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之审计风险论文

2022-04-21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一个现代企业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中,必须有完善严密的内部审计制度,它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内部控制之审计风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内部控制之审计风险论文 篇1:

内部会计控制与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会计改革发展的30年。其中,内部会计控制也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本文对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与展望。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回顾与展望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会计变革的30年。我国的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直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与此相适应, 30年间,中国会计理论和实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会计改革也经历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协调、趋同到等效的发展过程。作为会计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也历经了不同的演变过程。

一、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发展的简要回顾

1、摸索创建会计监督制度,逐步强化会计监督(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

1978年,财政部恢复建立财政监察司(与监察部派驻财政部监察局合署办公,承担财政监督与行政监察两项任务),各地也相继恢复了财政监察专门机构并配备了人员。财政监察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执行财政政策、法令、制度的情况,办理有关违反财政、税收、会计制度和纪律的案件查处。这个阶段,财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会计监督,例如一年一度的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会计基础工作“达标升级”活动,以及一些地区为促进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而进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等。

1985年颁布的我国现代第一部《会计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对会计稽核与内部牵制作出明確规定。

2、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形成,促进各单位有效防范财务风险(20世纪90年代)。

1996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对内部控制作出了权威性解释,即“是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弊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并提出了内部控制“三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帮助注册会计师判断是否信赖内部控制,以确定审计的性质、时间与范围。这是我国现代第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的行政规定,它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现代内部控制建设拉开了序幕。

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会计法》,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与1985年《会计法》相比,在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其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二)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三)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四)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上述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法律要求,体现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本质。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对内部会计控制提出明确要求。

根据会计法的上述规定,财政部相继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和担保等6项内部会计控制具体规范,并印发了固定资产、存货、筹资、预算、成本费用等5项征求意见稿。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配套规章,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对各个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和防范财务风险发挥了应有作用。

3、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21世纪以来)。

跨入新世纪,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结合国内、国际企业发展形势,为了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各种风险,推动会计控制向全面风险控制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颁布不久,财政部根据《会计法》的有关精神,于2000年初组成了内部会计控制研究小组,就内部会计控制的总体思路等问题进行研究。4月初,财政部会计司以财会函字[2000]18号印发了《关于研究制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总体思路(讨论稿)》和《关于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暂行规定(讨论稿)》,并向社会征求意见。之后,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2001年6月财政部发布的《基本规范》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明确了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要求,以及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要求。

上述两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发布,为我国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的理论与制度建设,树立了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同时也标志着我国会计法规建设进入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

按照财政部会计司的规划,“《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取分批分步制定实施的方式。针对当前会计及相关工作中管理最为薄弱的环节,先制定迫切需要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如货币资金、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等环节的控制,成熟一个发布一个,在此基础上,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不同单位经营管理需求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

2002年,财政部又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两个试行稿。随后,又相继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担保》、《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外投资》,以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等3个试行稿,要求各单位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担保、对外投资及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并认真组织实施。

此后,财政部又陆续印发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预算》、《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存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固定资产》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筹资》5个征求意见稿。

2004年年底和2005年6月,国务院领导同志连续就强化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作出重要批示。2006年7月15日,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起成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召开发布会,以财会[2008]7号文件的形式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是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内控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标明我国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进入到规范化、系统化、完善化阶段。

二、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发展的未来展望

从内部会计控制发展实践的总体情况来看,由于我国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起点较低、起步较晚,各方面的基础工作依然十分薄弱,内部会计控制实务尚处在“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阶段,有的企业和单位仍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仅从实践层面看,还存在很大差距,需要广大会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共同努力,在引进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各项内部控制,丰富和发展内部控制理论,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与制度,推动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张艳华

内部控制之审计风险论文 篇2:

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一个现代企业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中,必须有完善严密的内部审计制度,它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企业必须加强内部审计的建设,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制度,从而更好的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确保企业达成经营目标。

