪法审查机关在进行宪法审查时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其最初起源于美国,在1876年的穆恩诉伊利诺伊州案中第一次被明确提出,并在之后的司法实践中被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并最终成为宪法审查机关行使违宪审查权的一个重要原则。本文分析了合宪性推定原则的含义、价值与相关案例,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合宪性推定原则;合宪性解释方法;违宪审查制度;司法谦抑

作者简介:刘锦(1986-),女,汉族,陕西蓝田人,甘肃政法学院法学院,2014级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一、合宪性推定原则的概念

合宪性推定原则最初起源于美国的司法审查制度,并在宪法解释的实践过程当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基本含义是,“任何一个违宪审查机关的权力都是相对的,特定机关行使违宪审查权时应考虑审查对象涉及的各种因素,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有节制地行使违宪审查权,以减少可能引起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震动。当判断某一项法律或行为是否违宪时,如没有十分确实、有效的依据认定其违宪则应尽可能推定其合宪,做出合宪性判断,避免违宪判决。”①该原则是违宪审查机关在判断某一项法律是否违反宪法时所应该遵循的一项重要的原则,也是宪法审查实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合宪性推定理论的背后是司法谦抑主义态度,是司法机关对立法机关和人民民主的尊重。司法谦抑主义是与司法能动主义相对的一种司法哲学,它基于立法权与司法权的权力分立原理,避免司法权过度侵蚀立法权事务范围,将立法权力尽可能交由立法机关来行使,同时司法谦抑也是对现代民主制度的尊重,立法机关立法具备相当的民主基础,而司法机关则不具备民意代表性,用法官的个人意志取代民意会形成反多数难题,最终也不利于司法机关的独立性。

合宪性推定原则最初起源于美国,在1876年的穆恩诉伊利诺伊州案中首次被明确提出,而后逐渐发展至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法治国并被这些国家所接受和采用。而我国目前对合宪性推定方法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认识上也有所不足,还尚且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而这无疑对我国违宪审查实践的有效运作而言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穆恩苏伊立诺伊州”案与合宪性推定原则

﹙一﹚“穆恩苏伊立诺伊州”案的主要案情

在芝加哥地区当时有9家谷物存储公司,他们统一抬高谷物存储的费用致使在该地区存储谷物的农民对此苦不堪言。1875年,于农民的要求和压力之下,伊利诺伊州通过了一项法律,对本州人口数量在10万人以上的城市的谷物存储收费作了限制。而当时在伊利诺伊州只有芝加哥的人口超过了10万,所以,这项法律仅适用于芝加哥地区。于是,谷物存储公司的经营者穆恩一纸诉状将州政府告到了法院,并声称州政府未经正当程序剥夺了他们的财产,违反了联邦宪法的第十四条修正案。

最终,在审理完此案后,最高法院以7比2票的多数宣称,伊利诺伊州所制定的限制谷物存储收费的法律是合宪的,因为州有权就本州人民的健康、安全、道德和社区福利问题而立法,这是州的监管权的一部分。

﹙二﹚“穆恩诉伊利诺伊州”案有关的法律问题

本案中,首席大法官怀特认为,一州具有“治安权利”,即“在公众利益使得管制成为必要时”管制“其公民的行为以及每个公民适用自己财产的方式”的固有权利。②从而发展出“合宪性推定理论”,这是这个概念第一次被明确的提出。“如果不存在可以证明这类制定法之正当性的事实状态,那么我们可以宣布它无效,因为它超越了州的立法权力;但是如果它存在,我们必须假定它有效。”③而怀特法官则根据这一理论来认定州法律合宪。

合宪性推定理论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日趋完善,法院宣称立法机关的行为无效,不能仅仅因为它是错误的,而且还要是一个明显的错误——以至于没有合理性的空间。而对于一般违宪或者介乎于违宪与合宪之间而无法认定的情形,一般会采用“合宪性解释”或称之为“合宪性限定解释”的技术处理,即对存在合宪解释可能的法律作出合宪的解释。

