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2022-04-24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搞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倍受众多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阅读教学到底是要“授之以鱼”还是要“授之以渔”,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深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性的语文,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走出课堂,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拓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停留在对课文的分解与剖析上,应立足课本,从情节角度延伸、从主体角度延伸、从作家角度延伸、从文体角度延伸;走出课堂,走入生活,同时拓展延伸方法多样化,化有限为无限,让语文课丰富多彩,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多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对一篇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上,容易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特点。非但限制了学生的视野,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创新,甚至连应有的语文知识框架都不能建立。杨振宇教授曾这个评论中美学生:“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弊端。

一、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

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無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所以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那么,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又该向哪个方面延伸?“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中的“此”与“彼”又是什么呢?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

(1)从情节角度中延伸。可能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后,让学生想象“皇帝在游行完以后,会做什么?是虚心检查自身还是继续伪装?”这时同学们纷纷展开联想,有的同学说:“皇帝明白受骗后,立即追杀两个骗子。并让那位敢说真话的小孩做了贴心大臣。”也有的说:“皇帝不可认错,顽固到底,成天光着身子,丑态百出。”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

(2)从主题角度延伸。同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以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例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可请来席慕容的《乡愁》;学《爱莲说》,可引导进来《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3)从作家角度延伸。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借此机会,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其次,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积累中。

(4)从文体的角度延伸。拿说明文为例,我们先从课本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点拨。然后又选择另一篇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每个学生都逐渐理清了,“说明文有的介绍事物的特点,有的是说明一个道理,要介绍明白这特点和道理要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必须准确。”这样的一种阅读思路,也就是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说明阅读大门的钥匙。

二、走出课堂,走入生活,培养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且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所以也就决定了的学习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从你的房子里面走出来,”走出课堂,让知识走入生活,可以接触更多的,更贴近生活中的学习资料。首先,走出课堂,就是学生在集体备课、讨论、讲解及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感兴趣的,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其次,课外延伸方式要多样化。要会全方位、多角度、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延伸,或结合实事、插播影视、排练课本剧、续写改写课本。让他们就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某一现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概,发表自己见解;让他们放开手脚对课本或课外名著进行表演;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等体验生活……一句话,只要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较大帮助的形式我们都可以选择。

此外,还要化有限为无限。课外延伸仅靠课堂是十分有限的,要想借助课外延伸这条渠道达到真正开辟语文天地的目的,必须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处处有心,事事留心,积少成多,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这些拓展延伸的教学步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因此,在实践操作的运用过程中,我们绝不能机械地去模仿、照搬,而应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灵活地去应用,尝试。立足课本、走出课堂,克服“一锅炒,”“一刀切”、“一言堂”;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李中奎

初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2: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搞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倍受众多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阅读教学到底是要“授之以鱼”还是要“授之以渔”,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深思。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培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突破过去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局限于学科的局面,树立大教材观、大语文观,让阅读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应该强调学生主体建构、自主探究,变以训练为主为以积累为主,变深入分析为培养悟性,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尊重师生的个性和作品的个性,体现现代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与个性化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 营造民主、和谐氛围,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曲折关键性的作用。不管教师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心情多么的不高兴,也都要微笑着面对学生。即使是在课堂上,学生让你生气了,你也要巧妙的进行处理,不能影响课堂气氛,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情绪。课堂上,教师不必要求学生规规矩矩,像小绵羊一样温顺,学生课堂上的发言完全可以自由一些,努力营造阅读课堂教学和谐的轻松的氛围。学生从心理上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乐园,使自己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和谐的阅读氛围可以有效的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师生之间要建立相互平等、和谐共处、民主团结的师生关系,打消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技巧,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做到问题设计巧妙、科学、学生易于回答。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重视阅读指导,使学生会读书

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阅读中,兴趣只是根,要把阅读这棵树长成参天大树,还要有持续的养分,而这养分,就是系统科学的阅读方法及有意识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著名学者邓拓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初一年级到初二上学期,以摘抄词句,仿句练习、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为主等;我想到二年级下学期时,要以写读后感为主,作眉批为主。总之要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教给阅读方法,训练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应该适时地分类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指导。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技巧,针对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进行问题的解答。无论哪种题材和体裁,都要特别留意文章或段落开头: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的词语和句子。也要注意文章结尾: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的词语和句子。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变得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三、阅读教学必须培养学生整体感受

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形成语感的前提是理解和感受,没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而只是在技巧上下功夫,这对于低年级或阅读水平较差的学生而言,也许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这样做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情感。根本不能提高学生实际的阅读能力。况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个性化的、多元化的。用这样一个固定的、唯一的标准去限制学生的阅读是不符合语文教学特点的。实只有在课堂上反复阅读,品味词句,准确把握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发挥充分想象,理解文杰表达的丰富的内涵,感受语言将要表达的丰富的情感。读的多了,感受深了,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有着很丰富的内涵,教学中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方法,立足文本,也要注重思维发展和想象空间,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这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梁云青.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中学), 2011年12期