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相互关系

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都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对于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强化自我约束机制和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显得更为重要。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若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企业自身内部控制的建设。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得以实现的必要手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对于杜绝铺张浪费、资产流失、核算失实、提高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进行研究是实际所需的。

1.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概念

内部审计概念: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二条对内部审计做出了定义,所谓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根据这个定义,内部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对组织的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使组织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认识和解决,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对内部控制进行监控是内部审计的一个主要的工作内容。

内部控制概念: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实现目标,保护资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1992年9月《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发布,COSO委员会在此提出了内部控制构成的概念,即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含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控这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至此,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从最初的“内部牵制”阶段发展到了内涵清晰完整、涵盖范畴更为广泛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中,监控构成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基本要素,对内部控制过程施以恰当的监督,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内容既包括日常的监督管理活动,也包括内部审计及与单位外部有关方面进行信息交流的监控。由此可见,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组成部分,做好内部审计工作能促进内部控制和组织健康发展。

2.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目前有两种主要论点:一种论点认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是并存的,不存在谁包括谁的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内部审计本身就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内部控制是企业或单位由于管理的需要而建立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内部控制包括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大控制系统。无论是内部会计控制,还是内部管理控制,都是作为管理手段而存在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强化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而内部审计则是指部门和单位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监督机构,其目的是协助单位人员有效地履行职责,监督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并对其做出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内部审计在经济组织中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其业务活动也具有一定的超脱性。

两者相互渗透: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属于环境控制要素范围,是单位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一种控制,它按照内部控制要求,通过内部控制制度为其制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及要完成的任务、达到的目标,协助单位最高管理者监督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并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

两者相互促进: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协助单位上层管理者完善内部控制,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维护内部控制的建设。反过来,内部控制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更有助于扩大审计领域,加速现代审计方法的变革。

两者相互需要:内部审计需要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比任何其他因素更能决定审计的形式。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基础,审计就无法开展;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会计和财务信息会出现失真,管理人员责任会不明确,管理会出现混乱现象等,不仅会加重内部审计工作量,而且会加大内部审计的风险,从而制约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同理,内部控制需要内部审计,没有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程度和运行的有效程度的评审和进一步完善强化内部控制的建议,内部控制也只能原地踏步,造成与现实不符,效果不佳,甚至形同虚设,或因内部控制的局限性,给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造成内部控制失控。

3.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作用

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可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遵循性和有效性,能针对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促使企业以合理的成本促进有效控制,达到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状况的目的。内部审计对具体的操作和管理部门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潜在的风险性进行评价,并提出审计建议,旨在降低内部控制无效而产生的风险,从整体上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时,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评价内部控制,参与重大控制程序的制定与修订,这是内部审计将要发挥的主要作用。内部审计本身在企业中不直接参与相关的经济活动,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又时时处在各项管理活动中,对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比较熟悉、对发生的事件比较了解,是实行内部监督的最好选择。

参与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根据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内部控制活动的开始是要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过程包括确立企业的目标,识别目标相关的风险,评估识别出风险的后果和可能性,针对风险评估结果,考虑适当的控制活动。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只有评估了风险点,才能设计有针对性的控制程序。大多数人认为全面的风险评估对于一个组织的成功已越来越重要。外部审计人员尽管具有丰富的衡量企业实现财务目标的盈利能力及企业流畅的经验,也有设计企业会计计量系统的经验,但他们对评估未来风险方面的经验不如内部审计人员,美国的研究结果表明了这一点。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运作效率,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促成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提供纠正错弊、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来促成良好控制环境的建立,进而有效地促进组织控制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组织经营环境在变化,自身在不断的发展,内部控制制度应适应这种变化并相应进行调整。在这种不断调整过程中,内部审计的职责是发现管理中是否存在错弊,因而着重于从内部控制制度缺陷入手进行审计,这更容易发现其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改善建议。组织的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诸如内部审计参与合同评审、工程预决算审计、费用支出报销前审签等,就是其例证。一旦公司内部审计成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内部审计本身作用发挥的程度、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制度运行各方面、各环节的参与度,就可决定或至少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有效程度。在企业执行分权分层管理的情况下,伴随分权,企业部分财产相对独立地受托于企业内的分公司或部门使用。这些财产所有权属于企业,而分公司或部门拥有这部分资产的经营权。要了解这些分公司或部门履行经济责任或受托责任的情况,独立的内部审计担当此职,行使监督职能,