三、合宪性推定原则与违宪审查制度

合宪性推定原则是在宪法审查机关在进行宪法解释和行使违宪审查职权的过程中逐步明确和发展的。宪法的良好实施离不开权威而具有可操作性的违宪审查制度,合宪性推定原则是宪法审查机关合理地行使违宪审查权的一个重要原则。违宪审查指的是“由特定国家机关依据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对宪法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的制度。”④在宪法审查的过程中宪法审查机关也经常会对违宪与合宪问题进行衡量和判断,而合宪性推定原则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在这两者之间做到适当的价值的平衡。既然合宪性推定原则是违宪审查机关在判断某一项法律是否违反宪法时所应该遵循的原则,那么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不应该被轻易忽视。事实上,合宪性推定原则与违宪审查在目的上是殊途同归的,同样都是为了维护宪法规范的稳定性。“其实合宪性推定方法并不排斥司法审查,只是强调司法权在宪政架构下应该具有一种尊重姿态而已。”⑤但是合宪性推定与违宪审查也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不应该相互混淆。韩大元教授就认为,“在合宪性判断中宪法成为解释标准,而在违宪审查活动中宪法成为审查标准,提供法律合宪性判断的统一尺度。”⑥再者,就合宪性推定的逻辑内容而言,宪法审查在实际的审查过程当中也并没有发挥“违宪审查”的重要功能——否定性功能,而仅仅是“合宪性审查”。

四、合宪性推定原则的价值

﹙一﹚有利于维护宪法规范的最高性

在现代法治国家的法律规范体系当中,宪法规范具有最高位阶。这就决定了下位法在制定法律规范时,在内容不仅不得和宪法相抵触,而且还必须和它的原则与精神相符合,否则宪法审查机关便可以对下位法进行审查从而宣布其无效。宪法规范的最高性也决定了其必须具有稳定性,反之则会带来整个法律规范体系的动荡。而合宪性推定原则“在对法律等规范进行合宪性审查时,首先在逻辑上推定被审查的法律等规范符合宪法,除非有证据能明显证明被审查的法律等规范违反了宪法。”⑦则无疑有利于保持宪法规范的稳定性,进而维护宪法规范的最高性。合宪性推定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建立在对宪法规范的稳定性要求之上的。倘若推定被审查的法律规范合宪,则会大大降低对宪法规范进行解释和变动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维护整个法律规范体系的稳定性。

﹙二﹚权力分立原则的要求

合宪性推定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司法权和立法权之间的一种动态沟通,而其背后所依据的司法谦抑主义态度,也是现代法治体系下的权利分工机制的内在要求,其外在表现则体现为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的有机制衡和互相尊重。而国家权力之间的有效制衡最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宪法的规定来明确各个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范围和各自的职能,使其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从而达到有制衡国家权力的目的。然而,“虽然司法权可以对立法进行审查,但却不能‘越俎代庖’取而代之,那样将违反现代宪法分权制衡的基本原理。”⑧在前述的穆恩诉伊利诺伊州案当中,首席大法官怀特所陈述的“合宪性推定原则”分配给立法机关以极大的权力。并且,在其他适用合宪性推定原则的司法实践当中,司法机关也将大量的权力给予了立法机关,从而证明了司法机关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对于立法机关的充分尊重。

﹙三﹚有利于维护立法机关的自我修复性

合宪性推定原则所秉持的司法谦抑主义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立法机关的权能空间,尤其是对于那些存在多种解释或介乎于合宪与违宪之间而无法认定的情形,倘若采取“合宪性解释”的技术处理而判定其合宪,则在很大程度上给立法机关的自我修复提供了空间,例如立法机关可以通过修改法律等方式来进行自我修护。反之,如果宪法审查机关在所审查的法律“非明显违宪”的情况下依据自身对法律的理解而作出判断的话,那么基于宪法审查机关本身所具有的司法公信力,则会给立法机关的自我修复带来很大程度上的困难。再者,司法机关也并不是解决宪法问题的唯一主体,而且立法机关“具有自身的专业性技能及自主裁量性,如果合宪性审查过早介入立法程序,会影响立法权功能的发挥。”⑨因此,立法权自身的属性在客观上要求其不被其他的国家权力机关任意干涉。所以,将非明显违宪的法律依据合宪性推定原则判定其符合宪法,能防止司法权对立法权的过度干预,从而最终保证立法权能的完整性。

五、结论

从近代立宪主义的精神而言,宪法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控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是,公民个人作为单独的个体,对实现其自由而言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而只能通过借助于国家权力机关来实现社会治理。所以,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相互制约和限制对于公民权利的保障就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而合宪性推定原则所秉持的司法谦抑主义态度则内在的印证了这一要求。再者,合宪性推定原则所表现出的司法抑制、对立法机关的充分尊重,对于维护宪法规范的稳定性、宪法价值的统一性以及宪政秩序的安定性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韩大元.论宪法解释程序中的合宪性推定原则[J].政法论坛,2003(2):51.