[2]张成季.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 2012年10期

作者:鄂尔多斯 朝格吉勒图

初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想象力培养的对策探讨

摘要: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都有密切的关联,若想推动初中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当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发展需求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本文围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展开了探讨,并提出相应措施,具体如下。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想象力;培养对策

一、转变教学理念,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任何事物的顺利开展都是以兴趣为导向,当然教学也不例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逐步引导学生,使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并对语文产生浓烈的兴趣及探索欲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根本目的。同时,因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理解能力相对较弱,若单纯依靠讲解的方式,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在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中,在潜移默化中拓宽学生的思维,为想象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多媒体信息技术有着可视性较强的特点,能够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转换为视频及图片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给予其视觉及听觉带来较大的冲击力,让学生在相应的阅读氛围中唤起想象力[1]。例如在学习《黄河颂》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针对第一段落及第二段落进行仔细品读,然后通过文字想象一下黄河的雄伟壮观。因每个学生的思想都有一定的差异性,脑海中所呈现的画面也不尽相同。在此,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黄河雄伟壮观的视频,然后让学生了解真实中黄河的样子。同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诗人是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该篇文章主要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索文章,并鼓励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找出与此相符的答案。该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其积极地探索并思考,以此来真正地理解这篇文章实际所表达的内涵,从而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及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目标。

二、深化对文字的理解,扩充想象空间

文字作为文章的主要构成部分,只有对文字有深层次的理解,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认知感知能力。在此,教师将此作为阅读教学的重心,带领学生认真揣摩每一个字、词、句的深层含义,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细致化的理解,将文字形象化、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

例如在学习《背影》这一课时,这篇文章主要围绕父亲“背影”两字进行叙写,文章中有多处描写与慈祥父亲有关的语句,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在当时人事错迁、谋生艰难的背景下,作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依然存在,且表现得如此明显,无不令人感动[2]。因该篇文章的第一至第三段主要是交代人物及背景,从而为后期背影的描写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详细阅读这几段,并找出各词句所表达的多重含义,如“二余年”,虽然这个词主要是对时间的描写,但是真正所表达的是“我”清楚地记得与父亲分离的时日,而且这段时间在作者心里相当漫长,着重体现出作者的思念之情。第四段至第六段主要是描写了父亲为作者送行的情境。其中,语句中也有很多词汇值得深思。如“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这里的“踌躇”,其实也反映出父亲心中的纠结心理,相比于谋事而言送子更是一件重要的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父亲的表现,想象一下当时父亲的表情、神态及心理动态。而“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这句中的“蹒跚”二字是描写父亲背影的重点词汇,教师可以将其作为问题,询问学生对于“蹒跚”的理解。在此,学生一般都会说父亲可能上了年纪,步履不稳。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作者当时为何用这个词汇描写父亲的背影,在经过后续的阅读后,部分学生真正地了解了“蹒跚”的真正意义,父亲明明已经到了需要他人扶持的年纪,但是为了“我”还是在铁道中蹒跚前往,而后续的“用两手攀着”“努力的样子”这些词汇都体现出父亲对我最真实的情感。该篇散文通篇极有层次感,将作者复杂的心理通过各种词句描写得淋漓尽致,并将真情贯彻始终,看起来简单朴素的文字,却能够表现出极大的感动力。学生在对文字的解析中,想象空间得以拓宽,其思维理解能力及想象力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推动其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3]。

三、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想象高度

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同时,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对文章的理解、看法都不尽相同,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深入了解学生各方面能力,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具体地讲,对于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理解起来较为简单的文章,先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入手;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可以引导其对词句含义进行多角度分析,提升其综合能力。在此,教师也应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从交流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以此来完善教学方案,确保能够在提升学生想象力上发挥最大效用[4]。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想象力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思维,也需要多种物质的支撑,如知识、认知、理解等。若想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以兴趣作为导入点,并对文字进行深入解析,让学生在感悟阅读内涵的前提下,充分激发其想象力。

参考文献:

[1]於兰.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感悟能力的研究[J].教育观察,2019(26).

[2]陈颖.基于个性化文本解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以《卖油翁》一课的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2019(17).

[3]焦春艳.除霸权之弊抗对话失衡——以《昆明的雨》为例谈初中阅读课学习共同体实践中的“教”[J].品位经典,2018(5).

[4]彭庆.“无”中生“有”言意兼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补白艺术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9).

(作者单位: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第一中学427400)

作者:李佳

上一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艺术论文下一篇:农村中学校园体育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