下转第088页

上接第016页

对职责履行情况进行鉴证和评价使内部控制的组织保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有效防止内部控制失效:建立和完善现代组织中的监控机制,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能有效防止内部控制失效。在企业内部建立以内部审计为主线的监控机制,对组织运行的各个环节实行不同程度与方式的监控措施,将内部审计监督行为扩展到组织运营的具体业务中。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结合内部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专项审计等“查”的方式,在不同层次实施内部监控措施,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而且对防范和消解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就必须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该工作由内审部门牵头并结合其他相关部门来定期执行对内部控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测评工作。对于能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部门或个人,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者,应给予相应处罚,并与今后职务升迁挂钩,进而有效增强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

4.内部控制对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外部环境:内控强调企业的整体运行,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内控自上而下都必须严密、紧凑、实时、有效,而内审作为内控的一部分,必然也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自主完全地与整个控制结构结合起来。若一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甚至漏洞百出,要想在此种环境中建立一个严谨有效的内审体系几乎是不可行的。因此,完善的内控制度是建立良好内审的基础,只有在此平台上,内审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用。

内控是内审实施的力量保证。内审的实施必定是个复杂的过程,内审人员在进行审计过程中,很可能遇到各种困难与阻碍。此时,如果没有一个强而有力的内控体系做保障,审计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内审机构也无法发挥起职能。

内控决定内审的发展方向。由企业现代发展的实际情况可知,企业内审依赖于内控制度的完善。企业的整体发展是由内控同其完成的,内控的实施必然始终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若要尽量发挥内审的作用,必须要由内控为其制定方向,从而使内审找到有效途径、正确目标,以达到企业的运作效率最高化。

总之,深刻理解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发挥内控的优势,利用内部控制审计,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对审计中发现的有关重大问题,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向管理当局反映,坚持事前参与、事中跟踪、事后审计,使审计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在财务管理、权力监督制约、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的相互作用,打造系统的“防火墙”,完善的内控是组织防范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相互配合是组织完成目标任务的合理保证。

[1]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修订版).北京: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2]陈作习.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关系分析.商业时代,2007.01

[3]朱荣恩,贺 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审计研究,2003.06

作者:方兰琴

内部控制之审计风险论文 篇3:

中注协约谈事务所提示内控审计及财报审计风险

2016年年报披露季逐渐进入集中披露期。近期,中注协以电话与书面约谈的方式,分别约谈了亚太(集团)会计师事务所、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提示事务所关注财务报告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风险。

近一段時期以来,部分上市公司因股权分散,出现控制权争执,甚至引发股东与管理层对峙的情况,对公司的日常经营和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造成不利影响,引发媒体高度关注。在以“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风险防范”为主题的书面约谈中,中注协提醒大华关注其承接的部分上市公司2016年度内控审计可能存在的风险。

在风险提示函中,中注协要求事务所充分关注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情况对上市公司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高度重视相关内部控制审计风险,并在审计过程中重点关注三大事项:关注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风险、恰当评价公司整体层面的控制风险、关注涉及重大或异常交易及事项的内部控制。

在对中亚太(集团)的电话约谈中,中注协相关负责人提示亚太集团关注其新承接的上市公司业务审计风险。中注协相关负责人指出,该上市公司因上一年度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而变更审计机构,且其海外业务较多,审计风险较高,提示事务所及项目组要针对海外业务特点,高度关注未识别的关联方、交易价格的公允性、资金流与实物流的匹配等审计风险领域,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严格按照执业准则有关要求,独立、客观、公正的发表审计意见。

作者:郝新华

上一篇:美英互联网金融监管论文下一篇:我国银行业金融风险论文