②[美]保罗·布莱斯特,桑福·列文森,杰克·巴尔金,阿基尔·阿玛编著.宪法决策的过程:案例与材料[M].张千帆,范亚峰,孙雯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320.

③[美]阿奇博尔德·考克斯.法院与宪法[M].田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30.

④许崇德.宪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55.

⑤王书成.合宪性推定的正当性[J].法学研究,2010(2):28.

⑥韩大元.论合宪性推定原则[J].山西大学学报,2004(3):51.

⑦Martin Loughlin,Public Law and Political Theory,Oxford:Clarendon Press,1992.3.王书成.合宪性推定的正当性[J].法学研究,2010(2):23.

⑧王书成.从合宪性推定到权力谦抑主义——香港“郑家纯等诉立法会”案中的解释方法与司法哲学[J].法学家,2012(1):48.

⑨王书成.合宪性推定的正当性[J].法学研究,2010(2):31.

[参考文献]

[1]阿奇博尔德·考克斯.法院与宪法[M].田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2]保罗·布莱斯特,桑福·列文森,杰克·巴尔金,阿基尔·阿玛编著.宪法决策的过程:案例与材料[M].张千帆,范亚峰,孙雯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

[3]许崇德.宪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

[4]韩大元.论宪法解释程序中的合宪性推定原则[J].政法论坛,2003(2).

[5]王书成.合宪性推定的正当性[J].法学研究,2010(2).

[6]韩大元.论合宪性推定原则[J].山西大学学报,2004(3).

[7]王书成.从合宪性推定到权力谦抑主义——香港“郑家纯等诉立法会”案中的解释方法与司法哲学[J].法学家,2012(1).

作者:刘锦

宪法规范分析行政法论文 篇2:

宪法的实践性与教学理念的转换分析

摘 要: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其理论性和实践性特征都在大学法学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基于现有的大学生扩招、司法考试变革和大学新生心态等具体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传统唯理型的宪法理论教学和学习已经不再适应时代。所以我们有必要站在宪法实践性意义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宪法学教学体系进行改革,转换教学理念。通过更加适当的方式引领大学生切实把握住宪法的概念和原理,掌握住世界律法发展的脉络和基本规律。

关键词:宪法的实践性;教学理念;大学生扩招;司法考试

作者简介:刘国利(1979-),男,汉族,内蒙古通辽人,法律硕士,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宪法与行政法学、国家制度。

立足于教学理念,宪法的实践性在教学中的运用代表着在高校法学科教学中,教师将不能仅限与对学生进行宪法基本原理和理论学说的注解和记诵,还要注重对于宪法体系的分析和对宪法实践运用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宪法实践性的教学运用具体体现为教学体系的安排和调整变化。即对原本宪法学理论知识学习为主体,以理论逻辑理解为基础,对教学顺序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的抛弃,转向从遵循宪法的具体事例入手,学习具体案例中的宪法规范,从而对规范所属的范畴和原理进行学习,相对于原本的教学理念,本文将分析宪法从唯理型学习转向实践型学习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传统宪法教学理念特点

我国的宪法学教学建立在重要理论和基本原理之上,教学体系上的安排是以理论概述为先,在教学模式上是以先期学习理论,再由理论来指导实践,在课堂实际教学方式的使用中,同样偏重于对理论概念的照本宣科,并解释其中较为复杂的专有名词,缺少了对学生法律敏感性的培养。总体来说,传统唯理型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基于宪法对实际社会现实和现象运用分析。具体而言,传统唯理型宪法教学的理念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首先,是教材方面的运用理念。在传统的宪法教学体系中,使用的教材版本往往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根据大纲统一印刷。所以这些教材往往都是相似的,同样地将宪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脉络安置在教材的首要部位,同样的,这些理论占据整本书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篇幅。而教师对课时及传授知识等教学体系的安排往往就是根据教材的排版你内容而定的,如由周叶中主编的《宪法》是由绪论、宪法基本理论、宪法基本制度和宪法实施三大部分组成,在篇幅内容上三部分大体相同,但具体分析后,在宪法实施中还存在理论的解释和分析。另一方面,在课程的安排上,众多的高校倾向于将理论性强的学科(如宪法学对于法学科)安排在大学入手的第一个学期。之后再进行其他法律与现实相关联的分析学习。

其次,从教学模式方面,传统宪法学教学中遵从发条式的教学模式安排,注重对宪法典的介绍分析,在实际中忽略了对宪法规范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基于对宏观的制度分析和简单的一分为二的低级辩证的方式来对宪法的实际运行内容进行评价安排。根据我国的国情,宪法典是我国宪法的来源,学生以学习宪法典作为学习宪法学的主要对象。但是现下的情况是,在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过分地关注宪法典法条的解释,而忽略了对宪法具体参与的现实案例的分析和思考。在我国,对于宪法学的学习具有以下特点,一方面是法学科中对宪法学的学习是立足于对现行宪法典的学习,在学习中将各类宪法现象进行简单的对比分类,有利于学生追溯到宪法的历史渊源,调动起学生学习宪法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立足于现行宪法典的学习的宪法学成为了中国宪法典的解释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学习中采用的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法,使得各类宪法只有好坏之分,这不利于学生建立法学科最起码的科学立场和严谨的学术态度。

最后,从创新思维方面,传统的宪法学教学体系的局限性体现在对学生学习考核方面,在考核评价时只注重具有客观标准答案的题目,如选择、填空、名词解释、概念剖析的题型设置,而不太欢迎针对于学生自由讨论的题型设置。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造成:一是教师喜欢那些规矩听课的学生,因为这一类的学生方便教师按照教学体系进行授课,教师也较容易对安分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产生成就感;二是学生方面,因为教师的不支持,学生渐渐丧失创造性思维,缺少了辩证分析的能力。

二、宪法实践教学理念转换的必要性

所有的理论都是为了实际服务的,宪法当然也是如此。一旦社会对于宪法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相关的教学教育也必须做出调整来适应于社会实践的需要。根据我国现有的情况得出我们必须将宪法学的教学理念从传统的唯理型教学转换到依靠现实的实践性教学,以下三方面是进行这种根本性转换调整的必要原因:

一是,大学进行扩招,大学法学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逐渐走向大众教育。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达,于是扩招成为一种人才的招揽方式,越来越多的学生得以接受到技术、理论的教育,从而在走出社会后,为经济建设,国家富强付出自己的一份力。但是扩招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即大学生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并缺少实际锻炼。在大学生进入到社会的时候无法成为创新性、服务性的人才。同样的,法学科也需要实践性较强的大学生,理论型的宪法学教学理念也因此接受了社会对其的挑战,转换自身学习理念,淡化理论色彩,强化规范实践,使其学习者能够成为实践性人才,以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公务员或律师。而传统的注重理论的教学,使得大部分本科就业生选择在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这对于中国法律的实际运用是不利的,因为中国更需要的是对于宪法的实际运用研究而不是对宪法学的研究。

二是,在中国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即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脱节,导致了应届高考生来到大学后对大学里的各种知识应接不暇,同时没有得到系统的教育和指导,使得学生到最后养成临时突击应对考试的恶性习惯。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来说,一开始就对其进行宪法理论和历史演变的传授,学生们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所以需要讲究方式,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宪法现象,先传授宪法规范和制度事实的课程,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从而学生有求知欲望而主动去学习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另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是现在的出版社五花八门,许多编者将一些宪法学的专用术语写入书中,并且对其加重点号,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转移了学生的学习重点,使学生过多地重视对记忆知识的记诵而忽略运用知识的原理和方法。考虑到学生的求知欲、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宪法学的教学者就可以从实用的宪法的规范和制度入手,实现知识点的中高等教育衔接。

三是,正确对待改革后的国家司法资格考试。司法资格证是我国司法职业最重要的入门砖。而改革过后的司法资格考试被安排在了每年的九月份,大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才具有报考资格,这一改革解决了法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而这一考试对于大学课程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由于该考试考核内容是为了让法学生将现实现象同理论相结合,用理论来支撑实践,用实践来说明理论。所以从大学生的就业率考虑,调整现有的宪法学理论型教学体系迫在眉睫,只有对于宪法学进行实践性学习,才能帮助考生更好的掌握考核内容,提高通过率,增加就业。

三、宪法实践教学理念转换的可行性

对于大学生活来说,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具有比中等教育更加自由的选择度,即学生可以选课,教师可以选择教材和所讲内容。所以大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和自身科研的成果心得出发,培育出更加符合学生特性和需要的优化教学体系。从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拥有对课程教学体系调整和更新的主导作用,以至于我们可以从这方面入手,通过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升和学生实际需求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等方面,来论证宪法的实践性的教学理念转换的可行性。

第一,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文化界也在力求改革,以应对更种各样的现实情况。首先是教育教学方面,这其中当然包括了对宪法学在内的法学核心课程的改革。为了应和改革的呼声,各高校出现了众多的宪法本科教材和专著。这些新的教材和专著具有越来越重视宪法规范制度和运行效果内容的教学安排,而摒弃了传统教材过分重视理论的教学安排计划。其次是教学精品课程项目的开展,带动了众多高校开展精品课程评选工程,也带动了宪法学案例的教学,使宪法学案例教学的参考文献和相关研究文献越来越多,为实现宪法学的教学体系的调整提供了现成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契机。

第二,对于法学师资力量在全国6900所的法学本科专业中的分布及其不平衡。有一些高校存在的法学硕士点或博士点,为原本就强大的教师队伍又增添了本科法学基础教育教学力量,所以具有对宪法学教学理念调整转换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对于原本就缺少师资力量的法学院系而言,进行宪法教学更是本专业寻求出路的重要方式,这些师资原本就对宪法理论知识储备不足,转向对宪法的实践性的分析探讨无疑是一大出路。

第三,对于大学生新生来说,他们大多数本着自愿的原则报考了法学专业,本身具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有着强大的公共责任意识和现实主义观念。他们抛弃了对市场收益的强烈追求,同时也对放弃了个性的展示。初进校门时,新生们对于法律相关知识的学习充满了对法律内容的憧憬和敬畏。但事实上却因为高等教育同中等教育的知识不关联不衔接,导致这些法学生不太容易在初始阶段就接受高深繁琐的理论学习,反而通过生动形象的法律现实来阐释法律知识、提高法学理论和培养法学思维更而有效。综上,宪法学教学者必须考虑到学生真实的知识接受情况,采取宪法现象到宪法现实运用再到宪法的规范和宪法制度的教学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和进程。

四、结论

通过对宪法实践性的教学理念的转换分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得知。对于法学科学生进行传统教学理念的调整和改革,对于国家、学校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于国家层面上,宪法的实践性和教学理念转换提高了就业率,为国家创造了创新性人才;在学校层面上,实践性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吸引了更多的应届高考生就读,增长了学校的学术氛围;对于学生层面来说,通过对宪法的实践性学习,提高了自我思维能力,提升了自我素养,为将来就业提供了保证。总而言之,宪法的实践性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可行且必行的行为。

[ 参 考 文 献 ]

[1]葛云松.法学教育的理想[J].中外法学,2014,02:285-318.

[2]王萍.转换式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24:184-185.

[3]姚小林.论宪法的实践性与教学理念转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6:115-117.

[4]陆铭,欧海军.高增长与低就业:政府干预与就业弹性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1,12:3-31.

[5]冀祥德.对中国法学教育全面反思与展望[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04:50-58+158-159.

作者:刘国利

宪法规范分析行政法论文 篇3:

宪法事例在宪法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法学教育的改革一直受到广大的关注,作为法学中的主干课程宪法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是近几年的探讨热点。如何使得宪法学的教学课堂生动形象,并且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在课堂引入宪法事例是一个值得探讨和学习的做法。

关键词:宪法学;宪法事例;教学改革

宪法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法学本科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是法学专业具有基础理论性质的专业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具备完全相对应的地位。由于宪法学本身的理论性、抽象性及政治性强的特点,而面授对象又是由中学教育向大学教育转型的大一新生,传统宪法学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始终摆脱不了空泛说教的命运,一直不受学生的欢迎。但是,将新鲜生动的宪法事例引入课堂,无疑是给这无味的“鸡汤”添加了一点美味的作料,或许能够改变烦闷的课堂,改变“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的尴尬状态。

一、宪法事例的界定

宪法学教学改革问题已经引起了各高校宪法学教师的关注。2006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宪法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办的“宪法学教学改革研讨会”上,针对宪法教学中到底是使用“案例”、“事例”,还是“判例”、“实例”或者“范例”,学者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1]笔者认为,所谓宪法事例,通常是指在宪政法制实践中真实发生的与宪政法治有关的未经法院进行宪法审判的各类社会事件。宪法事例最大的特点在于没有经过宪法司法裁判,即法院及其特定机关没有依据宪法得出确定的结论。尽管没有经过司宪的处理,但这些事例本身却仍然具有分析的价值。由于我国宪法未进入司法化,所以在社会生活中寻找严格意义上的宪法案例是不存在的。而单纯地依靠国外宪法的案例又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引入教学事例是必要的。正如郑贤君教授的观点:“事例是实践中发生的一些真实的事实,它们不是法院作出的,但其中蕴涵着宪法原理,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宪法原理为标准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评判,并做出结论。”从宪法学的角度去看待社会上所发生的现象或事情,就事例中所触及的宪法规范、原则、原理、精神等问题进行有根有据的深入阐释,有助于丰富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宪法本身具有的最高法地位,很多普通法案例从深层次上反映了宪法问题,所以,有些部门法案例也可以上升到宪法层面作为宪法事例来讨论。至于为了教学需要由教师虚构的宪法事例,则不属于本文研究的范围,本文所言宪法事例均为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例。

二、宪法事例引入教学的意义

1.推进传统宪法学教学的改革

我国宪法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宪法学的教学也一度以倡导社会主义的宪法的优越性为宗旨,宣传大而空的理论,抽象的概念规范,使得大家对宪法学产生很强的排斥心理。而宪法学本身的政治性又使得学生对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认为和高中政治没什么区别。如此以来,宪法学的“鸡肋”定位就不可避免了。将宪法事例引入课堂,可以积极地改善这种局面。通过对宪法事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使学生逐渐掌握宪法事实,选择相应的宪法规范,再到法律后果选择的宪法推理方法。事例分析法的运用,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对宪法的基本看法,即从抽象的宪法原理认识进入到宪法实践性认识,丰富了宪法学知识。也使得教师避免了无味的说教和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的积极参与加教师的良好引导,会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宪法课。

2.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加强公民素质教育

法学教育不仅是一种职业教育,也是普及教育,它有利于人们法律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培养,提高民众的法学素质和道德自觉性,使其成为法治的真正维护者、捍卫者和创造者。在宪法事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态度和意识,关注国家政权建设,关心基本权利保护,积极参与、讨论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政策,是主人翁意识的现实落实。宪法事例教学通过调动学生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培养学生以独立的主人翁态度关注国家大事,并运用所学宪法学原理考虑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达到加强公民素质教育的目的。

3.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尽管我国宪法尚未进入司法化,但是宪法事例或者其它法律案例对宪法学的指引和折射都能够带动学生将自己的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良好地联系起来。法学是一门很重视实践成效的学科,而学以致用是课堂讲授的最终归宿。对宪法事例的评析,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所以,从宪法学的角度而非政治的角度去分析生活中的事件或者问题是必要的。在宪法事例教学中,通过对于具体事例的分析、讨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正是由于宪法事例本身的鲜活性,用来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可很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宪法事例在教学中的运用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努力将宪法事例引入教学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归纳如下。

1.宪法事例教学要注重事例的选取

宪法事例的选取必须具备针对性、典型性、时代性和反思性的特点。

针对性是在宪法事例选取时,要按照教学的需要来选择,使选择的事例能够说明或者解释抽象的宪法规范、原则等。丰富课堂并不是说随意地添加学生感兴趣、但是与教学无关的内容,来博得学生的喜欢,这样极容易浪费时间,又会使得学生在回首宪法课时感到什么都没有学到。

典型性是指宪法事例应该选择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且具有极强的代表意义的事例,能够体现某一类案件或者某一群体的权利利益。比如孙志刚案件、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案件,齐玉苓案,都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能够很好地代表公民基本权利受损时如何救助的事例。

时代性主要是指宪法事例的选取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努力选择在时代前沿和信息较新的事例。由于涉及公民和国家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的调整,成为焦点的宪法事例往往反映了最前沿的社会价值观,代表了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冲突和理念选择。由此,宪法课程主讲者对宪法事例的选择就应当“与时俱进”,那些“刚刚”发生、媒体正在关注的典型事件,应当及时融入到宪法学课堂教学中去。例如2008年广东法院判决企业禁止员工外宿违宪,案中涉及宪法中公民享有人身自由权、居住自由权的规定,裁定公司禁止员工外宿违背宪法精神,笔者及时引入到当年的宪法教学课堂讨论中,从而使宪法学教学发挥展现和关注社会现实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反思性是要从表面的事例内容看到社会的进步、背后的法制缺失、宪政秩序的不完善,等等。和其它部门法案例相比,宪法个案是在宪法制度与社会现实之间发生激烈冲突的环境下出现的,暴露了宪法实现机制的缺失。在部门法案例解决社会问题不能令人满意时,社会成员从合法性保护发展到追求合宪性保护,这种把自己的利益的追求寄托在寻求更高的宪法价值规范的做法,正是社会民主宪政成熟与进步的表现,也由此生发出以利益为动力寻求宪法救济的发展,反映了社会成员宪法意识的不断成熟。这种发展是与社会成员对于宪法事件的反思分不开的。宪法事例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在“争议性”的过程中,利益博弈得以完成,新的宪法价值观念得以确立。这种反思性代表了宪法作为根本大法调整根本社会关系的特点,也是宪法得以发挥社会实效的基础,而对于教育对象而言,无论是公民素质教育还是实践能力教育,反思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于宪法事例的选取,应该注重体现社会价值演变的反思性。

2.宪法事例教学的具体操作

教师在课前选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宪法事例后,根据课堂需要,可选择全景再现或者部分概述宪法事例的发生过程,对宪法事例发生的背景给以适当的介绍,随后可启发学生结合事例分析其中蕴含的原则、精神以及相关的宪法规范。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学生在准备了相应的材料之后,在课堂上展开一次讨论课,引导学生在讨论、辩论中丰富自己,发现自己,成熟自己。让学生讲,教师听,把被动的“填鸭式”教学转换为学生积极地汲取知识。课堂教学还可以整理成为文字内容,学术论文的写作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利于他们对法言法语的掌握。

四、宪法事例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宪法事例选取要慎重

由于具有时代性的宪法事例往往反映了激烈的社会矛盾冲突,一时难有定论,而我国宪法制度目前还存在滞后性,很多情况下难于发挥根本大法的调整作用,容易造成庄严的宪法规定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落差的感觉。所以,对于现实生活中即时发生的宪法事例的选择要慎重。

2.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主动思考相结合

宪法事例教学是宪法学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但是将宪法事例引入课堂,并不单纯是指教师向学生讲述一个社会事件的发生或结果,更重要地是通过这种讲述启发学生从中找出宪法学的理论支持,提升学生的宪法意识,明确我国的宪政状态,模拟完善制度缺失。宪法事例教学法对法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深刻而又高效的方法,也是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辩论的能力。通过学生走上讲台、学生分组讨论、辩论、相互评价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之真正成为教学中主动发挥作用的主人。宪法事例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导,但学生主导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从宪法事例的选取、宪法事例教学的事前设计、掌握学生讨论的方向及正确性,等等,教师必须认真准备,全程介入引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完善宪法事例教学法

笔者通过几年宪法事例教学,逐步掌握了教学的主要操作方法,但由于宪法事例教学是宪法学教学中正在摸索的新型实践教学方法,教师经验有限,所以必须善于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作出改进。在宪法事例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上,教师应当及时和学生沟通,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在实践教学进行中,也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适应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安排。同时,由于法律规范的不断变化和法治环境的不断进步,新的法律事件随时发生,法学也包括宪法学就面临着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问题,因此宪法学教学也要不断与时俱进。比如宪法事例的重现方式、学生对于宪法事例中体现出的理念与现实的落差的讨论、模拟宪法审判,等等,都需要重视对度的掌握情况,都有待于继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周刚志,肖北庚.论法学教育中宪法事例教学的原理及其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3).

[2]王秀哲.宪法事例教学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3]韩大元.中国宪法事例研究(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范进学,杨阿妮.宪法事例评析之于宪法学研究的价值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8,(6).

作者:王新娟

上一篇:地方性高校公共管理论文下一篇:过程性评估社会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